第一篇:中国行政审判十年的创新前进和发展
中国行政审判:十年的创新、前进和发展
江必新
2012-09-07 22:38:31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5日理论周刊
十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各类行政案件的审判工作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执行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有力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依法行政,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可以说,十年来中国行政审判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历程。这些发展主要是:
——强化行政审判职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2002年至2011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1048761件,审结1052409件,结案率为100.34%。受理数量较前十年(1992年至2001年)增长50.72%。行政审判领域不断拓宽。行政案件类型日趋多样化,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新类型案件不断增多。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活动,依法保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行政案件收案数从2002年的80728件,增加到2011年的136353件,增长68.90%。为了解决行政案件有案不收、有诉不理的问题,畅通行政诉讼救济渠道,2009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对于依法保护当事人的起诉权利,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查,对于行政主体的行政不作为,依法判决其履行法定职责;对于违法或者显失公正的行政行为判决撤销、变更或者重新作出行政行为。2002年至2011年,全国法院裁判的这类行政案件180174件,占全部行政案件的17.12%;同时,依法维持具体行政行为162463件,占全部行政案件的15.44%,对于防止权力滥用,促进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行政机关通过行政诉讼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工作不足,完善规章制度,提升了执法水平,增强了依法行政意识。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的行政审判白皮书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一些地方党委领导积极评价和支持行政审判工作,行政审判工作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调实质化解纠纷,促进行政审判案结事了。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行政案件申诉上访率高、原告服判息诉率低的问题,着力实现对相对人权益的实质性有效救济,着力构建行政审判长效机制,促进了行政审判工作的良性发展。特别是狠抓了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了相对诉权保护机制、案件质量提升机制、行政纠纷实质化解机制、公正透明的审理机制、裁判标准统一机制、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司法环境改善机制、非诉案件审查机制、行政裁判实现机制和申诉立案审查处理和终结机制等十个机制,为行政审判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推进行政诉讼管辖改革,着力破除地方非法干预。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行政审判工作在各个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一些地方由于司法环境不理想,包括被告在内的行政机关的不当干预时有发生,使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难以独立公正行使审判职能,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近年来,浙江台州等地的法院对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指定管辖、异地审理和提级管辖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行政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通过加大指定管辖、异地审理的力度,防止和排除地方非法干预,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审理行政案件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为了规范行政案件的管辖,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关于海事行政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对与证券交易所监管职能相关的诉讼案件管辖与受理问题的规定》等司法文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行政诉讼管辖制度。
——运用协调、和解手段,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这就为人民法院通过协调方式妥善解决行政案件预留了制度空间。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明显不当,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建议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后可以申请撤诉。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对于促进行政诉讼当事人和解,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目前,随着该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十年来,一审行政案件原告主动撤诉的有352723件,被告改变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的有35566件,占一审结案的36.90%。
——全面确立证据规则,不断完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为了确保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推行了以公开审判为中心,以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化合议庭职权为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同时也为了解决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定过于原则、证据采信缺乏透明度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较为全面地确立了行政诉讼举证、调取证据、质证和认证的规则。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关于审理证券行政处罚案件证据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对特定行政案件的收集和采信作了规范。
——完成中央司改项目,进行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改革项目是中央部署的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被中央确定为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60项任务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均规定了简易程序,唯独行政诉讼法仅规定了普通程序,在审判主体方面也只规定了合议制一种形式,不利于审判程序的繁简分流和审判效率的提高。201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开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通知》,该司法文件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审判形式、程序等问题作了规定,对保障和方便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快收、快审、快判、快结”的特点,提高了行政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使审判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形成“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良性循环。例如,上海市黄浦区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为23.8天,最快的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判决仅12天,比同期行政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减少8.9天,提速近30%。
——适应司法实践需要,适时制定专项司法解释。行政许可法颁布后,如何适用行政许可法来审理大量的行政许可案件,实践中争议较大,理解和做法也不尽一致,为了规范该类行政案件的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物权法颁布之后,有关房屋登记的行政案件数量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近年来房屋登记案件增幅超过了200%,对于房屋登记案件的审理,各地做法不同,亟须进行统一规范,为了规范房屋登记行政案件的审理,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18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我国民主法治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条例颁布后有相当数量的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案件已经起诉到法院,一些地方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在案件受理、审理、适用法律及政策把握等方面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予以明确。为准确适用法律,妥善审理好此类案件,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此外,为了规范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的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登记行政案件的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主体秩序,保护公司、股东以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3月7日下发了《关于审理公司登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面对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行政争议增多、特别是群体性行政案件激增的态势,为了依法妥善处理好群体性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案件的通知》;为了妥善处理好涉及民生的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3月25日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通知》;为了规范雨雪冰冻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行政案件的期限问题、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工伤认定、行政征用、发放救济款物以及减免税费、救助、抚恤、安置等类行政案件的处理,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4月29日制定了《关于审理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关的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为了妥善处理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行政争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6月26日下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了妥善处理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中出现的严重事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5月6日下发《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2012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案件管辖、审查方式标准和强制执行方式等重要问题作了规范。
——制定适用法律规范规则,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尊严。行政审判涉及的法律规范层级和门类较多,立法法实施后有关法律适用规则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法律适用中经常遇到如何识别法律依据、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等疑难问题。为了准确适用法律规范,确保行政案件的公正审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促进依法行政,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5月18日下发了《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该司法文件对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据、法律规范冲突的适用规则、新旧法律规范的适用规则、法律规范具体应用解释等问题作了明确,对于确保法律适用的确定性、统一性和连续性起到了有效的规范作用。
——推行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审判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行政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行政审判绩效评价机制。2008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印发《行政审判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这一司法文件对于保证和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还通过召开全国法院行政审判绩效考评经验交流视频会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行政审判绩效的管理。
——发挥司法能动作用,不断改进行政审判工作。为了切实加强对行政审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行政审判法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行政审判制度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行政审判司法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3月17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通知》。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及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精神,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4月24日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审判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行政审判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加强对下监督指导,推进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了贯彻王胜俊院长关于“在加强基层建设上要倾注更多的精力”的指示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就行政审判基层基础工作作了部署,特别是在继续坚持“一把手工程”、加大诉权保护力度、努力降低行政案件申诉率、致力于行政纠纷实质性解决和建立行政审判联系点法院等方面作了突出强调,对于搞好行政审判基层基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项工作受到了基层人民法院的广泛支持和好评,先期进行的庭审程序改革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参与立法工作,促进行政诉讼制度完善。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余年来,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民主法治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这部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法律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亟须修改。从2003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就启动了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调研工作。目前,行政诉讼法修改已经列入本届人大一类立法项目。根据王胜俊院长的批示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行政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与全国人大法工委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已经进行了十余次的联合调研,并就十余个问题取得了基本共识和重要成果,对于下一步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应当看到,当前行政审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由于行政审判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行政案件“立案难”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法院不敢严格依法行使司法监督权;行政案件上诉率、申诉率仍在高位运行等。这些问题表明,当前行政审判面临严重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要积极推动以相对集中管辖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积极参与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力求通过立法改革现行行政审判体制;继续加大对相对人诉权和公权利的保护力度,切实有效解决行政案件“告状难”、“审理难”、“胜诉难”、“执行难”的问题。
作者简介: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第二篇:创新审判管理 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审判管理 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中伟 发布时间: 2010-09-01 13:30:52 审判管理是强化审执服务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确保人民群众满意、实现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在创新管理理念、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保障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实现法院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更新司法理念,明确管理目标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和人民法院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审判管理,要以创新管理理念为前提,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法院工作的新要求。
(一)树立服务大局理念
围绕大局开展工作,是审判权社会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法院工作讲政治的集中体现。我们坚持把审判工作与服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能动司法,促使司法过程中法、理、情的有机融合,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现象,将案件放到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放到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中加以把握。变被动审判为主动服务、在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领域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服务民生的能力,实现审判与服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解决纠纷与推动大开放大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制度管理理念
制度管理是实现法院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制度建院,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建立了各项审判管理规章制度,使法院各项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在制度落实上狠下功夫,定期考评,定期通报,跟踪督办,责任到人,建立起了较为完备、行之有效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岗位目标管理机制、轮岗交流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机制等,在各部门中形成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认真执行制度的风气。
(三)树立精细管理理念
重庆高院钱锋院长提出,“深化管理就是由粗放到精细,由飘浮到落实,由单一到系统,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实现法院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将对促进法院工作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推力。以“精”做目标,就是要力求把每起案件办成铁案、精品案,以“细”为要求,就是要严格按照审判流程、案件管理规定执行,精益求精把案件每个细节准确、准时做到位,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指挥棒”效应,实现公正、高效、为民的司法目标。
(四)树立动态管理理念
法院动态管理,是以法院审判管理系统实时统计、阶段目标考核数据分析为基础,适时、适当调整管理策略和手段,实现对案件审执、政务运行“无缝隙”监控的管理模式。我们在遵循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通过动态监测、阶段性量化评估,目标考核等制度不断推动审判工作均衡发展,为院党组及时掌握院内工作动态、合理配制和调整司法资源提供依据。实现了对法院各项工作全面、全程、全员的管理。
二、落实管理措施,促进提档升级
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司法权威、树立法院形象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对司法审判权、执行权的行使、政务运行、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控制,达到提档升级的目标。
(一)强化审判管理,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审判管理是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法院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体制,应保障公正、高效价值的实现,体现诉讼效益与诉讼正义不可分割的联系。
重视实务调研管理, 服务审执工作。深入研究调研工作规律,进一步提升对实务调研的管理水平,实现调研工作指导审判实践。针对辖区经济活跃、新类型请示案件多的优势,积极为审委会提供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立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出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司法对策,妥善处理因资金断裂引发的房地产、招投资、劳动争议等纠纷。广泛开展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一篇案例评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法律文书、一篇专题司法统计分析”活动。将调研完成情况并纳入部门目标考核,重视调研队伍培训,力争在全市、全国取得有影响的调研成果。建立和探索调研成果转化机制,突显审判调研的实用性。规范庭审活动,落实审务公开。把转变审判作风、提高庭审质量作为强化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审判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庭审程序,确保庭审用语准确规范,司法礼仪严谨有序。广泛开展庭审观摩活动,进一步加大整改庭审不规范行为力度,加强对法官庭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到实处。坚持“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继续推行审判公开制度,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公开开庭审理并接受公民旁听,广泛听取代表、委员对庭审活动意见及建议。加大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范围和公开率,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开展质量评查,提高案件质量。案件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把质量评查视线从注重审判结果向注重立案、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转变,把立案、审判、执行工作全面纳入案件质量评查监督的范畴。要建立起统一、客观、全面、相对量化而不繁琐的审判质量和效率评查体系。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查、重点评查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对案件的立、审、执各环节进行监控、评价,对流程纵向和横向进行有效考核、监督,动、静相结合,提高法官追求案件质量的自觉意识。通过质量评查,及时发现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差错案件责任倒查,根据差错的性质和分类、审判人员的过错程度及造成的后果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差错责任,并按季度予以分析通报,强化动态监督,切实改进和提高案件质量。
强化审限意识,提高审判效率。针对年初松、年末紧,突击结案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简易案件的速裁机制。强化“超期即违法”意识,严格执行关于审限延长的法定事由、报批手续、变更期限等规定,把好延长审限审批关,依权限行使审限延长审批权。继续完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立案、排期、送达、开庭审理、调解、执行、归档、信访等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所需期限,确保各个审判流转环节有效衔接;严格履行审限延长告知制度;结合网上办案实行结案“催办通知”和“审限警示”,各业务庭通过建立未结案件台帐,定期排查和清理,从源头上杜绝超期限未结案件的产生,实现案件审理常态化运行、快审快结的良性运转机制。
加强流程管理,强化监督制约。树立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通过实现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环节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实现案件审批网上流转、法律文书网上签发、司法统计自动生成、审限自动跟踪管理等功能,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对案件各个环节全面及时的控制。强化对审判行为和过程的全程监督,完善程序规则和管理技术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随机分案机制,实施分权制约,实行人员轮岗交流,强化内外监督制约,推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以公开透明确保公正,防止审判人员滥用权力,促进公正廉洁司法。
完善层级管理,提升整体水平。中级法院层级管理分两个层次,充分发挥院、庭长依法监督指导职能,院、庭长带头参与案件研究,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掌握、监督案件的具体情况,确保案件审执工作质效同步提升。科学界定上下级法院的工作职责,以审判权的运作为中心,以减少审判错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为目标。规范案件请示制度,切实推行改判、发回案件通报、沟通制度,实行“一对一”交流指导,联合开展重点调研,开展上诉案例讲评,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归纳形成法律的具体适用规则,统一司法尺度。强化上下两级法院间,辖区基层法院间管理经验、业务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构建和谐的上下级法院关系,切实促进两级法院整体司法水平稳步提升。
(二)强化窗口管理,实现便民为民利民
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立案与信访是法院工作的窗口,两个窗口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法院形象。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立案窗口”创建工作,从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窗口功能、健全制度规范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突出重点,建出特色。2010年下半年全面完善“立案信访窗口”建设,以优良的建设形象和利用效果来迎接最高法院的检查验收。按照这一要求,逐步实现窗口“五个有”,确保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利用和不断完善,突出展示法制文明、体现司法工作亮点。努力将法院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设施齐备、服务到位”的司法服务场所。
深入开展涉诉信访清积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涉诉涉执信访集中清理活动要求,充分认识清理涉诉涉执信访积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清理涉诉涉执信访积案工作同当前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清理信访积案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消化一批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建立健全化解涉诉涉执信访长效机制,坚持“清积”和“防积”并重,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体制优势,主动争取帮助支持,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法院理诉、政府解难、多元化解”的信访工作机制。深入拓宽民意沟通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消除社会和舆论对法院工作误解。要充分发挥院长邮箱“民意直通车”的功能,强化对院长邮箱处理程序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分析院长邮箱升级后反映情况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及时从中发现案件质量、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院长邮箱的办理,通过申诉审查、立案再审、督促办理等措施,确保了当事人投诉有回音,问题反映有落实。使院长邮箱真正成为法院院长与老百姓“零距离”沟通的平台。
(三)强化后勤管理,推进审判信息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院后勤管理围绕审判工作中心,既独立于审判工作,又全面服务于审判工作,为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妥善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要求,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往往会造成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干预审判,挫伤各业务部门和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导致管不了、管不好,背离审判管理的初衷。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管理,该严管的不去管,该约束的不约束,会造成审判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力度,既无法实现有效、有序管理,也无法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强化后勤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保密管理、财务管理、车辆物资保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制度,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严格对外委托评估、拍卖、鉴定程序,依靠制度狠抓落实,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深入总结涉黑案件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和规律,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要抓住院办公楼旧房改造、拆迁选址的契机,争取完成审判办公综合大楼迁建立项和前期准备,把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彻底解决制约法院发展的硬件“瓶颈”问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将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规范审判流程、合理调配审判资源、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为方便群众诉讼、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搭建了平台。要以科技化为手段,切实推进网上办公、办案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大力推进数字化法庭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实现案件立案、审判、执行诉讼环节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签发法律文书、司法统计自动生成、审限自动跟踪管理等功能,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院、庭领导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掌握、监督案件的具体情况,提高审判质量,确保司法公正。
三、完善保障手段,实现规范管理
法院管理的规范化,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手段。只有健全制度,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围绕发掘现有人才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的工作目标。
深化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干警素质。实现法院管理规范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好的制度,必须有高素质的执行者,要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深入推动“学习型法院”建设,为干警搭建学习提升平台,广泛开展“青年论坛”、“法官论坛”活动,着力优化干部队伍,加强干部交流锻炼。用事业和感情凝聚人心,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打造平台、创新载体,促进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乃至职业语言,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增强团队的归属感、荣誉感,为法院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量化考评指标,形成人才激励机制。要全面考核评价法官的业绩,必须要形成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量化考评机制, 尽量减少考评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针对上一市高法院目标考核量化指标中的不足之处,在提升调解(和解)率、撤诉率上下功夫。以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手段,将目标考核与法官职业晋升,学习培训,评先创优密切关联,初步建立了用制度管人,用目标考核激励人的队伍管理模式。严格规定法官审判业绩在同类人员中不在靠前位次的,不得提拔任用、不得评先评优。现有中层干部需结合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把关职能发挥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整体排名,力争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功者奖、过者罚、劣者出”的用人机制,切实创造一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推行廉政教育,树公正廉明形象。司法廉洁是审判工作的底线。司法廉洁与否,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2009年法院系统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将廉政警示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时刻不能放松。必须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龙头,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做到责任、监督和考核“三落实”。将廉政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领导和其他干部职工。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纳入法院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市高法院“四个一律”规定,认真落实法院领导干部“单方退出”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强化干警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来源: 中国法院网
第三篇:行政审判案例
解朝霞诉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行政登记一案
[裁判摘要] 工商行政登记案件中,申请人提交了符合“提交材料规范”要求的全部材料且材料在内容、格式上符合规定,登记机关就应当受理并准予登记,至于材料内容实质上的真实性,应由申请人负责,法律并未要求登记机关必须行使实质审查的职责。
原告:解朝霞,女,1975年10月1日出生,汉族,籍贯山东省诸城市,现住山东省诸城市繁荣东路西下泊巷2号4号楼2-301。
委托代理人解雯,女,诸城平正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住所地:青岛市黄岛区长江中路465号。
法定代表人周玉晓,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徐本宁,男,1970年3月20日出生,汉族,该局商标注册局局长,住青岛市黄岛区文化路82号。
委托代理人王明芝,女,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解朝霞不服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将原告登记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工商登记行为,于2014年12月10日向本院提起诉讼。
原告解朝霞诉称:2011年5月18日,被告在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原告姓名登记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此登记行为错误。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错误工商登记行为;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
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辩称:
1、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设立登记时,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被告作出的登记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应当维持。
2、设立登记材料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被告仅负责形式审查,被告依申请登记,不存在审查过错。
3、原告提供了身份证、照片等材料供登记使用,原告知道且同意被登记为喜洋洋公司法定代表人,其不知情理由不成立。
4、原告起诉已过三个月的起诉期限。综上,应依法维持被告作出的工商登记。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4月25日,申请人香港喜洋洋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向被告递交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申请设立“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并提交了委托代理人的证明、申请设立登记事项表、法定代表人登记表(该表记载法定代表人姓名为解朝霞,并附有原告照片、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等),申请人还提交了相关政府部门审批文件、公司章程、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申请人的公司主体资格证明文件、经营场所证明等文件材料,其中一份“聘任书”记载:“经研究决定,聘任孙培仁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2011年4月26日。”并有“解朝霞”签字字样。被告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登记条件,遂于2011年
5月18日准予工商登记,并按申请人提交的“法律文件送达授权委托书”的授权,将相关法律文件送达给了孙培仁。
庭审中,原告称孙培仁原系原告的姑夫,原告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如何到了登记材料中、登记材料中“解朝霞”的字样均非原告本人所写、原告对被登记为法定代表人不知情。
另查明:2013年1月16日,丁启波以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和孙培仁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该案经本院审理查明:2011年12月23日和2012年2月14日,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分别向丁启波借款300000元、80000元,上述借款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均给丁启波出具了借条,孙培仁在2011年12月23日的借条担保人处签字,在2012年2月14日的借条上签字。上述款项至今未偿还。故判决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限期偿还丁启波借款本金380000元、利息10000元;孙培仁对上述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该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2014年6月10日,本院执行人员对原告进行调查,调查笔录中记载原告述称:“这个公司我不知道情况,孙培仁是我姑夫,他用我的身份证给我办了个法人,其实我什么事情不知道,我只是顶个名。”执行人员问:“孙培仁找你用身份证办法人你知道不知道?”原告回答:“我知道。”本院遂对原告实施了拘留措施,后原告诉来本院。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行政许可法》
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国务院《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申请办理公司登记,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从上述规定可见,只要申请人提交了符合“提交材料规范”要求的全部材料且材料在内容、格式上符合规定,登记机关就应当受理并准予登记,至于材料内容实质上的真实性,应由申请人负责,法律并未要求登记机关必须行使实质审查的职责。本案中,申请人提交了包括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照片等在内的全部申请材料,且申请材料在内容、格式上符合规定,被告依法已经尽到审慎审查的义务。原告庭审中称不知道其身份证复印件如何到了申请材料中,与其在本院执行程序调查笔录中所作陈述相互矛盾,因此对原告庭审中的陈述本院不予采信。原告作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明确了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既然原告明确知道将自己的身份证交付他人并办理登记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事实,即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综上,被告作出的工商登记程序合法、符合法律规定,原告要求撤销该工商登记依据事实理由不足,本院不予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解朝霞要求撤销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
管理局2011年5月18日作出的将原告登记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工商登记行为的诉讼请求。
原告解朝霞不服一审判决,在法定期限内向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诉称
一、上诉人与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不存在任何关系。上诉人的姓名及身份证复印件是被不法之人冒用后才被错误登记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上诉人在办理登记过程中,未尽审查义务,依法应当撤销。
二、(2014)黄执字第1334号执行案件的调查笔录中所记载的内容与事实不符。2014年6月10日,为达到拘留上诉人的目的,执行法官要求上诉人在其早已准备好的笔录上签字,上诉人阅读后发现该笔录与事实严重不符,故拒绝签字。该部门事实可以查看法院的执行录象或监控录象。原审法院对上诉人采取的拘留措施本已造成重大伤害,现又采用虚假笔录驳回诉讼请求,是对上诉人的再次伤害。
三、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孙培仁,其已经在原审提交了书面证言,证实该公司的设立是孙培仁一人所为,上诉人并不知情,能证明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部分的工商登记是虚假的,应予撤销。综上,请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审判决,撤销工商登记。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查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相同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香港喜洋洋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向被上诉人申请公司设立登记时提交的材料符合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文书及规范要求》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一条、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第三条规定,被上诉人应当依法受理并准予登记。上诉人对原审法院依法调取的原审法院(2013)黄民初字第1143号民事判决书、(2014)黄执字第1334号执行案件的调查笔录和执行裁定书的异议不能成立。因此,上诉人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承担自愿将自己的身份证交付他人并办理登记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后果。
综上,原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依法予以维持。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依照修改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报送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行政庭
第四篇: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
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以西湖法院审判管理改革完善为论点
11/5/2011 4:13:39 PM
叶丽 张钟林 赵莉萍 杜翼飞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实现新时期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个至上”、“两为主题”的必然要求。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诉讼观念的改变,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审判任务繁重与审判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法院在短期内陷入了“案多人少”的尴尬境地,各类新型案件的出现,使得案件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担负着80%以上一审案件审判任务的基层人民法院更是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了“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地开展审判管理工作,使审判权公正高效运转,更好地实践公平与正义;如何突破种种限制,在现有的制度容量和法律框架创新管理模式,科学配置司法职权,以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标准优化整合审判资源,有效挖掘内部潜力,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5月,西湖法院在杭州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运行一年以来已初步取得预期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传统审判管理的弊端
审判管理与人事管理、政务管理共同构成法院的三大管理体系。较之人事管理和政务管理,审判管理更为直接地作用于司法职能的发挥。传统的审判管理机制,主要是以院庭长为主的领导负责制,在管理手段上主要依靠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立案庭、审监庭、监察室、政治处、审委会等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审判人员接受院庭长的工作安排,负责审理案件,遵循规定的案件流转程序,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的审判工作模式。传统审判管理机制在保证案件审判质量、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司法改革的深度进行,传统审判管理机制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判管理局面较为混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传统的审判管理机制将审判管理的职能分散于立案庭、审监庭、监察室、政治处等部门,没有专门的对审判工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综合性机构。几个甚至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容易造成审判工作与审判辅助工作、业务工作与管理工作职能交叉或不明,既难以提升审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不利于本院集中统一管理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对口管理。
2、审判管理措施较为单一。传统的审判管理机制侧重于院庭长对个案的把关,其他形式的管理手段严重缺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审判管理工作体系。大量的审判事务性工作由审判人员自行承担,其结果是辅助工作和管理工作冲淡了审判工作,繁杂事务排挤了审判业务,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行受到掣肘。
3、审判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监督机制。有关审判管理的规章制度虽已初步建立,但科学分类、内容全面、操作明确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大多是对某类管理事项的个别规定,没有经过系统的分类和整合,有的交叉重合,有的相互冲突。再者审判管理职能分散,缺乏必要的协调与衔接,存在着工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事后监督管理的多,事前、事中介入管理的少,对审理的重要和关键环节缺乏过程控制,未能真正实际实现对审判工作的全程动态管理和监督。如对案卷移送、送达保全节点、超期限未结案件等缺乏管理和监督就会影响司法效率;对案件信息输入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约束不够就会影响司法统计数据的提取。
4、审判管理内容不全面,缺乏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审判工作评估机制。传统的审判工作评估标准比较单一直观,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两种方法中又以定量为主,并适当运用定性评估作为补充,主要关注的数据为办案数、案件发改数等一些显性指标,对案件从立案到审判直至执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不够全面,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这样的评估机制并不能正确、全面地把握审判活动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也不能全面科学和准确地反映审判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不能形成良好的奖惩激励机制。
5、审判管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难以为法院工作决策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依据。审判管理具有防范司法不公、查找工作漏洞、纠正不当行为、提供考核依据、助力审判调研、科学决策等多方面的作用,发挥上述职能作用的前提是法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且硬件配套。但限于认识、装备、技术等因素,审判管理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领导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案件办理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案件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倾向性问题,往往是以事后管理代替日常管理。
二、本院开展审判管理的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完善措施
审判管理,其核心是对审判质量和效率的管理。一个科学的审判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是一个以符合审判工作规律为依据,涵盖指标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内容的综合性管理运行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功能齐全、纵横交错的审判管理监督网络,并设立专门机构即审判管理工作机构,对审判业务部门所办理的案件实施集中统一管理。
(一)建立综合性审判管理体系
目前,我院基本上形成了以审判管理办公室为主管部门,以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绩效考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等机制为主,审判委员会监督指导制度、案例指导制度及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立案速裁调解的“四调机制”为辅的综合性审判管理体系。该体系主旨在于加强以审判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的宏观管理,以审判管理办公室为专门机构的中观管理及以庭室为基础单位的微观管理。
1、设立审判管理的专门机构。
针对之前审判管理职能分散、管理失衡的现状,2008年开始,有针对性地逐渐开展审判管理活动,至2010年5月,我院决定整合审判管理资源,并经西湖区编委研究,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审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牌子增挂在审判监督庭。审管办主要负责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并管理审判质量与效率、案件流程管理工作并动态管理审判过程、加强对新、难、名案件的研究和指导等。审管办的成立将各项分散的管理职能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全方位的审判管理体系,有效克服了多头管理、信息分散等弊端,确保了审判管理数据的统一性、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除了专门机构以外,审委会和院庭长亦为重要的审判管理主体。审判委员会定位为审判管理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研究带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和审判管理宏观决策。通过听取审判执行质效及司法统计数据报告、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报告、案件质效评查报告、专题问题探讨等方式,加大其对审判管理有关事务的研究力度,准确深入把握审判运行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及时分析成因,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维护审判机体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主持被改发案件、信访案件和督办案件通报分析会,分析研究审判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实。院庭长作为审判管理的重要力量,除以听取汇报、参加案件研究、审签法律文书等方式进行个案把关以外,还在审判质量效率控制、法官业务素质以及法官审判绩效考评等方面承担审判管理职责。
2、完善配套管理机制
第一,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减缓司法压力。大力促进调解工作,多渠道、全时段进行调解。充分运用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制度开展调解工作,拓展调解渠道,激活调解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协助我院调解。自2008年开展“四调机制”以来,委托调解232件,协助调解102件,诉前调解1201件,成功1056件,立案庭调解组调解7787件;通过对“一对一挂钩”、“法官作教官”、“以案说法传帮带”、人民调解“瑕疵案件反馈”等方法,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同时对案件采取“全时段”的调解方式,针对各个办案环节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庭间调解相关工作机制。审判人员抓住每个环节中可能促成调解的机会,积极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见表一)。
表一:2008年—2010年各民商事庭调解、撤诉情况
时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指标 调解 率
部门
33.4民一庭 2%
25.6民二庭 0%
35.2民三庭 1%
撤诉率 调撤率
13.5446.96% %
25.05
50.65% %
29.34
64.55% %
调解
撤诉
率
率
34.60
16.58
%
%
23.3117.8
2%
%
24.27
36.30
%
%
调撤
调解
率
率
51.17
14.93
%
%
41.13
18.99
%
%
60.56
23.61
%
%
撤诉
调撤
率
率
12.87
27.81
%
%
21.73
40.72
%
%
21.67
45.28
%
%
立案庭
30.74% 18.09%
48.83% 31.23
%
17.79%
49.02%
38.23%
20.37%
58.60%
48.335.20
83.57% 7% %
%
%
%
%
%
%
43.58
36.68
80.26
46.91
33.99
80.90
上泗法庭
第二,构建均衡分案机制,降低司法资源耗费。为平衡审判人员的工作压力,充分发挥审判人员的潜能,2010年1月开始实施均衡分案机制,部分打破业务庭之间的职能界限,均衡各庭案件分流,布局大民事审判。民一庭专门审理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医疗纠纷、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名誉权纠纷及特别程序案件;民二庭专门审理与企业、公司、合伙、破产有关纠纷,证券纠纷、票据纠纷、信用证纠纷、保险合同等纠纷;民三庭专门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除此以外的其他民商事案件由三个业务庭均衡分案。该机制实施以来,民商事庭的收案数趋于均衡,有效地改善了过去各庭收案数、人均结案数差距过大的情况,改变了庭之间忙闲不均的现象;同时也使审判人员能够审理到不同类型的案件,熟悉了各类法律法规,也为公正、公平考核审判人员的办案质量与效率提高了合理性。
第三,较全方位地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浙江省高院的《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统计评估规则》,对质效指标的统计、评估、通报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了指标数据的定期通报分析制度;制定了《案件审判流程实施方案》、《关于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诉讼(执行)案件归档报结的实施细则》、《庭审录音录像管理规定》,严格了各类案件审限变更、报结等程序和标准;制定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实施细则》、《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操作流程》、《申诉复查流程管理》,全面规范案件质量的评查工作;着眼于对法官审判业绩的客观、客观评价,制定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绩效考核工作操作流程》,采取指标量化评分的办法对审判人员业绩进行评价。
(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审判流程管理
1、大力推进电子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是审判管理工作的高级阶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管理方式、低效的审判流程等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加大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行力度,将各诉讼环节的操作过程、审判流程、结案归档等均纳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审判管理工作流程与计算机软件运行流程对接,确保各类信息实时登录和数据自动生成,为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奠定基础。
2、强化审判流程管理。案件流程管理是实现法院案件良性运转循环的重要措施,因此审管办严格按照“立审分离、审监分离、审执分离、审管分离”原则,将法院管理的民商事、刑事、行政、执行等各类型案件,从立案、排期、开庭到送达、结案、执行、归档等过程全部纳入了流程管理的范畴,并制定了相关流程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手段上的过程控制和在线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事前监督”,使监督制约更为及时有效。根据“流程”管理的“犹太法则”,重点抓好审判管理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公正和效率问题的环节诸如审限、送达等节点实行重点跟踪,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跟踪、督办、催办、预警、通报等制度,对收结案情况、案件审理进度、延审报批情况、超审限情况随时检查监督,防止和避免盲目低效管理和审判人员放任自流,强化监督力度,保证案件得到全程动态管理,提高办案效率。如立案环节重点监控进入诉讼和移送等程序的顺利推进;审理环节重点监控审限延长、中止、审限扣除等情形;结案归档环节重点监控案件审判全程运行质效管理以及结案归档验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全院年平均结案率均能达到90%以上,杜绝了超审限案件,确保了案件的良性循环。
(三)健全审判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和效率状况,而且还能通过规范法院各项行为激励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健全审判绩效定期通报机制。审管办根据信息数据库及司法统计的数据,每月制作办案竞赛通报,每半年进行审判动态分析,将工作进度和成果公之于众,使每位干警都能在整个工作的座标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营造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良好氛围。2007-2010年年均收案达到10345件,一线法官人均办案达209件,35%以上的法官办案数量超过200件,90%以上法官超过100 件。
2、健全审判绩效评价机制。根据质量、效率、效果三大模块,具体分解为36 项量化指标,包括收结案数、存案工作量、发改数、调撤率等,并分别明确各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审管办根据审判数据的信息进行逐项积分,对法官的专业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形成了以审判绩效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作发展。2008-2010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年均调解率达45%以上,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0%左右,大量矛盾纠纷以和谐的方式得以解决,实现了案结事了。
3、健全纪律作风反馈机制。开通24 小时监督电话,把群众意见和建议作为反馈审判质效的渠道,由信访室、监察室将有关信息报送政治处进行审判人员业绩考核。对申诉信访案件、上级督办案件、当事人反映不廉洁的案件,分别由信访室、审管办、监察室进行专项评查,并及时反馈评查结果,发现违纪违法线索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确保司法廉洁。
4、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根据审判质效指标,每季度评选出“办案之星”,给予表彰奖励,以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带动干警,同时将审判质效指标纳入法官业绩考核档案,与法官晋升、晋级挂钩,有效激发了全体干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院形成了重业务、重学习、重案件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案件质量评查和处理机制
案件质量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为此,充分发挥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纪检监察的有机统一之能动作用,通过案件质量评查、改判分析、督查等建议完整的评查体系,加强对案件质量的动态管理和严格考核。在发挥专门评查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动各个审判业务部门参与,扩大评查主体和评查范围,评查内容主要包括办案程序、实体处理、文书制作等方面,评查结果一季度一通报并计入审判绩效档案,作为部门和法官考核、评先评优、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建立了案件质量评查点评制度,由质量评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评查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和主要问题进行点评,以增强审判人员的质量意识。年均案件评查6156件,坚持季度通报制度,全院案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自2010年至今共发出案件质量通报7期,针对各庭的审理案件信息录入差错情况进行了补录和修正,共计8995条,开展节点管理,依照信息节点录入办法,开展了信息录入节点检查,共在网上发出提醒、通报28次(通报21期、提醒7次),每月通过司法统计分析来监督检查审判、执行工作,办案竞赛通报18期,有力地促进了审判执行的质量和效力的提高。
自实行审判统一管理以来,我院的审判管理从各业务庭最初的拒绝或者不愿配合,到逐步接纳积极配合,进而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本部门的审判质效。审管办通过审判用时节点分析、审判运行态势预测、发改案件分析报告等管理举措,对存在的审判质量与效率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较好的发挥了监督、指导、服务功能。突出体现在克服了分散型管理模式下管理流于形式、部门本位主义、汇报工作报喜不报忧、审判质效原地踏步的状况,已经成为院党组全面、真实了解法院审判质效情况的有效载体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得力参谋。从省高院发布的质效评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上诉维持率从2008年的68.52%提高到2010年的90.88%;二审改判发回率从2008年的9.27%降低到2010年5.89%;上诉案件存在程序和实体瑕疵被改判发回率从2008年的8.58%下降到2010年的3.52%;信息录入查错率从67.15%下降到3.04%;上诉移送天数从2010年3月的40.72天下降到2011年3月27.3天。同时在同期结案率(全省第三)、法官人均结案数、结案均衡度等以前较好的继续予以保持,对反映办案节奏的相关指标,如审限天数、归档率、调撤率、月均存案量、简易程序适用率均有提升。在收结案上继续保持良性循环。
三、对审判管理的再思考
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管理体系的核心,加强和改进审判管理是提高审判和执行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其目标是为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活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从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一次正式提出审判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务开始,至今已经开展了12年,尤其是在2009年中央提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后,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中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审判管理工作再次被置于司法改革的显要位置。但长期以来,审判管理以首长负责制之行政管理模式,隐没于案件审理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涌入法院,现有的司法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必须进行审判管理的改革。经过一年来的审判管理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认识,明确审判管理的新定位
1、审判管理是指按照司法规律的要求,通过对审判工作的分工、组织、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审判资源,使审判权在法律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效能,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的特定管理活动。具体包括审判组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绩效考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案例指导制度、审判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院庭长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等等。简言之,审判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审判质量和司法效率的控制,功能就是充分发挥监督、指导、服务审判执行工作。
2、理清审判、审判管理、案件管理三者的关系。所谓审判,是指审判组织依法享有的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审判的内涵在于依法、独立、公正地审理和裁判案件的程序及实体问题。审判只有通过依法、独立、公正地运作,才能体现和发挥法院所独有的审判职能。审判是行使司法权的一种活动,审判管理则是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活动,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审判管理权实质上是带有司法特性的准行政权,审判管理与审判应当是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审判管理的关键应当是将审判管理职能与审判职能逐步分离,使审判管理回归本位,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活动的规范运作和审判权的正常行使。审判管理也不等同于案件管理。根据审判管理的定义,案件管理是审判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与审判执行活动公正高效规范运行有关的事项包括审判组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等内容。
(二)审判管理改革阙如与甄别扬弃
1、审判管理权威不高对控制审判权运行的影响
审判管理权威不高在于管理制度缺少适当“温度”。如果以牺牲法官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来片面追求案件的质量效率,那么这种方式仅能被看作是为缓解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案件压力所采取的权益之计,仅可获得短期效益,真正要担忧的是随之而来的对司法固有属性的巨大冲击,以及要恢复改革期待的权威性所要耗费的巨大司法成本,将会成为对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侵害。因此,对审判权运行进行管理控制,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体系,重塑管理理念,重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同时,澄清审判管理关系的课题,即对审判权和审判管理权的“两权改革”。要优化审判权和审判管理权的配置,既要依法保障审判组织独立行使审判权,防止其行政化;又要强化审判机构的审判管理权,防止其边缘化,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规范、促进和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案件质量和效率。实现从以制管人到依法管案,以和谐管理并借以司法者的自主管理,达到树立审判管理权威,行驶审判管理必须在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避免管理者的后顾之忧。
2、协调性的欠缺对审判管理综合化运行的影响
为了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效能作用,应当确定有序协调运行,用制度将各管理主体形成相互牵制的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运行的“轴心”,与其他主体形成合力,审判管理“集约化”,走上一种良性循环。将司法统计、案件质量评查、流程检查、违纪违规检查职能与绩效考核相衔接,作为评先、奖励、晋级、处分的依据;各审判业务庭之间及与审委会进行衔接,结合改判、发回重审案件,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指导;审判与调研相结合,发现审判业务中的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对策,加以规范。
3、审判管理程序低效运作对控制审判权运行的影响
审判管理制度中有关程序的运作是管理者设计的重点,但程序设计所允许的迟延及其所导致的延迟,却成为影响审判权高效运行的重要原因。从长远看,真正能够证明一个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必定是该制度在诸多具体的社会制约条件下的正常运作,以及因此而来的人们对于这一制度的事实上的接受和认可。围绕审判程序而进行的大量程序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程序运作对程序设计发挥高效运行优势的掣肘和抵消并没有引起重视。有的法院在简化诉讼程序中,随意减少法定诉讼程序的适用,电话通知强行调解,劝说放弃答辩等,使基本的诉讼程序全得不到保障;有的法院在简化诉讼程序中,随意滥用程序,与诉讼法打“擦边球”,审理案件的中止,执行案件的终结,审限的变更,特别是扣除审限的设计导致了合法的“隐形超审限案件”。为追求审判效率功利地运作程序、突破程序、滥用程序所赋予的权利、规避程序所要求的义务,使得程序以一种不良的状态低效随意运行,反而扩大了程序设计的劣势,增加了诉讼成本,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
良好的管理体制应该是程序运作良好,以较低的管理成本来获取最大程度的管理收益,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和价值。由于法律构成要件对规范的概括,任何案件都可以从法律规范的角度适当归类,而程序的功能,本质上就是将不同的案件纳入同样的流程控制中。可见,诉讼活动本质上是可以规模化的活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分类, 审判的规模化也可以达到节约诉讼资源的效果。
4、各部门缺乏配合联动对提高审判管理的影响
审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从立案、审判、执行、归档、质量检查、责任追究等等,也涉及到法院内部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因此加强审判管理必须以审管办为主、各部门多方配合、联动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纪检监察、质效考评的能动作用,全院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提高。通过不定期与业务庭召开联席会议,沟通、交流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提高审判质效的经验和做法。
第五篇:前进中国梦
前进,中 国 梦!
中国,梦。
三个字正腔圆的方块字,七十四年的艰辛历程,十三亿人民的不懈打拼,都在这一刻,汇聚成三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中国梦。
中国梦。
这是总书记在浏览国家博物馆后,对祖国磨难并辉煌的岁月的总结。
回顾过往,不必说古人之梦——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胸怀安天下之梦;孔子老子百家争鸣,学术的激烈争辩,抒写礼天下之梦;屈原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投身汨罗,用肉体与灵魂敲醒人们爱国之梦!
是的,回顾过往,峥嵘岁月,古人之梦是多么的光彩,多么豪迈,以至于我们沉浸在这甘甜的中国梦中不愿醒来:
当我们正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以“礼”治国的儒家思想时,西方人已用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叩开了国家进现代化的大门;当我们至今还沾沾自喜地炫耀四大发明,火药礼炮时,他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革命,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以弹药代替礼炮进攻,撞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不愿从美梦中醒来的人呐,注定要在“安然”的酣睡中死去!
中国梦的更行,一直在继续!
拨开封建思想的禁锢与束缚,中国梦,便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看奥运会上,鲜红的国旗一次又一次冉冉升起,现诺贝尔文学讲坛上,成功地排列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中国梦,前进!
摆脱“四大发明”的辉煌过去,中国梦,便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前进!
2012,我们自豪“歼-15”的冲天成功,我们满足DGP的惊人增涨,我们骄傲“蛟龙”入水,“嫦娥”问月,“雪龙”破冰。
2013。,中国梦不会停止前进!
“酣睡的雄狮”啊,醒醒吧!快随东方大地那鲜红的中国梦狂奔吧!
2012的梦中,留下太多的灿烂与辉煌,而掀开这一帘美梦,朝阳的曙光已洒进2013的中国梦!
2013,现实与理想作伴,务实与梦想扬帆,中国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