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5 01: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第一篇: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

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纵观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历经,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求稳定的易地就业,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轨时期不可阻档也阻档不住的现实问题,这是适者生存,实现人口合理流动的大趋势。对各级人民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么样稳定这支浩浩荡荡的劳务外出大军,稳定社会,为他们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和谐社会建设营迁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快我县“三个三分之一”发展目标的建设进程,顺利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一问题就能很好解决,若不管不问,势必会引起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三个三分之一”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增收,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宣传发动、服务促动、培训拉动、能人带动、中介助动、部门联动的“八动”方法,移输出工作,大幅度提升劳务经济收入,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寻求稳定易地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情况

一是要树立“大开发、大转移、大发展”的思想,理清发展思路,确定“三个三分之一”发展战略,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截止2007年7月,全县外出务工达3个月以上的务工人数近32万人以上。其中,实现长期稳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4.1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7%。1至6月,创劳务总收入14亿元,到年底,全县农村外出劳动力所创劳务总收入将再次突破20亿元大关,劳务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以上。

全县2007年1至7月,共组织培训91期,培训涉及家政服务、土木工程、电子、计算机运用、驾驶与维修、电焊、厨师等15个专业,培训农村劳动力6871人,培训后转移农村劳动力5978人,培训转移输出率达到87%。

(二)外出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地区: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全国每个县市都有镇雄农民工就业。据统计,在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和省内各条高等级公路线上务工的农村要占全县外出务工总劳动力的60%左右,尤其是在浙江省、福建省务工者居多。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员构成情况

在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中,夫妇双方外出的占外出务工

在我县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中,在家的留守妇女苦于没有办法外出,要在家里承担着农村妇女应尽的责任:抚、培养子女,照顾老人。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家留守妇女发出了“我也要外出打工”的呼喊。在这些留守妇女家庭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家庭稳定的问题。在我县24万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留守妇女所占比例为50%左右,近8万名妇女承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其中还有8%的留守人员是留守男人。在这群留守男人中,家庭情况就不太看好,子女上学等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儿童成绩一度下降者居多。

(六)留守儿童情况

1、留守儿童数:全县外出实现稳定就业的24万农村劳动力中,留守在家18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数占18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子女数的37%,近22万人。夫妇单方外出就业留守在家18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数为12.98万人以上;夫妇双方共同外出就业的留守在家18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数近9.02万人。在全县34万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数接近13万(注:除城市人口的学生数近1万)。

2、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在夫妇双方全部外出就业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的9.02万农村劳动力子女中,由爷爷、奶奶负责监护的近7万余人,由外公、外婆负责监护的近2万人。

3、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情况:在全县22万留守儿童中,95%以上的留守儿童生活有着落,基本能够享受到亲人的

外出打工,体验一下外面的生活。她们始终认为外面的世界多美好,不安心在家务工,承担应尽的责任,主要是不甘寂寞,外出心理迫切。一是少部分出现婚外恋的现象;二是大量参与赌钱;三是不严格管理子女,放纵自流。四是依附思想强,懒惰。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心理不够;二是身心发展不平衡;三是性格怪;四是由于管理失控,导致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五是早婚早恋现象较为突出;六是易发生强爆事件,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七是会出现一定的性骚扰。八是留守儿童在家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负担和劳动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正常健康发展;八是外出打工也成了留守儿童不上学读书的正当理由。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趋势较为突出。

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方面,主要做了的工作:

(一)留守老人方面:一是将农村劳动力全家外出,家庭负担较重的在家留守老人作为农村低保对象予以补助;二是各乡镇、村组组织在家劳动力组成助耕队,帮助其种地,减轻家庭劳动负担;三是鼓励夫妇双方外出的农村力将子女一起带到务工点就学,减轻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二)留守妇女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的回乡经济,创办企业实体,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在家留守妇女就业问

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技能和素质;三是把“三留”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经费即管理经费由外出务工劳动力家庭自行承担;四是取消户籍管理,让农村劳动力合家外出就业的儿童能够享受到务工当地儿童上学等的一切优惠条件;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对合家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一项目必须单独立项解决,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协调安置企业;六是农村开办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实施封闭式管理,把留守儿童全部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从而解决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七是全部减免留儿童的书学杂费,对生活困难者给予一定的补助;八是留守老人中,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纳入低保保障,民政救济范围,确保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九是鼓励留守妇女发展第三产业,在小额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十是鼓励和扶持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留守妇女开办学前班,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解决目前我县办学难、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十一是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土地退耕还林力度,这一工作一但引导开展得好,发展潜力大,宣传面广,农民易于接受,开展起工作来较容易,在大部分农村也是大抛所趋,人心所向的问题了,只要各级政府能够正确引导,并加以扶持和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退耕还林工作就能象星星之火照亮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留守老人幸福感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留守老人幸福感研究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贵州省187名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总体偏低,影响因素较多、成因复杂,家庭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影响较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幸福感;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2-012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2.033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the happiness of 187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The results showed that,happines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was generally lo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bor transfer,with many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mplex causes.The transfer of family labor force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happines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Key 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left-behind elderly; happiness; Guizhou province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村产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留守老人问题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与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探讨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何安明等[3]、惠秋平等[4]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子女联系状况和健康状况差异;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与幸福感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关系[5];谢其利[6]研究认为人格和自尊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留守老人;胡捍卫等[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因素对留守老人幸福影响较大。

但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留守老人的主观心理以及精神状态对留守老人的幸福感进行研究,而对于形成原因的探讨较少。贵州省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农业省份,也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劳动力流出严重,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突出。通过对比贵州省劳动力转移前后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变化,从本质上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产生的影响,能够反映出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问题。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贵州省187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研究,从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后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经济状况、劳动量变化以及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等方面深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措施。调查样本

调查区域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中心,均匀布点调查,分别选取贵阳市修文县,遵义市桐梓县、务川县和赤水县,铜仁市石阡县等(图1)。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首先征得留守老人的同意,有能力自行填写问卷的老人由其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调查人员逐条将题目读给老人听,然后完成问卷。该调查问卷共制定220份,回收201份,在删除相关变量缺失的样本之后,获得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85%。

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表1,其子女均于调查期间在外务工),其中男性102名,女性85名。年龄主要分3个阶段,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其中60~69岁居多。结果与分析

2.1 家庭劳动力转移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人口总数及劳动力转移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留守老人的家庭人口总数以4~6人居多(47.59%),其次是7~10人(29.25%)和3人及以下(12.30%)。而家庭劳动力转移人数在3人及以下居多(70.05%),其次是转移4~6人和7~10人。由此可见,其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很多家庭由最初男性劳动力转移演变为男女劳动力同时发生转移,直至最后只剩老人、小孩留守家中。

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主要源于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缓解贵州省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导致的就业和经济压力,是刺激贵州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另外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是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其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等都得到改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对城镇高收入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向往,从而自发地向其转移。

2.2 土地变化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留守老人家庭土地流转0.07~0.13 hm2居多(49.20%),土地没有发生流转的占39.58%。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产业转型难度大,农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难以提高农民积极性,土地最终回归于农民自己种植管理。

留守老人家庭土地撂荒以0.07~0.13 hm2居多(76.47%),0.20~0.26 hm2占比21.93%。农村留守老人传统农耕思想牢固,在家庭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也不忍土地撂荒,这是农村家庭土地出现荒芜较少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本身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小。

留守老人家庭土地退耕还林以0.07~0.13 hm2居多(83.15%),0.20~0.26 hm2占比16.85%。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家庭土地退耕还林主要源于荒芜土地自然形成,而非政府统一规划,退耕还林的面积较低。

综上所述,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小,致使留守老人劳动量大;由于身体衰老和疾病等原因,大量的?诙?量会增加留守老人的身体负担和精神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生活幸福感。

2.3 经济状况

2.3.1 劳动参与情况 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年龄相对较低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积极参与劳动以增加收入、补贴生活支出。贵州省留守老人经济状况调查情况见表4。从表4可看出,基本不干活的留守老人仅占20.33%,劳动量大、劳动量一般的占比分别为22.46%、45.45%。通过对贵州省发展特色产业区域周边的留守老人采访发现,尽管家庭土地大部分发生了流转,但留守老人迫于生计,仍会到地方企业务工。即老人劳动量依然很大,主要源于生活所迫,除此之外也想为子女减轻负担。

2.3.2 收入情况 留守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子女供给、自己劳作和社会保障资助。从表4可看出,留守老人月收入以300元以下居多,占比41.17%;而月收入为1 000元以上的留守老人仅为25.13%。留守老人受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农活来补贴部分收入。而经济主要来源方(子女)因其自身的生活压力较大,只能支出很少一部分收入用来贴补留守老人生活,有的甚至很少向留在农村的父母寄送生活费。调查显示,留守老人有退休工资的仅占9.60%,自己挣钱花的占比7.43%,由子女拿钱、享受国家养老保险和低保的占比分别为19.78%、16.04%、11.76%。由此可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获得的收入占留守老人总收入的比例低。

2.3.3 消费情况 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由表4可知,留守老人的花销主要用于一般生活开支(57.22%)、人情往来(14.44%)、看病买药(13.90%)和其他(14.44%)。以一般生活开支居多,主要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后,家庭主要事务是老人在操持。

大部分留守老人劳动量大、经济收入低、支出大,呈现出农务忙、收入低的拮据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幸福感。

2.4 精神慰藉

2.4.1 精神状况 调查数据(表5)显示,有17.64%的留守老人觉得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没有困难;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和照顾的老人占28.87%;孤独寂寞、身边需要人陪伴的占27.80%;老人思念子女的占25.69%。觉得子女不在身边没有困难的留守老人大多年龄不是很大,身体较为健康。对于是否支持子女外出打工,44.92%的留守老人表示支持,37.97%不支持,只有17.11%表示无所谓。

2.4.2 子女照顾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与子女团聚情况以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居多,占比分别为28.87%、41.17%,三个月或两年以上团聚一次分别为27.30%、2.66%。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关怀情况,经常关心的占66.35%,偶尔关心的占29.95%,从不关心的占3.7%。外出务工子女在家时间少,其对老人孝敬的方式依然以给钱或买衣物的较多,亲自照顾的很少,一般都只有在老人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陪伴在身边。另外,由于年轻人的感情过度倾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对老人疏于照顾。

2.4.3 娱乐情况 据调查,贵州省留守老人的娱乐方式主要为在家看电视、陪家人聊天,以在家看电视居多,比例为45.47%;打牌(麻将)、参加集体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3.37%、6.40%,说明留守老人休闲娱乐活动较单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缓慢,乡村文化氛围弱,老人娱乐休闲设施稀缺,这是导致留守老人娱乐活动少的一大原因。

宋月萍[8]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经济、居住状态以及外出子女的经济赡养等情况,提出子女的精神支持仍旧能显著降低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增进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即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较物质需求的满足对其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次调查也发现,贵州省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欠缺是导致其幸福感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社会及医疗保障情况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基本保障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享受养老保险和低保的比例分别为16.04%、11.76%。中国由于老龄化问题突出,边远地区老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服务很少。在医疗保障服务过程中,很多留守老人由于文化较低,不了解具体的医疗保障报账流程,没有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障带来的便利与服务。很多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9],留守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国家资助政策是留守老人提高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提高留守老人的满足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指数。

2.6 留守老人幸福感

贵州省留守老人幸福感调查情况见表6。由表6可知,家庭劳动力转移前,老人认为很幸福的占34.24%,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后幸福感高出18.18百分点;认为幸福的占52.40%,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后高出15.16百分点。家庭劳动力转移后,认为不幸福的占33.34%,认为很不幸福的占13.36%,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分别高出24.79、8.55百分点。

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后,贵州省留守老人幸福与不幸福变化较大。由此说明,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主要源于劳动力转移使既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老人在本该享受养老生活的年龄却不得不干农活做家务、带小孩,没有享受真正的老年生活。另外,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实施不够细化,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养老政策,留守老人晚年生活不仅物质保障低,精神上获得的关怀与交流也严重欠缺。

结论与对策

3.1 发展旅游业解决土地资源匮乏的人地矛盾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不明显,且收入不乐观;城镇化建设加快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但是农村家庭土地流转、土地撂荒、土地退耕还林变化并不大。主要源于贵州省地方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传统产业发展难度大,新兴产业发展收益低,很难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利用。而农村家庭土地变化小,老人迫于生计依然通过农村传统农耕种植增加收入,显然这种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收入较低。并且子女因为生活和抚养子女的压力,给予老人的资助不多,总体来讲,老人收入不乐观。

贵州省以岩溶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彼此相互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综合体[10]。贵州省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11],早在1991年贵州省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对减缓贫困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12]。因此可利用贵州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风光,寻求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如近年的“旅游+”、“全域旅游”等新思想,完善全新的旅游模式,让贵州省旅游业更加蓬勃稳定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统一利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弥补贵州省因土地资源匮乏导致的人地矛盾,并能有效地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外出量,让留守老人向非留守老人转移,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也从本质上增加其幸福感。而通过与周边居民访谈,有地方企业发展的区域留守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都普遍较高,因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保障了生活质量。另外,在地方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居民休闲娱乐设施也相对完善,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留守老人的精神娱乐生活。

3.2 增强留守老人精神慰藉

本次调查发现,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照顾以及团聚情况都不容乐观。而乡村娱乐以及乡村集体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留守老人大多数的娱乐活动都以在家看电视和与家人聊天居多。主要源于外出务工子女在家时间少,对老人孝敬的方式依然以给钱或买衣物的较多,亲自照顾的很少,一般都只有在留守老人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陪伴在身边。另一方面也由于年轻人将感情过度倾注在自己子女身上,而对老人的感情过于淡薄,还存在子女对留守老人不闻不问的情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3]。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逐渐发展,农村老年人对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将会增长[14]。增加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主要从子女照顾方面着手,外出子女应给予留守老人必要的精神慰藉和支持;让子女加强与老人沟通,多在言语和行动上对老人进行关?眩?是缓解留守老人寂寞空虚精神状态的关键所在。加大对孝文化的传承,继承和发扬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落实好国家“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搬迁政策,该政策的实施能够统一规划居住区域,利于居民集中生活,从现实意义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利于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3.3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医疗保障

留守老人享受养老保险和低保的经济来源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留守老人对看病就医的评价不是很高。对看病就医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交通不便,一些病症能拖则拖,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②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和报销比例不理想;③很多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留守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保障制度的良性循环,除了完善家庭养老责任意识,政府参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同时要对农村养老制度的管理负责监督,并负责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最终保障资金能够落实到位[15],让留守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资助和服务。除此之外,医疗服务方面,在国家目前建设乡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应增加更专业的全科医生、医疗设备和基本体检服务以及药物种类等。另外,做好留守老人身体情况摸底调查,并进行病历建档,对于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派医务人员定期上门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J].人口研究,2006,30(6):38-46.[2] 卢海阳,钱文荣.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6):24-32.[3] 何安明,惠秋平.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7):4939-4942.[4] 惠秋平,何安明.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状况及提升的心理策略[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66-68.[5] 何安明,刘华山.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与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73-575.[6] 谢其利.人格、自尊与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3):373-376.[7] 胡捍卫,汪全海.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1):89-91.[8] 宋月萍.精神赡养还是经济支持:外出务工子女养老行为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影响探析[J].人口与发展,2014,20(4):37-44.[9] 张 军.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挑战与出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4):43-46.[10] 梅仕萍.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4):93-96.[11] 余 青,蒋依依.贵州省省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省民族研究,2001,21(1):63-70.[12] 杨建春,肖小虹.贵州省旅游扶贫效应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7):213-216.[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韦 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以贵州省农村为例[J].西部学刊,2013(12):41-44.[15] 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65.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李娜(1985-),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宏观经济发展等。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因此,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如果不就业,农闲时没事干,人闲就会生事,这极不利于社会和谐。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做的工作最辛苦,可是收入却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拿着高工资,工作却很轻松时,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现阶段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以自发流动为主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亲戚介绍是主要途径,大部分人出门务工,都是亲戚朋友给介绍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农忙结束后,农民在家闲着,就自己出门找工作。这部分占34.8%,而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4.9%。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中介组织。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只有3.5%,政府组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政府也组织不到。虽然政府和中介组织组织的劳动力务工数量有所提高,可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的能力仍然相当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以自发流动为主。

(二)省外转移数量减少,省内增多

从总体转移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打工的趋势有所转变,近年来,许多农民已放弃了去省外打工,而是选择在省内打工,省内就业形势良好。2010年,省内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省外转移的总人数是609万人,与前些年相比,减少了很多。这说明劳动就业岗位增加迅速。近年来,我省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金属业等。农民工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不少务工的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一些农民选择在家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说开超市,到邻近的集市上卖一些小商品。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盖个小工厂,生产一些产品,他们不仅自己就业,还让同村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这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三)就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外出务工的男子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杰作。外出务工的女子大部分大多选择从事制造业,一般都是进一些工厂,从事一线制造工作。转移行业中除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外,还有服务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如有的农民外出工作选择去酒店饭店做服务员,或者有驾照的农民选择去做司机的也比较多,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存在盲目性

自发转移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说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数明显增多,但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人数来看,政府起的作用仍然很小。农民工自发转移,没目的没计划,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由于信息不通畅或者信息错误,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只能再回到农村,无法及时就业。另外,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中介组织不完善。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艰巨。政府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组织和指导。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的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土地的增加。而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原因。外出务工的人员,一般有技术有文化的工资较高,而没文化的农民干的活很累,工资又不高。特别是贫苦地区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思想观念落后。自古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很慢,所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不仅造就了农民生活上的贫穷,也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落后的山区例如象信阳等地的山区至今还坚持“女主内”的落后思想。这使一些女性宁愿在家闲着穷着,也不愿意出门挣钱,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文化水平偏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总人口达460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达58万人,占1.2%。高中学历共520万人,占11.3%。初中学历2780万人,占60.4%,小学以下学历1242万人,占27%。大部分农民因为贫穷,上不起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的思想有问题,觉得上学没用。所以就不上学,直接出去打工。由数据可知初中小学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于建筑业和制造业或者服务行业,很难从事管理层或者科研开发工作等。

(三)受社会政策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需求,建立起的有系统、有组织,众所周知的行为模式。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等。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1.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民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每亩地都有经济上的补助。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土地就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会抱着如果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的想法,所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另外有些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经营土地,就把土地承包给亲戚或者朋友,土地的承包价格,国家的经济补助等矛盾纠纷就由此而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很多,农民呼吁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

2.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

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务工了,但是却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都缺乏完善的保障。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不能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待遇,所以只能选择在农村上学。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总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资低,受歧视,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险、同工同酬等待遇。

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能把农村劳动力当成国家的包袱,针对一些不愿意出门务工在家闲置的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村委会宣传部,多宣传一些出门打工生活走向小康的例子。同时还可以深入村庄村委会,为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各个村的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增强其外出务工的观念。二是要科学制定规划,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城市就业再就业联系起来。在制定规划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农民工,他们不是担心他们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担心他们素质低,出现偷盗打架的事件等。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收入低而且很累,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技之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的专业技能,摆脱单纯靠力气吃饭的境地。政府要把农民工的培训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政府可以在乡镇办一些免费培训的学校,可以开一些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可鼓励私人开办培训学校。另外,颁发国家统一的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只有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留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使农民在城市能够安心务工,准许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土地或者住宅转让租赁给其他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这样既利用了土地,又可以收些租金,防止土地荒芜造成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分开划分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了,可是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可以把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依据,这样农民就不会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进城务工的子女也应受到同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改革住房制度,使买房或者租房不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找到归属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能够安心在城市务工。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些剩余劳动力要就业,只能到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用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只能再寻找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实施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

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的混乱。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多方向转移,城市郊区的发展是不错的选择。城市郊区既接近城市,可以方便的把城市中的资金人才引进,又靠近农村,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郊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把郊区发展成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城市文明。使农民最大程度的实现非农业就业,用工业化,现代化取代原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还表现在城镇化层次不合理。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以我省为例,应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两个到三个有特色的大中型城市。关于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度的规模和数量,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并合理进行布局调整。

3.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就多,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各方面的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在城市定居还有很大的难度。可以鼓励打工者回乡创业,群众合伙创业等,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如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迅猛增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科学调控、合理引导、依法保障、全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我市当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民工以自发和亲友介绍输出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就业渠道较少,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三是外出就业以短暂输出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四是缺乏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五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

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司法、计生、劳动人事等部门取得联系,切实搞好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从完善镇、村级劳务市场入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进入镇内劳务市场,积累经验和技能,然后逐步向省内和省外劳务市场进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一旦转移出去就能站得稳,立得住。

二、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订单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快速增长。

要在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进行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状况及不同思想状态的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逐年加大政府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使 更多的农民离土离乡,务工创业。

要抓好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在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从抓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接受到职业技能,各类职业学校要面向城市办学,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民工”的办学模式,实行订单式办学,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培训的主要基地。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步伐,分步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外出的游子从繁杂的养老送终和子女教育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必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广龙泉等地“林保姆”的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帮助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使耕地、森林资源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防止耕地、森林撂荒现象。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

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稳步保持在4%,保持了一定适度的转移规模。但转移速度还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阻碍转移速度和比重的原因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技能偏低,导致就业机会少,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由过去单纯务工增收逐步向积累提高和创业发展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劳动力转移供需缺口大的问题。

(三)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也要求各地农业委员会成立专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工作部门,劳动就业与保障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有序工程”,组织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部门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服务,输入地同时也加强了劳务市场的建设,发展了各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一是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尚且不能避免;二是农村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方式还较为落后;三是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四是能够提供的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较少。

(四)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对农业补贴和和支持水平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持续增加,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是超时间劳动现象严重,工作生活条件质量差。二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也是有发生,医疗和养老保险空缺,农民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随着更多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但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寄宿生活费补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配套政策还须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对接收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的中职学校来说,尽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专业设施、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策

(一)完善制度,保持规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良性循环,就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就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工伤保险、医疗制度、随迁子女入学制度等改革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尤其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重大疾病措施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协调对接制度,加大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其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合法社会权益,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建立城市和农村相同步的现代户籍管理制度。要适时的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各方面福利待遇,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保持流转规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确立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式

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不强,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以农村转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形成完整的农业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并对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辅导,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要根据新时期市场的需求,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励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学校等广泛参与其中,切实有效地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当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多样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就业市场,培养和树立现代化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

(三)增强扶持,提高服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要切实把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和其他的管理费用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社区建设。要合理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各地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规划和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区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电子学籍,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完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安置未随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生”到寄宿制学校。根据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形成集就业、培训、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编辑?M岳 凤

下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 [摘要]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张持平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就......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有2.4亿农民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

    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

    肃州区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肃州区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为了摸清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市经管站安排,我区抽调专人,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现有......

    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最大限度地促进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理有序的外出务工,对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形势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形势分析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增......

    绥中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及流向分析(赵)

    绥中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及流向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非常大,在城市反哺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