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
素质的实施方案 ——长岭乡人民政府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分别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就深入贯彻首届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健康第一”要求,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健康运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出系统意见。现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措施。
一、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汲取历史经验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必由途径。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培养团结、合作、坚强、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确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责任,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工作真正提上议事日程,认真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履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体育教师应切实履行职责,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积极营造学校体育工作良好氛围。其它任课教师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巩固体育课程地位,合理配置学生作息时间。
认真落实执行国家对体育课程计划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小学校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体育课和课间课外活动在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得到体现,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各校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每周三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初中每周2课时。同时,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并始终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不同学段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育、娱乐、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要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学校要根据教育局最近就规范作息时间所提出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坚决保证实行。任何学校不得将中午休息时间挪作统一的作业甚至教学时间。
三、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学校群体性青春健身运动。我校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群体性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开展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众体育活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形式,不断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促进全社会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通过新闻媒体和举办家长学校,普及科学的人才观、育子观和健康观,并向家长发放通俗易懂的“学生体质健康手册”或“体质健康测试通知卡”,争取广大家长主动支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要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在执行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实施专长发展教育推开大课间(课外文体活动)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把课外文体活动纳入教育计划,生动活泼地开展校内青春健身运动的新形式、新机制,使以体育为主、兼融艺术科技活动的大课间(课外文体)活动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保证每个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设置活动项目,真正使校内体育运动成为培育学生“阳光”心情、展示学生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的快乐源泉。有效落实教育部体育艺术“2+1”文件精神,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学校85%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次以上,每位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学校可以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结合共青团和少先队“奖优争章”活动,颁发“阳光体育奖章”,推动学生广泛参加阳光体育健身运动,以增强学生体质,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的习惯和技能。
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课间课外文体健身活动。低年龄段学生的体育活动强调趣味性、集体性和安全性,高年龄段学生体育活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增加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
把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与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更加广泛的群体、竞赛活动形式夯实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带动、促进学生群体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积极追求的目标。
四、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优化学校体育工作条件。
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度重视并不断改善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科学研究,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增加的实际,积极配合市县教育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不随意将体育教师改为他用,保证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参照教育和劳动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在考核评先等方面落实体育艺术教师与其它各科教师同等待遇。加强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全面落实“人人都是体育运动指导者”理念,鼓励所有学科教师投身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
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精神,保证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能认真执行《中小学校体育场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做好规划,力争在最近三年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逐步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做到39项目必备器材全部配齐,选配类器材达到 50%以上。我校在抓紧配足配齐体质健康测试器材的同时,有利地保证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顺利推进。同时,我校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努力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的安全保障。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体育教师安全工作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要长抓不懈。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设施的配备质量,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做好防范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五、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制度,以评价为导向,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体质健康测试成为掌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科学载体。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把测试报告结果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主要内容。
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价力度,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评估中,把体育艺术工作作为前置条件;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评估,要将学校开展群体活动的情况和形成体育特色的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对不能保证体育课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教师,不能评优评模,加大对体育工作的督导力度,推动学校规范体育工作。
二00八年九月
第二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体艺[2006] 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体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体育局: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教育工作重点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学校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紧迫性。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由于全社会的教育观、健康观和生活方式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使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与肥胖比例迅速上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切实改变这一状况。
二、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认真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同时,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并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育、娱乐、课外活动和休息的安排,都要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要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要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加以公示后,坚决保证实行。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提出安排中小学学期、假期和学校作息时间的指导意见。
广泛开展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将共同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众体育活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形式,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依托学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俱乐部工作的力度,组织和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普及体育人口和培养、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与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更加广泛的群体、竞赛活动形式夯实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带动、促进学生群体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要坚决纠正少数地方和学校把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与培养、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割裂开来的做法。今后,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估,必须将学校开展群体活动的情况和形成体育特色的水平作为重要条件。要加强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合理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保证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都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历史传统出发。在保证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低年龄段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要强调趣味性、集体性和安全性,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高年龄段学生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具有时代特点的体育项目,并逐步形成自身的体育特色。农村学校要根据校园环境和地域特点设计体育课程、开展体育活动,并从当地传统体育活动中汲取营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三、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对照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定期对落实的情况进行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切实加以纠正。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不断改善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科学研究,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各地要通过三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参照教育和劳动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
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要把农村学校体育的条件保障作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的重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同时,体育设施向广大村民开放,充分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做好规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同时,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努力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相互配合,积极创造条件,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使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的安全保障。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对体育教师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要长抓不懈。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设施的配备质量,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做好防范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与公安、卫生、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积极提倡和推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经验和做法,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证。
四、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的评价制度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测试报告书要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或中小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测试报告书要列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告制度,教育部定期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等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和测试结果。建立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组织新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其结果反馈给地方和下一级学校。这一办法首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试点,而后在全国推广。
改革、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认真总结各地已有的成功经验,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体育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成绩总分。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明确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责任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工作真正摆上议事日程,认真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履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班主任教师负责监督班级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防止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挪用。体育教师要切实履行职责,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氛围,及时向学校、班级和家长报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和服务支持
在教育督导工作中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在综合督导的评估指标体系中,要加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状况的权重。定期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区、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配合和支持,并根据《体育法》的有关规定,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监督。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地方和学校综合性的教育工作评价必须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层次的合格性评估、示范性评选和先进性奖励工作中,要纳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对不能保证体育课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不能评为示范学校和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鼓励探索学校体育与高等学校、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适度挂钩、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约束机制。教育部直属高校新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应作为调整直属高校招生计划区域分配方案的依据。示范性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向初中学校分配时,应根据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调整分配指标。
积极促进全社会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通过新闻媒体和举办家长学校,普及科学的人才观、育子观和健康观,并向家长发放通俗易懂的“学生体质健康手册”或“体质健康测试通知卡”,争取广大家长主动支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加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进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向学生和学校优惠开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篇: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剑阁县长岭小学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多管齐下,多出着力,依法管理,进取求实,不断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创设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件和氛围,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新局面。
一、加强管理,紧抓机遇,推动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学校体育条件
积极投入资金,配齐配足学校体育教学设备和器材,投入5万元为学校配备了教学器材,使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基本满足了学生上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三、倡导校园健身与奥运同行,增强学校体育活力 为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指导思想,正确理解和处理普及和提高关系,有效整合校内体育资源条件,实施学生在校期间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目标,着力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的探索。
一是成功地组织了中小学生春冬季运动会,参加学生400余人次,主题鲜明,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效果突出。
二是科学制定严格的校园群体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群体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对学校在组织领导,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器材使用,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每天一小时》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开设至少2—3个项目的群体锻炼课外活动模式。全员参与,常年坚持,发展特色,广泛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搭建运动会、各单项体育竞赛平台,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以点带面,分层进行推进。目前,学生在群体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收获了成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高涨,取得了阶段性工作实效。
三是全面实施“师生强身健体工程”。县教委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号召,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教师在校园内开展了象棋比赛活动,中小学生以冬季长跑、春秋季运动会、暑期系列单项体育竞赛、《标准》测试赛为主要项目,引导师生 “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陶冶身心,感知和认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强身健体理念。
四是有效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县教委非常重视在学校实施工作,应该说,学校在工作中,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了学生测试、统计和数据上报工作,但从测试数据和结果反馈情况看,虽然基本达到了及格以上,但优秀率却很低,反映出在管理过程中的确存在着问题,虽然实施了标准,但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现在开始,要对学校《标准》的实施采取监控和评价,要与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等进行有效对接。
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一是坚决执行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时,开齐体育课程,将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后体育锻炼纳入课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时间。
二是创新组织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改革过去课间操单一的集体做操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的形式转变。由于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发生了转变,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自觉锻炼的积极性有了,校园有活力了,效果非常好,这种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普遍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三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带动和牵引效益。在广泛开展群体锻炼基础上,坚持每年组织两次学生春秋季运动会。
四是着力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学科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针对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知识、技能、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如何适应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思想过硬,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科教师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五是圆满完成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我校体育考试本着严密组织、规范管理、有效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内容,统一考试流程,统一单项评分标准的组织管理办法,公平、公开、公正地为考生创设了良好的考试环境和条件,考试效果得到了考生、家长、学校的充分肯定。
五、建立体育督导检查机制,落实《意见》目标和任务 一是我校坚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对学校进行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设定了具体的评价要素,并给予较大的分值权重占15%,提高了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情况做专项督导和检查。每年对学校体育场地、设备的安全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重点对体育课的开课情况进行了检查;落实“每天一小时”情况作了专项督导,检查的途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检查场地设施,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了解,现场听课等方式,检查内容全面,又突出针对性,对学校体育工作依法行政给予政府督导,公布反馈督导检查报告,明确了课程的实施、每天一小时和阳光体育运动等项目的有效落实,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校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制约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巨大中考压力面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认识在诸多学校普遍存在,因此,切实转变校长的认识问题仍是关键。
二是虽说每天一小时表面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但每天课外体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大多挤占学生休息和放学时间,并且实效性不强;《标准》实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是体育教师课时增加,工作量加大,而体育教师数量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编制短缺问题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篇: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京发〔2005〕13号),结合我校实际,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高校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我校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和战略人才培养基地,在育人工作中始终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习、贯彻、落实好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要求全校师生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的青年,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拓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要发挥我校传统优势,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情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进取,勇于担纲,具备良好人格素质、精神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各级党政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战略紧迫性,把培养具有担纲意识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学校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成立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领导保障
成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协调、督查有关部门、学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实施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办公室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召集相关会议,组织协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事项。
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规划和决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学校要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编制,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鼓励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要会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调整和完善校园学生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方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要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对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影响面广、感染力强、深受广大同学欢迎的品牌工作项目,应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申报,单独列入学校财务预算。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就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问题、需改进的方面、应达到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深入研究。
(二)完善学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
学院(系)成立以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决扭转部分学院(系)领导和老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看成党团组织工作职责的局面。学院(系)领导小组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并督促检查实施;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两次会议,专门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计划和会议纪要报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学院(系)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要明确学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岗位职责,要保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和辅导员专心从事此项工作,杜绝其他工作无端侵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要积极协助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具体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干部的管理和考评;学院(系)要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专项经费和专门办公场所。学院(系)党政领导必须明确一位(副)书记和一名(副)院长具体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综合考评、奖惩资助以及相关学生工作,具体分工由学院(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学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共青团干部和学生骨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关心团干部和学生骨干的成长,鼓励并充分调动团学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展团学活动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利用团学组织优势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三)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完善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
党委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要不定期研究、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常委会至少每学期听取一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汇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召集,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及时沟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集中处理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学院(系)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党委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根据工作需要变更会议周期或调整会议规模。
要由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学校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工作中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和学生权益。
(四)建立“党”、“团”、“学”组织联动机制,强化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职能,合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强化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意识,建立学校和学院(系)“党”、“团”、“学”组织联动机制。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和各学生组织之间要进一步密切合作,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人员任职上互有交叉,降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成本,增强党、团、学携手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在工作分工上,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承担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协调,同时侧重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工作指导。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通过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侧重在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建立并完善优秀学生骨干的成长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办好各级团校、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指导好学生会、研究生会开展工作,大力扶持和引导学生理论社团、学生新闻团体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广大团干部要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勇于创造,要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共青团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组织在工作中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战略发展意识,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指导,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实现文明自律。
二、加强队伍建设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学校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强调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支队伍,即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网络监管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五支队伍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既有第一课堂的任课老师,也有“第二课堂”的辅导员和业务指导老师。这五支队伍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纳入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师资队伍、和专家建设的人才库,成为党政后备干部来源之一。
(一)完善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成长的家园,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鼓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工作热情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我校现行的班主任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等部门专题研讨班主任制度改革,要把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否以及工作情况同其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要运用数字认证等科学手段加强学校和学院(系)对班主任工作的联合考评管理。各学院(系)要根据教育部的工作要求,按照与学生人数1:200的比例和工作实际需要设立辅导员岗位。要从熟悉我校学生工作情况、具有丰富学生工作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或从应届毕业生中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同学中,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选拔辅导员。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工作需要向学生公寓派驻专职辅导员,建立并完善学生公寓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体系。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后勤集团、保卫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专题研究学生公寓管理问题。要对食堂、教室、学生活动场所实施规范管理,使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制定和执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
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授权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和学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行使对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测评和管理权,学校要为学生公寓社区专职辅导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基本的生活条件,兼职辅导员比照学校管理干部工资发放津贴,工作津贴从学校财务列支,列入学校工作预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会同人事处、研究生院、团委以及各学院(系)专题研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考评和激励措施,坚持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原则,要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为学校培养和积淀优秀的后备人才。对工作懈怠、缺乏责任心、工作不称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实行淘汰机制,被淘汰的老师将被取消班主任和辅导员资格,二年内不允许进行职称评定。被淘汰的专职辅导员将被转岗或予以解聘,被淘汰的兼职辅导员将被解聘。对于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升学、进修中给予优先考虑。
(二)重视党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的职业自豪感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提出建议,报学校决定出台一系列加强党团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和输送校外培训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要适时安排党团干部、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表现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被录取为硕士生、博士生。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和外出交流。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专题研讨党团干部、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长与出路问题。要建立开放式的干部培养流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历史上条块分割和封闭循环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
三、抓好教学与研究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各学院(系)设置的专业课程也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促进内涵品质为目标,抓好教学与研究,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一)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念
由校工会、教代会主持,立项实施“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师德建设行动计划”,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模式。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热烈的舆论氛围,重宣传,重过程,重影响,修订、颁布《中国人民大学师德规范》。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新形式加以制度化,并倡导与学生共同调研实践,师生互动,增进了解。
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教师上岗培训,严格教师管理考核,着重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并杜绝教师讽刺、歧视、侮辱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并杜绝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并杜绝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不良行为,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狠抓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新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计入学生必选课学分。由学校与学院(系)共同组织实施,每周安排1个学时组织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报告会,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为学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学院(系)应制定规划,列出预算,报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备案。
要发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加大投入,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充分发挥老专家、名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并鼓励年轻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勇挑重担,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学习与研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并且指导学生的日常理论学习活动,及时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的引导。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应协同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三)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着力点,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涵。相关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深度。要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开展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为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体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加大投入,组织力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同时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其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成才愿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通过调研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引导,解除学生困惑。探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进一步多样化;加强教学的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教育活动,如访问、参观、调研以及理论知识竞赛、沙龙、辩论会等。
成立青年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纳入到学校科研规划中,制定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课题研究计划,推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学生提供“青春导航,职业设计”,服务于大学生人格素质、精神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舆情、危机应对、大中学德育衔接等问题的研究。
(四)创造有利条件,认真组织落实教学实习环节
教学实习环节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以致用、培养品格、增长才干的良好契机。目前我校学生教学实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校对此要作出总体部署和安排,要把教学实习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社会实践内容紧密结合,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教务处、研究生院要强化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实习环节,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方案。学校和学院(系)要投入经费,提供实习岗位,并配备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要保证每名本科生四年至少参加过一次社会实践,每名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与过一项社会调查或课题研究。
四、全面推进素质拓展计划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要拓展活动载体,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拓展繁荣“第二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将会同教务处、校团委、学院(系),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并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接轨。学生素质拓展综合测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记入学生的学分绩,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免试推荐时作为参考要素。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创造新形式新方法构建我校学生的精神支柱,加强人格修养。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主流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拓展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校园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学风与学术道德优化教育活动。相关部门牵头,在学生中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大讨论,时机成熟的时候,制定、颁布《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行为规范》。
(二)结合我校专业优势和学生特点,推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
研究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规划,借鉴国内外、校内外青年社会实践的组织手段和成功经验,为广大同学服务社会搭设平台。推进我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围绕国家观念、集体意识、诚信天下、创业理想等主题,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积极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全面开展科教支农主题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全面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研究工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第二课堂”为学生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舞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参与学术竞赛、学术讲座、学术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等活动,激发广大同学浓厚的学术兴趣;保持固有项目,不断开拓创新,建立科研创新基金,引入“孵化器”机制,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立足校园、辐射社会,大力开展高品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探索具有人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努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以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点,弘扬时代主旋律,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策划、组织、参与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打造学生艺术节、学生电影节、学生风采大赛等品牌活动;加强、规范学生艺术团建设,代表学校参与大学生文艺交流和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协同学校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专题培训、心理擂台等各种活动,组织好“青春健康之旅”等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
(五)完善社团管理机制,加大对社团活动支持力度,繁荣大学社团文化
引导、策划、组织、参与在校团委社团部注册的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优秀的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好学生会、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全校性学生组织的工作,做好全校各类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创新团学骨干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全校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规范管理机制。
(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围绕职业设计,加强学生技能培训
配合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相关学院(系)开展学生适应社会、有效展示和推销自我所需要的各类技能培训、咨询和指导。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的优势并协调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技能训练,把青年的身体素质训练和相关素质拓展通过有形的载体进行强化。
五、解决好几个紧迫性问题
面对学生宿舍管理机制不顺责任不明、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信息化的冲击、经济困难学生和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我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五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主体责任,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区的教育和管理
加强对学生宿舍区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工作协调。成立学生宿舍区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学生宿舍区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设立学生宿舍区管理协调办公室,统一协调学生宿舍区的教育、管理和其他工作。
理顺学生宿舍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学生宿舍区教育管理中的分工和职责,彻底改变学生公寓目前“人人都管、无人实管”的无序局面。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在各学生宿舍楼设立驻楼办公室,选聘专兼职干部、教师承担工作。在每个宿舍楼内设立两个兼职辅导员工作岗位、两个专职辅导员工作岗位。
在硬件设施和财务上加大投入,为加强和改进学生舍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每个公寓楼内要配备预留房间,专门用于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辅导员宿舍、谈话室和学生会客室,配备要求要明确。同时,学校设立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基金,用于在学生宿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活动的管理。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5~6人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依托重点建设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港湾”,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要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
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推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工作的普及工作。
(三)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进一步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主页为主干,以各部处、学院(系)、学生组织网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体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完善人大学生网。以人大青年网为核心,紧密联系和依托学生组织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加深主题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厚度,提高网站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在学生活动设施的提供、工作咨询等服务性工作上,给学生以最准确、最详细的信息资讯和回复,突出网站的“服务”特点,构筑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
强化管理,健全校园网舆情收集、反馈和引导机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建立网络监管队伍,加强对BBS站点的监控和管理,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校园BBS上的帖子进行审查和监督,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及时汇报舆情焦点;采取网络信箱、招募信息采集志愿者等措施,广泛收集师生关心的信息,对师生在网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及时做出网上反馈;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人士、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新闻人物进入网络聊天室,就师生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和学校各方面工作与学生在线交流,并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用主流、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引导网上舆论。
(四)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要特别关爱贫困生群体
以“全方位关心、多元化资助、分层次实施、保重点对象”为工作原则,进一步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决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全方位关心:既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学习、思想和身心健康;多元化资助: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灵活多样而行之有效的解困助学模式;分层次实施:对不同类型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资助方式;保重点对象:优先解决特困生的问题,把边远地区学生、优抚对象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及受灾地区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五)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我校研究生数量已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刻不容缓。要制定实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遵循研究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研究生党建为核心,以队伍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和管理工作为基础,努力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导师资格挂钩,明确研究生导师在学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双重职责。导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要经常性地关注学生思想情况,并给予必要教育和指导;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和团队意识;要鼓励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课题,以学术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第五篇:改进评价方案提高学生素质_美术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实践与研究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与广大美术教师共同探讨。一、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标准》美术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设计一双新鞋子》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又如,《我为祖国造大桥》,众多的学生除了以绘画形式表现外,还采用泥塑、折纸、搭积木的方法来造桥,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为探索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1、确立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理解儿童的眼高手低。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性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作品。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与其达成共识:
(1)、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2)、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个性成分。(3)、允许大家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获得成功。2、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讲讲构思及画中图例,以上述标准衡量自己,让学生学会省促进发展。(2)、师生共评。教师选择技法、形象感、创意各有千秋的作业,让学生先评价对方的作品,将个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教师在一旁因势利导:你认为他好为好?你认为他有没有创意……(3)、作品展评。将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修改,力求完美。(4)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不能因为课堂上的讲评而简化,这样会令未能在课堂中展示作业的学生觉得得不到关注,令无力修正的学生得不到指导,教师应利用这一时机,用铅笔圈点加简短评语的方法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评价。二、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化”评价。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在此间的美术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是十分有价值的。它能追踪确定每个学生的美术活动表现,而且能准确评价学生在许多情境中的表现。要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化评价,可采取以下方式:方式一:活动记录。评价并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务,而是对每个学生在相当时期内成长、发展进行追踪的过程。活动记录即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行为和美术表现作叙事式的描述,特别是课外的实践和综合性探索活动。明白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具体的活动档案,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由于记录易受教师个人观点、情趣、品味的影响,因而采用此法要遵循下列三项准则:1、叙述要清晰,呈现学生美术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评论简短贴切。
2、为每个学生建立活动档案,每天只为3-——5个学生作记录或由小组长、课代表记录。
3、每次课前与相关学生交谈,让其了解教师对他的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回应。
方式二:代表作展览。大多数专业艺术家都有代表作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其艺术才能和艺术造诣。我们在课外活动中就可以开设一个美术长廊,以展示学生的代表作。这么一来,就可显示学生个人的绘画才能,证明他的进步和成长,更能以丰富的信息,准确地、系统地表现个人的成绩。1、途径有三条:
(1)、学生个人自选代表作品,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挑选出能代表自己的最佳作品。(2)、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从学生作品中选。(3)、由学生组成评选小组对参选作品评分。2、代表作品展览优点:
(1)、为学生美术成绩的进步提供了十分具体的有代表的证据,鼓励学生健康发展。(2)、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认识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方式三: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是中高段学生美术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征稿通知纷至踏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成绩也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三、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说明:学校美术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现行的美术课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划分成绘画、工艺、欣赏三个部分,从整体上发挥合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新标准》也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试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1、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觉比较笼统,也不精。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认识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了解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的知识为依据。使基础知识的难度降低,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畏惧心理,以利下一步学习。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相对低年级来说,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清晰的感知觉,但不精确,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基础知识的评价应以:是否了解掌握浅显的色彩知识;是否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并能写生;是否从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现实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连续知识为依据。可采用试卷形式考查,如对第八册的基础知识可出以下试题:1、在十二色轮中,()是暖色,()是冷色。
2、画朝霞应用()色,画月夜应用()色。
3、()叫透视现象。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
4、()叫构图。绘画构图的首要问题是处理好()关系。
高年级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评价以:是否能掌握浅显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是否理解“节奏美感”;是否了解认识中国画的常用工具、画家、作品及基本表现方法;是否掌握了传统与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为依据。2、造型表现
低年级学生由于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小肌肉群不发达,手部小动作精确性较差,心理上感知觉不精确,“时、空”观念模糊。我们不能用高年级和成人的眼光来考察评价他们笔下的形象,而应该立足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从考察学生:是否能用绘画用具认识和描绘各种基本形并运用平面形的组合表现景和物;是否能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表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为依据出发,考察学生造型表现成绩。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比低年级学生成熟,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透视现象、线描写生、色彩知识、画物体的结构比例和用水彩画、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和制作简单的纸版画的能力。工艺制作方面考察学生设计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的能力以及选用简单材料、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模型、运用纸工雕塑方法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学生的基础上提高要求,绘画方面以考察学生:运用明暗知识表现立体、掌握取景方法、运用复杂的色彩知识淡彩描绘景物;创作插图、临写较难的中国画的能力;运用色彩知识、掌握色彩方法的熟练程度。工艺制作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美术字的掌握情况、运用雕塑知识的能力以及平面构成的设计、制作能力。3、想象创新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幼儿期间向儿童期发展中。注意保持时间短,不集中,不稳定,认识能力有限。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还不能注意到形体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对喜爱的东西,观察的仔细、清晰,其余则十分模糊,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对于他们成绩的评价不能象考察中、高年级学生那样进行。评价成绩应建立在以上特点之上,考察学生以:是否能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创造想象和创新性,感受祖国的可爱和生活的幸福。中年级学生具备了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与描绘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体和空间特征,能精细地描绘对象,观察仔细,创新性想象十分丰富。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从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为出发点。高年级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比中年级学生要更进一步,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课业评价时要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综合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地得出结论。4、欣赏评述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年龄差异,欣赏能力的考察评价也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启发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欣赏儿童优秀作品的能力为目标。中年级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在欣赏能力上要求以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形、色秘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高年级学生在认识能力、感悟能力上比中年级学生都强。考察目标能不能欣赏中外优秀美术、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能不能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内容、多种表现为依据。改进评价方案提高学生素质改进评价方案提高学生素质_美术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