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2011计划”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行业部门和企业投入资金以及高校自筹资金等。
第三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包括中心的创新团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日常运行等方面。地方财政资金、行业部门和企业投入资金以及高校自筹资金等,根据地方、行业部门、企业、高校的规定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规划统筹安排使用。
第四条“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统筹规划,分年实施;分类支持,动态调整;专款专用,绩效考评。
第五条 凡使用“2011计划”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精心维护。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六条“2011计划”专项资金纳入牵头高校年度预算,专项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第七条
财政部、教育部根据“2011计划”总体规划,确定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周期内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数。同时预留一部分资金,根据中期检查和绩效评价情况,对建设成效显著、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好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适当奖励。
第八条 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在建设周期内,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数,统筹考虑中心建设需求以及地方财政资金、行业部门和企业投入资金、高校自筹资金等,自主编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年度预算,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财政部。经财政部审核后,按程序纳入下一年度部门预算。
第九条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牵头高校可根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协议、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将协同单位所需资金拨付协同单位。
第十条 “2011计划”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原程序报批。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一条 “2011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创新团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日常运行等方面的开支。
(一)创新团队建设。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根据创新团队绩效情况给予的一定奖励。不得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国家统一工资政策之外新设津贴、补贴、奖金项目,一律不准提高现有津贴、补贴、奖金的标准和水平,一律不准以现金或其他任何形式发放新的福利。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等方面所需要的开支,包括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学生联合培养、专业培训等。
(三)合作交流。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用于合作交流的开支,主要包括差旅费、学术交流费等。从严控制出国经费支出。
(四)日常运行。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日常运行中所必需的开支。
第十二条 凡纳入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三条 “2011计划”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支付罚款、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2011计划”建设内容之外的人员经费支出以及与“2011计划”无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开支,不得作为其他项目的配套资金,也不得用于按照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支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科研项目等支出。
第四章 决算管理
第十四条 年度终了,牵头高校应将“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纳入单位年度决算统一编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牵头高校上报决算时需对“2011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资金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第十六条 牵头高校应加强管理,确保“2011计划”工作进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年末未列支的专项资金应按照财政部现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和使用。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第十七条 “2011计划”专项资金实行定期检查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及有关主管部门将对“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截留、挤占、挪用“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行为,以及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资产毁损、效益低下的,将暂停其后续拨款。牵头高校应督促“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真整改。在限期内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可恢复或适当调整拨款,否则将取消并终止拨款。对情节严重的责任人员,将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牵头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协同单位要建立健全“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和参与单位负责人要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承担首要责任。牵头高校对专项资金使用要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承担管理责任。牵头高校有权对其他协同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对于经济活动不规范的协同单位,责令进行整改。对于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拒不整改的协同单位,牵头高校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权从该体系中将其除名。
第十九条
牵头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协同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确保“2011计划”顺利实施。
第二十条 “2011计划”实行绩效考评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并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作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凡发生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高校,财政部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扣减经费等措施。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二条
牵头高校应根据本办法,结合“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导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导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深化导游体制改革,保障导游合法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对导游执业实行许可制度。
旅游主管部门建立导游等级考核制度、导游星级评价制度和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运用标准化、信息化手段对导游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条
旅游行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导游合法权益,促进导游职业发展,加强导游行业自律。
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和培训,保障导游合法劳动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导游应当恪守职业道德,提升服务水平,自觉维护导游队伍形象。
第四条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弘扬导游队伍先进典型,优化导游执业环境,促进导游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章 导游执业许可
第五条
从事导游执业活动的人员,应当取得导游人员 资格证和导游证。
第六条
经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
国家旅游局负责制定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政策、标准,组织导游资格统一考试,以及对地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导游考试实施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导游资格考试具体工作。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旅游局另行制定。
第七条
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并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人员,可以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取得导游证。
导游证采用电子证件形式,由国家旅游局制定格式标准。电子导游证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于导游个人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设备中,由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实施管理。
本办法所称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是指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旅游主管部门、县级旅游主管部门。
本办法所称旅游行业组织,是指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 理条例》规定的导游协会,以及在旅游行业组织设立的导游分会或者导游工作部门。
第八条
在旅游行业组织注册并申请取得导游证的人员,应当向所在地旅游行业组织提交以下材料:
(一)身份证;
(二)导游人员资格证;
(三)本人近期照片;
(四)注册申请。
旅游行业组织在接受申请人取得导游证的注册时,不得收取注册费;旅游行业组织收取会员会费的,应当符合《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以导游证注册费的名义收取会费。
第九条
导游通过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取得导游证的,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在1个月以上。
第十条
申请取得导游证,应当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填写申请信息,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身份证的电子件;
(二)未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承诺;
(三)无过失犯罪以外的犯罪记录的承诺;
(四)与经常执业地的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经常执业地的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确认信息。
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作出受 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需补正相关材料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时或者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予以补正;逾期不告知的,提交完成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核发或者不予核发导游证的决定。不予核发的,应当告知申请人理由。
第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的,不予核发导游证: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患有甲类、乙类以及其他可能危害旅游者人身健康安全的传染性疾病的;
(三)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的除外;
(四)被吊销导游证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五)导游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
第十二条 导游证的有效期为3年。导游需要在导游证有效期届满后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3个月前,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材料。
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核实导游信息。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对符合条件的导游,变更导游证信息。第十三条 导游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导游及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将信息变更情况报告旅游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游应当在导游信息发生变化之日起10日内,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相应材料,申请变更导游证信息:
(一)姓名、身份证号、导游等级、导游服务星级和语种等信息发生变化的;
(二)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在3个月内与其他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其他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
(三)经常执业地区发生变化的;
(四)其他导游身份信息发生变化的。
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对信息变更情况进行核实。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确认。
本办法所称经常执业地区,是指导游连续执业时间或者3个月内累计执业时间达到30日的省级行政区域。
导游的经常执业地区应当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或者注册的旅游行业组织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
第三章 导游执业管理
第十五条 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应当接受旅行社委派,但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应当携带电子导游证、佩戴导游身份标识,并开启导游执业相关应用软件。
本办法所称导游身份标识,是指标识有导游姓名、证件号码等导游基本信息,以便于旅游者和执法人员识别身份的标牌。导游身份标识的标准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导游身份标识中标识的导游信息发生变化,导游应当在导游信息发生变化之日起10日内,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更换导游身份标识,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确认更换。
第十七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职业形象,文明诚信服务;
(三)按照旅游合同提供导游服务,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人文和自然资源、风俗习惯、宗教禁忌及其他有关注意事项;
(四)尊重旅游者的人格尊严、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
(五)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 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
(六)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项,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必要措施。
第十八条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导游应当立即采取下列必要的处臵措施:
(一)救助或者协助救助受困旅游者。
(二)向组团社报告,必要时依法直接向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报告;
(三)根据组团社的要求,调整或者终止行程,必要时可以根据旅游主管部门、有关机构的要求,采取停止带团前往风险区域、撤离风险区域等避险措施。
第十九条 从事导游执业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涉及色情、赌博、毒品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
(二)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拒绝履行旅游合同;
(三)擅自安排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四)以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情况等方式,诱骗旅游者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参加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五)以殴打、弃臵、限制活动自由、恐吓、侮辱、咒骂等方式,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另行付 费等消费项目;
(六)以回扣、佣金、人头费或者奖励费等名义,获取相关经营者给予的财物等不正当利益;
(七)推荐或者安排不合格的经营场所;
(八)向旅游者兜售物品;
(九)向旅游者索取小费;
(十)委托他人代为提供导游服务;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具备领队条件的导游从事领队业务的,应当符合《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旅行社应当按要求将本单位具备领队条件的领队信息及变更情况,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报旅游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导游证:
(一)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导游证的;
(二)申请人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导游证的;
(三)依法可以撤销导游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导游证:
(一)导游死亡的;
(二)导游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换发导游证的;
(三)导游证依法被撤销、吊销的;
(四)导游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超过3个月未与其他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未在其他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
(五)取得导游证后出现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情形的;
(六)依法应当注销导游证的其他情形。
导游证被注销后,导游符合法定执业条件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依法重新申请取得导游证。
第四章 导游执业保障与激励
第二十三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其人格尊严受到尊重,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保障。导游有权拒绝旅行社和旅游者的下列要求:
(一)侮辱其人格尊严的要求;
(二)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三)不符合我国民族风俗习惯的要求;
(四)可能危害其人身安全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应当维护导游执业安全,并为女性导游提供执业便利。第二十四条 旅行社应当与通过其取得导游证的导游订立不少于1个月期限的固定期限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支付基本工资、带团补贴等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在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依照旅游、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足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临时聘用的导游与其他单位不具有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的,旅行社应当与其订立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导游应当在旅游车辆“导游专座”就坐,避免在高速公路或者危险路段站立讲解。
旅行社安排乘坐旅游车辆的旅游团队(含导游)人数,不得超出旅游车辆的核定乘员数。
第二十六条 导游星级评价制度是导游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星级评价指标由技能水平、执业经历、社会评价、培训时长和奖惩情况等构成,导游星级根据星级评价指标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并根据导游执业情况每更新一次。
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等单位应当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及时、真实地备注各自获取的导游奖惩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七条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导游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文明服务等,培训方式可以包括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网 络培训等,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课时。培训不得向参加人员收取费用。
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等应当对导游进行包括安全生产、岗位技能、文明服务、文明引导等在内的岗前培训和执业培训。
导游应当参加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开展的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文明服务内容的培训;鼓励导游积极参加其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八条 导游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依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罚;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处罚;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条的规定处罚;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项至第(六)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七)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九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罚;
(九)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八)项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十)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九)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导游、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未按期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旅游主管部门报告信息变更情况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游有下列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申请变更导游证信息的;
(二)未更换导游身份标识的;
(三)未按规定参加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的。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导游不采取相应措施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十)项规定,导游委托他人代为提供导游服务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旅行社不按要求报备领队信息及变更情况,或者备案的领队不具备领队条件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不具备领队条件的领队信息,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从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中清除。
第三十四条 导游执业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导游执业许可。
第三十五条 导游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的,由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导游执业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导游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导游执业许可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导游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旅游主管部门隐瞒 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旅游行业组织、旅行社为导游申请取得导游证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导游在导游星级评价中提供虚假材料,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下罚款,并列入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
第三十九条 旅游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导游执业许可、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印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关于征求《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印章 管理办法(试行)》修改意见的函
各所属单位:
现将《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印章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有关修改意见请于2010年1月28日前反馈到我办。
特此函告。
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
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印章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集团公司各类印章保管使用更加规范、安全、有序,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类印章是指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职权的象征,是确认各项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行为效力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印章管理是指印章的刻制、颁发、保管、使用、销毁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印章管理应当坚持统一、集中、规范、安全的原则,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经营管理的稳健安全和行政及组织管理的规范有序。
第五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及其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印章管理工作,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级机构、本部门印章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
第六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的办公室是印章管理的职能部门,主管本级机构的印章管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构的印章管理工作。
第七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负有印章保管责任的部门应指定坚 持原则、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印章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把好使用审批关。
第二章 印章种类
第八条 集团公司印章种类主要有:
(一)行政印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名义制发行政公文、函电、报表,订立合同、协议,出具承诺书、授权委托书、介绍信、证明及其他重要材料等。
(二)财务专用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名义开立银行账户的预留印鉴以及进行资金调拨等财务收支活动,缮制各类财务活动单据、报表等。
(三)合同专用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名义对外开展经营业务或特定业务活动,并订立相关业务合同、协议,须经集团公司特别授权后使用。
(四)负责人名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负责人名义签发文件,进行财务收支活动,缮制各类财务活动单据、报表,集团公司开立银行账户的预留印鉴,以及其他需加盖集团公司负责人名章的合同、协议、法律文书等。
(五)党群组织印章
主要包括党委、纪委、工会、团委等党群组织印章,适用于以党群组织各自名义制发公文、函电,出具介绍信、证明及其他重要材料等。
(六)部门印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名义制发公文、函电、报表,各职能部门之间商洽工作,与上下级相关部门联系、商洽工作,出具有关说明材料等。
(八)业务专用章
适用于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在业务处理环节中的职责确认、各类凭证的交接等。
(九)日常工作用章
1.现金收、付讫章。专用于财务出纳员收、付现金时盖销有关原始票据。
2.转账收、付讫章。专用于财务出纳员收、付银行存款时盖销有关银行票据。
3.更正(校对)章。适用于各类业务单证、财务报表要素的更改等。4.工作人员名章。适用于日常工作中需要加盖个人名章的各类单据、凭证、报表。
第九条 集团公司分支机构印章种类主要有:
(一)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的印章种类与集团公司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行政印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党群组织印章、部门印章、业务专用章和日常工作用章等,一般不包括合同专用章。
(二)集团公司未成建制的分支机构的印章种类一般只有行政印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等必要印章。
第三章 印章刻制和颁发
第十条 集团公司各类印章按照以下权限刻制:
(一)集团总部使用的所有印章及集团公司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行政印章,均由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负责刻制或监制备案。
(二)其他各类印章,包括集团公司分支机构行政印章因磨损原因需重新刻制的,均由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负责刻制,并报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 需要刻制印章的机构或部门,应填具《印章刻制申请表》,由本级机构或部门主要负责人审签后,按照上述刻制权限规定,报请负责刻制的机构或部门刻制。任何机构、部门和个人不得超越权限擅自刻制各类机构、部门印章。
第十二条 负有行政印章刻制职责的机构,应在行政印章刻制前向当地公安部门申办印章刻制审批手续后,交由专门经营公章刻制业务的单位刻制,并保留审批手续;各级机构在启用印章之前,如有需要,应分别向注册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上级机构、单位办理备案登记手续,或通过印章颁发机构发文告知相关单位和部门。
第十三条 颁发、领用印章,应当办理登记手续。颁发印章时,须填制《印章颁发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由颁发机构办公室备案,一份交领用机构办公室留存。
第四章 印章使用批准权限
第十四条 制发公文用印,由公文制发经办人凭已经本级机构领导签批的公文原稿,向印章保管人申请用印。
第十五条 办理其他事项使用本级机构党政印章、负责人名章,经办人应填写《用印登记单》,由经办部门负责人审签后,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使用党组织印章,由本级机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 的其他党组织负责人审批。
(二)使用行政印章,由本级机构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审批。
(三)使用财务专用章,由本级机构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批。
(四)使用合同专用章,由本级机构行政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分支机构行政主要领导审批。
(五)使用负责人名章,一般情况可由本级机构保管部门按相关制度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应由该印章所示负责人或本级机构行政主要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 办理以下文件、材料用印,必要时应先交由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或法律工作人员审核把关,再报经有权审批的领导同意后方能用印。
(一)各类合同、协议、承诺书和涉及企业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二)对外公告、通告和涉及企业权利义务的对外正式文本。
(三)其他须经法律审核、见证的有关文件、材料等。
第十七条 下列事项使用党政印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本级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可授权其他人员审批。
(一)开具员工身份、家庭情况证明,以及办理涉及劳动工资、组织人事、医疗、教育、婚姻等事项,可由本级机构人事部门负责人审批,重要的应报送分管领导审批。
(二)开具介绍信、工作联系函以及办理一般性日常事务的证明,可由本级机构办公室主任审批,重要的应报送分管领导审批。
(三)缮制各类财务活动单据,可由本级机构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重要的应报送分管领导审批。
第十八条 使用业务专用章应按业务审批权限确定。第十九条 以本级机构名义开立银行账户预留印鉴,应由经办人办理,财务部门负责人监督。
第二十条 收到用印的申请,印章保管人员应当认真审核各项审批手续是否符合规定,并对其合规性负责。审核无误并用印后,印章保管人应对《用印登记表》编号留存,年底移交给档案部门,并办理签收手续。办理本办法第十七条所列文件、材料用印的,应将其副本或复印件一并留存备查。
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各类空白单证、纸张、介绍信和未经审批的各类公文、材料、合同上加盖印章。
第二十二条 未经集团公司特别批准,禁止任何集团公司分支机 构、职能部门在各类担保函件上加盖印章。
第二十三条 日常工作印章,根据工作需要,由经办部门指定专人妥善保管、使用,并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准确、合规性负责。
第五章 印章保管
第二十四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党政印章由其办公室负责保管,财务专用章由其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合同专用章由其授权的职能部门或分支机构负责保管,负责人名章可根据工作需要由其办公室或财务部门负责保管。
第二十五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应按照保管与审批分离的原则,指定专人保管印章,并建立健全印章领用、保管、交接、登记等管理制度。机构或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保管本机构或本部门印章。
第二十六条 印章应在办公场地内使用,原则上不得带出办公场所,若因特殊情况要带出办公场所,须由印章保管人或印章保管部门指定人员陪同前往监督用印,或由经办部门填报《公章外带使用审批表》,在报经本级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由经办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外带使用并限期归还印章。
第二十七条 印章应存放于保险柜或铁皮柜内。每次用印完毕,应随即入柜,不得随意放在办公桌上或未上锁的柜子里,以防失窃或盗用。发现印章丢失和盗用,有关人员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追查。
第六章 印章委托管理
第二十八条 集团公司未成建制的分支机构印章,由经集团公司授权具有经营管辖权的成建制单位(包括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和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管辖单位)负责管理。其中,行政印章必须由管辖单位办公室负责管理,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一般由管辖单位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十九条 集团公司未成建制的分支机构行政印章,限定用于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工商年检、纳税申报、领用发票等日常活动。
第三十条 对实行承包经营的集团公司分支机构印章,有关管辖单位必须加倍重视和严格管理,尤其对行政印章使用管理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性规定,并在承包经营合同中就有关印章管理事宜做出专门规定或补充规定。第三十一条 对于集团公司未成建制分支机构的印章管理,本章未做特别规定的,均按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印章清收和销毁
第三十二条 印章磨损或机构、部门名称变更时,原印章应由本级机构办公室负责清收,并交由印章颁发机构统一审核、销毁。
第三十三条 集团公司各类印章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销毁:
(一)拟作废的印章由使用印章的本级机构负责清收。本级机构办公室应对照领用登记情况,将所清收的印章登记造册并留存原印模,报经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核后,上交印章刻制颁发机构统一销毁。
(二)各级机构送销印章,应指派专人负责进行,并办理印章送销登记手续。
(三)负责销毁印章的机构办公室收到拟销印章后,应将印章登记造册,同时填具《印章缴销登记表》,保留原印模,报经机构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批准后进行销毁,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由销毁机构档案部门留存,一份交送销机构办公室留存。
(四)如送销机构即为颁发机构,则由其办公室统一清收、审核、销毁,并在销毁印章后,保留审批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本级机构档案部门留存,一份交上级机构办公室备案。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任何人都不得要求印章保管人员违反用印规定使用印章。遇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印章使用保管人应当坚决抵制。抵制无效时,须及时向上级报告。未向上级报告的,应追究其失职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公司损失的,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可责令其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当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集团公司各所属单位,包括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和各控(参)股子公司,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负责解释和承办修订事宜。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发文执行。
第四篇:车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 执法车辆暂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支队车辆的管理,贯彻车辆使用、维修、安全管理责任制,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结合支队执法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车辆管理
(一)车管科负责车辆的保险、年检、维修保养、油料补给、交通事故处理以及考核、培训、安全教育等工作。
(二)支队所有车辆原则上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执法车蒙 G90060、蒙G86268和通信应急用车蒙G NN599、蒙GB5599由车管科调配使用。其他执法车辆分配到各执法大队使用。
(三)严格执行执法车辆大队长负责制。大队内部做出用车计划,各执法组轮换使用,由大队长指派各执法组的驾驶员,严禁转借或私自调换驾驶车辆,否则,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自己承担并予以重罚。
(四)车辆严格实行下班入库制度,下班后必须停放在支队院内,晚上收车时间为6点以前,如有加班向车管科备案。严禁将车辆交给无证人员驾驶,严禁非工作用车,严禁搭载非执法人员,否则一切后果当事人自负。任何用车部门及人员,必须尊重驾驶员权利,不能指使驾驶员做出违章驾驶行为。
(五)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各级交通法规和制度,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和所有罚款由驾车人自己负责处理。
(六)车管科负责对每台车进行单车成本核算,并每月进行公布。
1、每辆车的行驶里程及燃料消耗。
2、根据车辆车型、车况等因素,确定每辆车百公里燃料消耗等。
3、每辆车的轮胎消耗量。
(七)车辆实行每周一、周四统一加油制度。有特殊情况需要在外加油时,事先必须经车管科同意并报分管领导批准。
二、车辆维修
(一)支队所有车辆实行定点维修。车辆维修必须凭派修单到指定的厂家维修。有特殊情况需要在外维修时,事先必须经车管科同意并报分管领导批准。
(二)车辆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
1、日常维护是由驾驶员每日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其作业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和安全检测。
2、一级维护是由指定的维修厂家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其作业中心内容是除日常维护作业外,以清洁、润滑、坚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该级维护为每5000公里进行一次。
3、二级维护是由指定的维修厂家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其作业中心内容是除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转向节、转向摇臂、制动蹄片、悬架等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容易磨损或变形的安全部件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该级维护为每15000公里进行一次。
(三)车辆大修按行驶里程10万公里以上或实际情况确定。
(四)车辆维修500元以下(不含500元)的由车管科负责审核同意;车辆维修500元以上至1000元以下(不含1000元)的由分管领导审批;车辆维修1000元以上(含1000元)的由支队长审批。
(五)维修程序
1、驾驶员报修后由车管科负责检验,确认后再由车管科填写派修单。为了更好地对车辆进行管理,堵塞漏洞,节省开支,杜绝因维修保养造成的安全隐患,防止驾驶员在修车过程中采取报而不修,多报少修的现象发生,凡维修部件超过100元的必须回收,交车管科验收。
2、车辆统一在指定的维修点维修,未经车管科同意,驾驶员不得到定点以外的厂家维修、如有违反由驾驶员承担一切费用。修理期间驾驶员应在修理厂监督修理工作,防止修理厂家作弊和维修不到位。车管科要对帐目进行核实签字。
3、维修质保期限为:一级维护车辆行驶1500公里;二级维护车辆行驶3000公里;大修车辆行驶10000公里。
三、车辆使用范围和调配
(一)使用范围
1、各执法大队在管辖区内执法用车;
2、各分管领导执法检查用车;
3、法制科到各大队片区检查纪律用车;
4、管理科到街路督办问题用车;
5、数字化安装、检查街路摄像头用车;
6、没有执法车辆或执法车辆不足的大队因工作需要紧急用车。
7、科室紧急用车。
(二)车辆调配:
1、首先保证各大队每天执法巡查用车;领导和有关部门用车需每周提出用车计划;各大队和科室如有紧急用车的,可提前向车管科提出申请。车管科根据用车申请,按照支队领导优先原则,进行车辆调配。如有重大事项和特殊情况,车辆可统一调配使用。
2、用车均实行出车登记制,注明出车途径地、目的地、出车时间,用车人签字确认。月底由车管科对派出辆车进行汇总填写当月出车报表,作为核销油料等费用的依据。
3、应急车司机必须经分管领导通知方可出车,并按派车通知规定的时间、地点出车,不得擅自改变用车路线。
四、本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执行。
2016年7月1日
第五篇:2017-广州市荔湾区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广州市荔湾区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荔湾区专利发展工作,深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推动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广东省专利条例》(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3号公告)《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创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14‟11号)的文件精神,以及参照《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穗知„2015‟22号),结合荔湾区发展实际,设立专利工作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专利工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每年由区财政预算安排专门用于荔湾区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专利“灭零倍增”奖励、专利奖配套奖励、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工作奖励、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奖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及其它与专利相关的工作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在区财政安排的科技经费预算中列支,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管理制度,遵循公开透明、科学管理、注重绩效、利于监督的原则,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二章 扶持标准
第四条 专利申请、授权资助条件和标准
一、资助条件:对专利申请地址属于荔湾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费用进行资助。港澳台归为国内专利,每项专利最多资助1次;国外专利每项最多只能申请1个国家或地区的资助。
二、专利申请资助:
(一)2017年4月11日-2017年12月31日专利申请资助标准参照《荔湾区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广州市荔湾区专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荔知„2014‟2号)执行:
发明专利:1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5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300元/件;国外发明专利或PCT国际专利:3000元/件。
(二)2018年1月1日起专利申请资助按照以下标准: 1.个人:发明专利:5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3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100元/件;国外发明专利:2000元/件;PCT国际专利:1000元/件。
2.法人:发明专利:1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4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200元/件;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发明专利:10000元/件;其它国家或地区发明专利:2000元/件;PCT国际专利:5000元/件。
三、专利授权资助:
(一)2017年4月11日-2017年12月31日专利授权资助标准参照《荔湾区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广州市荔湾区专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荔知„2014‟2号)执行:
发明专利:3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6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400元/件;国外发明专利或PCT国际专利:3000元/件;在市级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的专利按相应类别标准双倍计算。
(二)2018年1月1日起专利授权资助按照以下标准: 1.个人:发明专利:2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6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400元/件;国外发明专利:8000元/件;PCT国际专利:7000元/件。
2.法人:发明专利:5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8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400元/件;国外发明专利:30000元/件;PCT国际专利:10000元/件。
第五条 专利申请“灭零倍增”及授权大户的奖励条件和标准
一、奖励条件:专利申请“灭零”是指无专利企业申请实现专利“零”的突破;专利申请“倍增”是指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加“倍”提升。申请补贴的条件是专利申请地址属于荔湾辖区,并且专利第一申请人为法人。该项补贴与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可同时享受。
二、奖励标准:
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含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6+发明专利申请量×3+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2+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
(一)对“灭零企业”(指专利申请量实现零突破的企业),按企业专利申请数给予PCT国际专利(含国外发明专利)每件3000元、发明专利每件2000元,同一同一企业奖励总额不超过10万元。
(二)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倍增企业”,按企业专利申请量给予PCT国际专利(含国外发明专利)每件3000元、发明专利每件2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500元的奖励。同一同一企业奖励总额不超过10万元。
1.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00%以上,且上一专利申请5件以上;
2.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0%以上,且上一专利申请20件以上。
三、对发明专利授权大户的奖励:对上一发明专利授权5件以上的个人给予1万元奖励,并按等增级数,每增加5件,增加1万元奖励。对上一发明专利授权5件以上的法人给予3万元奖励,并按等增级数,每增加5件,增加3万元奖励。以上同一同一法人奖励总额不超过10万元,同一个人奖励总额不超过5万元。
第六条 专利奖配套奖励条件和标准
对上一获得国家级专利金奖、专利优秀奖的企业,分别给予每项2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省级专利金奖、专利优秀奖的企业,分别给予每项15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
第七条 贯标工作奖励条件和标准
对首次通过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认证且拥有10件(含10件)以上有效专利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第八条 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奖励条件和标准 对上一经国家、省、市认定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试点、示范市场的专业市场,按企业获得国家、省、市奖励金额50%予以配套补贴,同一同一企业奖励总额不超过10万元。
第九条 专利代理机构的奖励条件和标准
在荔湾区内新设立专利代理机构(含分支机构),且拥有从业人员5人以上,运营满一年,且一年内代理荔湾区专利申请总数达到50件以上的,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对代理荔湾区专利申请量达到100件、200件、300件以上的本地专利代理机构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第十条 发明专利产业化奖励
(一)对获得国家授权有效发明专利,并生产该专利产品年销售额为100万元(含)至50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专利产品年销售额为500万元(含)至100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专利产品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专利产品年销售额为50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每家企业每只可享受一个专利产品产业化奖励,且只按年销售额从高到低排名对前30名企业给予奖励。如该项专利产品属于申请地址为荔湾区的个人发明专利以转让或5年以上独占许可的方式在荔湾区内企业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的,每年给予额外5万元的奖励。
第十一条 专利权质押融资补贴
对获得广州市专利权质押融资补贴的企业,按该企业获得市补贴金额30%标准予以配套补贴,同一同一企业补贴不超过10万元。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还包括: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购买专利服务、落实市以上有关政策或相关要求所需资金等。
第十三条 按不高于专项资金每年预算5%的比例安排管理费,用于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调研、管理、执法等工作。管理费列入区专利主管部门的部门预算安排。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生效前,专利申请人已按《广州市荔湾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荔科信„2014‟12号)和《广州市荔湾区专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荔知„2014‟2号)获得过专利申请资助或授权奖励的,不再适用本办法的同类资助。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 申报与审核:
(一)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
申请专利申请资助的,应自提出专利申请取得受理通知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区专利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申请专利授权资助的,应自取得专利证书6个月内提出。超过规定期限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资助。
专利申请“灭零倍增”奖励和发明专利授权大户的奖励每年的7月1日为上一奖励申请的截止时间,过期视为自动放弃申请。
申报流程为:申请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应在网上申报后一个月内向区专利主管部门提交纸质申报材料,经区专利主管部门和区财政局审核后,于每年定期通过集中支付方式拨付资金。
(二)专利奖配套奖励、贯标奖励、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奖励、代理机构奖励、专利权质押融资补贴、发明专利产业化奖励
申报与审核流程为:区专利主管部门择时发布申报指南,组织申报扶持资金。市场主体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报材料后,区专利主管部门从市以上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评审组,评审组审核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由区知识产权局会议通过,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会同区财政局报区政府审批后发放资金。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由区专利主管部门根据当年工作需要会同区财政部门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报区同意后,向社会发布申报指南,明确专项资金申报条件、材料要求、申报流程等。区专利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具体项目经费,负责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
第十七条 区财政部门负责审核专项资金预算,会同区专利主管部门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并办理资金拨付,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接受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检查监督。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在项目评审和资金分配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相应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九条 对市场主体弄虚作假骗取资助、奖励或补贴资金的行为,区政府依程序撤销资助、奖励或补贴资格,依法追缴资助、奖励或补贴资金,并予以通报,情节严重可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 区专利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在区政府网站公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结果、投诉处理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申请本办法六到十一条扶持资金的企业法人,应承诺在享受本办法财政补助和奖励之日起5年内不改变在荔湾的纳税义务,不迁离荔湾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区专利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三年。有效期满或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发生变化,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原《广州市荔湾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荔科信„2014‟12号)和《广州市荔湾区专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荔知„2014‟2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