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业精神论文
论创业者所需素质与能力
作为一名今后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无论是否会自己创业都需要了解和具备创业者素质,这些是想要更好生存的必要条件。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以及社会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与日俱增,对于我来说,今后踏入社会开展自己的事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我看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以下素质势必不可少的:1.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创业者的心理条件,包括自我意识、性格、气质、情感等心理构成要素。作为创业者,他的自我意识特征应为自信和自主;他的性格应刚强、坚持、果断和开朗;他的情感应更富有理性色彩。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身体素质。所谓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现代小企业的创业与经营是艰苦而复杂的,创业者工作繁忙、时间长、压力大,如果身体不好,必然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创业重任。3.知识素质。创业者的知识素质对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要作出正确决策,必须掌握广博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创业者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做到用足、用活政策,依法行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掌握与本行业本企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能力;具备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如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等。4.能力素质。创业者至少应具有如下能力:①创新能力②分析决策能力③预见能力④应变能力⑤用人能力⑥组织协调能力⑦社交能力⑧激励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冒险精神,使命感责任感,意志力。这些在课堂中都有所讲。冒险精神是自主创业的核心素质。但冒险精神又不是一味的胆大而不计后果。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远见的创业者,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并要考虑到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承受,不要只想到乐观的一方面,对风险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一碰到现实状况与想象不一样,一下会造成信心动摇。在创业的过程中一定会融入创新,这也要求创业者有冒险精神,在新的事物面前体现充分的探索求知的精神,培养风险意识,学会风险评估,同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懂得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能有成绩,固然与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但他们无一不是具有冒险和大胆创新精神的。可以说创新活动是与敢冒风险、肯付出代价、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冒险精神相伴随的,冒险精神是实现创新精神向创新成果转变的必要条件,冒险精神渗透于创新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于独自面对严峻形势的挑战,并且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能够承受重大的挫折和打击。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领袖和领导者,他们能在逆境中给人强大激励。从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就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而他正是应为这份冒险精神成就了他青年创业的神话。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而他的这些造就了他创业的成功。在研究中发现,大凡成功的人士冒险精神,企业界人士尤然。当年史玉柱在深圳开发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身上只剩下了4000元钱,他却向《计算机世界》定下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版面,惟一要求就是先刊广告后付钱。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进,第13天他收到了3笔汇款,总共是15820元,两个月以后,他赚到了10万元。史玉柱将10万元又全部投入做广告,4个月后,史玉柱成了百万富翁。
使命感与责任感也必不可少。创业者是一种主导劳动方式的领导人,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业现象,是一种需要具有使命、荣誉、责任能力的人。使命感宛如明灯,给创业者一些温暖、信仰和方向。要想与市场同呼吸共命运,就要始终站在先知者的前沿,责任感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与客户、合作者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这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使创业者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看清前方的路,能够走的稳、走的远、走的长久、走的宽。无论是作为创业者或是员工,使命感与责任感都起着重要作用。
创业者的意志力也对创业的结果起着深刻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许金声说:“意志力就是人在为达到即定目标的活动中,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正是如此,如果作为创业者有着坚定的意志力,能坚定不移的完成他心中所想,坚持自己的目标走下去,不论过程的艰辛,他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某种程度上,意志力就像是肌肉,用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强壮。所以做事都要坚持,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但以上这些并不是全部,即使全部具有,没有一定的能力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想要取得创业的成功,能力必不可少。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专业能力。如果你对一个专业不懂就去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比如你开一个软件设计公司,自己都不懂软件,你首先是把控不了质量,其次你把控不了人才,会很麻烦。第二点,就是原则上你必须在想创业的这个领域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达到专业水平、才能有对专业的把控能力。营销能力也是一大能力。利用营销能力把产品推销出去,把品牌推销出去,把你自己推销出去,变成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用人的能力极其重要。仅仅一个人做事情不能叫创业,那叫个体户,所以想创业的话你就得找一帮人,既要运用利益的杠杆,又要动用感情的杠杆、事业的杠杆把他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但人不是一开始就具备这些的,要想成功就必须要不断学习。创业者本人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实际行动。提高素质的途径:一靠学习,二靠改造。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就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改造自我者。
作为一个不是全面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要培养这些创业者素质就需从平时的学习与生活开始。现在很多学生由于从小缺少锻炼磨砺,生活过于一帆风顺,缺乏冒险精神,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尝试新领域,容易放弃。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不够,缺乏对失败的承受力。这就需要改善,需要培养尝试的勇气,在实践中提升自信心,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会关心,培养风险意识,学会风险评估,优化知识结构,能够较全面的分析风险,培养决断力,准确及时地作出决策,培养承担风险的能力,锻炼心理承受力和适应性。在意志力方面强化正确的动机,人生观,从小事做起,锻炼毅力,培养兴趣激发意志力,由易到难,通过反复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增强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又是大学生成才的心理保证,因此在学习上要做到自觉、坚持、果断、有自控力,学习目的明确,能够自觉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成才、刻苦学习的目标;能够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在遇到挫折和挑战时能够自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在遇到干扰学习的“诱惑 时,有良好的自制力。
学习生活中还要培养独立性:从自己在一定情况下应如何行事的信念、知识和观念出发规定自己的举止。果断性:一个人有能力及时而毫不动摇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然后经周密考虑后去实现这些决定。坚持性:一个人能够长时间毫不懈怠地保持精力的紧张状态;他不被达到既定目的的困难所吓倒,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自制性:一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竞争性: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特性。
只有如此,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缩小与成功企业家所具备的一系列特质,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取得成就,走得顺利长远,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第二篇:创业精神
有人问:创业到底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有人回答:如果把创业成功比作是天堂,那么创业的艰辛过程就是地狱。在创业的路上,在地狱里,我们要经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和考验。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你就要为自己企业的生存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心。此前,不管你从事过令人羡慕的职业,还是有过辉煌的业绩,这些都不重要,全部清零。你现在要为公司业务的提升、资金的筹集等等东西四处奔波。
这其中,你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面孔,嘲笑的、挖苦的、冷漠的、、、、、、、而所有的这一些,你不能的就是怨天尤人。更不能畏缩后退,你能做忍受。你要学会忍受失败、忍受屈辱。还需要做的是:修炼。一天天的修炼,修炼到“别人指着你的脸骂你的时候,你还要微笑”,修炼到“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时候,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创业,生存胜于尊严,让你的公司生存下来,是最大的尊严!因此,想创业,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承受挫折的心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篇: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成功的力量源泉
班级:10物流
学号:101107071
姓名:朱双
内容摘要:创业精神既是创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业的精神支柱,是成功创业的前提。
马云的创业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创业者所需要的创业精神。他有着创业的激情和欲望,这是成功创业的内在动力。他执著、充满自信,这是成功创业的心理支柱。他意志顽强、能够忍耐,这是成功创业的必要保障。他有胆量、敢于冒险,这是成功创业的必要基础。追求生命的价值,激扬创业的斗志,让青春与梦想齐飞。创业,让他留下的不仅是忙碌的身影,更让人感到的是燃烧的激情和收获的喜悦。
关键词:创业精神、马云、力量源泉
正文:
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
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
-----------比尔盖茨
创业精神既是创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业的精神支柱,是成功创业的前提。没有创业精神一般来说就不会有创业行动,也就无从谈起创业。即或有创业,也往往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为创业度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困难和荆棘。因此,顽强的创业精神对于成功创业是至关重要的。创业精神主要包括欲望、自信、忍耐、和胆量四个方面。
欲望,成功创业的内在动力;自信,成功创业的心理支柱;忍耐,成功创业的必要保障;胆量,成功创业的必要基础。
1994年30岁而立之年的马云开始创业,创立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1995年,“杭州英语最棒”的31岁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却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曰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马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立即决定和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并起名中国黄页(chiinapage)。
1996年,32岁的马云艰难的推广自己的中国黄页,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一律被称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1996年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
1996年3月因为杭州电信的实力悬殊的竞争,最后马云不得已和杭州电信合作,后因经营观念不同,马云和杭州电信分道扬镳,放弃了自己的中国黄页,并将自己拥有的21%的中国黄页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
这年是1997年,这是马
云创业生涯第一次的失败,这年马云33岁。1997年,马云离开中国黄页后,受外经贸部邀请,加盟外经贸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股份,参与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马云的btob思路渐渐成熟“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连网站的域名他都想好了——阿里巴巴。互联网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人们前去发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语打开的那个山洞。
1999年,35岁的马云受够了在政府企业做事条条框框的束缚、磕绊与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马云推辞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请决心南归杭州创业,团队成员全部放弃其他机会决心跟随。这年1999年,这是马云遭逢的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失败。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家园马云的家中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次“起事”的会议上,马云和伙伴共筹了50万元本钱。
尽管只有50万创业资金,但马云首先花了1万美元从一个加拿大人手里购买了阿里巴巴的域名,并细心注册了alimama.com和alibaby.com。他们没有租写字楼,就在马云家里办公,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日夜不停的设计网页,讨论网页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阿拉巴巴就这样孕育、诞生在马云家中。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直至逐渐为媒体、风险投资者关注,并在拒绝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资商之后于1999年8月家接受了以高盛基金为主的500万美元投资、于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的投入,从而由横空出世、锋芒初露,到气贯长虹、势不可挡。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 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
从1995年接触网络到1999年阿里巴巴问世,马云用了5年的时间,经历了2次失败才获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马云的成功绝非单单因为他比我们早创业10年!也许你认为马云恰逢时运,你生不逢时;也许你认为马云资金雄厚,你身无分文;也许你认为马云运气高照,你霉字当头,但你不要忘了马云二次高考落榜,做过搬运、蹬过三轮、当过小贩;你不要忘了阿里巴巴创业之始35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大家要集资才能创业,马云要靠借贷才能发工资;你不要忘了马云身高1米62,体重仅100出头,中国黄页推出之初很多人说他是骗子。马云的创业成功绝非偶然,那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那是信心与实干的结果,那是领袖与团队无间结合。马云给我们的意义更在于马云说过“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马云一样敢思、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实现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国。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完全靠自己掌握的,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对创业初期面对各种困难时尤其重要。对创业者来说,肉体上的折磨算不得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创业,一定要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没有,那么一定要小心。对有些人来说,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做一个打工仔,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有过“惊险一跳”的经历。这一跳成功了,功成名就。白日飞升;要是跳不成,就只好凤凰涅槃了。创业需要胆量,需要冒险,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者很清楚,要实现他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要勇于承担风险,这样才有可能获的巨大的成功。
创业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所成的,需要付出很多艰辛,你有才华,还得要有机遇,更要有超出常人不能承受的毅力。也许你还在创业路上徘徊,也许你还为自己的信念犹豫不决,不要害怕,不要放弃,成功就差一步,那就是坚持。时间在变,市场在变,机遇在变,而唯一没变的是成功的信念,我们一贯地坚持!
第四篇: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章节案例一)跟着市场去革新
八年前,李淑怡是上海无线电28厂年轻有为的工程师。然而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她偶然看到一个销售培训录相,其中讲授的销售技巧和窍门,对她这样一个从未接触过西方销售活动的工程师来说,既新鲜又神奇,充满了魅力。录相开阔了她的眼界,让她懂得销售也需要专业技能。她看得如醉如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了不仅仅做个工程师的决心。2004年,当她终于改行做销售时,人们简直惊呆了。她说:“当时,销售好象是男人的专利,而且这一行中很少有人念过大学。” 她开始努力了解工厂的产品,掌握其用途,弄清楚顾客能从产品中享受到什么便利。她回忆说:“我在推销时,集中精力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对顾客以诚相待,靠诚实取信于人,从来不夸大产品质量或有意使客户对产品的功能产生误解。”这种推销方式原本平淡无奇。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的推销人员也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更不必说在2000年代初期。这种做法带来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年,她完成了全厂总销售额的20%。第二年,销售额增长幅度更加可观。
在销售活动中,她还表现出另一个中国销售人员普遍欠缺的特点:进取精神。她说:别的销售经理和推销员往往惰性很大。他们喜欢坐等顾客上门。这是困扰许多机构和企业的通病。我的学习心得是必须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必须努力参与销售竞争。
在销售行业站住脚之后,李淑怡又准备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成为一家富有创业精神的公司的领导人。2005年,机会来了,工厂设计的新型电子保安产品引起了一位港商的兴趣,他决定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李淑怡被任命为中外合资上海禧迅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负责这家合资企业的过程中,她又接触到大量卓越管理的课题,学到了新的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工资制度。她说:“在老厂,大家都从一口大锅里盛饭吃,分配机制体现不出多劳多得。在合资厂,大家心里十分清楚,只有努力工作,产出多,收入自然就多。” 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使管理变得容易了。员工自觉管理自己,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和销售技术,尽心尽力,保证产品质量。他们还主动关心成本,乐于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
同世界各地很多企业一样,李淑怡的合资企业充分体会到了企业组织制度改革的好处。管理专家把这种制度上的改革称作“建立企业人公司”。在这样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能做到象企业的主人一样去想问题,去做事情。员工与企业命运相连、同甘共苦,既承担企业的风险,又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里人人都从李淑怡那里接受了市场导向的观念。他们懂得,生产出优质产品,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们深知必须改造产品,使之一切合顾客的需要。必须提供优异的服务。还必须采用正确的专业销售技巧把产品卖出去。
(案例二)先做创业企业的“精神分析”
如果问国内某个企业家:了解中国的企业吗?了解你自己的企业吗?谦虚一点的会说,有可能我对全国的企业不了解,难道我连自己的企业也不了解?高调一些的企业家会说,废话,我不了解,谁了解?你们怎么老问一些小儿科的问题?
兵法的黄金法则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古人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自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千万不可自负。例如,一般情况下,最熟悉未成年子女的莫过于父母,但父母对子女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恐怕也得画个问号。更严重的是,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不了解、甚至把这个问题不当问题的也大有人在。在官方和民间、总经理与员工之间,这种不了解恐怕更严重。
在社会变化面前,在新的挑战面前,许多企业家、管理人员只能依赖有意识(不可能考虑无意识因素,因为能考虑到就不是无意识)的经验、智慧和直觉,依据可以统计的数据和可以计算的资源来决策,即便觉得这些依据仍然不足,也只得一咬牙一跺脚就这么定了,再抱怨现在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来一句“听天由命”,求心安理得。
在现实的巨大变化面前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固然有外界的不确定性增加、破坏性技术带来的眩晕感等因素,但究其根本,恐怕还是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企业家在现实挑战中的茫然,很大程度就来自对自己企业的“灯下黑”。即便是那些热衷于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在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人,也有可能对文化现象背后的“无意识”不甚了了。更可怕的是以其昏昏之上的自以为是,这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刚愎自用。
隐形的“根基”
企业家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企业,只有进入基本假设层次,才可能深化。否则,了解到的往往只是皮相,还有可能把表象当本质。
真正头脑清醒的人,是不会把物品、技能、艺术、可视可听材料(如口号、文件等)这些人为事物(artifacts)视为组织文化的真正内涵的。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人的行为看似受价值观(value)驱动,其实不然,真正的“源头活水”是更为深层的、隐形的“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
价值观,属有意识的文化,它强调的是“应该”而不是“实际”,是组织行为的准则。价值观又是可验证的,企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口碑会时时验证企业的价值观,只有经过反复验证的价值观,才能构成企业的信念。比如,某山寨厂商的价值观也豪言壮语曰“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不管是外部的观察家,还是内部的员工,(至少一开始、第一印象)都是不会以为然的,这就是不可验证的,很容易被证伪的价值观,必然不是企业文化的真相。
而基本假设是无意识的文化,即支配企业行为无形的、前意识(preconscious)的信条,这些信条当事人自己意识不到,而是作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的东西,支配着当事人的思维和行为。可被称为“管理学领域的弗洛伊德”的埃德加·沙因所做的工作,就是企业组织的精神分析,揭示企业文化的无意识或者前意识。企业家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企业,只有进入基本假设层次,才可能深化。否则了解到的往往只是皮相,还有可能把表象当本质。
比如,有许多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不仅要硕士、博士学位,同时还要看第一学历。这在显意识层次是对学历和能力的重视,而在潜意识层次却反映出对硕士、博士学位的不屑甚至反感。它传递的真实信息是:只有本科出自名校的人质量才可靠。其前意识是:哪怕是名校的硕士博士,也掺了水;其无意识是:硕士博士学位只是门槛,同能力水平无关。哲学家金岳霖,曾经对中国的两句俗语用逻辑打趣证谬,说:“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结论就是“朋友如粪土”。这种逻辑推论,正好可以揭示出那些口头声称“金钱如粪土”者,在潜意识层次对金钱的重视,如果真“如粪土”,他就不会这样强调了。
正如精神分析师不能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一样,在企业文化的真相挖掘过程中,基本假设要靠局外人来发掘。局外人所判定的基本假设,当事人可能不会承认。由于揭示基本假设有可能会带来不适、困惑甚至痛苦,所以,对这种揭示,当事人极有可能会抗拒。例如,我们通过各种教育,树立和培养了“劳动光荣”的理念,在显意识层次上,人人都赞扬劳动。如果说某人鄙视劳动,多会遭到他的反驳。然而,“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的存在,把劳动视为惩罚罪犯的手段,能够映射出人们对劳动的真实看法。即便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亚当被逐出伊甸园的隐喻,也能看出人们在无意识层次对待劳作的态度。
揭开冰山之基
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不管局外人的观点多么“伤人”,多么“难听”,当事人不得阻断局外人的研究和推理;二是企业对局外人不得设防,不得屏蔽信息。
那么,如何确定具体企业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必须要允许中立的局外人介入。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华为公司邀请人民大学教授组献策于“华为基本法”。没有局外人的介入,企业内部人员的基本假设就始终停留在无意识层面。但同时也必须有内部人的密切合作,否则外部人对基本假设的发现就会无法验证。在探寻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不管局外人的观点多么“伤人”,多么“难听”,当事人不得阻断局外人的研究和推理;二是企业对局外人不得设防,不得屏蔽信息。当然,对于“局外人”自身也要有严格的限定,不但要求其具备相应的研究伦 理,而且其目的必须是为了帮助研究对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学术成就(这一点十分难,但非此不足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对基本假设的发掘要从企业的文化标志开始。所谓文化标志,不是指那种校训、厂歌之类人为物品,也不是指规划、战略之类文字记载(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它们的重要性,在文化研究中,这些都是重要的,但它们只是门口的招牌)。能够作为文化标志的东西是具有稳定性的、能够在行为中得到验证的群体共识。例如,一个企业实施三年以上的奖励办法、有多年稳定性的招聘政策、保持了较长时间且能够得到管理层基本肯定的工作流程、已经形成惯例的客户服务、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内保持不变的质量控制措施,等等。再进一步深入和细化,还可以具体到高层会议的开法、采购的步骤和程序、危机情况下的应对习惯等。只要能反映出稳定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文化标志。
确定文化标志的原则,须排除价值判断,仅仅考察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如果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就可能戴上有色眼镜,把“不好”的习惯排除在文化标志之外。例如,随地吐痰可能是多数农民的习惯,且同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然而,如果把随地吐痰定义为一种低级、落后、错误的行为时,它就难以作为农民生活的标志之一被选取。
文化标志是否准确,需要用群体行为来验证。只有同群体行为相符,才具有标志意义。这种验证主要依赖于局外人中立状态的观察,而不是简单的问卷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访谈。当然,问卷和访谈可以采用,但不能纯粹依赖它们。当群体行为基本确定后,需要进行内外比较。同企业外部的比较,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发现该企业与其他企业、与社会各方在行为上有何不同,进而确定“这一个”的特殊文化。内部比较,是群体不同成员的比较,以确认行为准则的内部认同程度,发现内部价值观上的差异,找出“特立独行者”。
如果文化标志与群体行为相符,就可以认定有了具体的企业文化。尽管有些人不愿意承认,但“有企业,没文化”的例子是存在的,即只有个体文化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群体文化。认定了企业文化后,需要把企业文化所遵循的价值观发掘出来,以群体行为来推论价值观。对这种群体文化的确认需要以多数行为做依据,以外部群体行为做参照,确认其价值观的内涵;还要用内部“特立独行者”“行为怪异者”的行为差异,来检验其价值观的共识程度和普及程度。
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这一步需要局外的研究者和局内的当事人通力合作。研究者的着眼点是唤醒局内人的“遗忘”,找出组织行为的潜在逻辑。局内人的着眼点是以自己的解释,弄清自己行为的真实意图,校正旁观者的逻辑偏差。例如,有些公司不愿意雇佣MBA,其理由是MBA缺乏扎实的技术知识,只追求个人成功而不关心组织发展。但这背后的基本假设是“通用型”的一般管理知识可有可无,起码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对此,“局外人”的逻辑推论与当事人的逻辑解释很可能不一致,甚至出现重大分歧。对此,需要在解除防卫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辨析各种逻辑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考察影响不同逻辑产生作用的环境条件,尤其是研究群体内部小众行为乃至个别行为的意义、“反叛者”的行为理由等等,才能保证基本假设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不妨设想,有这样一个公司:它有着引人入胜的使命表达和愿景描述,有很好的产品和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股市上有良好的表现。从内部管理来看,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高,高层最关心的是各种数据指标,尤其是财务数据。员工在工作的舒适性和报酬的合理性之间,更看重合理的报酬。尽管公司高层表示力争基业长青,然而,从行为来看,其实更偏重短期行为。这样的公司,其内在假设到底是什么?是把公司看作赚钱的工具,还是看作实现使命的工具?某些公司,盈利高于一切,为了盈利可以放弃某些原则,领导人很可能对公司充满感情,但在逻辑上,他办公司是不是抱着养猪式的心理?农村老太太也可能对她饲养的肥猪充满感情,这并不违背她养猪卖钱的预设。
(案例三)王利芬:大女人的生存哲学
说起王利芬,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把她跟《赢在中国》联系在一起。
没错,这个节目太火了,对那些期待机会的年轻人来说,它就像一场激荡心灵的风暴。作为这股风暴的制造者,王利芬不仅成功打造了这个点燃中国创业者激情和梦想的舞台,在随后的日子里,通过创过“优米网”(www.xiexiebang.com),她也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中国创业精神的代言人。
检阅她的职场经历,人们往往会发出“女强人”的赞叹。但她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女强人,她感情丰富,充满知性魅力,懂得享受生活,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她理性而富有逻辑,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她都能果断地做出选择:从大学教师变身为新闻栏目记者,从央视金牌电视栏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转变为和年轻人一同成长的创业人,她从不言悔。
在这二十年的人生大戏里,是什么样的生存哲学支持着这个“大女人”一次次华丽转身,一直行走在不断晋级的人生轨迹上?
“活着就该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北大时,王利芬师从中国当代文学泰斗谢冕。她在1994年闯进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成为央视第一个女博士。她先后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央视金牌栏目中担任记者,也担任过《经济半小时》、《赢在中国》等栏目的总制片。《赢在中国》更是将她推向了事业的顶峰。
提起这段经历,王利芬十分感慨。在她心里,媒体人要做的不仅是传播一些最前沿的理念,更应该通过对这些前沿理念的阐释引领大众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富强。
“你活着就该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要让人明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财富,实现梦想。中国的创业环境是最好的,迅速变化的社会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有无数实现梦想的机会。做《对话》和《赢在中国》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去改变现实。”
王利芬认为做传媒的就是要影响人,“优米网”的创办也正是出于此心。在王利芬看来,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社会和她们那一代人是不一样的,创办优米网并不是要指点年轻人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想把更多成功者的智慧和人生经验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感悟。
“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想把优米网变成一个赚钱机器,当然上市也很好,没有人会不喜欢名和利。只是对我来说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认真地把一件事做成,那么所谓的名和利挡都挡不住。资本有的时候用好了很好,用不好就很可怕,它会腐蚀你的灵魂,改变你创业的初衷,所以我在选择这条路的时候非常谨慎。”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究竟怎样才算是成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王利芬看来,衡量她是否成功不是将来她会成为中国第几大富豪。“我创业的目的并不是想要过奢侈的生活,舒服的生活我现在就拥有。我是真的想做一个为年轻人服务的平台,从现在来看这个平台的确是被需要的。我想这是和年轻人一起,和时代共同推进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好,至于优米网是否能上市,会带来多大的利益,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
当初做《赢在中国》的时候,王利芬看到过许多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她如何利用这些感悟,让自己的创业更成功?
她说:“当一个人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许多时候他还会嫁接智慧。而这个过程是让你深入了解社会、感悟人性、释放潜能的过程。不和人共事,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人,不做成一件事,永远也不知道做事情的艰辛。做事,才是一个让人一点一点变得优秀的过程。”
王利芬一再强调媒体并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资本的强弱,而在于有没有灵魂,能不能够影响到别人。她愿意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别人。在王利芬的心里优米网就是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她相信只要认真做事,假以时日,这粒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没有一条路上不带有荆棘”
王利芬具有非常浓厚的理想主义情怀,她说人生就是要奋斗,自己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做得有价值。当然,她也会留点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都会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是我要走的路,没有一条路上不带有荆棘,这个‘坎儿’跨过去就活,跨不过去就死。”
因为学文学的缘故,王利芬在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或是令自己无法忍受的事情时,总会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一切苦难。她把这些都当成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这是一笔财富,别人没有体会到而我体会到了,这样想想我就不会觉得有多苦。”
王利芬身边总会有许多朋友,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打拼在商界的男人。或许正是因为经常“混”在男人的世界,王利芬的眼界和思维逻辑并不局限于小女人惯有的轨道上。工作中的王利芬干劲十足,精力充沛,任何时候都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她时刻保持和一批世界最优秀的人接触,让自己始终处在思维的前沿。
跟王利芬接触过的人都会对她有这样的感觉―干练,认真,直率,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她的喜怒哀乐全放在脸上,和她相处你不需要绕太多的弯子,可以直接看到她的情绪。也许正是因为她直来直去的性格,许多人都愿意和她交朋友。
然而在生活里,王利芬又有着和小女人一样的小资情怀,她喜欢音乐、插花、看书、旅行、跳舞„„甚至是摆设每一盆植物。她热爱家庭,对女儿的关爱不逊于任何一位母亲。她懂得去享受生活里一切美好的事物。
但她毕竟是个“大女人”,她善于用大视角去看待事物。为了理想,她敢于放弃、甚至敢于从头再来,白手起家,有着和男人一样的大气魄。
影响力事件:
9年前,王利芬担任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在3年多时间里采访了世界各大企业的CEO、文化名人和商界领袖等100多人。
4年前,她一手打造了中国首个创业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鼓舞了众多有志之人实现创业梦想,从此成为中国创业精神的代言人。
今年3月17日,她创办的“优米网”正式上线运营,主打《创新中国》、《创业门诊》、《在路上》三大版块,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为年轻人服务的网络电视平台。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精神
大家早上好!这个话题前面的演讲者也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创业深同感受,这几年关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越来越成为热门的话题,前面演讲者也提到了很有有趣的问题,创业在这几年热起来了,创业活动到底是小众的行为还是大众的行为?包括严副委员长提到,是不是涉及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对创业教育怎么样看?我想起了自己的亲历故事,在1990年,整整19年前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挂牌,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成立当天我作为专家去了现场,在现场北京来了一批人民银行的,体改委的,包括创业市政府官员,成立的时候很热闹,敲锣了以后开始交易,那个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有8家上市公司,突然在我身边有一个北京来的纪委官员问身边人,他说这8家上市公司是什么公司?他们根本不熟悉8家上市公司,在他身边上海的人民银行的一位同志说,这8家上市公司都是小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有两家是中外合资企业,没有国有企业,这个给他们融资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到今天中国所有的主流企业,中央国有企业主要的银行,都变成了上市公司,所以19年前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时候,我相信在中国主流观点里面这是很小众的事情,但是到了今天变成了主流市场。这个问题也许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比拟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在中国未来的地位。我认为越来越变成主流和大众的需要。
昨天今天又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发生,美国总统奥巴马来访问,今天出版的时代周刊上有一篇专题文章,奥巴马讲中国地位问题,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说:中国有几千年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美国是只有两千年历史的国家,但是美国显得死气沉沉,中国很有活力,他提出在哪些方面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我个人不完全同意,又出现很有趣的问题,中国到底具有古老文明,这个社会受古老文明社会和国家?起来中国甚至是比美国更加年轻的社会和更加年轻的一个国家?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算非常年轻的社会和非常年轻的一个国家,我们很多人谈古老文明,但是对我的影响很小,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年代,做事情的行为准则,孔孟之道对我们有多少影响?所以我们的教育也不是从古老文明教育我们,但是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里面,中国自身发生了最根本性的创业活动,最本质性的创业活动,从表面上看很有框框,很有规矩的东西,做事的程序,形容的格式,比较八股的语言,很多令人不满意,保守、官僚、木兰背后发生了本质性创业活动,这个创业活动结果经验就是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完全不是传统模式的延伸,完全不是事先遗留下来的计划,而是生机勃勃的在实践过程中的创业活动,所以这是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现象,如果我们谈论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到底是我们创新调整他们找不到工作,自己创业还是我们这个社会有本质的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有这个本质的需要?我的观点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年轻一代有这个本质的需要,这是一个大众的思想,是一个基础性的思想,原因就是与我们社会沿革,与社会互动格局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