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 谁能生存下来 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谁能生存下来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二、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
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
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像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化。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
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03、2004两年内改变喙的形态。
3.达尔文故事会。
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5.永远的探索。
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第二篇:谁能生存下来教案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谁能生存下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在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中,大量的物种灭绝了。据统计,化石记录中的2500科动物,只有小部分顽强地生存下来了,生存到今天的仅有三分之一。
课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一、围绕地雀所进行比较、推理研究,领悟达尔文自然选择原理。
此环节的学习用来阐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里有关于生物在自然选择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认识,这种观点通常又被理解为“优胜劣汰”,而且常常被用于解释生物和人类社会的现象。适者生存与优胜劣汰的涵义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的本质都是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例如: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的保护色,枯叶蝶、尺蠖的拟态体现适者生存的原则;现代马、羚羊、斑马时时遭遇天敌猎豹等强暴动物的威胁,往往强壮速度快的动物得以生存,体现优胜劣汰的原则。课本提供的地雀的资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典个例。
二、了解达尔文及其学说。让达尔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学生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让学生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有较明晰的认识。
达尔文一生观察研究了大量的动物,于1895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最初是有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地进化、演变着。
三、观察图片,应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学情分析
由于地雀的观察研究由来已久,学生探究地雀,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能更好地与达尔文的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进化论产生的历史与现状,从而研究理解进化论、发展进化论。学习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地雀为例,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难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评价任务
1.通过资料认识地雀的演变过程,认识达尔文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教学准备
1.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2.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3.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师:在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物种灭亡了、消
失了,那么这种奇妙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哪些物种生存下来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谁能生存下来
师:首先,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鸟吗?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鸟呢?
师:大家知道得真多呀!今天我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地雀,大家能看出这两种地雀有什么不同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第一只喙大而坚固,知道喙是什么意思吗?对,是嘴巴的意思!第二只喙小而不坚固。这两种地雀有一种已经灭绝了!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一种呢?
师:我已经听到很多同学说是第二种,科学是用来探究的,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好吗? 师: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大地雀,一种代表小地雀,大地雀组的同学用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的同学用镊子夹破花生,每剥一粒花生表示地雀吃一粒种子。一分钟之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剥的花生比较多!同学们现在拿起手中的工具开始!
师:同学们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谁先来?告 诉大家你用一分钟剥了多少粒花生? 生:……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各组剥花生的数据对比,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为什么?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而有力量,镊子力小而脆弱,所以小地雀在捕食过程中由于喙小不坚固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最后慢慢地没有吃到食物,被饿死了!这个实验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科学道理呢?-------------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师:同一物种,强者生存下来了。在同一时期,为什么有的物种生存下来了,有的却灭亡了呢?接下来我给同学介绍一种早在6500万年前就灭亡了的的动物?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师:同学们的反应真敏捷,恐龙是由于什么原因灭绝的呢?我们带着疑问来观看一段关于恐龙的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观看完了视频,能告诉我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恐龙是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引发了火灾,造成了恐龙的大量死亡及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地震,可是在恐龙同一时期,也有动物生存下来了。
师: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例如:斑马就是以条纹当作保护色,好多斑马站在一起的时候,条纹就会合为一体,看起来就像一只超大的斑马,肉食动物就不敢攻击它们。斑马的保护色可否这样理解:这种保护关键不在静态,而是在动态情况下,即有天敌来袭所有斑马逃跑时,这此明暗相间的条纹形成了一条炫目的洪流,致使天敌无法对目标做出准确判定,更不可能对斑马群体中的弱小、病老者进行识辨,从而大大降低了天敌对斑马的捕获量。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huò)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像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像树枝。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化。作为跑的最快的陆地动物,猎豹的食物是瞪羚,或幼年的斑马角马,由于瞪羚羊奔跑速度不亚于猎豹,猎豹几乎没有能力杀死一只强壮的成年雄性瞪羚。师:你们还能像老师一样也举出这样的物种吗?
大家说的太好了!都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生物环境的变化。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我想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有翅和残翅的昆虫?
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刮断了昆虫的翅膀,所以就形成了残翅的昆虫特别多,有些昆虫由于大风的原因不易飞行,慢慢地翅膀退化了,也就形成了无翅昆虫特别多。师: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生存斗争,由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就灭亡了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一句成语来解释这句话呢?
大家真聪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师:这也正是我们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师:自然是脆弱的,大量的物种已经灭亡了,我们无能为力,可是还有些物种正在走向灭绝之路,我给大家收集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针对他们的濒临灭绝,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植物,明白地球不止属于人类,还属于动物,善待生命,善待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带领你们了解另一种动物!同学们知道世界上什么动物最高吗?
师:你们见识真广啊!长颈鹿的颈为什么这么长?
师: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或气候变化,树木减少,低处的树叶很快被吃光,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本质原因就是颈长的长颈鹿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存活,颈短的长颈鹿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死亡,由于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一代代选择,颈部变得更长的长颈鹿更容易存活,导致现在的长颈鹿的颈部这样长。
师:最后请同学们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以车代步,食物越来越精细,长时间使用电脑,用先进机器进行生产劳动,长此下去,人的大脑越来越发达,而骨骼、肌肉、牙齿越来越萎缩,未来人的样子将会有很大的变化。、板书设计
谁能生存下来
地雀:喙大而强壮、喙小而不坚固
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教学反思
虽然课本提供了地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经典个例,由于地雀的复杂性,课本又进行了简化,本课有必要增加一些活动和动植物实例,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充分探讨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则。
由于地雀的种类繁多,加拉帕戈斯群岛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所以对地雀的研究是复杂的、多元的。虽然学生可能对自然生态状态下的地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了解,但课本对岛上环境及其变化进行了一定的假想,并只提供了喙大而强壮的地雀、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两种地雀进行对比,这样将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简单。这里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所提供的资料,由于两种地雀都是吃植物种子的,干旱导致的结果是种子数量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耐干旱植物的外壳坚硬的种子。这种种子谁能吃下?比较两种地雀的喙不难发现,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有力量咬破坚硬的种子,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不仅难以咬破种子,而且还会使自己的喙破损。这样一来,喙大而强壮的地雀得以生存下来,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将大量饿死。
当学生关注地雀时,必然走进19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用“地雀”作探究对象,使通过分析地雀的生存原因,总结生物生存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的含义。
第三篇:谁能生存下来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谁能生存下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在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中,大量的物种灭绝了。据统计,化石记录中的2500科动物,只有小部分顽强地生存下来了,生存到今天的仅有三分之一。
课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一、围绕地雀所进行比较、推理研究,领悟达尔文自然选择原理。
此环节的学习用来阐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里有关于生物在自然选择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认识,这种观点通常又被理解为“优胜劣汰”,而且常常被用于解释生物和人类社会的现象。适者生存与优胜劣汰的涵义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的本质都是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例如: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的保护色,枯叶蝶、尺蠖的拟态体现适者生存的原则;现代马、羚羊、斑马时时遭遇天敌猎豹等强暴动物的威胁,往往强壮速度快的动物得以生存,体现优胜劣汰的原则。课本提供的地雀的资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典个例。
二、了解达尔文及其学说。让达尔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学生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让学生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有较明晰的认识。
达尔文一生观察研究了大量的动物,于1895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最初是有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地进化、演变着。
三、观察图片,应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学情分析
由于地雀的观察研究由来已久,学生探究地雀,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能更好地与达尔文的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进化论产生的历史与现状,从而研究理解进化论、发展进化论。学习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地雀为例,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难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评价任务
1.通过资料认识地雀的演变过程,认识达尔文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教学准备
1.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2.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3.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师:观看一段关于恐龙的视频。
在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物种灭亡了、消
失了,那么这种奇妙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哪些物种生存下来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谁能生存下来
师:首先,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鸟吗?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鸟呢?
师:大家知道得真多呀!今天我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地雀,大家能看出这两种地雀有什么不同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第一只喙大而坚固,知道喙是什么意思吗?对,是嘴巴的意思!第二只喙小而不坚固。这两种地雀有一种已经灭绝了!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一种呢?
师:我已经听到很多同学说是第二种,科学是用来探究的,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好吗? 师: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大地雀,一种代表小地雀,大地雀组的同学用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的同学用镊子夹破花生,每剥一粒花生表示地雀吃一粒种子。一分钟之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剥的花生比较多!同学们现在拿起手中的工具开始!
师:同学们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谁先来?告 诉大家你用一分钟剥了多少粒花生? 生:……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各组剥花生的数据对比,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为什么?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而有力量,镊子力小而脆弱,所以小地雀在捕食过程中由于喙小不坚固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最后慢慢地没有吃到食物,被饿死了!这个实验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科学道理呢?-------------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师: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例如:斑马就是以条纹当作保护色,好多斑马站在一起的时候,条纹就会合为一体,看起来就像一只超大的斑马,肉食动物就不敢攻击它们。斑马的保护色可否这样理解:这种保护关键不在静态,而是在动态情况下,即有天敌来袭所有斑马逃跑时,这此明暗相间的条纹形成了一条炫目的洪流,致使天敌无法对目标做出准确判定,更不可能对斑马群体中的弱小、病老者进行识辨,从而大大降低了天敌对斑马的捕获量。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huò)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像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像树枝。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化。作为跑的最快的陆地动物,猎豹的食物是瞪羚,或幼年的斑马角马,由于瞪羚羊奔跑速度不亚于猎豹,猎豹几乎没有能力杀死一只强壮的成年雄性瞪羚。
师: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生存斗争,由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就灭亡了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一句成语来解释这句话呢?
大家真聪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师:这也正是我们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我想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释一下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
(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或气候变化,树木减少,低处的树叶很快被吃光,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本质原因就是颈长的长颈鹿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存活,颈短的长颈鹿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死亡,由于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一代代选择,颈部变得更长的长颈鹿更容易存活,导致现在的长颈鹿的颈部这样长。)
师:自然是脆弱的,大量的物种已经灭亡了,我们无能为力,可是还有些物种正在走向灭绝之路,我给大家收集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针对他们的濒临灭绝,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植物,明白地球不止属于人类,还属于动物,善待生命,善待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最后请同学们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以车代步,食物越来越精细,长时间使用电脑,用先进机器进行生产劳动,长此下去,人的大脑越来越发达,而骨骼、肌肉、牙齿越来越萎缩,未来人的样子将会有很大的变化。板书设计
谁能生存下来
地雀:喙大而强壮、喙小而不坚固
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教学反思
虽然课本提供了地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经典个例,由于地雀的复杂性,课本又进行了简化,本课有必要增加一些活动和动植物实例,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充分探讨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则。
由于地雀的种类繁多,加拉帕戈斯群岛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所以对地雀的研究是复杂的、多元的。虽然学生可能对自然生态状态下的地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了解,但课本对岛上环境及其变化进行了一定的假想,并只提供了喙大而强壮的地雀、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两种地雀进行对比,这样将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简单。这里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所提供的资料,由于两种地雀都是吃植物种子的,干旱导致的结果是种子数量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耐干旱植物的外壳坚硬的种子。这种种子谁能吃下?比较两种地雀的喙不难发现,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有力量咬破坚硬的种子,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不仅难以咬破种子,而且还会使自己的喙破损。这样一来,喙大而强壮的地雀得以生存下来,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将大量饿死。
当学生关注地雀时,必然走进19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用“地雀”作探究对象,使通过分析地雀的生存原因,总结生物生存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的含义。
第四篇:《8 谁能传播声音》教案1
《8 谁能传播声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新课讲解:
一、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三、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第五篇:谁能传播声音教案
《谁能传播声音》教学设计
汶上县实验小学 胡令波
【教材分析】
《谁能传播声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的一节内容,本课是在认识了声音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哪些物体能传播声音,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出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以及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及对声音的产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基础。五年级学生属于高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具有一定的判断、分析、推测能力。因此,本课采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便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液体、固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教学重点】 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的过程。【教学难点】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学准备】
教师:铃铛、水槽、水、塑料袋、小石子、蜡烛、打火机、鼓锤、大鼓、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水槽、水、小石块、纸杯、细线、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导新课
教师提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来到了教室上课?(提问2-3个同学)
学生回答:听到了上课的铃声。
教师讲述: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对于声音的传播,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要探究的问题,现在就将你们的疑惑相互交流吧。
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交流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声音有哪些传播方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改变吗?等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有关声音的传播,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声音的传播问题。(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问:同学们在刚才的交流中提到了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那么你认为谁在传播声音呢?现在大家大胆的猜测一下。(找3个学生回答一下,并视机板书)那么这些物质能不能传播声音呢?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实验”,对,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实验探究一:空气能否传播声音 师问:同学们,你们周围被什么所包围?
“空气”,对,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空气能否传播声音。我们准备了鼓、鼓槌、两支蜡烛、打火机,根据这些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方案呢?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2分钟)
找几个小组汇报。(提问3-5个小组)
教师总结:刚才几个小组的方案设计的都非常好,综合起来试验方法大致是——点燃蜡烛,一个放在离鼓比较近的位置一个放在较远的位置,敲鼓,观察蜡烛火焰的现象。
对于这个实验你能为大家提点建议吗?(提问2-3个同学)老师也给大家提了一些建议,大屏幕投放实验要求,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开始试验,教师发放实验报告单并巡回指导。(时间5分钟)
实验完毕,找2-4个小组汇报实验成果。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实验现象:击鼓时离鼓近的蜡烛火焰抖动的剧烈,而离鼓远的蜡烛火焰抖动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不着急回答,先来看大屏幕:投放水波图片。
教师讲解:同学们看图片,如果往平静的水面投放石子,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外扩散,并且波纹一圈比一圈弱,我们把他们叫做水波。声波的产生与水波相似。
大屏幕投放声波资料,指名读。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声波,咱们做一个摇铃实验。
实验内容:老师和同学合作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摇铃、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摇铃、蹲在桌子底下摇铃,问学生是否听到了铃声。
实验结果:以上都能听到铃声。
师问: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和补充的水波、声波的资料,你觉得这两种波有什么异同?
找3-5个学生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相同点:这两种波都是一大圈一大圈的向外扩散,并逐渐减弱;不同点:水波只能沿着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即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板书)
同学们,咱们现在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击鼓时离鼓近的蜡烛火焰抖动的剧烈,而离鼓远的蜡烛火焰抖动不明显?”。
指名回答:离鼓近的位置声波强,蜡烛火焰抖动剧烈,离鼓远的位置声波弱,蜡烛火焰抖动不明显。
师问:敲鼓时我们听到了鼓声,你能结合上面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吗?
“声波传到我们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鼓声”生答。
进一步追问“同学们再想一下,鼓、火焰、我们之间有什么物质?” “对,空气,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对,空气能传播声音,这也说明我们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也就是气体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气体”)
过度:我们通过上面得实验已经了解到气体能传播声音,那么真空 能传播声音吗?
指名大胆猜想。那么大家的猜想正确吗? 播放视频:真空中的电铃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铃声有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刚放进去时铃声很大,随着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在充气过程中铃声越来越大,最后声音和刚放进去一样大。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实验探究二:液体、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吗
师问: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现在我们来实验探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利用水槽和石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液体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找3-5个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并提问2-3个同学说说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合作做实验:两手各拿一个石子,浸入水中碰撞,注意不要碰到水槽壁,观察是否能够听到声音。
找几个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石子在水中碰撞时能够听到石子碰撞的声音。
实验证明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在桌面纸张上书写,一人把耳朵贴到桌面上,交换听听是否能够听到声音?
学生合作实验,找几个小组汇报实验现象:能够听到声音。实验证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师小结:实验证明液体、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师问:声音的传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快乐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提问3-5个同学。
教师总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够传播声音,这些物质称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靠声波向外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利用这些声音传播的知识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一同进入知识巩固环节。
四、知识巩固
多媒体投放一组练习题,指名回答,巩固知识。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吗?
1、幻灯片一:小狗睡觉时,总是把耳朵紧贴地面,有人走近时,它马上就能知道。
2、幻灯片二:钓鱼时。我们在岸上要保持安静,一旦发生声响,鱼就吓跑。
3、幻灯片三:飞机经过时,我们不用抬头看就知道飞机通过。
4、幻灯片四:宇航员在太空,走出飞船后必须借助工具才能进行语言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自然界的知识无穷无尽,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自然界中更多的奥秘。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快乐的“发明创造”环节吧
五、拓展活动,发明创造
要求:利用一次性杯子、线、曲别针等制作一个土电话。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并相互打一打电话。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找几个小组展示成果,并演示打电话。
师启发:同学们思考怎样让土电话的通话效果更好些,课下换成铁丝或铜丝试试。拓展研究:
教师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同学们肯定还有很多想要探究的问题,如:谁传播声音的能力强?谁传播声音的速度快?等等,课下就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和实验,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继续探究吧!板书设计:
8.谁能传播声音
固体
介质 液体
气体 声音的传播
方向 :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