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种利尿、体液循环途径及其机制
各种利尿方式及其机制
水利尿:大量饮水吸收入血后,引起血浆晶体物质浓度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循环血量增多,视上核和室旁核渗透压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加强,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尿量
增多。
糖尿病:糖尿病人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糖阈),血浆经肾小球滤过后,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
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未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抗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水重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
静脉滴注20%葡萄糖:静脉输注20%葡萄糖,随血浆经肾小球滤过,但因小管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
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未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水重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
大量输液(等渗溶液):
主要原因:大量输注等渗溶液,使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多,肾
小球滤过增多,原尿多;
次要原因:循环血量增多,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增强,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减少,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减少,最终使尿量增多。
甘露醇(山利醇):静脉输注甘露醇,随血浆经肾小球滤过,但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提高
了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水重
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
大量出汗:因为汗液是低渗溶液,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视上核和室旁
核感受器所受刺激增强,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
大量失血:大量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增
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
泪液产生及排出途径:泪液在泪腺产生→经排泄管→结膜上穹→泪湖→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
听觉产生途径:声波振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外淋巴→蜗孔→耳蜗内淋巴→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视觉产生途径:光线→角膜→眼前房房水→瞳孔→眼后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
尿液排出途径:尿液经过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房水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房水→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
抽取脑脊液穿刺针经过的结构:穿刺经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小肠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经过的结构:小肠代谢产生CO2→组织气体交换→肠毛细血管→肠系膜上、下静脉→肝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的各级支气管(肺泡管→终末细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肘正中静脉注射抗生素至阑尾:抗生素→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
脑脊液循环途径: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导静脉→颈内静脉
胆汁循环途径: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未进食)→胆囊管→胆囊}→(已进食)胆总管→十二指肠
割阑尾需经过的结构: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壁下腹膜→壁腹膜→阑尾
第二篇:第三章+局部血液与体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与体液循环障碍
一、A型选择题 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的主要成分是: A.“心力衰竭细胞” B.水肿液 C.炎症细胞 D.纤维蛋白 E.尘细胞 因逆行栓塞引起的病变是: A.肝血吸虫病
B.肠结核原发综合症 C.Krukenberg瘤 D.肠血吸虫病 E.肠阿米巴病 下列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癌细胞崩解产物 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 下述血栓中,哪种是白色血栓: A.疣状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 B.心房纤颤时心耳内球状血栓 C.心肌梗死时的附壁血栓 D.微循环内微血栓
E.下肢深静脉的延续性血栓 5 梗死的形状取决于: A.脏器的外形
B.动脉阻塞的部位 C.动脉阻塞的程度 D.血管的分布
E.有无淤血的基础 大循环的动脉栓塞,栓子绝大多数来自: A.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形成 B.动脉瘤内膜表面的血栓 C.下肢静脉的血栓形成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二尖瓣瓣膜赘生物 E.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疣状赘生物 肠扭转一般不会引起下列哪种病理改变: A.病变肠段淤血.水肿 B.病变肠段坏死
C.病变肠段颜色变黑
D.病变肠段纤维增生 E.病变肠段出血 病理诊断羊水栓塞的依据是: A.肺脏广泛出血
B.弥漫性肺毛细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 C.肺泡内有角化上皮
D.肺毛细血管内有角化上皮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下述有关肝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小叶间静脉扩张 B.中央静脉扩张 C.肝窦扩张 D.肝细胞萎缩
E.肝细胞脂肪变性 混合性血栓可见于: A.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 B.毛细血管内血栓
C.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血栓 D.动脉血栓的头部 E.心室内附壁血栓 下腔静脉内的栓子不会引起下列哪个部位的栓塞: A.下腔静脉属支 B.门静脉属支 C.脑 D.肺 E.肾 下列哪种情况与脑软化无关: A.主动脉附壁血栓 B.脑血栓形成 C.肺动脉栓塞 D.二尖瓣疣赘
E.左心房球形血栓 下述有关血栓形成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
C.动脉内血栓多为混合血栓 D.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
E.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性血栓 肺动脉栓塞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 A.急性右心衰 B.急性左心衰 C.肾功能衰竭 D.毒性休克 E.大片肺出血 下述疾病均可引起出血,哪个不属于漏出性出血: A.肺结核
B.维生素C缺乏症 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肺淤血
E.流行性出血热 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下 B.静脉压上升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D.淋已管闭塞
E.肝细胞对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活能力降低 下述有关左心室附壁血栓的记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阻塞心室血流 B.加重心肌梗死 C.诱发心壁穿孔 D.引起脑栓塞 E.引起肺栓塞 下肢大隐静脉内血栓完全机化大多需要: A.1天 B.3天 C.1周 D.2周 E.4周 下述有关死后凝血块的记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湿润.有光泽 B.质地柔软 C.有弹性
D.暗红色.均匀一致,上层似鸡脂样 E.与血管壁粘连紧密,不易剥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广泛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肝凝血酶原合成减少 B.血管壁广泛损伤
C.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消耗 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E.血浆中缓激肽浓度增高 下述那种情况不会发生气体栓塞: A.颈部外伤或
B.胸部外伤或手术 C.大隐静脉切开输液 D.胎盘早期剥离
E.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 脂肪栓塞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 A.急性右心衰竭
B.急性左心衰竭 C.脑出血坏死 D.肾功能衰竭 E.心源性休克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是下述哪个静脉? A.脐旁静脉 B.腹壁下静脉 C.胃冠状静脉 D.食管静脉 E 上述均不是 在触发凝血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血小板的活化 B.胶原
C.凝血因子XII D.纤维连接蛋白 E.凝血酶敏感蛋白 炎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静脉压升高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D.淋巴管闭塞
E.肝细胞对醛固酮.抗利尿素的灭活能力降低 26 脑动脉发生栓塞,其栓于最可能来自: A.下肢深静脉血栓 B.下肢浅静脉血栓 C.盆腔静脉血栓 D.左心室附壁血栓 E 门静脉血栓 下列哪种梗死灶常发生化脓: A.心脏附壁血栓脱落造成的梗死灶 B.心肌梗死
C.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造成的梗死灶 D.肺出血性梗死灶
E.卵巢肿瘤蒂扭转性梗死灶 下列哪个器官的梗死灶呈节段性: A.肠 B.心脏 C.脑 D.卵巢 E.肝 下述哪种病变不会引起远隔器官梗死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C.心肌梗死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心脏室壁瘤 坏死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轮廓依然存在,这种改变可见于 A.肝脓肿 B.肾梗死 C.肺结核
D.胰脂肪坏死 E.肠阿米巴病
不会造成气体栓塞的是 A.分娩 B.减压病
C.大隐静脉切开 D.输卵管通气
E.人工气腹或人工气胸
红色血栓和死后凝血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 A.质地较柔软,有一定弹性 B.表面更湿润,有光泽 C.与血管壁粘连较紧密 D.镜下可见纤维素网眼中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E.肉眼观为暗红色 33 淤血组织可有下述表现,除了 A.肿胀 B.紫绀
C.细动脉反射性扩张 D.局部组织散热增加 E.组织代谢下降
下述哪项不属于动脉性充血 A.因酒后面部发红
B.与人争执时面红耳赤 C.减压后充血
D.外伤后数小时内局部组织发红 E.慢性皮肤溃疡红肿
肺动脉栓塞的栓子一般来自 A.下肢静脉
B.右心室附壁血栓
C.二尖瓣疣状血栓的脱落 D.门静脉的血栓脱落
E.动脉及左心房的血栓脱落
坏死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轮廓依然存在,这种改变可见于 A.肝脓肿
B.肾梗死 C.肺结核
D.胰脂肪坏死 E.肠阿米巴病
羊水栓塞的主要病理诊断根据是: A 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分 B 微循环内透明血栓 C 肺广泛出血
D 肺泡腔内有角化上皮、胎粪小体
E 肺内透明膜形成
下述关于梗死的计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宜发生梗死
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 C.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形成
D.有效的侧枝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 E.梗死多由动脉阻塞引起
脂肪栓塞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 A 急性右心衰竭 B 急性左心衰竭 C 脑出血性坏死 D 肾功能衰竭 E 中毒性休克
混合血栓可见于: A 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 B 毛细血管内
C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 D 动脉血栓的头部 E 心室内附壁血栓
肾栓塞的栓子多来自: A 肠系膜静脉的血栓脱落 B 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 C 上肢动脉的脱落
D 右心室的含菌血栓脱落 E 腹主动脉的附壁血栓脱落
列关于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后果,哪项是正确的? A 常发性肺栓塞 B 常发性脑栓塞 C 诱发心壁穿破 D 阻断心室血流 E 不易发生机化
下列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 血管内膜损伤 B 血流停止
C 新生的血小板增多 D 癌组织的崩解产物 E 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下列部位中,血栓最常发生于: A 上肢静脉 B 下肢静脉 C 上腔静脉 D 下腔静脉 E 肺静脉
下述有关血栓形成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B 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C 动脉内血栓可为混合血栓 D 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
E 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血栓
引起血小板粘集堆最重要的物质有: A 凝血酶原 B 前列腺环素 C 组织胺 D ATP E ADP 47 槟榔肝是指:
A 肝脂肪变性伴淤胆
B 慢性肝淤血水肿 C 门脉性肝硬化
D 慢性肝淤血脂肪变 E 坏死后性肝硬变
下述有关肝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小叶间静脉扩张 B 中央静脉扩张 C 肝窦扩张 D 肝细胞萎缩
E 肝细胞脂肪变性
下列关于肺淤血的论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 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 肺泡内有水肿液 D 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 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三、填空题 血栓的类型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包括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栓形成的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血栓的结局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①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透明血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①__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充血(hyperaemia): 2 淤血(congestion): 3 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of lung): 槟榔肝(nutmeg liver): 5 含铁结节(siderotic nodules): 6 无细胞性硬化(acellular sclerosis): 7 血栓形成(thrombosis): 8 血栓(thrombus): 9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10 栓塞(embolism): 11 梗死(infarct): 12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13 水肿(edema): 14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 15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五、简答题 心力衰竭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全心衰竭时,主要脏器可发生什么病理变化? 3 为什么静脉发生血栓比动脉多? 栓子的种类有哪些?其来源及运行方向怎样? 5 梗死的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 用橡皮筋将一手指紧紧捆住,过一至二分钟后,手指末端的颜色.温度有什么变化?主观感觉如何?如何解释? 为什么在骨折固定上夹板或绑石膏带时不能过紧? 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坏死和坏疽的相互关系如何? 9 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细胞损害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六、论述题 血栓形成后,可引起哪些循环障碍?有哪些危险?有没有好处?
答案:
一、A型选择题 答案:B 2 答案:D 3 答案:E 4 答案:A 5 答案:D 6 答案:D 7 答案:D 8 答案:D 9 答案:A 10 答案:E 11 答案:B 12 答案:C 13 答案:D 14 答案:A 答案:A 16 答案:D 17 答案:D 18 答案:D 19 答案:E 20 答案:C 21 答案:C 22 答案:A 23 答案:B 24 答案:A 25 答案:C 26 答案:D 27 答案:C 28 答案:A 29 答案:A 30 答案:B 31 答案:C 32 答案:C 33 答案:C 34 答案:E 35 答案:A 36 答案:B 37 答案:A 38 答案:B 39 答案:A 40 答案:E 41 答案:E 42 答案:B 43 答案:E 44 答案:B 45 答案:D 46 答案:E 47 答案:D 48 答案:A 49 答案:B
三、填空题 ①白色血栓②混合血栓③红色血栓④透明血栓 ①阻塞血管②栓塞③心瓣膜变形④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 3 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4 ①软化.溶解.吸收②机化③钙化④脱落成为栓子 ①严重淤血②组织疏松③动脉血流阻断④侧枝循环丰富 6 ①纤维素②血小板
四、名词解释(3分)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3分)3长期肺淤血可导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1分)使肺质地变硬,且同时伴有含铁血黄素广泛沉积,使肺组织呈现棕褐色,(2分)这种改变称为肺褐色硬化。4慢性肝淤血时,(1分)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以致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2分)称为槟榔肝。5慢性脾淤血时,(1分)当游离的含铁血黄素与钙盐,铁盐结合在结缔组织中灶性沉积,(2分)可形式含铁结节。
6长期淤血的组织器官由于缺氧,组织中氧化不全产物堆积,可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死。(1.5分)由于长期淤血,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原有的嗜银纤维可以融合变成胶原纤维,而使器官变硬,称为无细胞性硬化。(1.5分)
7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1分)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2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3分)
9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1分)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1分)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分)在循环的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1.5分)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官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1.5分)由于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3分)12 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2分)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1分)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3分)14 由高压环境急速转入低压环境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减压病。(2分)其原因为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引起的气体栓塞。(1分)15 由血栓引起的栓塞。(3分)
五、简答题
1在慢性肺淤血,(1分)严重时肺泡腔内可出现出血,若漏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3分)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1分)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2可引起肺淤血.肝淤血.脾淤血
3静脉比动脉血流缓慢;(1分)静脉有静脉瓣不但血流缓慢且呈旋涡状;(1分)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脏搏动而舒张,其血流有时出现短暂的停滞;(1分)静脉壁薄,容易受压;(1分)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到静脉后血液的粘性有所增加。(1分)
4血栓栓子.脂肪栓子.气体栓子.羊水栓子.细胞栓子.细菌栓子.寄生虫.虫卵栓子.异物栓子等。(2分)栓子的运行一般遵循血流方向。左心和大循环动脉内的栓子嵌塞于动脉分枝;大循环静脉和右心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干或其分枝;肠系膜静脉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枝的栓塞。(3分)
5有贫血性梗死.(2分)出血性梗死.(2分)败血性梗死。(1分)
6主要是手指末端淤血(1分)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表现。(2分)解释(2分)7骨折局部炎性水肿,可致淤血,严重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引起组织坏死,甚至肢体坏疽。
8淤血可促进血栓形成,(1分)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1分)动脉栓塞可造成局部组织梗死,(1分)梗死、坏死都可以合并坏疽。(2分)
9血液循环障碍是引起组织细胞损害的一个常见原因。(3分)如慢性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增生。(2分)
六、论述题 ①阻塞血(1分)管如动脉血栓形成后,引起管腔的完全阻塞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枝循环时,可引起局部器官的缺血性坏死。(1分)如脑动脉血栓引起脑梗死,心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患肢坏疽。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1分)、水肿(1分)、出血(1分),甚至坏死,如肠系膜血栓可导致肠出血性梗死。②栓塞可引起栓塞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栓塞性脓肿。(1分)③心瓣膜变形心瓣膜血栓机化,可引起瓣膜粘连,造成瓣膜狭窄,如在机化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而后疤痕收缩,可造成瓣膜关闭不全。(1分)④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即DIC。(1分)危险••••(1分)血栓形成的唯一好处是可以止血。(1分)
第三篇: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研究
摘 要:循环经济中合作机制的构建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友好协调的合作,实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统一,建立协调的合作机制,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合作机制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中合作机制的相关情况,并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合作机制
一、引言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系统,无疑需要有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循环经济立法应该积极响应这种合作机制的立法建构,以通过最广泛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谋求全社会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共识,平衡不同利益阵营间的经济利益,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基础理论
(一)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之界定
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可以理解为是循环经济法所确立的,为了共同的环境保护的目的,由多元主体在循环经济系统中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而形成的共同负担的法律调整机制系统。通常来说,循环经济法中的合作机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合作主体的多元性,循环经济法中的合作机制中,政府处
于主导性的地位,在政府的领导下,企业则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要素,公众和环保团体也通过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监督在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合作行为的透明性和自律性。没有政府环境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阳光行政,没有各企业之间的自觉主动,没有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循环经济就很难实现,这就要求各合作主体之间要加强对共同使命的认同感,形成一个透明、公开、协调、稳固的利益链条。
第三,合作效应的凝聚性和利益共享性。循环经济法对循环经济的调控不仅需要健全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要完备的市场机制、协调的社会公众自治机制,将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凝聚和整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公民个人来说,都能够从共同的环境利益中受益,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互荣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的经济学基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对“协同”、“合作”有过描述,并认为是人类共有的特征;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也专门论述了人类经济行为的“合作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两种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由于环境资源所固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循环经济中同样存在着公共物品①和外部性的问题,此时,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调合作就成为解决该难题的最好途径,循环经济立法在程序上应往利益团体公平参与、资讯公开以及协商共识的方向作制度设计。②
三、国外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的探索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无论其采用何种方法,其本质上都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并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给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德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合作机制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较为成熟,在立法方面,德国通过以《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为中心,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起了保障循环经济实现的合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良好合作的关系网络。具体来说:联邦和各州的责任主要是制定废物经济规划,并共同规定相应的实行要求和措施;企业的责任主要是产品责任延伸;公众的责任则是对私人家庭废物的处置义务。通过严密的立法规定,德国的循环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社会各个层面的有序合作层层推进,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中合作机制的应用
日本也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在其循环型社会的推进过程中,日本的循环社会法律规定突出体现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不仅促进了各方主体的有效合作,而且和合理解决了各种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公共费用的公平负担。如在《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第4条就明确规定了“合理分担原则”,第9、10、11、12条也分别对
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制度安排,从法律上对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序、合作事项、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效保障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四、我国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建构之展望
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循环经济法的出台,相信我国的循环经济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合作机制建构的基础--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循环经济立法之合作机制建构的前提是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分工,确定各主体的责任归属,通过责任的明确来达到主体之间利益的配置,平衡利益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
1、明确政府的责任
在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中,政府应该积极适应循环经济之要求,转变职能,以到服务、引导为主,由对企业、社会的全面干预向适当干预、服务引导为主的职能转变,有政府管理向政府协调转变,尽量减少对企业活动的强化管理,更多地借助经济政策、法律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明确企业的责任
利益相关者学说认为:“企业应当就其行为对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整体负责。尤其是,它有道德义务保障不伤害那些受其行为影响的人。”③企业在循环经济法中的责任主要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清洁生产。
3、明确公众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
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企业的合作,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培养公众健康的消费观和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二)合作机制的结构形态设计
总体来说,有关该合作机制的结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即外部合作与内部合作,其中,内部合作主要是政府及其内部各部门在循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合作;企业层面内部的合作,从某企业内部到整个企业链的合作;社会公众之间的背部合作,这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组建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达到有效的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外部合作主要是指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彼此相互的合作,表现为政府在政策上、法律上和制度上对企业和社会的引导,社会则形成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
(三)合作机制建构的制度设计
从制度学角度来看,“机制”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各合作主体进行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有良好运行的制度作保障。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机制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循环经济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合作机制的制度建构:第一,建立协调功过会议制度、环境保护委托制度等主体协调的法律制度;第二,建立环境教育制度、科技支撑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引导合作的法律制度;第三,建立资金支持制度、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绿色消费鼓励制度等激励、有利于促进合作的法律制度;第四,建立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违背合作行为的惩罚制度。
注释:
①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物品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它所带来的好处,而且一个人对他的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②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5版),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转引自郑少华:《从对峙到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参考文献:
[1]张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苗绘,郭卿.循环经济国际借鉴及我国的现实选择[J].商业时代,2010,(2).[3]金涌,马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10,(1).[4]李越,刘薇,张英健.力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J].中国投资,2010,(2).
第四篇:突出重点 完善机制 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突出重点 完善机制扎 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威海市人民政府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68.5亿元,增长15.9%,45户省重点用能企业实现节能14.9万吨标准煤,38户重点用水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3%。
(一)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指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威海市节约能源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循环经济重大问题和阶段性工作进行了部署,发挥了指导作用。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市政府将循环经济有关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目标任务,实行严格的约束性计划管理。同时,将资源节约工作纳入了对各级的目标责任制考核,逐级签订节能和环保目标责任书,加强调度和考核,建立了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循环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四是加强宣传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加大了对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了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二)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一是加快结构调整。确定了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三大基地”,培育运输设备、机电工具、电子信息、轻纺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高耗水、低产出、粗放用地的项目,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发展生态产业。全市有24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4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家企业被评为全省环境友好企业,去年又确定了10户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和10户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树立了样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刘公岛景区和乳山银滩开发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区域认证。市工业园、石岛工业园等重点园区按照生态工业园的要求编制了规划,科学引进和合理布局项目。三是发展清洁能源。依托我市地处沿海,岸线和风力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规划和推进了华能风力发电、乳山红石顶核电等一批风电、核电项目。加快推进热电厂的脱硫改造,华能电厂二期海水烟气脱硫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四是发展环保产业。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已达到49家,一般工业废水治理、中水回用、工业消烟除尘等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废旧资源特别是废旧纸张、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去年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5.6亿元。
(三)推动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一是抓节水。对100多家单位实施定期水平衡测试。严格执行用水计划,加强对用水量的调控。积极推进海水利用,华能电厂筹资1980万元,建造了日产淡水能力2500吨的国内最大的二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所产淡水全部用于锅炉软化水和生活用水,年节约处理成本约550万元。目前全市年海水淡化量300多万立方米,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冷却用水每年约30亿立方米。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回用和中水设施,中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7%,市区日中水生产能力达到 1万吨,利用率达到60%。大规模推广农业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0万公顷,年可节水1.7亿立方米。二是抓节能。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指导企业编制节能规划。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节能技术对现有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三角集团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硫化车间内温冷却水回收系统改造、水泵电机变频改造等五大工程,年可节约400余万元。加强了建筑节能工作,中心城市新建多层住宅全面推广了应用框架结构,中心城市和3 个县级市的城市规划区均实现了新建建筑实心粘土砖使用率为零的目标;大力发展以粉煤灰加工为主的新型墙材,年产量由1999年的1.5亿标块提高到去年的8.7亿标块,应用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抓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抓了热电、化工、冶金、食品等行业,省、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46户,年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118万吨,去年实现产值9亿元。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做到了当年排放当年全部利用。在农村大力发展“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用沼气及小型沼气工程,沼气总池容达到4.8万立方米,年可产生沼气225万立方米。此外,在节地、节材、节矿等方面也实现了突破。
(四)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工作机制。一是强化资金支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市里设立了节能资金,加大了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近年来先后为二热电海水淡化、蓝星玻璃水煤浆替代重油、以塑代木等一批重点项目,争取资金支持2000多万元,为威海恒信水泥、荣成映波水泥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减免税收6000多万元。二是强化技术支持。围绕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了包括工厂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等包括国家863计划和省级重点攻关计划在内的一批重点项目,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用,去年我们调整了用水价格,对居民生活用水超过阶梯部分加倍收取水费,并提高了船舶、建筑、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价格,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四是强化执法检查。不定期对重点企业开展节能和资源节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督促企业搞好整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深入。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下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资源开采和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废弃物产生以及土地利用等环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标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体系,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22%、取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抓重点领域。着眼于能源和资源减量化,加强对冶金、热电、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重点抓好百户用能企业,特别是45户省级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任务。着眼于资源再利用,重点抓好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等的回收利用。着眼于废弃物资源化,抓好蓝星玻璃以塑代木、大业金矿尾矿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抓好清洁生产,今年争取完成10—15户企业的审核验收工作。抓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的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是抓技术支撑。依托重点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发节能、节水、节材、节矿和循环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采取现场会、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继续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为企业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是抓宏观管理。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尽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方向。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政策,适时出台新的鼓励扶持政策。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超能耗加价制度,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调控能源供应与使用。不断完善能耗统计公报制度,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严格的考核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引导,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五篇:论人力资本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
目 录
目 录..............................................................................................................3 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的构建.....................................................3 1 研究的背景及理论意义................................................................................4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4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4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7 参考文献........................................................................................................12
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 研究的背景及理论意义
人力资源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并日益受到全世界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被各国政府、企业和组织当成发展的新战略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因此,21 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科技、新发展,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活”的资本形式,与物质资本有着许多质的差异,其运营也必然有所不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力资本的有效运营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追求最高的投资绩效,必须将人力资本运营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介绍
一、早期人力资本思想溯源
著名的古典经济学派代表Adam Smith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初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他认为:固定资本中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获得的有用的能力。这种才能是通过包括教育、学校和学徒过程获得的,一般都需要付出现实的成本,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固定在个人身上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他建
议由国家“推动、鼓励, 甚至强制全体国民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Jean Baptiste Say在他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特别强调人才,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德国古典经济学家Heinrich von Thunen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也把人力资本包含在固定资本之中,并进一步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不仅不会贬低人格, 或者有损于人的尊严,反之不用这个概念,在战争中则是有害的。
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精神资本”的概念,认为“精神资本”来自于智力方面的成果和积累,“各国现在的状况是在我们以前许多世纪的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等积累的结果,这些就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List在这里所说的“精神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当代西方经济学所使用的人力资本概念。
Alfred Marshall认为教育可以开发人力资源的智力,教育投资的得失,不能看它的直接投资,而要看其给劳动者带来的能力和劳动力利用的机会。教育投资会使原来默默无闻的人获得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他从抽象的数学观点出发,看到“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赛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个人的劳动那样多”,并由此提出了一句有名的格言:“知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强大的火车头”。
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
美国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heodore W Schultz,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特别是Schultz(1961)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 大胆而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与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思想。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使其冲破重重歧视与阻挠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进一步 4
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
Gary S Becker(1986)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
Paul Romer(1986)发表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文中提出了罗默模型。罗默的增长模型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罗默的内生增长模型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式,并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知识的外溢性, 使资本收益率是资本的递增函数,从而修正了传统增长中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定, 这充分解释了目前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差距日益扩大的缘由。
Robert Lucas(1988)发表的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中,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索洛的技术决定论的增长模型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他在模型中强调劳动者从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Lucas以Arrow“干中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强调了外部溢出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
2.1.2 国外研究文献评价
早期的经济学家, 认为人及其能力和获得的技能都应被包含在资本的范围之内。尽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已经看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但他们仍然认为劳动的报酬只是工资,而资本的报酬才是利润。不管是Adam Smith的三要素说, 还是Marshall的四要素说, 都是建立在资本一元导向的基础上的。他们至多是在比喻意义上认为劳动也是一种资本, 但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它当作资本。他们承认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但是却反对使用这种方法做任何计算,或为了某种目的而应用他们的计算结果。但尽管如此,这些经济学家通过对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 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 开创了人力资本学派,因而,他们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进入20世纪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舒尔茨的研究,是从分析和解释其领域内出现的经济之谜出发的, 虽然构建了相关领域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 但是缺乏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没有对整个理论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而Becker正是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对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但是他沿用Schultz的人力资本概念,缺乏对人力资本本质的分析,也缺乏对人力资本全面的研究等。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并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给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知识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源泉而加以系统论证, 这不但比以前的理论前进了一步,而且在当代经济理论中,作为新开辟的经济研究领域而在众多经济流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各种要素时的局限性,明确指出了人的质量不同,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就不同,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生产的贡献就大, 因此人的质量的提高也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在今天这个社会,由于知识无限增长的巨大效应,无限供给的人力资本克服了自然资源稀缺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人力资本的崛起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 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 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越来越突出。可以预见,人力资本的经济社会地位必将日益提高。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内研究文献介绍
国内的人力资本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介绍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李建民(1999)在分析归纳前人对人力资本的各种定义和解释的基础上,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群体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他给出的人力资本定义是:对于
个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对于群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
李忠民(1999)认为把人力资本解释为某种投资的产物,是外因论, 无助于对问题的诊释。他从知识、技术、信息的商品化这一事实人手,定义人力资本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丁栋虹(1999)从现代经济学角度,提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籍以获得劳动报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属于私有产权,也即个人产权。
王勇(2002)等人描述人力资本是企业单个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其中这些知识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个人所有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
张正堂等人(2002)在研究国外企业经营者报酬理论的新进展时,指出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指经营者的年龄和任期、个人特征和教育背景的综合。
张志宏等人(2004)认为人力资本仅指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收益(从企业获取的全部货币收益)水平的个体。
徐光华(2006)等人在研究建立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模式时,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投资形成的体现在人身上的健康、知识、经验、技能、智力的总和。
邓玉林(2009)等人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研究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时,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活动的能力、知识与技能,它是一种主动资产,与其载体不可分割,并由其载体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启动、开发和利用。
一、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
人力资本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生成即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人力质量的改善所进行的实际投资总额,主要用于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支出、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生产能力,以期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流量指标, 具体包括人力的体力改善与智力改善两部分。人力资本形成包括自己实施(如对本国人
力所进行的教育投资)和引进(如从国外引进高素质人才所负担的相关费用)两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人,尤其是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可以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发明、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杨万义,2002)世界各国虽基本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 但在人力资本生成方面却大致相同,主要途径是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刑燕彬,2010)
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重要的途径。人力因素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在对其开发过程中,通过教育等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一方面提高直接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使同一劳动者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料,增加未来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创造更多的技术发明,并同时作用于直接生产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而产生多方面的生产增长和经济效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
培训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人力资本投资”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影响下,培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法制化与制度化的轨道。通常,我们可以将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由“一般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称为“通用性人力资本”,该种人力资本不仅对提供培训的本企业有用,对其它企业也同样有用;由“特殊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称为“专用性人力资本”,它能更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生产率。而“完全特殊培训”则是只对本企业有用而对其它企业的生产率没有影响的培训。
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其次,邢红央学者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还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人口增长过快,会使大量的人力资源出现闲置而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水平, 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甚至造成人力资本的相对不足。因此,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尤其是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 都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国家为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纷纷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 以确保其在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的过程中, 实现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许多国家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上,都想到了很多的对策,比如说,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健全的医疗制度,以及增加再就业等等措施,以确保其人口总数稳定的过程中,国民素质能够不断的提高。
2.改善人口健康和营养状况, 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
进行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改善和增强劳动者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这是国家有效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保障。劳动者良好的健康状况是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把对劳动者的卫生健康投资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邢红央,2012)
二、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构建
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本的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的经营理念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传统的管理视人力为成本,把人作为“物”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企业实施人力资本的运营首先必须摈弃传统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
①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人力资本意识。舒尔茨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观点,而且也被现代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所证实。
②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加工才能形成资本。同样地,人力资源也必须通过投资开发,才能形成人力资本,否则它仅是一种“原生劳动力”,是“既无知识又无技术的人”。
2.构建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构建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培训进行的。企业要建立职工终身教育制度,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 规定职工在职期间要不断进行定向培训,以使用新知识充实职工头脑。许多西方国家的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职工培训制度。
3.构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承载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即可贬值或荡然无存,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主动性与能动性发挥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性投资,因而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发挥,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通常情况下,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个人,最关心的是人力资本的增值,即人力资本的发展,因此,将对人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首位,这是人力资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突出人力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分配制度演变的重要趋势。
4.构建人力资本的配置机制
不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其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总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人力资本如果能有效地得到配置,那么,现有的人力资本便可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实现组织或企业的整体优势。人力资本的配置机制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组织或企业现有人力资本科学、合理地组合、配置。按照各部门、各工种、各工序的不同,调配劳动者或管理者,尽量使岗位与劳动者的技能与知识、管理水平等相匹配,在人才安排上坚持用其所学,用其所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避免因人才使用不当,而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2)组织或企业内部进行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可以确保企业活力和动力,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劳动者、管理者能级与岗位能级会经常出现错位现象,因此,要适时地予以调整,使人力资本在组织或企业内部按市场原则进行流动或交流,以降低人力资本产出时的成本。
5.构建人力资本的保证机制
人力资本的保证机制是使人力资本进行再生产的基础,也是整个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本的保证机制主要应包括:(1)建立人力资本开发和使
用的档案管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将人力资本的开发、使用、管理作为企业或组织领导层的主要政绩进行考核,将人力资本的考核进行指标分解、量化,将人才的使用与管理结合起来,使人力运营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进入良性循环。(2)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法律体系, 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体制,确保人才的科学、合理地使用。(3)加强专职人力资本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政策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敬业爱岗的人力资本管理者群体,不断对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规范化地管理企业或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扩大企业或组织的未来人力资本增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或组织人力资本的含量与利用效率。
2.1.2 国内研究文献评价
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
第一种从人力资本要素视角来定义,即人力资本具体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多要素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要素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这类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包含的因素主要有知识、技术、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等要素。如王勇(2002)、徐光华(2006)和邓玉林(2009)采取的就是多要素的视角;将只包含两个要素的观点归为双要素视角,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双要素的主要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如丁栋虹(1999)采取双要素视角。利用这一方式来定义人力资本的缺点是在学界缺乏统一的观点。
第二种从资本价值视角来定义,即人力资本要满足怎样的价值要求。如李忠民(1999)从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商品化入手,指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采取这种方法定义人力资本可能太笼统,缺乏针对性。比如张志宏(2004)认为人力资本仅指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收益(从企业获取的全部货币收益)水平的个体。但是员工能够创造超出自身收益的来源可能是人力资本,也可能是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
第三种方式即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来定义人力资本。如张正堂(2002)指出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指经营者的年龄和任期、个人特征和教育背景的综合。采取这种方式来定义人力资本往往不够全面,很多隐性的内涵无法通过实践中的表现 11
来代替。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并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发现学界普遍认为人力资本的内涵应该包括知识、技术和能力三个方面。
目前,人力资本理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和对人力资本的管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将是今后重点研究的主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著.蒋兵,张蘅译.论人力资本投资(第一版)[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P7 [3]李忠民.人力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J].生产力研究.1999,3:7-9.[5]邓玉林,王文平.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 17(1):151-156.[6]徐光华,陈万明,王怀明.基于人力资本与投入资本博弈的企业剩余价值分配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49-150.[7]张正堂,陶学禹.国外企业经营者报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2,5(6):83-91.[8]李维华,曾宪林.员工人力资本经营的内容与策略[J].工业企业管理,2001(3).[9]张如山,白凤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措施[J].商业研究,2001(11).[10]周晓丰.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刍议[J].现代财经,2001(11).[11]杨万义.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的构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04:45-50.[12]刑燕彬.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J].价值工程,2010,24:8-10.[13]刘勇,张徽燕,李端凤.人力资本的定义与分类研究述评[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11:49-57.[14]孙静芹,张华林.论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1999,06:59-61.[15]范乾浩.论人力资本的内涵及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2:42-43.[16]徐鸣.论人力资本的要素结构及其特性[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10-13.[17]杨春平.浅谈私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0,19:76-77.[18]邢红央.浅析人力资本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2,07:230-231.[19]林钦洁.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J].中国市场,2011,05:82-83.[20]李宁琪,李树,李东来.人力资本的价值管理[J].人才开发,2010,01:58-63.[21]刘幼昕,林洁.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2,07:47-48+243.[22]王德劲.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159-160.[23]王金营.对人力资本定义及涵义的再思考[J].南方人口,2001,01:47-52.[24]周艳.论人力资本的内涵与分类[J].科技广场,2007,02:212-213.[25]朱富强.人力资本的内涵和特性:政治经济学解读[J].管理学刊,2011,04:10-16+107.[26]罗光洁.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学术探索,2015,04:72-76.[27]解维领.人力资本理论意义和运行机制的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1):22-24.[28]李爱先.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本运营机制[J].探索与求是,2002,(9):35-36.[29]杜小伟.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6.[30]刘荣波.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本运营机制[J].中国科技博览,2008,(23):170-170.[31]吕建功.我国企业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学家,2013:512-512.[32]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173-183.[33]孙亚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96-99.[34]Schultz ,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 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61.51(1),(March):1–17.[35]Becker , G.S.Human Capital(2nd 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75.[36]Romer ,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 un Growth”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6.94.[37]Lucas ,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 1988.2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