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 教育学作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全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一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进行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3、课堂管理
答: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4.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简答: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2)教育无目的论(3)“学校即社会”(4)教学论(5)道德教育论
2、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潜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②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③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④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
3、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答: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a、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b、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
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发生感染,薰陶和潜移默化的
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c、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
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
的,单纯抓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
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
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d、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4.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述题
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
(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
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教育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价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将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选择,教育战略地位观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对人们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相适应,教育将更加专门化,强调英才教育,重视天才的培养。与知识的分配和使用相适应,教育将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教育的专门化和全民化都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的微观层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可以说,在微观层面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成为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知识经济的两个变化将会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者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未来的教育者将成为一个学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结合的新形象。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实现自我更新,将成为教育者的一项日常活动。
在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上,知识经济对于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内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强调工艺性的、可操作的知识,这就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知识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识迅速陈旧过时,任何一种新知识如果不及时投入运用,而象以往那样作为“祖传秘方”保存,那么它很快就会被其他的更新的知识所取代,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命力。这样就导致了两种教育影响。其一,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新表现教育内容的载体和方式。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甚至是迅速更新,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面临着更为紧迫的稳定与更新的价值选择,人们将改变以往在稳定中寻求教育发展的观念,而趋向于更新的价值追求,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发展。教育更新与教育发展在一
定意义上成为同义语。其二,在过量的信息面前,教育内容也可能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教师与学生在各种信息中疲于奔命,使得教育的方法难以探索,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难以保证。因而,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的改革仍将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和难题。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二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没得题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三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探究学习
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个案研究法
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4.《大教学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学论》(《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共三十三章。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
二、简答
1.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1)正确认识后进生 教育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的学生观对平常心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体,有其自身的个性,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其差异性、多样性,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同一班级里的学生,有的品学兼优,有的学生成绩差,有的思想品德差,有的品学兼差,这是客观事实。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最明显的差异不是在智力上, 而是在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上,学生思想品德主要靠用教育的有效手段来诱导和强化。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去评价后进生。评价一个学生要从总体出发。既要看到
优点,又不忽略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的学生才是正常的学生。可见,后进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差应主要用教育教学的艺术手段来解决。
(2)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是渴望得到赏识。成年人,只要别人给自己投来赏识的目光,心里就会有愉悦感。成人需要赏识,学生更是如此。从生命科学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但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自卑情结,他们的潜能需要激活。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学生觉醒,推掉自卑的巨石。赏识后进生就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大加表扬,让他感到老师是注意他的,而且也很关心他,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比学生的成长是场“球赛”,教师不应仅做挑剔的裁判,更应该做热情的啦啦队员,时刻为学生鼓掌、欢呼,给他们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用“肯定的评定”式的鼓励语言与学生对话。我们不应为批评后进生才找他们谈话,可以在劳动中、玩乐中、漫步中用肯定的言语平等地、自然地与学生谈心, “我觉得你在„„了不起”“你正在改正欺负小同学的行为,这很好”“你学习„„学科真努力等”。把一些批评,劝说的意思化为肯定的评定语言。“润物细无声”似的启发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激励后进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由于后进生在学习方面不及优生,品德方面又自惭形秽,所以他们缺乏自信心,极易于自我贬低。许多教师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因而总是倾向于对后进生表示出很低的期望,这就挫伤了后进生极脆弱的自尊感。
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禀性、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们感到自己暂时的落后并不是“一种不幸”, 不是“低人一等”,而是自己从教师帮助,激励下所取得的进步中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从自己细微的进步中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后进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放弃,因人因事相机诱导,以真诚深挚的爱唤起后进生的自尊,自强, 就会获得转化后进生的最佳效果。(4)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转化要”温水泡茶慢慢浓“。尽管后进生转化中有进步,但由于其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基础的提高还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在转化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时,也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出”复病“原因。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工作才有成效。
总之,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后进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
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最后,教师要用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性的要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疑问;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3)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5)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4.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答: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三、论述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
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四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2.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3.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
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
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
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4.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的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教育目的的结构即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它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所做出的规定。具体言之即是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第二部分即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也即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敏锐的观察力。(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3)灵活果断,随机应变。(4)方式多样,对症下药。(5)实事求是,掌握分寸。3.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教育学的产生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萌发期.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2)创立期.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
(二)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2)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其功能的内容取决于评价活动的结构及运行机制。表现为:
1、诊断功能
2、指导功能
3、激励功能
4、导向功能
三、论述
1.结合现实试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影响
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包括:教育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三层。
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包括完成教育立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选择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确定
可行的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合理的建议结构体系、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实施依法治教等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
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轴,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特别是使得学生能够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享受、学会工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事;通过教育使得学生
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发展自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全面的发展
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为适应职业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
而不断地学习。
社会要个体可持续发展而推进教育终身化---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才是促进人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一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性质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系统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称。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的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4.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
二、简答
1、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分散,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 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课改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1>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2>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3>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4> 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5>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7> 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3、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A:教育的永恒性
B:教育的生产性
C:教育的活动性
D:教育的继承性
4、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⑶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⑷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三、论述
1、结合工作现实评述教育的功能
答: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这两类生产都离不开教育。一般来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具有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还有着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二)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的总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
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第二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第一次作业2014秋季.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 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 保证目标顺利实现。如在教学中,当一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完后,作一次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整和改进 整个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以帮助学生完全达到 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评价可以及时探寻影响质量和目标实 现的原因,以便立刻采取措施加以补正,以免造成难以挽回 的后果。
2、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的特征、属性及其 运动、发展规律的定理描述,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精神特性 进行数量化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 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 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3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 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的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 等多方面素质。
4教育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 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 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 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 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 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 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 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人本主义 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据这种 教学思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 “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 “自我”的需要,而
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非指导 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
2、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
3、教师的角色 应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 相当的指导意义。
6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 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 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 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 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 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
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 ,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 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7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纪 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 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 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 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 15~20人 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 40%,小班讨论占 20%,个人自学占 40%。
8《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以来 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大体可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总论、教 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 吁,奠定了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9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 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 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10、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 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
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首先,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 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其次,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 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 选择。再次,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 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 准。第四,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 果的一种设想, 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 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最后,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 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 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 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 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敏锐的观察力、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灵活 果断,随机应变、方式多样,对症下药、实事求是,掌握分 寸。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 威 的 进 步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几 个 方 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在课程方面, 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 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 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 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 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 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 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 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4在道德 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
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 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 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 社会环境。(5 在教育目的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 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在 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 的论。
4、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种是把 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 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 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 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的。
5、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①、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②、九年制义务教育 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 度。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⑤、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⑥、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 度;
6、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 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⑷文字的发 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 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
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 分作三个阶段: <1> 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 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 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 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 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2>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 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 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 育学理
论。<3>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 世纪以来,教育 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 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 多元化。
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 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 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基本要 素不可或缺:总的来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 式是合理课程结构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2)要素之间协
调互补: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互补的关系,这样可以提 高课程的效能。(3)各要素组织有序;课程内部各要素的 排列组合是有一定的层次和序列的。(4)各因素的质与量 的统一:课程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则和指南,应该对各个 要素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其做出准确而又合理的定性和定量 分析。
10、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
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学习内容极为 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 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
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 教育科学研 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 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地位是指教学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 校以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围绕教学展 开,服务于教学。教学地位表现的七个方面: 第一:党 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学校领导班 子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
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围绕着教学和专业建设开展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党政会议研究最多的议题,及时并最大限度 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 的问题,时刻将教学放在学校工作 的首位。[1] 第二:政策上保证教学。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和
保障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与教学 环境。第三:经费上保证教学运行。学校大部分经费用于 教学,下拨的经费要全部用于教学,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开 支,保证教学研究的进行,保证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改善 实践教学条件。第四:学校科学研究工作要服务教学。学 校科研工作能积极开展,并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第五: 教师能潜心教学。第六:各部门工作服务教学,干部管理 服务教师。第七:舆论导向服务教学。学校舆论以教学工 作为主,为教学服务。
第三篇:西南大学2014年9月教育学第二次作业
2014年9月教育学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测量
答:教育测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精神特性的测定。
2、教学
答: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教育价值
答: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关系的意义;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否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目标。
4、教育评价
答: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5、教师
答: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的人。
6、校本管理
答: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7、教育行政
答: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以及学校行政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领导和管理是教育行政的主要组成部分。
8、活动课程
答: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9、班级授课制
答: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10、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二、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2、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教育属性的内容包括(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
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
3、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性。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总之,从总体看,现代教育比之于古代教育,富于高度的革命性。这与古代教育的停滞性和保守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4、简述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答:非指导性教学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按照罗杰斯的设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
5、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6、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长期性,专业性,示范性,创造性,7、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差异性。
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资本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此外,资本主义教育还有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推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方法、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等特征。
其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一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8、简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9、简述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答:必然性:社会本位论的存在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社会本位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此时,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寻求的是社会政权的巩固与秩序。另外,当时西方各民族国家的兴起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使国家整体的利益得以凸显出来,于是,与此时代
背景相适应的社会本位论应时而生。20世纪以来各民族国家的生存竞争,尤其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竞争,更是为社会本位论提供了历史舞台。
局限性:对于社会本位论来说,教育目的直指社会的需要并把其臵于完全决定的地位。他们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致使在制定和施实教育目的时无视个人的因素。
10、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面对突发情况,能够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关键环节,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手段,班主任的教育机智,归结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娴熟地步的表现,是智慧、理智、胆识和意志四者的独特结合和巧妙运用。
二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对平时积累的教育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长期而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脉搏,班主任就不可能当机立断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其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健康而稳定的情绪,他应当有能力把自己个人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情感之外,他必须高度重视自己言行的后果。因而,讲求“教育分寸”并做到恰如其分,是教育机智能否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
三、论述题
1、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变了人类传播文明的方式一样,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了人们处理和传播信息的革命;同时影响着我们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已悄然开始。
比尔.盖茨描述了未来网络时代教育将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教育机会将可能对全球所有的人开放,任何地方的学生都能学到最出色的老师教的最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教育水平;信息高速公路使家庭学校变得更简单,允许学生从一系列具有各种质量的课程中挑选内容;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己获取信息并进行交互活动„„事实上,不仅是比尔?F/盖茨,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在世纪之交预测和展望21世纪的教育图景。许多研究指出:当电脑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广泛进入学校和千家万户后,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习者将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由于网络的逐渐生长,学校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限制,社会成员将能获得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还将在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网络时代将产生教育模式的“三大裂变”:
1.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线性的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多媒体软件、因特网、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交互式阅读,极大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现在市场上一些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逐渐普及开来。
2.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方式走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语音输入等电脑写作;单纯文字写作转变为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学会进行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交互式的写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或电子出版物的开发。
3.计算方式的变革。由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学会使用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将成为文化,去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强烈地影响到教学。
由此网络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三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
2.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3.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面对未来,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是一股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在这个进程中经历极其激烈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将从现实物理空间进入网络空间,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今天,人们已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初步了解到如何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控制、传输和使用。明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会成为人们谋生的本领,是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发展网络教育,通过优化教育过程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第四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邓小平理论第三次作业
邓小平理论第三次作业:
试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着力在重溯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此外,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一是某些外国势力长期以来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
二是“台独”势力的膨胀和”蔓延”;
三是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认同;
此外,台湾地区混乱的政治生态,扭曲的政治制度,也增加了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有利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第二,提供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三,为构建和谐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第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包括()。
A:外交事务管理
B:立法权
C:司法权
D:防务管理
正确答案:AD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中包括(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正确答案:ABC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有()。
A:无私奉献精神
B: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时代精神
D:民族精神
正确答案:CD1、”四有”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目标,“四有”是指(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道德
D:有纪律
正确答案:ABCD6、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正确答案:B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开始的。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和澳门问题
正确答案:A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A:坚持为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正确答案:A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六中全会
D:十七届五中全会
正确答案:C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
正确答案:A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首先是()提出的。)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正确答案:C
第五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邓小平理论第二次作业
邓小平理论第二次作业: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现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视线里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既不能像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那样,为了群体的生存而不得不实现平均分配,也不能像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实行按需分配,劳动作为谋生手段,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实行按劳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劳动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依据,这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制度产生的基础条件。既有利于调动公有制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以巩固。同时,实行按劳分配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保证人民依照法定程序实行民主选举,决定国家大事,监督国家机构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政,开创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生动的政治局面,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法制加以保障、调节和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实施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意味着用法律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原则,并严格依法办事,这些都是社会文明成果的表现。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三,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答: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和谐。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被历史淘汰。
首先,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
其次,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利用国际经济间的紧密联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各国都进入了世界市场。
最后,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首先,实行对外开放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其次,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
最后,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
4、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
D: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正确答案:ABD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
A: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B: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
C: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D:能够改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业化
正确答案:ABC2、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A:救中国
B:发展中国
C:发展社会主义
D:提高综合国力
正确答案:BC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分步骤
D:宽领域
正确答案:ABD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A: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C: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正确答案:D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确答案:B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正确答案:A3、我国是从党的()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正确答案:A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陈云
D:江泽民
正确答案:B1、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开始的。
A:城市
B:农村
C:城市和农村
D:国有企业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