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困生的研究文献检索
学困生的研究文献检索
姓名:刘远龙 学号:20111081214 班级:2011级计科2班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台湾刘弘白著:《学习能力的障碍》1989年版,《学习障碍100问》1999年版。
2.台湾郑信雄著:《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1988年版。3.陈文德著:《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1996年版。
4.梁威:《学校课堂教学与学习障碍学生的矫治》,北京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1995年主办的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 5.杜华明..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崔叶香.学校困难生的成因和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高利兵.学校视野下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8)
8.王卓琴.成功体验在厌学型学困生转化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9.桑春国.浅谈初中生学困生的转化,新课程,2010.5 10.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资源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8,(4).11.杨朝霞.”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12.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4).13.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6).14.李迎春.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转化实践[j].青海教育,2006,(11).15.周萍.”学困生”心理类型分析[j].宁夏教育,2007,(2).16.程小可.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17.林勇强.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刘洁萍.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2006,(7);徐静.”学困生”的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06,(15);等等.18.李卫平.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分析[j].石油教育,1998,(8).19.承泽恩,李必功,许德成.小学生学习困难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5).20.刘英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j].科学教育,2006,(1).21.杨玉芝.浅议”学困生”的产生及其转化[j].黑河教育,2005,(2).22.顾为国.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6,(3).23.石顺宽.转化学困生应”七优先” [j].云南教育,2005,(8).24.李少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文教资料,2007,(4).25.赵长渝.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6:34-36.26.申静,王华彪.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9:50-51.27.宋辉,朱维全.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3:108+113.28.林秀元.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12,09:55-56.29.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01:81-83.30.贺满云.浅议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05:108-109.31.谢彦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61-63.32.淡天俊.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3:17-18.33.唐海龙,刘俊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03:9-12.34.可素芬.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07:161-162.35.陶柳清.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问题总结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14.36.肖秋芳.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08:142-143.37.冯超.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0:186-187.38.范建文.论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效果的原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8:111-112.39.葛荣亮.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136.40.张虹.高校贫困生消费观念的缺失及对策[J].世纪桥,2008,14:101-102.41.李亚婕,姚甥,刘泽琴.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05:58-60.
第二篇:学困生课题研究
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基本上每个班级都少不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不爱听课、不爱写作业、不爱考试、更不爱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他们的这些行为主要与学习兴趣、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有关。在我们三年级的教室里,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孩子,为了能使他们有点进步,我算是煞费苦心了,我对他们进行的辅导正在验证期中,效果如何还不能知晓。
一、目标:
1、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做这件事。
2、发动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当当小老师,满足成 就感。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坚持做一件事情。
二、要求:
1、能独自读通课文,并简单的理解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养 成查字典的习惯。
2、认识并写出更多的生字词。
3、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并认真思考。
4、能简单叙述一件小事,把句子写通顺。
三、研究的内容:
从我平时对学困生的观察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因为对语文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低,有些学困生,如果老师在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一些音乐,可能会暂时吸引他们注
意力,但是一旦转入文段的阅读与感悟,他就立刻失去了兴趣,一遇到困难,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对于这一切我进行了一下行动:
1、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研究。
2、培养认字写字能力的研究。
3、独立思考完成课后练习的能力研究。
4、写作能力的研究。
四、研究的的过程和方法:
(一)加大鼓励和奖励力度
1、上课时,多多向学困生提问题,设置的问题在他的能力
范围内,答对是发动全班鼓励他,教师多用夸奖的言辞。
2、作业完成得好或写字很认真,给予书面表扬和言语表 扬,激发他们的兴趣。
3、采取一优生带一差生,给其听写字词,作业辅导,小老
师自行批改,积累一学期,表现好的发一些学习用品。
4、安排一些简单些话,有进步的给与高度评价。
(二)增加单独辅导的时间
1、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间给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期的课堂练习难度不大,学生先做作业后批改,做错的题先自行思考,再请教教师,订正答案,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安排一些做练习的课,优等生做一些难度大大题,学困生做一些稍简单的题目,昨晚就批改,做错后马上修改。完成他们的满足感。
3、多安排学困生写文章,他们的作文在批改时,多鼓励夸奖,少打击,适当提意见。
五、究工作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12年9月4日——2012年9月15日)进
行初步试验,制定方案和计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实际安排。
2、第二阶段(2012年9月17日——2012年11月30日)研究内容投入辅导学习工作,这个过程中试验成功方面作好记录并延续使用,不好的方面做好反思,并改进以求更好的方法。
3、第三阶段(2012年12月3日——2012年12月28日)总结分析,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六、成果: 学困生的辅导学习工作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有余,本班的孩子非常配合教师和小老师的工作,设置的奖励机制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生字词上也产生了小小的进步,继续坚持,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第三篇:学困生研究 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临城中学2012级学生为例
课题组成员:李丽
辛鹤亮
武晓蕾
肖秀云
申盼盼
杨然
温力 任丽峰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有两种观点来解释。第一种认为,学习困难是由于学生智商偏低而形成的;第二种认为学习困难是由于学生非智力因素而导致的。我们课题所研究的学困生指的是第二种观点,即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他们通常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恐惧,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为了使这类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转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主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现在我们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发现班级中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使学校教育工作偏离正常轨道,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谈不上素质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们更深层次的反思。
再加之,随着临城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愈发强烈,尤其 是高中教育。我校是一所重点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离家较远在学校住宿,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学困生的各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制约了学校发展。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针对我校的特殊情况,研究这样的学校里学困生的成因和改进策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响应学校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的承诺,我们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为学困生其他方面的教育缺失进行弥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困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来逐步转变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为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学习水平,提供现实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学困生无论在哪个学校哪个班级都是客观存在的,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个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的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化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应积极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定为:
(1)以我校2012级学困生为例研究其类型及形成原因。课题组成员对2012级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从中筛选出学困生,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对个别学生的家访、学习成绩以及平时作业的分析,得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2)教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应采取的策略。我们将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跟踪指导,为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成因,制定出相应的转化策略。本部分内容我们将从两部分:课堂学习指导策略和课外辅导帮助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形成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并进行交流,为我们以及其他老师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3)同学关系在学困生转化方面的作用。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学困生亦是如此。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无疑会给这些学困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一个学困生成功转化,那么他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都将会倍加努力,这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形成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形成学困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研究的重点难点
学困生的形成与学校、家庭、教师、学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成因是错综复杂的,因此,研究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成因,提出不同的改进策略,并将这些策略总结成一套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因此,研究对学困生的改进策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困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指导原则:及时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引导他们体验成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的稳定进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摈弃旧教育观念,把先进的理念传达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从而激起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结合本班实际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教学,研究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拉近学困生和教师的距离,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2)根据“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寻求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增强纠错意识和反思能力。
(3)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途径。因此,结合我们学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研究思路为: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状况,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联络家长,使他们和学校形成合力,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尽一切力量使他们走出学困生的行列。在此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实行 3 分工协作,利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严格执行总课题计划,并为每位学困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教师应做好转化教育记录。并在学期末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研究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有关文献,以更好地把握研究趋势。
(2)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矫治方法。(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4)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5)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
(1)制定课题,筹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式工,确定研究内容。(2)开题论证,课题负责人制定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
(3)立项申请,申请上级及专家指导课题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4月)
(1)学习有关文件领会其文件精神,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调查学困生的实况,研究学困生的成因。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临城中学2012级学困生类型与成因》的调查问卷。
(2)以课堂为主阵地,对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措施。对学困生进行家访,课题组成员交流学困生辅导心得体会,做好个案记录与分析。
(3)举行开题报告会,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思想总动员和部署各阶段研究工作点。
(4)迎接课题中期检查,总结前段课题研究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形成新的研究规划。
(5)课题组成员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完成《教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应采取的策略》《同学关系在学困生转化方面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如何实现对学困生转化》等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9月)(1)做好学困生成绩的质量分析。
4(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交流心得。(3)整理课题资料,撰写学困生个案分析(4)申请课题结题。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成员年轻、理念先进
课题组成员总计8人,有6人出生于80年代后,我们属于年轻的一代,有朝气,尤其是杨然和申盼盼老师,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给我们课题组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理念,加之我们这些人工作踏实认真,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这些都必定会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力量保证。
(二)该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课题组成员从图书馆书籍、期刊、大量搜集资料并不断交流,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主要信息和参考信息。并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学等先进的理论知识,使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再加之课题组成员已发表的《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策略》等论文和课题的完成,都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课题组成员已经建立了网上交流平台,这会使我们对随时出现的问题更好的交流、解决。这些都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三)、学校的重视
我校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渠道畅通,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此外,学校的资料室、电教室、图书室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藏量丰富,为教师们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并且学校有专用经费用于聘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座、调研,并对我们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我校教科研机构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关心,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在全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不是简单研究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而是研究学困生终身发展能力问题,研究工作紧扣学生学校的发展实际展开。该课题采用个案分析法,每个课题组成员跟踪记录两名学困生的转化历程,并做好教育记录,最后做出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一种理论体系,由于我们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十、参考文献:
[1]曾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3(3).[2]秦爱军.浅谈英语“学困生”的转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1).[3]戴斌荣、任瑛.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3).[4]李少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文教资料,2007(12).[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姜道凯.浅谈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广西教育,2012(26).6
第四篇:学困生心理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摘要: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国农村现阶段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受社会问题的影响,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等学习障碍问题;生活上,表现出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性格孤僻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称为“学困生”。他们这些问题的引起因素很多,有家庭、有社会、有学校等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笔者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采取综合辅导的形式以及如何实施辅导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希望能为学困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从而帮助他们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家庭社会学校原因辅导
一、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复杂;学习流动性大,其能力、智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各种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二、问题提出的原因和依据
1.家庭因素
自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弱势群体子女和独生子女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的趋势,当然这些家庭模式本身就有一定的弱点。比如子女受到过分溺爱,不让自己的子女和别的小孩玩等都容易导致小孩缺乏自立的思想和孤僻的性格。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而到外面去打工挣钱,没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关爱也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和不好的性格,这对于他们在学校接受到教育
1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成长的第一步,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由于各种原因,孩子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关爱是他们在学校变成学困生的重要前提因素。
2.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那是无可否认,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正在接受教育成长的小学生们无疑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比如手机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的生活品,很多小学生都拥有手机,这对于他们和父母联系是一件好事,但也应看到由于小学生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自我控制力上都还不成熟,容易沉迷于手机游戏,无心学习,导致学业荒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沦为学困生。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屡见不鲜。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对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家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3.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对于正在成长是起主导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在课堂和课外引导和陪养他们的正确的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学校里学生的任务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任务,但是学习不能一味的以课本考试所取得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应该看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和潜力,发展他们的爱好,从而又以他们的爱好逐渐引导他们对课本的知识的追求有兴趣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反省与落实的关键步骤。同时如何在学校和课堂建立一个和谐奋进、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是影响学困生得意转变的关键。
三、综合辅导的形式和内容
1.积极与家庭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如实的跟家长汇报,共同商议提高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学困生在家里和学校都有很好的受教育环境。同时要跟家长做心理辅导工作,要求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学困生,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从而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更大,反过来更影响他们的学习,从而心理上就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同时,要净化学校中不良的社会风气,杜绝低俗之风进入校园,建立文明优雅积极上上的教学氛围。通过学校的教学资源给这些学困生观看教育片,从思想上逐渐转化他们对不良之风的沉迷。引导他们建立唯有学好知识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有好的未来的意识。
3.教师要抓住学困生心理矛盾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学困生最主要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矛盾,不同的学困生他们有各自的本身的特点。有的是由于本身思维反应比较慢,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有的基础较差,落下很多的知识,一时间跟不上;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对,努力了,可是成绩也提高不了;有的是性格孤僻,不会也不问老师不问同学,不跟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基础好,由于迷恋各种不良嗜好导致学习耽误了等等。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就是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成绩越来越差。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辅导学困生之前,务必了解其主次原因,分析其造成成绩不佳的演变过程,而且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家庭的背景等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提出所辅导学生的辅导方案。除了在学习上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之外,对他们我们还应该进行心理辅导。通常,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部分学困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称王称霸,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骂、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其次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班主任老师在转化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经历:与学困生谈话后,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心,从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师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进生出现“教育反弹”现象就对学困生丧失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有教育存在,就有“优秀生”和“学困生”,他们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优秀生”及“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学困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生”。在对学困生的工作中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矛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唯有做好学困生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才能彻底的转变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从而取得更好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基本的心理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的任务。
四、辅导具体的方案及注意的问题
1.科学做好学困生的界定及分析工作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对学习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厌学、畏学的心理,并认真做好学困生的界定工作。对已经界定为学困生的学生进行分析、鉴定、分类,并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了个人档案,实施辅导跟踪。
2.建立针对学困生转化的专门负责小组
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建立以班主任为主的专门负责对学困生心理进行研究的探讨小组,明确分工职责,包括对学困生的调查、联系家长沟通工作、心理辅导工作、负责工作总结汇报分析工作等都应有专门的负责带头人,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小组的高效可靠的运行。要求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研究学困生转化的有关知识及心理策略的相关知识,加强自主培训力度,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论坛、辅导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提高教师应对学困生辅导的能力。小组要按时对已界定的学困生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分析学困生心理改变的进度,对学困生恢复的情况惊醒讨论并及时做出适当的心理辅导工作。
3.实施多种方式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并认真落实辅导,在研究中力求寻找有效的学困生心理辅导策略。以小组学习心理辅导、个别辅导为主要辅导形式,辅以家校联动及开放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方式开展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研究。同时,我们教师要努力丰富校园的集体教育活动,建立每周的学校板报教育专栏,利用现代教育资源进行心理教育观摩,建立由学生组成的学习交流小组等各种可行的形式认真落实学困生的教育辅导和管理工作。
五.参考文献
1.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杨莲菁 王钢《问题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雷雳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 沈烈敏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5.《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吴志宏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学困生转化阶段研究计划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阶段工作计划
一、研究任务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课题研究,让我们从理论上对学困生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学困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及教师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学困生形成原因结果,把学困生的类型进行了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讨论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并应用于教学,提高我镇教学质量。
二、具体任务: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3、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4、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5、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
6、针对研究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反复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实验教学,收集并整理课题实施研究中的各项材料,分类归档。
7、召开阶段性成果交流会,鼓舞课题组成员士气,提高研究效果。
三、研究内容:
1、针对学困生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实施转化研究。
2、学困生的具体转化策略研究。
1实验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转变。○2实验教师对学困生的师生关系处理策略研究。○3实验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教学策略○研究。
4实验教师与学困生家长进行沟通,采取家校合作转化○策略研究。
5实验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及心理健康的指导等多方面的策略研究。
四、具体的活动安排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安排2013年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任务。
2、确定实验教师进行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并进行理论学习。
3、收集整理学困生作业成绩的数据,做好统计。
1、根据分类结果统计,确定个案,做出转化计划。
2、根据期中教学质量监控,做好相关数据统计。
3、实验教师上实验研究课。
4、分析研讨阶段研究成果。
1、根据期中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分析,对实验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不足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学困生的进步作文、作业等进步展示。
3、做好期末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1、收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研究成果。
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
3、进行暑期理论培训学习。
1、根据上学期的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安排下学期的任务,并交流学困生的转化经验。
2、实验教师上实验研究课。
3、做好期中教学质量监控前的数据整理,及学困生的作业进步展示,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1、做好期中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整理,对学困生及对比对象进行实验效果分析。
2、收集整理材料,做好年底课题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结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