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结构赏诗歌
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
抓结构
赏诗歌
湖北省云梦县第一中学
湛保军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首先请看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
那么,我们怎样抓住诗歌的结构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示例:
玉阶怨(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
(二)、重视“承”句。“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
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
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
(一)、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
示例
(二)、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请看: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示例
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示例一: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本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今日水犹寒”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高度褒赞了荆轲在国家危难之时冒险犯难挺身而出和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而且还隐含了对现实环境的 3
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
深切感受。“水犹寒”一语寄托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确实是“以景愈结情语”。
示例二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山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
2、揭示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五月赏槐诗歌
很久前的五月
你悄无声息的张开翅膀
就在那躁动的夜空
迷人的,迷乱的孩子最先知道
奔跑着,跳跃着
是槐花开了
老人望着天空
我是最后一次
嗅着香气
迷人的,迷乱的像嗅着她的发尖
我深深的想象
拥抱着一个人
所以我爱着的那个
就像沉醉在槐树的花瓣里
第三篇:一荷赏夏诗歌
你染着绿,透有清香
牵蜓伴月,显水摇影
一池荷莲,一夏清凉
你招蜂引蝶,婀娜弄身姿
一池情意浓,一荷便是笑
天水一丹红,翘首齐闹夏
你醉在诗人的酒里
你萌在匠手的画中
你踏着彩云闯入梦景
你浅吟低唱砚洗纸墨
四季的轮回
唯有夏眷顾你
游弋的恋人伴影
只旖旎在你的怀中
情荷乐弯了腰
滴下玲珑水一颗
喜莲把头摇
惊起彩蜓一掠
水中映荷影
驻足把人等
鱼儿莲旁梭
日月当空中
水波荡漾圈圈浪
荷莲留恋水中央
影双原是鱼一对
戏的红晕爬脸庞
第四篇:巧抓炼字赏古诗 教案
巧抓‚炼字‛赏古诗
英山县第二中学 吴 桂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王维、陶渊明、李白诗歌所表现的伟大形象,使学生从诗人的人格魅力中得到熏陶。
教学重点: 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 悟导结合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苏小妹出联难东坡)
传说啊,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不在苏东坡之下。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便于更好地体现对联的意境。苏东坡一看对联,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笑为两字加得太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了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也难怪苏轼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从以上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作诗歌其实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比如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为创作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二、初步感知,指导方法
1、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 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在说明炼字的重要性。
2、关于‚推敲‛的典故和‚一字师‛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可见,炼字是古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 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则是古人追求的目的,而我们如果能够从一字出发,把握准确的诗意,赏析生动的形象,体会恰当的意境,感受独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诗鉴赏的真谛。
3、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大多为动词、形容词,还有一些如数词、副词等)(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三、具体演练
1、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2、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3、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释字义、描景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4、归纳总结: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作用)
四、巩固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参考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炼字
切入思路 答题步骤
字 释字义
形象 描形象 情感 点作用
第五篇:静赏雪花开诗歌
呀,
别惊动了那些花,那些正在盛开的六角花,密密麻麻,飘飘洒洒,在空中画,在树上挂,喧嚣的城市一夜间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
啊,雪绒花,与众不同的奇葩,没有娇艳的色彩和曼妙的曲线自夸,只有纯洁单一的静雅。
捧在手心慢慢化,踩在地上吱吱嘎,哈哈哈,胖胖的雪人逗乐了大家。
哇,村庄像少女穿上了圣洁的婚纱,银装素裹马上就要出嫁。
青青的田园羞涩地躲在被窝下,不愿露出未成熟的新芽。
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已让老伯他,看到了大片大片丰收的庄稼。
咔,冬阳照着净土寺的红墙白瓦,全装进摄影家的相机里了。
五峰山的翠竹和青松丝毫没被压垮,依然笔直向上苍劲挺拔。
海明湖的温泉好热好大,无需商量地把岸边的冰雪融化。
清河古镇远远静候着游客的光临大驾,将军街的青石板笑看长廊一点不滑,暗地里佩服勤劳智慧的竹乡人家。
岿然不动的白塔,淡定地耸立在山崖,俯瞰中国竹城的悄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