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

时间:2019-05-15 10: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

第一篇: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

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

摘要:本文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一则中观四句偈进行了解读,并依般若学认识论的角度对四句认知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关键词:形式逻辑

中观 四句 认知模式

龙树的学说主要阐释般若空观,主张一切思维所及﹑言语所表的事物皆空无自体,其在般若经思想的基础上向理论化﹑体系化前进了一步。龙树的主要立论途径以归谬论证的方式来破斥小乘和外道的主张,其主要著作为中论颂。本文所讨论的是中论颂中一首著名的被称为“无生四句”偈颂,如下所示: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中观•观因缘品》(注1)

这一则偈颂的特点是采用了四句的否定形式来论证的。所谓四句和四句否定是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龙树在中论颂中常常采用。一. 四句的特点

由四句的名称,可知它由四个语句组成,即肯定语句,否定语句,肯定与否定的综合语句,及肯定与否定的同时否定语句。这四句的思想,可以说穷尽了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态度:或肯定,或否定,或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或全部否定。例如:下面四个语句就组成了一个四句: 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

二. 现代形式逻辑中的假言推理

所谓假言推理,就是指前提中有一个为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判断前后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进行的推理,它有三种形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注2)本文应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用公式表示如下:

如果p, 则q 非q —————

所以

非p 也可用符号表示:((p → q)Ʌ ~ q)→ ~ p

三﹑对无生四句偈颂的解析

本偈颂所要破斥的观点为“诸法有实自性的生”。假定这一观点正确(如错误则讨论其无意义),那么将其表述为四句的形式为:

1)诸法是自生的;

2)诸法不是自生的(即诸法是他生的);

3)诸法亦自生亦非自生(自生+他生→共生);(即诸法是共

生的); 4)诸法亦非自生亦非非自生(非自生+非他生→无因生);(即诸法是无因生的);

此四句可表述为一个假言判断:

诸法是有实自性生的,所以其或自生,或他生,或共生,或无因生。若此假言判断为真,根据前面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公式,否定其后件,则必将否定其前件。用逻辑符号表示为:

((p → q)Ʌ ~ q)→ ~ p 上面的假言判断其后件的否定形式可用四句的否定形式表述:(相当于公式中的~ q)

1)诸法不是自生的; 2)诸法不是他生的; 3)诸法不是共生的; 4)诸法不是无因生的;

那么我们必将推论出结论(前件的否定形式,相当于~ p):诸法不是有实自性生的(即诸法是无自性而生的→无生)。

这样我们依据对方的观点推理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用逻辑推理的手段证明了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达到了破斥的目的。

上述推理过程用语言概括即为: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四﹑对四句及四句否定的认知模式的探讨

四句是古代印度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思辨表达手段,是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认知模式,它能有效表达复杂的逻辑,和辩证法。

在佛法经论中运用四句及四句否定的地方很多,如中论中这一偈颂: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大正 , 30.24a)

在大智度论中也曾引述一则表示四句的偈颂:

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亦不生灭非不生灭,亦非不生灭非非不生灭。(大正 , 25.97 b)

例子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在佛法经论中运用四句及四句否定的地方,往往是有关佛法关键主张的地方,因此对四句及四句否定的认知模式的探讨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前面对无生四句偈颂的解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四句否定的运用,不是一句一句的否定,而是四句组合在一起否定,使辩论具有雷霆万钧、摧枯拉朽的气势,另对手手足无措,无从反驳,只能任输。

那么为什么四句(四句否定)在辩论中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四句的组成,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平常无奇。第三句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判断,让人感到矛盾无法接受。常常有人认为,有前两句就足够了,第四句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组合而已。其实不然,这正反映了我们凡夫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使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四句具有表达我们凡夫所不具有的超越性认识的作用,这也正是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大量运用四句来进行辩论的原因。我们知道佛法的根本在于般若,般若有体有相有用,体就是无所得,相就是无所住,用就是无所取。佛法的真相无法用四句表达,因为其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论》卷一云:“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即是对于有无等一切概念,都加上非,表示否定之意。(注3)

让我们再看前面对无生四句偈的解析,将对方观点推导出的四句进行否定,也就是让我们一下子同时离开对方所执取的观点(或自生,或他生,或共生,或无因生),无所得、无所住、无所取,与般若相应,从而认识到无生的真意。也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万法没有第一因,因而本不生,这也是性空缘起的法义,在这则偈颂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无生四句偈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到四句及四句否定这一特殊的认知模式,对于我们研究佛法的法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释:

注1:见大正,30.2b.注2:谢林平著《形式逻辑简明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pp121.:注3:吴信如著《扶律谈禅》,中国藏学出版社,pp251.

第二篇: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研究解析

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研究

摘要:正当防卫是公民保护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法律武器,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确的运用,可以有效而及时的制止和预防犯罪。如行使不当,就转化成了防卫过当,而会危害社会,形成犯罪。而现实中,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定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如何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进行比较准确的界定就成了当务之急。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合法权益

Abstract: The justifiable defense is the citizen protect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o make struggle's legal instrument with the illegal criminal acts, is the law entrusts with citizen's one important right and the method, its goal is the safeguard public interest and citizen'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exempt from the unlawful attack which carries on, the correct utilization, may effective and prompt stopping with the prevention of crime.If exercises improper, transformed has defended works as, but will harm the society, formed the crime.But in the reality, and defends to the justifiable defense has worked as the limits have been argument's focal point, how and has defended to the justifiable defense, when carried on the quite accurate limits to become the urgent matter.key word: Justifiable defense;Defends has worked as;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正当防卫成立的起因条件,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2、正当防卫成立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对实际存在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3、正当防卫成立的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4、正当防卫成立的主观条件,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成立的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防卫过当的本质是较轻的社会危害性。

防卫过当的构成,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具有如下特征:

1、防卫过当的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通常为生命权和健康权;

2、防卫过当的客观方面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

3、防卫过当是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单个公民;

4、防卫过当的主观方面是防卫人对过当结果持放任或者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态度。关键词: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界限

正当防卫是公民保护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法律武器,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确的运用,可以有效而及时的制止和预防犯罪。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手段也必须正确行使,才能达到排除和制止社会危害性的目的,如行使不当,就转化成了防卫过当,而会危害社会,形成犯罪。因此,人们在进行这种正当防卫的同时又存在着承担一定刑事责任的风险,这就存在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问题,而现实中,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定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定义

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刑法第20条第1款明确了正当防卫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所谓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违反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但使用权利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构成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正当防卫成立的起因条件,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何谓不法侵害?由于刑法未作明确的规定,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包括犯罪性侵害和一般违法侵害两种,因为,防卫人在实行防卫以前无法确定不法侵害是犯罪性侵害还是一般违法侵害,而且,一般性侵害对社会也有危害性,如果不允许对一般违法侵害实行防卫,就有可能使一般违法侵害进一步发展成为犯罪性侵害,造成更大的损害。但是,并不是对任何不法侵害行为都应当实施正当防卫,笔者认为,只有对那些带有一定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所谓带有紧迫性的侵害,是指迫在眉睫的或正在进行的带有暴力性、破坏性的,形成防卫紧迫感的侵害,这类侵害往往会给客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对于轻微的、不会给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一般违法行为,不应用正当防卫的方法来解决,而应用调解、劝阻、或其他方法来解决,比如说争吵、辱骂或推拉等,就要用说服教育、互谅互让或避开等方法解决。此外,对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侵害行为,因其客观上也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可以对其实行正当防卫,但应加以一定的限制,只有在无法判断侵害者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或不能用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2、正当防卫成立的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和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不法侵害的行为来自侵害者,只有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的人身或财产及其他权益造成一定损害,才能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如果在对不法侵害进行防卫反击时,给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按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如果由于防卫人错误地把第三人当成侵害人而对其实行防卫反击,应按处理假想防卫的原则处理;如果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符合紧急避险条件的,按紧急避险处理;如果是故意对第三人实施侵害,则按故意犯罪论处。防卫人并不限于常见的对不法侵害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损害,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自由权利、财产权利等方法,来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

3、正当防卫成立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对实际存在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不法侵害必须是客观实际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推测的侵害。如果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在不法侵害行为并不存在的情况下,[1] [2] [3] 下一页

凭主观想象或推测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而实行防卫,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正当防卫,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防卫。因假想防卫而造成的损害责任,适用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解决,即行为人有过失的,按过失犯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没有过失,则按意外事件处理,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排除行为人故意犯罪的可能性。第二,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也就是说,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又尚未结束。对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不适时的防卫,不适时的防卫分为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因不适时的防卫,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正当防卫成立的主观条件,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其主观上具有正当性,这是成立正当防卫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刑法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重要根据。只有防卫目的的正当性,才能保证其行为对社会的有益性和排除其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根据行为人防卫目的是否正当,以下几种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1)为了侵害对方,胡意以挑拨、寻衅等不正当手段激怒对方,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即防卫挑拨。因行为人主观上不具备正当防卫的意图,而是为蓄意侵害他人的故意,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应以有预谋的故意犯罪追究刑事责任。(2)、互相斗殴的行为。因双方都是为了侵害对方,没有侵害者和防卫者之分,双方的行为都是不法侵害行为,双方都无权实行正当防卫。如果其中一方已主动退让,停止斗殴,而另一方紧追不舍,继续行凶,这时主动退让的一方可实行正当防卫。(3)、对于为了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行为,由于不具备防卫目的的正当性,不属于正当防卫行为。比如:盗窃人、赌博人的非法所得在被别人行抢或偷盗时,把行抢或偷盗人打伤或者打死等防卫行为,并非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非法利益,不具有正当性,故不属于正当防卫。因此,只有防卫目的具有正当性的防卫行为才属于正当防卫。

5、正当防卫成立的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说明,正当防卫只能在某种限度内行使,如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么,如何确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呢?在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基本相适应说。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基本相当,从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来看,要与不法侵害行为的性质、手段、后果基本相适应,才能成立正当防卫。如果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不是基本相适应,而是明显超过侵害行为造成重大损害,就是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第二种是必要说。此说认为,防卫者所采取的行为和所造成的损害,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所必要的,不论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害后果,都成立正当防卫。如果不是非此不能制止不法侵害,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第三种是适当说。此说是前面两说的统一,吸收了前面两说的合理这处,避免了两说的不足。该说认为,防卫行为足以有效制止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没有对其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所必需的手段和强度,就是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基本相适应说把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基本相适应作为衡量标准,是其合理的一面,但实践中,被保护的利益和性质与所损害的利益和性质,往往难以比较,“基本相适应”很不好把握。必要说以制止为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为标准,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和积极性,如果片面强调,会任意扩大防卫限度,导致滥用防卫权。因此,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应以防卫行为是否能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为限度,同时考虑所保护的利益的性质和可能遭受的损害的程度与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的性质和程度基本相适应。

此外,在实践中确定必要限度时,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以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公民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为出发点。

2、由于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袭击,具有紧迫性,防卫人一时很难判断侵害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等,所以,对正当防卫的限度不应过于苛求,只要没有造成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就不能定为犯罪,这里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指的是防卫人为了保护较小的利益,对轻微的不会危及人身安全的侵害行为,采用激烈的防卫手段,造成不法侵害者重伤或者死亡的。

3、要根据不法侵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不法侵害人的力量情况和防卫人的力量情况等因素,全面考虑,具体分析。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一)、防卫过当的本质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违反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从其定义来看,它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和正当防卫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防卫过当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上存在罪过,因而是一种非法侵害行为,这也是防卫过当不同于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也是追究防卫过当人刑事责任的基础。要成立防卫过当,也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实行的防卫行为,只是防卫超过了明显的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使防卫的性质由正当变成了过当,因此,防卫过当的防卫目的也具有正当性,这也是防卫过当成立的前提条件。实际上,防卫过当符合正当防卫的前四个条件,仅仅是不符合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防卫人虽然是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具有正当性,但其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这一特征也就成了区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防卫过当既具有社会有益性,又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其社会危害性是主要的,是一种较轻微的犯罪行为,它的本质是较轻的社会危害性。

(二)、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

防卫过当行为客观上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行为人主观上又有罪过,其具备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防卫过当也由客体、客观方面、主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与认识

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与认识

“给我一个支点和杠杆,我就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由此可见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一些经济现象需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因此,学习现代经济学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显得非常有必要。

《现代经济学》一共分为六部分:市场经济论、企业经济、产业经济、金融经济以及国际经济。经济理论此外, 经济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高度抽象的模型上, 理论模型并不能真实再现生活原型, 研究结果也只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而不是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准确答案。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经济热点,同时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下面就结合课本谈谈我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收获。

第一篇: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大体说来,第一步是主张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第二步是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第三步才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的计划或市场,说成是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标志,把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这种认识,完全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事实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借助市场,才能重新活跃被指令性计划捆死了手脚的经济活动;只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经济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全新的理论体系,既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为这一理论提供素材和养料,也需要经济学家的艰辛探索和理论概括,需要经济学家的理论勇气和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第二篇:企业经济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国有制)、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所有制结构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上的基本特征。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是单一的,应该是个目标组: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良好的企业形象等。但无论是追求大事业的厂商还是谨慎行事的厂商,他们都不能再市场竞争中漠视利润,他们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润。要想获得较多的利润,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管理。优秀的企业管理可以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资融资恰当,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第三篇:产业经济

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下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进行分析:

1.第一产业: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27.1% 下降到2003年的14.6%,下降了几乎一半。虽然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但在整体的协调发展方面,资源的分配不够经济,导致有失衡现象,过多的土地、人力和其他资源投资到这些产业之中,没有可创造的新经济价值点。

2.第二产业:我国第二产业从90年代以来比重就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41.6%提高到2003年的52.2%。可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从大国经济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看,均存在着由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再向技术集约化的结构升级规律。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

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而且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上升。

3.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由1990年的31.3%提高到2003年的33.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出口贸易和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业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传统的第三产业,如运输、邮电业和商业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尽管这些行业的发展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相比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总之,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从根本上讲,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应该是一个市场过程。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市场既包括国内市场,也包括国外市场,特别是入世以来,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进出口贸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四、五篇:金融经济、宏观经济

如果在过去一年,你既没有买房又没有炒股,连基金也没有买一份,而只把钱存在了银行里,你会发现自己的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存款实际收益为“负”的负利率的现象。名义利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对利息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考虑了通货膨胀风险因素的补偿。简而言之,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升至3.87%,扣除5%的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3.6765%。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的税后利率与11月份CPI数据6.9%相比低了322个基点,所以是“负利率”。我国政府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将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财政政策则继续“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的与收缩性的之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扩大支出,比如国家为应对危机而增加的4万亿投资,或者减少收入,比如减税,紧缩的财政政策正好相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准备金率或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措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相反。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均会引起经济增长,失业率降低,紧缩性政策则可以防止通胀和经济过热。

第六篇:国际贸易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随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从商品的进出口演变到了劳务的输出入,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由满足物质享受的商品到满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与其他国家相互依靠,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欧洲国家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

小结:通过胡老师的串讲以及对课本的阅读,并结合当前的一些经济热点,认识到了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经济学的基本结构和理论框架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居高临下般的鸟瞰,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原理同实践结合起来,在现实中的各种现象背后,可以找出其经济原因,将经济原因作为我们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考虑,从而使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掌握了经济理论,就会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世界。

第四篇:对现代警务与公共关系的思考

对现代警务与公共关系的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公安机关的改革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不断有新的警务思想和警务战略被创立,不断有新的警务机制和警务模式被探索和实践。我们看到,在中国警务改革的进程中积极并卓有成效地借鉴和运用了公共关系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公安机关的各种决策、活动和措施更加符合公众和社会的要求,赢得了公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工作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下面就“现代警务与公共关系”的有关问题来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对警务公开制度与公共关系的思考

警务公开制度的实施顺应了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趋势,是合乎国情、民情的举措。警务公开把权力放在阳光之下,置于群众监督之中,使人们了解权力运行的规则,看清权力运行的程序和结果,便于群众知情并参与监督。实施警务公开制度密切了警民关系;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优化了执法环境;有效制约了权力,遏制了腐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警力。但是,如何完善和深化警务公开制度,还有一些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从民心工程、人权保障的高度来提高认识。实施警务公开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项民心工程、人权保障,体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可目前,有些公安民警对警务公开的认识远远没有到位,停留于形式上的表现和满足,对实施警务公开缺乏应有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深化对警务公开的性质、内涵、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提高了认识,才能转变观念,才能在警务实践中注入为民、便民、亲民的思想。

2、从科学性、实效性上完善警务公开制度。首先,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针对现实要解决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规范性设计,经民主讨论民主评议,制定科学的制度。其次,要有全局性的观念和长远性的计划,对

警务公开的内容细化出层次。再次,要落实制度,先解决好内部动力问题,解决好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顾虑、困难和各种干扰问题,不断规范和拓展警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改进和完善警务公开的方式、方法。

3、注重警务公开的技术性、操作性问题。重视警务公开技术经验的交流,运用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来提高警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使警务公开的程序和内容更趋于合理、简便、有效。

二、对社区警务战略与公共关系的思考

社区警务是一项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警务战略,它体现了当今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基本方向。社区警务战略以社区为依托,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优化警力配置,规范警务运作,是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公安部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县城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警务战略、警务部署被赋予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社区民警是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最重要的主体,社区民警的素质、能力高低直接关系着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效问题。社区民警应具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呢?

1、形象信誉意识。形象信誉是社区民警时刻要注意的问题。社区民警应具备的岗位形象是:端庄的警容形象,严明的执法形象,熟练的业务形象,热情的服务形象,亲切的爱民形象。也就是树立“廉洁、高效、公正、爱民”的警察形象。社区民警应成为亲民、爱民、为民的使者,在社区多开展一些为民、利民、便民的警务活动,为民众多做好事、实事,“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亲民之法,常谋安民之策”,以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信誉,为警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信息交流意识。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中要有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和利用的意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与组织相关的公众舆论和

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特别是对环境中潜在的问题和危机,及时地发出预警信息,以便组织能够及时地调整决策和行为,与变动的社会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为科学的警务决策和警务管理夯实基础。

3、沟通协调意识。警察与公众的关系,客观上讲存在着两重性,即合作性与对立性。民警具有沟通协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这个意识就能清醒主动地调解、转化对立性关系,引导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支持、认同和接受,紧密结合公安机关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解释公安行政管理行为,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误解,使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工作措施和要求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由于社区警务直接深入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社区民警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活动能使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构建起一个良性互动的、融洽和谐的新型合作关系。所以,社区民警应成为公安机关与各类公众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桥梁,帮助组织协调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为公安机关构建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格局,打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此来保证公安事业的成功。

4、危机公关意识。危机是指“危及特定组织的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事故与事件,是对组织危机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姿态的严重考验”。对社区民警而言,危机公关意识是指民警可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或处理和应对已经发生的危机,维护警察良好形象和良好声誉,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危机公关的最高目标,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持警务系统的正常运作。危机公关意识包括:事先的危机防范,事发的及时应对,事后的危机处理。

第五篇:对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财务战略;战略管理

摘要: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以长远发展的视角制定公司财务战略。本文首先介绍财务战略的内涵和基本性质,其次介绍财务战略的种类,最后研究影响财务战略实施的因素。

新经济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了超常规发展的信息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科技、人才、资源的竞争。基于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应制定财务战略并以此为起点,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对资源进行筹集、运用和分配,寻找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战略高度保护投资者的长远经济利益。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和基本性质

西方经济学者把财务战略界定为: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采用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集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其中“最适当的方式”是由企业的全局战略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权衡决定的。我国学者将财物战略的定义具体化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源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这表明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加公司价值,保持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由于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有效的流动,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活动会引起资金流入或流出企业,因而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资金筹集战略。是指企业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做出有关解决资金筹集目标、规模、结构和方式等问题的谋划。(2)资金投资战略。是指通过资金的组合及运用,以确定最佳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策略。(3)收益分配战略。是指以战略眼光确定企业净利润留存与分配的比例以保证企业和股东的长远利益。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1)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2)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3)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二、财务战略的类型

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是以公司理财环境为基础,根据未来风险的变化,对公司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做出长远规划。因此,公司财务战略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扩张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公司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为了实施这种扩张的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2、中庸的型财务战略

中庸的型财务战略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实施中庸

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中庸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 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公司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公司,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重要原因。“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三、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 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方式相适应

一方面,调整公司财务投资战略,适应公司经济增长战略的要求。公司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建设。虽然基础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但它为长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财务投资的规模和方向上,要实现基础项目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超前发展。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既可以对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冲动形成约束,又可以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取向;通过明晰产权,从企业内部抑制掠夺性经营的冲动;通过以效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的财务资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耗用,使得企业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2]傅红英.企业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和财务战略类型[J].会计之友,2004,7 [3]黄国良 陈建华.企业总体财务战略[J].企业管理[J],2002,7

下载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现代形式逻辑对中观四句偈的解析与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看法

    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和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培训的定义:培训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过......

    对偶然与必然之思考现代散文

    偶然与必然,最初见到的是上学时课文分析中关于某个主人公、某个事件的的一些问答题,其中就有“某个人的结局或某件事的结果,看似偶然,其实中间有着必然。”这个必然,个人理解,就是......

    解析现代企业管理的绩效与薪酬是怎么设定的

    解析现代企业管理的绩效与薪酬是怎么设定的现大多企业管理层都面对这样的问题,领导成了唯一的优先员工?薪资涨了,低能、低效的现象依然持续?大把银子打水漂,成本居高不下?设置绩......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后,国家烟草专卖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行业稳定发......

    对《现代公关礼仪》的评价与建议5则范文

    对《现代公共礼仪》的建议与评价 本学期选修了公共礼仪课,从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和常识,像电话礼仪,坐车礼仪,握手礼仪,介绍礼仪以及面试礼仪等。 我“对《公共关......

    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企业产权界定十分明晰基础之上的。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经营主体,具有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内......

    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 ——以日本现代设计风格为例 摘 要:工业设计的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相互渗透又各有特点,其中物质层面最活跃多变,社会层面最为权威,精神......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以“官本位”思想为例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以“官本位”思想为例 文化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次的界定,已为多数人所认同。“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