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歌词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歌词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如今,现代流行歌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正在主动或被动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歌曲其实是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但它和文学作品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它包含着歌词创作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许多成功的音乐创作人,就是直接从古典文化中挑选经典的古代诗词,谱上曲子,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流行歌曲多表现为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随着历史的淀积,古典诗词以及洗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越来越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而进入现代音乐歌词创作领域,中国古典文化也成了流行歌词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并提升了其质量与层次创作素材。总的来说,现代歌曲对古典文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一、继承:
(一)、直接借用古典作品中的词句 对许多现代歌曲词作家来说,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主题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给予流行歌曲另一表现空间,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已经不算什么稀罕的事了。因此,古典诗词成了流行歌词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并提升了其质量与层次。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台湾的琼瑶,她擅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高雅脱俗。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也是如此。《涛声依旧》中他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中他把杜牧的《山行》作了适当的改编,“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他是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作为歌名,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伊能静的《念奴娇》,周杰伦的《兰亭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但却给人眼前一亮之感,立即产生兴趣。
(二)、化用文学意象,浓厚的文化意蕴
古典文化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与内容,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情感表现力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曾作为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此。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古典文化中的文学意象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文学意象的化用往往使歌曲的层次得到提升,哼唱起来也更加动人。
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辞赋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有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琴、瑟、琵琶等,在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为了体现传统文化意蕴,势必要用到这些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群。例如“菊”就很常见:《中华民谣》 中“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里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周杰伦《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发黄”等。又如古人的文化修养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其中琴为首,作为中国丝竹管弦乐器,琴讲究虚实相生弦外之音,它融汇了百家精髓,尽展人心深处恬静安详潇洒之声,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用在歌词中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如:“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悠悠我的等候你没听过”(周杰伦《东风破》);“远方有琴悄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月影重重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许嵩《清明雨上》);“风儿吹花落随/今生爱你不悔/琴声萦绕道出我和你永世相随/我今夜的爱倒影在你的美”(袁耀发《花落随》)邓丽君更是直接将古典诗词拿来常。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加上邓丽君那婉约清丽的唱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足以说明古典文化与流行歌曲的渊源关系。
作为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琴”“瑟”“琵琶”“弦”“丝竹”等在中国风歌曲中势必会频繁出现,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也被加入其中,词作者将这些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意象融入现代诗歌语词中,使歌曲带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像黄阅的《折子戏》中唱到的:“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为纪念张国荣而创作的歌曲《折子戏》在惋惜追忆的同时,也唱出了张国荣如梦如戏的凄美一生,以京剧唱腔为引子,把流行音乐与中国国粹京剧结合起来,加入了“凤冠霞衣”、“折子戏”、“弦索胡琴”、“大红的幔布”、“油彩”等中国特色元素,通过黄阅的完美演唱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动人情怀。流行歌曲这种通俗的文化形式,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恰到好处的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其艺术层次也得以较好的提升。
(三)、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与风格
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既是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复古的一种流行,这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这样既使得词作技巧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也创造了一种中国风的歌曲,丰富了现代歌坛,成为歌坛与词作领域一朵奇葩。如:周彦宏《醉我一千年》:“细雨微风凭栏/思绪如水蔓延/伊人独立窗前/淡妆浓抹容颜/远去的油纸伞/锁住深情的双眼/画中私语的浮萍/芬芳谁的诗篇/别再轻叹夕阳/又送走远山/断桥虽断/忠贞的爱依然在人间/鸿雁飞来升起心帆/吻皱西湖的思念/醉我一千年”歌词中用到了“细雨”“微风”“水”“浮萍”“夕阳”“远山”“鸿雁”“西湖”等自然景观意象,“栏”“窗”“断桥”等建筑景观意象,“帆”“油纸伞”等文化景观意象,众多意象共同构筑了这幅漫游于西湖断桥独自思念沉醉的深情画面。中国风歌曲歌词正是打破习惯性语言组合方式,用陌生化的语言营造意境,将意象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交融,构筑现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蕴,让接受者获得如诗如画般的美感享受。
二、创新:
其实很多从古典文化中所吸取的内容与其原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无太大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文化的那种丝丝缕缕的密切关系,就算是“旧词新唱”了。在继承的基础上现代歌词也有一些创新的地方。
(一)、超常搭配
20世纪结构主义符号学杰出人物罗曼· 雅可步逊曾说超常搭配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超常搭配这种有组织有准备的违反让语言风貌焕然一新,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美感。当今社会,是个性飞扬的时代,时尚、流行、通俗倍受人们的青睐,流行歌曲中的歌词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流行歌词的时代性,新鲜感,甚至超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发展的潮流并引导着潮流。现代歌词创作中超常搭配的的运用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只是为了押韵等偶尔运用,绝大部分还是使用一套的搭配。而如今这种超常搭配是随处可见。方文山的歌词更是如此,其中常常出现名量错位搭配、语言异化等现象。例如:
“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以父之名》)“一道”本是用来形容伤疤等条状物的,在这里与“孤独”搭配,使伤疤的意象与孤独的感情联系起来,使本来就具有哥特式风格的歌词更添加了阴郁颓败的味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东风破》)有人认为这一句语义完全不通。实际上,这是两种意思的合并,可以分为“一壶漂泊浪迹天涯”和“一壶漂泊难入喉”两句来解读。第一句结合了名量错位搭配和借代的手法,“一壶”本该与“酒”搭配,而有意与“漂泊”放在一起,听众将“酒”与“漂泊”的意象不知不觉地融合到一起,使其表达简练而含蓄。“一壶漂泊”在这里代指的是主人公,“浪迹天涯”是主人公的经历。在后一句中,“一壶漂泊”则可能的确指酒,主人公因为心情痛苦而使酒“难入喉”。
某些词汇在歌词这一特殊的语言序列中有了新的存在式,进而拥有了特殊的含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这在流行歌曲中不乏其例。(二)、句式
随着当代审美形式的变化,歌词在语言表现方面主张随意性、即兴性、散文化、自由化、调侃式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种手法和技巧的繁复,使流行歌词句式愈发自由与灵活。出现了整句与散句相融合、常式句与变式句穿插等变化。通过句式的变换,歌曲的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从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整句:“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过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 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散句:“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妈妈笑了/ 天亮了”(《天亮了》)
变换句式如:
“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 深深看你的脸”(《江南》)
这种形式如果出现在其它语体中,恐较难为人们所接受。作为歌词,给人一种言语倒置的新鲜感,以一种清新的活力吸引听众,进而达到强调的目的。既能咏其义而长其言,也便于演唱。这些手法的运用,为歌曲增色了不少,在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等方面,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文化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将会是现代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这些看似“语病”的歌词语言其实是艺术的创新,也是语言的创新,它丰富了年轻人的语言文化生活,构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歌词创作美学[M].许自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的超常搭配 张鹭 [J]湖北社会科学,2007 [3]《“语病”中的美感——浅析方文山歌词创作的特殊手法》池文汇2009.9
第二篇: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 探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一些创新途径,从而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 继承 创新
在我们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时代重任,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寺庙,无论是陵寝还是园林,在世界建筑之林都独树一帜,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
1、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 的秩序感和中轴对称的均衡层次。例如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故宫、孔庙、寺院、道观,这些建筑中的坡屋顶、木构架和斗拱等,由受力形式和结构需要而产生,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进步而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就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馆的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经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着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着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2、从传统建筑的精神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巧妙,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均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重意境、讲求人伦、礼乐并行、情理有度,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最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实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及构件运用上注重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建筑形象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内外结构、色彩、装修、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
3、从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自然而不造作。此外,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思想是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陶。从自然的意境美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得到“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 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这些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 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误区三: 就是体系的对立。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再加上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必然导致不顾传统而想方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开发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看到的建筑基本上只有两种: 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看来我们真的到了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三、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建筑形态、注重环境和崇尚自然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念都是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中国传统建筑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2、立足传统,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新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新的使用要求,新的建造技术,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建筑整体而言是新的。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生长的土地,离开了人们固有的传统,一时的“新”就无法永远“新”。不尊重传统、吸收传统的做法,最终只会迫使建筑创新丧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迷失方向。创新不是根除传统,而是要从传统的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寻找其新意。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是只能称作建设大国,而不是建筑学大国,建筑设计从质量到创新都未达到繁荣兴旺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与模仿,很难形成开阔的思维。虽然国内各大理工科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最为表面的层次,设计建筑时大多采用的也是片面直观的想象。而国外采用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多讨论、多思考,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不重复别人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表达建筑师个人的特质,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就形成了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环境,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四、结语
中国建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题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姓名: 许 敏
班级: 09级小教普通
学号: 091160119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也正因此,纵览几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处是古典诗词的风韵尤存。本文中,我从不同角度看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唐诗 宋词 流行音乐 影响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
一、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诗宋词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在这个地方。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国的古代文学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行文起势,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规格,往往是字字珠矶,千古传颂。古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似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泡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和,欧阳修的(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还是所写的插曲里},柳永的,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由台湾声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其中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现空间,一方面考较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二、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的那首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能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婉约的曲调,深情的歌词,还有那存留在古诗中的意象和文字后落寞的故事。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张继科举落第后,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写下了名篇《枫桥夜泊》,这首歌词就借用了诗中的意象——渔火、枫桥、钟声、客船,加以再创作,在感慨已经远逝的感情中涂抹上一层优雅而伤感的追思,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怀旧之感。像这样在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中引入唐诗中的元素,这就好像古典诗歌里的用典,使歌词有了一些典雅的意味,有了一点历史的沧桑感。而《枫桥夜泊》也随着歌声再次被人忆起,张继再次被人谈起。其实唐诗宋词一直都流淌在流行音乐这条河中,从没有停息过。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唐诗宋词的加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两者相得益彰。
三、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举个切实的例子,当红歌手周杰伦。他的音乐作品中经常融入古典诗歌成分,比如《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小我情怀,细品其文: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如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的爱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系到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词,都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除此之外,周杰伦歌曲中,《娘子》道:“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著我”,“折杨柳”古人送别之意象;《发如雪》中道:“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遇人千万,只你一人在心。”在《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诠释吗?
还有不少人熟悉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
“等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随人幽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不断拨弄女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黄昏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渐渐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歌曲中流露出来的凄凄伤感,表现出来的丝丝无奈的情感基调,早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经确定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上阕以“幽人”引出“孤鸿”,下阕以“孤鸿”暗比“幽人”。人似鸿,鸿似人,冷隽清高,顾影自怜。一个幽居之人,一只离群孤雁。寂寞沙洲冷,有恨无人知„„在正确把握了苏轼词中的情感之后,再来倾听《寂寞沙洲冷》,那一定是另有一番味道。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不可否认的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都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充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歌曲其实已经是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被称为通俗文化。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它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其实,唐诗也好,宋词也罢,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也很适合而且曾被谱上曲广为传唱。因而,深入认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并扩大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不仅会促进流行歌曲的良性发展,还会让我们在享受流行的时候受到审美的熏陶,是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华,并使之得到广泛的发扬。
【参考资料】:
1、诗叶新声·序[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
2、葛兆光.唐诗过后是宋词[J],1994
3、《唐诗宋词三百首》 邱文伟 主编—— 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1
4、《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孙学堂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5、《唐宋词研究与欣赏》庆振轩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
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
课程论文
浅谈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指导教师: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
论文完成时间:
上课地点:
成绩
浅谈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摘要:无人驾驶汽车排出了驾驶员驾驶汽车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 发展 关键技术 道德争议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它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的方式,将驾驶员从该闭环中解放出来,消除了人工驾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一.无人驾驶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前列。美国是世界上研究无人驾驶车辆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自主地面车辆(ALV)计划,这是一辆8轮车,能在校园的环境中自主驾驶,但车速不高。美国其它一些著名大学,如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无人驾驶车辆。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和预期目标过于复杂,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国都将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问题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上的民用车辆的辅助驾驶项目上。1995年,一辆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Navlab2V,完成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在全长5000km的美国州际高速公路上,整个实验96%以上的路程是车辆自主驾驶的,车速达50~60km/h。不过在这次实验中Navlab2V仅仅完成方向控制,而不进行速度控制(油门及档位由车上的参试人员控制)。丰田汽车公司在2000年开发出无人驾驶公共汽车。这套公共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道路诱导、车队行驶、追尾防止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组成。安装在车辆底盘前部的磁气传感器将根据埋设在道路中间的永久性磁石进行导向,控制车辆行驶方向。
2005年,美国国防部“大挑战”比赛上,最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师们改装的一辆大众途锐多功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完成了全程障碍赛,第一个到达了终点。在赛道上,无
人驾驶汽车需要穿越沙漠、通过黑暗的隧道、越过泥泞的河床并需要在崎岖险峻的山道上行使,整个行程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绕过无数个障碍。
在无人驾驶技术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的德国汉堡Ibeo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其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这辆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帕萨特2.0改装而成,外表看来与普通家庭汽车并无差别,但却可以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公路系统中实现无人驾驶。行驶过程中,车内安装的全球定位仪随时获取汽车所在准确方位的信息数据。隐藏在前灯和尾灯附近的激光扫描仪是汽车的“眼”,它们随时“观察”汽车周围约183m内的道路状况,构建三维道路模型。除此之外,“眼”还能识别各种交通标识,如速度限制、红绿灯、车道划分、停靠点等,保证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安全行驶。最后由无人驾驶汽车的“脑”———安装在汽车后备厢内的计算机,将两组数据汇合、分析,并根据结果向汽车传达相应的行驶命令。多项先进科技确保这款无人驾驶汽车能够灵活换档、加速、转弯、刹车甚至倒车。在茫茫车海和人海中,它能巧妙避开建筑、障碍、其他车辆和行人,从容前行。
2014年5月28日Code Conference 科技大会上,Google 也拿出了自己的新产品——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负责人表示,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的软件系统可以同时“紧盯”街上“数百个”目标,包括行人、车辆等,做到安全行车万无一失。Google无人驾驶汽车曾在谷歌总部所在的加州山景城长期行驶,已经记录到了数千英里的安全行车数据。不过目前这辆无人驾驶汽车还很初级,Google希望它可以尽可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只要按一下按钮就能把用户送到目的地。
(二)国内现状
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车——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车,2011年7月14日首次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历时3小时22分钟,途遇复杂天气,部分路段有雾,在咸宁还遭逢降雨。
红旗HQ3全程由计算机系统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和方向,系统设定的最高时速为110公里。在实验过程中,实测的全程自主驾驶平均时速为87公里。国防科技大学方面透露,该车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人工干预的距离仅为2.24公里,仅占自主驾驶总里程的0.78%。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贺汉根教授带领下,2001年研制成功时速达76公里的无人车,2003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高速无人驾驶轿车,最高时速可达170公里;2006年研制的新一代无人驾驶红旗HQ3,则在可靠性和小型化方面取得突破。此次红旗HQ3无人车实验成功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的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开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车辆定位和车辆控制技术。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无人驾驶汽车的基础。
车辆定位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的基础。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磁导航和视觉导航等。其中,磁导航是目前最成熟可靠的方案,现大多数均采用这种导航技术。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和鹿特丹的ParkShuttle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的CyberC3系统等。磁导航最大的优点是不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即使风沙或大雪埋没路面也一样有效,而且便于维护。另外,通过变换磁极朝向进行编码,可以向车辆传输道路特性信息,诸如位置、方向、曲率半径、下一个道路出口位置等信息。但是,磁导航方法往往需要在道路上埋设一定的导航设备(如磁钉或电线),系统实施过程比较繁琐,且不易维护,变更运营线路需重新埋设导航设备。视觉导航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视觉导航的优点是车载计算机可以在试验样车偏离目标车道前,事先知道并预防其发生,同时当在高速公路使用时,不需要对现有的道路结构做变化,并且在混合交通中,也可使用;不过,当风沙、大雾等自然因素致使能见度过低或路面上的白色标线不清晰时,导航系统会失效。但由于视觉导航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很低,被公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定位方法。
车辆控制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主要包括速度控制和方向控制等几个部分。无人驾驶其实就是用电子技术控制汽车进行的仿人驾驶。通过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分析可知,车辆的控制是一个典型的预瞄控制行为,驾驶员找到当前道路环境下的预瞄点,根据预瞄点控制车辆的行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经典的智能PID算法,例如模糊PID、神经网络PID等。
除以上两个方面,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还需要一些其它相关技术的支持,如车辆调度系统、通讯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最终得以实现整个交通系统的高效、安全。
三.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方向
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高速公路环境、城市环境和特殊环境下的无人驾驶系统。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 3个方面相互重叠,只是技术的侧重点不同。
1、高速公路环境下的无人驾驶系统
这类系统将使用在环境限定为具有良好标志的结构化高速公路上,主要完成道路标志线跟踪、车辆识别等功能。这些研究把精力集中在简单结构化环境下的高速自动驾驶上,其目标是实现进入高速公路之后的全自动驾驶。尽管这样的应用定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确解决了现代社会中最为常见、危险、也是最为枯燥的驾驶环节的驾驶任务。
2、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系统
与高速环境研究相比,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由于速度较慢,因此更安全可靠,应用前景更。短期内,可作为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如地铁等)的一种补充,解决城市区域交通问题,例如大型活动场所、公园、校园、工业园、机场等。但是,城市环境也更为复杂,对感知和控制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环境中的无人自动驾驶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重点。例如,美国国防部“大挑战 ”比赛2007年将采用城市环境。目前这类环境的应用已经进入到小范围推广阶段,但其大范围应用目前仍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可靠性问题、多车调度和协调问题、与其它交通参与者的交互问题、成本问题、商业模型等。
3、特殊环境下的无人驾驶系统
无人驾驶汽车研究走在前列的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其在军事和其他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应用。但其关键技术和基于高速公路和城市环境的车辆是一致的,只是在性能要求上的侧重点不一样。例如,车辆的可靠性、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是在特殊环境下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在未来推广应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四.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道德争议
无人驾驶技术似乎近在咫尺,我们已经准备好要踏入一个无人驾驶的“理想时代”。有些人同意这种想法。通用汽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者正在合作开发无人驾驶车,并希望在2018年前投入市场。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这种想法不可信。老实说——人们喜欢驾车!有时候,驾驶会让人感到轻松惬意,而且要让人们愿意托付性命,无人驾驶技术还得解决许多问题。驾驶员失误也有其反面优势,那就是人类的判断能力。无人驾驶技术永远是将保护车辆和车内人员作为第一要务。而一个驾驶员则可能宁愿牺牲自己的车来保护他人。例如,驾驶员在驾驶时前方有辆车突然打滑,而驾驶员已经来不及停车。此时,在驾驶员的左边有一辆大卡车,右边则是一群等着过马路的孩子,那么驾驶员可能会选择撞向大卡车,以避免撞到行人。而无人驾驶车辆无法识别孩子们——它只会简单地看到右边的阻力较少,而将车转而冲向右边。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类似的问题有待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告诉车该往哪儿走,然后轻松享受无人驾驶之旅。五.结语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用上智能型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指出的是,研制和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并非要全部替代驾驶员的岗位,只是在需要替代的领域和场合作替代而已。无人驾驶汽车油漆适合从事旅游、观光、竞赛、竞技、应急救援、为残疾患者服务、长途高速客运、货运、消防、军事用途等,以发挥可靠、安全、便利
及高效的性能优势,减少事故,弥补人驾驶汽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林一平.无人驾驶技术探秘 [J].交通与运输.2003.18(3):30~32 [2] 杨欣欣.智能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 [D].北京: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99 [3] 杨 明.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研究综述与展望.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1259—1262 [4] 孙振平,安向京,贺汉根.视觉导航的自主车 [J].机器人.2002.24(2)
[5] 朱蓓玲,宋 键.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功能与特点 [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5.15(4):33~36
心得体会:
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汽车的认识尚少,四个轮子,载人,再无其他。做好了每节课被各种专业术语淹没的准备,也做好了一张PPT里充斥着各种汽车常识的相关文献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的准备,庆幸的是,这些都没有发生,授课内容浅显易懂,老师的语言也很通俗直白,特别适合我这种汽车白痴。我一直以为PPT要花俏才会引人注目,在这门选修课上我体会到了白底黑字不一样的精彩——版面简洁很重要,内容是关键,演讲者才是核心,当然,最好有图片„„
以前一直以为车标是恒久不变的,后来才知道车标跟文字一样,与时俱进,车标也有车标的历史,也有它背后的故事,有它的意义和象征,就好像奔驰的三叉星符号,最初的三叉星并没有那么具有时代感,目前所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中记载的最早的奔驰标志里只有“ORIGNAL BENZ”加齿轮的图案,后来到1909年新商标中月桂花代替了齿轮纹样,而英文只留下了精简的“BENZ”字样,也就是说,最初的奔驰中并无三叉星符号的。其实三叉星最初登场是在戴姆勒公司,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它表现了戴姆勒本人在海、陆、空各个领域发展的抱负。需要注意的是,三叉星的符号在DMG公司首次登场时周围并无圆圈符号。这演变当中也许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由于找不到有依据的解说,这里也就不细讲了。
这门选修课上了解到一个品牌的车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品牌的不同车型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一个品牌的某个车型可能就对应这某个车主的个性,就说奔驰,奔驰在欧洲出事率是最低的,除了车本身的优异性能外,车主的性格占据很大原因,所以盲目追求豪车并不可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门课程可以让我学习到基本的知识外,同时,也让我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或汽车企业的经历受到一定的启发,在生活上给以我一些动力。而老师的上课方式灵活,语言幽默,这也使我很够更深刻地了解汽车的相关知识。课堂上老师会通过一些动画介绍汽车的历史或者汽车发动的的运行原理,通过这些视频我们感受到了汽车的技术与艺术。
前段时间的同学演讲,可以让我们从个多人的角度去观赏汽车分析汽车,了解更多人的爱好。我虽然没有参与演讲,但我相信那些参加的同学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收获绝对不止我在PPT上看到的,我在课堂上听到的那么多,他们不仅学习了相关的汽车知识,也在演讲的过程中收获勇气、信心和经验。
总之,关于汽车文化的相关知识我还得继续学习。因为汽车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再仅仅是我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它甚至成为我们家庭的一份子,未来更是如此,而汽车知识将会是一种常识,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
第五篇: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词与曲的融合相得益彰,在写作歌词时能够很好地融入古诗词的意境,节奏地变化和诗词的韵味也是丝丝入扣,称得上是诗词音乐的上品之作。
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融合创作的歌曲,使得古典诗词通过流行歌曲多了一条传播的渠道,实现古典诗词的古今的转换,又能推动流行歌曲向新诗方向发展,使流行歌曲的地位和品格得到提升。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境,语句精炼优美,含义通过诗化、雅化、从而使歌曲既有流行歌曲的明白晓畅,又有诗的含蓄隽永。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现代人的精神与气质。既有古典的语言内敛,又有当代人的语言形式,因此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总之,当今歌坛中我们的兴趣更多在于文字的融合中,因为在这类文字的融合中,我们更能看出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的互动,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沟通。就当下的歌坛和诗坛而言,这种融合使得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多了一种精神享受,在这种音乐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意味,体会到古典诗词独特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