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中的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课堂中的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物理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物理归根结底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一旦头脑中对材料的感知与某一物理知识点相“匹配”时,知识的主动性就成为可能。
举例是为了说明物理知识,反过来物理知识又可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样举例便成为思维来往的落脚点。
教师所举例子的好坏,究竟会对课堂的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好?还是坏?看看以下几个案例——
曾经听过一位北京老师在上海的一所中学上了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3节《力》这节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她在课中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其中,举了一个例子为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你们会不会做饭? 生:不会。
(少数同学回答,而大多数同学都摇头表示不会。顿时,课堂的气氛有点冷场。教师马上改口,继续引导,追问。)
师:那你们有没有和过面团做饺子啊? 生:„„
(这次学生都不回答了。)
师:当我们用力和面团的时候,面团在力的作用下会怎样? 生:形状改变。
(感觉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提问的意图,很整齐的回答出了答案。但是却缺少了之前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其实这位老师的这个例子本来是很贴切的,可惜就是败在了学生的“地域差异”上。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南方的中学生。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平时根本不可能有做饭的经历,而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有和面做饺子的经验。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引不起他们的共鸣,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从而适得其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这节课是在北京或者是北方的学校里上,我想,这个例子的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了。
还有一个例子,老师为了引出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观察现象。实验的内容就是让一个学生站在滑板上,用力推墙壁,然后观察运动的方向与推力的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手对墙壁用力的同时,墙壁对手也用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其实是个好的例子,很多老师都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可是,就是在这节课操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小纰漏——老师准备的滑板是蛇形的,很难保持平衡。再加上所选的学生并不会玩滑板,导致了学生在滑板上连站都站不稳,一次次的从滑板上摔下来。结果,实验的过程既费了时间,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反而还影响到了课堂的秩序和氛围。
我想,这个例子如果是用双排四轮的滑板让学生来滑可能会稳很多。而且,其实,这个现象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观察效果也很好,既能够节省时间,也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的纪律。所以,老师在选择例子的时候,也一定要经过细致的考虑。
那么合理举例应当掌握哪些原则呢?
1、联系实际性
中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教学中所举例子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学生要有所感知。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感性知识,并将书本知识深深植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教学效果会很好。因此,举例应多举学生平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实例,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增强亲切感、现实感、成就感。反之,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教师的意图,从而减弱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课堂的教学。
2、形象性
物理教学要真正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是离不开实例的。物理教学正是因为有了实例才将知识和生活、社会联系了起来,才显得生动活泼。举例的形象性除了与例子所用材料有关,还与举例时采用的表现形式有关。生动的语言描述之外再配上示意图、动画或者小实验,能增加举例的形象性。
课堂举例,看来事小,实则不易,切忌照本宣科,缺乏新意。举例之后适当分析,事理结合,才能更好地以物明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头脑中形成“范例库”,进行课堂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第二篇: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我校德育工作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思想,从实际出发,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近一点、实一点、贴近孩子生活一点”的原则,坚持德育创新,以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充分显现的,富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会关心自己、他人、环境的身心强健的现代人”为教育理念,狠抓过程管理,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亮点不断,成果不断,提高了德育的成效。具体做法有:
(一)建立得力的领导机构和师德的高尚教师队伍,加强对 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我校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负总责;德育主任负责组织和规划德育教育工作;各班主任负责学校德育的实施、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的责任机制,做到了层层有人管,面面有人抓,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制定规范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
我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在期初经过校委会认真研究,确立了他的可行性。各班级经过认真学习都写出了符合本班特点的德育工作计划。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我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结合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与落实,有计划的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训练,每月确立一主题,制定培养目标,狠抓习惯养成的训练。深入开展了“行为规范示范班”、“行为规范示范生”评比活动,举行了“评星台,展我风采”评“星”活动,培养了全体学生自主自律自强的意识,学生品行端正,能自觉遵纪守法。我校重视“五生”的转化工作,从校领导、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积极与学生结成帮学对子,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转化成效明显。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张扬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搭建理想的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
4、加强养成教育,奠定学生良好的习惯基础
以“习惯养成”为主题,构建系列化德育活动体系,对学校整体德育蓬勃向上的氛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年的“书香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本届读书节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通过“我与好书交朋友”、“我是小小读书郎”读书竞赛、“亲子读书活动”、“走进魏书生”教师读书笔记征文等主题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本届读书节上还评选出了40余名“读书能手”和两个“书香班级”。又如“评星台,展我风采”活动,各班级根据本班的特色,建立评星台,回顾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孩子为自己确立目标,制定规划,并将此活动延伸到平时学习中,贯穿整个学年,以班级为单位每月进行评比,并以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形式上墙展示。这对得到星的孩子是一种激励,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导向。再如“八荣八耻进校园、争做先锋好少年”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了“知荣拒耻”黑板报比赛、“知荣辱、讲文明”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识别美丑,进一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1)营造充满关怀意味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常规教学为主体的心理教育过程。(2)发展和谐的、支持的伙伴关系,促进学生情感、品德和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的提高。(3)加强个别心理辅导策略。对个别心理有偏差的同学,我们则更多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矫正。
(三)、开展“家校协同共促学生健康发展”,建立有效家校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方式:如“家长会”“电话互动”“家访”“家长访校”等,这些方式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使百忙中的家长也能和老师一起分享孩子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
(四)、关心下一代工作
1、我校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组织,班级建立有关爱小组,并且积极吸收老同志参与关爱工作。
2、建立了“五生”和“留守儿童”档案,并且将他们的转化工作作为重点进行帮助。
3、对关爱工作的先进的人和先进事迹,发挥其带头引领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拉动我校下一代工作的开展。
4、建立家长学校制度。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努力提升家教的质量,搭建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为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服务。
由于思路创新,举措落实,又贴近孩子的生活,一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实效。体卫艺工作
我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充分利用间操课、体育课以及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时间。同时,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并且开齐开足了体育与艺术课的全部课程,所任教师都是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兴趣起到的积极的调动作用。
我校在上学期11月份成功举办了校园集体舞比赛,我校学生动作熟练、整齐、舞姿优美,体现了我校的人文文化。在五月份又成功举办了“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共打破校纪录40余项,发现了人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的锻炼身体方法。并且我校的乒乓球队在总校举行的师生乒乓球比赛中,荣获了男子团体第一名和男子单打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对体卫艺工作的支持。
我们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并且建立健康档案,进行体质健康分析;对有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地上报,尤其对“手足口”病的晨检工作,每天有卫生老师负责对各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并把检查的结果及时地向总校汇报,做到了防范于未然。
安全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安全预案。学校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做到“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并提出“人人都是安全监督员”的理念,每个班级都确立了安全委员,形成了上下齐抓,层层管理的良好安全局面。
1、开设了安全课,规定每周一节,有课时安排、有教案、有教师上课。对一些安全问题及时有效的向学生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全面传达上级的文件要求,并具体的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春夏之交,我校对校舍、用电和试验室的药品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作了安全检查纪录,做到了对安全问题心中有数。
3、对学校的伙房卫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措施,禁止伙房出售小食品,禁止伙房对过期食品进行使用,防止食物中毒。
4、为了学生、学校的安全,我校制订了安全责任书制度。每学期或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问题,学校就与学生、家长、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做到了安全问题早防范,出现问题早处理,使我校的安全工作向着良好方向发展。5、5月初我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夏季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放雷击、防洪水、防溺水、防中暑、防食物中毒等多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了火灾安全大演练,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了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三篇:重视生活体验 贴近学生实际
重视生活体验 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日记是训练写作的自由天地
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常是语文老师颇感棘手的事,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写。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写日记是最奏效的方法之一。
日记的形式学生容易接受。日记的内容可多可少,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大到对社会生活,人生真谛的探索,小到一言一行,只言片语。既可写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国内外大事,也可写自己吃喝住行,言谈举止的小事;可赞扬真善美,歌颂美好事物,也可针砭假丑恶,鞭挞不良风气;可描写高山大海的雄奇壮观,也可描写微雕作品的小巧玲珑;可立安邦治国之宏论,亦可发修身养性之微言。所见、所闻、所感无所不可。学生每当捧起自己写完的一本本日记,总掩饰不住收获后的喜悦。
日记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由灵活。写人、记事、评论、杂谈、诗歌、散文、微型小说、童话、寓言、心得体会各种文体皆可;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日记不像作文课上命题作文那样严格,它容易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是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良好契机。有一位同学在一篇关于写日记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已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即使谁不叫我写日记,我也不会停下来。日记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记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日记的内容大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要想写好,平时就要注意观察;要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谈一点感受,抒发一段议论,就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或贬,总得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写日记是积累知识和素材的好方法。有些好的日记可直接拿过来为写作而用。我国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写的《徐霞客游记》,就是经过整理了他自己考察名山大川时写下的1 070天的日记后编著而成的。知识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积腋成裘,聚沙成塔。作文的素材需要平时的积累。过去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直到作文课上才抓耳挠腮,临渴掘井,东拼西凑,应付任务。现在有了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及时地观察生活,注意捕捉生活中那些能折射出时代精神的闪光点,随手把它们记下来,作为今后写作的素材,这样就加快了作文的速度,过去学生一两天交不上作文,现在每篇作文都是当堂完成。
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的确,写作没有更好的捷径可走,写作水平的提高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诀唯有“勤练笔”。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艺熟必精。这道理同样可用在写作上。许多著名作家都是坚持“勤练笔”。俄国作家果戈理就坚持“天天写”;法国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是“每天必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就写了51年的日记,其中许多素材,酝酿成了他的不少名篇。如果学生天天坚持练笔写日记,写作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写日记还可以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写日记一般都要写内心的真话,对自己一般都是劝勉奋发向上,改过自新,扬长避短,助人为乐;对别人或赞扬或批评也要涉及到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的好坏高低。日记是思想和心灵的真实记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常写日记可以起到自省、自责、自勉的作用,从而提高思想修养,这对写作同样大有裨益。写日记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只要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思路自然开阔,想像自然丰富,文笔自然通畅,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日记就会成为训练写作的自由天地。谈谈作文评改
黄光硕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关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同一些语文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座谈,知道他们学好语文并没有什么秘密的武器,也没有什么诀窍。他们学好语文的共同经验中,有一条很值得注意的,就是“天天记日记,周周写作文”。
学生天天记日记,周周写作文,会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呢?有个学生说得好,天天记日记,每天不过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样可以养成平时注意观察事物的习惯,作起文来也有材料可写了。现在有不少学生怕作文,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善于观察事物,提起笔来,没有东西可写;另一种是虽有一些现成材料,但由于缺乏写的训练,却表达不出来。如果养成天天记日记的习惯,既可以经常练笔,又可以锻炼观察事物,给作文积累材料。让学生天天记日记,周周写作文,确是提高写作能力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过去有些学校也这样做过,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提倡学生天天记日记,周周写作文,必须解决好教师如何批改的问题。目前,一般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有的还要教三个班。班级的人数又多在五十名以上。如果学生的日记和作文都要教师“全收全改”、“精批细改”,这是办不到的。一个语文教师每天批改一百多篇日记,一周评改一百多篇作文,这是不可思议的。学生写和教师改的矛盾,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要迅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必须多写,从教师的负担来看则不可能多改。长期以来,由于教师不能多改,就只好让学生少写少练,这实际是个因噎废食的办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应该从改进作文评改着手。下边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学生的日记,教师可以只检查,不批改。检查学生的日记,可三天一次,或一周一次,或只抽查一部分。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天天记日记的习惯。在一学期中,教师也可以批改一两次,就学生日记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作一两次日记讲评,进行写日记的指导。当学生养成天天记日记的习惯之后,教师就可以只抽查一部分,或者不再检查了。
二、作文不一定“全收全改”,每次作文可以只批改1/3或1/4。学生周周作文,一学期可以作文18~20篇,如评改1/3或1/4,每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五六次的评改,同目前每学期作文六七篇、全收全改的评改次数相当。学生作文的次数增加了,练笔的机会多了,而教师评改的次数并没有增加,多写并不要求多改。这样写和改的矛盾就可以解决了。
三、作文评改要有重点,不宜要求全篇“精批细改”。评改一个学生的作文,每次可以有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对某一个重点,则要求批得精一些,改得细一些。过去有些杂志曾发表过评改作文的范例,每改一次,必须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这样改。教师评改作文,全篇这样改是不可能的,但对于某一个重点的评改是可以学习这种方法的。这样,学生能具体了解他的作文有什么毛病,知道应该怎样去修改,对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评改还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不能要求过高。有些词句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应该改的,但在低年级就不一定改。作文不要改得遍体鳞伤,以免影响学生练习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
四、当面评改和书面评改要结合起来。经验证明,对学生当面评改所起的指导作用是很大的。在一个学期里,对全班学生可以轮流面改一两次。面改可以在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学生不理解的,可以当面提出,教师则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怎样。这样,书面评改的不足之处就可以得到弥补了。
五、要指导学生学习自己修改作文。学生总是要离开教师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能力,让学生出校门之后,能够独立学习和工作。如果学生不学会自己修改文章,难道毕业后还要教师跟着吗?教师评改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学会自己修改。后者的意义比前者还更为重要。评改作文应该像教小孩走路一样,不能老是扶着走,要敢于撒手,小孩才能学会自己走路。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是让他能够独立走路。许多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勤勤恳恳为学生评改作文,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费力大而收效小。常常是作文本发到学生手里,学生不一定看教师如何评改,有的只看看分数,翻翻总评,就往书包里塞。作文里面的毛病,教师刚刚改过,可是在下次作文里又往往重复出现。学生这种不重视作文评改的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原因尽管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恐怕是没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吧。如果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情况就不同了,他们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办法。教师应该在越高的年级越多采用这种办法,逐步减少教师批改的次数,最后做到完全由学生自己修改。
六、要重视作文讲评。讲评主要是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可以把共同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也可以选择一两篇作文同全班学生一起修改,使学生从修改别人的作文中得到启发。教师每两三周最好安排一次讲评,就是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集体的当面评改。讲评也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一次讲评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行了。这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下一次又解决一两个问题,一学期有计划地讲评五六次,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指导学生作文了。
以上只是关于改进作文评改的一点想法,作为抛砖引玉。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多,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关于作文的评改问题,更需要很好地研究、改革。应当强调,学生的写和教师的改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只能从改进作文评改方面想办法,不能因为怕教师评改不了就不敢让学生多写。改革语文教学,作文评改的改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把作文评改搞好了,教师可以从作文评改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就能更好地投入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为大力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作出贡献。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可见,从说到写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会说便会写,说是写的前提。这里的“会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说话,而是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对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我手书我口”,以达到说与写的统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词:口语交际、培养策略、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它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重视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口语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与听说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听话说话常是单方面的, 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原来的听说训练都是一人说众人听, 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往来交流, 参与口语交际的人, 不仅要认真倾听, 还要适时接话, 谈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 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二)口语交际比听说更有实用性, 原来练说话往往凭借看图来进行, 口语交际则不一样, 其交流的话题来自于学生生活之中, 训练的形式是当面交谈, 学生课堂学的, 正是生活中要用的, 颇有实用价值。
(三)口语交际需要全面的表达能力,既是面对面的接触、交流, 就不能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考虑语言、情感等因素。所以口语交际需要待人处事、临场应变、表达情意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 它由多种因素构成, 其中主要因素是:
(一)良好的口语能力。口头语言是借助语音及其变化来传情达意的, 而汉语语音变化是比较复杂的, 区别又比较细微, 要恰当、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 就必须有较好的语音能力。
(二)敏捷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要经过内部言语→选词组句→外部语言三个环节, 其过程几乎闪电般的快捷。因此说话时, 嘴上说的是刚刚想过的, 而心里想的却是马上要说的, 就是这样现听现想, 现想现说, 不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中途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结结巴巴, 影响口语交际的效果, 只有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才能灵活应变, 应答如流。
(三)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表现在:
1、姿态自然, 举止大方。站, 自然站正, 自然挺胸, 全身放松。说话时面带微笑, 不伸舌头, 不做鬼脸。
2、用语恰当, 礼貌待人。能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谈话内容, 说恰当、得体的话, 还能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
三、口语交际与写作的关系
从说到写是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关键,会说便会写,说是写的前提。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对此,教师要着力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指导学生“我手书我口”,以达到说与写的统一。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说中开启学生的思维,丰富习作题材,学习表达方法。学生在每一次习作过程中,从说到听,从听到议,从议到写,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书我口,从而使习作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样从说到写,以口头作文带动书面作文,既消除了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又发展了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
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急需思索的问题。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打好语言根基
纵观现状,学生的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的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语言组合、表达能力较弱;有的人云亦云,缺乏个性等。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依靠教师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平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学生的口语根基,为交际服务:
1、示范引路。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阅历浅,语言表达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他们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所以,老师要从自身出发,严格规范交际用语,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从说好每一句话开始,接受较为规范的交际训练。当然,示范者也可以让一些优秀学生来担任,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直观形象和逼真的作用。
2、及时正音。发音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对全班性的错误读法和个别学生的不正确发音,一定要及时纠正,杜绝一错再错。同时,要在班里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无论上课、下课、师生沟通、同学交谈,都自觉使用普通话。大家都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中学习规范语言,就不会感到别扭,就会越讲越顺畅。
3、加强诵读。朗读、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于感情色彩,易于表情达意。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选择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连贯地说话的技能。
4、积累知识。我们要加强学生知识积累的力度,要求学生在多看课外书,及时积累字词句的同时,养成随手记日记的习惯。日记形式不限,所见,所想,所闻,新闻评论、原话摘录、自行创作均可,并加大讲评和奖励力度,真正让词句积累和日记为日常交际服务,同时也为写作积累良好素材。
5、培养个性。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他们的语言必然反映主观意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有时候孩子们的话语可能有些幼稚可笑,但只要他们愿意说,就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口语交际训练应重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在口语交际中张扬个性。
(二)养成交际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贯穿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始终。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叫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语言习惯的养成内涵是极为深厚的,主要应该培养以下几种交际习惯:
1、学会倾听。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语交际的大忌,也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可以采用听后复述要点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让学生边听边想(某某同学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2、乐于表达。有一定的表达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当众说话的机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在课堂上能经常性地回答,在小组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大胆地站在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即兴发言和表演等;在课外也能有意识地参与交际实践,并从中有所提高。
3、善于交往。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如果说话文明得体,有礼有节,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好印象,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
4、举止得体。交际对象十分具体而实在,一般就在眼前,所以必须注意谈吐举止得体,如姿态自然、举止大方。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态势语习惯。
(三)强化语文实践,多形式提高口语交际综合能力。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口语交际的内容。为了使学生练在平时,练在全体,我把每日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设为“口语交际时间”时间,把它做为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个机会。同学说完,下面的同学给予评议。刚开始,学生评议时可能前言不搭后语,时间一长,从每个小评论员嘴中都能说出一套流利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生“说”的要求应当不断提高,开始从语调高低、音色圆润、有表情、声音抑扬顿挫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使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1、以读学说
朗读是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它既能让学生积累表达规范的语言,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规范”语言的价值,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重视朗读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 去充分表达发挥。如分角色朗读、换角色演讲、“课本剧”表演、想象延伸等都是口语练习的好形式。长期训练,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能不断增强语感,促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表情达意。
2、以说带学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在课上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充分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们能较熟练地把一堂课的重难点很好地突破,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语言连贯,口齿清晰,师味浓厚,老师课上几分钟稍加评议,学生便心领神会,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很快。
3、以听导说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有较强趣味的录音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重点,交互设疑、解惑,复述故事。总之,不拘一格,尽量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口语交际创造好一切条件。布置学生在校外留心大人们的对话,辨析人们口语交际中的“毛病”,学习幽默风趣的对话。
4、以看引说
看是自外而内的输入,而说则是自内而外的输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让学生多看课外书,能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语言。可在班级建立 “图书角”,开设课外阅读交流课,并通过故事会、演讲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形式,把看课外书的所得讲述出来,并把这种训练形式扩展到课余观看影视节目,生活见闻之中。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真分析学生口语水平的现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平时的教学实际着手,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交际实践,多给他们以希望,多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写作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伯奎,口语交际策略(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许多.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J),小学语文教学,2002,(1)[4] 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5] 秦敏.巧用课程资源,优化口语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03 [6]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地理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学会生存的素养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存能力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终身发展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围绕这个观念进行思考和创新,科学来源于生活,地理更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课堂如 何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能让学生学的 有趣、学的有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 理,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正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过 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也是最好 的老师。但是,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不是很高,学生很难对地理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理老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积极主 动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一、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创境导入 传统地理教学中普遍缺乏知识的获得性过程和概念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导致知识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与社会的真实问题环境 中加以应有,成为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 活中时时刻刻都接触到地理。例如: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到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具体几天的天气变化对生活、出行的影响;从 我国荒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到反思我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从探究某地 详细的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到某厂址的选择原因分析,都可以成为创境 引入的素材。用讲述地理故事、开展地理游戏、组织竞赛或辩论,设 置案例课题等多种方式创境导入,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让地理课堂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 理解地理知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要 经常把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联系的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这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 然”,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尤为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 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 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地图是内容丰富 的直观教具。地理知识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把地图 和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述黄土高原时,除了说明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及土层深厚外,又讲到 黄土的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住宅时,让学生结合窑洞的插图,明确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这样 学生不但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对窑洞能作为住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和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 更大的压力。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自身经济发展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有 限的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的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他们现在和未来都是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为中心任务的地理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具备担负进 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正作为一种划 时代的观念,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发展,培养青少年正确 的人生观,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争取更多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联系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 好地理的愿望。
四、再把课堂地理知识向生活延伸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更是这样。无论 是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天气气候、资源灾害,还是人文地理中的 农业工业、道路城市、居住条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答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个问题你讲了很久,学 生依然模糊,不能理解,而当结合具体的生活时,问题就迎刃而解,变得简单。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对于“二分二至日”的理解,产生了迷惑,我 就结合我们当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行解释 说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地理课堂教学,力求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目的 是为了实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 情感的提高,而不能错误的认为地理课堂走向生活,仅仅是简单的机 械的联系生活的细节现象和经验。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 造者,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经造成全球性的环境 污染。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 些问题,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安顺市实验学校 谢朝贤
摘要: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关不大。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而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交给的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生活实际中基本上没有用。老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实际
中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说:“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新《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到“语文课程应该置根于实际”。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需要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观念的指导下,变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出发为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扮演辅导员,教练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是主人。教学活动是一次集会式的讨论、探讨,与会的是学生,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是主持人,召集人,需要巧妙地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进程。教完全是为了学,服从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二、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延伸阅读教学的生活空间。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用课文,创设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但单靠教材加大篇幅进行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的积累,从而根本解决语文“服务于生活”这一问题显然不行。解决好“反映生活”与“服务生活”的问题,要深入生活实践,注意从生活中阅读积累,扩大篇章阅读量与篇章阅读范围。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权利,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研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同时及时进行积累与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
四、由生活导入课堂。
抽象的知识往往讲起来枯燥,学起来没兴趣。那么,教师在引入课题前就要努力争取学生的积极配合。比如初学议论文,就可以用生活中浅显通俗的议论导入课文。教师可设计一个评选优秀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观点就是论点,所摆的事实,讲的道理就是论据,发言过程就是论证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并分析论证过程。
五、用生活讲解知识。
譬如讲借代,如果直接讲概念及相关知识,恐怕学生在实际应用时还是难于把握,特别是难于区分它与借喻的区别。假如用生活中的“绰号”来讲,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首先让学生明确绰号就属借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取那么个怪绰号、从中找也绰号与本体的相关性,进而得出借化的特征性定义。
再如,讲《核舟记》时,课中提到陪同苏东坡游赤壁的有一个和尚佛印,提到佛印,可以给学生讲故事:苏东坡喜欢和佛印斗嘴。一天,他对佛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一听,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我问大家:咱们应该心中有佛还是心中有屎?学生齐答:心中有佛!接着,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朝气蓬勃,情趣高雅,追求真善美。而有的同学的言谈举止却却没有体现出真善美,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就难说了。这个简短的故事听起来很俗气,但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贴近学生生活,除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讲这一课时,还可以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老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让学生根据特点选出三个同学演船头三人,两个同学演船尾舟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六个同学担当评委,其余同学当观众。表演时同学们沉浸在剧情之中,显得异常兴奋。六个评委争相评说,这个说演得好,逼真;那个说读得好,有感染力。这堂课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文言文中的词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了学生成功的欲望。
总而言之,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我们老师应牢记这一点,这样才能迎来教育教学的灿烂春天!
参考书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冰心.《繁心 春水》【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