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第五章 清代文学概说[范文]
第五章 清代文学概说
清 代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有国267年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ª1735)清入关¡ª¡ª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ª1839)乾隆初¡ª¡ª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一、清代社会特点
1.封建君主专制
清代皇帝较以往各王朝更专制,臣民较以往奴性也更强
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一人之手 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内阁形同虚设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满清统治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自居,承认儒学正统地位(1)以汉制汉
1)尊孔崇儒
康熙主持编写《性理精义》,一再倡理学,崇朱熹 2)六部、都察院实行满汉复职制度 3)欺骗麻醉与屠杀镇压相结合
倡科举,设四库全书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大兴文字狱,扼杀反清及异端思想
(2)编书与禁书
1)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四库全书》的编纂
2)乾隆时被禁毁的书将近三千馀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见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二、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²绪论》: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一)清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至清代达到顶峰,进入独创期 1.白话长篇小说纷繁多样,流派纷呈
不朽巨著曹雪芹《红楼梦》: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讽刺小说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世情小说
西周生辑录《醒世姻缘传》、李绿园《歧路灯》 才子佳人小说
《好逑传》
张匀《玉娇梨》(白红玉/又名无娇、卢梦梨) 《平山冷燕》(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 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陈忱《水浒后传》
钱彩、金丰《说岳全传》、褚[chǔ]人获《隋唐演义》 才学小说
李汝珍《镜花缘》
夏敬渠《野叟曝言》,屠绅《蟫史》,陈球《燕山外史》 谴责小说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侠义、公案小说
石玉昆 《三侠五义》(俞樾 改编为《七侠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俞万春 《荡寇志》 狭邪小说
陈森的《品花宝鉴》、魏子安的《花月痕》、张春帆 《九尾龟》 长篇小说成就最大的是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
2.文言短篇小说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以后,文言短篇兴盛,主要有: 模仿《聊斋志异》:
沈起凤《谐铎》、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 模仿魏晋南北朝志怪的: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袁枚《新齐谐》乐钧《耳食录》许元仲《三异笔谈》
3.白话短篇小说
李渔短篇集《连城壁》,《十二楼》
(二)清代戏曲
总体上看,清代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逊于明代 就作家个人成就而论,李玉、李渔、南洪北孔,为中国戏剧史之大家
吴伟业传奇《秣陵春》 李玉《清忠谱》
反映明清之际民族矛盾和社会现实
李渔,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重要地位
传奇《风筝误》等 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南洪北孔
清代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
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称¡°南洪北孔¡±。 清中叶传统戏曲逐步衰落
文化政策制约
杂剧传奇的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民间地方戏曲逐渐兴盛,成为近代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产生的基础
花部:秦腔、罗罗腔、弋阳腔 雅部:昆曲
(三)清诗
流派众多,诗风各异. 遗民诗人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故国之思、易代之感
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两朝领袖 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一代诗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因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圆圆曲》) 其他遗民诗人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等 盛世之音王士祯:标举神韵 沈德潜:“格调说” 翁方纲:“肌理说” 盛世后期,别开生面袁枚:性灵说
主张抒写个人情性,尤重男女之情 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
呼吁人才解放
近代诗风,源于龚氏,(四)清词中兴
词经元、明的衰落,至清代呈中兴气象 1.较之宋词,清词境界更为开阔
2.于诗人之词、词人之词外,增入学人之词,拓宽词之疆域
朱彝尊、张惠言、周济、王鹏运、朱祖谋、王国维等 冲击¡°词为小道¡±观念 3.流派纷呈,迥异前代
清初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阳羡词派代表: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推崇姜(夔)、张(炎)清空 独树一帜纳兰性德(满洲第一大词人)
词风逼近南唐二主;自是人间痴情种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见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阮郎归》)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深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对亡妻卢氏的绵邈追怀,无尽哀婉
常州词派代表:张惠言、周济
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
4.清代词人之众、作品之多,超过前代词人、词作总和 5.创作兴盛引起理论的繁荣
词学专著
朱彝尊《词综》 张惠言《词选》 况周颐《蕙风词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作整理、编辑
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 朱孝臧辑《疆村丛书》 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五)清代散文
1、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学人之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为学讲经世致用,为文带史家传统. 文人之文: 侯方域、魏禧、汪琬
侯方域,魏禧,汪琬 ,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2、清中叶散文流派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讲究古文义法,以清真雅正为宗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 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3、清代骈文呈复兴之势,较有成就的作家有陈维崧、袁枚、洪亮吉、汪中等
第二篇:清代文学复习提纲
清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第三章 《聊斋志异》与其他短篇小说 第四章 《儒林外史》与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红楼梦》 第六章近代文学
(说明:划横线的为可作为名词解释的知识点。)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
一、清初的诗人
清初的诗坛相当活跃而多彩。这一时期的诗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为明臣而后来仕清的,如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和吴伟业,还有施闰章、宋琬等;另一类是遗民诗人,不肯仕清并继续进行抗清斗争的,如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等。
1.钱谦益 继明开清,宗盟诗坛五十年。其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家而有所创新,对转变明末复古主义诗风有一定贡献。《后秋兴》是大型组诗,其体制和气魄在前代诗作中少见。
2.吴伟业,其诗取法盛唐及元白诸家。内容多为歌咏明清之际的重大史事,抒发家国兴亡和身世之感。他擅长歌行,工于叙事,措词华美而情调哀怨,讽刺含蓄婉曲。其代表作《圆圆曲》借吴三桂、陈圆圆离合悲欢的故事,反映了明末清初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吴伟业的诗体风格被称为“梅村体”。
清初诗坛上,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3.“南施北宋”(施闰章和宋琬)4.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是清初思想家,主要成就不在诗歌,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爱国的热情,感情沉痛,气势豪壮。诗歌多写重大时事,抒发反清复明志向和亡国之痛。
吴嘉纪反映农民、盐工、灾民疾苦和揭露清军暴行的诗较有特色。屈大均,其诗多写抗清的经历和情怀,风格俊逸明快。5.康熙时期著名诗人
王士禛,号渔洋山人。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成为文坛领袖,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
“神韵说”的倡导者。所谓“神韵”,是指诗中所表现的风神韵致。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
王士禛很少有重大社会题材内容的诗作,诗歌以七绝最有特色,代表作如《真州绝句》。
朱彝尊,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与王士祯为南北二大宗,但朱的影响不及王,更以词著称。
稍后于王士祯的知名诗人还有查慎行、赵执信等。
二、清中期的诗人
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继“神韵派”之后,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
1.沈德潜,论诗倡“格调说”,古体宗汉魏,近体法盛唐,形式上讲究格律声调,内容上强调“温柔敦厚”,有利于统治秩序,合于诗教。
2.郑燮,著名书画家,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自成一家,诗风朴质泼辣、不避俚俗。
3.袁枚,号随园老人。他继承明代公安派抒写性灵的理论并加以发展,论诗倡“性灵说”,成为当时的一大流派。在艺术上能以明快的语言直抒性情,写得清新灵巧,但有时流于浮滑,格调不高。与袁枚同属“性灵派”的有蒋士铨和赵翼,被称为乾隆三大家。4.肌理说
乾隆、嘉庆时的翁方纲,论诗主“肌理说”。肌理,比喻作诗所用的材料、结构和表现的思想,他认为学问、考据都是写诗的材料,都可以组织结构在诗中,而根源应是儒家的经典,结果产生了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学问诗”。思考与练习:
1.怎样理解钱谦益等人降清后的心境与诗境? 2.试分析吴伟业长篇歌行的艺术风格。3.陈恭伊《读秦纪》咏秦皇焚书,此类翻案之作代有作者,试举数首加以比较分析。4.何谓“神韵”?
5.朱彝尊《玉带生歌》所咏为何事?
6.尤桐《胡蓝狱》、《思陵痛》等诗总题为《明史乐府》,试据明代史实加以解读。
7.试评价袁枚“性灵说”的意义。8.蒋士铨的咏史诗有何特点? 真题链接:
1.谈谈钱谦益的诗歌成就。
第二节 清代的词
清代词的创作出现中兴气象,词学的研究和词集的整理刊印,也取得可观成绩。清代词人中最重要的是康熙朝的三大家,即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
1.陈维崧,为清初“阳羡词派”领袖。其词效苏、辛词,无论长调小令,不拘写景抒情,都能出以豪情壮语,风格雄浑,成为豪放派在清代的代表。今存词集《迦陵词》。
2.朱彝尊,他推崇效法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主张写词要句琢字炼,归于醇雅,讲究声律技巧,成为南宋格律派的余波。他所作的词多写琐事、记宴游或咏物言情,风格醇雅清丽,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和首领。编有《词综》。
3.纳兰性德,纳兰词风婉约清新,与李煜相似,有清朝李后主之称。其词以小令见长,多写相思离别之情,花月失意之感,感情真挚,深婉缠绵,蕴含着浓重的哀愁。4.常州词派
嘉庆时,常州人张惠言不满浙西派末流的颓靡空虚,又另创常州词派,他强调词的比兴作用和社会意义,以推尊词的地位。后又有周济进一步发展了张惠言的词论,强调作词要有寄托。思考与练习:
1.浙西词派首推南宋姜夔、张炎,标榜“清空”、“醇雅”的词风,结合姜夔、张炎以及朱彝尊、厉鹗的词作,谈谈你对这种词风的看法。2.谭献将清词分为“才人之词”、“学人之词”、“词人之词”,而谓纳兰性德、项鸿祚与蒋春霖三家为“词人之词”,应该作何理解? 3.注释顾贞观《金缕曲》二首。4.试述常州词派的理论及其影响。
5.如何理解张惠言所谓“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 真题链接:
1.简要评述纳兰性德的词。
2.试析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作风格的异同。
第三节 清文(散文和骈文)
清初散文大致上沿着明代“唐宋派”的路线向前发展
1.学者之文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主要写经世致用之文。
2.清初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和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他们都崇尚韩愈、欧阳修。3.桐城派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的文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桐城派由康熙时方苞奠基开创,其后由刘大櫆、姚鼐等进一步加以发展。
方苞为文提倡“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他对散文从理论上加以规范化、系统化。
刘大櫆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着重探讨“神气”“音节”和“字句”的关系,对“义”和“法”的关系,以及掌握“法”的途径,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姚鼐进一步发展了桐城派的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备的观点,以“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区别文章的精粗;还把文章的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二者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姚文风格简洁清淡,雍容和易,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选辑《古文辞类篆》。4.阳湖派
“桐城派”的旁支“阳湖派”形成于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主张与桐城派大同小异。5.骈文中兴
清中叶骈文也很盛行,出现了很多骈文作家,如汪中(《哀盐船文》)、胡天游、洪亮吉、阮元等,呈现“中兴”气象。思考与练习:
1.有人将《幽梦影》一类的小品称为“清言”或“清语”。试举出类似的作品,并说明其风格特征。2.“桐城义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试述桐城古文的基本理论及其演变。4.桐城古文的文字风格有何特点? 真题链接:
1.简述桐城派的古文理论。2.简要评述桐城派古文。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初戏曲作家
一、李玉与苏州派作家
明末清初之际,剧坛上出现了以李玉为首的一批苏州作家群体,包括李玉、丘园、毕魏、叶时章、朱佐朝等,为称为“苏州派”。
苏州派的戏剧联系舞台演出实际,剧本形式短小精悍,故事性强,文词通俗自然,雅俗共赏。戏剧往往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反映政治斗争。
李玉于明亡前所作的“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合称“一人永占”。此外,还有《清忠谱》较为有名。
二、尤侗与其他戏剧作家
尤侗、吴伟业等人是明末清初另一类型的传奇剧作家。他们大都是著名的诗人,写戏不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抒情。
三、李渔的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
李渔作剧十种,总题《笠翁十种曲》,几乎全是婚恋故事,这些剧作运思工巧,曲词宾白通俗流畅,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与《演习部》。
第二节 《长生殿》、《桃花扇》
《长生殿》和《桃花扇》代表了清代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作者也由此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长生殿》洪昇著 徐朔方校注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桃花扇》孔尚任著 王季思等校注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长生殿》 1.洪昇的生平与创作 2.《长生殿》故事来源 3.《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真情挚爱 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4.《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戏剧结构衔接自然,针线绵密,伏笔照应,极见功力。曲词语言华美流畅、诗意浓郁。
二、《桃花扇》 1.孔尚任的仕途沉浮 2.《桃花扇》的创作意图
围绕侯、李爱情故事,展现南明兴亡历史,总结明亡教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3.《桃花扇》的思想意义
《桃花扇》以舞台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明亡前夕的历史真实面貌,揭示了南明王朝衰亡的必然性。作者在总结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和一定的民族意识。4.《桃花扇》的感伤情怀 5.艺术成就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结构布局精巧缜密,匠心独运。曲词宾白工整典雅
第三节 清中期的戏曲
一、清中期的戏曲创作
这时期较突出的作家是蒋士铨和杨潮观。
蒋士铨的传奇有合集《藏园九种曲》(一名《红雪楼九种曲》),较有名的是《临川梦》、《冬青树》等传奇,杂剧有《四弦秋》等。
杨潮观把自己的杂剧作品集命名为《吟凤阁杂剧》,共收短剧32种。
二、“花雅之争”
清中叶之后,杂剧、传奇创作逐步走向衰弱,而各地方戏曲则蓬勃发展,并逐渐以压倒的优势占据了中国的戏剧舞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戏剧史家称为“花雅之争”。第一回合(乾隆初年的昆、弋之争)
第二回合(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第三回合(乾隆五十五年徽班入京)
三、京剧的诞生
道光年间,代表南方戏曲声腔的徽调(二簧)与代表北方戏曲声腔的秦腔(西皮)合流为一,形成了一个以西皮、二簧为主要腔系的新剧种,这种剧种俗称“皮簧腔”,又称“皮簧戏”(京剧)。
四、弹词和鼓词
弹词与鼓词是流行于不同地区的说唱相兼的曲艺形式。弹词流行于南方,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主要叙才子佳人故事;鼓词流行于北方,多讲金戈铁马故事。
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是明末清初鼓词的代表作。
清代四部较好的弹词作品是《天雨花》、《再生缘》、《珍珠塔》和《义妖传》。弹词的最优秀作品是陈端生的《再生缘》。
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创于八旗子弟,代表作家有罗松窗、韩小窗。
清代民歌时调十分流行,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风情,而尤以情歌为多。俗曲集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及《粤风》等。思考与练习:
1.简述《长生殿》的题材渊源。2.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3.你怎样理解《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旨? 4.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5.简述“花雅之争”。
6.试比较元杂剧《梧桐雨》与《长生殿》之异同。7.怎样理解《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8.《桃花扇》的主题是什么?侯、李爱情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真题链接:
1.简要评述清代传奇戏剧。2.简论《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3.简析孔尚任《桃花扇》传奇的艺术构思特征。
4.就“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这一点,谈谈《长生殿》和《桃花扇》在艺术构思方面的异同。5.你认为《桃花扇》是成功的历史剧么?为什么?
6.试论《长生殿》的戏剧结构及对有关李、杨故事的取舍。7.《长生殿》和《桃花扇》都可以说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剧,试分析二者戏剧结构的异同。8.简述李渔戏曲理论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文言小说的顶峰:《聊斋志异》
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
一、蒲松龄的生平
二、《聊斋志异》的版本
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为较完整的抄本。
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所刻的青柯亭本,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印本,共十六卷,成为以后通行本的底本。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张友鹤辑校的“三会”(会校会注会评)本,是目前较完备的本子。
三、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四、《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反映科举制度的篇章。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公正,揭示它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
2.描写爱情的篇章。题材丰富,想象奇瑰。继承了明末浪漫主义运动所鼓吹的“唯情主义”余绪,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婚姻乃至人生的看法。
3.揭露和批判封建吏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反映人民的抗争。4.讽喻世情。5.异闻笔记
五、《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展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两种主要形式熔于一炉,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情节构思新奇,变化无穷,并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典雅简洁又清新活泼,高超的描摹艺术在文言小说中登峰造极。
六、其他短篇小说
(一)文言短篇
1.《聊斋》以后,文言短篇兴盛,主要有:
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乐钧《耳食录》、许元仲《三异笔谈》等等。
2.《阅微草堂笔记》:24卷,纪昀作。内容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目的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匡扶颓风,劝善惩恶,以巩固封建秩序。《阅》在写法上,摹仿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文字古拙简练,不事夸张修饰。
(二)白话短篇
自“三言”、“二拍”后,成就较高者只有李渔短篇集《连城壁》、《十二楼》等。此外有:徐震《珍珠舶》、《美人书》,石天基《雨花香》,徐述夔《五色石》,艾衲居士《豆棚闲话》,墨浪子《西湖佳话》,这些作品思想境界一般不高,艺术形式也多落俗套。思考与练习:
1.试述蒲松龄的生活经历与《聊斋志异》的创作关系。2.举例说明《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3.试析《聊斋志异》写作笔法的特色。(“一书而兼二体”)4.《聊斋志异》以唐传奇笔法写志怪小说,如何理解? 5.试以所读篇目为例,分析《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真题链接: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
2.选取《聊斋》中两篇分析其体制、结构等特点/举出《聊斋志异》的二个代表作,分析其艺术构思、文体特征、表现手法。
3.结合文言小说文体发展特点谈一下《聊斋志异》的文体风格。/根据文言小说发展分析《聊斋志异》的文体特征。
4.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是如何建构狐鬼世界的?其艺术渊源是什么?
5.《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思想旨趣的差异。6.简述《聊斋志异》人物性格描写的特色。7.简述《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一、吴敬梓的生平、思想
《儒林外史》的版本最早刻本为卧闲草堂本,共五十六回。
二、《儒林外史》的内容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小说,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猛烈地抨击明清两代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三、《儒林外史》的思想
四、《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1.讽刺艺术的典范 写实细腻,讽刺婉曲 秉持公心的讽刺态度 悲剧性与喜剧性的融合 2.长篇短制的独特结构
五、其他长篇小说
(一)清代长篇大体分三类:
1.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陈忱《水浒后传》、钱彩和金丰《说岳全传》、褚人获《隋唐演义》,姑苏蓬如居士《说唐前传》。前两部成就较高。2.世情小说。除《红楼梦》外,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李绿园《歧路灯》成就较高。
张匀《玉娇梨》和“荻岸山人编次”《平山冷燕》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3.才学小说
如夏敬渠《野叟曝言》、屠绅《蟑史》、陈球《燕山外史》,而以李汝珍《镜花缘》影响较大
(二)《水浒后传》
写梁山未死英雄三十二人重举义旗,抵抗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建王国。通过李俊形象歌颂人民反抗,揭露政治黑暗,与《水浒》精神一致;借北宋末奸臣误国、皇帝昏庸影射明朝灭亡,寄托亡国之痛与民族意识,是《水浒》思想的发展。
(三)《说岳全传》
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80回。以岳飞为中心人物,以忠奸斗争为主线,歌颂爱国精神和抗金斗争,痛斥秦桧等投降卖国罪行。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人物除牛皋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外,许多人物都是作家某些观念的化身,如岳飞的忠,岳云的孝,李氏的节,张保的义。书中充斥着封建正统观念、封建伦理道德和因果报应,又特别突出了岳飞的愚忠思想,这些都是封建性糟粕。
(四)《醒世姻缘传》
原名《恶姻缘》,共100回,题西周生辑著。它以明代社会为背景,写狄希陈两世姻缘,冤冤相报。前22回写前世姻缘,后78回写今世姻缘。它以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现实的黑暗腐朽有所揭露。狄家“家反宅乱”,客观上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罪恶、封建伦常的瓦解与崩溃。
全书用山东方言写成,语言流畅,诙谐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结构严谨,照应周到,艺术上有一定成就。
(五)《歧路灯》
《歧》108回,作者李绿园。它写明嘉靖年间河南祥符(开封)书香子弟谭绍闻由堕落到回头的故事。
《歧》对清初社会掌故,诸如算命问卜、扶鸾请神、嫁娶丧葬、官场礼仪、科闱规程、市廛景色、佛寺风光、戏剧曲艺、男女穿戴等,都有精细描写,为研究清代社会民俗提供了丰富材料。但道学气浓。
(六)《镜花缘》:
全书100回,分两部分:一是唐敖游历海外各国,二是武则天考试才女为。前后以唐敖之女唐小山寻父联结。书的主要价值在前半部,后半部用20多回“论学谈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不能自已”,令人生厌。
《镜》的进步思想有三:肯定女权,颂扬女才,批判男尊女卑;对社会的世态人情及科举制度、士林酸腐进行嘲讽;通过君子国寄托社会理想。
结构松散;以卖弄才学代替形象刻划等。思考与练习:
1.《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儒林外史》怎样通过正面人物体现作者的社会理想? 3.试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点。4.《儒林外史》的主题是什么? 真题链接:
1.评述《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2.你是怎么看待《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 《红楼梦》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梦溪编《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山东人民出版社 王昆仑著 《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
一、作者家世
二、《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
一为抄本系统。
抄本系统均为八十回,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的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
二为刊本系统。
刊本系统为一百二十回,由书商程伟元先后两次用木活字版印行,书名为《红楼梦》。乾隆56年(1791)刊印本称为“程甲本”,乾隆57年(1792)刊印本称为“程乙本”。
三、红学研究述略
新旧红学:索隐派与考证派
民国初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胡适《红楼梦考证》(1921)和俞平伯《红楼梦辩》(1923),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
四、《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悲剧:以贾府为首的贵族大家盛衰过程 青年男女的人生(青春、爱情)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五、《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宏大而精致的结构。
曹雪芹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2.《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红楼梦》中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一大批的典型人物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
3.《红楼梦》的语言有极高的造诣。不仅极具个性化,而且简洁文雅,语汇丰富,俗雅得体,准确生动,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水平。思考与练习:
1.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2.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义。3.论述宝黛爱情悲剧及其意义。4.你怎样评价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5.试分析《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艺术特点。
6.鲁迅说:“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何谓“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7.《红楼梦》的传统性和独创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8.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今人或以为“情场忏悔”,或以为“封建社会的挽歌”,或以为“表现封建贵族必然走向没落和崩溃历史命运”,或以为“反映阶级斗争”等。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加以阐释。真题链接:
1.试分析《红楼梦》的主题与艺术特点。2.评述有关《红楼梦》主题的各种争论。
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古代小说续书的评价。4.《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特点。
5.结合作品分析《红楼梦》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在内容和形式技巧上的创新。
6.试分析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之间的关系。
7.《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形象与以往小说中的才子形象有什么不同的特色。
8.论薛宝钗其人。
9.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10.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始,谈谈你对八十余年来“红学”研究的看法。
11.简述清代“人情小说”的发展脉络。12.《红楼梦》在哪些方面借鉴了《金瓶梅》的写法。
13.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1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5.评析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
第六章近代文学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时期,自此至“五四”运动期间的文学,一般称为近代文学或晚清文学。
第一节近代诗文
一、道光、咸丰年间的诗文
龚自珍基本生活在鸦片战争前,但却是这时期首开文学新风气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作家,其诗文创作都很有特色。
此外,魏源、林则徐、张维屏、贝青乔等也写了不少反侵略的爱国诗篇。
这时期传统诗文也出现了变化,这就是“宋诗运动”和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宋诗运动”继承乾嘉间的“宋诗派”,以模拟宋诗为贵,是拟古主义的新发展。
曾国藩以所谓“同治中兴”的“名臣”,幕府广聚人才,以坚持理学道统的桐城派为号召,使桐城派古文一时复盛。他适应时势的需要,进一步强调“经济”,将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者比之孔门的德行、文学、言语、政事四科,并针对桐城派古文之弊,提出修正意见,包括扩大古文的传统,由八家上推至先秦两汉,主张骈散兼容,提倡“雄奇瑰玮”(《致南屏书》)。这些从古文理论到创作实践对桐城派的改造,使桐城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人称为“湘乡派”。曾国藩门下,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称四大弟子。
二、同治、光绪年间的诗文
1.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明确主张。在“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和“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理论指导下,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夏曾佑、谭嗣同、丘逢甲等陆继试作了许多新诗,在争取群众,作启蒙宣传方面起了作用。“诗界革命”不但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还孕育了诗歌的新形式,使诗歌向口语化、大众化的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黄遵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改良主义文学提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诗歌改良运动开辟了道路。有《人境庐诗草》。
这个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政论散文写得生气蓬勃,显示了“文界革命”的成就。其中,以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影响最大。他的散文平易畅达,条理明晰,往往夹着口语、韵语和外国语法,半文半白,纵笔所至,不受束缚;而且笔锋饱蘸激情,议论淋漓酣畅,富于鼓动性和感染力。《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可作代表。这种新体散文,对传统古文是一次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运动开辟了道路。(新文体)
梁启超还有《饮冰室诗话》。
2.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倡导变革的同时,诗坛上还存在着一些传统诗派。最有声势的,有沿承宋诗派、以陈三立为代表的“同光体”和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还有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中晚唐诗派。
3.翻译文学的兴起,也是改良运动的重要内容。著名翻译家严复、林纾,分别以各自熟练的古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对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
三、清未民初的诗文
这时期诗歌的突出特点和成就,是以南社为中心,以南社诗人柳亚子、高旭、陈去病、马君武、苏曼殊、周实等为代表,慷慨高歌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柳亚子。
第二节近代小说
一、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的小说
这时期小说创作基本仍在旧思想的牢笼之下,无新风貌,而以“狭邪小说”(《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等)和“侠义公案”(《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施公案》等)小说占主导地位。
二、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小说
这一时期,改良与革命之风甚盛。梁启超等人鼓吹以小说改良政治与社会,倡导小说革命。在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共同努力下,小说呈现出繁荣景象,外国小说不断译出,小说期刊大量产生。此时期小说数量巨大,题材异常广泛,其中以被称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为最著名。思考与练习:
1.略述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2.梁启超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活动对晚清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3.为什么说龚自珍首开近代诗风?
4.试分析龚自珍诗中的“香草美人”意象。5.解读《己亥杂诗》中咏陶渊明之作。
6.试比较王闿运《人日立春对新月忆故情》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7.试述宋诗派与清代文化学术的关系。8.宋诗派追求的艺术境界为何? 9.何谓“同光体”?
10.如何理解近代的“诗界革命”? 11.黄遵宪等人的“新诗”新在何处?
12.细读《讨粤匪檄》与《讨满清诏》,比较曾、洪二人立论的角度有何不同。
13.薛福成欧游之文反映出近代知识分子怎样的观念变化? 14.试以《少年中国说》为例,说明梁启超“新民体”与桐城古文有何不同。
15.试述《水浒传》对“侠义小说”的影响。
16.为什么说《三侠五义》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 17.比较现代新派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的异同。
18.鲁迅将《官场现形记》等晚清暴露小说称为“谴责小说”,这些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与《儒林外史》有何异同? 19.试述现代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0.林译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21.试将苏曼殊翻译文与原诗对比,指出其译文的特点。真题链接: 1.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一百三十“莫信诗人竟平淡,三分《梁甫》一分骚。”简释其义,并举陶诗为例,加以简要说明。2.晚清“诗界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3.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试论述之。
4.试述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及创作实践。
5.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6.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7.简述“小说界革命”。8.谈谈龚自珍散文的特点。
第三篇:清代文学教案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总论
一、清代社会状况
满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入关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备与强化,成为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高度发展形态。清代初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实行极其严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采取高压手段镇压具有反清意识的文人,曾经屡兴文字狱,以消除汉人的民族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手段笼络汉族士人,除继续沿袭明制以八股取士外,康、乾两朝均特开博学鸿词科以网罗天下名士;还组织编纂各种大型图书,作为优容文人的象征。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顾炎武等启蒙思想家对明末空谈心性的虚浮学风加以系统清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于有清一代学者影响深远。上述种种,在清初的文学创作中均有所反映。清代中期,民族矛盾渐趋缓和,经济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尤其是嘉庆和道光时期,政治经济已呈现出全面衰颓的没落趋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日薄西山的末世阶段,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致道光二十年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竟毫无抵御能力,自那时起,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清代中期学术思潮的一大变化是乾嘉学派的兴起。乾嘉学派重视训诂、考据,反对空想臆说,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有卓越的贡献;但它又是适应当时文化专制的产物,逐渐丧失了经世致用的儒学传统与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有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倾向。乾嘉学风多方面地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
二、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蔚为大观,诸多样式齐头并进,全面繁荣。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清代使之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清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下面就按不同文体对清前期至中期文学的发展变化作一简单的概述。
清代诗人有惩于元诗的绮靡纤弱、明诗的或拟古或轻浅,提倡兼学唐宋诗歌的长处,转益多师,取径较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风格多样,流派林立,在数量上和总体成就上都超元轶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清初的遗民诗人,抒写家国之痛,张扬民族气节,关注民生疾苦,铸就了一代诗史。另外一些诗人则在诗艺方面有所拓新,钱谦益主盟虞山诗派,开创有清一代新诗风;吴伟业领袖娄东诗派,其“梅村体”开拓出叙事诗的新境界;王士禛标榜神韵,以冲和淡远为尚;凡此诸人,各自名家,共同促成清初诗坛万紫千红的局面。清代中期,沈德潜力主格调,效仿汉魏、盛唐;翁方纲倡导肌理,注重义理、考据;袁枚标举性灵,追求诗歌解放;厉鹗宗祢宋诗,壮大浙派门户;各派之间相互争胜,皆有所成就。经历元明两代的萎靡消沉之后,词至清代又出现了振颓起衰的中兴气象,词人云集,词派纷呈,高潮迭现,流光溢彩,远超元明,直追两宋。清代初年,陈维崧取法苏、辛,雄放恣肆,为阳羡词派之宗主;朱彝尊圭臬姜、张,清空醇雅,执浙西词派之牛耳;纳兰性德推崇南唐二主,纯任性灵,卓然自成一家。清代中期,张惠言、周济提倡词的比兴、寄托,强调词的社会作用,开创了常州词派,代表了词风的转变,其影响直至清末。
清代散文上承秦汉唐宋,蔚为大观。清初散文可分两类:一类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学人之文,以学术修养为根柢,以政论、史论见长,无不风骨遒上,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一类是侯方域、魏禧、汪琬等为代表的文人之文,以唐宋古文为取资,以传记文学为优,文风各具特色,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清代中叶出现了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提倡义理、考据和辞章,使古文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在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桐城派从康熙年间创立,直到晚清还非常活跃,几乎与清朝国运相始终。嘉庆年间,恽敬、张惠言自立门户,开创阳湖派,他们既承认桐城派的正宗地位,又不满其束缚过严而欲有所突破,文风以博雅放纵取胜,是一支别开生面的生力军,但影响远不及桐城深广。骈文经过唐宋古文运动的打击与明代复古思潮的排斥,在文坛上虽并未绝迹,但已呈衰弱之势。直到清代,骈文的创作才再度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传诵一时的作品。清代初年,陈维崧、毛奇龄等以骈文寄托才情,渊博雄肆,追踪魏晋,揭开了骈文复兴的序幕。清代中期,雍、乾之际的胡天游推波助澜,其骈文沉博瑰伟,“直掩徐庾”,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尔后有汪中、洪亮吉、袁枚等“骈文八大家”出现,一时间佳构连篇,云蒸霞蔚,呈现中兴气象,形成与桐城古文尖锐对立的格局。其中汪中的骈文“钩贯经史,熔铸汉唐”,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在清代骈文中成就最高。
清代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全面成熟期,也是清代文学辉煌的标志。清代文言小说在明代传奇复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获得了巨大成功。清代初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使花妖狐魅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大大拓展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与表现功能,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艺术典范。清代中期,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意与《聊斋》相抗衡,尚质黜华,追踪晋宋,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是清代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品;袁枚的《子不语》记述简略,行文洒脱,表现出向六朝志怪回归的趋势。自此以后的文言小说便以摹仿为能事而渐趋没落。清代白话短篇小说虽不能与明代的三言二拍相匹敌,但在局部方面亦有所创新。清代初年,拟话本小说由改编转向独创,自主性大大增强,《醉醒石》、《照世杯》、《豆棚闲话》等各展风姿,争奇斗艳,其中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最具特色。清代中叶,拟话本的创作已开始衰落,说教色彩日益浓厚,较有影响的只有杜纲的《娱目醒心篇》。至于长篇章回体小说,更是清代文学的骄傲。清代初年,英雄传奇小说有新的收获,产生了《水浒后传》、《说岳全传》等寄托民族意识,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一时,《好逑传》、《平山冷燕》等超越世俗情欲,抒写落魄文人婚恋梦想的作品不断问世;在学步《金瓶梅》的基础上,还产生了《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等以家庭及社会生活为题材,描写现实人生的世情小说。清代中叶,《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巨著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到了顶峰。《儒林外史》既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又是讽刺小说的典范,“慼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红楼梦》的出现,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不仅是古代小说的最高艺术典范,而且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镜花缘》、《歧路灯》等长篇小说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清代戏剧是在明代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清初剧坛,承晚明戏剧高度繁荣之余波,戏曲创作的高潮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化剧作家,往往是借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国破家亡的哀思,他们以文字为剧,以才学为剧,案头化倾向严重。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关注社会政治,紧贴现实生活,注重舞台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开创了戏曲创作的新局面。戏剧艺术家李渔重视戏剧的本体价值和娱乐作用,专演才子佳人故事,对我国喜剧艺术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两部传奇杰作,它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清代中期,是戏剧创作从元明以来的兴盛繁荣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阶段。传奇、杂剧的创作皆转入低潮,只有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饶有情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清丽可读,方成培的《雷锋塔》盛演不衰,算是此期剧坛上不多的几个亮点。就戏剧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杂剧、传奇已经走完了它们的历史行程,代之而起的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戏曲。花部地方戏的蓬勃发展和京剧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一、蒲松龄的生平
蒲松龄被称为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才华出众却一生穷愁潦倒,热衷科举而始终蹭蹬失意。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读书、教书、著书与应考,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1640――1670):为家居读书、应考时期。初应童子试时的风光,成年分家时的困窘,与朋友结“郢中社”。
2.第二时期(1670――1671):为南游作幕时期。短暂的幕宾生涯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3.第三时期(1671――1715):为设帐教学、多次应考时期。屡试不第的经历,长达四十年的塾师生涯,与馆东毕际有的宾主相得。
二、蒲松龄的创作
1.蒲松龄一生徜徉于传统的精英文化与现实的通俗文化之间,他的著作也基本上分属于两大类:即雅文学与俗文学。收有其诗词文章的《聊斋文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可归于前者;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的聊斋俚曲、以极其通俗的语言所撰写的一系列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聊斋杂著可归于后者。另外,有人认为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亦出自蒲松龄之手。
2.《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1)手稿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东北发现,仅存半部,凡四卷,二百三十七篇。(2)铸雪斋抄本,1751年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而成,共十二卷,实存作品四百七十四篇。(3)青柯亭刻本,1766年赵起杲、鲍廷博据抄本刊刻而成,共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是目前所存最早刻本,并成为此后通行本之底本。(4)三会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共十二卷,收作品四百九十一篇,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乃是蒲松龄寄托“孤愤”之作,他自觉地将记述怪异与现实批判、抒情言志结合在一起,以小说创作作为抨击时政窳败、揭露社会痼疾、表现美好理想的工具。因此,与以往的文言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大大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意识和批判意识,有力地拓展了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
一、《聊斋志异》中最富现实意义、最具思想价值的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此类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势豪劣绅肆虐乡里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代表作品有《席方平》、《促织》、《梦狼》、《续黄粱》等。
二、科举批判小说最能体现《聊斋志异》作为“孤愤”之书的特色。作者对科举的愤懑不平,首先发泄在科场的是非颠倒与考官的衡文不公上,如《司文郎》、《贾奉雉》。作者还饱含辛酸,深入揭示出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的摧残、腐蚀与扭曲,如《叶生》、《王子安》。
三、《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情事的爱情小说。此类小说往往通过非现实的幻想世界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理想、人性理想。一些小说突出强调了两情相契的知己之爱,已突破郎才女貌式的传统爱情观;一些小说充分描绘出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使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其中的女主角大多是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成,她们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美好品格,不虚伪,不矫情,不受羁绊,不被约束;在追求婚姻幸福生活的过程中,热烈大胆,富有主动的精神,坚贞专一,具有执着的信念,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代表作品有《婴宁》、《青凤》、《香玉》、《连城》、《阿宝》等。
四、描绘家庭伦理的矛盾纠葛,揭示各种病态社会现象的世情小说,在《聊斋志异》中包罗最广泛、思想倾向也最复杂。此类作品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立意在于劝善惩恶。部分作品歌颂了世间的真情,善美的人性,如《乔女》、《娇娜》;更多的作品则是表现世态的庸俗,人心的险恶,如《局诈》、《劳山道士》;还有一些作品写日常家庭生活的情态,展现了世风的浇薄,也可看出作者回归传统道德的良苦用心,如《张诚》、《曾友于》。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二、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第三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一、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原是醉心举业的儒生,但终于成为弃绝仕进的寒士;原是封建官僚家族的纨绔浪子,但终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他不仅是旧科举、旧礼教的背叛者,也是新思想、新制度的探索者。其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701――1721):为少年读书、准备应举时期。显赫的科举门第,陪父到赣榆任所,父亲对其思想性格的影响,考取秀才为其一生最高功名。
2.第二阶段(1722――1732):为返回故乡、独立支撑家庭时期。父亲无故被免、抑郁而死,族人侵夺遗产,放诞不羁以致家产散尽,乡试落第,与故乡的决裂。
3.第三阶段(1733――1754):为移家南京、从事著书时期。以病坚辞博学鸿词科廷试,放弃秀才学籍,乾隆南巡时企足高卧,从事《儒林外史》的写作,客死扬州。
二、吴敬梓的创作
1.吴敬梓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已佚。今存乾隆年间刊行之四卷本,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文作品。建国后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三十馀篇;1999年发现《文木山房诗说》,从中可看出他的治经思想。
2.《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五十回本、五十五回本、五十六回本等歧说,但前两个版本迄今均未见到。现存最早的刻本是1803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五十六回。此本的第五十六回是否出自吴敬梓的手笔,学术界有较大争议。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1.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写得最为成功。其中有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之极,知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也受其毒害和摧残;有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一个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他们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染的结果。
2.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通过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3.第三类是名士形象。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1.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芒。这两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
2.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均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全书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就是他们企图通过复古手段来挽回世道人心、以传统礼乐来改造现实社会的写照。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贤人君子也最终难免“风流云散”。3.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奇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但这些市井细民却又被抹上文人、儒者的色彩,赋予了“琴棋书画”的雅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出路。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能真实地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在作品中作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二、与以往的长篇小说相比,《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新的特点。1.《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三、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颇有特色。它没有贯穿首尾的中心人物与主要事件,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故鲁迅称它是“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实际上全书以对儒林的厄运进行反思为中心题旨,将各自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统摄起来,因此结构仍不失谨严完整,布局也不失和谐统一。
四、《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种高度纯熟的白话,单纯明净,清新洗炼,同时也吸收了文言语体的艺术传统,实现了白话语体的雅洁化和韵味化。其语言描摹世态,曲尽人情,常常寥寥数笔,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写景则充盈着自然情趣,洋溢着诗韵画意,不愧为灵活驾驭语言的圣手。
第四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创作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既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杰出的文学巨匠,又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大起大落的生活巨变中,曹雪芹也由贵族世家的纨绔子弟成长为
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但有关他本人的确凿的生平资料却极少,他的生卒年月、他的亲生父亲是谁、他与脂砚斋的关系等,都尚未弄清。
1.曹雪芹的家世:以军功立业而以文事著名后世的家族,与康熙帝的密切关系,曹寅时家族的煊赫,三代四人任职江宁织造,雍正当政后被抄家的凄惨下场。
2.曹雪芹的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幼年时期。居家江宁,富贵繁华的世家生活,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第二时期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青壮年时期。家产被抄,定居北京,家境迅速衰落,放浪形骸的生活,多才多艺的才华。
第三时期为“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晚年时期。迁居北京西山,著书黄叶村,泪尽而逝。
二、《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红楼梦》的成书:曹雪芹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创作《红楼梦》,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至病死为止,只整理出前八十回。八十回以后,大约也写过一些片断手稿和回目,在传阅中“迷失”。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2.《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抄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大都题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目前发现的脂本有十余种,其中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种本子,距离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对研究《红楼梦》成书有重要价值。一是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题名《红楼梦》,后四十回由高鹗续补而成,并由程伟元以萃文书屋的名义两次刊行,故一般称为“程高本” 或“程本”。1791年,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通称“程甲本”;第二年,程高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一些修订工作,重新以活字排印,通称“程乙本”。以后的各种一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以上二本为底本。
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整部小说雄丽深邃而又婉约缠绵,既直面现实人生,有人情世态的充畅刻绘,又富于意韵雅趣,有真挚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样就真正在新型的叙事文学体制中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兼容,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位,又实现了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
2.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和研究
一、《红楼梦》的影响
1.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为数不少。2.《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其内容多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3.《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二、《红楼梦》的研究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两百多年来产生了各种红学派别,举其大要者而言之,主要有:
1.评点派。从乾隆到光绪年间,一些研究者采用评述、评点的方式来探索《红楼梦》的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可称为评点派。其中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语,对理解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性和参考价值;脂批之后,又有“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人的评点,亦有可取之处。
2.索隐派,一般又称为旧红学派。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或“微言大义”。其实不过是穿凿附会,用“猜谜”的方法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去比附、印证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以此评定《红楼梦》的意义与价值。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认为此书是写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亦即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故事;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此书是宣扬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显然为著者本身民族主义思想的表现。
3.新红学派,或称为考据派。五四运动以后,胡适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红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而以科学考证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家世及生平的勾勒,对小说版本演变的比较,都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他们还提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是作家的“情场忏悔”之作,这样就把贾府与曹家、贾宝玉与曹雪芹视为一体,则有一定的片面性。
4.建国以后,红学的发展又经历了种种曲折,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一阶段的红学研究虽然不止一次地受到政治思潮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以政治分析来替代文学分析和审美分析的不良倾向,但总的趋势是不断走向深化。此期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红学研究,涉及到作家论、创作论、人物论、风格论、主题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在不少问题上都有新的拓展与新的贡献。但迄今为止,对《红楼梦》的一些重大问题,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第五章
清代初期、中期其他小说
清代小说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清代小说发展的特点,一是品类繁多,流派纷呈,不仅包容了传统的各种形式,而且又有大量的创新;二是名著层出不穷,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
第一节
文言小说
清代是文言小说的繁荣时期。清代前期,除产生了文言小说巨著《聊斋志异》外,其他单篇作品,亦日益增多,大都收录于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各类专集,尤争奇斗艳,层出不穷。清代中期,在《聊斋》杰出成就的影响下,众多文人纷纷参与文言小说的创作,有的意欲仿效追随,有的志在抗衡翻新,掀起了一股文言小说创作风潮。此期的文言小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模仿《聊斋志异》的近于传奇形式的作品,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沈起凤的《谐铎》、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较有特色;一类是模仿魏晋志怪之作,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等,此类书虽拟魏晋,亦有创新,尤其是袁、纪之作,打破了《聊斋》“一统天下”的格局。自此,文言小说创作有的模拟《聊斋》,有的模拟《阅微》,两种不同体式风格的文言小说有如双峰对峙,两水分流,形成了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但两类拟作皆不逮原作,属于传统形态的文言小说逐步走向终结。
一、模仿《聊斋志异》之作
和邦额《夜谭随录》:收录小说160篇,多言鬼狐之事。
沈起凤《谐铎》:收录122篇,借谈鬼狐,描摹世相。每篇之后皆附“铎曰”,发议论,抒感慨。
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收138篇,有些篇章是《聊斋》作品的衍变。这三种是模仿《聊斋》之作中较有特色、成就较高的作品。
二、模仿魏晋志怪之作。
1.袁枚《新齐谐》(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原名《子不语》(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发现元人有同名之书,于是改名。
2.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拟魏晋志怪类小说,也是继《聊斋》之后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此书的最突出之处是鲜明的反理学倾向,书中对理学家言行的虚伪、苛察的议论、空谈的学风、拘迂的见解,痛加驳斥和攻击,构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此外,抨击浇漓世风,揭露鬼蜮伎俩的作品也占相当篇幅,与他寄寓劝惩的创作宗旨是相通的。在艺术特色方面,此书有意追摹六朝志怪,篇幅短小,记事简要,重实录而少铺陈,尚质朴而黜繁华,叙述简古雅洁,议论妙极精微,“雍容淡雅,天趣盎然”,确有大家风范。
3.王械《秋灯丛话》
第二节 历史小说
一、历史演义
1.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全书23卷,108回。是一部敷衍东周列国历史故事最完备的作品,它取代了明人余邵鱼的《列国志传》而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
2.褚人获《隋唐演义》,20卷,100回。3.吕抚《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属于通史型演义。
二、英雄传奇
1.钱采、金丰《说岳全传》20卷80回,成为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2.陈忱与《水浒后传》:在《水浒》的诸多续书中,陈忱《水浒后传》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是最高的,它也是英雄传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乃接续百回本《水浒传》敷演而成,叙写梁山未死英雄三十二人重举义旗,反抗贪官污吏,后来金兵入侵,他们又抗金御悔,最终到海外创立王业的故事。它托名“古宋遗民”,实是为明末遗民写心抒愤之作。小说一方面继承了原著官逼民反、锄奸诛恶的主题,另一方面其描写的重心更偏向于表现作者的民族意识,抒写他家国倾亡的怨愤悲痛,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对原著主题的一大深化。海岛创业的结局,既反映了作者在故国沦落后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隐约流露出对在海上坚持抗清事业的郑成功所寄予的希望,带有一定的浪漫空想色彩。作为续书,《水浒后传》克服了“按谱填词,高下不得”的困难,艺术上有所发展。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大都能保持前传中的基本性格特征,有些人物的性格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如李俊、李应、乐和等都写得比较成功,决非原书中人物模式的翻版。在情节结构上,为了能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物重新集合起来,作者采用了前传“百川入海”式的结构,但组织得更加严密、更加精致。在语言运用上,作品的语言已失去前传中来自民间的粗犷和气势,但它雅洁自然,细腻准确,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文人化的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并没有像同类小说那样去过多地渲染人物的传奇经历,而是趋向寻常生活化,在平实的故事中注重情感的抒发,风格质朴自然而深沉哀惋,抒情写意性大大增强。
清中叶以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都走向衰落。
第三节 世情小说
一、世情小说
(一)清前期:
1.西周生与《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题“西周生辑著”,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个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它假托明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小说旨在维护封建纲常,宣扬因果报应,带有浓重的宿命论色彩,但作者的笔触一旦接触到现实人生,就往往突破了预定的创作意图,描绘出相当丰富的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首先,作者所关注和要解决的中心是封建家庭中的夫妻关系问题,从以往小说很少涉及到的视角反映了“阴阳倒置”的恶姻缘所造成的家庭与个人的灾难。尽管作品表现出浓重的男权主义立场,但在客观上却说明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尤其是一夫多妻制,是产生“家反宅乱”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趋向解体时“纲常不振”的人伦关系,说明传统道德观已开始失去维系人心的力量。其次,小说还以晁、狄的两世姻缘为基点,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对封建末世社会诸现状的全面检评。作品既暴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贿、考场的舞弊,也揭示出世风的浇薄、道德的沦丧、民众的愚昧,交织成一幅纷纭驳杂的社会风情图。尤为可贵的是,小说较多地描写了农村的风俗人情以及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村租税的繁重,这些都是先前世情小说很少写到的。
《醒世姻缘传》在艺术方面也不无可取之处。第一,全书“以因果报应之谈,写社会家庭之事”,描写则颇为真切、细致,贴近生活原貌,对城乡下层社会的描绘尤富生活气息。第二,小说在继承《金瓶梅》刻骨尽相的写实基调上,又采用了夸张的漫画化的讽刺手法,写活了市井社会的众生相,颇能以生动练达之笔凸现其音容形貌,描摹惟妙惟肖,讥讽直捷刻露。第三,全书的主线由晁、狄前后两世姻缘构成,并以“劝人为善,禁人为恶”的创作主旨把两者勾连得非常紧密,使小说形成一个浑融有机的整体;小说还分别以晁家与狄家的兴衰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延伸,联系起上下百年、纵横数州县的社会图景,将明清之际的生活风貌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第四,小说纯用山东方言写成,具有浓郁的地方情调,风格活泼冷峭而又幽默诙谐,文笔汪洋恣肆而又灵动活跃。描摹人物情状,口吻毕肖;刻绘人物心理,生动有趣。
2.《林兰香》64回,是清前期世情小说的佼佼者,与《玉娇梨》一样,是连接《金瓶梅》与《红楼梦》两大世情小说的桥梁。
(二)清中叶 红楼梦
李海观《歧路灯》,108回,也是一部通过家庭生活反映社会面貌、人情世相的重要作品。《歧路灯》梗概:明嘉年间,河南开封贡生谭忠弼,为人端正谨慎,家教甚严。忠弼临终留其子绍闻八字:用心读书,亲近为人。同辈子弟,有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盛希侨等人浮华浪荡。谭忠弼既故,处长来引诱,闻因无约束而从之。五人结拜兄弟,同吃共赌。绍闻渐染恶习。几人开赌场,窝土娼,宠爱娈童,私铸银钱。绍闻陷于泥沼,入狱候审。家人倾家荡产,使得出狱,为偿债,绍闻伐尽祖坟林木,备尝辛酸,终迷途知返,立志悔过。年至不惑,潜心攻读,后得授知县。绍闻常以平生遭遇戒其子篑初,篑初随父读书,考场屡捷。后钦点翰林,重振家事。
《歧路灯》清代文言长篇小说,警世稀品。清代李海观作。一百零八回。李海观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马行沟村。该书叙述书香门第子弟谭绍闻堕落败家,又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对封建社会的吏治、教育和当时市井社会的世态人情、风习流俗有广泛生动的描写,但多封建说教。
郭豫衡的文学史将《玉娇梨》、《平山冷燕》列为明代小说。它们同属明末清初的作品。
二、才子佳人小说
1.才子佳人小说,指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是“学步”《金瓶梅》而又有所反驳、纠偏的世情“异流”,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这些小说大抵是落魄文人与谋利书商运作的产物,反映的是下层文人所憧憬向往的富贵风流梦,理想色彩较浓,从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妇女观,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情节结构的固定化、程式化,人物形象的概念化、脸谱化,又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总之,才子佳人小说是由《金瓶梅》向《红楼梦》过渡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小说历史链条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代表作品有荑秋散人的《玉娇梨》(亦称《双美奇缘》)、《平山冷燕》,名教中人的《好逑传》(亦称《侠义风月传》)。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作者:(清)荑荻散人。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又名无娇),卢梦梨为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大团圆的爱情故事,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平山冷燕》主要描写“先朝”隆盛时的才子才女(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书名即由四人的姓氏连缀而成,他们才华出众,深得皇帝赏识,最后双双成亲的故事。书中所写两个才女,一方面不但诗才卓异,而且机敏过人,老练成熟,令众多须眉自叹弗如;另一方面,又忠君孝父,恪守仁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和典范。全书情节,虽以爱情为主,却绝不涉及淫辞秽行,至其语言亦渐臻纯熟规范,达到“雅”和“俗”的统一,体现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风雅含蓄的美学。
《平山冷燕》是明末清初小说中较有影响的一部作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曾予以详细介绍,认为它的主旨是“显扬女子,颂其异能,又颇薄制艺而尚词华,重俊髦而嗤俗士”。《平山冷燕》共二十回,题为荻岸山人编次。荻岸山人究竟为何许人也,历来没有定论。清朝盛百二《柚堂续笔谈》认为是嘉兴张博山十四五岁时所作,其父笔削续成之。按博山名劭,清康熙时人。阮元《两浙猷轩录》称其“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但据鲁迅推断,其“文意陈腐,殊不类童子所为”。“盖早慧,故世人并以此书附著于彼。”(《中国小说史略》)
《平山冷燕》主要描写“先朝”隆盛时的才子才女(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书名即由四人的姓氏连缀而成,他们才华出众,深得皇帝赏识,最后双双成亲的故事。书中所写两个才女,一方面不但诗才卓异,而且机敏过人,老练成熟,令众多须眉自叹弗如;另一方面,又忠君孝父,恪守仁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和典范。全书情节,虽以爱情为主,却绝不涉及淫辞秽行,至其语言亦渐臻纯熟规范,达到“雅”和“俗”的统一,体现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风雅含蓄的美学。但小说的语言缺乏特色
《好逑传》叙述御史铁英之子铁中玉“既美且才﹐美而又侠”﹐曾为援救韩愿妻女﹐只身打入大夬侯养闲堂。又有兵部侍郎水居一之女水冰心美貌聪慧﹐多次智胜过学士之子﹐恶霸过其祖仗势逼婚﹐后为铁中玉路遇所救﹐而铁因此遭害致疾﹐冰心则不避嫌疑﹐迎至家中护视﹐彼此相敬。几经曲折后﹐铁中玉得中翰林﹐与冰心成婚。其中水冰心抗婚一段颇为曲折﹐显示了她“临事作为﹐却又有才有胆﹐赛过须眉男子”的性格特色﹐在明清之际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属于上乘。全书大旨在宣扬“守经从权”之说﹐将纲常名教与青年男女正当交往调合起来﹐使“名教生辉”﹐“以彰风化”﹐因此夹有大段说教。
2.才子佳人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类型小说迥然不同的思想艺术特征。就思想特征而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作家的主体意识较为突出,在作品中往往把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作主观的理想化的表现,实际上是文人在功名仕途上的失意情绪的发泄,是他们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的反映。第二,在晚明以来进步爱情观的影响下,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程度地肯定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情至性”的合理性,对根深蒂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法有一定冲击,但他们的爱情又都是发乎情而不悖乎礼,显然仍浸染着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第三,才子佳人小说把才、情、貌当作最重要的择偶标准,表达了新型的婚姻理想,极大地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门第观念,但才子佳人成婚的先决条件往往是金榜题名,又是在自觉地美化科举制度,这就大大削弱了反门第的积极意义。
3.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第一是三段式的公式化结构。才子佳人小说的基本定式可分为明显的三个阶段:一是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二是小人拨乱,暂时离散;三是金榜题名,终得团圆。第二是才貌双全的概念化形象。这类作品的男主角不仅大都出身名门,貌如潘安,而且文采风流与仕途经济兼具;女主角也出身显宦,不仅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尤具才情慧眼,有的还颇有胆识。第三是曲折奇巧的故事情节。为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作者有意翻空出奇,灵活运用巧合、误会、意外、计谋等手法展开情节,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四节 其他各体小说
一、神魔小说:李百川《绿野仙踪》以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专权为背景。主人公冷于冰虽然才学卓越,但因为不肯逢迎严嵩而科举落地。落地后他彻底解悟人生,抛弃家私妻子入山求道,经过火龙真人指点后,开始遍游天下,一面斩妖除邪、救民济世,一面度脱大盗、市侩、浪子等,广积阴德。陕西总督之子温如玉因嫖赌恶习而倾家荡产,后来经过冷于冰点化而成正果。还有周琏,困于酒色,也经过冷于冰救助,弃恶从善。最后冷于冰乘鸾朝帝阙,被封为普惠真人。作品虽然写了很多度脱、点化、飞升成仙的内容,冷于冰也是一个身披羽衣的仙人,但是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书中人物也主要是一些官僚、书生、武夫、强盗、嫖客、妓女。因此《绿野仙踪》虽然是神魔小说,却对现实有直接的揭露。
《绿野仙踪》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对传统的神魔小说有所突破和创新,融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历史小说为一体。小说的人物描写十分精彩,尤其是那些活跃于人间凡世的小人物。小说中写达官之子温如玉贪恋烟花,倾家荡产的一段,最是精彩。郑振铎先生认为,这是“《绿野仙踪》写得最好的一段,也是许多‘妓院文学’中写得最好的一段。”小说的用笔十分老辣,大气,富有幽默感。所写的人物对话,则口吻毕肖,绘声绘色,能把人物的个性、身份、心理在口语中表现出来,真是一个语言大家的风范。李百川的朋友陶家鹤叹赏此书为“说部中之极大山水也”,郑振铎先生把《绿野仙踪》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
二、杂家小说:李汝珍与《镜花缘》
在中国古典小说即将转入低谷之际,《镜花缘》确是一部别开生面之作。从作者的表白和小说的描写来看,作品呈现出多重写作意图和创作旨趣,使其成为一部对古典小说具有某种总结意义的作品。一是同情妇女,张扬女权。作者曾借泣红亭主人道出命笔之由,即悲悯女子销沉,要为她们传芳写烈。针对现实世界的男尊女卑,小说一方面借百花仙女下凡塑造了一大批巾帼奇才,以表彰才女的形式为女子扬眉吐气,表现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女儿国,将男女地位倒置,让男子设身处地体验穿耳缠足之痛,以此抨击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恶俗与陋习,无疑是反抗男权主义的艺术体现。可以说,它对妇女问题的看法,明显继承了《红楼梦》的民主思想,但又缺乏《红楼梦》那样深厚的悲剧底蕴。二是揶揄世态,寄寓理想。作品前半部分写唐敖等人的海外游历最为精彩,通过海外世界的变形、变态人物的造型和描述,把封建末世的各种痼疾一一放大,并加以无情地针砭和尖锐地讽刺;在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书中还通过君子国、大人国等理想国度的营造,体现了作者“升平世界”的政治理想。可以说,它的揭示社会丑态与辛辣讽刺,跟《儒林外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如《儒林外史》那样态度严肃,冷峻有力。三是炫鬻才学,反映时尚。李汝珍本是多才多艺,学问渊博的文士,又深受乾嘉学术的熏染,有意逞才炫博,在小说中治学,以小说显才学,特别是作品后半部分着重铺排众女子的才能,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充溢着考据之风和学究之气。这也是时代风尚使然,但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情节的连贯性与形象的完整性。
第六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一节
洪昇和《长生殿》
一、洪昇的生平与创作
1.洪昇与孔尚任是清代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两人并世齐名,时称“南洪北孔”。
洪升少年时期,曾受业于陆繁弨、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康熙三年(1664)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4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1673)冬,他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祯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对现实颇为不满。徐嘉炎在《长歌行送洪昉思南归》中说他“好古每称癖,逢人不讳狂”。尤侗称他:“洪子既归,放浪西湖之上,吴、越好事闻而慕之,重合伶伦,醵钱请观焉。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
康熙十八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注意到了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颜”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八月间,招伶人演《长生殿》,一时名流多醵金往观。时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下刑部狱,被国子监除名。与会者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此案的政治背景为当时朝廷内南北两党之争。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互相抨击。洪升与南党中人较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长生殿》中有触犯当时忌讳之处。北党借此发难,欲兴大狱。康熙帝故示宽柔,除对与会者作了处理外,并未深究《长生殿》剧本。洪升突遭此难,在京中备受白眼揶揄,不得已于康熙三十年返回故乡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康熙三十四年,《长生殿》付刻,洪升的老友毛奇龄作序,序中说:“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明确指出康熙帝已不再追究这部剧本。康熙三十六年,江苏巡抚宋荦命人安排演出《长生殿》,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升在宴席上“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尤侗《长生殿序》)。自此之后,吴山、松江等地相继演出。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时为六月初一(1704.7.2)。
2.洪昇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其诗文词曲均达相当水平,现存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他的主要成就在戏曲方面,现有名目可考者十二种,只有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尚存。《四婵娟》由四个单折短剧组成,分别写谢道韫、卫茂漪、李清照、管仲姬这四个才女的韵事,为表彰女子才情的案头之作。
他创作《长生殿》则相当艰辛,前后经过十多年,其间曾三易其稿:初稿题名《沉香亭》,是有感于李白之遇而作;后删去有关李白的情节,加入李泌辅助肃宗中兴的内容,更名为《舞霓裳》;此后他根据《长恨歌》、《梧桐雨》等有关描写对剧本予以重构,修改成专写唐玄宗与杨贵妃钗盒情缘的宏篇巨制,定名为《长生殿》。
二、《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长生殿全剧五十出,前二十五出为上卷,主要敷演李杨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马嵬之变;二十六出之后为下卷,主要表现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和最后的仙界“重圆”。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作者一方面通过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颂扬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方面又联系他们爱情的发展,揭开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因为李杨是最高统治者,他们在爱情上所表现的荒淫昏乱,必然给政治带来严重的后果;而政治形势的逆转,又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作者批判了他们爱情生活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却又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就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带来混乱。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作者所描写的李杨爱情,包含了作者的爱情理想,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因素;他联系李杨爱情所揭露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封建社会更有它普遍意义。因此作品在主题思想上虽然存在着作者所无法解决的矛盾,作品依然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受到当时许多读者与观众的欢迎。作者在《传概》一出中说:“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在自序中又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说明作品思想的复杂性正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着的。
首先,作品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歌颂了他们精诚不散,终结连理的钗盒情缘。在《长生殿》中,作者摒弃了以前戏曲小说中种种“涉秽”的情节,使李杨故事净化、升华而成为不朽的至情。在上半部,作者生动细腻地敷演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富于深刻的现实性。李隆基的感情由不专到专一,由帝王对后妃的肤浅之爱发展到普通夫妇的真心之爱,至七夕密誓两人爱情发展到高峰。接下去马嵬之变,迫使李隆基赐死杨玉环,导致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在下半部,作者重点写二人尘世、仙界,苦苦思念,情意绵绵,具有浓厚的理想性。剧中不仅专门写了二人的真诚忏悔,以洗清以往的罪孽,更写出了二人的生死不渝、真心到底。一个情愿放弃太上皇之位,早早结束生命到黄泉之下以与爱人厮守;一个宁愿抛弃神仙之籍,不惜再受人间折磨而与情人续缘。他们执着的情感最终感动了天庭,二人得以重圆旧盟,从而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在作者笔下,杨贵妃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作者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有意地避过她和寿王、安禄山的关系,描写了她在宫廷中争恩擅宠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宠妃的形象。唐明皇作为寄情声色的皇帝,作者是有批评之意的,但作者又认为他是帝王家少有的钟情者,值得歌颂,因此把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归罪于杨国忠等人。特别是下卷,作者在幻想的世界中,美化了他们在天上人间的彼此怀恋。杨贵妃在复归仙籍之后,仍向织女倾诉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补恨》)明皇则终日悲叹“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闻铃》),“惟只愿速离尘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见月》)。这正是作者所讴歌的那种“那论生和死”的真情。它显然不是封建帝王的实际生活,只是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想。《长生殿》中所描写所宣扬的“情”,冲破时空的束缚,超越生死仙凡的界限,不受世俗利害关系的纠缠,为传统的李、杨故事注入了新的质素。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里,作者能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思潮,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
其次,全剧把李、杨爱情故事结合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合观共视,既寄寓有“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也不乏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李、杨爱情被置于双重现实情境之中展开,第一重现实情境发生在宫廷内部,即杨玉环的专宠和以梅妃为代表的其他嫔妃失宠的矛盾,从而把后宫女性互相排挤、倾轧的残酷性暴露无遗。第二重现实情境发生在宫廷外部,即两人爱情所伴随的严重政治后果。李隆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沉醉于胡天胡地的爱情中,“逞侈心而穷人欲”,导致政治上误任边将、委政权奸等重大失策,直接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杨玉环得宠,使得杨氏一门愈加骄奢淫逸,杨国忠也随之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招权纳贿,并与安禄山狼狈为奸,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通过这些描写,作品将李、杨的爱情生活和宫廷政治、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示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另外,在下半部还表现出社会大动荡给人们带来的迷茫的失落感和历史沧桑感,这与清初强调社会功用的启蒙思潮、“兴亡变幻”的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因此能引起时人的强烈共鸣。
第三,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揭露,他愤怒地抨击了弄权误国的杨国忠。杨国忠“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明目张胆地“卖官鬻爵”、“纳贿弄权”。他可以接受贿赂,为安禄山掩盖罪状,使一个死罪的军犯作了高官;而当安禄山得势后,他为了专权,又排挤他出朝,并有意激变,以证明自己“忠言最早”。《禊游》、《疑趁》等出中,描述了杨氏家族的奢侈生活。作者从“逞侈心”、“穷人欲”为祸败之源出发,进而揭示了统治者所加于人民的灾难。《进果》中,迸荔枝的驿马踏坏了庄稼,踏死了人,这些都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控诉。与《禊游》中所描绘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作者生活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清初,他对作为侵入中原的番将安禄山以及典颜事敌的朝臣表现强烈的憎恨。作品中的安禄山是一个十分阴险、贪婪、狡猾、残暴的人物。作者还借雷海青之口把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分子骂得体无完肤:“平日价张着口把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骂贼》)作者在塑造叛将奸相的同时,成功地刻划了一系列的爱国者的光辉形象。郭子仪是作者心目中一个安邦济世的理想人物,他在末入仕时,日夜忧心的就是“杨国忠窃弄威权,安禄山滥膺宠眷。把一个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疑趁》中,他看到了杨氏家族的穷奢极侈,就深沉地慨叹道:“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他在掌握兵权后,就积极准备防御安禄山作乱。战乱一起,他又以“扫清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为己任,终于建立了赫赫功勋。由此剧本一方面着意歌颂了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忠臣义士的赴汤蹈火、为国效力,另一方面又强烈谴责了杨国忠、安禄山等权奸叛将给国家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褒忠诛奸的鲜明立场。所以,《长生殿》中所讴歌的真情、至情,除了作为生死情缘的爱情之外,还包含有“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的忠孝之情,这样就把“情”的内涵拓宽到了政治和道德的领域。在作者看来,夫妻之间的真诚专一和忠臣孝子的坚贞不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生发的,它们共同构成至情思想的文化内涵。
三、《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长生殿》兼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方面继承了《梧桐雨》、《浣沙记》的传统,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在揭露和批判方面较多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另一方面又继承了《牡丹亭》的传统,通过幻想的情节歌颂精诚动天地的理想爱情,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第二十五出《埋玉》之前写人间事,以写实为主;《埋玉》之后多写仙界事,以幻想为主,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表现前后辉映。
2.浓厚的抒情色彩是《长生殿》的又一特色,如在《闻铃》中结合铃声、雨声,抒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怀念: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棱赠,似我回肠恨怎平!——〈武陵花〉
3.《长生殿》的曲文既继承了元曲的传统,化俗为雅,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典型的曲辞,又较多地化用了唐诗中的名篇佳句,化雅为俗,如同己出,从而形成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文采斐然而又不失本色。洪升深通音律,又得到当时专门研究音律的徐麟的订正,所以《长生殿》在音律方面的成就一向受到曲家的推崇。在全剧中,前一折和后一折的宫调决不重复,运用北曲、南曲的各种曲调,都有细致的安排。即使在一折剧中,对曲牌的安排也很注意。遣词用韵方面,字字审慎。故当时南北上演,盛极一时。吴舒凫序中说:“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蓄家乐者,攒笔竞写,优伶能是,升价什佰。”可见它的舞台效果。
4.《长生殿》的结构宏伟,场面壮丽,而又排场紧凑,组织严密。剧本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彼此关联,自然而又紧密地扭结在一起,体现着“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而李、杨爱情主线又以定情的金钗佃盒时隐时现贯穿其中,钗盒随故事的进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既使全剧的情节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体现了主人公悲欢离合的命运变化。全剧关目衔接,针线绵密,伏笔照应,极见匠心,同时场次与场次之间苦乐对照、庄谐参错、冷热相济,取得强烈戏剧效果,从而将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与南方的洪昇同时,在北方也有一位著称于世的戏剧家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双璧,同时也标志着传奇这一戏曲形式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最后的辉煌。孔尚任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孔尚任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
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2.创作:孔尚任一生著述等身。诗文集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今人汪蔚林辑为《孔尚任诗文集》。他的戏剧创作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小忽雷》借乐器小忽雷写宫女郑盈盈与书吏梁厚本爱情的悲欢离合,以反映唐文宗时朝中的政治斗争,在艺术上并不成功,可以视为孔尚任的练笔之作。《桃花扇》的创作则相当漫长,它经过作者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才得以面世。早在三十来岁在石门山隐居时,孔尚任便已开始勾勒作品的轮廓,成一草稿;出任河工,闲居扬州期间,结交明朝遗老耆旧,凭吊历史名胜古迹,有意识地进入《桃花扇》的草创阶段;返回京城任职冷官闲曹之时,挑灯润笔,依谱填词,终于在1699年完成《桃花扇》的创作。
二、《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写作背景:明末天启年间,以魏忠贤、崔呈秀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民众和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的强烈反抗。东林党作为“在野”的政治力量,其成员以天下为己任,猛烈抨击朝政,与阉党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崇祯年间,阉党势败,但其残余仍然相当有势力。这时的复社继承东林之志,继续抨击阉党余孽。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自缢。但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清兵很快入关,并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明王朝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权,已为清廷取代。同年五月,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明室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继帝位,建立了史称南明的政权,年号弘光。
当时,清廷的统治还限于北方,江淮以南的大片国土仍然是明室所有,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凝聚力。明室的军事力量仍然有相当的实力。清兵入关并非由于明室军事力量的崩溃,因此,史家一向认为南明政权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和清廷长期对峙,甚至北伐成功,恢复明朝的一统天下。然而,弘光王朝迅速灭亡超过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南渡政权。史家无不感叹。于是,一个重大而沉重的历史课题摆在了后世哲人学者乃至广大人民面前:南明政权何以仅仅维持一年时间就损失垮台?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以戏剧的形式正面回答了这个历史课题。1.《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小王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并从中揭示出明代三百年基业一旦瓦解的历史原因。作者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从作品描写来看,明亡的原因之一是权奸祸国。马士英、阮大铖等魏党余孽恃迎立有功,把持朝政,对上以酒色侍君,极尽谗媚逢迎;对下则结党营私,大肆残害忠良;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当清兵南下、国势倾危之际,他们却非跑即降。原因之二是文争武哄。弘光朝廷不仅文官们为各自派系的利益党争不止,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戴防左良玉,致使河、淮一带兵势空虚,清兵得以长驱直入。原因之三是昏君荒佚。身处国难深重之秋,弘光帝却不思国事,无心朝政,反而纸醉金迷,忙于征歌选舞。通过南明王朝这一系列覆亡事实,作者暴露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昏庸腐朽的本质,深刻地揭示出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2.《桃花扇》不但展现历史兴亡的事实,而且表现出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剧烈搏斗。
正义力量的代表者有侯方域、李香君和复社人士,有柳敬亭、苏昆生、李贞丽等下层平民,还有抗清英雄史可法等;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古轮台〉”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邪恶势力的代表者主要是阮大铖、马士英、弘光帝等所谓的“弘光群丑”。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把最大的热情投注到歌伎艺人等市井细民身上,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但却关心国家安危,明辨政治是非,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李香君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权奸的斗争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其优秀品质和政治眼光远远超出了剧中的须眉男儿。柳敬亭、苏昆生位卑不敢忘忧国,忠肝义胆,为国事甘愿出生入死。他们的思想情操不但同那些祸国殃民的上层统治集团形成鲜明对照,也使清流文人黯然失色。把这些低贱人物放在这部历史剧的中心地位来表现,其中就蕴含有尊贵者反而卑贱,卑贱者反而尊贵的可贵思索。
李香君原是秦淮歌妓,她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里的黑暗势力保持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嫁,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她毫不动摇,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在斗争中她性格的光辉一面又有所发展,终至“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并进一步认识了马、阮统治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在《骂筵》一出里,她更冒着生命的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五供养〉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腥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玉交枝〉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邻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狱,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3.《桃花扇》全剧表现出深沉的感伤之情,弥漫着浓重的幻灭之感。《桃花扇》展示了危难动荡的特殊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深刻反思,笔调凄清悲楚,深沉的感伤情怀几乎笼罩全剧。其中既有对南明小朝廷崩溃的悲愤,也有对大明三百年基业覆亡的哀悼,还有对众多的正义之士的悲剧命运的痛惜。后来清军攻入江南,侯、李不得不双双逃难,最后于白云庵重逢。当他们只顾诉情时,却被道士张瑶星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这点风花情恨割他不断么?”破家亡的沉痛的民族意识使他们猛醒,于是入山“学道”。这使传统的兴亡感慨得到了高度的升华,表达出沧桑倏忽的破灭感和世事无常的失落感。这样,全剧不仅仅是抒发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而且还涵蕴着对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忧虑哀伤,预示了历史的必然性破败,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
思想局限: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象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现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由于侯方域本身是参加过复社文人反阉党的斗争和史可法幕府的人物,通过他的一连串舞台活动就有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南朝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过她,又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传奇《媚座》出总批(注:《荀学斋日记》说《桃花扇》评语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笔。《桃花扇本末》则说,“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然而批语中有些完全是作者的语气,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也认为这些批语“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至少他是完全同意这些看法的。)说:“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在许多方面均富有艺术创造性。1.作为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里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锺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原书有《考据》一篇,列举传奇中许多重要历史事实所根据的文献资料。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传奇中,除《清忠谱》外,是没有可以和它比拟的。然而作者又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这就说明作者不仅忠于历史事实,同时是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作者一方面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事件,基本上都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弘光一朝的历史;即使是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不少亦有所本,可征之于野史杂录。另一方面,作者虽然以史为据,却并不拘泥于历史,有时也以虚幻之笔略加点染。如史可法的沉江殉节,侯、李的修真入道等,均与史实完全不符,这些改动,显然是为了服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达到了更高程度的艺术真实。
2.《桃花扇》运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组织巧妙。剧本以一生一旦的爱情悲欢为主线,串联起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在侯、李爱情这条主线中,作者又以一把宫扇作为贯穿之物,让它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桃花扇既是侯、李坚贞爱情和高尚节操的象征,也是马、阮之流祸国殃民的见证,因而成为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凝聚点,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剧本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全剧起伏、转折、照应,都显得井然有序,前面情节为后面情节的张本,后面情节又为前面情节做照应,连环牵绾,相互映带。
3.悲剧的语言
桃花扇的剧中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兴亡感叹。因此,语言也就形成了优美温柔与慷慨愤激的统一。但是,作为一部历史悲剧,其语言风格的主导倾向则是愤激之中蕴含着悲凉慷慨。例如《沉江》一出中史可法唱的【古轮台】:“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旧目穿。”“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既抒发了“老泪风吹面”的悲凉之感,又表现了“尽归别姓”的悲愤之情。【哀江南】套曲更是传诵的名篇:“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离亭宴带歇指煞〉”悲凉慷慨的语言,使这部历史剧确实成为“哭声泪痕之书”。
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余,当行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第七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代初期戏曲
一、清代初期戏曲创作概况:
清初戏剧可视为晚明戏剧的延续,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戏剧创作进入新的繁荣期。此期的剧作家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化剧作家,他们的剧作以结合个人身世、借历史素材抒发内心郁闷为主,注重抒情性而不大注意情节结构和舞台要求。二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他们的剧作既能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反映出时代特征,又能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故事性强、戏剧性强,便于演出。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娱乐派剧作家,其风情喜剧主要敷演既风流自赏又不悖礼教的才子佳人故事,构思奇巧,富于机趣,舞台效果甚佳,当时颇为流行。至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先后问世,把中国戏曲的结构、音乐、表演和历史剧创作艺术等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树立了两座不朽的艺术典范,但也同时敲响了中国古代戏剧的沉钟暮鼓。
二、吴伟业和尤侗
1.吴伟业和尤侗都是文人化剧作家的代表,他们多以创作诗词的传统思维模式创作戏曲,多借古代的历史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就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主观化和案头化的创作倾向。吴伟业写有传奇《秣陵春》和杂剧《临春阁》、《通天台》,都是借历史人物而随意生发,以陶写其胸中之抑郁牢骚,在伤今吊古中寄托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秣陵春》叙写南唐学士徐铉之子徐适在入宋以后的姻缘功名遇合故事,实是假南唐亡国的沧海变幻,抒发自己作为孤臣孽子的失国惆怅和兴亡感慨,又借剧中徐适的两朝际遇,表现自己既不忘旧朝恩眷,又感戴新朝恩宠,出处两难的矛盾心境。
2.与吴伟业不同,尤侗的剧作是家国之痛较淡,身世之感尤深。他著有传奇《钧天乐》和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乐府》。这些作品都写于他仕途遭受挫折,个人功名失意之际,因而充满愤激的情绪,其中五种杂剧大都是通过为历史上不得其遇的才士贤人鸣不平,发泄自身不合时宜的牢骚及对世道不公的怨愤,并虚构出这些人物令人满意的结局,不外是借浪漫的想象来弥补现实的缺憾。《钧天乐》主要叙写才子沈白、杨云在人间、天界的两种不同境遇,为作者科场失意的发愤之作,其中上卷饱含着他命运多舛的抑郁和对世事浑浊的愤慨,下卷寄寓着他欲施展抱负、享尽荣华的愿望与梦想,从而体现出作者对科举制度既愤懑、谴责又憧憬、热望的双重心态。
三、李玉和苏州派 1.李玉:
(1)生平: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属江苏)人。约生于明万历末(1610~1620),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以后。出身低微,其父曾是明朝大学士申时行府中的奴仆,他也因此受到压抑,不得应科举,到明末始中副贡,此时他已步入中年。所以李玉在明代仕途是不利的。入清后无意仕进,全力从事戏曲创作。总之他是一位不得志的封建社会下层文人,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是一位职业或半职业化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很有声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创作:李玉是苏州派的的领袖,也是明清传奇作家中写作剧本及存留剧本最多的作家,现存完整的有十八种。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其中《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两须眉》、《太平钱》、《千钟禄》、《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七国记》、《昊天塔》、《风云会》、《五高风》、《连城璧》、《一品爵》等18种,如今存有全本;《洛阳桥》、《埋轮亭》(与朱佐朝合作)2种存有散出;《千里舟》仅存佚曲数句。另外,《双龙□》、《万民安》、《长生像》、《武当山》、《罗天醮》 5种,原本失传,但《曲海总目提要》中有介绍。其余的《三生果》、虎邱山》、《挂玉带》、《意中缘》、《凤云翘》、《麒麟种》、《禅真会》、《上苑春》、《清平调》、《秦楼月》、《五侯封》、《洪都赋》、《燕双飞》、《铜雀台》、《洛神庙》、《珊瑚屏》等仅见著录,内容不详,其中《意中缘》李渔有同名之作,《秦楼月》朱素臣有同名之作,《洛神庙》吕履恒有同名之作,三剧是否为著录者误列李玉名下,难以查考。李玉还根据徐于室的《北词九宫谱》原稿,重新编定了《北词广正谱》,吴伟业为之作序,称赞它为“骚坛鼓吹,堪与汉文唐诗并传不朽”,此书对研究戏曲史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李玉的剧作可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亦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
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的合称。李玉著。《一捧雪》写莫怀古被幕客汤勤告密,严嵩之子严世蕃向其强索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不肯给予,被严世蕃捕获问斩,临刑前由义仆莫诚代主受戮,怀古得以脱身。首级传至京师,又被汤勤识破。法堂审头时,汤勤又逼怀古妾雪艳成婚。雪艳假意应承,洞房中刺死汤勤,然后自杀。严家败势后,莫怀古一家才得以团圆。《一捧雪》揭露了明代社会的黑暗和世风险恶,成功地塑造了卖友求荣的人物汤勤的形象。《审头·刺汤》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惟义仆莫诚的形象,过多地鼓吹了落后的封建奴隶道德观念。
《永团圆》是一部讽刺喜剧,写秦文英和江兰芳婚姻事,揭露了嫌贫爱富的兰芳父亲江纳的种种丑态,最终以秦、江终获团员为结局。《人兽关》据小说《警世通言》之《桂员外途穷忏悔》改编,谴责桂薪忘恩负义,并以其妻儿变狗予以惩罚,表达了对于世态炎凉的谴责,立意与《中山狼》相近。《占花魁》据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写卖油郎秦钟和妓女莘瑶琴的爱情婚姻故事,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主题思想。
后期作品较多的是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直接从明末苏州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代表作有《千钟禄》(又名《千忠戮》)、《万里缘》等,其中《清忠谱》成就最高。《清忠谱》是一部描写明末东林党人及苏州市民同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时事剧,它上承《鸣凤记》,下启《桃花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迅速反映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名剧之一。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其党羽、爪牙以厂卫在全国实行恐怖统治。东林党人是统治阶级内部反对阉党、主张改革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天启六年(1626)三月,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了苏州市民的强烈反抗。颜佩韦等聚集市民万余人,到府衙请愿,要求释放周顺昌,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市民暴动。但结果被阉党镇压,颜佩韦等五人被杀,周顺昌在狱中被暗害。崇祯年间,阉党势败,被阉党残害致死的臣民得以昭雪,周顺昌等得到表彰。苏州人民毁掉了魏忠贤的生祠,在原址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周文远、沈扬等五人立碑。这就是《清忠谱》的故事背景。
《清忠谱》全剧二十五出,大胆地把苏州市民的暴动搬上舞台,真实地再现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充分显示出民众的力量,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剧本成功地刻画了周顺昌清正刚直、坚强不屈的性格,更为难得的是还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位义士的英雄形象,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做敢当,作品充分肯定了这些市井细民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这是《清忠谱》在思想境界上的重大开拓。剧本在艺术上的最重要的成就是善于利用有限的舞台以表现广阔的群众斗争场面,善于把群众与个人、明写与暗写、前台与后台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次是主题突出,线索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一洗明人传奇头绪纷繁、结构松散的通病。《清忠谱》不仅以其新题材、新人物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而且以其大气磅礴、风雷激荡的艺术风格在众多古典悲剧中独树一帜。
《清忠谱》是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的共同创作。它是以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的剧本。作品暴露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成功地描绘了人民群众支持正义、反抗暴政的优秀品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气氛。作品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是过去戏曲史上所未曾有的。
周顺昌耿介正直,集中体现了某些东林党人清廉公正、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随著东林党人和阉党矛盾的加深,他那种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精神,也更加突出了。当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魏忠贤逮捕时,许多人都不敢接近,周顺昌却独往江边送行,并和他联姻。当阉党的爪牙正在庆贺魏忠贤生祠落成的时候,他却冲进祠堂,大骂他们是“豺狼满朝”、“鸱号满巢”、“只贻著臭名儿千秋笑”。他被捕入厂狱后,在阉党的严刑逼供之下,表现得更加顽强。他一面痛骂魏忠贤“欺君虐民,残害忠良”;一面表白自己的“劲骨千磨不坏,填胸正气,直将厉气冲开”。在就义之前,他仍然高呼:“魏忠贤,魏忠贤!……我周顺昌生不杀汝,死作厉鬼,击杀奸贼便了。”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当然周顺昌毕竟是一个士大夫,他的斗争主要是从忠君思想出发的,他一出场就表白自己“忠孝自根心,君亲魂梦钦”。感伤“怎奈君门万里,空流血泪千行,一点孤忠,徒付数声长叹”。除掉君侧权奸,做一个名留后世的忠臣便是他的愿望。当别人告诉他,人民知道他被逮。恐怕引起民愤时,他却说:“果有此事,反陷弟于不忠了。”在生死关头,人民起来挽救他,他还说:“小弟与兄俱读圣书,君命召驾且不俟,今日奉旨来提,敢不趋赴。”在厂狱里受了种种的酷刑,还想辩白自己的忠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愚忠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
作品还成功地塑造了城市人民群众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要算为佩韦。他的性格特徵是豪爽、重义气、有胆识,具有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他在李王庙前听书时,听到韩世忠无辜被害,就忍受不住,因而大闹书场。充分表现出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品质。在听到官府要逮捕周顺昌时,他愤怒地喊出:“公愤冲天难宁耐,怎容得片时捱,任官旗狼虎威风大,俺这里呼冤叫枉、喧天动地,管教你一霎扫尘霾。”(《义愤》)为佩韦对阉党的斗争是最坚决的,有人提出向官府请求时,他说:“求他什么!他若放了周乡宦罢了,若弗肯放,我们苏州人一窝峰,待我们几个领了头,做出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来,为兄弟不可缩头缩脑,大家并力同心便好。”这和周顺昌害怕群众斗争反陷他于“不忠”的思想形成明显的对比。《清忠谱》在艺术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在于比较真实地表现了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同时通过斗争显示出各阶层人民的不同性格。如《义愤》、《闹诏》二出既写出了为佩韦、杨念如等的组织群众斗争,也写出了王节、刘羽仪等书生的醉心于写辩呈向地方官恳求,还描绘了北京校尉和地方大小官吏的不同精神面貌。又如《毁祠》出,通过群众的合力拉倒石牌坊和最后的冒火抢出魏忠贤雕像的头颅来祭周顺昌、为佩韦等,表现了人民热烈的情绪,并热情地歌颂群众的队伍:“似行兵摆阵,似行兵摆阵,好似天将天神,下临苏郡。”
其次是主题突出,线索分明。明代传奇,特别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戏,往往头绪纷繁,人物复杂,或夹杂爱情描写,冲淡了作品的严肃主题。而《清忠谱》全剧二十五出都按照周顺昌及苏州市民的反魏党斗争进行,没有多馀的人物和情节。
再次,作品写的是苏州实事,作者根据耳闻目见的材料加以组织,搬上舞台,不仅重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就是一些明细,如周顺昌写“小云栖”匾额,周茂兰刺血上疏等也都有事实根据。《清忠谱》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清忠谱序》)的历史戏,在清代舞台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这对后来的《桃花扇》等剧有影响。
和《清忠谱》相似的还有《万民安》,描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以纺织工人葛成为首的苏州市民反对税监斗争。《万里圆》写苏州黄向坚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兵荒马乱中到云南寻父故事,剧中反映了清兵南下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暴露了清朝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恶,抒发了作者对于亡国的悲愤感情。另外,如《千钟禄》(又名《千忠戮》、《千忠会》、《琉璃塔》等)写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后建文帝乔装为僧出外流亡的经过,剧中表现的朱棣的残暴,程济、史仲彬等的忠贞,建文帝在逃亡途中的艰险和凄凉,也都隐含着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朝故国的怀念。《连城璧》写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牛头山》写英勇抗金的岳飞,《风云会》和《麒麟阁》写宋、唐开国时的英雄业绩,都流露出作者对于时局的感受。其他一些作品,如《埋轮亭》、《洛阳桥》等描写不同的历史人物,表达兴利除弊、扬善惩恶的主题,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玉的剧作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如《两须眉》极力歌颂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黄禹金夫妇,而对麻城奴仆暴动的领袖人物汤志等则加以诬蔑;《武当山》写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时也恣意丑化。一些作品中不乏劝忠劝孝的说教。有的作品中还过分渲染和赞美仆代主死、臣代君死的封建道德,关于人生命定、因果报应及宗教迷信等不健康的描写也随处可见。
2.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沉抑民间的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苏州古称吴县,又称吴县派)。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的姿态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总之,苏州派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戏曲艺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李渔
李渔不仅是剧作家、而且是戏剧理论家。他的作品虽然不及李玉友深度,但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生平:李渔(1610~ 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李渔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已有发展的背景下,李渔自筹戏班,献艺取银,其戏剧活动已经具有商品经济的性质。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肆。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
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作为出版商李渔,他那灵活的经营策略与经营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机,左右开弓,把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他根据读者的心理和需要,除了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被他称之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编辑出版了诸如《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一大批读者想看而买不到的书;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由于芥子园印行的出版物工精价廉,重信誉,加之广告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好,受到人们的欢迎。
后来李渔迁回杭州,芥子园屡换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渔优良的经营作风,成为清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书以人传,店以人名,随着岁月流逝,芥子园虽数易其主,但芥子园书铺仍然在不断营运,有资料表明,直至清咸丰七年(1857)年,芥子园还刊印过《情梦柝》等小说。可以说,芥子园书铺不仅是清代为数极少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店,也是中国出版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百年书铺”。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衣食需求,他不得不与官吏打交道,常常外出“打抽丰”,以寻求保护与馈赠。“打抽丰”是明清时代风行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一些未曾做官的文人,凭文艺上的某些特长,出入士大夫之门,以求得到馈赠;士大夫也借这班人来获取美名。“我以这才换那财,两厢情愿无不该”,于是李渔常与达官贵人打交道,交朋友,为他们赋诗撰联,谈文说艺,度曲演戏,设计园亭,把他们的书信、文案等选编出版等。出众的才华,加上善于交游,他不但能“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公卿之府”,还经常获得丰厚的馈赠,为他的文化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
当时有的正统文人看不起李渔,说他是“有文无行”。面对世俗偏见和世人的不理解,他无由辩白,信誓旦旦地认定:“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生前荣辱谁争得,死后方明过与功”,他相信历史将会对自己作出公正的评判。当然,李渔“打抽丰”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绝不折节自辱。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2.创作
从1651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又有小说《织锦回文传》、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文集四卷、诗集三卷、余集一卷、别集两卷、《闲情偶寄》六卷,由芥子园书坊汇刻刊行为《笠翁一家言》。
《风筝误》最为著名:写茂陵书生韩世勋,人品俊逸,才学出众,为其父好友布政官戚天衮扶养成人。戚好友詹烈侯有二女,长女爱娟,貌丑才劣,次女淑娟,聪慧端庄,才貌双全。当时西蜀蛮族扰乱,詹烈侯主持讨伐之事,以二女婚事相托戚天衮。清明节,戚之子到城楼放风筝,韩世勋题诗风筝上。风筝断线落到詹家,为淑娟所得,和诗一首於上。韩世勋见风筝上有和诗,大喜。别作一风筝,再题一诗於其上,故意让风筝断线落入詹家,这回风筝却被爱娟拾得。爱娟冒充淑娟,约世勋夜间来会。世勋得信前往约会,被爱娟的丑貌劣性吓得落荒而逃。韩生入京应试,得中状元。後迫於戚天衮之命,入赘詹府。完婚之夜,误以为淑娟为爱娟,经家人张灯细认,方知是误会,一家人欢欢喜喜大团圆。
李渔强调戏剧的娱乐性。《十种曲》中虽然有些作品包含了劝诫甚至说教,但主要内容都不脱离金榜题名、郎才女貌,一夫多妻、苦尽甘来、离而复聚、失而复得。大抵都是喜剧或闹剧。所以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喜剧手法的运用上,如偶然性与意外性的设置,逆转与突变的安排,以及真假误会、偷换人物、移花接木等待,因此,幽默、滑稽、诙谐等喜剧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一切为中国古代喜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闲情偶寄》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中国戏剧发展到清初,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高潮,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不少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但前人之作,以札记、评点、序跋之类居多,像王骥德《曲律》那样较有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较少;讨论的问题,除资料性的以外,大抵偏重音律和文辞方面,而且通常对戏曲和散曲不加区分。因此,对于戏剧文学的特殊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李渔的贡献,就在于以自己多年写剧和率家庭戏班从事实际演出的经验为基础,参照前人的成果,提出了这一种性质的总结。
《闲情偶寄》内容博杂,是李渔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部书(见《与龚芝麓大宗伯》、《与刘使君》),书中反映出他的文艺素养和生活趣味。其中关于戏曲创作的《词曲部》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李渔首先强调“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他把“结构”(这里指全剧的构思布局,与现在所指情节关系的“结构”意思有所不同)放在首位,这和前人首重音律(歌唱的美)或首重辞采(文字的美)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且简明实用。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使之顺口而动听。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他对以前剧作普遍存在的弊病所提出的批评,是很能切中要害的。包括《牡丹亭•惊梦》中一些著名的曲辞,也确实如李渔所说,虽是“妙语”,却经营太过,过分偏向于书面文学。另外,戏剧中的宾白一向不大为作家所重视,而李渔从演出的效果考虑,提出宾白“当与曲文等视”,使之互相映发,这也是中肯的意见。
其中《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中的《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后人曾把《词曲》、《演习》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其中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它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出一百年。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更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两个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导演学。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内容丰富,切合实用,同时也为我们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等,无不涉猎,表现了作者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这六部的写法,和一般生活知识读物不同,往往结合抒情和说理。他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
第二节
清代中期戏曲
一、清代中期戏曲创作概况:
清代戏剧经过康熙时期的一度繁荣之后,至中期逐渐发生明显的分野,即花部与雅部的分庭抗礼。一方面,修养较高的文人学者继续进行传统的杂剧与传奇的创作,涌现出数量不少的作家与作品,但他们大写历史剧而远离现实,大写案头剧而脱离舞台,宣扬封建道德的伦理教化剧和娱宾遣兴的风情喜剧占据着剧坛的主流,此期的剧作大多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杂剧、传奇这些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本身已经老化,而当时剧作家的刻意追求典雅精巧非但不能挽回传统戏曲衰微的颓势,反而促使其形式愈益僵化,更加远离群众,这样,曾长期辉煌的雅部渐呈衰落之势,传统戏剧的创作也已进入尾声,此期的文人戏曲创作只有蒋士铨的传奇与杨潮观的杂剧较有特色。另一方面,自明末清初开始萌生并经过较长时期发展的地方戏曲即所谓花部日益兴盛。至乾隆时代,花部各腔以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粗犷的风格和通俗的语言,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能与昆腔传奇分庭抗礼,乃至逐渐占取上风。乾隆末年,四大徽班相继晋京,带来徽剧的二簧调,同时吸收昆曲、秦腔等声腔曲调,风行一时,在同雅部的对抗中,取得了压倒优势。在这场花、雅之争的过程中,各种声腔剧种互有交流和吸收,到道光年间,二簧调与来自湖北的西皮调再度合流,形成为一种新型的全国性的剧种――皮簧剧,以后改称“京剧”,京剧最终取代昆曲,成为影响全国最大的剧种。
二、蒋士铨与《红雪楼九种曲》
蒋士铨为乾隆时代最负盛名的戏曲家,也是昆腔传奇发展过程中最后一个较为著名的作家。现存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又名《藏园九种曲》,包括杂剧三种、传奇六种)最有名。他有意以“笔墨化工”来“维持名教”,其戏曲创作大都以表彰节烈、扶植人伦为主旨,涂染着浓厚的道德色彩,是当时传奇艺术道德化的楷模,如《冬青树》、《桂林霜》等;有时也借他人故事来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遭遇与愤懑,如传奇《临川梦》、杂剧《四弦秋》。蒋士铨以诗人的激情和灵气写作曲辞,剧作有诗歌的意境和文采,典丽流畅,清雅自然,但案头化较重,与演出有所脱节。
三、杨潮观与《吟风阁杂剧》
清中叶的杂剧作家以杨潮观最为著名,代表作是《吟风阁杂剧》,共收剧三十二种,每剧一折,各有独立的故事。作者十分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仿白居易《新乐府》体例,每剧前有一小序,说明本剧的主旨和写作的用意。作为一位生活阅历极其丰富的剧作家,杨潮观熟悉官场生活,了解民间疾苦,所作既讽谕世态,揭露黑暗,又颂扬清官,同情民众,寄托着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想。但他是从有益政教的目的出发来写作,劝惩意味过重,影响了创作的深度。《吟风阁杂剧》借用历史而不囿于史实,重在针砭时世,有一定的现实性,大多数剧本构思新颖,故事简洁完整,曲词清新优美,宾白诙谐生动,但舞台效果不佳,这也反映了此期戏曲案头化的倾向。代表剧目有《寇莱公思亲罢宴》、《汲长孺矫诏发仓》等。
第四篇:古代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1、清初诗人可分为 遗民诗人 和 入仕诗人 两类。遗民诗人以 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为代表。其中 屈大均 与 陈恭尹、梁佩兰 并称 “岭南三家”。入仕诗人以 钱谦益、吴伟业 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 施闰章 和 宋琬 为代表。
2、钱谦益的明代作品收在 《初学集》 中,入清后的作品收在 《有学集》 中。其后期的代表作是 《后秋兴》。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3、吴伟业的诗歌尤长于 七言歌行,时称 “梅村体”,代表作为 《圆圆曲》。
4、“江左三大家”是: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5、王士禛,字 贻上,号 阮亭,别号 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著有 《带经堂集》等。其成名作是 《秋柳》 诗。
6、王士禛 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赵执信著 《谈龙录》 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7、清代中期的诗歌有以 沈德潜 为代表的 宗法唐人的“格调说” 和以 厉鹗、翁方纲 为代表的 宗法宋诗派。翁方纲并提出了 “肌理说”。
8、以 袁枚 为代表的性灵诗派主要活动在 乾隆年间。性灵说 是对明代公安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9、袁枚字 子才,号 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著有 《小仓山房诗文集》 和 《随园诗话》 等。
10、郑燮,字 克柔,号 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为 “扬州八怪” 之一。他的代表作有 《竹石》 等。
1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出自 赵翼 的 《论诗》。
12、明末清初有以 陈子龙 为首的 云间词派。
13、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是以 陈维崧 为首的 阳羡派 和以 朱彝尊 为代表的 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 纳兰性德。
14、陈维崧字 其年,号 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 《迦陵词》,存词1600多首,为历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师法 苏轼 和 辛弃疾。
15、朱彝尊字 锡鬯,号 竹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著有 《曝书亭集》,并编选《词综》 表明其词学观,大力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人。
16、朱彝尊 的词学影响广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等六人的词为 《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纳兰性德,本名 成德,字 容若,满洲正黄旗人。著有 《通志堂集》 和 《纳兰词》(一名《饮水词》。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18、被 王国维 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 纳兰性德 的《长相思》(山一程)。
19、顾贞观 的《金缕曲·寄吴汉槎》二首 在体例上 以词代书。
20、张惠言,字 皋文,号 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编有 《词选》,是常州词派的重要选本。
21、周济 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等,编选有《宋四家词选》,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 四家以为学词楷模,主张词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的理论。
22、清初散文分 学人之文 与 文人之文 两类,学人之文以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为代表;文人之文以 侯方域、魏禧、汪琬 为代表,三人也被称为 “清初三大家”。
23、顾炎武主张文章 “须有益于天下”。
24、黄宗羲著有政论集 《明夷待访录》。
25、桐城派 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 方苞、刘大櫆、姚鼐 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26、方苞 自称 “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柳之间”。他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 “义法” 二字。代表作有 《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等。
27、刘大櫆的文论主要见于 《论文偶记》,重点探讨了文章写作过程中 “神气”、“音节”、“字句” 三者之间的关系。
28、姚鼐,字 姬传,号 惜抱,著有 《惜抱轩诗文集》,编有 《古文辞类纂》。在理论上强调 义理、考证、文章 三者兼备,提出散文八要素: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他的代表作有 《登泰山记》 等。
29、嘉庆年间,阳湖派 的代表人物是 恽敬 和 张惠言。
30、陈维崧 开清代写作骈文风气之先。汪中 的骈文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
31、汪中的 《哀盐船文》 被杭世骏评为 “惊心动魄,一字千钧”。
32、清代 文言小说 有500种左右,居历代之首。
33、清代 白话小说 的新品种有: 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 等。
34、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形成了 “剪灯系列”、“虞初系列”、“聊斋系列”、“阅微系列”和“世说体系列” 等。
35、清代《水浒》续书三种: 陈忱 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 的《后水浒传》、俞万春 的《结水浒传》(一名《荡寇志》)。
36、清初至中期的历史演义小说有:钱彩、金丰的 《说岳全传》、褚人获的 《隋唐演义》、无名氏的 《说唐演义全传》 等。
37、清代中期,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施公案》 便是合流的开始。
38、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名教中人”的 《好逑传》、“荻岸散人”的 《平山冷燕》 和 《玉娇梨》 等。
39、清代家庭生活小说有:“西周生”的 《醒世姻缘传》、“随缘下士”的 《林兰香》、李海观的 《歧路灯》 等。
40、清代的讽刺小说有: 刘璋 的 《斩鬼传》、张南庄 的《何典》等,它们都是受到《西游补》 的影响。
41、清代才学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李汝珍 的 《镜花缘》。
42、清代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的讲唱文学形式是 鼓词、弹词、子弟书。
43、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 诸圣邻 的《大唐秦王词话》,直接采用 “鼓词” 为书名的是清初贾凫西的 《木皮散人鼓词》。
44、弹词起源于宋代的 陶真 和元明的 词话,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义妖传》 和 《三笑姻缘》 为吴音弹词的代表作。《义妖传》又名 《白蛇传》 和 《雷锋塔》,是根据民间长期流行的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改编而成。
45、子弟书 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子弟书的曲调分为 东城调 和 西城调 两种,或称 东韵 与 西韵,东韵的代表作家是 韩小窗,西韵的代表作家是 罗松窗。
46、蒲松龄(1640-1715),字 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 柳泉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47、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为 柯亭本。
4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是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49、吴敬梓(1701-1754),字 敏轩,晚号 文木山人。全椒(今属安徽)人。50、《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33岁移局南京以后。现存最早刻本是 卧闲草堂巾箱本。
51、《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 王冕 为代表。
52、《儒林外史》采用的是 “散中有骨” 的结构方式。
53、曹雪芹。名 霑,字 梦阮,号 雪芹,祖籍东北辽阳(一说河北丰润)人。
54、《红楼梦》可能是在 《风月宝鉴》 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乾隆十九年前,《红楼梦》前80回基本完成。《红楼梦》书名第一次出现是在乾隆己卯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55、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 对《红楼梦》作了加工,并增补了后40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即 程甲本。一般认为后40回的作者是 高鹗。
56、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红学” 逐渐形成,但较零碎。从1904年 王国维 发表 《红楼梦评论》 开始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57、“旧红学”是指 “五四”运动 之前的红学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 王希廉、张新之 为代表的 评点派 和以 王梦阮、蔡元培 等为代表的 索隐派。
58、“新红学”是 “五四”运动 以后才开始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 胡适 的 《红楼梦考证》 和 俞平伯 的 《红楼梦辨》。
59、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是 戏剧 和 小说。
60、清代戏剧的声腔发展是 雅部声腔 的衰落和 花部声腔 的盛行。
61、清初传奇的三大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 苏州派 ;二是以吴伟业等为代表的 文人派 ;三是李渔为代表的 形式派。
62、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 洪昇 的 《长生殿》 和 孔尚任 的 《桃花扇》,他们两人也因此被称为 “南洪北孔”。
63、李玉传奇的代表作是号称“一人永占”的 《一笠翁四种曲》,包括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李玉另有与人合撰的政治时事剧 《清忠谱》,此剧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64、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 《闲情偶记》,并提出 “结构第一” 的重要主张。65、清代中期 传奇 和 杂剧 创作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蒋士铨 和 杨潮观。66、蒋士铨 与 袁枚、赵翼 并称 “乾隆三大家”,著有 《藏园九种曲》。67、杨潮观 著有《吟风阁杂剧》32种,均为单折短剧。
68、洪昇,字 昉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创作的传奇 《长生殿》 问世。他另撰写有 《四婵娟》 杂剧。
69、洪昇的 《长生殿》 剧本曾三易其稿,初名 《沉香亭》,第二稿名 《舞霓裳》,第三稿才易为今名。
70、孔尚任,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64代孙。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 定稿问世。其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另有与顾彩合作的 《小忽雷》 传奇。
71、《桃花扇》的内容是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61、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如《崂山道士》、《黄英》等。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端。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
(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62、分析《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的特色。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其次是环境描写。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第三是心理描写。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63、试分析《儒林外史》中两组对立人物的意义。
(1)吴敬梓生活的清代康乾时期,随着理学地位的逐渐巩固和八股制艺的强大控制力,文人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与皇权对抗,保持群体独立人格的锐气和动力,(2)吴敬梓属于那些没有失去自我,期盼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觉的个别文人。出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使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3)一边是以王冕为代表的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可惜的是,他们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身。
(4)另一边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丑类。吴敬梓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64、分析《红楼梦》如何揭示以家族悲剧为代表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俱损,一荣皆荣”。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2)作者揭露出贾府荣华富贵表面之下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的,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65、分析《红楼梦》对儒家传统思想的质疑。
(1)儒家思想的突出要点在于一方面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
(2)这种特性对社会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积极作用却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3)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贾府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迎春的逆来顺受,薛宝钗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族,林黛玉的悲剧也有被儒家文化浸润而难以自拨的原因。
66、简析《红楼梦》对人物命运悲剧的揭示和解决方式。(1)《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在于它彻底抛弃了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2)王国维曾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有三种,最可怕的是由于剧中之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然的悲剧,那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而《红楼梦》正是这种悲剧。
(3)曹雪芹以贾宝玉的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贾宝玉的出家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
67、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1)《红楼梦》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如成功塑造了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
(2)《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的性格交代,《红楼梦》的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如以几个不同人物的视线来观察同一事物或人物,使读者获得更立体的印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评价。在处理全知和限知叙事的关系上,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如作品的心理描写:主要人物用全知心理描写,众多一般的人物用限知心理交代,两者合理地编织在一起,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
(3)《红楼梦》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形成一条条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第九编近代文学
1、近代出现了所谓 “志士之诗”。
2、龚自珍,号 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3、“少年” 与 “童心” 是龚自珍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句出自 龚自珍 的 《己亥杂诗》。
5、龚自珍与 魏源 并称 “龚魏”。
6、林昌彝著有 《射鹰楼诗话》。
7、张维屏的诗歌代表作有 《三元里》、《三将军歌》 等。
8、魏源的 《三公篇》 是当时的诗歌名篇。
9、贝青乔的大型组诗 《咄咄吟》 在体式上开大型纪事组诗的先例。
10、金和的诗歌名篇有 《烈女行纪黄婉梨事》 和 《兰陵女儿行》 等,他擅长 以文为诗、以小说为诗,已初步具备诗歌革新的特点。梁启超把他与 黄遵宪 并称为 “晚清两大家”,是 “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
11、王闿 运论诗推尊汉魏六朝,史称 “汉魏六朝诗派” 或 “湖湘诗派”。他曾仿元稹《连昌宫词》而作 《圆明园词》。
12、黄遵宪 是近代诗歌革新的先行者,其诗集有 《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等。
13、黄遵宪在1868年即提出 “我手写我口” 的主张,1891年又提出诗歌应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1897年又将自己的诗命名为 “新诗派”,称为 “诗界革命” 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他的诗 “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14、被梁启超称为“空前之奇构”的诗歌是 黄遵宪 的五古 《锡兰岛卧佛》。
15、新学之诗又称 “新诗” 源于 《饮冰室诗话》,其代表人物是 夏曾佑 和 谭嗣同。
1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出自 谭嗣同 的 《狱中题壁》。
17、在近代文学革命运动中,诗界革命最先被提出,是 梁启超 在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 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 三者统一。
18、诗界革命的重要诗人有 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 等。
19、“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是 康有为 的诗句。
20、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关系密切的文学团体是 南社。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于 苏州虎丘,以 高旭、陈去病、柳亚子 为主要创始人及领导核心。
21、“南社”之称,意谓 “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对北庭即清廷之意,其宗旨是
“反抗满清”。
22、柳亚子 在南社发起人中最为年轻,却长期主持南社,享名最著。
23、南社诗人中风格独特者,首推 苏曼殊,他有 “革命和尚” 之称。
24、“同光体”即是指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 宋诗派,其名得自陈衍,乃受郑孝胥的影响概括而成。
25、同光体诗人中以 陈三立 成就最高,作有名句:“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26、陈衍 著有《石遗室诗话》,编有《近代诗钞》。他论诗提出诗歌为 “寂者之事”
和 “荒寒之路” 说。
27、清末民初“中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樊增祥 与 易顺鼎。
28、魏源主持编纂刊行的《皇朝经世文编》首次确立了 “经世文” 的概念。
29、魏源在编撰的 《海国图志叙》 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0、龚自珍的散文作品有 《明良论》、《病梅馆记》。
31、《校邠庐抗议》是 冯桂芬 的代表作。
32、桐城派的“姚门四杰”是指 刘开、管同、方东树、梅曾亮 四人。
33、曾国藩 是洋务运动的首领,著有《曾文正公全集》,自认是姚鼐的私淑弟子,并编撰《经史百家杂钞》,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外,另立新途。
34、曾国藩提出古文四要素: 义理、考证、辞章、经济。
35、曾门四弟子是以 曾国藩 为代表的 湘乡派 的主力,四人是: 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36、林纾 被视为“桐城谬种”的代表人物。
37、报章文体的开拓者是 王韬,郑观应、谭嗣同、唐才常 等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8、最早写域外游记的作家是 王韬,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 等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家。
39、梁启超是近代 “新文体” 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40、严复 以古文译书,先后翻译了 《天演论》、《原富》 等八大名著。
41、章太炎 是近代提倡魏晋文章的代表人物。
42、章士钊 是近代“逻辑文”的代表人物。
43、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狭邪小说”有 《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九尾鱼》 等。
44、近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品有 《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 等。
45、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正式提出了 “小说界革命” 的口号,其中心意图是 “改良群治”。
46、梁启超的 《新中国未来记》 是近代政治小说的代表作。
47、1902年鲁迅提出 “谴责小说” 的概念。代表作品有 李宝嘉 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 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 的《老残游记》、曾朴 的《孽海花》等。
48、“科学小说” 是近代“新小说”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 荒江钓叟 的《月球新殖民地小说》、徐念慈 的《新法螺先生谭》、萧然郁生 的《乌托邦游记》、吴趼人 的《新石头记》、春帆 的《未来世界》等。
49、徐念慈 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50、近代科学小说是中国古代 神怪小说 与西方近代 科幻小说 的结合。
第五篇:第一节 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
第三章 清代文学
第一节 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
一、清代文化概况
1、独尊程朱理学
清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康熙皇帝特别崇尚朱熹,曾说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御纂朱子全书·序言》)。康熙皇帝还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严厉控制社会文化思想
(1)疏:办法是编书。《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均为其具体表现。
(2)堵:办法是大兴文字狱。文字狱案件之繁,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均从来所未有。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其典型。
3、乾嘉汉学的兴起
从学术源流看,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但从社会文化根源看,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疏”与“堵”,使人们不关心当世之 务,只埋头于故纸堆,进行文字训诂、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当然,客观地说,乾嘉汉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二、清代文学概况
郭绍虞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说清代:“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正因为此,清代文学繁富驳杂,其发展演变较难把握。
当然,相比之下,小说、戏曲的成就最为巨大。小说方面,《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戏曲方面,《长生殿》《桃花扇》都是一流的作品。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以前的顶峰时代(如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自然也不可轻视。
第二节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
蒲松龄(164O——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出生于家道衰落家庭。兄弟4人,只有他勤于攻读,文思敏捷,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亦即考取了“秀才”),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但此后却屡应乡试(相当于全省会考)不中。他在科举道路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取得了个岁贡生(岁贡生又叫岁贡,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了。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31岁时,应聘南游江苏宝应,做幕僚,在同乡宝应县令孙蕙衙门里帮办文牍,但仅一年便辞幕返家。此后数年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做童蒙师,或代拟、誊抄文稿,以养家餬口。康熙十八年(1679)39岁时进入本县毕际有家坐馆竟至30个年头,到70岁方才撤帐归家,终其馀年。
蒲松龄著述甚富,有诗、词、文、俚曲、杂著等集,近人辑为《蒲松龄集》。
二、《聊斋志异》的成书与流传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春,即入毕 际有家坐馆前将已陆续写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此后,他在毕家坐馆的日子里仍然执著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渐搁笔。所以,《聊斋志异》实际上是蒲松龄用了大半生时间陆续写作出来的。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只有抄本流传,逝世之后抄本流传愈来愈广。半个世纪后,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gǎo)、鲍廷博终于据抄本将《聊斋志异》编成16卷本刊刻行世,世称青柯亭本(赵起杲乃蒲松龄的老乡。清乾隆三十年任严州知府时,在府衙内的青柯亭里校订、刻板、印行蒲松龄的遗作《聊斋志异》,故世称此本为“青柯亭本”)。嗣后近二百年间的各种刊本,都由此本而出。但青柯亭本并非全本,不但删掉了数十篇小说,还改动了一些有碍的字句。60年代初,张友鹤汇集近世发现的作者半部原稿(上世纪40年代末由蒲松龄九世孙蒲文珊献出)以及铸雪斋抄本(乾隆十六年历城张希杰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聊斋志异拾遗》等本子,整理出一部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三会本”不但将《聊斋志异》的原有篇章囊括无遗,而且还校正了青柯亭本删改的文字,基本上恢复了《聊斋志异》的原貌。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表面是谈鬼说狐的,但却不过是借花妖狐魅反映社会人生。所以,书中无论是直接写狐鬼花妖,或是写与之相关的人、事,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折射,都寄托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与态度。首先,《聊斋志异》中,有较多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章。这显然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关系——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第,断绝了功名之路。他饱受落第之苦,沮丧、悲哀、愤懑之情便假谈鬼说狐的形式发泄出来。这样的作品有《叶生》、《司文郎》、《贾奉雉》、《神女》、《考弊司》等。其中《叶生》中之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久困场屋,完全可以看成是作者自己的小传,因此小说满纸抑郁、悲愤、沉痛之情。而《司文郎》写一位盲僧人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对考官的讽刺可谓淋漓尽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
其次,《聊斋志异》还有众多写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篇章。这也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编织出的用作补偿心灵寂寞空虚与失意的幻想故事(作者《家居》诗:“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爱奴》、《白秋练》、《小谢》等。这些故事的狐鬼花妖,或者为书生解除寂寞,带来快乐;或者帮助书生事业上进;甚而还为书生带来现实婚姻之外的男女情爱。
第三,《聊斋志异》还有一些暴露讽刺官吏乡绅贪婪暴虐的作品。典型的是《席方平》。《续黄粱》、《公孙夏》、《促织》等也是这样的作品。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作者的人生观有直接的关系。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官贪吏虐,乡绅为富不仁,压榨、欺凌百姓,极其普遍,而位贱家贫的蒲松龄,却有一副关心世道、关怀民苦的热心肠,加之他又秉性刚直,勇于仗义执言,所以官吏乡绅的贪婪残暴、虐害无辜常常被作者用“幻想”的形式写进作品中予以鞭挞。第四,《聊斋志异》还有一些关涉家庭伦理、社会风气的作品。它们或者讥刺丑陋现象,或者颂扬美好德行,而立意均不过借这样的故事,为人们树立一种在作者看来较为理想化的道德伦理标准而已。这样的作品,有《张诚》、《曾友于》、《珊瑚》、《田七郎》等。这些作品,无疑寄托着作者道德理想。
当然,《聊斋志异》还有一些纯粹是“志异”而无“寓意”的作品。如《瓜异》、《赤字》(原文均见下)。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共近五百篇作品,其中长者如唐人传奇小说,而短者又像六朝志怪小说,所以清代纪昀批评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但正因为如此,使《聊斋志异》具有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特色。具体而言,《聊斋志异》中绝大部分作品写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或者人入幻境,或者神鬼精魅化入人间,或者两者互相交织,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不仅如此,《聊斋志异》的不少篇章,篇幅极短,许多作品不足千字,不到百字的有40多篇,最短的仅二三十字,仅仅“粗陈梗概”而已:
《瓜异》:“康熙二十六年六月,邑西村民圃中,黄瓜上复生蔓,结西瓜一枚,大如碗。”
《赤字》:“顺治乙未冬夜,天上赤字如火。其文云:“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
虚幻性、奇异性与篇幅短小以及“粗陈梗概”的特点,都与六朝 志怪小说相类似。但是,《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章,尤其是篇幅较长者,像《婴宁》、《香玉》、《小谢》、《席方平》等等,描写委曲详尽,又完全不同于“粗陈梗概”之六朝志怪小说而与“有意为小说”的唐人所作传奇相类似。
(二)浪漫主义的人物塑造方法
《聊斋志异》运用了与《西游记》相似的人物塑造方法,即用人、妖、兽三结合的手法,使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腾挪变化的花妖鬼狐的传奇性,还有原先动植物的生物性。“三性”当中,以人的社会性为主,所以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但由于《聊斋志异》所写花妖鬼狐又有传奇性与生物性,所以这些形象虽然“悉如常人”,但却又“偶见鹘突(乖迕——抵触,违逆的意思),知复非人”。比如《香玉》:
香玉款笑如前;但偎傍之间,仿佛以身就影。生悒悒不乐。香玉亦俯仰自恨,乃曰:“君以白蔹屑,少杂硫黄,日酹妾一杯水,明年此日报君恩。”别去。明日往观故处,则牡丹萌生矣。生乃日加培植,又作雕栏以护之。香玉来,感激倍至。生谋移植其家,女不可,曰:“妾弱质,不堪复戕。且物生各有定处,妾来原不拟生君家,违之反促年寿。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生恨绛雪不至。香玉曰:“必欲强之使来,妾能致之。”乃与生挑灯至树下,取草一茎,布掌作度,以度树本,自下而上至四尺六寸,按其处,使生以两爪齐搔之。俄见绛雪从背后出,笑骂曰: “婢子来,助桀为虐耶!”牵挽并入。香玉曰:“姊勿怪!暂烦陪侍郎君,一年后不相扰矣。”从此遂以为常。
小说中香玉“款笑如前„„香玉亦俯仰自恨„„香玉来,感激倍至„„按其处,使生以两爪齐搔之„„牵挽并入”的社会性、“但偎傍之间,仿佛以身就影” 的传奇性以及“以白蔹屑,少杂硫黄,日酹妾一杯水„„生谋移植其家„„乃与生挑灯至树下,取草一茎,布掌作度,以度树本”的生物性,也十分鲜明。
再如《阿纤》,其家乃鼠精所化,其父邀请奚山入家过夜,拿出食物款待奚山,阿纤与奚山弟弟结婚,阿纤父亲被墙压死后,母女两人“冠服尽素”以尽孝,阿纤婚后“寡言少怒,或与言,但有微笑,昼夜绩织无停晷”,阿纤发觉夫家对自己的身世有怀疑时,对丈夫请求“赐离婚书,听君自择良偶”等等,与常人完全相同。但是,小说写阿纤昼伏夜出、喜爱并善于积储,畏人畏猫等,又具老鼠的特性。比如:
……既至家,媪挑灯供客已,谓山曰:“意君将至,储粟都已粜去,尚存二十余石,远莫致之。北去四五里,村中第一门有谈二泉者,是吾售主。君勿惮劳,先以尊乘运一囊去,叩门而告之,但道南村中古姥有数石粟,粜作路用,烦驱蹄躈一致之也。”即以囊粟付山。山策蹇去,叩门,一硕腹男子出,告以故,倾囊先归。俄有两夫以五骡至。媪引山至粟所,乃在窖中。山下为操量执概,母放女收,顷刻盈装,付之以去。凡四返而粟始尽。既而以金授媪。媪留其一人二畜,治任遂东。行二十里,天始曙。至一市,市头赁骑,谈仆乃返……
而阿纤嫁与奚山之弟,昼夜绩织无停晷,“居三四年,奚家益富”,“阿纤出私金,日建仓廪,而家中尚无儋石,共奇之。年余验视,则仓中满矣。又不数年,家中大富”等,又颇具传奇性。
五、《聊斋志异》的馀响
《聊斋志异》是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代表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风行略100年,称颂者很多。直到乾隆末年,才有直隶献县人纪晓岚提出批评。在他看来,《聊斋志异》有两大缺点:一是“体例太杂”,即一人的作品,不能有两个朝代的体例,此是针对其短者像六朝志怪小说长者像唐代传奇小说而言。二是“描写太详”:“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以闻见之。”(《姑妄听之》盛时彦跋引纪昀语)为了克服这两大缺点,他便开始《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最后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一题《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他在《滦阳续录》写成后进一步认为作叙事之文,应“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不摹写才子佳人”,“不绘画横陈”。(《滦阳续录跋》)
在这样的看法主张支配下,他在具体写作时,尽量模仿志怪小说,“尚质黜华”,叙述简古。题材内容上,尽力描写忠厚劝世之事而摒除男女爱情的内容。《阅微草堂笔记》的这一特点,固然使其在文学 精神和艺术境界方面不如《聊斋志异》,但是作者记叙见闻,结撰故事,命笔自如,行文洒脱,虽然思想保守,而且记神鬼物怪之事往往寓有宣扬纲常名教偏向,但生发点染,也不乏针砭社会、展示人情物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的作品。《阅微草堂笔记》是《聊斋志异》后特别值得注意的、影响最大的文言短篇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之外,尚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子不语》、屠绅的《六合内外琐言》、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呈现出文言小说猬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