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正式090306)小学数学情感评价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0:0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正式090306)小学数学情感评价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正式090306)小学数学情感评价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课题(正式090306)小学数学情感评价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的研究

“藤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传承基地建设的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藤牌舞这种只依赖于行为上的传承文化遗产逐渐消亡。在瓯越文化丰润滋养中走来的藤牌舞,是以藤牌为主要道具的古代练兵舞,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战争,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发明。由于藤牌兵在抗倭战争中功绩卓著,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瑞安人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情节组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表演,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表达去邪保太平的愿望。瑞安藤牌舞融舞、武于为一体,个性特点鲜明,2007年7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6年温州市第四届音舞节上表演的瑞安藤牌舞。

瑞安藤牌舞是为纪念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创立的民间舞蹈,历时上百年,曾经辉煌一时,表演者曾受到周恩来接见。但现在该舞蹈已有近8年时间没有演出,对该舞蹈了解的人甚少,甚至在日前申报首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差点被遗忘。目前,该舞蹈的传人只有一人,正面临失传的窘境。因而传承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我校是百年传承的老校,在时光刻画下厚重的岁月履痕,有着深厚的瓯越文化底蕴,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研发的“藤牌越舞”的精品课程,为孩子们开辟了崭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对地域文化需求的调查与当地的在地文化资源,学校在2015年就开设“藤牌越舞”社团,经学校课程组成员商议研讨,开发出“藤牌越舞舞”这一拓展性课程。学校的拓展课程成为保存、继承和发扬传统藤牌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所在的学校一贯重视本土藤牌舞艺术资源在拓展课程中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鉴此,为了更好落实藤牌舞艺术非物质文化资源走进我校,我们地方课程课题组在传承和保护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藤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传承基地建设的探索”》的课题研究。该学生传承基地的建设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责任,结合小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建立模式结构。以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和本土情感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教育效益。

1.在教育实践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和特长技能,丰富学生本土的情感。

23456789-

第二篇:《农村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上半年工作总结

《农村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上半年工作总结 《县农村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KT-ZH-04-006”)通过前期论证、申报,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于2014年9月17日立项,在我县教研室指导下于2014年9月20日正式开题,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教育学理论:教育教学活动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的发展。

3、因材施教原理:在评价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或特别差的学生都要热情关怀,耐心辅导和帮助,使好的充分发挥潜力,差的逐步赶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现学生状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在循环往复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取得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组织学习,以最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调查我校学生评价现状,组织学习新课程有关学生评价方面的理论,搜集资料、完善课题方案;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填写《第四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书》;制定研究计划;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召开了开题会。

2、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操作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发展和变化过程,按照整体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本课题坚持整体性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向评价和互动评价相结合,逐渐建立客观、科学、公平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确立了激励、教育和反馈的评价功能机制。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家长、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

4、确定了可量化分数即“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⑴自己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品德、学习、实践等项按内容要求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按着各类评定标准自评得分,填入相应的“自评”栏内。

⑵、同学评:每学期由班主任集中组织一次“面对面评价”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采取“班组结合式”评价方式。主要流程:自我评价(实事求是评自我)——小组互评(三言两语话同学)——全班共评(公正客观评同学)——班主任总结(点评激励提希望)。通过自我认格、小组评格、全班定格,发挥小组长、班长以及全体学生的评价主题作用,增强评价的信度、效度和透明度,达到改正缺点,发扬成绩,团结一致,共同提高的目的。

⑶、师评:班主任及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并注意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对学生逐人、逐项进行等级评价,或写出充满关爱、期望、激励性的操行评语。

⑷、家评:由家长或代管人员按内容要求,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认真逐项地进行评价,确定等级或写出操行评语,填入相应栏内。在家长评价前,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跟家长取得联系(召开家长会、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做好评价指导,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力争客观地对孩子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使之成为家校联系、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的手段。

5、改变了过去只以考分选拔学生的做法,实行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衔接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推优入团、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明星少年和向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依据,改变了过去只以考分选拔学生的做法。

6、制定了标志性发展评价卡。养成良好习惯、品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一方面,学生成长因个性差异有其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外在评价,实现对学生点滴成长进步的有痕评价。

7、实现了班级的有效管理。实行班级综合素质评价,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尊心自信心,转化为学生不断快乐成长和成功的动力。才能转变为班集体教育环境。坚持过程性评价,不以点盖面。只有每一个班集体的育人环境优良了,学校的育人环境才能优良,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8、开展了家长参与式评价的开展方式,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自我约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集体氛围。

9、实施了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活动

我校与吉强镇、新营、红耀、火石寨和西滩中心小学结为“捆绑式发展”学校,建立了以学校自主发展为基础,以示范带动为手段,以互动交流、互助互促、共同发展为目标,形成联合共赢、优势带动、资源共享的新机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捆绑学校的快速发展,使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一个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

10、实现师生评价信息化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过去师生评价一直采取纸质手工操作,浪费人力物力,占用了教师不少的工作时间,评价效果还不尽人意。实现师生评价信息化管理,只需要按评价系统的规定录入简单的数据,计算机就自动生成统计计算结果,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使评价更客观、更真实、更科学了。

11、学校通过素质教育评价管理数据对教职工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与绩效考核。

为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权威依据,解决了教师绩效工资发放难或“吃大锅饭”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有效的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2、班集体捆绑发展,星级卡的使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3、过程性的评价真实客观,每位学生,每天、每节课、每次表现,每次考试都有记录,每次记录都彰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校的人文化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今后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

1、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一步构建学生素质评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以品德与习惯、学习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践与操作为基本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注重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不同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和方法以及老师、学生、家庭评价结合之间的研究。

保证了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每一个亮点都能及时获得老师的认可,保证了不同素质的学生都能彰显自己优秀的一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成长动力,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动力保证。

第三篇:小学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

小学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在小学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在结合现有的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现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如下方案: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诊断、反馈、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也是整体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估,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不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同—阶段层面,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评估要注意这些发展变化。评估目标在保持基础性、稳定性的同时,要体现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梯度性、独特性,不仅要关注个体的横向比较,更要注重纵向比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对的激励性评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指小学生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定量评价,更注重定性评价;既有课内评价,又有课外评价。有教师、家长、学生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4、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周评、月评、学期总评的连续评价方法,形成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评价有利于调动被评价对象的积极性,达到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指标的制定要适合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内容要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蹦—蹦,够得着”,过高或过低的指标都不利于激励。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都要提高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必须做到全面、公正,区分优劣,表彰先进,使被评者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差距,心悦诚服。在评价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评价者要捕捉评价时机,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善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让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制定与操作: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方面。对学科学习目标可以以阶段性考试与考查成绩为依据。学校在对学生学科学习进行评价时,可以参考“方法与措施”中的要求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表中提出的目标内容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一、二级目标内容适应于各年级参照。三级目标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目标内容,仅列举了各年段目标内容,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具体目标要求进行细化和量化。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程序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方法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但要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诸如自评、家评、组评、班评以及行为观察、情景检测、问卷调查、教师评语、个案分析、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组织学生自评;

(2)组织小组同学进行互评;

(3)家长评价;

(4)班级综合素质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与措施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为主。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主要采用几种形式:

(1)、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

单元测试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考察对本单元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形式要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可以用书面方式检测,也可以用实践活动检测。测试形式可开卷也可闭卷。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包括对课题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评价;对实验操作的评价;对艺术、科技作品的设计及活动展示的评价等。这一评价形式可比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活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观察中的即时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积极反馈,给学生以鼓励、指导和调整。教师可根据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二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记录。这种评价可根据需要一周一次或—月—次。评价次数因人而异,不要求整齐划一。课堂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习兴趣,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方法的独特性,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想象的丰富性;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4)成长档案记录

通过收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表现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教师、家长对成长档案记录的内容取舍都有参与权,但以学生的意见为主。

一般来讲学习评价中成长档案记录内容如下:①一年级新生学前情况调查表;②语文学科评价报告;③数学学科评价报告;④学生兴趣特长发展表;⑤考试试卷;⑤其它(如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作业评语、自己愿意保留的作业、获奖证书等等)。其中①至④项为保留资料;③至⑥项为定期更换资料。

(5)作业情况评价

在作业过程中,可实施由学生“自定目标、自我评价”的“双自”评价方法,也可实施小组互评、教师建议、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以评星和鼓励性语言结合起来)。这种评价对学生有一种自我约束和对作业正确与否的自我判断,这也可以让教师比较好地观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理解程度和学生看待自我的客观性与自信度。

2、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或学年进行,对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阶段性评价—般由期末考试和实践检测两部分构成。

(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些: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想象力丰富程度。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应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以增加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实践检测

实践检测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科的不同可以有所区别,但是应力求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学生实际,主要有:探究性学习,调查访问,生产劳动,实际操作,信息收集和整理,社区服务等。通过演讲比赛、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均属于实践检测,可以通过过程、情景观察、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评定等形式进行。

(四)、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

主要以“等级+评语+特长”呈现。

1、综合评语:主要对品德、态度、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等进行定性描述,尤其要突出学生特长、发展潜能以及各发面的成就。综合性评语应是一个充满人

文关怀的语段,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尽量发现其闪光之处,指明其个性特长,也要指出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并指明努力的方向。肯定进步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就学生个人进行纵向比较,不在班上排名。指出不足,要用激励性语言表述,把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融合起来。评语中既有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又不乏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让教师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跃然纸上。

第四篇: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法与手段研究

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要具有灵活的头脑,更需要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在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体能,以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要探讨的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本文从体能素质的概念由来,分类;学生体能素质发展需要遵循的客观原则;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法;以及结合学校环境所采取的具体实施手段等方面对如何科学的发展学生体能素质进行了简单研究。

关键词:体能素质;遵循原则;发展方法;实施手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学生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 实践法 文献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能素质的概念 1.1体能素质的由来

体能(Physical Fitness)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献中,常被用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1984年中国出版的《体育词典》认为,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2体能素质的分类

体能也叫体适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能可分为两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是指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和反应等。

2.发展学生体能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有利于改变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4.有充足的体力来适应日常学习生活; 5.有助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6.提供欢乐活泼的生活方式。3.发展学生体能应遵循的原则: 3.1适宜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之前,应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看是否有不宜身体锻炼的如:身体残缺、疾病等。以便根据健康和体能情况,合理制订锻炼计划,安排锻炼内容、手段和运动量。这既可提高锻炼效果,也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2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在安排运动量与教授体育技能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3.3全面发展原则

在发展学生体能素质时,要注意安排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不但要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在团队协作,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3.4区别对待原则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学习,日常生活等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训练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措施。制定训练计划应充分反映全体学生的特点和个人的特点。区别对待贯彻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

3.5经常性原则

发展学生体能素质,要制定长期计划督促和监督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体育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会很快消失。

3.6安全性原则

在进行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时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不注重学生锻炼秩序与纪律管理,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4.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常用的方法有: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负重法、循环法、综合法。

4.1 持续法

持续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对学生的某一项素质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的体能素质。学生在初始训练阶段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动作不到位变形甚至养成错误动作习惯。所以有必要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形成肌肉记忆。

4.2 间歇法

间歇法是指根据锻炼对象、锻炼项目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性别、体能、客观环境条件等不同,严格控制间歇时间、避免负荷过大或过小,从而影响体能的发展。间歇的方式应采用积极休息的方法,如走、慢跑、适当的放松,以加速排除乳酸的堆积和体力的恢复,以达到更好的体能锻炼效果。

4.3游戏法

游戏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游戏法通常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成分,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在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能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执行游戏的裁判中,教师还应指派学生一起协助,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评定成绩的能力。

4.4 负重法 负重法是指运用重物进行练习来锻炼身体、发展机能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物体负重练习,如选用杠铃、哑铃、实心球等重物和器具;也可用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倒立、立卧撑、俯卧撑、双腿深蹲等。在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青少年的骨骼具有弹性好、不容易骨折但容易变形的特点,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负重练习必须以动力性力量为主、静力性力量练习为辅,或者二者相互交替练习的方法进行最好。每次力量练习后都要注意放松调整,以提高肌肉的弹性,防止肌肉僵化,而增进学生的力量机能。

4.5 重复法

重复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用较稳定的墙洞,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重复的目的在于控制生理负荷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使学生的身体充分地得到锻炼。在教学中,重复法练习具有时间较长,运动量较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正确处理运动量与强度的关系。重复法的练习一般比较单调,所以练习的方法与手段必须灵活多样,以便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能。

4.6 循环法

循环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各种类型的动作,具有不同练习效果的手段,组成一组练习的点,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循环反复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各组的动作、器械的不同,练习时花样翻新交替进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布置各个练习点,在练习内容的搭配上要选用已经掌握的简单易行的动作,同时在规定好练习的次数、规格和要求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动作的质量,防止片面地追求运动的密度和负荷,教师对各个练习点的练习要及时的指导、检查与评价,防止学生走过场,以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4.7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上述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依据教学与发展体能的需要组成多种练习的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和运用,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选用以一法多主、多法结合的方法。在运用综合法练习时教师必须严格控制练习的负荷、间歇的时间与休息的方式等,这些都都要根据学生及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综合的练习中达到全面发展体能的功效。

5.发展学生体能的具体手段

5.1 以体育课堂为主,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在努力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把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需求有机结合,把教材规定内容与补充内容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与学校场地有机结合,在保证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体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使他们由“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参与。

5.2 以创设教学情景为手段,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过程的乐趣。体育教学内容有充满趣味的,也有枯燥无味的。前者好说,学生一般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后者,作为教学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应作为关注的重点。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创设教学情景,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顽强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

5.3 以阳光体育一小时,大课间为依托,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学生能力有高低之分,对于接受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个体,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推荐参加各类各项专项训练队,积极给予引导和关注,从而提高学生体能素质锻炼的意识,为提高学生体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接受能力弱、身体素质低的学生,利用每天的阳关体育一小时开设的各种趣味活动、传统项目,如足篮排,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体能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5.4 以运动队训练,小型比赛为补充,形成较全面的锻炼习惯。通过开展体育专项培训、定期举行小型比赛活动、组织各单项兴趣爱好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这样不仅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能,也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利于体育优生的选拔和培养,利用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结论与建议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体育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经验,依据教学的客观实际,善于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是中学阶段学生获得的技能的基本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的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养成锻炼身体,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生活习惯。建议:

1.遵循中学生身体发展规律,遵守体能素质发展原则。2.依据新课标不断研究拓展体能素质发展新方法。3.针对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发展学生体能素质。4.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互动共同努力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发展。

5.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定,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张英波.《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向红.《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法与手段研究

作者:董阳

单位:山阳县色河中学 地址:山阳县色河中学 邮编:726412 联系电话:***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金晓锋指导老师:王少非

摘要:小学课堂评价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课堂评价的概念,现今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堂评价;概念界定;问题分析;实施策略

小学课堂评价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过程的调控。而现今采用的评价标准、方法等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在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课堂评价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国内外课堂评价研究概况

纵观各国关于课堂评价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各国都在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各国教育工作者对课堂评价的相关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对象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美国教育评价出现了新的动向,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顾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他们认为“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看法,评价过程也只能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程。”这种评价思想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英国的学生评价研究认为:课堂评价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静态的一个个学生,而应该将学生的学习作为评价对象,从而凸显评价对学生实际学习的促进作用。[1]

(二)评价目的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评价学者威根斯首先提出“真实评价”这一概念,并渗透到评价改革研究的各个层面。其认为评价不是要求学生的答案符合惟一正确的标准,而是要看

学生能否在复杂的任务中,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结论;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监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使他们明确方向,改进不足。这方面的研究和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不少研究者提出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理念正好不谋而合。刘志军老师认为,当前发展性课程评价应确立三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使课程不断改进和提高的理念和面向多元的理念。赵明仁和王嘉毅两位先生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原则、学生中心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3] [2]

(三)评价运用及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教学及其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研究者们认识到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王北生先生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及时评价进行课堂调控。“及时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及时评价可使他们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自我调控,不断进取。” [4]也有教育研究者从教师语言艺术的角度专门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其中就有教师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也涉及了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如有人认为课堂上用好即兴评价,即调节性评价语,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积极作用。对问题答对了的学生,立即给予肯定,发现学得好的,及时加以评价。

二、课堂评价的概念

在《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一书中给出的“课堂评价”的定义为: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Thomas A.Angelo和K.Patricia Cross认为课堂评价是一种方法,它被设计用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程度。这种方法是学习者中心的,教师指导的,教师和学生彼此受益的,形成性的,与班级环境相关的,过程性的,紧紧扎根于实践的。陈娜在其论文中采用了上述有关课堂评价的定义,将课堂评价界定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实施的,也可以由学生之间甚至是自己来实施,用于收集学生各方面信息的过程性评价,以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张静在其论文中将课堂评价界定为: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即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所做的即时性的表扬和批评。

黄跃华和袁玉涛认为:课堂评价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主[6][5]

要是教师,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而课堂评价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课堂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即外部评价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来实施,重视鉴别、分等级、排队,而课堂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实施,有时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来实施(如自我评价)。

由此可见,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做出的一种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些评价方式组成;包含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关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即时性内部评价。[7]

三、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小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少教育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诸多教育研究者的看法,笔者将现今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归结为:

(一)评价功利而盲目

我国学生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受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从而使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杨雪在其论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功利。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评价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9] [8]

张静在其论文中表示: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但是有的教师对新课标把握不透,以至于盲目鼓励。其在日常评价过程中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敢批评,害怕对学生的批评有悖新课程理念。岂不知这些“中彩率”极高的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10]

(二)评价过于单一

滕玉英认为课堂评价存在的单一问题归纳为:课堂上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模式而造成的评价主体的单一;课堂上教学目标单一,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培养造成的评价内容的单一;教师过分重视鉴定甄别功能而忽视评价其他功能导致的评价功能的单一;课堂评价采用相对评价标准而忽视绝对评价标准、个体内差标准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单一。[11]

黄鑫把课堂评价存在的单一问题总结为:在评价功能上,学生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方法上简单量化,忽视质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主体上,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多主体评价。[12]

(三)评价多而无效。

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应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了评价的多样性,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降低了评价的效果。

[13]

四、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

对于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许多教育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对策。综合诸多教育研究者的看法,笔者将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总结为:

(一)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发展

关于评价的盲目性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D.1.Stufflbeenaj)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他把评价界定为“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针对性评价。

关于评价的功利性张虹认为:教学目标是动态生成的。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有鉴于此,教师对于评价不能完全按照己有的条条框框来限定学生,一则忽视学生的个性,二则不符合教学实质的要求。教师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15][14]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日益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中,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因学生个体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认识水平、认知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所以,承认差异、认可多元是当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设若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限定学生,必定会适得其反。[16]

曹利娟认为: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评价在方法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其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的方式以外,还可适当地运用实物评价,态势语评价(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使课堂显得异彩纷呈。最后,课堂教学应视作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定向等多种功能,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使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新的成长。[17]

(三)重视评价的整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已逐步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已努力进行着各种尝试,但有时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把握不同类型评价的特点,并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恰当地运用评价,使各种类型的评价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共同发挥评价的整体功能。

[18]

注释: [1]王凯.英国学生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9-23.[3]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科学院,2002:1-3.[4]王北生.教师的教学情感及心理状态的把握艺术[J].普教研究,1994,(1):46-48.[5]陈娜.高一物理课堂即时评价行为转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7.[6]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2-3.[7]黄跃华,袁玉涛.建构主义观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N].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49-50.[8]黄鑫.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7-8.[9]杨雪.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5):10-11.[10]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15-16.[11]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4-5.[12]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5-9.[13]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16-17.[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15]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22.[16]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22.[17]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39-46.[18]唐玲.妙语点评精准高效[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7-8.参考文献:

[1]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2]张广才.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3]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Icy Lee,David Coniam.Introduc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for EFL writing in an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xamination-driven system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5] Lambert W.T.Schuwirth,Cees P.M.Van der Vleuten.Programmatic assessment: From assessment of learning to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Medical Teacher,2011.

下载课题(正式090306)小学数学情感评价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正式090306)小学数学情感评价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