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
让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属于豪门贵族之家;属于王侯将相之家……很多名人家庭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但是家风永远存在着,那就是: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
从我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学,意思就是要好学,奋发学习;其次是上进,要不断地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然后是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让别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一颗狭隘的心,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会在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别人呢?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让孩子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远渐退出让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的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的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也将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第二篇:让好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
让好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
小草之所以能茁壮成长,是因为那勤劳的土地源源不断的给小草送去养分,奉献的雨露毫不吝啬的给小草送去水分,慈爱的太阳不求回报的给小草送去阳光。春风轻抚着它,雷电考验着它,石头捶打着它„.几个月后,小草变成了茁壮的大草,即使有路人的踩踏,他依旧保持着青绿,依旧保持活力。因为在他成长时获得了环境的滋润,因此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而我们不就像那小草,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是一个家的道德标准,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
家风,像一把古老斑驳却强劲有力的刻刀,将一家一户的精神刻在母子相连的脐带之上,成为一种特有的印记,随着家族的繁衍世代相传。
家风,是指引人们成长的明灯。回望古时,那一盏盏明亮的家灯闪烁在历史的夜空里。
家风,是孟母三迁只为儿子成材的不辞劳苦;家风,是岳母刺字只为岳飞忠孝的精忠报国;家风,是司马光家训只为儿孙简朴的传承育诫。一代代古朴纯华的家风,涤荡着一代代子孙,明其智,清其心,修其性,而后刻在传承的红绳之上,不复泯灭,千载相传。
家风,是唤醒人们善知的古神。人生崎岖,那一声声钟鸣在人们迷失之时唤醒人们,不使其踏入错误的深渊,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在自家家训中写道“子孙不能有贪念,不则活着不能进家谱,死后不能进入祖坟。”正是这样正气浩然的家风,才孕育出包家子孙,才使他的青名永垂史册。拥抱良好的家风,它会用他的力量去温暖你,它会用它的力量去鼓舞你,它会用它的力量去改变你。
家风,是温暖人们内心的阳光。那一束束阳光穿过厚厚的雾层,笼罩在人们的身边,温暖明亮。
你一定听过这个孩子吧,他脾气暴躁,因此伤了很多人的心,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每次生气伤心就在栅栏上钉人钉子吧”。孩子照做了,时间久了,栅栏上密密麻麻都是钉子,父亲又说:“如果得到一个人的原谅,就可以拔下一颗钉子。”终于有一天,还在高兴地跑去告诉父亲,说钉子都拔光了。父亲带他来到栅栏前,语重心长的说:“孩子,虽然你得到了人们的原谅,但是你的话就像钉子一样,在别人心中留下了伤疤。”孩子幡然醒悟,从此戒骄戒躁,与人为谦。孩子的父亲用这种委婉又有力的方式,深刻地让孩子体会到孰是孰非。这种家风的传承,也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孩子的心吧。
家风,是正人衣冠的古铜镜,虽锈迹斑驳,却映着人心的本色。那是被家风雕刻过的颜色,淳朴自然,波澜不惊。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功就,不论名利的淡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是不施粉黛,褪尽铅华的真实;荣:恰沧海桑田,江山依旧,风采犹然,不爱靡丽的豁达;是魂归狼烟,魄融天地的明彻;辱,若羽化之仙,蝶破重茧,雪底苍松,不畏失意的苦楚,厚积薄发,不肯因噎废食。这抹本色,尽管历经几千载寒暑,却依旧熠熠生辉。
我便是经着这样的家风雕刻成长的。父亲自幼便以“知谦让,懂包容,持勤俭,与人为善。”的乐观家风点染着我,幼时不懂事,母亲便谆谆善诱,一字一句,苦口婆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家风给予我的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是净我心灵的清泉,使我在繁世之中仍得以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河西镇旱天岭完小
张燕梅
联系方式:***
第三篇:无言教诲 受益终身——家风征文
无言教诲
受益终身
——家风征文稿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而家因为家风而得以世代延续、传承发展。
记得有这样一则广告,镜头中一位劳累一天的年轻母亲,在给孩子洗完脚后,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小男孩看到后,就仿效着妈妈的样子,步履蹒跚地也端来一盆水说道,“妈妈,洗脚”。语言朴实无华,但却感人至深。那不太稳健的脚步,微微荡起的水花,一脸纯真微信,是多么温馨的画面,每一个细节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光荣传统。
很久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很重视家风的建设,不论是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还是感人至深的岳母刺字,再到广为流传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这些优良家风教诲,无不汇聚了社会好风气、传递发展正能量。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小单元,却承载了家国天下发展的重任,直接关系到个人和社会,沟通着过去和未来。而每个家,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都形成了各自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家风,承载着长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好的家风,照亮自己,辐射他人,不但有利于自身成长、家庭和睦,也对构建社会文明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关涉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我们家的家风则是诚信做人、干净做事、孝老敬亲之风。说起我们家的家风,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
我的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在文化知识方面教会我的不多,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如何做人,行胜于言、润物无声,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
还记得,我刚刚进幼儿园,父亲不论再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也会抽出时间给我讲故事,而且讲的最多的事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并且父亲告诉我,一定不能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否则“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也没有人会相信你。这也许是我们家诚实守信的启蒙教育。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长大,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善良正义的种子早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说起诚实守信,还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记得多年前的某一天,父亲的一位供货商,在与父亲做好货物交接之后,由于金额较大,父亲一时拿不出全款,于是,在付了一部分钱后,尾款就打了一个欠条。供货商拿着钱和欠条就匆匆离开了。怎料,供货商在与其他商家交涉过程中,不小心把欠条弄丢了。凭条还钱,天经地义,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规。几天后,供货商打来了电话,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父亲说明情况,父亲在电话中安慰他到,“请放心,尽管欠条丢了,但是我们做人的信用没有丢,欠你的尾款,我会一分不少的尽快还给你。”电话那边的供货商听到后,感动的直抹眼泪。
在平日工作中,父亲还有另一个标签,那就是助人为乐。作为老板,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做高人一等,在父亲眼里,他始终把自己同店员一视同仁。在他看来,人人平等,这么多年来,他不仅没有克扣过任何一个店员的工资,反而店员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相助,他总是尽自己一切所能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类似的事情,在父亲身上发生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后来,这些事成了我们家乡生意人饭桌上一段佳话。正是父亲“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理念,家里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越做越好。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也是我们家的家风。说到孝顺,我的父母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的父母对爷爷奶奶照顾周到、无微不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亲母亲不仅对我的爷爷奶奶孝顺,还对身边的老人都很尊敬,这让所有的亲朋邻里都赞不绝口。父母还时常告诫我,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上,教会我们走路、说话,培养我们成长、成才,付出了太多艰辛。任何一个父母都值得尊敬,因此见到长辈要有礼貌,尊敬他人,孝敬长辈,爸爸妈妈的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受益终生,在和睦友爱的大家庭里,我学会了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深深地感染了我。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大学毕业后,我选择把工会工作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参加工作后,父亲总时常叮嘱我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要珍惜岗位、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重、自警、自省,千万不能违规操作,坚决杜绝用公权来谋私利。作为一名基层工会工作者,在每天与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懂得了父亲对我严格教育的良苦用心。
行胜于言,成风化人。回忆这么多年走过的点点滴滴,我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恩和敬意。正是他们,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将好的家风悄悄融入我的血液,一直对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渐渐明白,家风给予我的不仅是处世之道,正是在诚实守信、敬业勤干、敬老尊亲的家风滋养下,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内心仍能获得安宁,汲取不竭的力量,让我的人生受益匪浅。
春去秋来,岁月更迭,但我们的家风始终不变。如今,我已为人母,我坚信,传承诚实守信、恭敬孝顺是我们家族恒久不变的初心。我也相信,这种无声的教诲一定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第四篇: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在谈及家风建设对孩子教育重要性时所言: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实际上,家风教育不但对孩子成长大有裨益,对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而言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家风家训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了道德力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若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能够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把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不但能够润泽家庭,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弘扬家风文化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让家风家训变成死板的“教条”,而应在继承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
老区的革命家风
在延安黄龙县柏峪乡石?`村盘龙寺戏台遗址内的墙壁上,完好地保存着抗战时期一首抗日诗:“壮士生在国难秋,抛弃寸土即是羞。纵马踏破东洋岛,重新安排新亚洲。”70多年过去了,这种胆识与魄力,这种为国为家的情怀,依然在延安这一革命圣地繁衍生息。
在革命老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他们把军魂作为人生准则,把纪律、规矩当成了自家家风一代一代地传递。“住在部队大院里,把家当作指挥所,用部队军事化的标准要求我们。”24岁的小伙儿这样说道。仔细询问才知道,小伙子的爷爷曾经是一名老兵,虽已过世,但传递给自家孩子们的是永远不会退却的军魂,也是他们家的家风――纪律与规矩。
当年,为了更好地提高军队素养,当地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经过近一年战斗锻炼,军队政治觉悟和战斗素质得到空前提高,为今后战争胜利打下了群众基础。这样的纪律与规矩,则成为当今老区的家风,代代流传。
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表彰活动,带来的是更加贴近现实的新时代的好作风。多年来,黄龙县组织道德模范巡回宣讲、设立善行义举榜、设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组织、网络开设“黄龙好人榜”等活动,促进了新风气的形成。延安精神正促动着每一个老区人奋发图强。
“颜氏家训”孝悌家风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这是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文句,在蒙山之阳的村庄里,这些古训已经被传诵了1400多年。
颜氏家族经过上千年发展,名人辈出,更有《颜氏家训》成为中国家训之鼻祖。颜氏家族的发展与其以孝治家、德孝先行、重视教育的家训分不开。颜含的“孝悌”典范,杲、真二公的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颜体”书法艺术,不仅为临沂当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而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费县作为颜之推的祖居地,琅琊颜氏家族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我是颜真卿第三十八代嫡孙,我们颜家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的鼻祖。”颜廷瑞介绍说,盛放家谱、家训抄写本、印刷本的箱子是他最宝贵的东西。他把手抄本《颜氏家训》翻看了无数遍,每每翻阅,仿佛听到父辈的谆谆教导……
提起颜氏家风家训,76岁的颜廷瑞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经常给他讲的颜含的故事,“父亲生前给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颜含的故事,现在我也经常给子孙们讲。孝是一个人的根本,我们家族不允许出现不孝之人。”颜廷瑞说。虽然他现在不住在孝悌里,但每年他都会带着儿孙前来观瞻。
“琅琊古镇,孝悌之乡”,立足于这个定位,方城镇正全力打造以“天下第一孝”为主题的文化特色示范镇。围绕“颜氏文化”修建了孝悌里、鲁公庙祠等多个景点。同时,加大颜含“孝悌”和“颜体”书法艺术人文遗产的传承教育,使颜氏家风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家规家训成人生信条
《牛占奎家训》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家训。在这部家训中包含“家劝十则”和“家戒十规”两部分内容。伊金霍洛旗的儿女们,通过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告诫牛氏子孙做人的道理,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伊金霍洛旗不仅风景宜人,而且在优良家风、民风的带动下,形成了催人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全旗7个乡镇、138个嘎查村积极开展“好家风”“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让先进典型在伊金霍洛旗的土地上遍地开花,用典型人物的家风家训、优秀事迹教育身边人、引导身边人。
比如阿勒腾席热镇刘?Z怡的家训“以孝顺为基础,以勤劳为瓦砾;筑友爱之家,建和谐家园。”札萨克镇温慧敏的家训“和美互爱共思进,教子孝长传接人。”……这些家风家训都是各个家族对家族发展历史的总结,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蘸墨饱笔纸上游,华章叙情龙虎渠。口里遭灾口外行,跑青牛具谋生存。勤劳朴实西口人,蒙汉融合建友情。”这是龙虎渠村乡土人才马婵华编写村史顺口溜的一部分。龙虎渠村2015年组织当地知晓村落发展历史的老人和曾经在村内工作的相关人员,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主持召集座谈、回忆和走访、调查等形式,整理编写了龙虎渠村村史,把乡村的发展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流传于后人之中,利用村史凝聚民心,培育醇正民风。
“村史的编写有利于我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让后人知道祖辈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勤劳奋进,让这朴实的家风、民风世代相传。”参与村史编写的金斗林老人说。
土楼楹联上的家训
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是龙岩永定客家土楼的代表之一,由洪坑林氏21世孙林逊之设计,建造于1912年,历时5年建成,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振成楼以其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土楼,镌刻在各家门框之上的楹联,格外引人瞩目。
站在振成楼的大门口,迎面清晰可见:“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八个大字。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佑周是这样解读这副楹联的:“这副楹联,将楼名‘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不仅表达了楼主对上祖的敬重和纪念,更是教育子孙后代不论是国是家,只有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张佑周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国家“振纲立纪”,人民遵纪守法,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家族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教养又有知识才华的人才,为家族增光,为国家服务。其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积极向上,激励人心,实在可传之千秋万代。
“客家人传统的家规家教刻在门扇里、大门里、大厅中,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下成长,把祖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振成楼第二代主人林日耕说,楼里的人,都遵循祖先的教诲:勤奋读书,修行品德,勤俭廉洁,热爱国家。而一代又一代的振成楼人就是这样受楼中楹联的熏陶,把良好的家风家训世代传承,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近百年来,从振成楼走出的本科以上大学生有60多人,其中硕士10余人,博士1人,教授(工程师)6人,院士1人,专家、学者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世界多个地方,他们按照土楼楹联中所训示的,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取得不菲的成绩。
(感谢中国文明网支持)
第五篇:家风家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家风家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粗茶淡饭过着平凡的生活是一种家庭幸福,在我看来默默的注视着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家庭幸福,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就是家庭的缩影,希望我们的孩子映衬的是我最美家庭。在这岁月轮回里我体会着爱的力量。身为人母我认为教孩子学会做人,比盼孩子成才更重要。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善良。
在每一个家庭里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孩子的成长会在父母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独立的性格,家庭的家风对孩子影响至关重要,优秀的家庭风气会让孩子健康的成长,面对问题积极乐观;对待他人礼貌善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要从家庭的教育抓起,要从生活的细节抓起。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从小就喜欢听爷爷讲神仙鬼怪的故事,他作品中的故事传说很多是小时候听爷爷讲的,他的爷爷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时讲到最后说:"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在如此隆重的颁奖典礼上,还记得许多年前爷爷讲的故事,大家一定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魅力,感受到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
生命的摇篮是家庭,人生的第一课在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之教即家庭教育,在”师“之教即学校教育之前。可见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启蒙老师是家长。
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父母给的。
婴幼儿认识世界是依靠看、听、触、嗅、味等手段。婴幼儿出生后看得最多的是父母的活动,听得最多的是父母的语言。虽然他们还没有语言,但父母的言行已印刻在他们的大脑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中逐渐长大,影响着将来的发展。从教育角度看,小孩很多行为,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远远重于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奥秘在于”潜移默化“,在于”润物细无声“。
孩子最早的习惯是父母养成的。
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帮助人健康成长,坏的习惯妨碍人的发展。拿破仑说:”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父母。“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往往影响终身。哈利·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没上过大学,但知识渊博,因为他从小有个好习惯阅读。
倒霉的事总与坏习惯相伴。写字没有好习惯,影响视力; 饮食没有好习惯,影响健康; 学习没有好习惯,影响成绩;运动没好习惯,影响身体;开车没有好习惯,影响安全。日本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优秀的父母,可以不给孩子财产,但要给小孩终身享用的东西,即良好的习惯,这比给予孩子财富重要得多。
孩子最早认识社会是父母引领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上发生的事、邻里之间发生的事、单位中发生的事,父母天天在处理,天天在议论。父母的分析、判断、处世方式时刻影响着小孩,从婴幼开始耳濡目染,长大后,或模仿、或借鉴、或发展,从小孩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遇事发脾气、骂人,小孩遇事也会发脾气、骂人;父母经常关心、帮助别人,小孩往往也有一颗关爱之心。父母的个人爱好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孩。诺贝尔奖得主马丁努思·韦尔特曼说:”父母灌输给你们的理想或者人生的目标将会影响你的一生,如果你们的父母希望你赚很多的钱,那么你肯定成不了科学家。"当父母的一定要记住,你是家长,也是老师;家庭是小孩生活的地方,也是受教育的场所。
一个家庭或家族,可以没有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也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建立,必须依靠家庭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人人建设,世代弘扬。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长辈。中国许多古人为了让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儿孙误入歧途,走上邪路,为家庭成员制定了系列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成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就是家规。不少家庭家族的家规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谆谆叮嘱,阐理透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虽历经沧桑,依然能让人启悟,让人警策。
良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理当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一生;而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应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让良好的家风伴随孩子一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