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汗水成为力量
让汗水成为力量
树的力量能撑起一个世界;砖的力量能筑起一座长城;风的力量能激起滔滔江水。在它们眼中算的了什么,我撑不起世界,筑不起长城,更制造不出滔滔的江水,但是,我有一颗充满力量的心灵花,他正含苞欲放,在吸收天地精华的时候,我想:快了,近了,要开了。
每次比赛的时候,我总是一点,一点,一点地释放叫我的力量。
我撒出努力,每天得早起晚归,每天的勤学苦练,挥汗如雨,我努力坚信着: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下出信心,我知道,在这漫漫艰辛路上,总会有许多嘲笑的声音,他们谱写成了一首歌。可我不在乎,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让他们刮目相看我要勇敢。
我撒出专心。在考场上我埋头苦干着。我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我的身体上定格在一个时空,这个时空我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专心自己。
我撒出快乐。到那时便证明我成功了,我的汗水换来了快乐的结晶。但是我不敢骄傲,也不能骄傲,我知道后面的比赛还长着呢!
我撒出
我撒出我的力量,我收获一份快乐,我收获一份快乐,就证明我向更艰难的考验迈进了,那么我将要撒出更多的汗水,让这些汗水成为我心中最强大的力量。
其实我们的力量都很强大。
浙江杭州萧山区萧山瓜沥三小六年级:陈清
第二篇:挥洒汗水,让青春闪光
挥洒汗水,让青春闪光
——特岗教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挥洒汗水,让青春闪光》。
今天站在这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炫耀。回顾自己从教的两年,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过突出的成就,只是平平凡凡的两年,我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做着平平凡凡的事。但正是这种平凡让我明白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尽管生活和工作让我有过困惑和压力,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对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对同事的真诚。
09年9月我作为特岗教师中的一员来到了xx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也开始了我五味杂陈的生活。
来到学校以后,我担任当时八年级和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对于没有任何从教经验甚至不是从师范专业出来的我,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比别的老师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早晨,当别的老师还窝在温暖的被窝里,我已经在辅导学生晨读;晚上,当别的老师在家享受家庭的温暖,我却远离只有两岁的儿子,一个人守着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尽管如此,七年级却在期末考试中考到了全区倒数第四名。当时,我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觉得自己不能当好一名教师。
一天晚上,同样身为教师的父亲郑重地对我说:“每个做教师的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做个好老师,就是要用爱心去教书育人,当你真正走进学生心中的时候,你也就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了。”
父亲的话使我豁然开朗,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课余时间,我主动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熟悉他们的特点,掌握他们的喜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随意走在校园里,他们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也愿意告诉我,有更多的同学,会在网上给我留言,和我交流,我也不再把他们当成学生,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了。随着师生关系的拉近,他们的成绩也在不断进步,在上学期的期末统考中,我所担任的八年级的语文和七年级的历史都取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人们常用“蜡炬”来形容老师,因为老师在给学生带去光明的时候需要悲壮地燃烧自己。我是一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为了工作,为了我的学生,我将自己仅有两岁零三个月的孩子寄养在母亲家。有时候,我觉得他就是一位留守儿童,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享受母爱。每次离开家,儿子都拉着我,哭着叫着“妈妈别走”,我却狠心地叫母亲把他抱走。多少次,听着电话线那头儿子稚嫩的声音 “妈妈回来”,我都泪流满面。又有多少个夜晚,我是在对儿子的思念中进入梦乡的。对儿子,我充满了愧疚,但我并不后悔。我不但要做蜡炬,还要做明灯,一盏指引学生认识世界,排除困难,勇往直前的灯。
在八年级有一位特别的学生,她叫王红艳。在家里,王红艳排行老二,从小王红艳就不受母亲的喜爱,曾几次被母亲送人,但凭着对家的执着,王红艳都从养父养母家跑了回来。母亲的漠视造成了她的自卑,在学校,她很少和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上课也不爱发言。为了帮她树立自信,上课时,我总是抽她回答问题,课下找她谈心,并用周记的方式帮她解决思想上的烦恼,生活上的困难。现在,随时能听见她的笑声,成绩也有明显进步。前不久,她的作文《母亲的裙》还发表在《学语文之友》上。看着她眼里流出的光彩,我从心底感到欣慰。在这里,我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乐。我也许不会像别的老师那样桃李满天下,但那一刻,我感到了收获的快乐。
我一直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这是一份最具爱心的事业,爱是阳光,它能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爱是明灯,它能照亮孩子们前进的路,爱是甘泉,它能滋润学生的心灵;爱是暖流,它能化解师生间的冷漠。当爱撞击到学生心灵的时候,一切就奇迹般地发生了,一切就神话般地变化了。
正如泰戈尔所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但我喜爱这里的孩子,我眷恋这片土地,就让我用青春、汗水和特别的爱谱写一曲特岗教师之歌!让我的青春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吧!
谢谢大家!
第三篇: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好好处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运动要从兴趣出发。在美国,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加上健全的社区、学校运动设施,以及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文化,使得美国大学生体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体育运动已逐步从简单的竞技比赛和游戏,发展成一种文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模式,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参加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层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运动要注意方法,提高运动水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几个我们感兴趣的运动,配合相应的体育节目,钻研运动技巧,会使得我们对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运动有连贯性,趣味性。我爱看比较大的运动赛事,比如奥运会,它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精神,不断鼓舞运动健儿刷新纪录,挑战人类的极限。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运动是美妙的,赏心悦目的。李宁的体操,刘翔的跨栏是那么令人振奋,成为永恒的经典,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运动中保持运动安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的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身体状况不佳时也不宜剧烈运动等等。懂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更好的运动。
我运动,我快乐,我享受,我健康,抓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在运动中回归一份宁静、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宁静的心灵,充实的生活。
让运动成为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让运动带来健康,健康铸就美好的生活!
第四篇:让法治成为信仰
让法治成为信仰
刘云山同志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可见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文本,法治体系则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让静态的法律从文本走进国民内心,并指导具体行为。卢梭也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只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达到“全民守法”的境界。要培养人民的法治信仰,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线。只有公民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覆盖,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得到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得到疏通,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人民群众才能从“听得懂的良法”和“看得见的公正”中,去获得对守法的内心遵从。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全民守法”又促进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施行。法治的音量是否响亮,仰赖于社会中每一个对法治“确信”的回音。信仰法治,是对良法善治的尊崇不违,更是确信福祸与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工艺流程的稀松,会砸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品牌,甚至酿出一场安全事故的悲剧;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和无视,则会出现“法小弛则是非驳”和“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的不公与混乱。正是因为如此,法治信仰的养成、“全民守法”的实现,进一步告诫我们立法要科学,执法要严格,司法要公正,权力运行要在法律划定的轨道之内。
只有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法治成为人民信仰,人民才会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律的力量才能跟随着公民,如影随形。而当人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生活就会变得更省心省力。在这里,规则与人心,人心与生活之间实现了一线勾连。让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的“行为红利”也就逐步凝结为民众的行为动力,法治中国的愿景必能加速实现。
第五篇: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人情大于制度。这本身是对“人情”一词的一种过度解读,也是对“制度”本身的一种无端蔑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情与制度虽然可以并行,但不能相悖。换句话说,制度不能阻碍人情的正常交往,但人情也不能逾越制度的正义底线。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维系正常情感最要紧的是“讲人情”的话,那么党员干部之间维系正当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讲规矩”。这里所说的规矩,既包含对全体公民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更主要的是指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党规党纪。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也不例外,相反会更加严格。党规党纪犹如一把衡量行为规范的戒尺,时刻鞭策着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红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还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针对“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地阐述。由此可见,尽快在党员干部心目中树立更加强烈、更加自觉的“规矩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关键一课。
然而,在这种严峻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却还在为了某些所谓的人情面子打制度的“擦边球”,对党纪国法阳奉阴违,表面上一本正经的反对讲人情,私下里却曲意逢迎,刻意模糊人情与制度之间的界限,对自己和身边的违纪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屡屡在原则问题上打折扣,在人情关系上开绿灯。虽然把党规党纪写在本上、挂在嘴边,却没有记在心上、印在脑海,甚至有人走上了“玩火者必自焚”的不归路。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下官场上“人情风”、“关系风”对政治生态的不良侵蚀,更反衬出一部分官员内心深处对“规矩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归根到底是把“讲规矩”当成了一种刻板的思想教条,一种拘谨的行为束缚,而没有从心理层面认可纪律的权威性,从思想层面接纳规矩的公正性,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规矩意识”对工作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很多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一个集中表现。
其实,“讲规矩”并非冰冷生硬的条条框框,也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对制度的敬畏,一种对原则的坚守。如果能够将“讲规矩”变成一种个人观念上的习惯,那么必将成为推进工作的助力器;如果任由个人行为游离于“讲规矩”之外,那么必将成为阻碍工作的绊脚石。因为对于习惯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张公平公正的“通行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而不必担心遭遇阻力,出现纰漏。而对习惯不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块验明正身的“试金石”,若有瞒天过海、暗箱操作终究会露出马脚,事情败露。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及时扭转对“讲规矩”的认知偏颇和观念淡化,及时弥补“规矩意识”缺失的精神之钙,既要懂规矩更要守规矩,既要讲规矩更要用规矩,把“规矩意识”从一种内心的羁绊变成一种行为的自觉,从一种空洞的说教变成一种观念的习惯。如此,在规矩的框架内行事,才不会出格,在纪律的红线内做人,才不会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