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寄递物流企业给治安管理带来的影响(范文模版)
寄递物流企业给治安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政策
一、以快递为代表的寄递物流企业给治安管理带来的影响有:
1、快件短少、遗失,及冒领、毁弃、私自开拆、非法检查他人快件等行为,易引起社会纠纷;
2、寄递企业收寄验视制度执行不到位、一线员工法律意识淡薄等不足,易让禁限寄物品流入寄递渠道,加之面单填写、保管不规范,给禁限寄物品的查堵带来难度;
3、寄递企业日常生产作业具有全网连带性,要求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突破地域限制级行业限制;
4、寄递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不到位易引起安全事故,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5、快件揽收、投递服务联系千家万户,因寄递企业引起的社会纠纷事件涉及范围广、类型多。
二、公安机关的应对
1、与行业主管机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行业主管机关通过《邮政法》赋予的监管权限,对寄递企业(不含物流)的准入、运营、退出等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监管,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明晰执法的重难点,具有公安机关不具有的管理权限,但对部分涉及治安管理的内容需要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弥补执法权限的不足。
2、加强宣传教育。要积极对收寄验视、禁限寄物品、安全生产、寄递实名制等内容的宣贯,提高企业的认知度,督查企业将上述制度落实到位,同时公安机关应充分利用自身对禁限寄物品的认知度,对一线寄递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的培训,充分提高一线收寄人员对禁限寄物品的识别度。
3、与企业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根据《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规定》,目前邮政管理局以要求各寄递企业(不含物流)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对发现禁限寄物品等情况,要求企业及时向公安机关、国安机关、邮政管理局等单位报告,公安机关应明确相关科室负责日常信息联络,及时妥善处理企业的信息报告。
第二篇:某某区物流、寄递业治安管理现状及思考
某某区物流、寄递业治安管理现状及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催发了寄递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寄递、物流业的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工作、生活需要的同时,也给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保障寄递、物流业的健康发展,确保投递企业人员及物品的安全,确保非法出版物、枪支、管制刀具、毒品及违禁物品不能通过寄递、物流渠道流向社会、危害群众,是对公安机关的基本要求。
一、某某区市寄递、物流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寄递物流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已形成了“多层次寄递物流设施,多层次寄递物流企业,多层次寄递物流服务”构成的网络服务体系。截止4月底,某某区市共有寄递企业47家,从业人员530人。从所有制形式上分,国有企业4家,民营企业43家;从管理模式上分,直营企业8家,加盟企业39家。全市最大的寄递企业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主管部门为2012年底成立的市邮政管理局。4月底,全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物流业的市场主体达到3762户,注册资本14.78亿元。注册资本达500万以上的企业有20家。
二、寄递、物流行业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安全防设施与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近几年寄递、物流行业在我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以物流业为例,2011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物流主体户为2566户,到2012年底在工商部门登
记从事物流业的市场主体达到3762户,增幅近50%。物流业已从城市到农村,形成了一张规模庞大的网络。但从公安机关的安全检查情况来看,全市所有的物流行业都没有安装X光透视仪,对接受货物无法进行规范检查,认真负责的员工还开箱用肉眼作一下检查,责任心不强的员工则按顾客所说的直接运走。由于缺少相关的设备,极易给不法分子制造机会,利用寄递、物流业邮寄国家明令禁止寄运的物品。同时在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从事寄递、物流的企业还未建立身份识别制度,没有配备身份证识别仪,不能在接受、保管、运送等环节实行实名制寄送。
二是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在全市500余家寄递、物流企业中(不含个体户),年营业额过亿的公司仅有楚元石化和弘业物流2家,年营业额过千万的公司仅15家。大部分是“四一公司”,即夫妻二人租一个门面,摆一张桌子,架一部电话,安一台电脑,就打出了寄递、物流公司的牌子对外营业。有的夫妻吃、住、货物堆放都在一间门面里,液化气瓶、炊具与货物混在一起,电线乱拉乱接,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但这些人许多是下岗职工或失地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又是寄递、物流业的最尾端,年纪较大,文化又低,要求他们配备相应的安全防范设备难度很大。
三是在安全防范上无明确的法律法规。目前,国家仅有一部《邮政法》对寄递、物流业的安全防范进行规定,但相关部门并未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未对安防范设施、场地面积、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湖北省政府也未出相关的法规。对企业来说,法无明确禁止即为许可,作为执法部门,公安
机关依法在安全检查中只能指出发现的问题和隐患,难以采取更进一步的强制措施要求企业按公安机关的要求购买相应的安防设备。
四是基层派出所尚未把寄递、物流行业纳入日常安全检查的范围。由于现在派出所警力少,事情多,基层民警忙于应付上级布署的各类中心工作,因此对寄递、物流行业日常的安全检查很少。特别是对那些只租一间房就营业的小寄递、物流公司,基本无暇顾及。
五是监管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寄递、物流业发展涵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技术设备、商务流通、投资融资、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各个方面,在政府管理层涉及多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一些企业内部管理不严,企业责任心不强,缺乏有效监管,运输廷时、货物损失、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政府监管缺位,行业自律不成熟,企业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寄递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寄递、物流业治安管理的建议
寄递、物流行业在某某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制造的商品都需要物流行业运送,市民们特别是网民购买的物品多是通过寄递行业进行,因此加强对寄递、物流行业的管理,确保寄递、物流行业安全、平稳的发展,是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和市民和谐生活的大事、是公安机关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寄递、物流行业以物流
通道、物流节点为依托,同时有具备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征,根据其特点,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通力合作,应由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发改、交通运输、邮政、公安、商务、工商、税务部门组成,负责全市寄递、物流业的组织领导。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行使各自的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报,促进全市寄递、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统一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运作。要建立全市寄递物流企业资质等级认定标准、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市场准入退出标准。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如货物检视制度、物品保管制度、防火防盗制度等。要建立以企业信息管理终端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运行高效、覆盖全行业的数字化信息系统。
三是要加强安全检查,督促整改隐患。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寄递、物流行业的安全检查,督促企业建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全面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认真落实实名制递寄制度。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建立诚信体系。要建立寄递物流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定期在相关媒体上向社会发布企业信用情况,实行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违法企业公开曝光。要对寄递、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实行诚信积分考核并提供公共信息平台供市民查询。促使寄递、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规范经营,使违法经营者没有市场从而退出,以确保寄递、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信息化给物流企业带来4大好处
绿蚂蚁网络物流快递平台,打造一站式物流快递服务
信息化给物流企业带来4大好处
----------来自绿蚂蚁网络快递物流平台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物流业不可抵挡的潮流,那么信息化究竟能够给物流企业带来什么呢?绿蚂蚁网络物流快递平台来带您一探究竟。一般说来,成本的减少,核心竞争力 的提升,以及流程的通畅是最常见的好处。但是由于物流企业本身规模、依托行业、信息化基础、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能力等等因素的限制,信息化能给物流企业 带来的利益大小也“因企业而异”。
降成本等信息化给物流企业带来4大好处
物流信息化
● 促使物流成本的降低
无论是企业物流还是物流企业,如何对自身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何实施管理和决策,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是其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中,大量的信息不仅随时间波动,而且还依赖于气象和经济条件,是不稳定的。
因此,物流管理和决策作业与活动,需要实时地分析各种条件,并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佳实施方案。诸如配舱、装箱、运输资源的使用、运输路线的选择、工作计划的拟订、人员的安排、库存数量的决策、需求和成本的预测、系统的控制等等,都需要优化或智能规划。
而 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自觉运用智能规划理论和方法,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最优化、智能化,可以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据 资料介绍,200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18.3%,以我国2006年的GDP计算,200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为3.8万亿元,如果 我国物流费用降低1%,每年将节约383亿元,因此这方面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
国际上,许多先进的物流企业管理系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决策、预测和控制,进而实现真正有效的科学管理。通过引入了各种最优化模型,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在车辆配载、运输路线优化、仓储优化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实现了很好的应用,直接为客户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例如在车辆路线优化方面,统计表明,合理安排车辆线路可以帮助用户用原来60%-70%的资源(车辆、绿蚂蚁网络物流快递平台,打造一站式物流快递服务
人力)完成原来的工作。因此,物流信息化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
● 促进物流流程的优化
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的加快、信息流动的及时准确,而信息的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工作流程的平衡。例如,对一个厂商来说,要想实现快速的交付,可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当地的销售办事处积累一周的订单,将其邮寄到地区办事处,在批量的基础上处理订单,把订单分配给配送仓库,然后通过航空进行装运;
二是通过速度较慢的水上运输,两者相比,显然前者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后者可能实现在较低总成本下甚至更快的全面交付,由此可见,物流信息化关键的目标是要平衡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比如,沃尔玛与供货商合作,建立快速补货体系。
我们知道,常规的零售商与供货商的业务流程一般如下:零售商进行销售——发现商品库存快到最低点——向供货商要货——供货商发货——零售商入库——进行销售,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沃尔玛却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是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沃尔玛对于某供货商每天的销售数据,不仅要发到自己的总部,同时通过“RETAILLINK”软件包,利用互联网,发送到供货商的计算机系统内。
这样,供货商对其商品销售的数据不再是1个月后才能知道。由此也可以看出,物流信息化必然要求进行物流流程重组。但是对物流流程的重组并不是对原有物流系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使物流系统再升华,使物流更加合理化、高效化、现代化,使物流时间、空间范围更加扩展。
● 加快物流的标准化
据估算,如果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在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2002年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暨经验交流大会”上,有10个企业的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这些优秀案例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因此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标准化。
目前,基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现代物流标准化趋势有三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二是信息流标准化,三是文件格式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软件当中,只有把企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化以后,才有利于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信息流标准化的重点是企业各类信息的编码、管理信息、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标准化问题;文件格式标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互联与互通。
这三个方面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的共享,这是信息时代先进企业标准化的一个特点。还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标准要统一;二是标准要适当超前。中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委员会2003年8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来自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技部、中国商务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出任了该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物流信息管理委员会将负责中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整合物流领域分散经营带来的信息不匹配等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标准化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国际标准的广泛采用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所以标准化也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美国微软、IBM、HP、诺基亚等公司对标准化十分重视,他们通过美国信息技术办公室中国办事机构,频繁向国内有关人士询问有关标准化制定与执行情况。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标准化意识要弱得多。因此,加快建立高新技术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出台支持信息化发展的强制性标准,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好重大工程的信息接口标准,解决好物流业信息化涉及到的标准化问题,已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
● 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从竞争的范围上来看。过去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表现在仓储、运输环节上或者包装环节上等一些单独的环节上,工商企业往往非常关注这些单一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供应链形成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后,这种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把整个物流过程或者供应链过程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特
别是在加入WTO,企业应用物流信息化以后,物流竞争已从环节的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绿蚂蚁网络物流快递平台,打造一站式物流快递服务
竞争,就像马丁克里斯托夫所说的,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果不采取信息化,物流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从竞争手段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很多国际上的物流活动都是在自动化仓库、多式联运等一些物流设施的提升上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可以说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的提高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的能力。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用多么 高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而完善的应用方面。所以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 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没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就谈不上对顾客的响应能力的提高,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影响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影响
这份稿子是给偶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准备的,他过两天要在公司领导班子会议上作重点汇报,所以有些内容针对我们公司的,不具有普遍性。第一次在沙龙上发长文章,算是抛砖引玉,肯定有理解不到位和想当然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讨论指证,办法就是在不断探讨过程中想出来的。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的影响
一、对企业用工带来的主要挑战
1、劳动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
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要求更严格,比如“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都必须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这直接导致员工更多的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大批员工将很快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另一种可能是,针对中低层次通用岗位,企业倾向于签订中长期的固定期限合同,合同到期终止,另行招募另一批员工)。
2、对员工招聘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考虑到企业裁减员工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升,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要求和目的应更加明晰,资格审查、背景调查和入职体检成为愈加重要的环节。
这也是为之后“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或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从而解除合同做必要的准备。
3、试用期规范更明确
(1)试用期薪资标准不能过低: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试用期期限较之前缩短: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有了明确标准: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4)试用期合同解除成为相对成本较低的合同解除方式,无需支付补偿金,对程序和依据上的要求偏低。(从这个角度讲:最经济的固定期限合同是3年设定6个月试用期。)
4、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1)本法的立法宗旨就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明确“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无效”,这使得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一些“霸王条款”变得失去意义;
(3)明确规定用工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时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是一个月之内;一年之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则视为建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4)对违约金条款的使用限定在两种情况,出资培训和竞业限制,企业失去了任意设定违约金的可能;
(5)劳动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劳动者不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要求获得补偿金。
(6)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自行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双倍支付赔偿金。
5、对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的要求明显提升,促进企业内部民主协商机制
(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在总则里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同时对于规定制度明确公示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6、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不再具有明显的差别
与之前的《劳动法》明显区别合同终止同样需要支付补偿金,而且支付的标准与合同解除是相同了,而且《劳动合同法》取消合同约定终止的条款,这样弱化了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的区别,至少对于企业成本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操作程序和依据上有区别。
自此,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取代了原来合同终止成为风险和成本均较低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因为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意味着双倍的补偿金。
7、用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企业违法成本也大幅度提升
(1)合同终止同样需支付补偿金(本质上也是鼓励用工的长期化)
(2)补偿金计算时,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之前的规定不满六个月无需支付补偿。
(3)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4)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在解除和终止员工合同时风险急剧上升,企业将更青睐于协商解除将风险和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
8、对老员工的管理(尤其是距退休5年的老员工)将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1)企业裁减人员时应优先保留“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和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老员工;
(2)对于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老员工,企业将不能以医疗期满、不胜任工作岗位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同样企业也不能裁减他们。让此类员工在退休前离职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工会作用得到的强化
(1)订立集体合同时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
(2)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提起仲裁和诉讼;
(3)被派遣劳动者有权选择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对企业相对有利的变化
1、明确提出:试用期员工辞职需提前3天;
2、扩大了企业裁员的范畴,降低了要求,使得企业经济性裁员更具有操作性;
3、对禁止员工兼职有了实质性的条文进行限制: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企业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4、明确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操作上更为便利,有了选择余地;
5、明确劳动者在离职时,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6、对高收入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有了“封顶机制”。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7、非全日制用工的标准非常之低,可能会鼓励企业大量使用非全日制的灵活用工。
三、劳务派遣的使用
1、企业需要更审慎的选择有资质、有实力、规范操作的劳务派遣公司;同时在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派遣协议时需尽可能明确双方各自应承担的用工责任。
2、劳务派遣的用工成本同样提高:劳务派遣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至少两年的合同;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劳务派遣的“同工同酬”的要求使得很多企业通过“编制”上的区分来实现待遇上的差异变得难以为继,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如何理解和实施“同工同酬”的概念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4、明确提出用工单位的“退回机制”: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用工单位不能依据“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而退回被派遣者,可能是个潜在的风险。
四、过渡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1、过渡期为从现在起到2007年底。
2、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有固定期限的合同继续履行,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1995年已经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他们是否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理论上说重新签订合同对他们更有利,至少《劳动合同法》相对于《劳动法》对员工的倾斜保护更明显。如果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那他们原有的劳动合同是否适用于新的《劳动合同法》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所有订立有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需要测算一下什么时候本企业工龄满十年,之后再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需要考虑一下期限与十年工龄相对接。
4、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对我们公司而言这个不是问题。
5、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
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没什么回旋的余地,也不需要考虑什么准备。
6、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原有的“劳动合同制”+“上岗合同制”的模式可以保留,至少在无固定期限合同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令企业掌握更多主动的一个模式,但是原有的劳动合同和上岗合同必须重新修订,下岗待聘管理制度也需要重新修订,尽可能降低下岗待聘人员的待遇是唯一的选择。
(2)新进员工的有固定期限合同的期限如何设计,初步想法:3+5,争取更多的试用期时间,并在3年的时候有再选择机会。
(3)需要考虑重新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4)整理并修订公司内部规章,确保与《劳动合同法》相一致。
(5)年底合同到期时,裁减冗余人员。
第五篇:广州市寄递物流企业安全责任书
广州市寄递物流企业安全责任书
为促进寄递物流企业依法经营,进一步规范寄递物流行业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制订本责任书。
寄递物流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各环节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措施和责任细化到每个部门、单位、岗位,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水平。不得未经许可违法经营道路货运、快递业务。
寄递企业要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持证营业、从业登记 “五个100%”制度 ;要按照,《关于加快全国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系统应用工作 ;要配备满足邮件快件安检需要的安检设备和安检人员,做到应检必检 ;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开展预防打击犯罪工作 ;要严格审查协议用户,落实安全措施,发现生产、销售主要产品属于涉爆涉危、易制毒化学品等禁寄物品的,不得为其提供协议服务 ;要按规定预留相应数据接口,自动化分拣设备要具备安全监管所需条件。
零担货物道路运输企业要落实受理环节物品安全检查、客户身份查验制度,如实登记托运人身份及托运物品品名、数量等信息。寄递物流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禁寄、禁运物品识别能力,一线从业人员要100%经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确保所有一线从业人员100%熟知安全查验制度和操作规程,为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提供基础保障。寄递企业营业网点收寄验视环节和道路运输零担货物受理要有按规定保存的视频监控资料。寄递物流企业发现可疑情况要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和当地相关管理部门。
寄递物流企业不执行安全查验制度,不查验客户身份,不登记客户身份、物品信息的,将依照《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负责人、直接负责人和其他从业人员从严从重处罚,对企业责令停业整顿甚至依法取缔。
1、企业名称和地址 :
2、派出所(盖章)企业责任人:
负责领导签名: 证件及电话号码:
****年**月**日
****年**月**日
(注:本责任书一式三份,企业、派出所、公安分局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