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论农民工的形成特点及相关建议
再论农民工的形成特点及相关建议
【摘 要】农民工产生于中国的特殊条件,形成后具有了自身独特之处。历史的产物必然在历史中消亡,种种现状显示出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对农民工形成和特点的分析最终得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的形成;农民工的特点;农民工的现状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92-01
“三农”问题无疑是新形势下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如何形成?农民工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一步步思考,将使我们队农民工有更加清楚和准确的认识。农民工的形成
农民工的提法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的,随后被大量地引用,在此以前最常见的提法为民工。它指的是从 进入城市,以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的形成主要是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
1.1 产业结构调整和旧有产业布局的影响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居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农民进城打工同样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
(2)我国旧有产业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他们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由于其工业的相对发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相对发达引致其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并使之成为农民工的主要集聚地。
1.2 工业化和城市偏向政策的影响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是城乡差距。”城乡差距包括城乡之间的身分等级制度和收入差距。
在我国,城乡之间的身份等级制度最明显的表现即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的存在是我国出现农民工的直接原因。
此外,在我国工业化政策和城市偏向政策实施过程中,原有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额和差距比逐步扩大,逐步引致农民工群体的扩大。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下将从农民性质和工人性质两个个角度考察农民工特点:
2.1 从农民性质看
其一、能够吃苦耐劳。城市中基建工程、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或自认为干不好的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从业人员同样大都是农民工。
其二、存有小农思想。主要表现有:算小账不算大账;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目标;缺乏创新意识;有严重的乡土观念和传统,在农忙、节日、婚嫁等时节常常要回家乡。
其三、身份遭受歧视。农民工由于没有正式身份。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歧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实现,甚至在公共场所农民工有时会遭受一些人及各类管理执法人员的歧视、刁难。
2.2 从工人性质看
其一、经济收入较低。国务院政研室2006年4月中旬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工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元~500元的占29.26%,500元~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800元以下占到72.1%;2004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80元(年收入9360元)平均全年节余3000元左右,该报告明确“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
其二、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高于城市23.8%和4.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没办法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给予太高的期望。解决农民工存在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其根本还是要实现城市对农民工的逐步吸收,最终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名词,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根据农民工的形成和特点,这里建议;
3.1 加快消除产业布局影响
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努力实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同时努力发展各区域内部经济。希望这样可以较大程度改变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现象,让农民工“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3.2 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
努力实现城乡户籍统一管理,逐步打破城乡户籍壁垒。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不可否认在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在制定和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具有较大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市户籍壁垒的弊端渐渐地显现出来,并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城乡户籍统一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3.3 稳步提高农民工经济收入
首先,加强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整体技能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建筑业的农民工为例,参加过培训的人不足10%。技能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其次、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农民工就业。政府在这些方面的介入一方面对于农民工而言有助于帮助农民工就业深受农民工欢迎,另一方面对于用人企业而言由于节省了零星招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受企业欢迎。
3.4 缓慢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推进法律常识的推广,将宣传工作推广到各个小区、胡同、街道,乃至城市郊区的每个行政村、每个互助组。同时加强对各个农民工聚集地区进行文化宣传,电影流动车以及戏剧下乡都应当更大规模或更高频率的进行。从根本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投入,尤其是中、小学。同时还应当注意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げ慰嘉南?:
[1] 袁东:请仔细看看农民工的收入[N].上海证券报,2007-01-06
[2] 亨廷顿[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38页
[3] 彭腾: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邵阳学院学报,2004-06(3)
[4]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N].劳动保障,2004-11,第37页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及特点
摘要:本文以80、90年代的农民工为例,突出其余上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旨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从多层次的维度探析影响其心理特征的原因。从而以此为契机,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提高其心理素质,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的意义
自“农民工”一词诞生二十多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与第一代农民工和过渡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必然存在着其特殊性,特别是作为离土且离乡的他们,有了在城市生活的要求。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生存权利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l;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罗霞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农民工群体比较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显然,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现实层面对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征的关注不仅仅可以加强对其心理特征的把握和了解,同时关注其精神层面的状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加强相应质素建设,对于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发他们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都重要的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
【】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1。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
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
【】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3。
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 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
【】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 难以融入城市5。总之,新
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 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7,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
【】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8。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
【9】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3.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0。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11。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
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
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六、关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1.社会心态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等。
2.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
【】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
【】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
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
【】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3.就业问题。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织没有很大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很小,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工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
【】望值比较高1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
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
【】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途径:
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考虑到教育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 新生代农
【】民工通过职业技术以及技术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无疑是最佳选择18。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
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5.家庭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19从中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家庭养
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家庭负担的加重与社会引导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民工心理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凸显起来,主要表现有其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受不公平待遇等,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影响心理状况的【21】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1】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郭科西北大学 2009,6
【2】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韩振方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3】“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研究季孝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10)
【5】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胡晓红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长子中社会科学报2009,04
【7】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唐有财学习与实践2009,12
【8】“新生代民工”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连丽霞中国农学通报2006,04(20)
【9】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梁宇三农探索2007,04
【10】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康来云求实2004,07
【11】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刘亚敏农业经济2009,07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许传新社会心理科学2007,01
【1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及对策时光辉青年科学2009,11
【14】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2009,04
【1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刘俊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16】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潘寄 青谭 海燕 李娜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颜海林 周建武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
【1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李晓红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19】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林静江海纵横2009,02
第三篇: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及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及形成原因小组总结报告
一 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
⑴、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封建国家长期四分五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 ⑵、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⑶、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巨大,政教冲突激烈,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
二 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形成原因
⑴、西欧政治格局长期处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原因 1.地理因素
因为西欧被许多河流和山脉分隔开,边缘也被海洋切割了。这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发展,阻碍了各小国间的交流。地理因素也是国家统一的一个障碍。
2.西欧封建制度:
欧洲封建社会因封建主内部土地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结成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每个封建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城市兴起前的庄园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在西欧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下,一些大庄主往往不听从中央的管辖,一度造成庄园割据的局面,这种现象削弱了西欧专制的力量。因此也是社会生产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3.历史遗留问题:
西欧没有经历长期统一的朝代。因此,西欧没有实现过民族融合和思想统一的阶段,各民族矛盾重重,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局面。
⑵、西欧封建等级形成原因
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基督教的传统,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1.罗马封建因素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2.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人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的哲学体系,基督教的出现正好满足人们的需要,解脱个人罪恶,使个人得到解放,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基督教会也在日益加深的社会混乱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性的作用,并且成为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3.日耳曼因素
可以说日耳曼人的到来,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查理·马特。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采取了大范围的改革措施。为使国家长治久安,8世纪中期,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又推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世纪,封建制度在法兰克境内确立,后来其他西欧国家也先后建立起封建制度。
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
⑶、政教冲突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扩张,并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统治者拨赠教会大量土地,信徒也不断捐赠土地。以至于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都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教会的神权要依靠世俗贵族封建主的保护,而世俗封建主的权威和合法性必须要经过教会认可。基督教会和封建主是互相依存的。另外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经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主权之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会的势力大量渗透,每一个地方教会就是当地的法院、学校、政府机关。教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宰,在精神和物质上领导全欧洲。
教皇利用给国王加冕的概略,使教权一度凌驾于王权之上,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然而,教皇与封建君主时而相互勾结,时而明争暗斗。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谁才是这个权力拥有者的问题上,意见却是大相径庭。国王和教会都想把这一大权据为己有,双方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国王与教皇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激烈,故政教冲突不断。
第四篇: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及建议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农民工这一群体,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在现实中农民工的管理还很不规范,特别是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问题
1、法制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针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克扣工资,不参保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执法也难以震慑和遏止。
2、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淡薄。一旦发生侵害自身合法权益时,农民工或忍气吞声,或无所适从,许多用人单位正是利用了农民工的这一劣势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也纵容了用人单位侵权行为的不断蔓延。
3、身份地位差别导致的歧视政策和歧视意识的长期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限制歧视农民的政策影响,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显现出了身份地位的差别,城市人口形成的歧视农民的意识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改变。
4、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影响维权行为。农民工的流动性和自由选择性是农民工就业的一大特点,他们的职业具有不固定性,往往根据打工的情况即:工资收入、环境及其它待遇情况的好坏,决定工作期限,一般都是由同乡或亲朋好友介绍,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承诺。还有部分农民工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性,不愿意或拒绝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这种行为和意识给农民工日后的维权制造了障碍,留下隐患。
5、农民工维权成本超出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一是经济成本,农民工维权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花费不少的支出,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仲裁费、上诉费等;二是时间成本,农民工外出务工多数是从事计件或计日工资,干一天活就拿一天工资,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如果农民工维权按现行的法律程序,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也无结果。
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建议
1、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建议尽快制定一部有关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明确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平等权,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条件、政治权利、子女入学、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作出规定,禁止任何机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歧视农民工,侵犯农民工利益。尽快修改和完善《劳动法》的有关章节,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欠薪条例》、《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2、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各级工会应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工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管理和服务,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普法、维权的宣传力度,使其维权意识得到增强。
3、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身份差异。
现行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镇和农业人口的身份地位差别,使农民工无法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的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可有效消除身份地位差异,改变城镇人口的歧视意识。
4、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取消包工头。
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应当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设立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发布、职业培训等,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组织有目的的外出务工,以减少流动频率。避免盲目外出打工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有组织的进行维权。对于近年来人们常说的“包工头”应逐步予以取缔。
5、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劳动者以单位的欠条作为证据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既可以免去农民工仲裁的程序,同时还降低了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6、各级政府应在农民工权益保护上发挥积极作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因而政府应加大责任,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发挥积极作用,在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积极落实人员和经费,扩大劳动行政监察范围,把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纳入监察范围,对于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应及时进行惩处。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 作者:李建华 郭青 [2011-05-16 08:21:12 ] 本篇文章被330人阅读 共有0条评论,显示0条 http:///detailInfo.jsp?id=96545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已逐步占据农民工群体的多数,由于其行为特征与上一代存在差异而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这个说法。
总体看来,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多是从代际角度出发,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从人口组成结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出生在农村、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城市就业的人群;二是随外出打工父母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大军中的主体力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主要需求,作者在上海、四川等地进行了相关调研,主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拖着拉杆箱来的和当年扛着蛇皮袋来的还是一种人”(唐仁健,2010),此语道出了两代农民工的差异。王春光(2001)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间的变化,他们不仅在流动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许多社会特征上也很不相同。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不仅拥有比父辈当年更为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且伴随着时代变迁,他们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表现出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社会特征。
(一)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其绝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工厂,鲜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基本不会种地。他们不习惯也不喜欢农村生活,乡情淡薄,其中大多数人表示“宁肯在城里饿死”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想在城市定居,40~50岁的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刘传江、程建林(2008)2005年3月在武汉市对农民工的调查表明,在未来归属倾向与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9.9%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中的一员”,“应该得到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地位”;而其父辈“未来归属倾向”的系数则呈负数,这充分说明第一代农民工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是城市的一员”,就其身份而言他们“仍是农民”。
(二)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
与20世纪80年代进城的农民工多为小学文化水平或文盲的状况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们中 80%以上为初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第二代农民工在来城市务工之前主要是在学校读书,其比例占到了44.3%。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上一代农民工是带着工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带着文凭和证书来的。这种求学和培训经历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与职业选择,从而决定了他们希望从事轻松而待遇较好、能够开眼界的职业。同时,也正是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保证了他们较宽的就业领域和工作选择余地,使得他们更不屑于父辈所从事的那些脏苦累工作,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都比较挑剔。《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 22.9% ;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朱永安(2005)调查表明,第二代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比率最大,为41.4%,而第一代农民工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16.9% ;同时,第二代农民工从事建筑、社区服务等工作的比例要低于第一代农民工。此外,因为职业期望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跳槽率”普遍偏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水平。
(三)思想活跃,公平意识、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强
上一代农民工因为有农村生活做比较,对于迁入地对他们的不公往往能无奈地承受,对在外打工的艰苦生活也都有较强的耐受力。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好,对生活满意程度参照的主要是城市生活,缺少父辈的那种满足感。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劳动报酬外,他们较重视安全、维权等这些关乎生活质量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政策理解水平和法律常识,往往具有更强的维权意识,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给予充分保障和平等对待。而当其较多地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地位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动下,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失范行为较多,犯罪率也较高,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上海闵行区公安局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前违法犯罪的主体,2009年抓获的违法犯罪人员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55.3%。
(四)勤俭意识淡化,消费观念较为现代
上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了养家防老,挣来的钱多寄回家中。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少子女家庭,家庭负担较轻,他们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自我生活和发展,追求城市物质和精神生活。栾云云、张广胜(2010)在沈阳市调查显示,其平均月工资收入为 1329.07元,除去邮寄回家的 21.36%和储蓄的 33.4%,在吃(11.33%)、住(6.22%)、通讯(7.17%)、娱乐(4.37%)、社保投入(1.40%)、穿着及社会交往等其他支出(14.75%)方面的消费支出占
45.24%,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有接近一半在城市中消费掉。他们中 8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闲暇时间生活更为丰富多彩,除了看电视、听广播,还会经常光顾网吧、迪厅、酒吧、溜冰、卡拉 OK等。
(五)更加注重交往,更加注重自身学习和子女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跨越农村和城市的中间人群,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交往范围是老乡、同学、亲戚、朋友等。因为交通、通讯便利,他们交往比较频繁。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多通过这个“圈子”而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和合法途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目前最迫切学习的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98.78%)的最强烈愿望。“如果有机会,您最想学什么 ”,排在首位的是 “专业技术 ”(49.69%),其次是“创业致富的经验”(17.18%),第三是“文化基础知识”(11.04%),随后依次是“电脑或外语知识”、“管理知识”、“法律常识”、“时事政策 ”、“医疗保健知识”。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十分重视,期望值也较高,大多数人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三、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鲜明特点将对当前和未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无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实现 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农村的未来和希望在于农村青年,而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主力。因此,“十二五”规划和未来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反映他们的内心呼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满足他们的合理期待。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除了户籍以外已经没有了农民的影子,他们没有农业技能,更不希望回到农村。无论从就业技能到心理预期都将自己定位于城市,这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他们的最终归属是产业工人、市民,而不是城市过客,不是农民。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农民工更容易接受城市行为规范,更容易融入城市。这就决定着我国的城市发展应充分考虑上亿新生代农民工可能将长期生活在城市这一现实。农民工能否实现由农民群体角色向市民角色的整体转型、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城农民工采取“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 ”,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规划不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考虑之中,在子女教育、妇幼保健等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都是根据户籍人口设计,已远无法满足实际居住人口的需求。上海市松江区 2006年规划,到 2020年居住人口为 125万,但目前就已经达到 130万。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城市建设要由按户籍转为按实际居住人口设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上亿农民工及其他流动人口的需要。蔡昉(2010)认为我国未来的深度城市化战略的要点是新老居民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的统筹管理,维护农民工的相关权益,确保社会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并有较高期望值,要加快配置教育资源,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规划,城乡一视同仁,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在城市扎根和安家乐业。
(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战略性转移
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一方面,这些地区几乎已无地可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恶化、资源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工 “候鸟”式的打工方式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白发斑斑的老人见不到自己的儿女,咿呀学语的孩童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亿万个农民家庭亲情被分隔,这绝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反映,如果在家乡当地能找到工作且收入差不多,还是在当地打工好,老人和小孩都能得到照顾。“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战略性转移。此举既可发挥中西部地区在劳动成本、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禀赋优势,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也有利于实现农民工的就近就业,不再让亿万农民背井离乡,还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三)把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成新一代农民的美好家园
近两年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由于农村地区基础差、历史欠账多,除个别典型村、示范村有较大改善外,大部分地方变化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村庄错落分散,尤其是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调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举家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四川省三台县玉星村 489户人家有 127户举家外出打工,比例高达 25%。他们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两三年甚至几年不回,村里有10% ~20%空房长期闲置。为了一个小山村,为了几十户、上百户人家,花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高,综合算账划不来。调查中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挣钱后都选择在县城或小城镇买房,而非在家乡建房。这是因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他们已不习惯;城市房价高、消费高,他们也不适应。四川省盐亭县八角镇、富驿镇的新建商品房,20%的房子被新生代农民工所买,据当地房地产商介绍,近年来农民工在县城和小城镇买房的增幅在1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如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吸引更多农民工前来居住。2009年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将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重点,这就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内地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尤其是县城和中心镇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陈锡文,2010)。未来新农村美丽的图画应该是,农民在较近处打工,居住生活在县城和小城镇。
(四)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2007 年“珠三角”、“长三角”民工荒缺少的就是这类人。目前有技能的农民工无论是沿海和内地都很“抢手”。据有关人士预测,如果将现有的农民工都培训到具有中级技能水平,使他们的月工资达到2500 ~ 3000元,将带动农民增收20 个百分点。而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只要对其进行一两年的系统培训就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这既可以为当地企业升级换代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十二五”规划要考虑加大培训补贴力度,扩大免费培训范围,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培训方面的作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引入市场化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另外,还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点,做好人生观、世界观、法律知识和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潘薇
——信息来源:农业经济问题(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