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浪的历史》书评
《流浪的历史》书评
时间是用来流浪的
quanquan1115 发布于 2007-12-03 05:16
流浪———一个常常被浪漫主义盗用的词汇。
还原被物质优渥的有闲阶级的真假叛逆们所美化暧昧的流浪,不过是一种俯就卑微的生存方式。流浪,源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流放,往往最重要的原因在是生产资料被剥夺生存空间被挤压之后,出走成为最不愿意也最为普遍的选择。
《流浪的历史》一书为法国著名史学家若兹·库贝洛所撰写,若兹·库贝洛对法国从中世纪到今天的“流浪的历史”做了详实的考察与分析,在意兴盎然的典故的趣味之间于是让我们不得不对流浪这个世界共存的问题有所反思。温情主义的面纱往往占据道德优势,却不具备操行性。兵火不熄的战争,骇人听闻的大饥荒、持续爆发的流行病、产业革命带来的失业„„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都滋生着流浪。
考察流浪的历史,无论是蜂拥至农村还是被迫来到城市的流浪者,他们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的对峙。流浪者,饱受排挤和猜忌,在主流视野中,他们是秩序的扰乱者。社会对待流浪者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通过禁闭、羁押、苦役、牢狱等严厉措施对流浪者进行无情的镇压;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基督教精神背景暗示下,社会又不断为流浪者提供施舍救济的场所与方案。按照若兹·库贝洛的观点来说,当权阶级对流浪者举动的双重性质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在面对其流浪者时一贯的束手无策和进退两难。
以往,制定流浪政策往往把区分“好流浪者”或者“坏流浪者”作为最大要点,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就连权力机关也逐渐意识到当一个人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候,往往是社会应该承当更多责任,因为这正是社会对个人的遗弃。流浪,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种对社会既定秩序的不认可甚至是不服从的态度。而对流浪的镇压与打击,就是对“异己”的清洗,本质是一种对公民权利的剥夺。
也许吉卜赛人是世界上最为潇洒坦荡的流浪民族,他们的流浪更多带有宿命气质。有一首吉卜赛人的民歌:“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不错,和爱情,生命,时间,灵魂一样,流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从剥夺,漠视到正视,维护这种权利的历史进程,正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在欧盟成立以后已经很渴望改变他们流浪的宿命了.他们渴望被承认为一个欧盟范围内存在的nation,他们希望以吉普赛的名义获得欧盟的席位,首先从人口上说,吉普赛人的数量超过加入欧盟的许多国家.至少在全球化的今天,被迫流浪的人们渴望的是归属而不是继续流浪.欧洲所谓的后现代性中,对于流浪被认为是增加了社会的成本而非福利,而福利国家有义务解决流浪者的一切问题(包括用监狱这样的手段)如齐格蒙.鲍曼所说,观光者将成为后现代性的英雄,而流浪者只能是后现代性的牺牲品.当你认真地去考察这一区别,就足以撕下浪漫主义的面纱,展示在你面前的将是残酷的世界两极分化.流浪是一个有双重含义的字眼。对于我们这些栖居在象牙塔之内的学子来说,呤游诗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浪精神已经在无数的玄幻小说中不断重复。然而,在我们真正去流浪的时候,却要真正理解“流浪”这个沉重的字眼。《流浪的历史》虽然主要以法国的历史为考察对象,但是却帮助我理解了什么“流浪”,进一步理解了我们——一个个弱势的个体——自己的命运。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的“发现你自己”让我足以相信这本“流浪之书”的生命意义,尽管在下文中我主要讨论《流浪的历史》的学术意义。
一.两种穷人
穷人有两种:真正的“穷人”和假的“穷人”。区分两种穷人的标准是健康,主要是肢体标准,进而发展为是否具有劳动的能力。在启蒙时代,当救济穷人成为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穷人问题衍生除了工作权利的问题。工作权利与生存权利是一对存在争论的概念。对于流浪者来说,是什么让他们脱离熟悉的互助环境,踏上充满歧视、不测与可能没有归途的流浪之路呢?只有踏上了这条道路,才有了在异乡的生存权利和工作权利。
二、流浪的世俗化救济
流浪的救济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个世俗化的过程曾经是法国王权强化的过程。一系列世俗救济机构特别是治安队伍的建立,将王权推广到了以前由宗教所控制的领域。“教会之外无就赎”的历史结束了。毕竟,对于流浪者和穷人来说,物质粮食远比精神粮食来得急迫。在启蒙时代,对流浪者的救济是作为国家的责任出现的,而并非他们是社会契约的一方。成为公民,获得选举权需要在一个地方固定居住一定的时间。这对于流浪者或者穷人来说是荒谬的。没有人知道自己明天是在哪里看到太阳升起,甚至他们并不确信自己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三、救济流浪者与社会控制
救济作为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是国家将人口纳入到社会秩序的控制之内的方式。但是国家总是在投入和产出之间矛盾——流浪者从来没有消除过,而在经济萧条的时代,国家总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救济穷人。社会的进步似乎在带来流浪者数量上的减少,文明化的进程使得流浪越来越成为一个浪漫主义选择。但是贫困并没有消失,那些逃离了收容所和济贫院的乞丐重新成为了社会秩序的背叛者。居无定所者不就是流浪者吗?但是我们甚至连统治居无定所者都做不到!流浪者的真实意义已经是脱离了社会控制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其实是被社会所排除的对象,无论我们向他们投向多少同情眼光也不能代表这个阶层能重新融入被控制的社会。
第二篇:历史书评《三国演义》(定稿)
历史书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读过,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明贤德的刘备,奸诈骠勇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那么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共同构建出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将我们的思绪一同带回东汉末年那个纷飞的年代。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写的,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将读者的目光仅仅吸引住。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乱政,其中桃园三结义、曹操的崛起到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归晋。故事连贯顺畅,起伏有致,令读者酣畅淋漓。
书中的语言精炼简洁,明白如话。和过去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也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火烧赤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一片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孙权的犹豫和抉择,周瑜的深谋远虑,以及刘备的立场表现„„孔明舌战群儒,中间年轻的孙权在老辈的大臣面前不敢决定,但最终被孔明说服让吴国与蜀国联合,一起攻破曹营。观天象,孔明算好东风到来的时机借用火攻,成功击退曹军。周瑜打黄盖,巧妙地利用苦肉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后曹孟德败走华容道,这一片段才收住笔。每一细节和紧扣主题,都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重叠在一起,才共同构建出一部严谨完整、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
中国有句古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读的是注音插图版,只能简单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分辨忠奸。而后便是初三时,第二次读的是更加详尽专业的版本,于是也有了不同的体会。精妙的布局,严谨的故事结构,各人物之间微妙的联系,丰富饱满的内容。可以说我是边看边思考的,从一部书中学到的不只是故事内容。
或许《三国演义》与史诗有些不符,或者它的艺术加工较多,或者人物性格有些固定模式化,但它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典范,值得人深思、品味。
第三篇: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
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历史政治,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谈到关于美国的一切。它仿佛是我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起点,常常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异文化交流真理性的启示。之所以称其为“真理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它拥有了丰富而杰出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它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获得各具特色的国际体验。然而,或许恰恰是由于它文化的复杂性,我们也难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美国。
一、关于本书
每次看完有关于美国种种的电影和书籍,我总能获得与先前不同的感受。它们向我讲述美国文化的丰富与新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虽然共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却引领我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美国这个“不简单”的国家。《历史深处的忧虑》也是这样。作为“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之一,这本重点讲述美国法律、政治制度及思想原则的书以一个中国移民的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透视,用长信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描绘着一幅生活的写实画卷。移民、种族、自由、平等,这些关键词下的美国究竟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形象?它们之间又有何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又该怎样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关系呢?这本书让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探寻作者的思想踪迹,从历史的古今到社会的百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及它的独特个性。有趣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林达,是一对美籍华裔作家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以朴实自然,富有洞见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一步步地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正像是一座横跨两道文化河岸间的桥梁,试图改变我们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二、走进美国:迎接真正的国际化
打开这本书,就像一个普通的移民一样,首次踏上一片全新的土地,我们总会开始急切地嗅寻身边的各种文化气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大国,常常被称作“世界人种的大熔炉”。自新大陆开辟以来,这里汇集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先行者”,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被迫来到这里的非洲黑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亚裔民族,以及最最本土的印第安人„„不同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在这个大环境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怎样一幅灿烂的图景!这里有全世界最奇异和纷繁的思想,最聪明和最凌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向美国一样如此流动变化的国家,这“是任何一个美国故事的大前提”。而最能体现这种特殊性的便是大都市纽约。这是一个文化极易“触礁”的地带,置身于其中的人无可避免地陷入急速的漩涡之中。这个“大苹果”的真正滋味,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品得出来。曾经有一个笑话这样形容纽约: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吧;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吧!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从中可见一斑。
然而,另一方面,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也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对每1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著有社会学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
一个初进入美国的人来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这即是所谓的“文化休克”吧。我们总是在没有真正进入某个国家前,试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当我们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对其已经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的时候,却会在偶然间发现事实与我们臆想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春节晚会的小品中,一位父亲掷地有声地对其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台下随即爆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在之前,这种场景定会让我热血沸腾,但作者却说,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社会状况的表现。其实,在美国,雇用中国留学生的一般都是亚裔的经营主,也就是说,存在中国人欺负中国人的情况。多么出人意料!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刻板印象常常阻碍着我们进行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这是很难避免的。不过,我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这个问题,就算把整一个美国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摆在你面前,你或许还是不能说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永无止境的东西。
三、种族歧视:纷繁交错的真相
文化的正面碰撞往往导致各类偏见的产生,而当偏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态势,并且不断向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饱受诟病的“种族歧视”主义。美国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臭名昭著的3K党始终举着白人至上的旗帜,用宗教般的狂热对付与他们肤色相异的人种;犹太民族在经历了二战的悲剧后,仍然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被迫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们,组织大游行的场景还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在美国社会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也让人揪心的一幕幕。这不仅仅是历史根源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文化因素依然是一个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话题。
不要说种族,就光拿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来说,由于各自风俗习惯和文化导向的不同,也会引起这种严重的“歧视”现象。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一般总会产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中西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相处,保持着距离感。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种族歧视就可以被看成这种地区主义的扩大化,只不过由于牵扯到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这种“偏见”被提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
其实,我想,如果我们单单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种族歧视”是几股截然不同的文化支流交汇相融中一个必经的过程。显然,美国这个世界文化大观园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它并不是历史的倒退,也不是社会畸形的表现。因此,它的存在也就无可厚非了。
四、自由与公平:文化多样性下的选择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再度活跃、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国家。但仍有许多高山需要攀登。我们不会止步,直到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严和机会,像生来就有的权利一样。我们生来就有权利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
——美国前总统 里根
尽管从上面看来,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恰恰有趣的是,那座高耸的自由女神像骄傲地宣告着美国是“最为自由与公平”的国家。如果单单从这两个矛盾的主题来看,你可能会发笑,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想想,或许正是由于种族矛盾问题的长期存在,人们的观念中越发强烈地燃起一种追求自由与公平的渴望。再进一步说,之所以在美国这种渴望如此强烈,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各种不同的理念原则和文化体系也只有在“自由与公平”这一个方面达到所谓的“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总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个阶层的攻击,人们可以随时入党或退党,你常常可以在公开场合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人„„“自由”似乎是美国人生活的主题。就拿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武器这一个事例来说,在中国及其他一些民主国家,让公民自由持枪的行为似乎是不可理喻的,我们也曾见证过很多枪击悲剧的发生。那么,美国为什么还坚
持到底呢?作者这样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一种用于防止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一种预防措施。”这么看来,我们便可以理解,在这个自由高于一切的国家,任何威胁都阻挡不了他们追求自由的脚步,即使让他们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公平往往与自由相伴而生。追求公平即为实现自由理想的重要途径,而美国人实现公平的重要途径便是法律的制定。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重点讲述了美国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个人主义是美国主导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前提下,法律也更加显现出其重要的一面。保证公平,维护民主,法律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要使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利益,而这些许许多多的个人利益也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书中提到,相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人更珍视前者)。作者生动剖析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反映了法律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每个人的公平。这也就更利于我们理解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怎样在严峻复杂的国家形势面前达到一种共识,怎样保持国家机器间的平衡。这是一种挑战,然而挑战背后的是前所未有的成功与接踵而至的伟大。美国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一点。
最后再说说本书的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若是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社会的广阔面来分析,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综合美国移民的大环境与文化的交错重叠,可以想象,这种藏匿在历史深处的忧虑即是对美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社会百态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再从其中得到一些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帮助的成果。这个目的,我想,也应该是每一本跨文化的书籍所拥有的共性。
仅仅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个国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好在它能在潜移默化间纠正一些我们关于他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从一个不至于“南辕北辙”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外国社会。这也是对于我们今后或许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者的一种有益借鉴。
第四篇:书评
1.【现代】 《千山暮雪》(主角:童雪,莫绍谦,萧山,慕振飞)2.【现代】《景年知几时》(第一部亲妈大团圆结局【主角:叶景知,陆与江,迟非凡】)
3.【现代短篇集】《桃花依旧笑春风》(<当时明月在>姐妹篇)4.【现代】《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III)【主角 叶守守 纪南方 易长宁】
5.【现代】《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II)【主角 杜晓苏 雷宇峥 邵振嵘】
6.【现代短篇集】《当时明月在》(中篇小说合集)7.【古代清宫文】《寂寞空庭春欲晚》(06版+07再版)【主角 康熙 琳琅】
8.【现代商业文】《香寒》(《裂锦》姐妹篇)【主角 官洛美 容海正】
9.【古代文】《冷月如霜》 【主角 慕如霜】
10.【现代商业文】《裂锦》(原名:芙蓉簟)(05版+07新版:新添番外《满盘皆输》)【主角 傅圣歆 易志维 易传东 简子俊】 11.【现代】《佳期如梦》 【主角 尤佳期 阮正东 孟和平】
12.【民国】《如果这一秒,我没遇见你》(原名:玉碎)【主角 慕容清峄 任素素】
13.【民国】《来不及说我爱你》(原名:碧甃沉)【主角 慕容沣 尹静琬】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他(她)知道,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最近看了几集《最美的时光》,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讲一个暗恋的故事。小说原名《被时光掩埋的秘密》,我刚看到名字还以为是个民国或者古代的事,原来却是讲现代人的恋爱故事。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并不算写得太精彩,叙述有点平淡,文采也一般,其实故事性也并不太强。但作者选了这样一个不太常见的角度,还是有新意的。
小说明面上第一人称讲了女主的十年暗恋及她的追爱过程,但在这整个行文中,始终贯穿的却是男性角色-陆励成的暗恋进程。其实这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在最后的番外。当一切尘埃落定,读者以为女主的十年暗恋终于修成正果,又是一个烂俗的大团圆结局时,作者给出了一个全书真正的高潮部分。所有人的秘密都不再是秘密,但唯有他-陆励成,他的秘密始终没有说出。当他的秘书以旁观者的身份把他的点点滴滴暗恋情节记录在论坛上时,读者在此记录中也重新回忆了他在本书中的种种行为,话语,以及在正文中不曾提及的事件及心情。终于明白了他在正文中被模糊的心意:原来,被时光掩埋的是他的爱恋,他的秘密。到此,这本书才正式点题,也才正式浮出本书的真正主人公-陆励成。
在我看来,女主的暗恋说是十年,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展开她十年暗恋的发生,发酵及十年中间的心情挣扎,或简单说就是怎么个暗恋法。故事直接跳到十年后她遇到那个暗恋的对象,然后所做出的种种追逐爱情的行为。这个已经不是暗恋而是明显的追爱了。就象剧里女主对着MSN说的:女追男的故事。而真正的暗恋故事是从他-陆励成开始的。在小说中或许你看不出他的恋是从哪里开始,毕竟是第一人称的女性视角写的。但在剧中,摄像机从客观旁观者的角度,清晰地向我们展现出了他的暗恋全过程。从开头的街头碰瓷,到后来的拼桌,再到女主进入他工作的公司以后的种种互动碰撞事件,你以为是在讲一对欢喜冤家的故事吗?在我看来,却是一场暗恋的华丽启幕.“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爱。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段话是这本书或者这个电视剧的文案吧。貌似是女主十年暗恋的心声,但女主并没有不求结果,她不就为了求个结果,求个拥有,才会抛家舍业地去追求她心中的“爱”吗?那分分钟想要告白的节奏是“暗”恋吗?真正不求结果,不求爱,不求拥有的是陆励成的暗恋吧。其实不管是明恋还是暗恋,都是爱情的形式。只是,前者追求的是两情相悦的美好,后者因为种种原因,演变成“一人花开,一人花落”的独角戏。而这个剧,正是陆励成一场没有对手的独角戏。
街头碰瓷,是他初遇女主,不是什么美好的相遇,但应该是印象深刻,不然也不会在第二次咖啡馆里一眼就认出女的来了。拼桌事件后他有了女主的一张名片,这也为他后来对混进公司的女主产生怀疑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有怀疑就有观察,有观察,就有试探,更有想揭穿谎言或对揭开真相的好奇。“好奇害死猫”,一点没错。就因为当初的一点点好奇心,当初想揭露真相的企图心,以至最后使自己陷入情网。一开始陆励成利用他职务的便利,把女主放在自己身边工作,他原本应该只是想近距离地看清女主的目的,在他弄清楚女主进公司的真正原因后,他应该就会做出一个相应的决定:是拆穿谎言还是继续留用。因此起初他就象一个猎人对待一个进入陷阱的猎物一样,对女主是审视,冷眼相看的态度,同时再加几分:“我早晚会看清你的真正目的,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这样一种志在必得的霸气。此时无关风与月,他说“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并不是要得到她,要与她有什么情感纠葛,只是一个领导者或者说是有商业头脑的精英对混进公司的可疑人员必要的防范和威慑。
那么爱又是从何而起的呢?作为陆励成这样一个有头脑,有阅历的成年人来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不是那个在感情上很傻很天真的女主,因为一个男生的一句话就“爱”了十年。他对女主并不是一见钟情,最多也只是日久生情罢了。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如何一点一滴地陷入这场“一个人的恋爱”。在“杨洋生小孩”这个事件中,女主的镇定表现,临场指挥能力(虽然剧中是夸张表现)让陆励成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觉,这从剧中女主让他别愣着,去开车时,就能看到他有一个挺明显的震了一下的表情。想来以前是没人会对他这么说话的吧。此后车上及医院的一系列互动情节,让女主在他心中的定位不再是“被怀疑的对象“,而是觉得“这个女的还是有点能力的”,但也仅限于对她工作能力的界定,并不掺杂个人的感情方面。所以在后面指定要女主加入封闭工作项目,也是基于对她工作专业的肯定。
如果说“杨洋生小孩”事件只是他对女主印象的一种改观的话,那么在封闭工作期间发生的事足以使他对女主产生了好感。我们掠过他们之间因为工作的种种唇枪舌剑,单看陆励成感冒拿到药这个情节。药和水应该是女主放的,因为之前他们在厨房有谈起过他生病的事。(但为什么放在厨房门口,万一他不出来呢?想不通)陆励成在拿到药后有沉思,随后又有一个微笑。在他这一笑中,有“原来你还不错,还知道关心别人”这样一种意味。这时他对女主的感觉已经不再局限在工作方面,更多的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感受,而不是一个领导者的感受。在此时,他仅仅只是一个工作上有点压力,身体上有点疲惫的男人,本不期望能获得下属的多少关心,更何况还是一个刚与他唱过反调的下属。但这杯水和药,让他感受到一种来自他人的关心,这种关心对于此时稍显疲累的他,无疑是一股暖流,让他对女主有了脱离公事方面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直接感受:哦,原来她也有这样关心人的一面,也不是只会莽撞顶嘴啊。而陆励成作为一个男人对女主产生兴趣,应该就是从泳池边开始的了。虽然这个“出水芙蓉”的画面拍得并不怎么样,打在女主脸上的白光模糊了女主的五官,但或许这就是当时陆励成眼中女主的样子吧:虽然朦胧,但也不失美好。心中有点小涟漪,却也不是一眼万年。所以后来他的邀约吃饭,其实也只是试探下女主的态度,而他在被拒绝后说的话“以后你会请我陆励成吃饭的。” 应该还没有“这个女人我一定要得到手”的势在必得,更多的是作为男人的一种强者的姿态吧。
真正的心动,或许就是发生在“红酒诱惑”这一段中。在这段之前,有个“厨房谈心”的情节其实已经能看出陆励成对女主不再只是上司的角色,他有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态度。彼时,女主刚刚炮轰了他,推翻了他的决定,蔑视了他的权威。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这种特立独行的员工,先不论她的言行是否为了公平正义,单就她的这种无视上司的态度,是不是就应该立马震压,先把她的气焰打下去呀。不然以后人人都看样,那他在公司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啊。但陆励成却没有,他不仅在公开场合没有说她什么,在两人独处的厨房里,也没有半点指责她的意思,还向她解释分析当时的情况。这作为一个领导者,特别是象陆励成这样强势独裁的领导者,太不可想象了。唯一的解释,那就是他已经有了私心,他不再单纯把她看作是一个下属,他对她有了男人对女人的包容心。在厨房这场戏中,陆励成看见女主进来,他的目光不是作为上司的那种严肃和锐利,他的眼神看上去淡漠,但却隐含了负气的感觉,就象是情侣吵架后,看见女朋友过来,既赌气不想理她但又不失亲密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面对女主邀他喝红酒,他说“我不喝这个牌子的红酒”的时候更明显。说的时候的表情就象在说,“我还在生气,你以为一杯红酒就能哄好我了吗?”分明就是一种对亲近的人才会有的态度。至于之后对女主说的一连串谆谆善诱的话,那就是逐渐敞开心扉的节奏了。到最后他手拿红酒(咦,不是不喝这个牌子的吗?看来还真是赌气的说。),靠近女主的时候,他其实有审视女主的意味,他的目光中有探究,有邀请,也有诱惑。他在等女主的一个反应。如果女主有羞涩,或者等待,或者迎合的意思,那么他应该就会吻上去了。但他没有在女主脸上看到类似的意思,这让他觉得还不是时候有这么亲密的举动,但还是在她耳边留下了一句暧昧的“晚安”。当晚他的辗转难眠和第二天的晚起,充分说明了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她”。虽然前路未明,但爱已起程。
如果说书中的他还是在暗处,读者是在结尾处才彻底明白他的心意的话,那么在剧中,他无疑是站在光亮处,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目光,让观剧的人随着他的一言一行来感受他在这段暗恋中千回百转的心情。掠去那些剧情的枝蔓,我们甚至可以忽略他爱的女主对他爱的回应。回应固然好,他的暗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如果没有回应,也只能叹一句:深情错付,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或者惋惜下这个女主的错过,象书中说的:“这是一个多么不幸的女孩,她不知道有一个人曾爱她那么深。”(大概意思)。亦或如平凡生活中的你我,也可以自我安慰下:象陆励成这般强大霸气,无所不能的精英人士都有他无法得到的东西,更遑论芸芸众生的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烦恼是不是也可以稍微想开点了呢?
网上有言“万年修得陆励成”,这是对陆励成这个人物最好的褒扬吧。他的优秀,他的深情,他的付出,已经独立于剧情,独立于被暗恋的对象而存在。我们在屏幕前看他一路走来的风景,为他的无望爱恋起伏的心情,这些也是最美的时光吧。若干年后,我们都模糊了剧中曾经的情节,但陆励成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一个精彩的影视形象,一定会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最后附上“独角戏”的歌词,我觉得挺符合陆励成的暗恋心情,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观剧的心情呢:“一切只是演戏,要你好好看戏,心碎只是我自己。”不管剧的结局是什么,我相信这个历经磨练的男子,并不会沉迷于曾经的爱恋或者伤痛,一往无前才是他的风格,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在我们为剧中的他心碎难过的时候,相信他已经踏上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路
匪我思存《香寒》的读后感
分享到:
2009-10-03 14:23 网友采纳
喜欢《香寒》是从封面开始,很久没见到过这么文艺的封面,片片花瓣飘落。看完之后不住叹息,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好的东西是不是都要似这花瓣一般,随风飘散;是不是所有爱情都会像这花瓣一样无奈凋零……就算,真爱无敌?
这个的开头就让我兴奋,因为我嗅到了阴谋的气息,虽然是婚礼,但让人觉得背后隐隐生寒,洛美和言少梓之间的暧昧,像是火花,在暗夜中劈啪作响。
还没看到下文就依稀觉得二人有一段旧情,可是洛美居然可以如此镇定,如此自若,因为职场历练这么多年早已是金刚不坏之身?还是因为理智大于情感,为了妹妹幸福心甘情愿祝福?还是,在她的内心里根本就不爱了,因为不爱,所以完全不在乎,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洛美和言少梓在休息室的一场对手戏,处处都是玄机,言少梓居然在自己的婚礼上心烦的吸烟,为什么会心烦?因为自己也不确定这段婚姻是否是好的选择,还是心烦自己的旧情人居然这样洒脱,如此不念旧情?
我几乎以为他要点破这一切了,可是他像是对着自己说一样,坚定的强调,“我爱洛衣……”
他不是在对洛美说,而是在对自己说,暗示的意味强烈,也许只能这样暗示自己才能不失控吧,谁知道呢?最后,言少梓对洛美说把永平南路的公寓转到洛美名下,洛美明显的没有预料到,因为她居然怔了一怔。永平南路的公寓是两人的秘密,是那段不愿开启的旧时光,最后,成了洛美的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地方,是她的痛楚,是她无人可陪伴的孤独。
后来,**不断,洛美终于离开了常欣这个是非之地,准备开一间小店过平淡日子,只是没想到阴谋还是一点点将她吞噬,一步一步,诱她步入深渊。
好像她花店的名字,落美,怎不让人唏嘘。
容先生第一次出场好像深不可测,他的出现,是一切阴谋的开始,是一些纷繁复杂的开端,从那日开始,言家风雨飘摇,官洛衣面目可憎,洛美从此没有平静生活……
容海正好像是复仇的撒旦,一点点的毁掉言家的一切,看的时候,不禁想要这个人离洛美远一点,可是,一切终躲不过去。好像歌里面唱的那样,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风暴一点点将言家吞噬,洛美和言少梓之间的种种过往也在一点点揭开,原来大家都错认了对方,现在也是无可挽回,在永平南路公寓里面言少梓将一切暧昧说破,洛美却还是理智的紧,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终于,在那个大雨的晚上,官洛美的一切脆弱的统统爆发,女强人的内心都像是水晶,酸硬无比,却又易碎,洛美终于累了,她发现自己不是万能,她也需要一个依靠。这个认知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东窗事发,官洛衣彻底崩溃。
一直不喜欢官洛衣,她的种种行为不是毫无心机就是心机太深,我很恶毒的以为是后者,她遇事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应对,于是,她成了这场风暴的第一个牺牲品,还有,她们可怜的父亲。
昨夜星辰昨夜风,官洛美一直辛辛苦苦维护的东西瞬间倒塌,留她一个人,面对着这艰险的世界。不过几天而已,便断送一生憔悴。
容海正出现在洛美面前的时候像一个天使,救赎官洛美走出痛苦,虽然怂恿他人复仇是在不似一个天使所为,可是,撒旦也是一只堕落了的天使。洛美终究还是没能逃开,因为仇恨,她已经把过去的一切全部丢弃,不管是理智还是坚强。
她不管容海正是天使还是魔鬼,就算是毒药,现在的洛美也是无从选择,在她眼里,唯有痛苦和仇恨最为真实。
在巴黎的一切完美的不甚真实,英俊温柔多金的情人,在这样浪漫的城市不谱出一段罗曼曲简直是不合情理,我简直要认为容海正要爱上洛美了,可是他却说,如果我们两个结了婚,这将是对言氏家族的沉重打击。
原来这不过是报仇的一部分,毕竟那样深重的仇恨,那么多年的苦难,让他怎么舍得这么好的机会。
以前的洛美,怕是如何也不会接受这样荒唐的婚约,可是现在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官洛美,除了仇恨已是一无所有,报仇也是她的唯一目的,是她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原因。不管怎样她都会去尝试,哪怕容海正是慢性的毒药……
于是这样的契约成交了,虽然我们极品的容先生不喜欢洛美用这个词,但是,这却是两个人关系最好的写照,无关情爱,只因仇恨。
日子好像平板一样,他们的计划一步步铺陈开来,细致,缜密,让人有种痛快的感觉,但事情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场婚姻本是一场假戏,可是容海正却渐渐真做了起来。处处表现出来的是他真的爱洛美,真的爱一个人不过是在细微处对她好,一餐一饭都尽心尽力,面对那个人愁肠百许,忍不住叹息,可是这样也太过梦幻,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敢相信。洛美甚至在看出了一点阴谋的端倪…… 那场舞会是两人平静生活的终结者,因为在舞会上洛美重遇言少梓,容海正同洛美心生嫌隙,他可以运筹帷幄,杀伐决断,却在这个时刻无力掌控洛美的心,两个人都是痴儿,对于感情的立场太绝对,太黑白分明,根本没有中间立场可以走,一个陷进太深,一个裹足不前,于是都绊在那里,动弹不得。
计划还在进行,每进展一步都让言氏家族觉得难堪异常,把野兽逼得太紧的下场有可能是被反咬一口,于是,那样卑鄙无耻的算计落在洛美身上,让官洛美把最后一点坚强用尽,像一只被拔了所有尖刺的刺猬,只剩一团软软的肉,在风中不停颤抖。
在这样的时候,只有容海正可以给洛美一个温暖安全的小窝,我不得不承认,千岛湖一段,是每个女性的梦想,那多理想,多么梦幻,她的眼里只有他,他的心中也只有她,洛美抛去一切心机,放纵自己蛰伏在他的羽翼下,沉迷在湖光山色,甜梦,花海之中,她忘掉了沉重,从此脱胎换骨。
她像个公主,被王子藏匿在人家仙境,过着神仙般让人艳羡的生活,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容海正所没有的,可是她的王子却说,“这世界上,我没有的东西太多了。”这里面包不包括洛美的心?也许,也许……是什么让容海正这样不确定,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洛美?或者,不相信洛美知道一切之后会如何应对? 我终于相信,这段婚姻是一场阴谋,官洛美只不过是一个猎物,而聪明的猎人却不动声色的失去了自己的心…… 马蹄踏破千堆雪,王子和公主不得不回到俗世,洛美此刻已经不在以前那个人了,连眼神都一点点的钝下来,不复过去的神采,现在的洛美,再也没办法用理智来应付前的那种种的打击。
面对容海正的出轨,她选了一种最不理智,可也是那时的她唯一可以办到的处理办法,那时的她,怕是已经爱上容海正了,就算内心中有个声音不承认,但是本能已经代她作出了这个回答,她爱这个男人,而这个人的不确定感却没发现她爱他。
缺乏安全感的并不是洛美,而是容海正,他以白瑞德自比,可是洛美却不是郝思嘉,他在洛美身上没有一点的把握,而且,他并不愿意装作有把握,他以为她做傻事是因着别人,那个他痛恨的别人。
于是两个人不停的试探对方的底线,洛美在看到言少梓喜帖的那一刻,终于无处可退,只能来到那个埋葬她所有过去的地方,永平南路那栋公寓,那里是洛美的伤疤,也是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洛美真的以为这里还有着她的过去,可是,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她早就回不去了,那些对言少梓的表白,不过是自己骗自己,她以为自己要的是那样,可是,命运却不给她这样的机会,她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那些人,那些美好,她再也要不回去了。
故事到了现在,已经让这两个人使尽全身的招数来纠缠试探对方,这实在是太过伤元气的做法,猜忌那么多,爱,却只有那么一点点。
于是算计,于是冷战,于是,两败俱伤。
那些细节,足够一副钢筋铁骨黯然神伤。
真相一步步揭开,原来,这真的是容海正的阴谋,原来,他早已失落了真心……可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确定,绝望把官洛美重新武装成一个斗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做了她也不愿的抗争,她经历的足够多,阴谋,鲜血,背叛,在阴谋面前,似乎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容易……可是,她知道,死亡不会有任何意义。
这个故事,好像比《裂锦》更加苍凉,虽然,它试图让我们相信真爱无敌,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容海正一开始便带着阴谋而来,他后来爱上洛美,曾经有那么多的机会来说明这一切,在最后的时刻他也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可是他没有,也许只是一个念头,但这咫尺已经是他们之间的天涯,掌心为佛,手背为魔。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洛美还是没有将那枚印信交给言少梓,十丈红尘,总有一个地方,让她这个人容身,一边同现实痴缠,一边大彻大悟。
她叫女儿悔之,是啊,悔之,那份悔是比不悔更让人唏嘘感叹的力量吧,那时候,他们都有过一次幸福的机会,在那么有限的生命中能被所爱的人深深爱过,或许不该再奢求再怨什么。
可是这样的苦楚,让所有人深深绝望。
一念天堂,最后,不过是,一生叹息
参考资料: http://
我没办法写读后感,好难
因为香寒是匪大所有作品中最让我唏嘘的 我喜欢那个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的容先生 他爱洛美 很爱很爱
最后的那封信让我觉得心好痛 虽然没哭
但是我真的觉得好难过
我一直觉得洛美和海正的故事像一株曼陀罗的盛开 人说曼陀罗 花开一千年 叶落一千年 花叶终不相轮 彼岸花 无间的爱
不可预知和死亡
妖冶二邪魅的盛开,却带着致命的复仇火焰 于是她和他终究是错过了 两个都没有安全感的人 都放弃了相信对方 然后仇恨带着误会
一点一点吞噬着他们过往的美好 一切美好一点一点湮没了
我想过
洛美去曼哈顿,会在高处看灯吗? 洛美去圣让卡普费拉,会想起和容海正的约定吗?
洛美看见白茶花会想起那个关于谢谢的冷笑话吗? 洛美读到白瑞德会想到海正吗?
洛美在半夜醒来会想到那个失眠的傻瓜吗?
一棵支持菟丝花的松木也需要依靠 是啊,无往而不能的容先生终究是累了 他选择了放弃 可是洛美不知道 她竟然后悔 竟然“悔之”
“他们都不知道,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心灰心意冷。从你与我决裂那一刻起,我便觉得世间万物,没有一样值得我挽留。” 我突然觉得假期特有的孤勇是可贵的 如果容先生有的话
那么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 陪着他的将是妻子和女儿
那么值得他挽留的将是整个世界 那个下一世兑现的诺言也将实现
我想问,容先生
你在九泉下真的瞑目了? 我想问,洛美
你知道真相后还后悔吗?
在我看来你们真的好狠心 对自己狠心,对对方狠心 对我们这些痴人更狠心
就放任我们这些痴人为你们的故事唏嘘不已
希望悔之可以理解到
自己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 他狠爱自己和妈妈
From_一个痴人
你我相识在错误的时刻
无论是一段感情还是一桩婚姻,彼此的信任是前行的基础,而共同的成长和对情感的经营是使其维系下去的营养素。
陶骧见到18岁的静漪时,她先同别人跳了半支舞,而那个“别人”离开静安别墅的路线证明其显然经常出入这里;静漪听出陶骧的声音时,他在同黄珍妮纠缠不清;陶骧知道静漪为了戴孟元差点丢掉性命;静漪也知道陶骧和金润祺必定有些说不清楚的地方„„婚前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障碍,而双方都有的细致、聪慧和闷骚的性格又导致他们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沟通,直接给这段婚姻定下了灰色的基调。
之慎投资失误、之忱在政治上太有野心、程世运既有深远的眼光又有远大的抱负同时还是个相对封建的大家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让静漪看明白了自己只能嫁进陶家。但是生长在一个严父慈!的家庭中比较受宠的女孩儿当然不能够适应陶家这种完全封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静漪是从杜氏!亲和宛帔的开放包容的爱中直接掉进了陶夫人和符氏这种以夫为天、以家族利益为先的冰冷的家庭关系,陶骧并没有及时注意到这种落差给静漪带来的冲击,而来自教养中的谨言慎行让静漪即使收获了来自陶老夫人、陶父、大姑奶奶等人的关爱也没能够消除掉受到的冲击,反而拉开了她和陶骧的距离。
从一段婚姻来说,“青梅竹马”是不错,“门当户对”更重要。陶驷和雅媚、文谟和尔宜、无暇和碧全、无垢和远遒都是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还有点儿“青梅竹马”的意思,所以他们即使遇到一点波折,最终也能够解开心结共同走下去,因为始终相信对方对自己的情意;陶骏和符黎贞则证明了门不当、户不对的两个人想要长远地走下去是很困难的——问题并不在于双方的经济差距,而在于各自受到的教育不同。在还没出现职业女性的时代,符!带大子女的过程想必很艰难,所以她的两个女儿都有着看似坚强的外表和较为扭曲的内心(同样的,戴孟元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她们不放过一切“向上走”的机会,同时又总是怀疑自己会被别人瞧不起,在利用条件优于她们的人带来的好处时不会真心感恩反而觉得理所当然。陶骧和静漪已经失了“青梅竹马”的可能,勉强算得上的“门当户对”又因为金钱(西北债券)和文化(两家的家庭文化)的差异而使双方始终没能站在同一级台阶上。陶骧总是下意识地认为静漪的心不在自己身上所以她的笑都是假相、她的温情是背叛的前奏,甚至不惜自己设下圈套来证明自己这种判断的正确性;静漪则一直缺乏对陶骧的绝对信任,这让她既不可能坦白说出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又不可能不时时给自己留好后路。符弥贞、藤野晴子和孟冬儿的出现只是导火索,静漪和陶骧二人没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又不能开诚布公地讲出来才是根本问题。归根结底,他们相遇的时间不对,静漪聪慧但不够成熟,陶骧则是只在感情以外的地方精明,一遇到和静漪之间的问题就会因为患得患失而方寸大乱。
六年多的分离让他们冷静,也让他们成长、学会接受现实。幸运的是,静漪的细致和陶骧的专情都保留了下来,学会在爱里妥协让他们最终又走在了一起。
个人观点认为使陶骧和静漪分开的最关键两个人物分别是戴孟元和陶夫人。
其实如果不是之慎投资失误,如果程家的父亲、!亲和哥哥们能够把戴孟元的事情摊开来说而不是处理得如此激烈,以静漪的聪慧未必不能够发现戴孟元不是良配——比起陶骧来,戴孟元显然更不在意是不是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陷静漪于危险之境。家国天下固然重要,但一个男人的责任感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即使不能够在理想与感情之间找到平衡,也起码不该因为所谓的理想而去利用感情。戴孟元只是符合了少年静漪的想望,从而在她未来很长一段岁月中因为面对的现实太沉重而追忆自由自在的少年时光时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静漪应该已经明白,长大了的戴孟元,即使当年没有被迫同她分开,也会在现实的打磨中不再是她的良人,可是陶骧却不明白静漪的这种“明白”。
关于陶夫人,从地域、经济和文化上来说,我猜想她的出身和杜氏!亲、宛帔相比都是有差距的。陶老夫人、大姑奶奶、陶父、程父、番外中的冯老先生甚至陶骏对陶骧和静漪的关系的判断都是来自于“人”,他们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和性格,而陶夫人有时会拘泥于一时、一事。让眼界不够宽广、层次不够高的人管家,当然会带来每天都很忙、却不能阻止恶性事件发生的结果,因为她本身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陶夫人的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影响着陶家的内部文化,也加快了静漪感觉自己脖子上那根绳索束紧的过程,她们之间这种类似于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如果没有战争年代的环境和对陶骧的共同的爱作调和,将会始终存在。
最后要深深地感谢尼卡,写出了这么感人的长篇后,还能够给我们这么多番外,让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脉络清晰、循序渐进,让我们这些读者度过许多甜蜜的时光。
第五篇:书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我见
勒.柯布西耶曾说过,住房是居住的机器。从这个理论推导,我是否可以认为,一个城市是承载这些机器的大型工厂,而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人,就是在这个大型工厂工作的工人。如果如此诠释,那么城市似乎变得毫无人性可言,到处充满冷冰冰的大型器械,为了讨生活而四处奔走,冷漠的“人”。
“人们常说,我们太沉溺于生活方式,我却要说: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复杂。”这就摘自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导言之前的部分,一个名叫奥利弗的诗人(暂且可以称为诗人吧)说的。他还说: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若问生活有目的价值与否,唯一的答案就是,你是否拥有足够的生活。而在城市中,我是否可以认为人的生活方式与目的,决定了城市的生活与目的。无论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还是霍德华的“田园城市”,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似乎都在致力于“想象”(请注意我使用的是想象)一种完美的孤立的城市形式,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求,忽视了城市自身复杂的,互相关联的,多方位的特性,仅仅是异想天开的认为城市在拥有这些及其相关形式之后,就可以完全自给自足的发展下去。简认为这是荒谬的,同样,以一个初学者的我来说,我也认为那是谬论。试想,将一个人置于一个孤立的氛围中,切断他与周围的一切联系,仅仅供给给他充足的物质条件,这样短时期或许还可以生活下去,长此以往,人会疯掉。同样就城市而言,仅仅希望城市自己自足,长期下去城市系统会崩溃。正如简对霍德华“田园城市”的抨
击:他(霍德华)规划行为看成一种专制的家长生活,完全忽略大城市的自我管理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运行的形式,开拓行的经济布置的方式,以及大都市复杂的,多方位的文化生活方式。简言之,就是只考虑到了物质生活方式而忽视精神生活方式。
我们又一次回到问题的原点:如何规划才能使城市跟回家完美?简认为,无论是霍华德,伯纳姆还是勒.柯布西耶等著名的大师,他们的全部观念和计划都与城市运转机制无关。他们缺失对城市的研究与尊重,仅仅将城市视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工厂,用来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器械,以至于城市都成为了规划师手下的实验品。我曾经读到过有关密西西比城市的衰亡:“那曾经是一个精心规划的社会,那里有居民点,有公共中心,也有聚集了陶器制造,珍珠加工,藤席,藤篮编制等门类的手工区。几个固定的地点被用来作为游憩区,大型公共建筑位于公共广场的北侧。居民区位于分割墙和广场之间并接近河流的弧形下场地带”看似很人性的规划,似乎少了一些东西,联系区域的纽带——道路或是街道。有人曾经把密西西比的衰亡归于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甚至是战争和疾病。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森林都有自我修复能力,同样,作为城市,他也应该有,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他的规划也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是稳定的,正如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规划也应该留有余地,使得他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并不是一味的推到重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修改。正如密西西比,在人们发现他不合理时并不是想怎样改变而是大刀阔斧的去重建,这样下去,原先的规划很快就会面目全非,也就
不奇怪在气候等客观因素发生改变时,他就走向了衰亡。简所认为的规划,往往是发展的,有活力的,当你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见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如何的现代化,你会看到时间在这个城市中留下的痕迹,陈旧但是充满韵味的街道,高耸的大厦,当然也有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像西安展现给大家的厚重与韵味。这座在古长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并没有将历史留下的痕迹完全推倒,他巧妙的在原有的城区基础上发展,城中心位置保留着唐时的钟鼓楼,皇城部分的古城墙依然挺立,古代的街道也在保留,有条不紊的以皇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发展。当你踏入这座城市,你会不知不觉间为他厚重的底蕴所感染,从而肃然起敬。我还见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教堂——罗马尼古拉教堂,这是一座建立在三座公元三世纪以来的古代神圣基础上,有着古怪里面的教堂,在其后面可以看到古代马尔彻里剧院建造的中世纪住宅。这座在原来没有被夷为平地的遗址上,一断壁残垣、为依托,不读啊不完善或是新建的建筑,在数十世纪以来依然表现着它伟大的活力,它不在拘泥于它最初的建筑风格,以一种睥睨的姿态发展,或许它由于没有遵守传统的建筑教条而显得有些惊世骇俗,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它不可替代的地位。
城市并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他更是用来生活的。当你对你所居的城市有一种归属感时,你就会产生里了解他的欲望。而走上街道将是你最好的选择。
城市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他的街道,街区,道路,就是他交流与联系的纽带。有人或许会忧心城市的安全问题。简说,街道及其人行
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十一个城市的重要器官,而维持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到这里,我们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城市中的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安全不是他们的责任?”看过简对波士顿北端及哈德孙街的描述我才恍然大悟。这两个街道都是使用率很高的街道。两旁往往是商店,酒吧,住宅区,并且人们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很好的分割开来,白天,街道上人群川流不息,店铺的老版出门招揽生意,同时,流动的人群,吸引了哪些由于好奇而将头探出窗外的居民,使得整个街道处于一种天然的“监视”之下,在公众的眼睛之下,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注意自己的行为并加以约束,从而为街道带来平静安全而祥和的景象。在夜幕降临的时刻,城市的芭蕾舞者会在广场的空地上举办舞会,诗人,学者,流浪者会在酒吧酌饮,休憩,街道同样也是人来人往。当然,这样也为街道乃至城市注入了活力。在本书中,简层多次提到活力这个词语,在看了他对波士顿北端的描述,我私下认为,简所认为的活力的来源是人,是从一种热爱生活并认真生活的人身上散发出来并感染这他们周围的人的魅力。思及规划平易近人的,亲切的,自然的,与人的实用功能休戚相关的规划要比那些华美的,典雅的,冰冷的,有距离的规划要来的长久。
我们都在思考,城市并非是陈列在博物馆或是玻璃橱窗里的艺术品,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使得他有血有肉?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物质空前膨胀的社会中,城市中的大多区域都出满了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冷漠的邻里间互不相识,人与人之间更是缺乏真诚的交流,里简描述的
景象似乎越来越远了……
当然,对于简所说的,城市的街道需要一批“眼睛”来照看他的安全。我对此表示怀疑与矛盾。简所构建的是一派闲适安宁的景象,而我认为这种景象的维持需要一大批具有充裕时间的人。无论是波士顿北端还是哈德孙街,哪里居住的都是一些中产阶级或是无产阶级,生活成本并不高,但在一些高租金区域,人们为了高额的租金往往需要辛勤的工作从而形色匆匆,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照看”街道,从而在这些区域,犯罪率居高不下,这时,简认为的维持安全的方式又如何实现?在这些区域,人与人之间并不尽力联系与交流,而这种不建立关系的现象在规划过程中也广泛存在。试想,城市中一道道铁门与墙壁,似乎是一道道枷锁,割断了人之间的联系,同时由于人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的猜疑与不信任,使得他们更不愿与走出枷锁,走上街道去享受城市的活力与生命力。就像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不过这次的别里科夫不再是封建教条的追随者,而是更加的多疑与材积。我不知道长期下去这样的城市会朝着怎样病态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我而言,我会疯掉。
简说,“在城市里,不管是富人区还是穷人区,还是介于中间的地区,因充满趣意的人行道上的生活和丰富的人行道上当交往而导致麻烦的地区迄今还没有发生过。”的确,关上房门,走上街道,人行道上各种各样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并且,他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倘若这个场所满座了人们的审美与休憩的需求,并且他安宁,温馨,不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交流场所,谁又会忍心制造一些恐怖
事件来破坏他的安宁呢?
人们在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往往也会有共享意识,当人们愿意将这种意识放大时,城市就不再是一块一块分割开来的区域,而会变得更开放,各种交往也会更频繁,整个城市也会更加有活力。
城市中的人形形色色,而他的希望在于孩子。简说,“成功的城市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有哪怕是一点点你对彼此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我认为最能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孩子模仿天性使然,城市街道上发生的事情晚饭晚饭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若是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好奇,或是其他累死的情绪,以至于他后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最先反应的肯定是他值钱见到过的做法。所以无论行走在街道上的是父母,熟人,甚至是陌生人,都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更替的影响,所以,对于活跃的丰富多彩的街道上玩耍的孩子们来说,在既有男人也有女人的世界里嬉戏和玩耍的机会不应该被剥夺。
简固执的认为,较于街心公园,孩子们更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城市街道上闲逛。街心公园经过规划师们的精心雕琢,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多样化的环境才具有实际魅力,产生自然的生命之流,招致源源不断的使用人流。精心雕琢后的街心公园,就像橱窗里展示的样娃娃,华丽却又有些乏味,千篇一律的绿化,水体,限制人们视野的围墙栅栏,各种各样的标识告诉你,这个不行,那个不可。对于孩子而言,毫无乐趣,甚至枯燥。街道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一
天之中甚至不可能出现连个完全相同的时刻,对孩子们来说,处处都是惊喜与冒险,对老人来说,处处荡漾孩子笑声的环境使得他们更年轻更活力。
简提出了产生城市多样性的四个条件,地区以及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余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街道要短并且容易拐弯;建筑物各色各样,最好新老建筑混杂其间;被分成细小街区的城市分区里的人口密度要大。这也说明了在城市生活中,以行人视角所见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规划来说,并不仅仅是规划师们共同商讨的结果,而是需要全民参与。只有有了主人意识,才会产生归属感
用简的结语来结束我的感想——单调、乏味、缺乏活力的城市只能是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而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即使有些问题和需求能超出了城市的限度,它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延续这种再生能力并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