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指导书
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指导书
(建筑工程专业)
土建系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基本思路
设计中要掌握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熟悉肋梁楼盖结构布置要点;理解钢筋混凝土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的基本概念;掌握连续梁、板的设计方法,荷载取值及内力计算;熟悉弯矩包络图、抵抗弯矩图的绘制方法;掌握梁、板配筋的构造要求;同时要熟悉计算中的各项规定。
二、设计步骤及方法
(一)、结构平面布置及构件尺寸选择
1、柱网和梁格布置应力求协调,整齐划一,以简化设计、方便施工;但必须与建筑设计协调统一,满足建筑使用上的要求,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
板、梁的合理跨度为:单向板为1.7~2.7米;次梁为4.0~6.0米;主梁为5.0~8.0米,同时宜为板跨的3倍。
2、板和梁尽可能布置成等跨,如不易保证,可将中间各跨布置成等跨,而两边跨可布置稍小些,但跨度相差不宜超过l0%。
3、板厚和梁高一般按刚度要求初步估算,再根据荷载大小及构造要求初步确定,初步确定的尺寸必须经过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并满足要求。
根据刚度要求,并应考虑建筑模数: 板厚:h≥80mm,且≥(1/35~1/40)L 次梁:h=(1/12~1/18)L,b=(1/2 ~ l/3)h 主梁:h=(1/8~1/14)L,b=(1/2~1/3)h。
(二)、单向板的设计 l、荷载计算
对单向板取lm单位宽板带进行设计,计算每米宽板带沿板跨度的均布活荷载设计值和恒载设计值(板自重、面层及板底粉刷重)。
2、计算简图
单向板的跨数如多于5跨,且各跨跨度相等(或相差≯10%),可简化为5跨等跨连续板进行计算。其计算跨度的取值为:
边
跨:L0l=Lnl+h/2 中间跨:L0=Ln
3、内力计算(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⑴、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5跨等跨连续梁的设计弯矩计算公式M算各跨跨中截面和支座截面的最大弯矩。
⑵、当各跨计算跨度相差不超过l0%时,可按等跨计算。但应注意:求支座弯矩时,L0取相邻两计算跨度的较大值;求跨中弯矩时,L0取本跨的计算跨度。
4、配筋计算
⑴、对周边与梁整体相连的多跨连续板的中间跨中和中间支座,可按计算所得弯矩降低20%采用;但对边跨跨中的计算弯矩则不应折减。
⑵、建议采用表格方式进行计算。
5、选配钢筋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⑴、受力钢筋
同一板内钢筋直径不宜超过两种,且至少相差2mm;板中受力钢筋直径d宜选用6~12 mm,间距s在70~200mm之间。选筋时,相邻两跨跨中和支座受力钢筋的间距必须相等或成倍数关系。为便于施工时架立,支座负钢筋直径不宜太细。板受力钢筋的切断、弯起位置如图1.2示。
=α(g+q)L02计
⑵、构造钢筋
分布钢筋其间距不应大于250mm,放在受力钢筋内侧;嵌入墙内及板面附加钢筋要求板上部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其伸出墙边长度不应小于L1/7(L1为单向板跨度);对两边均嵌固在墙内的板角部分,应双向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伸出墙边长度不应小于L1/4。垂直于主梁梁肋的板面附加钢筋,沿主梁梁肋方向间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伸入板中的长度从肋边算起每边不应小于L0/4(L0为板计算跨度)。
(三)、次梁设计 l、荷载计算
次梁承受宽度等于次梁间距的板带传来的恒载和活载,以及次梁的自重和粉刷层重量。
2、计算简图
根据结构平面布置.次梁的跨数多于五跨时,可简化成五跨等跨(跨度相差≯l0%)连续梁进行计算,其边跨L1=1.025Ln1≤Ln+a/2(a为梁的支承长度)。
3、内力计算(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用公式M=α(g+q)L02和V(gq)Ln分别计算各跨中截面和各支座截面的弯矩、剪力。求支座弯矩时,L0取相邻两计算跨度的较大值;求各跨跨中弯矩时,L0取各跨的计算跨度。
4、正截面配筋计算
⑴、跨中截面应按T形截面设计,T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b'f的取值应按教材中相应表格取值确定。支座截面应按矩形截面设计。
⑵、计算过程宜采用表格方式进行。
⑶、选配钢筋:纵筋直径用10~25mm.最大不宜超过28mm;同一梁内纵筋不宜超过两种,直径至少相差2mm,不大于4mm;每排宜用3~4根;根据计算出的纵筋截面面积,一般先选跨中正弯矩钢筋,而支座负弯矩钢筋可由两边跨中一部分钢筋弯起,如不足,再另加直筋。
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⑴、为施工方便,建议沿梁全长采用相同直径及间距的箍筋,取支座最大剪力值进行计算。
⑵、也可根据各支座不同的剪力值计算各跨的箍筋用量,但同一跨度内宜采用相同直径及间距的箍筋。
6、绘制次梁配筋草图
⑴、根据规定:当次梁相邻跨度相差不超过20%,且均布活荷载与均布恒荷载设计值之比p/g≤3时,纵筋的切断与弯起可直接按构造要求确定。否则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⑵、跨中正弯矩钢筋至少要有两根伸入支座.并放在两边角上;支座上另加的直钢筋应放在上面一排,并宜先放在上排角上,兼做箍筋的架立筋。
⑶、架立筋的选用应符合构造规定。
(四)、主梁的设计
1、荷载计算
根据结构平面布置图,主梁承受的荷载是通过次梁以集中荷载的方式传来的,而主梁的自重是均布荷载.为了计算方便,将主梁自重简化成集中荷载,作用于主、次梁相交处。
⑴、恒载G:为次梁传来的恒载和主梁自重(主梁每米的自重乘上次梁间距转化成集中荷载)以及主梁梁侧的抹灰重。
⑵、活载Q:为作用在次梁上每米的活载乘以次梁跨度化成的集中荷载。
2、计算简图
按等跨度连续梁计算,其计算跨度的取值为:
边跨:L01=Ln1+b/2+a/2≤b/2+1.025Ln1; 中跨:L0=L0+b(即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
3、内力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⑴、弯矩计算公式:M=(K1G+K2Q)L0;剪力计算公式:V =K3G+K4Q。求支座M时,取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平均值;计算跨中M时,取本跨的计算跨度。
⑵、绘制主梁弯矩和剪力包络图:将各种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所得的弯矩图(剪力图)以同一比例绘制在同一图上,其外包线就是弯矩(剪力)包络图。包络图表示梁的各截面可能产生的最大及最小弯矩(剪力)值。
4、正截面的配筋计算 ⑴、跨中截面应按T形截面设计;支座截面应按矩形截面设计。注意:在计算主梁支座钢筋时,其截面有效高度h0应较一般取值减小。单排筋时h0=h-(55~60)mm;双排筋时h0=h -(80~90)mm。⑵、求支座钢筋时支座计算M应修正至支座边缘,即按公式
M/bMbV0b/
2计算。
⑶、配筋计算应采用表格方式进行。
⑷、配跨中支座钢筋的方法同次梁。但应注意受力筋的切断与弯起必须根据抵抗弯矩图确定,弯起筋应在此钢筋的充分利用点以外大于h0/2的地方起弯,支座处钢筋的切断应在此钢筋的不需要点(即理论切断点)以外要求的延伸长度处。
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⑴、可只配箍筋抗剪。
⑵、当剪力较大且纵向受力筋多于两根时,可利用靠近支座处对抵抗弯矩不需要的纵向钢筋弯起,承担一部分剪力,但梁两侧的下部纵向受力筋不得弯起,且必须满足第一排弯筋的上弯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S≤Smax,同时距充分利用点(即支座边缘)的距离a≥h0/2。若两条要求发生冲突,可先满足斜截面抗弯,而斜截面抗剪要求可用加鸭筋的方法来解决。
6、附加箍筋计算
在主次梁相交处(不包括支座截面),应在3b+2h1的范围内设附加横向钢筋。附加横向钢筋应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三、补充说明
l、绘制施工图前须进行图面布置,选择适当的比例。因连续梁、板对称,可只绘出一半。
2、次梁和主梁应分别截取各支座和跨中截面的剖面,绘制配筋详图。截面编号和钢筋编号均不得重复。
3、施工图上应有必要的说明和附注(尺寸单位,混凝土强度,钢筋级别,保护层的厚度以及其它施工图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4、主梁应根据抵抗弯矩图配置钢筋。
第二篇: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例题
单 向 板、双 向 板 楼 盖 设 计
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例题
某多层工业建筑的楼盖平面如图10.19。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试对该楼盖进行设计。有关资料如下:
① 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厚石灰砂浆抹底。
②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8kN/m2。
③ 材料:混凝土为C20,梁内受力主筋采用HRB335,其它钢筋用HPB235。(1)结构平面布置和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
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0.20所示,即主梁跨度为6m,次梁跨度为4.5m,板跨度为2.0m,图10.20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以使其弯矩图形较为平缓。
确定板厚:工业房屋楼面要求h≥70mm,并且对于连续板还要求h≥l/40=50mm,考虑到可变荷载较大和振动荷载的影响,取h=80mm。
确定次梁的截面尺寸:h=l/18~l/12=250~375mm,考虑活荷载较大,取h=400mm,b=(1/3~1/2)h≈200mm。
确定主梁的截面尺寸:h=(1/15~1/10)l=400~600mm,取h=600mm,b=(1/3~1/2)h=200~300mm,取b=250mm。(2)板的设计 ①
荷载的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2.74kN/m2
活荷载标准值:
8.00kN/m2
恒荷载设计值:
1.2×2.74=3.29kN/m2
活荷载设计值:
8×1.3=10.4kN/m2
荷载总设计值为:
10.4+3.29=13.69kN/m2 ② 板的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120mm,板厚为80mm,板的跨长如图10.21所示。
图10.21 计算跨度:
边跨:lo=ln+h/2=1820mm
中间跨:lo=ln=1800mm。
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宽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10.22所示。
图10.22 ③ 弯矩设计值
由式(10.11)知,板中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M=α(g+q)lo2
其中弯矩系数α可由表查得,所以
M1=-MB=4.12kN·m
M2=2.77kN·m
MC=-3.17kN·m ④ 配筋的计算
板截面的有效高度为h0=h-20=60mm,fc=9.6kN/mm2,α1=1,fy=210kN/mm2。板的配筋计算见表10.5 4
(3)次梁的设计
次梁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 ① 荷载的计算
根据结构平面布置,次梁所承受的荷载范围的宽度为相邻两次梁间中心线间的距离,即2m,所以荷载设计值如下:
恒荷载设计值:g=8.76kN/m
活荷载设计值:
q=10.4×2=20.8kN/m
荷载总设计值:
g+q=29.56kN/m ② 计算简图
主梁的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取为240mm,次梁的跨度图如图10.23。
计算跨度可以根据表10.4得: 边跨:
lo=ln+b/2=4375mm或;lo=1.025ln=4361mm
取小值,故lo≈4360mm。
中间跨:lo=ln=4250mm。
次梁的计算简图如图10.24所示。由于次梁跨差小于10%,故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图10.24
③ 内力的计算
计算弯矩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M=α(g+q)lo2
由表查得弯矩系数α则:
M1=51.08kN·m
MB=-M1=-51.08kN·m
M2=33.37kN·m
MC=-38.14kN·m 计算剪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V=β(g+q)ln
由表查得剪力系数β,则:
VA=0.45×29.56×4.255=56.6kN
VB左=0.6×29.56×4.255=75.47kN
VB右=0.55×29.56×4.25=69.10kN
VC=0.55×29.56×4.25=69.10kN ④ 配筋的计算
计算受力主筋:
在次梁支座处,次梁的计算截面为200mm×400mm的矩形截面。
在次梁的跨中处,次梁按T形截面考虑,翼缘宽度bf′为:
bf′=1453mm或bf′= 2200mm>1453mm
故翼缘宽度应取为bf′=1453mm。
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ho=h-35=365mm。
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RB335,fy=300N/mm2。
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10.6所示
表10.6 箍筋的计算:
验算截面尺寸:
hw=ho--hf′=365-80=285mm
因为hw/b=1.425<4
且0.25βcfcbh0=175.2kN>Vmax=VB左=75.47kN
所以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计算所需的箍筋:
采用φ6的双肢箍筋,并以B支座左侧进行计算。
s=281.6mm
考虑弯矩调幅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应在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所得的箍筋面积增大20%,现调整箍筋间距:
s=0.8×281.6=225.3mm
取箍筋间距s=180mm,沿梁全长均匀配置。
验算配箍率下限值:
配箍率下限值为
ρmin=1.26×10
实际配箍率
ρsv=Asv/bs=1.57×10 >1.26×10
满足要求。(4)主梁的设计
主梁的内力按弹性理论的方法计算。 ① 荷载
主梁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荷载和主梁的自重以及粉刷层重,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粉刷层重也简化为集中荷载,作用于与次梁传来的荷载相同的位置。
荷载总设计值: G+Q=141.6kN ② 计算简图
主梁为两端支承于砖墙上,中间支承于柱顶的三跨连续梁,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370mm,柱的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计算跨度的确定:
主梁的跨长如图10.25所示。
图10.25
边跨:lo= 6060mm
或lo= 6022mm,取小值,lo=6022mm
中跨:lo=l=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10.26所示。
图10.26
跨差小于10%,故可按附表计算内力。 ③ 内力的计算及内力包络图
A.弯矩设计值
计算公式:M=k1Gl0+k2Ql0
计算结果见表10.7。
表10.7
B.剪力设计值
计算公式:
V=k3G+k4Q
计算结果见表10.8。
表10.8
C.内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
边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②、①+③、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这三组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此时MA=0,MB=-77.04+(-74.83)=-151.87kN·m,以这两个支座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叠加边跨在集中荷载G+Q=141.6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o1-1/3MB=233.62kN·m
第二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o1-2/3MB≈183kN·m
至此,可以绘出边跨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的弯矩图,同样也可以绘制边跨分别在①+③作用下和在①+④作用下的弯矩图。
中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C支座最大负弯矩-MC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③、①+②、①+④和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在这些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矩图,即可得到中跨的弯矩包络图。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10.7中的跨内最大弯矩稍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计算跨度并不是完全等跨所致。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如图10.27所示。
图10.27 剪力包络图:
根据表10.8,在荷载组合①+②时,VAmax=116.24kN,至第一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116.24-141.6=-25.36kN,至第二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25.95-141.6=-166.96kN;同样可以计算在荷载组合①+④作用下各处的剪力值。据此即可绘制剪力包络图,如图10.28所示。
图10.28 ④ 配筋的计算
A.受力主筋。主梁支座按矩形截面设计,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跨内按T形截面设计,翼缘宽度如下确定:
主梁考虑内支座处布置两排钢筋,跨中布置一排钢筋,因此跨中h0=h-35=600-35=565mm,支座截面h0=h-70=530mm。
hf′/h0=0.14>0.1,所以翼缘宽度取下两式最小值:
bf′=l0/3=2000mm
bf′=b+sn=4750mm
即取bf′=2000mm。
考虑主梁支座宽度的影响,B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为:
MB= 223.7kN·m
跨内截面处:
M=233.62<α1fcbf′hf′(h0-hf′/2)=806.4kN·m因此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配筋的具体计算见表10.9。
表10.9
B.箍筋与弯起钢筋:
验算截面尺寸:hw=h0-80=530-80=450mm
hw/b=1.8<4
所以0.25βcfcbh0=318kN>Vmax=183.53kN
即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箍筋的计算:
假设采用双肢箍筋φ8@200,则 Vcs=172005N>VA=116240N
>VBr=162380N
<VB1=183530N
即B支座左边尚应配弯起钢筋:
Asb=67.9mm2
按45°角弯起一根1φ18,Asb=254.5mm2>38.8mm2。
因主梁剪力图形呈矩形,故在支座左边2m长度内,布置3道弯起钢筋,即先后弯起2φ20+1φ18 C.次梁处附加横向钢筋。
由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F1=39.42+93.6=133.02kN
h1=600-400=200mm
s=2h1+3b=2×200+3×200=1000mm
取附加箍筋为双肢φ8@200,另配以吊筋1φ18,箍筋在次梁两侧各布置3排,则:2fyAsbsinα+mnfyvAsv1=234714.9N>F1=13302N即满足要求。
⑤ 主梁下砌体局部承压强度的验算
主梁下设梁垫,具体计算略。(6)绘制板、次梁、主梁的施工图
板、次梁、主梁施工图分别见图10.29、图10.30和图10.31。
图10.29 13
图10.30
双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例题
某厂房双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布置如图10.43所示,楼盖支承梁截面为250mm×500mm,楼面活荷载标准值qk=8kN/m2,楼盖总的恒荷载标准值为gk=4.5kN/m2,板厚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板中钢筋为HPB235,试设计此楼盖。
图10.43
【解】(1)按弹性理论设计 ① 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设计值:
g=gk×1.2=4.5×1.2=5.4kN/m2
活荷载设计值:
由于活荷载标准值8kN/m2>4kN/m2,按规范要求,荷载分项系数取1.3,即
q=qk×1.3=8×1.3=10.4kN/m2
正对称荷载: g′=g+q/2=5.4+5.2=10.6kN/m2
反对称荷载: q′=±q/2=±5.2kN/m2
荷载总设计值: g+q=5.4+10.4=15.8kN/m2 ② 计算跨度
内区格板的计算跨度取支承中心间的距离;边区格板的计算跨度取净跨+内支座宽度一半+板厚一半或取净跨+内支座宽度一半+边支座支承长度一半,两者取小值,具体数值见表10.11。
③ 弯矩设计值
现以A区格板为例说明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过程。
lo1/lo2=0.8125
先计算跨中弯矩:
m1=k1g′l012+k2q′l012
m2=k3g′l012+k4q′l012
所以 m1=8.6kN·m
m2=5.04kN·m
m1ν=m1+νm2=9.44kN·m
m2ν=m2+νm1=6.47kN·m 计算支座弯矩:
计算公式:
mⅠ=kⅠpl012
mⅠ′=kⅠ′pl012
mⅡ=kⅡpl012
mⅡ′=kⅡ′pl012
所以mⅠ=-15.73kN·m
mⅠ′=mⅠ=-15.73kN·m
mⅡ=-13.39kN·m
mⅡ′=mⅡ=-13.39kN·m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其它各区格在各截面上的弯矩设计值。计算结果见表10.11
④ 配筋计算
截面的有效高度:l01方向跨中截面的有效高度h01=h-20=100-20=80mm,l02方向跨中截面的有效高度h02=h-30=100-30=70mm,支座截面h0=h01=80mm。
截面的设计弯矩:楼盖周边未设圈梁,因此只能将A区格跨中弯矩折减20%,其余均不折减;支座弯矩均按支座边缘处的弯矩取值,即按下式计算:
M=Mc-V0×b/2
A—B支座计算弯矩:
-[(15.73+14.06)/2-1/2×15.8×3.47×0.25/2]=-11.47kN·m A—C支座计算弯矩:
-[(13.39+13.55)/2-1/2×15.8×4.37×0.25/2]=-9.15kN·m
B—D支座计算弯矩:
-[(16.57+14.31)/2-1/2×15.8×4.37×0.25/2]=-12.01kN·m
C—D支座计算弯矩:
-[(16.08+17.11)/2-1/2×15.8×3.47×0.25/2]=-13.17kN·m
所需钢筋的面积:为计算简便,近似取γ=0.9。
As=m/(0.9×h0×fy)截面配筋计算见表10.12。
表10.12(2)按塑性理论的计算 ① 荷载设计值:
p=g+q=15.8kN ② 计算跨度
边跨:l0=ln+a/2或l0=ln+h/2,取小值,因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a=180mm>h=100mm,故边跨计算跨度按l0=ln+h/2计算。
中跨: l0=ln
具体计算如下:
A区格: l01=ln1=3.65m 17 l02=ln2=4.55m
B区格:
l01=ln+h/2≈3.34m
l02=ln2=4.8-0.25=4.55m
C区格:
l01=ln1=3.9-0.25=3.65m
l02=ln2+h/2≈4.24m
D区格:
l01=3.34m
l02=4.24m ③ 计算弯矩及配筋
根据计算假定,跨中钢筋在离支座l01/4处弯起一半并伸入支座,并且对所有区格均取α0.6,β=2;利用式(10.23)计算各塑性铰线上总的极限弯矩,并用As1表示,然后将各弯矩表达式代入式(10.22)即可求得各截面的配筋。
其中h01=80mm,fy=210N/mm2。 a.A区格板
M1=5.5×107As1N·mm
M2=2.235×107As1N·mm MⅠ=1.38×108As1N·mm
MⅠ′=MⅠ=1.38×108As1N·mm
MⅡ=MⅡ′= 6.62×107As1N·mm
将上述各值代入式(10.22)得:
2×(5.5+2.235+13.8+6.62)×107As1 =1/12×15.8×1/1000×36502×(3×4550-3650)
解得:As1=0.3115mm2/mm=311.5mm/m
考虑跨中钢筋折减20%,即可得:
As1=311.5×0.8=249.2mm2/m选用φ8@200(As=251mm2)
As2=0.6×249.2=149.5mm2/m选用φ6@190(As=149mm2)
AsⅠ=AsⅠ′=623mm2/m选用φ8/10@100(As=644mm2)
AsⅡ=AsⅡ′=373.8mm2/m选用φ6/8@95(As=414mm2)b.B区格板
其长边一侧置于墙上,另一侧已由A区格计算出所配钢筋,即AsⅠ=644mm2/m,AsⅠ′=0。
由式(10.23)得:
M1=5.617×107As1N·mm
M2=2.045×107As1N·mm
MⅠ=4.43×107N·mm
MⅠ′=0
MⅡ=MⅡ′=6.06×107As1N·mm
将上述各值代入式(10.22)得:
2×(5.617+2.045+6.06)×107As1+4.43×107=1/12×15.8×1/1000×33402×(3×4550-3340)
解得:
As1=390.4mm2/m选用φ10@200(As=393mm2)As2=0.6×390.4=234.2mm2/m选用φ8/10@260(As=248mm2)18
AsⅠ=644mm2/m选用φ8/10@100(As=644mm2)
AsⅠ′=0
AsⅡ=AsⅡ′=468.5mm2/m选用φ8/10@130(As=495mm2)c.C区格板
其短边一侧置于墙上,另一侧的钢筋已由A区格板求出,即:AsⅡ=414mm2/m,AsⅡ′=0,由式(10.23)得:
M1=5.03×107As1N·mm M2=2.235×107As1N·m
MⅠ=MⅠ′=12.82×107As1N·mm
MⅡ=2.285×107As1N·mm
MⅡ′=0
将上述各值代入式(10.22)得:
2×(5.03+2.235+12.82)×107As1+2.285×107=1/12×15.8×1/1000×36502×(3×4240-3650)
解得:
As1=0.3392mm2/mm=339.2mm2/m选用φ8/10@180(As=358mm2)由式(10.23)得:
M1=5.15×107As1N·mm
M2=2.045×107As1N·mm
MⅠ=4.59×107N·mm
MⅠ′=0
MⅡ=2.5×107N·mm
MⅡ′=0
将上述各值代入式(10.22)得:
2×(5.15+2.045)×107As1+(4.59+2.5)×107=1/12×15.8×1/1000×33402×(3×4240-3340)解得:As1=0.465mm2/mm=465mm2/m选用φ8@90(As=559mm2)
As2=0.6×465=279mm2/m选用φ10@260(As=302mm2)
AsⅠ=716mm2/m选用φ8/10@90(As=716mm2)AsⅠ′=0
AsⅡ=495mm2/m选用φ8/10@130(As=495mm2)
AsⅡ′=0 ④ 施工图的绘制
本例给出按塑性理论计算的配筋的施工图如图10.44所示。
图10.44 20
第三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楼盖,拟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要求进行第二层楼面梁格布置,确定梁、板、柱截面尺寸,计算梁板配筋,并绘制施工图。
一、设计目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是教育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对实际结构工作情况的认识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2、复习巩固加深所学的基本构件中受弯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等章节的理论知识。
3、掌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的一般设计方法,诸如:
(1)进一步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布置、荷载传递途径和计算简图;
(2)掌握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3)掌握内力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4)了解构造设计的重要性,掌握现浇梁板的有关构造要求;
(5)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和制图规定:
(6)学习书写结构计算书;
(7)学习运用规范。
二、设计资料
1、结构平面布置及柱网布置如图所示(楼梯间在此平面图外),按不同用途的车间工业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见表1,到车间内无侵蚀性介质,柱网尺寸见表2,每位学生按学号顺序根据表3选取一组数据进行设计。(每10个1组)
表1
表2
2、楼面构造法:20厚水泥砂浆(比重20KN/m3)
楼板层:钢筋混凝土(比重25KN/m3)
天棚抹灰:15厚混合砂浆(比重18KN/m3)
梁用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
3、材料: 混凝土采用C20:
钢筋:梁受力筋采用Ⅱ级钢筋,其它均采用Ⅰ级钢筋。
4、设计板和次梁(主梁不用设计)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1、结构布置
柱网尺寸给定,要求了解确定的原则。
梁格布置,要求确定主、次梁布置方向及次梁间距。
2、按塑性理论方法设计楼板和次梁,按弹性理论方法设计主梁。
3、提出结构计算书一份。要求:步骤清楚、计算正确、书写工整。
4、绘制结构施工图:3号图2张,内容包括:
(1)结构平面布置图;
(2)板、次梁配筋图;
要求真正做到施工图深度,交给工地即能付诸于施工。图面必须按“制图标准”规定绘制,要求布图匀称、表达正确、线清晰、图面整洁。
四、成绩考核及评定
根据结构计算书、施工图两方面综合按五级制评定成绩。
五、参考资料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5、“指示书”见有关资料
第四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楼盖,拟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要求进行第二层楼面梁格布置,确定梁、板、柱截面尺寸,计算梁板配筋,并绘制施工图。
一、设计目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是教育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对实际结构工作情况的认识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2、复习巩固加深所学的基本构件中受弯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等章节的理论知识。
3、掌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的一般设计方法,诸如:
(1)进一步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布置、荷载传递途径和计算简图;(2)掌握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3)了解构造设计的重要性,掌握现浇梁板的有关构造要求;(4)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和制图规定:(5)学习书写结构计算书;(6)学习运用规范。
二、设计资料
1、结构平面布置及柱网布置如图所示(楼梯间在此平面图外)
2、楼面构造法:20厚水泥砂浆(比重20KN/m3)楼板层:钢筋混凝土(比重25KN/m3)天棚抹灰:15厚混合砂浆(比重18KN/m3)1
梁用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
3、材料: 混凝土采用C20:
钢筋:主梁、次梁受力筋采用Ⅱ级钢筋,其它均采用Ⅰ级钢筋。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1、结构布置
柱网尺寸给定,要求了解确定的原则。
梁格布置,要求确定主、次梁布置方向及次梁间距。
2、按塑性理论方法设计楼板和次梁,按弹性理论方法设计主梁。
3、提出结构计算书一份。要求:步骤清楚、计算正确、书写工整。
4、绘制结构施工图:1号图1张,内容包括:(1)结构平面布置图;
(2)板配筋图、次梁、主梁(剖面法和平面法);(3)必要的施工说明。
要求真正做到施工图深度,交给工地即能付诸于施工。图面必须按“制图标准”规定绘制,要求布图匀称、表达正确、线清晰、图面整洁。
四、成绩考核及评定
根据结构计算书、施工图、答辩三方面综合按五级制评定成绩。
计算书、施工图需经指导老师签字后方能参加答辩,不合格者不答辩,课程设计不合格者不准参加课程考试。
五、参考资料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5、“指示书”见教材中的设计例题
第五篇: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毕业设计任务书
工程0803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二层内框架承重的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其建筑平面图如图所示:L1=6000mm, L2=4800mm,层高4.5m。
二、设计资料:
1、房屋四周外墙均为承重砖墙,内设钢筋混凝土柱.2、荷载
(1)楼面活荷载标准值qk=6 kN/m2;
(2)楼面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厚做10mm厚水磨石面层。板底采用20mm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3)(4)(5)(6)楼面面层:水磨石地面0.65 kN/m。钢筋混凝土容重:r=25 kN/m3。混合砂浆容重:r=17kN/m3。水泥砂浆容重:r=17kN/m3。
23、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或C25,主梁及次梁受力筋用HRB335级钢筋,板内及梁内其他钢筋可以采用HPB235级钢筋。
三、设计内容
1、计算书
(1)、结构平面布置图:柱网、主梁、次梁级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2、绘制结构施工图(结构平面布置图)
(1)、板的配筋图
(2)、次梁的配筋图(3)、主梁的配筋图
四、关于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的说明
1、计算书要求计算准确,步骤完整,内容清晰。
2、结构施工图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表达
3、图纸:采用A2图纸
4、图纸栏(统一格式)
5、字体及图线:
图纸上所有字体一律采用仿宋字,所有图线、图例及尺寸标注均须符合制图标准。
五、课程设计目的
1.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荷载传递关系及其计算简图的确定;
2.通过板及次梁的计算,熟练掌握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通过主梁的计算,熟练掌握按弹性理论分析内力的方法,并熟悉内力包络图和材料图的绘制方法; 3.了解并熟悉现浇板的有关构造要求;
4.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和制图规定,进一步提高绘图的基本技能;
六、设计参考进度
1.布置设计任务,阅读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例题,复习有关课程内容。确定梁格布置、板计算及绘制板的配筋草图;(2天)
2.次梁的计算及绘制配筋草图;(2天)3.主梁的计算及绘制配筋草图;(2天)4.绘制板、次梁和主梁的施工图。(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