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2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19-05-15 11: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2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2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2 Word版含解析

1-3-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一、(2017·湖北武汉市5月模拟)阅读后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解析】 A.“意在……重要作用”错;C.“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D.“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

【答案】 B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意思答对即可)②然后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意思答对即可)③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意思答对即可)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②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③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2018·陕西西安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你喜欢下雨吗?——喜欢,但别下得太久,像黄梅天,闷得叫人喘不过气来。我却不然。雨下十天、半月,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我爱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今天一清早,掀开帘子看看,啊,真好,又是个下雨天。

守着窗儿,让我慢慢儿回味吧。那时我才六岁呢,睡在母亲暖和的臂弯里,天亮了,听到哗哗的雨声,我就放心了。因为下雨,母亲不用老早起来。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给我讲雨天的故事。

雨下得愈大愈好。起床后,我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烂泥地里踩水,吱嗒吱嗒地

响,直到老师来了才被捉进书房。可是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像大黄瓜似的肿腿,走路不方便。我巴不得他摔个大筋斗掉在水田里,就不会来逼我认方块字了。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喝了茶睡觉了。”老师不会撑着伞来找我的,我就这么一整天逃学。下雨天真好,大人们个个疼我。

潮湿的下雨天,是打麻线的好天气,母亲双手熟练地搓着细细的麻丝,雨也跟着下得更大了。五叔婆和我帮着剪线头,她是老花眼,母亲是近视眼,只有我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最管事。为了帮忙,我又可以不写大字。懒惰的四姑一点忙不帮,只伏在茶几上,唏呼唏呼抽着鼻子,给姑丈写情书。我瞄到了两句:“下雨天讨厌死了,我的伤风老不好。”

五月黄梅天,到处黏塌塌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我真开心。因为可以套上阿荣伯的大钉鞋,到河边去看涨大水。母亲皱紧了眉头对着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发愁,几天不晒就要发霉的呀,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曲。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曲一粒粒拣出来。这工作好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曲会愈来愈多,我就可以天天滚在谷子里拣曲,不再读书了。从院子的矮墙头望出去,一片迷蒙,看样子且不会晴呢。

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可以不在大操场上体育课,改在健身房玩球。同学们起劲地打球,我撑把伞悄悄地溜到健身房后面,隐蔽,清静。我站在法国梧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我想念远在故乡的母亲。下雨天,我格外想她,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

星期天下雨真好。一打上牌,父亲就不再管我了。我可以溜出去看电影,邀同学到家里,爬上三层楼“造反”,进储藏室偷吃金丝蜜枣和巧克力糖。晚上,我可以丢开功课,一心一意看《红楼梦》,父亲不会衔着旱烟管进来逼我背《古文观止》。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夹在洋洋洒洒的雨声里,给我一万分的安全感。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那一年回到故乡,一坐在父亲的书斋中,从书橱里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记得我曾打着手电筒,穿过黑黑的长廊,去给父亲温药。他提高声音吟诗,使我一路听着他的声音,不会感到冷清。可是他的病一天天沉重了,在淅沥的雨中,他吟诗的声音愈来愈低,我终于听不见了。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雨中徘徊湖畔,凝望着湖面上低斜的梅花,听得

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的人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母亲、四姑、老师在雨天的抱怨、焦虑、狼狈,与“我”在雨天的欢快形成对比,凸显了“我”眼中雨天的美好和“我”对雨天的喜爱。

B.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将几十年来下雨天所牵动的人事、人情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真实、亲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作者细致地描写和渲染了丁香、一丈红、大理花、剑兰、木樨花、玉兰花的色香,衬托出父亲端着茶壶在廊下赏雨时的悠然自得。

D.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童年时的美好生活,情感欢快;后半部分写到雨天思念母亲、怀念父亲,则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弥漫于字里行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理解有误,没有“细致地描写和渲染”,主要是用白描手法。

【答案】 C ★2.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作者说自己喜欢雨,用对比手法,常人喜欢雨只是把雨当作生活中的点缀,而自己却愿意天天下雨,既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总领了全文,引出下文对雨中乐趣的阐述,同时也照应了标题。

【答案】 ①强调了作者与他人不同,喜爱下雨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总领下文与雨天有关的“那些有趣的好时光”; ③强调了作者对下雨天的喜爱,照应题目。

3.琦君曾言:“我深感这个世界的暴戾已经太多,为什么不透过文章多多渲染祥和美好的一面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雨天的“祥和美好”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描写、语言、文章主旨等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上,作者童年的无忧无虑、小调皮,长大后对亲人的思念和回忆,母爱的慈祥,父爱的深沉以及老师的严厉,这些都在下雨的背景下被蒙上了一层温馨和谐的氛围;情节上大量运用细节描写,特别是一些生活中的苦难经过作者的精心处理也转化为了温馨和美好,如“母亲皱紧了眉头对着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发愁,几天不晒就要发霉的呀,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曲”。语言上细腻温婉且富有诗意,在娓娓道来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美好品质。整篇文章很好地践行了作者“透过文章多多渲染祥和美好的一面”的创作主张。

【答案】 ①以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童年时代的雨天生活,过滤掉了绵绵雨天带给大人们的现实苦恼,凸显了雨天带给“我”的温馨感受和独特乐趣,如雨天的早晨躺在母亲的臂弯听故事的温馨,逃学的快乐,从发霉的谷子里挑曲的好玩,等等;②捕捉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雨天的祥和美好,如父亲坐在廊下赏雨,给我指点各种花木,我在洗牌声和雨声中安心读书等细节;③在叙事中融入了对雨天的喜爱之情,作者由衷地喜爱雨天,所以雨天的一切对她而言都是美好的,如雨天帮母亲的剪线头、到河边去看涨大水等无不让作者感到快乐;④用细腻温婉的笔触表现人生中的痛苦与不幸,作者的生活中,有外出求学时思念母亲的痛苦,有父亲病重离世的哀伤,但她并没有渲染这些痛苦不幸,而是用温婉的文字去叙述、追忆,让原本悲痛的话题变得哀而不伤;⑤用诗化的语言来增添雨天和生活的美好与诗意。(答出四点即可)

第二篇: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5 Word版含解析

1-3-5

[散文的探究]

一、(2018·吉林百校联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

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凡·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文章将凡·高、保罗·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

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

【解析】 “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不当。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答案】 A 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

答:

【答案】 “又一次”指《瓦尔登湖》被喧嚣淹没的现象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一次在新旧交替的1949年,第二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

★3.请简要探究尾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

答:

【答案】 ①瓦尔登湖是心灵宁静的象征。作者呼唤我们“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意思是呼唤人们不要在喧嚣的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要让心灵回归宁静并坚守宁静。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摆脱碌碌红尘、纷扰世事、功名利禄的羁绊,都能像梭罗一样尊重自我与发现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实与神圣。③这句话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呼应标题的作用。

二、(2018·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好好爱自己 毕淑敏

你要好好爱自己。

这话来自一句叮嘱。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可能是我们的恋人爱人……

如果他们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冷了要添衣,热了要洗脸。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饭。要和大家伙儿搞好关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早睡早起……

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起过这些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话,那你的童年和少年加上青年时期,孤寂荒凉。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极少承接过温情。

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无论别人怎样对你说过这些话,说过多少次,都是身外之物。话音终将袅袅远去,要紧的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你要好好爱自己。在纷杂人间的清朗月夜,你要耳语般但无比坚定地对自己说。

好好爱自己,是简单朴素的常识。可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能够记住能够做到呢? 放眼四周,谬爱种种。

有人年轻时不顾死活拼命挣钱,预约给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肆意享乐,放开一搏。他们以为这就是爱自己。

有人以为把身体安置在一个庞大的屋舍内,再用很多名牌将自己掩埋,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把自己的腿最大限度地闲置起来,抵达任何一个地方都由汽油和钢铁代步,这就是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让自己的外貌和自己的内脏年龄不相符,让面容在层层化妆品的粉饰下,显出不合时宜的嫩相。严重者不惜刀兵相见大胆斧正自我,甚至可以将腿骨敲断以求延展下肢增加身高,就是狠狠地爱自己了。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上诸等,皆是对不起自己,害了自己。

爱自己是需要理由的。我们的爱要想持之以恒,先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最明确的结论是——自己首先是一个身体。这个身体结 构精巧,机能完善,高度发达,精美绝伦。千百万年进化的水流,将身体打磨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

大脑的功用是思考,而不是他人任意抛洒塑料袋的垃圾场。凡事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做出最合乎理性的决定,这就是对自己的脑袋好。

眼睛要看洁净美好之物,看出潜在的危险找到安全方向。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爱看草木的绿色和天空的湛蓝,爱看书本和笑靥。满足它的愿望,非礼勿视,这就是对眼睛好。

鼻子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闻到花香,不喜欢密不通风的腐朽之气和穹顶之下皆是雾霾。让它远离这样的环境,才是对鼻子的爱惜。

脊骨希望自己能够庄严地挺直,快乐向前。这不但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一个卑躬屈膝的人,谈不上尊严。而没有尊严的人,不会好好对待自己。因为他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只是蝼蚁之物。

我们的肩膀,希望能担负一定的担子。不要太轻,那样就失去了肩负的责任。也不能太重,超过了负荷,肩周就会发炎。

我们的双腿,希望能在正当的道路上挺进。时而可以疾跑,时而可以漫步,时而可以暂停,倾听婉转莺啼。

我惊叹人体的奥秘,大自然是何等慷慨地把最伟大的恩赐降临于我们身体之内。身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遵循颇有深意的蓝图构建起来并完整地传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断不会心细如发地爱别人。爱与爱人都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感知和模仿,通过领悟和学习,才慢慢积聚起来,直至蔚然成风。这世上有太多的人,不爱自己,第一个证据就是他们成了身体的叛徒。所有人的身体,都理应洁净而温暖。不仅儿童和青年圣美,中老年人的身体也依旧是和煦与高贵的。

不过,这并不是好好爱自己的全部。在身体里,还有无比尊贵的主宰,那就是我们的灵魂。爱惜灵魂,是好好爱自己的最高阶段。

有人说灵魂有21克重,说在死亡的那一瞬间,灵魂会飞向天空。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科学,但我相信在美好的身体里,一定安住着同样精彩的灵魂。它是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之总和,是我们瞭望世界的支点。它凝聚了人类所信仰所尊崇所畏惧和所仰视的一切,在肉体之上,放射明亮光芒,穿透风雨迷蒙照耀着引导着我们。

如果这一世,你能爱惜身体珍重灵魂,那么从这个港口出发,你会成为一个身心平和的幸福小舟,一步步安然向前,驶入珍爱他人珍爱万物珍爱世界的宽广大海。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谬爱、要自爱、如何爱、升华爱”的思路,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而且传达了更要博爱的情怀。

B.作者认为,也许爱我们的人会一再叮嘱我们“要好好爱自己”,但具备“自爱”的自觉更重要。

C.文章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将我们的身体比喻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又如“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等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D.文章语言亲切自然,读来如同亲朋邻里说话一样,又极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解析】 A项,文章按照“谬爱、要自爱、如何爱、升华爱”的思路,错误,思路应该是“要自爱、谬爱、如何爱、升华爱”;另外,“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而且传达了更要博爱的情怀”错误,主要传达的是对个人生命的关爱。

【答案】 A 2.比较《拿来主义》和《要好好爱自己》,这两篇文章在材料安排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分别具体说明。

答:

【答案】 共同点:先破后立。《拿来主义》先批判送去主义,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本文先批判谬爱然后提出如何自爱。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好好爱自己”内涵的理解,并指出它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答:

【答案】 好好爱自己的内涵:首先是珍爱自己的身体,身体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很重要;更是珍爱珍重自己的灵魂,灵魂也同样精彩(或是尊贵的)。联系实际谈谈感悟(开放式,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2010 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经验总结2

府谷中学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语文组:王 宝

我校2010届学生共25个教学班,由10位教师担任高三语文教学,三位老师每人带三个班,其他七位每人带两个班。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高考复习备考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下,我们高三语文组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攻坚克难,较完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的各项内容。2010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回顾三年以来的苦苦耕耘,回顾一年来那紧张而又有序的复习工作,真可谓感慨万千:有欣慰有教训,有失落也有反思......,下面就我校一年来复习备考中所做工作,我们的点滴体会和感悟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按照历年的经验,我们一般在高三前半学期的第六周左右就完成了课本的教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的时间将近30个周,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一个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至关重要。高三第一学期伊始,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老师就一起商议制定了语文总复习阶段复习目标和步骤。我们复习的总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体目标是狠抓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不断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第一轮复习,在寒假以前完成必修和选修课本古诗文内容的梳理与回顾,重点放在课内知识系统的梳理与重点篇目的回顾上;第二轮复习,在四月中旬以前,依据高考各考点,分板快重点复习,大胆取舍,力求把高考的重点知识点讲深讲透,并辅以练习训练提高;第三轮复习,结合新课标考卷,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三年来海南、宁夏考卷分板块进行了对比,及时总结规律,发现问题。重点、难点攻关,查漏补缺。

二、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强化教学合作意识

备战高考是一场大战役,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个人的能力再强,毕竟精力有限,发挥备课组老师集体的智慧,强化合作意识至关重要。精诚团结,共同探讨,是我们高三备课组的共识。学年初,我们备课组内就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要求每一位教师盯准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组内各项任务分工明确,根据各位老师的教学特长,我们安排有专门负责高考信息搜集的,课时学案编写的,作文素材搜集整理的,综合测试命制研究的,阶段复习总结调研的,各位老师将自己搜集整理的研究成果在备课组会上讨论,经研究可行,然后印发于学生。高考结束,经专门的教研员将上述成果整理装订成册供下一届复习备考参考。在具体备考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四统一:统一复

习资料,统一教学内容,统一复习进度,统一教学检测。除了以上四统一,分点钻研,资源共享,是我们的一套卓有成效的做法:(1)依据高考的几大考点,每位老师主备一个板快的内容,每人搜集整理各自主备板快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复习设想,然后相互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力求复习效果最优化。(2)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究备考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复习备考的经验。(3)每次模拟考试后,做到集体阅卷,整体比较,遇到问题,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究考纲、潜心探究有效备考策略

(一)领会课改求精准

考纲是我们备考的指南针。在高考备考中,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了解课改精神,分析高考信息,认真研究题型,从而对高考趋向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常常面对考纲浅尝辄止,一味做题,总结答题规律,其实这种做法不是一种好做法,应该是深入研究考纲,对照考题分析考纲思想在试题中是怎样体现的,进而把握命题方式,总结答题技巧。2010年的考试大纲下发之前,通过西安高考研讨会精神,我们得知2010年的考题将采用海南、宁夏卷的格式,根据这一信息,我们责及时从网上将海南、宁夏高考卷下载,利用两次备课组会进行了学习、研究。及时调整了学案题的编写方式,新考纲下发以后,我们全体备课组成员结合新考纲思想和榆林高考研讨会精神,都写出了自己学习新考纲的体会,让每一位备课组成员针对新考纲对应考题分析考纲在试题中是怎样体现的,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不断地领会考点要求,增补修订。而且将《考试说明》的这些变化告诉了学生,让学生明确了复习方向,有了一颗定心丸。

(二)精选习题求实效

1.研究课程标准、高考真题、高考试题评价报告贯穿我们复习的始终。在高考试题研究上力求“五找”:①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②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③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④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⑤对各地调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操千琴而晓声,观百剑而识器”,从众多的典题中,品味领悟、把握高考真谛和命题趋势,这样老师就明确了备考的方向,自己多看让学生少饶弯。

2.精选资料。

精心筛选,严格把关,认真挑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作为复习蓝本。学生至少做三遍。第一遍,成套做,了解高考考点;第二遍,分类做,研究解题步骤;第三遍,重点做,掌握答题技巧。专题复习时,主张自己选编试题,很少整套搬用,有时要数十道试题中仅挑选出三五道题,通过这种措施,确保复习收到实效。

3.精讲精练。

高考的备考要讲求效率,备考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常数,要倍加珍惜,绝

不可随意挥霍。精讲,就是讲重点,讲关键,启迪学生思维,点拨规律,总结方法。精练,从老师层面讲是指所讲的内容要精选精编。无论内容、数量,还是难度、梯度都要反复推敲。从学生层面讲是要力求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高考来对待。

我们在学生的训练中,坚持基本训练与强化训练结合,力求做到有效训练,由点及面,构成系列,逐步推进。注重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坚决贯彻将一壶水烧开的原则,对考试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和讲评中反复训练,直到学生领会。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经典的高考试题,在整体把握试题结构的基础上,分板块作比较,以让学生体会哪些是常考点,哪些是必考点,丰富习题印象,积累做题感觉。

3、。

4、基本训练与强化训练结合。

(三)重视规范求落实

备考时,我们给学生加上一句“规范决定分数”。规范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基础素质问题。因为既然是考试,就一定有作答要求,这种考试的要求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一定的格式。这些所谓“格式”涵盖了试题的模式和组织结构,包括题目的设计、表述和指导语、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组织与要求等。那么,以最接近考试格式的思路要求约束作答就是考试规范的体现。

备考中,我们反复强调学生重视作答的规范,强化得分意识。比如做简答题,如何答才是比较规范;作文写作,如何体现文体规范,重视规范,可以把能得到的分拿多、拿满,这样有利于克服失分大于得分的现象。这里的“规范”包括:

1、答题思路的规范。懂得如何入手,从哪里入手,要答什么。

2、答题表述的规范。说得出来,讲的准确。

3、答题格式的规范。书写工整,有条理,无错字语病。4.注重落实。

(四)分析试卷求补救

认真对待每次考试的命题、制卷、阅卷和讲评,尤其是要抓好月考和每次模考。每次考试命题要做到科学有效,思路清晰,意图明确,亮点纷呈;阅卷做到公平公正,标准统一;讲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特别是注重细节的研究。如学生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常见的失误有哪些?学生错误答案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这样答?并根据这些思考注重答题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仔细阅读题干和题肢,领会命题意图,使学生答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点醒目,术语准确,书写规范,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技能。同时,注重考后错题更正情况的反馈,善于利用每次考试反省、调整和指导复习。

四、彻底摸清学生学情,明确落实复习目标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不买你的帐,都是白搭,因此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摸清学生的学情,在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年的复习中我们共四次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语文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对语文课的要求,刚开始学生好像不好意思说,老师就明确告诉他们老师是你们的服务者,高考是你们的事,只有我们彼此沟通,复习才能有效,后来学生也就无所顾忌,不仅是在问卷调查中,就是在平时也经常与我交流他们语文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我的复习课就更就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在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

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部分的主观题,还有作文。而我们教学方面存在的失误主要是训练不扎实,有时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贪多求快,有时点拨不到位,没有重锤敲打,学生的印象不深;有时是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解太多,而留给学生消化理解,补充巩固,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时间太少。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管理,从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细化内容、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落到实处。

六、强化答题规范,鼓励个性化创作

总复习中加强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在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针对学生做主观阅读题时有畏惧心理,茫然不知下手的特点,就结合复习资料,在题型提问示例,答题模式,方法上反复提示,配合典型例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诗歌鉴赏,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及不同的题型特点,也专门总结了较为适用的答题模式和方法指导,这样的做法,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规范的答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细节得分,不能忽视。还有如语言运用与表达这一部分,信息筛选,语言组织等也很有一些答题规范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意识,能避免丢分。

在作文指导中,也有规范的问题,如找准切入点做深入的主题挖掘,培养起自觉的主题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不离题的层面,要追求更高的作文成效,在立意深刻上下功夫。还有是细节的问题,如卷面,字数,扣题,标题,开头,结尾等,当然符合规范,显然也是得分的关键,功效体现在细节,而教学中对阅读题的个性化理解或作文写作个性的鼓励,显然更能得学生人心。作文教学的基本功应在高

一、高二就练就,别把希望寄托在高三,进入高三的作文训练,侧重点应该是积累素材和规范写作。像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道开放式探究题,学生特别在乎老师对他的阅读感悟的认可。这时老师很有必要从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角度做换位思考,理解他的想法,当然这时又尤其需要规范与个性的有机结合。高三一年作文教学中,我始终把议论文写作当成训练的重点,特别是文章结构,如何列举论据、分析论据等方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反复指导,让学生心领神会。平时的作文讲评一定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写作的热情,每讲评一次作文就要讲彻底,让学生有所感受,有所收获。

当然,在总结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高三教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文言文部分我们下的工夫最大,做的题最多,第一轮时指导学生以翻译的方式复读了所学的文言文课文,第二轮精讲了复习资料上的文言习题,第三轮又印发了文言文复习题,在模拟考试中,又把文言文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但从学生的高考后的反映看,问题还是有,得分情况还是不理想。教训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日常阅读抓起,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能忽视,要讲细讲全,更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2,阅读题分析不细不深,在第一遍复习时就课内文章分类讲解了特点,专业术语等,第二遍综合各文体的常识边做题边分析,模拟时发现学生答题情况较差,就挑选几道专门的题集中训练,集中讲析,自认为准备好了,看到试题时却发现,讲的那些还不够深入,学生对文章还是有点把握不准。教训是提高能力比传授知识要重要的多。

3、教学小结的归结疏理做不到位,许多好的想法,教学灵感,临场发挥,教后反思总结不到位,有时只是课后说说,做一简单讨论和评价,等再回头想总结时已再难挽回。

4、对社科文阅读重视不够。由于社科类文章过于抽象,阅读讲解都难于把握,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我们只是练了练,没有做详细而科学的讲解与分析,导致今年高考中这类题型难度一加大学生便感到有点恐慌,有点无所适从,影响到了考试的正常发挥。今后对这一考点一定要迎难而上,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5、本学年作文的辅导虽做了大量努力和探索,但未真正形成体系,感觉做功不少,心中底气不足。尤其是缺少统一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法,虽不是各自为战,虽也反复集体探讨,但一直未形成教好的作文辅导模式,特别是对议论文体强调过多,而对写真情实感的记叙文和散文重视不够。

1.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情况、架空分析并且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的现象任然存在。我也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给学生的读书、思考和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多或不充分;另外,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常常要求学生讲出教师备课时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教师则千方百计要“引导”学生走上“标准答案”的轨道。这实际是借学生的嘴巴说出教师要说的话。客观地说,这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了教师的传声筒。这样做的结果同样是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识记、理解层级的训练多,概括、综合能级的训练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则更少。

3.作文训练,过多追求篇目数量,训练质量不高。尤其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及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4.没有能够真正吃透高考考纲和高考对高三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花费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去讲解收效慢的知识内容。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考教学更是如此。在这一年,我们收获了不少的经验,也留下太多遗憾。不管今年的高考成绩怎样,我仍然会继续努力,争取在荆棘丛生的高考旅途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2010年6月22日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工作总结

语文组:王 宝 2010年7月5日

第四篇:2010 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经验总结2

府谷中学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语文组:王 宝

我校2010届学生共25个教学班,由10位教师担任高三语文教学,三位老师带三个班,其他七位每人带两个班。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高考复习备考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下,我们高三语文组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攻坚克难,教完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的各项内容。2010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回顾三年以来的苦苦耕耘,回顾一年来那紧张而又有序的复习工作,真可谓感慨万千:有欣慰有教训,有失落也有反思......,下面就我校一年来复习备考中所做工作,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悟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按照历年的经验,我们一般在高三前半学期的第六周左右就完成了课本的教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的时间将近30个周,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一个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至关重要。高三第一学期伊始,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老师就一起商议制定了语文总复习阶段复习目标和步骤。我们复习的总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体目标是狠抓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断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第一轮复习,在寒假以前完成必修和选修课本古诗文内容的梳理与回顾,重点放在课内知识系统的梳理与重点篇目的回顾上;第二轮复习,在四月中旬以前,依据高考各考点,分板快重点复习,力求把各个知识点讲深讲透,并辅以练习训练提高;第三轮复习,结合新课标考卷,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三年来海南、宁夏考卷分板块进行了对比,及时总结规律,发现问题。重点、难点攻关,查漏补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总复习计划行事,做到目标清楚,步骤清晰。

三、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强化教学合作意识

备战高考是一场大战役,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个人的能力再强,毕竟精力有限,发挥备课组老师集体的智慧,强化合作意识至关重要。精诚团结,共同探讨,是我们高三备课组的共识。学年初,我们备课组内就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要求每一位教师盯准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组内各项任务分工明确,具体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四统一:统一复习资料,统一教学内容,统一复习进度,统一教学检测。除了以上四统一,分点钻研,资源共享,是我们的一套卓有成效的做法:(1)依据高考的几大考点,每位老师主备一个板快的内容,每人搜集整理各自主备板快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复习设想,然后相互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力求复习效果最优化。(2)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究备考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复习备考的经验。(3)每次模拟考试后,做到集体阅卷,整体比较,遇到问题,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究考纲、潜心探究有效备考策略

(一)领会课改求精准

考纲是我们备考的指南针。在高考备考中,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了解课改精神,分析高考信息,认真研究题型,从而对高考趋向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常常面对考纲浅尝辄止,一味做题,总结答题规律,其实这种做法不是一种好做法,应该是深入研究考纲,对照考题分析考纲思想在试题中是怎样体现的,进而把握命题方式,总结答题技巧。2010年的考试大纲下发之前,通过西安高考研讨会精神,我们得知2010年的考题将采用海南、宁夏卷的格式,根据这一信息,我们责及时从网上将海南、宁夏高考卷下载,利用两次备课组会进行了学习、研究,并及时调整了学案题的编写方式,新考纲下发以后,我们全体备课组成员结合新考纲思想和榆林高考研讨会精神,都写出了自己学习新考纲的体会,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不断地领会考点要求,增补修订。而且将《考试说明》的这些变化告诉了学生,让学生明确了复习方向,有了一颗定心丸。

(二)精选习题求实效

1.研究课程标准、高考真题、高考试题评价报告。在高考试题研究上“五找”:①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②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③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④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⑤对各地调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操千琴而晓声,观百剑而识器”,从众多的典题中,品味领悟、把握高考真谛和命题趋势,明确了备考的方向,自己多看让学生少饶弯。

2.精选资料。

精心筛选,严格把关,认真挑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作为复习蓝本。学生至少做三遍。第一遍,成套做,了解高考考点;第二遍,分类做,研究解题步骤;第三遍,重点做,掌握答题技巧。专题复习时,主张自己选编试题,很少整套搬用,有时要数十道试题中仅挑选出三五道题,通过这种措施,确保复习收到实效。

3.精讲精练。

高考的备考要讲求效率,备考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常数,要倍加珍惜,绝不可随意挥霍。精讲,指讲重点,讲关键,启迪学生思维。精练,从老师层面讲是指所讲的内容要精选精编。无论内容、数量,还是难度、梯度都要反复推敲。从学生层面讲是要力求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高考来对待。

所以,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经典的高考试题,做高考经典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哪些是常考点,哪些是必考点,丰富习题印象,积累做题感觉。所谓“有效训练”即:

1、针

对性强,注重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2、由点及面,构成系列,逐步推进。

3、引导思考,点拨规律,总结方法。

4、基本训练与强化训练结合。

(三)重视规范求落实

备考时,我们给学生加上一句“规范决定分数”。规范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基础素质问题。因为既然是考试,就一定有作答要求,这种考试的要求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一定的格式。这些所谓“格式”涵盖了试题的模式和组织结构,包括题目的设计、表述和指导语、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组织与要求等。那么,以最接近考试格式的思路要求约束作答就是考试规范的体现。

备考中,反复强调学生重视作答的规范,强化得分意识。比如做简答题,如何答才是比较规范;作文写作,如何体现文体规范重视规范,可以把能得到的分拿多、拿满,有利于克服失分大于得分的现象。这里的“规范”包括:

1、答题思路的规范。懂得如何入手,从哪里入手,要答什么。

2、答题表述的规范。说得出来,讲的准确。

3、答题格式的规范。书写工整,有条理,无错字语病。4.注重落实。

(四)分析试卷求补救

认真对待每次考试的命题、制卷、阅卷和讲评,尤其是要抓好月考和每次模考。每次考试命题要做到科学有效,思路清晰,意图明确,亮点纷呈;阅卷做到公平公正,标准统一;讲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特别是注重细节的研究。如学生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常见的失误有哪些?学生错误答案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这样答?并根据这些思考注重答题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仔细阅读题干和题肢,领会命题意图,使学生答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点醒目,术语准确,书写规范,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技能。同时,注重考后错题更正情况的反馈,善于利用每次考试反省、调整和指导复习。

四、彻底摸清学生学情,明确落实复习目标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不买你的帐,都是白搭,因此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摸清学生的学情,在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年的复习中我们共四次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语文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对语文课的要求,刚开始学生好像不好意思说,老师就明确告诉他们老师是你们的服务者,高考是你们的事,只有我们彼此沟通,复习才能有效,后来学生也就无所顾忌,不仅是在问卷调查中,就是在平时也经常与我交流他们语文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我的复习课就更就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在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部分的主观题,还有作文。而我们教学方面存在的失误主要是训练不扎实,有时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贪多求快,有时点拨不到位,没有重锤敲打,学生的印象不深;有时是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解太多,而留给学生消化理解,补充巩固,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时间太少。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管理,从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细化内容、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落到实处。

六、强化答题规范,鼓励个性化创作

总复习中加强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在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针对学生做主观阅读题时有畏惧心理,茫然不知下手的特点,就结合复习资料,在题型提问示例,答题模式,方法上反复提示,配合典型例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诗歌鉴赏,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及不同的题型特点,也专门总结了较为适用的答题模式和方法指导,这样的做法,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规范的答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细节得分,不能忽视。还有如语言运用与表达这一部分,信息筛选,语言组织等也很有一些答题规范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意识,能避免丢分。

在作文指导中,也有规范的问题,如找准切入点做深入的主题挖掘,培养起自觉的主题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不离题的层面,要追求更高的作文成效,在立意深刻上下功夫。还有是细节的问题,如卷面,字数,扣题,标题,开头,结尾等,当然符合规范,显然也是得分的关键,功效体现在细节,而教学中对阅读题的个性化理解或作文写作个性的鼓励,显然更能得学生人心。作文教学的基本功应在高

一、高二就练就,别把希望寄托在高三,进入高三的作文训练,侧重点应该是积累素材和规范写作。像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道开放式探究题,学生特别在乎老师对他的阅读感悟的认可。这时老师很有必要从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角度做换位思考,理解他的想法,当然这时又尤其需要规范与个性的有机结合。高三一年作文教学中,我始终把议论文写作当成训练的重点,特别是文章结构,如何列举论据、分析论据等方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反复指导,让学生心领神会。平时的作文讲评一定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写作的热情,每讲评一次作文就要讲彻底,让学生有所感受,有所收获。

当然,在总结的同时,我也发现高三教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情况、架空分析并且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的现象任然存在。我也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给学生的读书、思考和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多或不充分;另外,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常常要求学生讲出教师备课时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教师则千方百计要“引导”学生走上“标准答案”的轨道。这实际是借学生的嘴巴说出教师要说的话。客观地说,这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了教师的传声筒。这样做的结果同样是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识记、理解层级的训练多,概括、综合能级的训练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则更少。

3.作文训练,过多追求篇目数量,训练质量不高。尤其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及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4.没有能够真正吃透高考考纲和高考对高三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花费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去讲解收效慢的知识内容。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考教学更是如此。在这一年,我们收获了不少的经验,也留下太多遗憾。不管今年的高考成绩怎样,我仍然会继续努力,争取在荆棘丛生的高考旅途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2010年6月22日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工作总结

语文组:王 宝 2010年7月5日

第五篇: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1-6随堂

第二编第一章第6节

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自从施瓦辛格以51%得票率的优势战胜了134位竞争者,当选为美国加州州长后,一个“如果”就让我不得安宁:如果张艺谋竞选某省省长,会怎么样,会发生些什么。

B.“铁血部长,比布什拳头更硬。”《纽约时报》昨日(2008年9月9日)这样评论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他所主张的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称“两房”)方案,影响着两房未来走向,也影响全球经济的方向。

C.梁漱溟是个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24岁那年却被蔡元培礼聘为北大哲学讲师。他的学生中,有胡适、冯友兰、朱自清„„等等。

D.在文学上,韩柳虽都被称为“古文运动”的旗手,但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恪守道统,柳的口号是“文以明道”,意在阐明新见解。

解析:A.“怎么样”和“什么”后面都改为问号;C.省略号和“等等”重复;D.“柳的口号”之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答案:B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罪犯的泪水竟然远比死者的鲜血更让人觉得沉重;而他的忏悔与自白远比那些永远失去的生命更让人觉得无奈和悲痛。

B.古代的严肃作家,即使在小说中信笔写了三星正南四字,若是追问起来,他也往往能讲出三星正南指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时分。

C.《杂文月刊》是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杂文类综合性杂志,上半月发《原创作品》,下半月发《选刊精品》。

D.美国国会内对“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依然有反对声音,这让救援计划的倡导者——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十分着急。据《纽约时报》25日报道,为了尽快让救援计划获得通过,保尔森甚至在众议院女议长佩洛西面前单膝下跪。

解析:A.分号改为逗号;B.“三星正南”是专有名词,应加引号;C.“原创作品”和“选刊精品”上的书名号使用不当,应删去。

答案:D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朋友”这个词之所以让人轻松,是因为它可以组合,就像一套高档的组合家具,放在一起,有一种整体美,单独摆放,有一种独立美。

B.在卡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新人类的表情、语调、动作乃至思维方式都卡通化了,扮鬼脸、作怪相、吐舌头,带夸张的、怪怪的、奶声奶气的说话声音,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的那些言谈举止堪称此类的代表。

C.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

D.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是镌刻在先哲康德墓碑上的句子。

解析:A.“整体美”之后的逗号改为分号,以体现前后的并列关系;B.“扮鬼脸”、“作怪相”、“吐舌头”之间应改为逗号;C.第二个“春秋”用书名号。

答案:D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人类已经形成了“种地必须先耕地”的惯性思维,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耕而种”这种看似原始的生产方式在今天却越来越体现出增产、环保、降低成本的众多好处。

B.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

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C.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婴幼儿奶粉时,如果发现冲水后产品有沉淀,可能存在三聚氰胺,请不要购买。

D.“村主任拿着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写任何明确的条款,挨家挨户地问我们是否同意卖地?同意就在上面签字按指纹,这样做符合国家的土地征用手续吗?”近日,福建省某地区一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解析:B.“彷徨”和“呐喊”在这里非书名,应改为引号;C.“专家建议”后面应加冒号;D.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答案:A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为旺盛的旅游需求欣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自问一下:屡创新高的游客人数,带来的仅仅是不断增加的旅游收入吗?

B.男女佳配,夫妻双双,是自然进化的规律。性别平衡绝对不能打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完全适用于解决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C.那些专供出口及供应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乳品没有发现三聚氰胺,而某乳业营销负责人在香港公开说,他们出口的产品绝对比内地安全可靠。我不知道这样的话,那位营销负责人怎么说得出口?

D.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解析:B.“以人为本”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C.问号改用句号;D.第二个分号改用冒号,表示分总关系。

答案:A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修缮后的景点会是什么样子,增加了什么新景点?昨日,记者到汶川震灾过后的都江堰提前为读者进行了一番打探。

B.国家体育总局在贺信中说,在刚刚结束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取得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首位,实现了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C.金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D.本来约好下午两点钟碰面,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他才来。

解析:A.第一个逗号改为问号;C.“嘛”应从单引号中拿出来;D.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答案:B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调查,家长受广告的误导严重,不懂孩子的身体状况,不知道该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只是盲目地补钙、补铁、补锌、补维生素等。

B.王老师走进高三(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C.北京残奥会火炬接力将按照“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要求,通过独具特色的残奥会火炬接力活动,来展示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宣传北京残奥会的理念、宣传残奥会为人类的和平、友谊、进步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运动精神。

D.现在正值金九银十的汽车销售旺季,几乎所有商家都推出了优惠的方案,而且优惠的幅度还真是今年来最大的。这对于很多消费者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所以这段时间到展厅选车购车的人明显增多了。

解析:B.引号里的句子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C.前两个顿号应改用逗号;D.“金九银十”是个特殊称谓,应该加引号。

答案:A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琵琶,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音乐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琵琶女和诗人的一腔幽怨。对于千古名篇《琵琶行》(并序),作为老师首先必须是她的知音,否则又如何将其中的精彩教授给学生呢?

B.什么是说明文的科学性呢?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C.江苏南通机场建成后,当地曾一阵欢喜,称“南通南通,不再‘难’通”。但事实上,南通机场开航至今,一直陷入亏损境地,成为当地的一个沉重负担。

D.还有不少因素使铁容易生锈,如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表面粗糙,铁中杂有其他金属„„等等。

解析:A.第一个句号应为问号,括号应放在书名号内;B.“事物”后改用句号,“反之”前用分号;D.省略号和“等等”不能并用。

答案:C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白领丽人中,“文明病”与“生活方式病”成为影响她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血压病、冠心病、颈椎病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等„„

B.如果由于与中国贸易,他们能得到更大的好处——经验证明实际是这样的,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们绝不会参与制裁行动。

C.“民告官”对大家而言,已不算新鲜,而重庆市含谷镇政府放弃强制手段,选择“官告民”依法行政的做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D.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解析:A.句末的省略号改为句号;B.“这样的”后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D.“办公费用”后应为逗号。

答案:C

10.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为继续做好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国务院督查组将对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救治患病婴幼儿,医院诊疗规范以及免费医疗政策落实的情况。

B.如果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让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平起平坐,并且不收任何赞助费、借读费,那真是“利见当代,功在千秋”之举。

C.部分博时基金的投资者问到“雷曼兄弟破产了,博时基金是否投资于海外市场”?对这一问题,该公司做了合理的解释,说明该基金运作正常,以此来消除投资者的担忧。

D.负责组织高考命题的省市,按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统一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招生录取政策、招生计划安排和招生考试日程均保持不变。

解析:A.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C.问号应改为逗号;D.“考试大纲”加书名号。答案:B

1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北京人艺最近推出四个轮换剧目:《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上帝的宠儿》和《洋麻将》,都是经过观众的检验,证明其确实系优秀剧目。

B.鲁迅说他同瞿秋白的友情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C.由于作者重回延安(贺敬之同志1940年到延安,1946年投奔于华北干革命,1956年回延安访问学习。),心情格外激动。

D.美国一批“快闪”族宣布,预计4月3日将有大批“快闪族”成员塞满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一座体育馆,尝试用上千台普通笔记本电脑,组装出一台足以跻身全球500强的超级计算机。

解析:A.冒号提示的范围不当,在“都是”前加上主语“这些剧目”,并把“都是”前的逗号改为句号;B.句号放在后引号外面;C.括号内末尾句号应删去,且将括号移到逗号后。

答案:D

1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传说,每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成群的喜鹊飞上银河搭桥,这样牛郎和织女才能在鹊桥相会。

B.传统的学校评价,过于追求评价手段的技术化、评价标准的唯一性、评价结果的可比较性,使得学校评价越来越脱离学校教育的实际,形成了“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庸俗的学校评价模式。

C.发挥“能人效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转换脑筋、增强本领、参与竞争、尽快致富。

D.考进北大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大功告成,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路也能走好,后面的五、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你该怎么走,是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

解析:A.“七夕”后面的逗号应移到括号之后;C.四个顿号都改为逗号;D.顿号去掉。答案:B

1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如果说去年考查的文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还算是名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邻居”的话,那么,今年考查的文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连名句的“邻居”都说不上,只能戏称它为名句的“远亲”了。

B.去年一年,日本广岛县为了笼络中央内阁官员,竟举办了474次所谓的非正式联谊会。

C.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无法弄清了。

D.电影的流畅,应该包括叙述的流畅、节奏起伏的流畅、表演的朴素流畅、摄、录、美、化、服、道各造型的和谐流畅。

解析:B.“非正式联谊会”应加上引号;C.两个问号都改为逗号;D.前面三个顿号改为逗号,以体现层次性。

答案:A

1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两个分厂的近200台设备、设施的迁出;100多台新进设备、设施的迁入安装,几乎都是人拉肩扛完成的。

B.伴随着淅淅秋雨和100名小朋友悠扬的古筝名曲《渔舟唱晚》,2008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9月27日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为来自海内外的投资者以及当地市民捧出一场精彩异常的节日文化盛宴。

C.“文革”结束以后,高考作文进入多元时代,内容禁区被打破,考生既可以敞开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表示自己“更喜欢”两幅漫画的哪一幅,还可以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D.“招收新社员,添加新鲜血液固然重要,但推举德才兼备的社长才是当务之急。”一位老社员告诉早报记者,前任社长启功先生2005年逝世后,西泠印社社长一直空缺,“只有真正能服众的社长,才能凝聚人心,保住甚至提升印社的地位和声誉”。

解析:A.分号改为逗号。

答案:A

1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管得不严的医院,家属提着保温桶、拎着饭盒,直奔病房;管得严的,家属们则好说歹说,软磨硬泡,怎么也得把饭送进去。

B.林肯在入主白宫以前,一直奔波于颠沛困顿之中,加上其貌不扬,又一贯不修边幅,常穿一双粗绒线的蓝袜子、一双大拖鞋,甚至连领带都不会打,因此他初到白宫任职时,阁员中的阔佬没有一个瞧得起他。

C.据报道,喜庆90寿诞的国家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立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

中,预计不久该项工程即可启动。

D.9月28日,在沈阳茶城主办的紫砂名壶拍卖会上,一把乾隆年间宫内御用的“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以155万元的天价拍卖成功。这个成交价格打破了此前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一件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时147.7万港元的历史最高价纪录。

解析:A.“提着保温桶”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A

下载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2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1-3-2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