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五 传记阅读1-5-3 Word版含解析
1-5-3
[传记的评价与探究]
一、(2017·广东肇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为神州惜大儒
潘剑冰
陈寅恪,相信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惊叹他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其记忆力之强、知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陈寅恪的记忆力,经过口口相传,难免带上一点传奇色彩,有人说他会背唐诗十万首,又有人说他会背《十三经》。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陈寅恪堪称神人了。
与陈寅恪的记忆力配套的,则是他的学问。陈寅恪的学问不仅让凡夫俗子敬畏,就连与他比肩而立的大师都为之倾倒,其挚友吴宓称赞他为“全中国最为博学之人”,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的学问,光语言一项就足以让人震惊。其弟子季羡林在研究老师早年留学德国所作的64本学习笔记本时,发现其中“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大得可观。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语言。梵文、巴利、印度古代俗语、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言、新疆古代语言、伊朗古代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算是研究对象语言。陈先生对于这些语言都下过深浅不同的功夫。还有一些语言,他也涉猎过,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语、尼泊尔语等等”。季羡林只能以“泛滥无涯”来形容老师的语言水平。
陈寅恪的学识不仅名震国内,甚至扬威国外,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现象。
前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出了三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加以研究,竟无人能解读。陈寅恪翻译解释之后,各国学者毫无异词,同声叹服。在日本史学界“被捧得如太阳”的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写信向柏林大学某教授求救,对方复信说应请教中国的陈寅恪教授,白鸟转向陈氏,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白鸟库吉感叹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帮助,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至死不解。
令人惊异的是,陈寅恪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都转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然而最终他不仅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就连学士学位都没有。陈寅恪曾就这个问题向自己的侄子陈封雄解释道:“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
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我们知道,胡适前后在国外共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学位,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过在陈寅恪这样的“反面教材”面前,胡适那一大堆点缀脸面的博士学位似乎显得有点尴尬。
陈寅恪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刚开始还有学生对此不信,后来大家发现陈寅恪确实做到了。
陈寅恪的这种教学境界,背后是他不为人知的辛勤劳动。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以陈寅恪的水平根本无须备课,其中包括季羡林。但当季羡林看到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一些信后,他就知道自己误解了陈寅恪,在信中陈寅恪屡屡提到自己备课的艰辛,如“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在他人,回来即可上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类似的话在陈寅恪书信中还有很多。
陈寅恪自小体弱多病,再加上后来双目失明,健康受到极大摧残。当时,陈寅恪是清华中文系、历史系合聘的教授,要在两个系同时开课。时任清华历史系主任雷海宗对陈寅恪说:“您现在的身体还是比较弱的,少开一门课吧。”陈寅恪答道:“我是教书匠,不叫我开课,那怎么叫教书匠啊!”
新中国成立前夕,货币急剧贬值,即使陈寅恪这样的大教授也难以为生。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知道后,想赠陈寅恪一大笔美元。陈寅恪拒不接受,但又迫于一家几口的生计,最后决定用自己的藏书来换胡适的美元,只象征性地收了2000美元。据季羡林的看法:“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辞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蒋介石历来对一流的文人特别重视,历史大家、创立“食货”学派的陶希圣就被他网罗帐下,当了他的枪手撰写了《中国的命运》一书。蒋介石自比唐太宗,想找人写一本“太宗传”,他知道陈寅恪是中国治隋唐史的泰山北斗,派人拿着重金上了陈家,但是陈寅恪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1966年,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拉开了序幕。陈寅恪未能幸免于这场政治斗争。他的家中几次受到冲击,财物被红卫兵们洗劫一空。造反派为了折磨陈寅恪,以验证他惊人的记忆力为名,强迫他背诵毛主席语录,稍有差错便用铜头皮带和棍棒加以毒打。此时陈寅恪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
1969年10月7日清晨5时许,因心力衰竭,陈寅恪终于在凄风苦雨中撒手人寰。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史学大师就这样离去了。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好友王国维写的铭文。很多人认为名为纪念王国维,实则是陈寅恪的“夫子自道”。或许,学术上的陈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陈寅恪很难被超越。
(原文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的开头提到了士人的最高境界:“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②陈寅恪在“文革”受难的时候,其为王国维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铭文的纪念碑被推倒扔进清华校河,无意中竟躲过了一劫。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陈寅恪在外留学多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学习过,却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获得,这是件遗憾的事情。
B.陈寅恪在健康受损的境况下还坚持在两个系开课,表现了他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C.旁人认为凭陈寅恪的记忆力和学识,根本无须备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信中能体现他备课的认真与辛苦。
D.陈寅恪上课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内容,表现了他的自信,展现了他的实力,更多的是背后艰辛的付出;从他的教学境界看,他自诩教书匠实在过谦。
【解析】 对于陈寅恪没有获得学士学位的问题,作者没有表示出遗憾,而是感到惊异。【答案】 A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季羡林评价陈寅恪的语言水平达到了“泛滥无涯”的地步,既有惊叹赞赏,又暗藏批评:多而不精。
B.文章第三段,引用了陈寅恪挚友吴宓和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所说的话,从侧面烘托出陈寅恪学问之广博,令人敬服。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寅恪写的铭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意在体现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敬佩。
D.陈寅恪在文革中受尽折磨,终因心力衰竭,陈寅恪终于在凄风苦雨中撒手人寰,令人同情和感叹。
E.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大量的材料,充分地表现出陈寅恪记忆力强、知识
面广的特点。
【解析】 A.无批评意。C.引用陈寅恪写的铭文意在说明学术上的陈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陈寅恪很难被超越。E.全文结构不是总分总,内容上除了表现陈寅恪超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外,还写到了他的气节、风骨等。
【答案】 BD ★3.如何理解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寅恪生平事迹作分析。
答:
【答案】 ①这是陈寅恪的人生写照。②独立人格是知识分子有气节、有风骨的表现;自由思想是众多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不受政治、权势等左右。两者相统一。③陈寅恪用藏书换美元,体现了他人格的独立。拒绝为蒋介石当枪手,体现了思想的自由。
二、(2017·江西省重点中学二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工匠:高凤林
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当年我国卫星发射成功后,年幼的高凤林曾问父母:“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面临抉择时,母亲一句“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从此,他便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人才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还有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从那时起,“航天”两个字深深镌刻在高凤林的内心。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画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积攒的能量迸发了出来。
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是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
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最终,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言,是假裂纹!经过剖切试验,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他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不仅因为他练就了一手绝活,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金手天焊”是高凤林技艺高超,屡屡攻克焊接技术难关的写照,更是新时代航天高技能工人风采的体现。
高凤林深知作为知识工人的重要。离开学校8年后,他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快毕业的时候,高凤林还在一次航天系统大型技术比赛中报了名。白天穿梭于工作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三四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30岁的他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终于,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后来他又拿到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了一批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能进高师傅的班组,跟着他学技术,本身就是很荣幸的事情,他的成功事迹及其敬业、钻研、不断突破极限的精神,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杆。”他的徒弟说。
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指导徒弟如何掌握好焊接的工艺控制过程,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他能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手把手地指导,帮助徒弟举一反三。今天,他所在的班组,19名组员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
“事业为天,技能是地”,高凤林参加工作35年来,默默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
贡献。
(摘编自《中国人才》2015年第11期)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高凤林从小对卫星上天很好奇,中学毕业时,母亲要他报考七机部技校。这说明正是他母亲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并正确引导,才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B.工作后的高凤林,其师傅不仅给他传授技艺,还向他讲授中国航天的艰难创业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以及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这使高凤林牢记航天使命,并把它化作实际行动,努力钻研神技,最终成为了“金手天焊”。
C.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最大难题是喷管的焊接,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接时焊枪停留0.1秒钟都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是高凤林和同事的不断摸索,才攻克了这一难题。
D.高凤林参加工作30多年,始终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焊接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取得事业成功的理由不充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答案】 A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高凤林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好学勤思,醉心技术攻关,后来能取得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B.本文通过记述高凤林的工作生活,突出了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了他精研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
C.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喷管过程中,高凤林力排众议,抵制了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D.因为高凤林有绝活,焊接对象十分金贵,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再加上他在火箭焊接领域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人们称为“金手天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E.高凤林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所以在技术传承上,他做得极其出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别人。
【解析】 A项的“文化水平不高”于文无据。C项,原文是就“焊缝裂纹”问题力排专家质疑,不是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喷管过程中”。E项,根据原文,“一枝独秀不是春”
是作者的观点,不是高凤林的观点。
【答案】 BD ★3.作为一位火箭发动机焊接工匠,高凤林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本概括。答:
【答案】 ①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高凤林牢记使命,练就焊接神技。
②在解决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题当中,高凤林与同事不断摸索,全方位分析排查,作出大胆而正确的判断。
③为了提升自己,高凤林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学校,刻苦攻读,取得优异成绩。④为培养航天高技能人才,高凤林无私奉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第二篇: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五 传记阅读1-5-2 Word版含解析(精选)
1-5-2
[传记的特征与手法]
一、(2018·湖北武汉市武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小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把精力转移到凭智力取胜的活动中去,这使我从小养成一种极强烈的争强好胜的性格。
我的父母并没有教过我们下围棋,但我们经常看他们下棋,久而久之,自然也就看会了。大概是在我9岁时,我和弟弟继波便常常学着大人的样子下起来。那段时期,我下围棋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我10岁的时候,当时文化宫有一个少年围棋训练班,张福田先生在那里当辅导员。张先生是当时的棋坛名手,他在围棋教学上颇有独到之处,不仅是我,北京现在的高手程晓流、谭炎午、吴玉林等,也都多多少少地受过他的教益。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我在日本参加了一个世界桥牌综合锦标赛的选拔赛,赛后喝酒时,沈君山说起桥牌的事,我一听桥牌就来了劲儿,借着酒兴跟他们猛吹我们是如何如何拿到冠军的。这时我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冷不丁给我来了一句“搏二兔,不得一兔”,意思是批评我在桥牌上花费的精力太多,势必会影响围棋。我口若悬河,正说在兴头上,一下子就呆了。我当时确实狼狈至极,着实让吴清源先生给教育了一下。
在青少年时期,我从来没敢想过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位全国冠军,因为我觉得那些冠军们都是才华出众、高不可攀的人物。但自从参加集训队之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把夺取全国冠军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对局胜率的提高,这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7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会。
当时舆论界一致认为,冠军将在陈祖德和我之间产生,但一想到要和他进行一番生死搏斗,我就有些心惊胆战。陈祖德曾三次荣获全国冠军,又是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棋手,1974年我就惨败在他的手下。没有和陈祖德比赛过的人,是很难想象他在棋盘上那种咄咄逼人的威势是如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
9月23日晚上,未能进入决赛的棋手全都出去尽情玩耍,而我一想到明天的激战,心里就一阵阵发慌。这和一年前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想到此,我悚然一惊,去年那令人痛苦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吗?我马上鼓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一年来的苦练不就是
为了这一天吗?即使输了也要拼得“壮烈”一些。这样一想,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9月24日,景山公园的围棋比赛大厅里,坐在我对面的陈祖德久久地注视着棋枰,然后轻轻地揿下按钮,使比赛计时钟停止了走动——这是棋手认输的表示。我顿时感到一股狂喜的热流迅速地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由于激动,当我在裁判员递过来的对局记录上签名时,我的手颤抖得怎么也无法把字写工整。离座之际,连腿都发软了。这就是我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我又战胜赵之云、王汝南,以十四连胜的战绩获得了第三届全运会围棋比赛的冠军,这是我获得的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获得冠军,当然高兴万分,然而夺取冠军的艰难征途,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棋艺未精,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选自《聂卫平:围棋人生》,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的围棋发展史上,聂卫平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聂卫平是第一个完全由中国本土培育出来,而在较长时期的比赛中连续地击败了日本最强棋士的第一人。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取得的十一连胜对中国围棋的振兴起了重要作用,他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勋卓著,永载史册。为了艺术,聂卫平宁可放弃一盘棋,也不屑走“俗手”“愚形”,在重额奖金面前,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
(《京江晚报》)
②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对弈过程为博弈,企业之间竞争也是博弈。围棋讲究布局,洪荒之始一子一方天地,企业布局亦然;围棋决胜中盘,企业经营相互角力,棋错一步,满盘皆输;围棋注重官子,企业成败在于大局,也在于细节。
(转自“聂卫平的微博”)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聂卫平的围棋启蒙老师是棋坛名手张福田先生,围棋高手程晓流、谭炎午、吴玉林等,都受到过张先生的教益。
B.聂卫平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曾当面教育他要专心于围棋,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C.聂卫平在中国围棋发展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对中国围棋振兴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棋艺风格更是受人称赞。
D.聂卫平认为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要讲究布局,围棋注重官子,企业在于大局和细
节,企业家必深谙围棋之道。
【解析】 “企业家必深谙围棋之道”错误,聂卫平只是将围棋博弈与企业竞争作类比,来说明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并不能得出“企业家必深谙围棋之道”的结论。
【答案】 D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聂卫平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聂卫平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运动,但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便将精力转移到凭借智力取胜的活动中。
B.聂卫平对围棋有浓厚的兴趣。聂卫平经常看父母下棋,自学下棋,久而久之就很爱下围棋,少年的他就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C.聂卫平得到围棋名师的指教。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受到了当时棋坛名手张福田和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的教导。
D.聂卫平坚定信心,为国拼搏。聂卫平将夺取全国冠军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强大的对手,调整心态,全力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
E.聂卫平对振兴中国围棋作用重大。他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勋卓著,永载史册。为了艺术,聂卫平宁可放弃自己的一切,也不屑走“俗手”“愚形”。
【解析】 D.说“聂卫平坚定信心,为国拼搏”于文中无据,应是“聂卫平坚定目标,为夺取全国冠军全力拼搏”;E.“聂卫平宁可放弃自己的一切”错误,应是“聂卫平宁可放弃一盘棋”。
【答案】 DE ★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详细地介绍比赛结束时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作者激动难忘时刻。这是作者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场比赛后,作者势如破竹,最终获得冠军,这是作者获得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②作者深感欣慰和艰难。作者深感自己夺取冠军的艰难,棋艺未精,还有更远的棋艺之路。③作者为了照应上文。作者为了照应上文“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会”一句,就详细地介绍了比赛结束时的情景。
二、(2017·甘肃天水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
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解析】 这是作者的看法:写冯雪峰,也是诗人牛汉的写照。【答案】 A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解析】 B.不仅是外在形象很像,更有被摧残的身心、悲惨的状况与半棵树也很像。D.“从来没有悲观过”概括不当,可参照倒数第二段内容。
【答案】 BD ★3.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第三篇:沪教版课内现代文高考总复习3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的贺词:
我27岁有了女儿,多少个艰辛和忙乱的日子里,总盼望着孩子长大,她就是长不大,但突然间长大了,有了漂亮,有了健康,有了知识,今天又做了幸福的新娘!我的前半生,写下了百十余部作品,而让我最温暖的也最牵肠挂肚和最有压力的作品就是贾浅。她诞生于爱,成长于爱中,是我的淘气,是我的贴心小棉袄,也是我的朋友。我没有男孩,一直把他当男孩看,贾氏家族也一直把她当作希望之花。我是从困苦境域里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发誓不让我的孩子像我过去那样贫穷和坎坷,但要在“长安居大不易”,我要求她自强不息,又必须善良、宽容,二十多年里,我或许对她粗暴呵斥,或许对她无为而治,贾浅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当年我的父亲为我而欣慰过,今天,贾浅也让我有了做父亲的欣慰。因此,我祝福我的孩子,也感谢我的孩子。
女大当嫁,这几年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和她的母亲对孩子越发感情复杂,一方面是她将要离开我们,一方面:迎接她的又是怎样的一个未来?我们祈祷着她能受到爱神的光顾,觅寻到她的意中人,获得她应该有的幸福。终于,在今天,她寻到了,也是我们把她交给了一个优秀的俊郎贾少龙!我们两家大人都是从乡下来到城里,虽然一个原籍在陕北,一个原籍在陕南,偏偏都姓贾,这就是神的旨意,是天定的良缘。两个孩子却生活在富裕的年代,但他们没有染上浮华习气,成长于社会变形时期,他们依然纯真清明,他们是阳光的、进步的青年,他们的结合,以后日子会快乐、灿烂!
在这庄严而热烈的婚礼上,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幅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好好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今天,我万分感激着爱神的来临。它在天空星界,在江河大地,也在这大厅里,我祈求它永远地关照着这两个孩子!我也万分感激着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婚礼的各行各业的亲戚朋友,在十几年、几十年的岁月中,你们曾经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写作、身体和生活,你们是我最尊重和铭记的人,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关照、爱护、提携两个孩子,我拜托大家,向大家鞠躬!《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人文的捍卫者——黑塞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位《荒原狼》的作者没有穿上燕尾服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奖。但是,他让人在盛大的宴会上宣读了一篇友好的致辞。对他来说,奖金早已不那么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代灾难的震撼仍在心头澎湃,黑塞隐居于瑞士堤契诺地区。如果我们在完成精神的要求中寻求暂时的人的发展目标,而那些精神的要求自人类的精神领袖琐罗亚斯德和老子以来早就被提了出来,那么我们必须说,今天的人类还处于无限接近猩猩而不是接近人的状态。我们还不是人,我们仅仅处于走向人类的路上。
——黑塞《你不应该杀人》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鉴赏下面这段文字:“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序(序言、前言、引言)——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自序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他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待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白居易《琵琶行》前面都有一段序。关于整散结合(语言特点,表达上的特点)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
一、交错运用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无韵之离骚》资中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念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哲学治病(资中筠)
……
其一,如何看待一个人的性情、心思、行为举止与世俗不合?这里以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为例,当时多数雅典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破坏规矩的疯子。这个规矩叫常识。苏格拉底每每在雅典街头随意扯住一个行人,刨根问底追问人家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美。无论被问者如何作答,最后总是落入自相矛盾,不得不承认苏格拉底说得在理。原因何在?因为普通人习惯于顺从当局立下的规矩或想当然的常识,而苏格拉底试图指出这些心理习惯漏洞百出。普通人每天只是不假思索地顺从着常识说话,却从不思考这些话是否真有道理。苏格拉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他告诉被提问者,事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不论对任何一个常识,都可以先想象它是错的,蓄意不接受。比如常识认为坚守阵地就是勇敢,苏格拉底则想象可能有后退的勇士或坚守阵地而并不勇敢的人。如果这些例外成立,原来的说法就不准确。这个过程靠的是独立思考,方法是先把常识判断搁臵一边。常识以为拥有财产和权力就是幸福,这是因为多数人都这样看,不这样看就不被多数人喜欢,而人出于天性,对自己受世人喜欢非常在意。换句话,人为了受人喜欢而在精神上懒惰,苏格拉底的做法却有意接纳不中听的话,不惜把心思搅乱。我这里想起了蒙田,他说自己的大脑象脱僵的野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其中很多令他感到羞愧。蒙田的惭愧不是处于矫情,而是他的许多想法脱离常规,像是心理疾病,害怕人家说他是疯子。
常人所谓疯子,不过是比普通人更敢想,有更多的疑虑。其二,快乐是简单的,常人的心理定势把快乐与拥有财富联系起来。伊壁鸠鲁的哲学公然主张爱好享乐的生活方式,但它的含义并不像其表面那样好懂。多数人其实不知道什么是享乐,他们应该学习享乐。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伊壁鸠鲁要告诉我们摆脱精神痛苦的方法,人们谋求快乐的方案应该是正确的。全部病因在于诊断人的欲望。伊壁鸠鲁开列的快乐需求清单只有三要素:友谊、自由、思想。在我看来,友谊的需求来自渴望被别人关注或感受。德波顿的说法更具哲学意味:“除非有人看见我们存在,我们是不存在的,在有人能懂得我们的话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意义;而经常有朋友围绕身边,我们才能确认自我。”那么自由呢?举个例子,自由使我们“避免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手下受其喜怒无常的屈辱。”这么做的代价可能是挣的钱少了,但“以简朴换取了独立”。
友谊、自由、思想对快乐来说是“自然而必要”的。它们都是精神生活,属于生活态度,是人人可以得到的快乐。快乐更依赖与心理有关的东西。快乐不在于欲望的实现而在于欲望本身,因为欲望的实现立即与无聊相伴。他说快乐的要素中还有些“自然而不必要”,比如豪宅、宴饮;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比如名望和权势——因为安详的灵魂不靠这些。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另一种微妙精神,懂得快乐是简单的道理的哲学家并非要主动放弃财富,这不是伪善。财富本身不是恶,财富能否带来快乐全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
其三,如何看待挫折?德波顿(英国某畅销书作家,通俗哲学家)的态度与常人相反,他不是劝人鼓起勇气,下次就会成功之类,而是要人们期待挫折,怎么说呢?也就是期待由挫折带来的心理反应,比如愤怒、自怜、焦虑、怨恨等等。他说这取自古代哲人“塞内加挫折字典”,其原理是“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这个心理药方能避免在严重挫折面前精神错乱。人们为什么对受挫缺少准备,因为对即将发生的事过于乐观。快乐与对事物持乐观的态度并非一回事,其微妙的差别在于,受挫的痛苦本身也可以成为快乐。对一定要发生和有可能发生的“坏事”是不值得痛苦的。理智的态度是相信坏事会发生,这样想的结果是当坏事真的发生时,坏事的效果未必像我们担心的那样坏。换句话说,消除担惊受怕的最好方法是想像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理性事先就预测到事与愿违。就像官司打输之前,你的念头早已令你倾家荡产,那又能怎么样呢?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别相信身外之物,这些随时能被别人拿走。真正高明的态度是,虽然我拥有这些,但我与它们保持距离,不指望它,于是我一身轻松。
其四,人都有缺陷,缺陷既能让我们痛苦,也能慰籍我们。德波顿列举了人的种种缺陷,比如因某方面无能而导致羞耻感和负疚。怎么办呢?他说,别憋在心里,要公开说出来。把这些说出来还是不说出来,好意思还是不好意思,可能是西方人与我们东方人在精神上的一个重大差别。说出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德波顿大量引用蒙田——古今哪个中国思想家敢像蒙田这样吐露真言,因为“凡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没有不人道的”。人类文明在相当长时期内不把这些对比强烈的因素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太不严肃了),这一方面造成蒙昧,另方面产生更为强烈的窥私欲(比如一个精明的作家为了小说畅销,把放荡女人描写为一个女教师)。人的一个天性在于对不让自己知道的事情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否则就要滋生心理疾病。各种风俗都有缺陷,一种风俗中的妻子妒忌其他女人对丈夫的柔情,在另种风俗中妻子却鼓励这样的柔情,因为这表明了丈夫的价值。究竟哪一种是“缺陷”或是“正常”的呢?智力就没有缺陷吗?哲学家终其一生,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懂得更多吗?“但是如果我们发现有此成就的人并不比从来没有听说过哲学逻辑的人更快活,就可能提出疑问了。”是的,渊博要有好处,就像德波顿的书能治病,智慧要使人快活。判断句不但要说得准确,更要有情趣,否则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我们读书不正是为了安慰我们的焦虑和寂寞吗?真正要写的不是关于书的书,而是从自己的肉体和心情生出来的书,如此等等。
其五,如何安慰受伤的心灵…… 其六,如何在困苦中获得慰籍……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古代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哲学思辨的命题:“在混沌初开时,有两个人在探寻前行之路,一个凭直觉在前行,一个凭理性在前行。而最终谁能通往光明之路,到达终点呢?”到达终点的必然是感性与理性、艺术和科学合二为一的创造者。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的传递者与缔造者的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位心智创造者。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
第四篇: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通关练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五扩展语句、压缩语段3-5-2含解析
3-5-2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一、扩展语句
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100字左右)
秋天
笑脸
丰收
田地
答:
【答案】 秋天的田地里,到处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像被铺上了一层金子,稻穗鼓着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朵朵棉花咧开了小嘴,高粱也笑弯了腰„„人们忙着收获,暂时的劳累挡不住那一张张惬意的笑脸。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保留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80字。
答: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境:清新恬静。然后,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初阳”“宿雨”“荷”等进行描写。另外,要注意题干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 清晨的阳光轻轻地洒满了荷塘,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残留的雨水,朵朵荷花在风中轻轻颤动,片片绿叶像伞盖一样被举托在水面。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3.(2017·云南省曲靖市模拟)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答:
【答案】 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言之有理即可)
4.(2017·山东省临沂市模拟)请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一句展开联想,写一段60字左右的场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领会题目的基本意图,同时要明确诗歌的意境以及意思,解答时要注意意境的唯美,如“富丽堂皇的汉宫”“远嫁到荒凉偏僻的沙漠”“青冢”“孤零零地诉说”,这是解答的关键所在。注意语言表达要具体、通顺。
【答案】(示例)一个人离开富丽堂皇的汉宫,远嫁到荒凉偏僻的沙漠,只留下一座青冢,像一只孤雁,面对着黄昏,在孤零零地诉说着什么。
5.(2017·浙江省金华十校联考)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为纪录片《水墨江南》中的一个片段“诗意春雨”配上画外音。
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100个字左右。
春天的江南,烟雨迷蒙,如诗如画。
【答案】(示例)那雨丝,轻轻柔柔,随风飘散,无处不在,无隙不入。花瓣湿漉漉的,眉底含情眼含笑;柳枝披上了一层薄纱,体态更加婀娜;小鸟在雨雾中呢喃,它在寻找什么?那小姑娘虽然撑着伞,可那雨点儿早就亲在她的发上、脸上了。
6.(2017·浙江省宁波市模拟)欢送词是主人在活动结束时欢送客人而发表的讲话。假设姚江中学学生会成员应邀来东山中学参加“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假如你是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在活动结束时,致辞表示欢送。请在横线处补写欢送词。(100字左右)
亲爱的姚江中学学生会的同学们:
首先,我谨代表东山中学学生会,对你们参加我校“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表示真诚的感谢。
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万事如意!
【答案】(示例)要含有表扬肯定、惜别祝愿之意。如:你们在“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效率,值得我们学习。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们依依不舍。虽然大家相处的时间短暂,但我相信,我们的友谊却会长久。我们热切地期待着贵校学生会能在方便的时候,再次做客东山中学,最后,祝愿我们两校学生会的合作日益加强。
7.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
树叶(感激地):
(排比)阳光(谦逊地):
(比喻)【解析】 “亲密地”交代了树叶与阳光交谈的氛围,写对话时应分别表现出树叶的“感激”和阳光的“谦逊”,分别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答案】 树叶:(示例一)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
(示例二)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示例一)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示例二)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二、压缩语段
8.(2018·四川遂宁市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提取信息,用一个单句给“可燃冰”下定义。不超过80字。
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即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分布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的永久冻土中,因外观像冰一样,而且含有大量甲烷,遇火即可燃烧,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最近两年开采试验取得较大进展。
答:
【答案】(示例)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分布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的永久冻土中,含有大量甲烷的冰状白色固体物质。
9.(2018·广东湛江市调研)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依次写出四个关键词或短语。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其产量有助于应对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需求。研究人员近日发现,有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能提升小麦产量。杂种优势是一种杂交子代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双亲均值的复杂生物学现象,而这种优势取决于基因互作,即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答:
【答案】 小麦产量 粮食安全 杂种优势 基因互作
10.(2018·辽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概括为不超过30字的一句话新闻。
今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等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专家公布了海水稻理论测产结果最高为亩产620.95公斤,远远超出了预估的亩产300公斤,这一数字基本追平了淡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这意味着中国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
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1亿公顷(15亿亩)在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袁隆平院士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答:
【答案】 袁隆平高产“海水稻” 试种成功,未来在中国2.8亿亩盐碱地推广。11.(2018·河北邢台市模拟)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新华社消息)国土部部长姜大明近日表示,今年要巩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成果,力争年底前所有市县全部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全面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根据此前国土部公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时间表,2014年建立统一登记的基础性制度,2015年推进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过渡,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
答:
【答案】 不动产信息年底前实现全国联网
12.(2018·广西桂林市质检)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微电影”的特点。不超过25个字(不含标点)。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形式灵活的微电影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而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与发布,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直接驱动力。当前,微电影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
答:
【答案】 篇幅短小,情节完整,形式灵活。制作周期短,投资小。
13.(2018·广东惠州市模拟)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按照定义的句式惯例为“次声波”下定义。①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在空间传播而形成的。②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20 000Hz。③声波频率高于20 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为次声波。④超声波与次声波都不能引起人耳的听觉。
答:
【答案】 人耳感觉不到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或:次声波是人耳感觉不到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4.(2018·辽宁抚顺市模拟)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型,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答:①
②
③
④
【答案】 ①外观美 ②人性化(舒适性)③速度快 ④噪音低
15.(2017·山东临沂市二模)结合下面关于“现代交流症”的典型表现,归纳“现代交流症”的主要特征,不超过45字。
微信圈里大家情意绵绵,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相见;和妻子同睡一张床,却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道晚安;参加宴会聚餐,忙着拍照发微信;陪伴在父母身边,却只顾将自拍照修饰后发到微信圈里让朋友点赞。
答:
【答案】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工具,渴望在虚拟世界中得到认同,忽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16.(2017·山东济南市一模)请把下面这则消息压缩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济南日报2月13日讯(记者赵晓林)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山东目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 711处,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据悉,“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厘清了全省文物资源状况,核定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新发现的文物点占总数的6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101处增加到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06处增加到1 711处,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600余项,3个考古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
另外,到2020年山东省博物馆总数达到600家,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答:
【答案】 山东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总数居全国第一(或首位)。
17.(2018·淄博市模拟)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最恰当的三个关键短语(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
在笔法上,颜真卿大胆地加强了腕力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使用提按,以显力透纸背的强劲笔力;同时巧妙地创新了逆锋回锋笔法,形成了有迹可寻的“法”。在结构上,吸收了古代篆书隶书正面取势的书写经验,以正面示人,表现出一种庄重正大的气象,这是颜书最大的特点。
答:(1)
(2)
(3)
【答案】 强劲笔力 逆峰回锋笔法 正面示人(正面取势)
18.(2017·山东日照市一模)阅读下面文字,用4个关键词概括“自媒体”的特点,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
在像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这样,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
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但是,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部分民间写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降低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
答:
【答案】 创建简单平民化 传播迅速 可信度低
19.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自8月1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90元和370元,折算到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零售价格分别提高0.29元和0.32元。
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主要是按照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决定的。7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震荡攀升,7月下旬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回升至每桶90美元和105美元以上,截止到8月8日,与国内油价挂钩的国际市场的三种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4%,达到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边界条件。
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保持合理库存,加强综合协调和应急调度,保障成品油供应。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以及囤积居奇、造谣惑众、合谋涨价、搭车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答:
【解析】 一句话新闻一般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要素有的可能体现在新闻的导语里,有的可能体现在新闻的主体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摘取、整合。这则新闻比较长,其导语部分已经说清了新闻的事实。主体部分则是对导语陈述事件背景、原因的补叙,以及提出的要求等。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只需对导语进行适当压缩就可以了。
【答案】 发改委通知8月10日提高成品油价格。20.请为下面的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40个字)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
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运行。但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行,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该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导语:
【解析】 陈述对象:欧洲科学家。事件:迄今为止第一次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时间:最近。
【答案】 欧洲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相信自己第一次拍到了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
第五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传记探究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抓住戴安澜的具体行为和思想态度。比如,他对宗祺仁的看法,表明他以祖国利益为重;写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表明他关爱家人,侠骨柔肠,视死如归;“相关链接”中的“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表明他兼具文韬武略;等等。这些都是戴安澜自身的特点,都属于题干中所说的“内在原因”,考生按此思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待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
事。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聂华苓说:“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她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
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意思对即可)解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