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3探究课后对点集训

时间:2019-05-14 22:2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3探究课后对点集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3探究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3探究课后对点集训

专题十三 传记 3 探究

一、[2017·合肥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的伟大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他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

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826年2月23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学术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几何学原理及平行线定理严格证明的摘要》,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诞生日”。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

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报》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写道,同时强调这篇论文“不值得科学院的注意”。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笑话”,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

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1792年,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到了1817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少些,但要成熟些”“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同时,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会影响自己作为“数学王子”的尊严和声望,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内心是矛盾的,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 献——创立非欧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尽管饱受非难,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即使已经双目失明,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

历史是最公允的,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作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相关链接

①1830年夏天,瘟疫席卷俄国,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整个大学只有16人丧生。

(节选自《罗巴切夫斯基传略》)②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

(节选自《数学分支巡礼》)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学时代迷上数学,罗巴切夫斯基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1826年发表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宣告非欧几何诞生。

B.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未曾动摇对非欧几何的坚定信念,晚年在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巨著《论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很早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与赞美。

C.罗巴切夫斯基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敢于向公理挑战,敢于为真理献身;他身上具有科学创新精神,能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日常经验的束缚。

D.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罗巴切夫斯基亲力亲为,尽职尽责,接人待物富有热情;在遇到重大考验时,他处事果断,能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

答案 B 解析 经过时间的考验,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终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赞美,并不是很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喀山大学为罗巴切夫斯基树立塑像,只是因为他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

B.作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在当时是不容挑战的权威,暗示罗巴切夫斯基宣布创立非欧几何有点操之过急。

C.作品插入罗巴切夫斯基整理物品和当“向导”这两件事情,突出了传主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高度责任感,丰富了传主形象。

D.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这表明非欧几何理论在当时饱受争议。

E.罗巴切夫斯基和哥白尼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各自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我们对宇宙的奥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答案 EC 解析 A项,见文章第一段,由“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可知,文中并未提及罗巴切夫斯基担任过校长是为他树立塑像的原因,无中生有,故A项不合文意。B项,爱因斯坦的话是赞美罗巴切夫斯基的勇气。D项,“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错误。

3.本文为什么详细介绍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一事?这件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①以高斯的怯懦来反衬传主的坚毅,突出传主孤军奋战的无畏气概,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②指出高斯力求稳健、追求完美的作风,既可能促进科学的研究,也可能妨碍科学的发展与传播;③侧面表明当时的社会甚至科学界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新生事物缺乏宽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第二问:①不要让已有的荣誉成为前进路上的负担。②要勇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的压力而犹豫退缩。③要重视理论尚未完全成熟或现实意义尚未显露的科研成果。④应当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对于科研创新较为宽容的社会环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回答第一问,可以从高斯的做法的角度分析。比如高斯对非欧几何早有研究且到1817年已经初步成熟,但他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声望,一直不敢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由此反衬出罗巴切夫斯基的坚强、刚毅等。另外,高斯的做法影响了数学的发展和进步,高斯获得的荣誉阻碍了他的进步;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新生事物缺乏宽容等。回答第二问,可由第一问的答案引出。如不要让已有的荣誉成为自己前进的负担,要重视尚未成熟的研究成果等。

二、[2017·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石门镇。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号。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面努力写生,一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21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关于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地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 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年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运上了两架飞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然成风。丰子恺的首部散文集《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着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只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有删改)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续笔》。这些《续笔》,据丰一吟同志说是在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清晨却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丰子恺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B.丰子恺从日本回国后,丰子恺迫于生计,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是为了满足衣食的需求。

C.丰子恺多年学佛,以戒杀、护生、善行为题材创作《护生画集》,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这是宗教信仰的体现。

D.丰子恺沿用了中国“漫画”的称呼,在教书之余专注漫画创作,创新绘画艺术,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

答案 D 解析 漫画这一称呼是丰子恺首创的,不是沿用。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的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出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丐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E.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了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只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答案 AC 解析 B项中“因此”前后的内容因果关系不成立,也不是“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D项中分析有合理性,但不够准确,“闲适自然”不一定受夏丏尊的影响。E项中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与学习西洋绘画理论,两者应是并列关系,原文中并没有说“学习西洋理论”是“更重要的”;另外,不能从他“继承”及“学习”的内容,得出“决定”的结论。

6.文中说佛家“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佛家思想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让他以佛家的慈悲及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注社会人生,他在佛家思想中找到了心灵归宿,心灵得到了充实和慰藉。

主要表现在:①他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画笔作枪,号召抗日,并把宣传品投放日本本土,以唤醒有良知的日本人,体现了佛家的慈悲情怀;②在动荡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作禅味散文以关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不断尝试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体现悲悯情怀;③“文革”坐牛棚、挨批斗的时候,他坚持写文章,表现人性的光芒,这使人的心灵找到了寄托,得到了满足。(意思对即可)解析 回答问题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解释题干给出的语句的具体含意;第二步,写出丰子恺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思想。“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一句的整体意思是:佛家思想为丰子恺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使丰子恺用佛家的慈悲和他个人的悲悯情怀等关注人生、社会,而丰子恺自己也在这些方面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等。具体表现在丰子恺对社会的贡献及其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处于人生低谷时他的做法,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画笔作枪,号召抗日,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禅味十足的散文以及在“文革”时期坚持写文章等。

第二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1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

专题十三 传记 1 分析综合

一、[2017·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4年间,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点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淡紫色的霞光》等小说。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

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从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童庆炳开设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担任总导师并开设“创作美学”课程,使许多作家从中获益。

B.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使他的文学理论课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浅出,流畅生动,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C.童庆炳对评论家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社会理想和文学理念,评论家的主要责任是对社会负责。

D.童先生认为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大福气。他计划退休之后,仍要继续研究、著述。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认为评论家不但要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要对社会负责”。选项表述不准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 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答案 CA 解析 B项“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D项“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无中生有;E项“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理解错误。

3.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危难之际,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使其迅速发展。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②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师生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广。③兼收并蓄,创建了独特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解析 解答信息筛选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然后精读答题区域的文字,筛选整合答案。筛选整合答案通常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一为“提炼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紧扣“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一问题,阅读文章,可以确定第三、四段和“相关链接②”为本题的答题区域,再对答题区域的文字进行加工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二、[2017·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学界典范 冯鹏生

启功先生的一生就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现在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仍在深切地怀念他。启功先生逝世于2005年6月30日,寿年93岁。他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尤其他那种卓荦大气、蔼然待人的风范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在1963年的秋天,聆听过先生关于“董其昌书画作品鉴析”的讲座,那时我12岁。后来,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格。虽认识先生很早,但一般情况下,不敢前往问学打扰。大概是在1978年,先生为出版“二十四史”事,在中华书局校点“清史”。忘记了是一种什么机缘,先生通知我将一篇名为《装潢历史演变》的稿子送去。当我骑车来到中华书局 的传达室时,先生已在那儿等候。我那个时候写的稿子值得请先生斧正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尽管如此,过了几日,先生竟通知我到他的小乘巷寓所见面。几位兄长陪我到了小乘巷先生的一间狭小的卧室兼工作室,室内到处堆放着书籍和纸张,我们只好坐在先生的卧床上。未等寒暄,先生便伏案翻开了我那篇所谓文章,逐字逐句地念,随之以铅笔改谬。

当看到书画形式演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

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诗意含蓄,并有题记数行,经反复咀嚼,方领悟到,其诗是在鞭策我于事业上应图精进。题记中褒责皆有:我曾有出语不当处,应自省,反映了先生对人的真淳之意;所指我的“擅长”,褒奖有过,故而此幅也未曾示人,折叠置书架20多年矣。

如今回想起来,我烦劳先生的事情太多了,不知耽误了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即使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没给过一次报酬,我也未有一杯热茶敬给先生,反倒让先生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先生病中,多次拟随他人去医院看望,总是唯恐“添乱”而作罢,只是请人带去祝愿。在先生仙逝4年后的今天,尤感深深的愧疚和忏悔。

先生逝世,四方哀吊。我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早早起床,沐浴更衣,怀抱96朵白色康乃馨,奔向了北师大。把花束置放在祭台上,后退几步,便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因为时间尚早,灵堂里只有我和守灵者,便无所顾忌地像孩子似的向先生说:“总想去看望,唯恐添乱,如今后悔,启功先生安息吧,晚生永远怀念您!”

先生旅途漫长,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意气骏爽,宏著等身,吐纳自深,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范。揣其成因,我认为恰如宋王安石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生学问值得仰慕,人格值得敬佩。启功先生一生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著作等身,在与“我”的交往中对“我”有深远影响,让“我”受益良多。

B.“我”心中充满愧疚和忏悔的情感,多次烦扰先生,耽误先生宝贵时间;而先生生病时没有前去探望,如今先生仙逝,唯有以文凭吊表达愧疚忏悔之情。

C.从先生光风霁月而未受到世俗干扰,晚年依旧保持自我本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启功先生勉励后进的学界典范之风。

D.作者在文末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诗来总结启功先生成为学界典范的原因,一是其钻研精神,二是其胸襟宽广。答案 C 解析 C项中所引用的事例不能够表现启功先生的勉励后进,只能表现启功先生的高洁操守。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启功先生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限光辉。

B.“我”将《装潢历史演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

C.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的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演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

D.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蔼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

E.这篇文章大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我”对启功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在得知先生逝世后,“我”非常悲痛。

答案 DA 解析 B项,“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这种说法文中没有依据,作者年轻时也许并没有这种想法。C项,“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说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及。E项,文中没有大量议论,主要是记叙和抒情。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宏著等身。②治学严谨。在修改文章时字斟句酌,逐字逐句修改校对。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即使在“文革”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品格。④待人真诚周到。去拜访他时送给“我”墨宝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法书中真诚地鞭策“我”事业上应图精进。⑤关心后辈,不求回报。答应“我”的许多请求,此外,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但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未索取一次报酬。(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人物传记主要是对人物的一些事件进行回忆,由此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如原文第一段有“他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由此可以概括出他是学识渊博的人;又如由“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格”,可以概括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其他的特点也可以这样概括出来。

第三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出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传统。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需的。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著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诗词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当初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研究古代作家与作品,特别是千帆,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例如写于1944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从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程先生对陈寅恪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时隔30余年后,他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30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

而正因为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

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还主张研究者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推而广之,他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他又说:“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的。”于是,程先生研究的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先生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文化熏陶,这为他以后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种方法”指的是“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C.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讲求实证,从来不发凿空之论。

D.私塾教育启蒙,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是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形成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C “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理解有误,“发现问题”应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君硕先生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B.金陵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程先生从此走上了专治古代文史的学术道路。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沈祖棻这位同甘共苦数十年的人生伴侣。

C.程千帆夫妇尝试用一种前人都没有用过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D.他主张研究文学史一定要着眼于某一个阶段,就某一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再继续向外扩展、壮大。

E.程先生的治学范围相当广博,举凡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他都有很深透的研究,且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

解析:选BE A项“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错,原文中说“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资治通鉴》等”;并且“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文中也无体现。C项“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D项表述不准确,原文中说:“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3.评传出自程先生的弟子莫砺锋之作,提笔记录恩师的点滴无不饱含追思,字句无不洋溢倾慕,试结合文本从“师道”“学习”“师生关系”三个角度任选其一,谈谈你的感受。

答: 答案:(示例)学习方面:①学习必得打好基础。程先生在私塾中学习,文辞义理并重,被要求用文言文写文章、记日记、写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关键因素。程先生在金大的四年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还向许多其他老师请教。他的学术上的成就与这种如饥似渴式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③学习要讲究方法。在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程先生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了“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并将其作为贯串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也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④学习要实事求是,立足根本。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故而其研究成果皆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 4 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闵惠芬在艺术生涯之中获奖无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B.文中引用了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C.“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这句话体现了闵惠芬演奏二胡特别有激情的特点,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D.闵惠芬将事业放在第一位,将二胡当作自己的生命,她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上。

解析:选A “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错,因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只是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的话。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惠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表现闵惠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惠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解析:选AD B项说“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原文中并无抒情。C项说“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E项,原文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这与她的观点无因果关系,且她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上,并非“用毕生精力实践中西合璧的观点”。

★6.闵惠芬的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答: 答案:①热爱自己的事业。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③顽强地与困难做斗争。多次与病魔做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第四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新闻访谈1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探究新闻价值课后对点集训

专题十四 新闻访谈 1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探究新闻价值

一、[2017·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克里斯·奥尼尔夺得女单冠军后整个亚太地区再夺澳网冠军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上缴中心,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2009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的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别人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达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的合作始于2010年3月,阿历克斯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受教练一职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个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终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的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将其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拥有这样非同寻常的机会,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通过这样的机会,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中连续赢下七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近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一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会在行业的最高水平中竞争了。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快,而现在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最骄傲的成绩。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于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耀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曾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有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女子运动中,李娜也赢得了很多外国球迷的喜爱,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也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4年澳网公开赛,李娜再次夺冠,排名逼近世界第二,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因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自2009年“单飞”的几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会在行业的最高水平中竞争”,话里话外,都有不甘和遗憾之情。

D.李娜把“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遗憾之情”错,材料三中说“李娜曾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材料一主要写李娜的成功源于团队协作,回忆了李娜“单飞”过程,及姜山、阿历克斯对李娜的帮助。

B.材料二主要写了李娜做出退役的决定、取得的成绩及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谢之情。C.材料三主要写了李娜不后悔与自己的退役,同时介绍了李娜是受人欢迎的运动员,尽管退役了但她的影响仍在持续。

D.三则材料中,材料一侧重写李娜成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材料

二、材料三侧重写李娜的退役。E.李娜的成功带动了我国的网球运动,也让国际女子职业网联的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

答案 CE 解析 A项表述不全,帮助李娜的还有卡洛斯;B项材料二还写出了李娜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当今网球的发展;D项材料一主要表现的是李娜成功的具体原因即团队的协作,这是客观方面的。

3.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2011年法网夺冠,二是2014年澳网夺冠(排名逼近世界第二)。

影响:①李娜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入围《时代周刊》2013“偶像人物”榜单,成为最具开放形象的中国运动员,为国家获得荣誉;②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因为李娜的成功,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③激励了更多青少年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网球运动在中国受到更多关注。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问题时应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李娜成功的表现;这种成功对人生、社会的具体影响。首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加以概括。比如第一问,李娜成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即澳网夺冠和法网夺冠。至于影响,要关注她的成功对其本人、对网球运动、对其他人的影响:从李娜的角度看,使李娜成为最具开放性的中国运动员;从网球的角度分析,国际女子职业网联的重心向亚太转移;从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激励了一大批青少年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等兵——吉布森回家了 [美]约翰·费特曼

星期三深夜,诺克特县城欣迪曼镇上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陆军二等兵吉布森(外号“小鸭子”)的遗体从越南运回家来了。

时值夏天,气候闷热。但当载着灰色军棺的灰色灵车开进镇上的时候,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在铮亮的灵车上熠熠闪光,街上一片雾气。黑暗中的欣迪曼显得十分静穆。

日前,二等兵吉布森的遗体经奥克兰市空运至辛辛那提市,由陆军上士里特护送回家。在欣迪曼镇,当灵棺从车上抬出时,礼殡仪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他的同事小声说:“这就是小鸭子,他们把他带回来了。”在他生前,人们一般都叫他小鸭子。长期以来许多人虽然跟他熟,但总得想一想才能说出他的全名。

到星期四上午,镇上几乎无人不知道小鸭子回家了——或者说快要回家了。上午,家属们陆续到达。他们是:哥哥、妹妹,还有吉布森的妻子卡罗琳。

他们伫立于装在玻璃罩中的遗体周围任凭眼泪洒落在玻璃上。人们站在隔壁的加油站和外面街道上,轻声说着话。

士兵的双亲诺曼·吉布森夫妇,在家等候。吉布森太太这个月以来一直在生病,家人不让她动身前往欣迪曼。临近晌午,人们送小鸭子回家。小鸭子的遗体被放入灵车运回家。一路上,山谷中的闷热令人窒息。

这支队伍缓慢地走过一段长长的路程——翻过一架高高的山脊向南,沿着爱丽斯曼河而行,途经安布而奇小镇。

在安布而奇,当灵车穿过人群时,当地人站在烈日下,女人们哭了,男人们纷纷脱帽。当灵柩抬进门廊,穿过大门来到前面起居室时,悲怆的哭喊声划破寂静。凄惨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穿向山谷。小鸭子回家了。

这个下午直至深夜,人们络绎不绝。有步行来的,有乘各种车辆驶过满是尘土的山路前来的。人们带来了鲜花和食品。到后来,满屋满院都是人。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过去凝望棺材里面的死者,流着泪。

死者的母亲是一位面目慈善的山区妇女,灰白色的头发梳在脑后结成一个发髻。她拖着病躯,神情恍惚地走进人群说:“无论怎样,他的遗愿一定要实现。”死者的父亲是个高而黝黑的汉子,两眼哭得通红。他说:“他并不想当兵,但他知道当兵没有错,因此他努力干。他献出了一切。我真为他感到自豪。现在,他们就这样把他送回家了。”

午夜时分,又下起了暴雨。吊唁的人们聚在屋子里、走廊上,还有些人站在屋檐下的墙边。

小鸭子最近曾回国休假。在他顺帕奇河而下归队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回来了——他将埋葬在故乡。

部队说他在西贡附近被迫击炮弹片击中,但死亡详情无从知晓。“只有亲眼看见一面国旗盖在你儿子身上时,你才会懂得它的含意。” 小鸭子的母亲说完又转过身对着棺材哭泣不止。

星期五下午,小鸭子被运往普罗维登斯宗教浸礼会,安放在布道坛后面。教堂的灯亮了一个通宵。人们陪着死者,不停地祈祷。死者父母在浸礼会整整待了一夜。

小鸭子的母亲解释道:“这是他的最后一个夜晚。” 葬礼于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

埃弗里奇是小鸭子生前的好友。他致悼词时,泣不成声。

小鸭子在越南阵亡前不久,曾写过两封信给自己的妻子。埃弗里奇读了其中一封信: “宝贝,我被编在靠近三角洲的那个连。人人都说那是块险恶之地。宝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碰上这种事情,但我希望你做个好姑娘,好好生活。我要是可以重新开始,我就会早早地做好准备。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总跟你说这些事。可是你不晓得最近这儿的形势有多严重。你一定要听着,假如我出了什么事,我要求你做的是——好好生活。以后我会再去看你的。”

陆军派来6名抬棺人,其中5人在越南服过役。抬棺人把国旗从棺材上揭下,里特上士把它交给年轻的寡妇。她在过去的3天中,只哭不说话。

然后,这位士兵的未亡人跪在棺材边,喃喃地说:“噢,小鸭子。” 接着,人们将小鸭子埋在他为之献身的土地里。

(选自《普利策新闻名篇快读》,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越战(1959~1975年)为资本主义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 800万吨炸弹,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此场战争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游行等。(选自“百度百科”)

②谁来承担这些责任?林登·约翰逊总统曾与艾森豪威尔的儿子有过一番辩论。约翰·艾森豪威尔告诉约翰逊,不要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在越南问题上,杜鲁门“给予了金钱的援助,艾森豪威尔派进去几个人当顾问,但肯尼迪派去的人首先开了火,而你是扩大战争的人”。每个美国总统都有份。

(选自《普利策新闻名篇快读》)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但对当时的每一个美国人都会有教育意义,这是因为文章描述的事件很详细,表现的场面很大。

B.文章叙述了吉布森回家的过程,详细地描述了吉布森的邻居、朋友、亲人等对这位士兵的迎接,表现了他们对吉布森之死的悲伤情感。

C.文章虽然反映的是越战内容,但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描写战争带来的结果,用富有感染力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D.“小鸭子回家了”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作者对吉布森回家的极度关注,也表达了吉布森的亲人们对吉布森能活着回来的期盼。

E.文章使用插叙的手法写吉布森回国休假的事情,用一个月不到而生死不同作对比,深刻表现了吉布森无法确定未来的悲剧命运。

答案 BC 解析 A项,“表现的场面很大”错误。D项,文中反复出现“小鸭子回家了”表现了人们对吉布森回来的关注,但并没有体现出亲人们希望吉布森活着回来的想法。E项,“无法确定未来的悲剧命运”有误,二者的对比主要是渲染悲恸的氛围。

5.文章中的几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渲染悲伤气氛,表达家乡人对吉布森的哀悼。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运载吉布森棺材的车到达欣迪曼镇时下起了暴雨,使得欣迪曼十分静穆,描写了整个镇都沉浸在悲恸之中的情境。②使文章前后照应。文章开篇写吉布森回家时下起了暴雨,在人们吊唁时又一次描写了暴雨的降临,以此渲染人们悲伤的心情,使文章前后照应。

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先找出所有的自然环境描写,然后把握描写的环境特点,最后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比如文章的第二段描写了欣迪曼的大雨,这是吉布森的遗体被运到欣迪曼后的环境描写,大雨以及后文的“静穆”等表现了家乡人对吉布森死去的哀伤之情等,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思考还有渲染氛围等。还有开篇的暴雨描写,使这两次描写形成对比。

6.新闻题目是“二等兵——吉布森回家了”,但全文基本用“小鸭子”来称呼吉布森。请结合文章背景简要探究文章多次出现“小鸭子”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区别身份。吉布森是这位二等兵的大名,是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称呼死去的战士的;而“小鸭子”是死者战争之外的角色,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孩子。②表达了对吉布森的爱。用“小鸭子”称呼吉布森,让人觉得这位逝去的士兵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表达了对吉布森的爱。③体现了失去吉布森后的哀伤之情。新闻中出现的绝大部分人都称呼吉布森为“小鸭子”,表现了对这位在越战中死去的孩子的悲伤、痛惜之情。④表现人们的反战情绪。“小鸭子”只是一个孩子,应该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因为越战的缘故他死了,人们用“小鸭子”这个绰号称呼吉布森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解析 先思考“小鸭子”与吉布森两个名字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表现身份上的差别;再思考人们都称吉布森为“小鸭子”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情感,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使用“小鸭子”这个绰号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即写作意图);另外还要阅读“相关资料”中有关“越战”的介绍等内容。

第五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传记探究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抓住戴安澜的具体行为和思想态度。比如,他对宗祺仁的看法,表明他以祖国利益为重;写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表明他关爱家人,侠骨柔肠,视死如归;“相关链接”中的“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表明他兼具文韬武略;等等。这些都是戴安澜自身的特点,都属于题干中所说的“内在原因”,考生按此思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待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

事。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聂华苓说:“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她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

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意思对即可)解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

下载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3探究课后对点集训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3探究课后对点集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