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阅读失分的原因是
中学语文阅读失分的原因是:中学语文的阅读和小学阅读差别较大,小学主要考察孩子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而中学语文阅读的基本考题就是写作的基本技法,他会问文章的环境描写较好,对文章起了什么作用?或者通过文章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这类阅读题需要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规范的语文语言还要紧扣答题要点的答出来,这对没有掌握答阅读题规律和方法的学生是有难度的,孩子都是读过了文章以后跟着感觉答题,而老师却不是跟着感觉改卷,是根据答案的答题要点给分的,就是三个要点少一个,另两个写的再多也要扣掉这个要点得分,所以孩子阅读都是五分题得三分,四分题得两分,每道题都有得分也都有失分,三分两分累计起来阅读就要是五六分甚至十分左右!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餐桌上的谜底(11分)
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支撑、支持、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肉了。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1、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什么?(2分)第②段: 挪 第⑥段: 支撑
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对吃肉的渴望,暗示了家穷,为下文面下伏笔。
3、“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2分)
答案:母亲之所以不回答 是为了让孩子亲身体验。
4、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2分)
答案:知道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即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5、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2分)
答案:母亲很勤劳 也很能吃苦,即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母亲用劳动来教育孩子吃苦。由此可以得出,这个母亲是很善于教育孩子的。
拿到一篇记叙文之后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要先把文章大致读一遍 这个过程需要3分钟。读完文章之后 是否能读懂呢?读懂之后能否把问题都答对呢?这就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有哪些步骤呢?整体感知第一步:先抓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与文章内容分不开的。他们之间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了。本文的题目是《餐桌上的谜底》,它和文章是什么关系呢?
一般来说 文章的题目有一下几种:
1、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或者事物。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萧乾的《枣核》。
2、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3、是文章的中心。如《一诺千金》。
4、是文章的线索。如《枣核》。
通读这篇文章,我们发现《餐桌的谜底》是文章的什么呢?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谜底来展开的,最后揭秘。文章的中心就是文章所要写作的目的。所以餐桌的谜底不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目的不是在于揭示这个谜底,而是通过揭示这个谜底的过程来揭示一个人生的感悟。
感知完文章的题目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
叙事类记叙文的中心是什么呢?通过记叙一件或者几件事来揭示从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生活启迪,人生哲理等。写人类记叙文的中心又是什么呢?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描写和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同时还有作者的感情,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要弄清楚文章内容 要先找到文章的主要人物——母亲、我。因为概括事件的格式是:谁+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所以要先找到文章的主要人物:母亲、我。再弄清楚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母子或者母女、如果做题较多的话从这个层面就可以大致的推断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可能会是亲情或者教育之类。接着理清文章主要事件:小时候家里穷 面对邻居餐桌上有肉的疑问,妈妈带我去工地干活挣钱,最后我明白了餐桌的谜底。这样的事件,孩子一般都能理出来的,难在文章的中心如何概括?
文章的中心应该是什么呢?“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 好多孩子找的是这一句。这句能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中心吗?叙事的记叙文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得出人生的哲理。许多文章都需要自己通过事件来概括。那作者通过小时候家里穷,面对邻居餐桌上有肉的疑问,妈妈带我去工地干活挣钱,最后我明白了餐桌的谜底这件事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感悟和哲理呢?怎么样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找到文章中心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细节来得出文章中心。其实或多或少文章还是有一些暗示的。好多孩子会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这其实并不是所要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要由文章的主要事件中获得。主要事件:小时候家很穷,邻居家的餐桌上经常有肉吃,我很疑惑。这是文章的起因;母亲带我去工地干活,通过文章的篇幅长短可以看出这段作者在详写,所以这件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干活的过程,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来说明干活挣钱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最后就是事件的结果了:我们得到了20元钱 也吃上了肉。把这个过程理清楚之后,孩子自然就明白了作者想通过这件事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启示。
1、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什么?(2分)
第②段: 第⑥段:
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2分)
4、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2分)
1、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2分)
贝妈-80-初二(632196480)16:53:03
“挪,支撑”对吗?
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这样的题都是有答题技巧的。首先是确定答题范围:是在1-2段,通过读这两段,孩子能很轻松的回到出来是动作描写。这样的题是一类题型。是对描写方法的作用的考察。描写分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某段的作用和某句话的作用应该分两方面来回答:
1、内容上的作用
2、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其答题格式如下: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这是内容上的作用 还有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分三种,主要看位置。
1、在文章开头,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某内容形成对比。
2、在文章中间作用是 承上启下。
3、在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呼应上文,呼应题目。具体答案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对吃肉的渴望,暗示了家穷,为下文面下伏笔。
3、“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2分)
答题思路是:A、用原文的话来回答。B、认真审题,准确判断答案的范围
先判断答题的范围,在文章的3-10段,联系下文母亲带我去工地干活,文章最后母亲问我知道邻居餐桌的谜底了吗? 可以得出,母亲之所以不回答 是为了让孩子亲身体验。
4、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2分)
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变相考察。答案为:知道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即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5、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2分)
这样的题又是中考记叙文的一个典型的类型。是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考察。这样的题型具体答题思路为:A、找出与此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B、从具体描写中概括关键词。C、对照中心,得出答案。这道题是考察对母亲的评价。人物是母亲,所以我们要在文中找到与母亲有关的事件言行。在文章中我们找到了母亲的事件为:
1、面对我的疑问,母亲带我去工地干活。
2、母亲在工地干活很辛苦。
3、母亲问我是否明白了餐桌的谜底。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母亲在工地干活,从这一大段的细节描写中得出母亲很勤劳,也很能吃苦,即吃苦耐劳。我们还漏了点什么呢?要答出母亲的品格,还有母亲的语言。母亲的话能体现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呢?母亲说的话有三句:“你今晚想不想吃肉?”“ 好吧,你跟我去吧!”“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这三句给我们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母亲用劳动来教育孩子吃苦。由此可以得出,这个母亲是很善于教育孩子的。
第二篇:失分作文警示
题目:
请围绕“校园里的烦恼”,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角度自选,文体不限。(不得出现人名、校名等)
《我爱你,我的妹妹》开头
“妹妹,自你转学后,教室里就失去了让我关注让我充实的人。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一阵阵欢笑。和你共度的每一个傍晚,每一个清晨,都是快乐的,就像阳光明媚的春天;你走后,似乎天地也暗淡无光,我的生命里,不再有春天的美好,不再有鸟语花香,有的是严冬的寒冷凄清,有的是北风哀号。我不知道我这一个16岁的大男孩,该怎样走过这生命的萧瑟冬天?”
最高得分:及格
文章是写因为自己恋人的转学,自己进入了生命的萧瑟冬季。不算离题,但立意浅俗。作为一个中学生,专注爱情无视知识,关注眼前忽略未来,也只能折射出人生追求的小气与短浅,文章也失去了让人接受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温馨提示:
文章“有意思,还要有意义”,文章要表达健康的审美情趣,表达生命积极大气的追求,让读者感受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振奋。(立意正确)
失恋
看到这个题目,您一定很惊讶,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这还了得,别顾着生气,听我慢慢道来。
从上学转进初中以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便认识了他,觉得他是一个使我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的“得力助手”,从此便与他形影不离。以后,我上课便也不举手发言了,做作业不认真,经常犯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时还满不在乎,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他,自然我的成绩就从全班的前三名,一下子跌落到了倒数几名。这时我意识到我的错误了,提出要和他分手,可他却说:“成绩下滑不要紧,这才刚进入初中嘛!以后有的是时间,而且这些成绩下滑,肯定是由于换了学习环境,对老师讲课的方法不熟悉所造成的。不用太过分自责,放心,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听了他的一番劝说后,我打消了与他分手的念头,而且与他关系更好了。初一将告结束,我的成绩非常不理想,老师、同学、父母都来帮助我,仔细地分析原因,最后我终于意识到了,是他,是受了他的影响,我才不守纪律、贪玩,成绩下滑!这一年学校组织英语竞赛,我想报名参加,他又对我说:“你不会有希望的,平时的英语也只是全班前几十名,要是去竞赛,那不抱个大鸡蛋回来。”说完他哈哈大笑,这一番话让我有了放弃报名的念头,可回想到以前的教训,我毅然作出决定,并提出与他分手,抛下他一个人走了。与他分手后,我努力学习英语,晚上挑灯夜战,尽管很累,但我并没有放弃。终于在竞赛中获得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二等奖。这大概都是因为我与他分手了吧!
说了这么久,你们大概还不会知道他的名字吧!他叫“借口”,记得千万不要和他交朋友哦!满分理由:
文章有五妙:以“失恋”为题,让读者产生又是一篇写恋爱题材文章的错觉,这是构思妙处之一;故事性的情节安排是妙处之二;“借口”的拟人化是妙处之三;开头运用传统的叙事导入法是妙处之四;结尾适时抖“包袱”是妙处之五,使立意深刻了。
第三篇:作文失分的几个主要原因
作文失分的几个主要原因
邓翅跃
2001年高考诈文“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无疑和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及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样同属话题作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种作文命题方式并不陌生,而且,所选的话题“诚信”既是学生从小到大经常接触的,而且又是新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关诚信的讨论频频见诸《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许多地区甚至引起了深入的讨论,学生对此有话可说。因此,今年的作文命题得到了许多老师、家长、学生的充分肯定,使用全国卷的地区不断有关于满分作文的报道。然而,也有不少考生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痛失分数,而且许多失分的情况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对于评卷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笔者作了一个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押题套题甚至完全抄袭
这种情况在今年的评卷场上出现的严重程度,令许多人感到有点始料不及。记得1998年不少考生将一些现成的文章改头换面,匆忙抄上试卷,完全不顾作文要求中的“你”,导致被判为“无我文章”而得低分,1999年则有不少考生将一些现成的文章“移植”过来完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而被列为“穿靴戴帽”文章导致不能得高分。有了这些惨痛的教训,学生本应认真吸取,然而今年有更多学生重蹈覆辙。就笔者所评的试卷中就不乏有少儿故事《金斧头.银斧头,铁斧头》、《狼来了》、小学教材《诺言》、高中教材例文《鞋》的改写或复述.也有不少学生将多次在高考复习资料中出现的阅读材料《高等教育》抄来完卷,甚至有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默写《读者》等杂志上的关于祖孙三代为人守玉的故事及逃犯守信还钱的故事。此外许多考生作文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不约而同地套用一些背熟了的如庆祝建党80周年的范文或高考模拟考试范文。这些文章让人感觉到很“面熟”,其情节、结构。立意均雷同于一些已发表过的文章,因此可以说这样的作文其实不能算是考生自己的,如果这样的作文得高分显然违背了高考公正的原则。因此,将《读者》上的文章默写得几乎一字不差的考生也得了零分。当然,对于属完全抄袭而判零分的文章,评卷小组是很谨慎地查对原文后才下结论的。此外部分抄袭如复述范文,改编范文立意结构摸仿痕迹过于明显等情况,都会影响考生的正常得分,有的得分在10分以内。这些考生如果凭自己的真实水平独立作文,得分应该不至于如此之低。
搬用套用抄袭的情况并非新生事物,以前的命题作文就有易让人猜题、押题和宿构的不足。据报道,今年湖南、江苏等省也有许多“熟面孔”的文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的特点,内容宽泛,其规定的只是一个范围,内容只要在“诚信”范围之内即可,使抄袭者有机可乘;其次是话题作文的写作自由度高,目拟题目,自选文体,终考生以更多的自主权。这两点本身正是话题作文比较自由、开放的优点,它们给学生作文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以较大的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自由空间,但有些考生显然曲解了这两个特点,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吃亏的还是考生自己。此外,今年的话题本身也是原因之一。诚信作为传统美德之一,一直受到人们推崇,自古及今有很多诚信的事例,范文丰富,而且诚信话题在新世纪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围绕诚信,媒体报道积极,各种讨论热烈,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商业界也反响强烈,出现了倡议诚信的热潮,所以,有关诚信的事例或文章自然成了一些不知变通的学生抄袭的首选,在紧张的考场上.许多学生来不及仔细考虑,就搬到自己的答卷上。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与考生的“文品”差或“作文法制观念”淡薄有关。他们认为“天下文章~大炒”。或者根本不明白抄袭违反了作文最基本的品德、有关权威人上沉痛指出:“这些抄袭的学生如同一些生产厂家在不知法的情况下侵了权。”但高考是公正公开的,同情理解考生并不等于可以姑息纵容抄袭。有关权威人士进而指出,让学生区别引用和引例同抄袭的区别,恐怕要成为今后高三作文备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企图靠背熟一、二篇范文蒙混过关是不明智的,我们在平时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仿写,改写,可以学习借鉴。学习写作也离不开广泛阅读,尤其是一些名著名篇,也可以背诵一些经典范文。但我们只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吟出来的诗,绝不是原来熟读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笔下”的东西,也不会是原先所读之书,否则毫无意义可言,考生在高考考场上更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今年高考时抄袭作文的严惩可能使一些考生(特别是一些作文在10分以内或为零分的考生)的理想在今年得不到顺利实现,但希望能因此而倡导一种健康正确的高考作文之风。
二、审题失误
审题正确与否是基础等级得分高低的重要一环。2001年高考作文考生普遍感到不难写,但在审题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忽视话题作文的特点,随意作文。话题作文明显有别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指提供一个谈论的中心,限定一个范围,而文体内容、题目则不受限制。而且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即话题包涵的范围之内,既可以根据原材料作文,也可以完全抛开原材料写由话题作文引发的联想、感受等。具体到2001年高考作文,则要求看清题目中的“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和“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两句话。然而,不少考生却忽视话题作文的特点,将上述要求看清的两句话抛置脑后,匆忙写出与“诚信”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如有一篇题为《学会放弃》的文章大谈要量力而为,勇敢放弃。一篇《心愿》虽则文笔流畅,却与“诚信”毫无关系(可能也是抄袭的结果)、而另一篇《我诚信“坚持就是胜利”》大谈自己怎样顽强经受挫折不妥协的故事,虽有“诚信”二字,却也不符合要求,更有《选择》只谈丢其他背囊的理由,丝毫不提“诚信”。其次,不能正确理解“诚信”。这部分考生虽则从题目中接收到了“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及“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个重要信息。却对“诚信”理解不正确。诚信,意为诚实,守信用。直就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能履行诺言,但不少考生忽视将诚信二字联系起来理解,片面地将“诚”理解为“忠诚”,再引申为“愚忠”“服从”等,将“信”理解为“信任”。甚至有的考生将“信”误解为“信奉”、“信服”、“信从”、“信赖”等等。这样,对“诚信”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决定了考生作文基础等级是“切合题意”还是“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抑或“偏离题意”,分数高低自然就不同了。评卷中有的作文其他方面相当出色,却因不切合题意,而基础等级达不到一类卷。话题作文的“淡化审题”并不等于“不需要审题”,不能因为开放性作文减少审题难度,而忽视甚至忽略审题.文章终究以意为胜。
三、内容表达能力低下
准确理解了话题只是第一步.能否用主动丰满的形象来表现话题,能否用典型有力的论据来论证话题,又是得分高低的关键,从这里也很能看出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当然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过,笔者在评卷中也发现,有些表达方面的失分,考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而令人无限惋惜。1.无标题或拟题不当,相信考生在考前都反复听到教师的提醒“作文缺题目扣2分”,可还是有不少同学被扣了这2分。不少考生虽有题目,却明显拟题不当。如《诚信成功的钥匙》,题目不错,但文章内容与成功关系不大,不能说明“诚信”是“成功的钥匙”、而标题好且题文相符(如《诚信生命因你而精彩》《诚信人生的支点》《诚信的理由》等)则可适当加分。2.内容陈旧单一,论据苍白乏力、不少考上在表现自己“诚信”时,无非是举与人有约,或借还书等例,且大多是发生在小学之事。评阅到这些作文时,不少老师遗憾地说:“不少学生近几年算白过了,”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应注意多观察,从生活中汲取新鲜营养,注意课内外结合。注意学科间知识迁移。
3.书写错误较多、错别字也是许多学生失分的原因之一,按每3个错别字扣1分计,仅此一项多的扣到5分,防止写错别字本是老生常谈,可在高考中每一分都很重要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再三强调的,特别是一些学生的错别字错得很不应该,如“敢”字右边写成“又”.“己”“已”不分等。有的考生甚至将题目中的“囊”字写错,将“诚”字左边写成三点水,则更不应该了。因错别字一项而扣1分以上的大有人在。
第四篇:学生考试失分原因
文科学生常见失分原因及对策分析报告
地理 马宏丽
通过对多年高三学生出错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和措施。
一、审题不清导致失分严重
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越近高考,学生的审题问题暴露的越显著,有时甚至整题跑题。随着山东省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考命题难度虽然在知识目标方面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命题,但是依然强调能力立意。作为选拔性考试,试题区分度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来体现,审题是极好切入点。审题包括阅读材料、分析图表来提取有用的信息、审题干、审设问。对于读图提取信息能力是我们地理学科特别强调的,如果没有很好地从材料、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没有明确题目所设置的潜在环境、没有注意到问题的限定约束,这样答得再多也很难得分.表现问题多多,表现各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未审清题目材料的“主旨”,导致回答问题分不清主次,本末倒置,主要方面抓不住,次要方面却写得很多。如“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呈狭长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关键是要答出狭长的原因,而不是分布的原因。对策: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2)不能够充分重视引导性语言和高考行为动词,如“据图一”或“由材料二可知”,不能明确信息提取的方向;理解“分析、简述、概述、说明、比较等等” 行为动词,不能够明确设问的要求,限定了答题思路和方向。另外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
(3)由于审题不清,没有明确“主语”导致答非所问,出现方向性错误。“与美国西部相比较,我国西部开发中更为不利的条件有哪些?主语是我国西部不是美国西部。
(4)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图像,不能熟练掌握读图技巧,导致无法有效提取主要信息。如地理统计图、等值线图或者地理示意图,图像信息量大,信息提取不全面,遗漏图例或表格信息等问题。对策:“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强化读图、识图能力,进行专题学习,着重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增强方位感,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使他们每节课都能够在图中得到相关信息。
(5)无法进行无图考图试题的图像复原和图图转化,导致无法挖掘足够的信息。试题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促进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地球自转的侧视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
(5)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对题干关键词视而不见,特别是概念剖析,不能有效展开分析。如“分析本次海南岛暴雨发生的原因?(4分)”中“暴雨发生”涉及的地理概念为降雨类型,包括常见的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或者台风雨等类型,本题就打开了四个基本的信息提取方向,再据此到图文材料中提 1
取相关文字(时间)信息和图像(气压变化)信息,既保证了答案要点的完整性又提高了信息提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而且有效避免了误入信息“陷阱”;
(6)不能够充分重视地理数据语言,如“该省(区)的环境承载力为13人/平方千米,目前其人口密度为9人/平方千米。有人据此提出“为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该地区不应限制生育”,请简述你对该观点的看法。(8分)“ “环境承载力”是本题的关键概念,它即承前(人口数量变化)又启后(资源环境问题),此题逻辑关系的建立是以此概念为基础的,因此在这里对这一概念的审题环节不能满足于看到,而是要深刻体会概念量化的关键作用。
(7)不能理解地理的核心分析问题的方法。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会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想不失分或者少失分,需要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如比较法在综合题中最为普遍,导致答案要点超出范围。“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为共同环境问题,不能作为答案。
(8)不能理解地理核心的分析方法综合法。高考试题突出对非典型区域的考查,要求学生用综合分析法进行迁移。一些学生只是片面地回答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同样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对策:建立严谨的做题步骤和完整的思维方式。
(9)思维定势导致失分。“说出M地形区突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其成因。”作为高频考点对于气候特点的分析导致大多数学生忽略关键词“突出”,造成无谓失分。对策:摒弃思维定势,谨记越是熟悉的问题越可能会有新颖的考核角度,做到“题易人易我不大意”。
(10)逻辑不清导致失分。如上例中中分析其成因。错误答案: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用气候类型解释气候特征。学生学习过程不加以分析理解,明晰地理名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死记硬背的恶果。对策:摒弃只关注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重视分析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促进综合运用。
(11)缺乏关联分析导致失分。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对策:审题时的信息提取要全面,不仅要关注材料和本题题干,还要前后联系,关注其他问题相关信息,完整捕捉信息,再梳理思维链条。
(12)回答不全面,思维较狭隘。这是失分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情况下,学生也做了认真审题,也确定了答题方向,但由于简答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综合能力较强,如果学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则往往考虑问题不全面。对策:教师注意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典型问题的总结整理并关注学生大文科知识背景的拓展。
(13)直接不知如何回答,知识迁移能力差。“归纳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学生答题时会遇到一些从未见过或听过的内容,对题目的背景知识较生疏,不能联系已学相关问题答题。对策:
(14)不能重视分值进行科学分析答题要点指导落实答案。对策: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15)选择题的做题时间很短,仓促之间无法审清情境材料,弄不明白试题情境与立意、设问的关联导致失分。
对策:
1、认真审题,注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考题和课本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中关键词,明确要求。由于地理简答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结合有关图文信息设置问题,因此审题时要结合所给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要辨别题目的指向,找出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然后围绕考题提出的问题联系课本知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思考从哪几方面回答。对于能力型问题要尽可能的从大的方面和规律性方面去考虑,以保证答案的全面性。
2.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3、熟悉教材,加强理解记忆,拓宽知识面,努力增加知识储备,增强知识变通和迁移能力。解答地理简答题的任何方法、技巧,都要建立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吃透教材,牢固掌握课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加强理解记忆,把课本语言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做题时不仅有话可说,且能抓住得分点。有些问题的回答要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注意“回归课本”,尽量用课本语言表述,这样才能做到少失分。
4、把握答题的角度,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体系。将知识整理归纳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5、加强信息容量丰富、类型多样、新颖创新的选择题的训练。鉴于前文关于错误原因分析诊断的共性表现。高三后期可选编以下类型的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综合性很强,高度抽象概括,知识跨度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创新题;多坐标、多曲线,信息繁杂的试题。各类景观图的判读。一图多用的逻辑关联图、结构图的考查。
6、关注世界热点能够拓宽知识面,在无形中学会知识迁移,把课内外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常思考,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善用改错本。弄清楚做错题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是由于书写出错还是对基础知识、原理、规律的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培养纠错习惯,避免错题再错。
8、培养正确的做题习惯。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平时审题就要尽量做到:不看错题,不遗漏题、要看全题、要审准题;认定和处理好(剖析)图文信息,学会二次审题、阅读试题的多次设问、反复观察图文信息,充分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
应该在地理备考的每一个步骤为审题做好知识储备和方法准备,辅以有效练习,巩固做题技巧,加强反思,才能使学生练就“火眼金睛”,一针见血的解决地理问题。
二、基础不扎实,理解不够深入
(1)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高考对区域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认识较模糊,心中没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的概念,所以就很难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如果不能对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理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在考试中失分。
(2)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概念模糊,描述不正确如描述我国松花江的水文特征不全面。
(3)自然地理的过程和原理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中迁移运用类的错误频率高。图像信息复杂,考点综合性强,题型与平常训练不吻合的试题,容易出错。
(4)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重要的地理数据,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平时练习较少碰到,故而反而容易造成记忆不清而出现误判。
(5)绘图试题失分严重。如有关绘制冷锋剖面示意图的问题。这个小题对于考生来讲应该很简单,但实际得分较低。主要的错误在于:冷气团、暖气团写的不完整(只写冷、暖或者是冷气、暖气);冷暖气团标注错误(怎样判断冷暖峰);冷锋符号标注有误(此类错误最多);
对策:
1、夯实基础、稳扎稳打练好基本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平时多总结、多回顾,才能使知识升华。
2、自然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过程要经常与具体区域联系,即落实在具体区域中,训练反馈和选择题评讲时注意拓展类似区域或者差异相反的区域。
三、答案落实失分原因
(1)、未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或者关键词中有错别字,表达不够准确。如答案中“煤炭”写成“煤碳”,把“温带海洋性气候”写成“温带海洋气候”那就是错误,要失分的;对策: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2)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言表达不到位,往往回答不到点上,答案显得模棱两可,随意性较大。对策:平时学习就要追求用准地理术语,做题时要使用题目材料中给出的地理术语或表达方式。
(3)答案语言落实适时引用材料语言。对策: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课本的语言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尽量吻合标准答案。
(4)答题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将得分点混作一团,得分点不容易找;卷面特别的乱,答题要点不明确,段落层次不清,没有标点符号;对策: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
(5)缺乏答题技巧,考虑问题不全面
对策:根据分值和问题联系课本判断出该题几个要点,如该题至少应该是三个要点,就最好至少要答出5个要点,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
(6)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
由于实行了网上阅卷,部分考生字迹潦草、不清楚,还有一部分考生字体太小很
难辨认,由于找不到得分点就无法给分。对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力求书写字体大小一致、用力适中、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7)未在规定的区域答题。对策:严格按照指定的区域和题目要求进行答题。在阅卷时虽然阅卷系统中有“显示整卷”的功能,但写错位置的试题答案会被判为零分,况且一旦出现答错位置的情况,错误通常成对出现,损失也是双倍的。所以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答题时不能随意,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内来进行作答。
(8)考试时做题没有合理安排各科试题的做题步骤,跨科做题导致漏题特别是选做题或忘记涂卡失分。对策:搞好文综训练,适应试题情境,练习有效地进行思维转换,合理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分配。
(9)逻辑推理混乱、信心不足、答案写上后重复划掉
在阅卷过程中很多考生的答案,明明有一大部分是对的,或者基本上全对,但是有的考生全部划掉对的答案而后再写上一个他认为最佳的答案,这在踩点得分的阅卷规则下是非常愚蠢的。其实在作答综合题时不怕考生写的多(写得越多得分点也就越多,但一定要逻辑推理有序),就怕考生写的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性。
四、心态不稳,急躁失分
近几年的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是较平稳较容易的,但是考生没有完全投入到做题中去,心里不平静就不能按部就班的解答题目。顾虑重重,反而不如平时做题水准。甚至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遇到难题不会绕道走,焦虑、沮丧,一下子乱了阵脚,一败涂地,后面的题目几乎全部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应试心理和策略。所以说同学们平时要给与自己准确的定位,磨炼其意志,培养其韧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考试中去,做到平静面对高考,保持一颗平常心。对策:重视考前心态调整,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
“终点思考,源头落实”。对于以上的学生失分点,虽然我们三番五次强调,但同类同质的错误依然不能在我们大量的反复练习中有效地减少。主要是教师在时间的压力下,对学生的错题往往只是简单地纠正答案。学生缺乏高效的错题整理消化吸收环节,缺乏实战感受,不能高度重视这些易错原因并将其消融与平时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争取各个击破。因此狠抓错题本的落实,人手一本错题本,争分夺秒地落实问题,查漏补缺,力争让学生做到题不二错。
第五篇:高中数学考试学生失分原因透析
高中数学考试学生失分原因透析江苏沛县朱寨中学卓勤平
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考试层出不穷。如何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水平,把失误降低到最小,本文就高中数学考试中学生失分的原因作一探讨,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供参考:
一、学生数学考试中失分主要原因剖析
1、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够清晰和准确: 数学试题特别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和填充题所占比例高达50%.而且解答题也特别重视与基础知识的结合。从每次的统计数据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记忆不准确的问题比较严重。2、基本技能不够熟练: 解题缺乏思路,基本解题方法(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整形结合法、估算法、特值法等)掌握和运用不熟练。做选择题耗时长而准确率低,做解答题该得的分得不了,造成无谓失分。
3、运算能力不强,从考试的情况看,试卷上运算失误过多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1)使用方法不当,算理、算法混乱;(2)计算不够缜密,毫无目的性和合理性;(3)不会恰当的估算、图算、巧算等;(4)对错误的运算结果识别、判断的能力差。解题思路正确、方法对路但运算失误,在做选择题和填充题时均不能得分,十分可惜。运算是数学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有些试题,如能依据题设条件作出正确的分析与推理,从而发展最简洁合理的巧妙解法,必将避免大量繁琐的推演和盲目的计算,从而降低运算的失误率。
(4)解题不规范,推理不严谨:解答题中,解答是按步骤给分的,必须要规范地写出推理论证的步骤。但相当多的考生在答题时,思维活跃、表达含糊、以偏概全,把特例当一般,忽视试题中的限制条件等,这必将增加失误,无谓失分。
(5)考试心理不健康:一味追求速度,审题马虎、计算潦草、看错写错、颠三倒四或丢三落四,是多数考生常犯的毛病。求胜心切、操之过急,是渴望进步的同学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心情急躁,厌烦考试,不能集中精力,打不开思路,则无法正常进行考试。
二、数学考试失分的处理
1、“三基”掌握:数学考试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同时也强调对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尽管师生常谈重视“三基”,然而具体操作时却眼高手低,常常不屑于做普通题目,眼睛只盯着高难度的题目,结果复习效果欠佳。要知道:掌握知识不是靠老师把知识塞进头脑中,而是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学,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注重向45分钟要质量,注意老师对知识的剖析与串联。重视反思和回顾,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公式、定理、法则的记忆,加强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之目的。及时复习巩固,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提炼思想方法,总结解体规律特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方法:智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在智力一定的条件下不会自己思考是致命的弱点,多数同学上课不会听讲,自己不能独立思考而依赖于老师的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不能从中得到启发,不能提出问题,做作业照抄照搬,久而久之成为知识贫乏、解题方法呆板的后进生。在自习课上只是忙于做题,就会丢掉复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对所做题目进行理性思考,以致自己不能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不能优化解题方法,不能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如何才能掌握学习方法呢:
1)勤于动脑,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分析,领悟其中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是同学们学习的主阵地,务必充分利用其时间和空间,不可懈怠。
2)及时复习。如果课堂上老师留下几分钟让我们自由支配,那么我们就要把这几分钟用于消化复习当堂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总结。每天自习的第一节,也要用于复习当天功课,不管当天有多少作业,首先保证当天功课及时整理总结。
3)自习课上要做到三思:一思知识提取是否熟练。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涉及到哪些解题规律、技巧,在脑海中做到快速检索,直至能够熟练提取,运用自如。二思典型习题。从条件变换到多解优解、概括思路、异题迁移等多个方面进行主体化思考,建立解题模型。三思存在的弱点。对出现的错题纠错析因,查析知识和技巧漏洞,整理错题档案,以防再错。
4)经常复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大脑皮层上神经联系暂时形成的过程,要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不断深化就必须对所学知识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经常复习,这样才能深化理解,经久不忘。
3、运算能力:要从基本上减少运算失误,提高运算能力,首先必须练好基本功,其次要提高运算与思维相结合的水平,要具有较高的估计和运算鉴别能力。加强对公式、法则、概念、性质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计算时做到算理正确无误。认真分析题意,选取合理的运算途径,尽量使算法简洁,运算量小,从而使失误几率减小。正确认识数字运算与字符运算的联系与区别,在观念处强化字符讨论意识,提高字符变形能力。在运算过程中,算式要正确,层次要清楚,格式要规范。注意简化运算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如换元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特值法等。注意运算的结果要符合题目要求,未作明确要求的,要与已知相应或写成常见形式。运算的中间结果注意简洁性和对后继运算有利的原则。
4、应试心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一再证明,应试心理状态,是决定考试成败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因为脑子笨也不是因为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羞怯、焦虑、恐惧等过重的心理负担压垮了。有的同学暗示自己学不好:“我不会,我太笨”等,那么他的成绩就会真的很糟,长久下去产生自己不如人的自卑感,这样成绩就每况愈下,一到考试就会紧张不安、心烦,导致成绩下降。具有健康的学习、考试心理需要做到:
1)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的关系。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考试是检验你学习的知识扎实与否,能力提高了多少,一旦发现错误、缺点,立即找出问题症结,以利于以后的学习。
2)树立自信心。自信使人奋进,自信使人成功。自信的基础是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知识点、每个题型、每个方法都要理解透彻,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提高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平常多用功,考试时保持一颗平常心,考出自己平常的成绩,做到求准求稳不求急。
4)考前进行心理调试,暗示自己一定会考得比上一次更好。每考一次都记下心路历程,考一次调试一次。
5、考试技巧:如何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对每个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对你教学成绩的影响也许是几分、十几分,甚至更多。一般来说,考场上把握以下四点对考生解答数学题是有帮助的。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就急于下笔,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
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如代数论证中“以图待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的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对于立体几何论证题,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3)“快”与“准”的关系: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多得一些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4)难题与易题的关系: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数学试题以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大多解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进门容易出门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也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