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

时间:2019-05-15 11: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篇:(上)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

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上)

肖建国

【摘要】现代型民事诉讼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民事诉讼法典基础之上、用于解释和解决现代型纠纷的一种崭新的民事诉讼理念和相关的诉讼程序制度安排,具有区别于传统型民事诉讼的诉讼构造及其独特的法律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中国现代型纠纷的解决必须克服制度供给不足和司法政策瓶颈等多重障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行司法能动主义策略,从而重塑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面貌。

近代自由主义民事诉讼法典所创立的民事诉讼,从原理上讲,本质上是一种私益诉讼,奉行当事人自治原则之下的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基于这一原理的民事诉讼程序建立在对席裁判之上,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直接对抗、查明事实、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然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大规模产品质量侵权纠纷、虚假广告侵权纠纷、大范围环境公害诉讼、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等类型纠纷的出现,就产生了用于解释和解决这类新型纠纷的诉讼法哲学、诉讼法理念以及相关的诉讼程序制度安排。这种有别于近代民事诉讼法所预设的诉讼类型的新型诉讼形态和诉讼理论,学理上往往称之为“现代型诉讼”。故现代型民事诉讼是建立在传统型民事诉讼基础之上、而非颠覆传统民事诉讼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民事诉讼意识形态。关于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研究,日、美学者比较关注,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则主要从民事公益诉讼的角度予以阐发,但是相关的正面研究成果较为稀少。[1]鉴于此,本文在廓清“现代型诉讼”内涵的基础上,着重阐明现代型诉讼区别于传统型民事诉讼的诉讼构造及其独特的法律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进而对中国现代型诉讼面临的问题予以深度扫描和评析。

一、现代型民事诉讼的基本内涵

从上世纪中叶起,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多数人共同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例逐渐增多,成为社会现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球范围内要求加强环境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福利权保护及其他共同利益保护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因此各国的立法、学理和司法界,对多数人利益

受侵害的救济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多数人纠纷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案件具有新颖性、社会影响较大;更重要的是这类纠纷所由产生的多数人利益的共同性,即这类纠纷中的多数人一定意义上处于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因此,一个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往往超越了个别损害的范畴,而可能构成对某个潜在利益集团的损害;与之相对应,民事纠纷的形态也由近代民事诉讼法典调整的个别纠纷演变成现代大规模的群体性纠纷,民事诉讼则除了过去的一对一的个别诉讼外,增加了专门处理多数人纠纷的群体诉讼形式,如美国式集团诉讼、英法中三国的代表人诉讼、德国的团体诉讼、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等等。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学界将这类新型的民事诉讼称作“现代型诉讼”,也称“政策形成型诉讼”、“政策指向诉讼”,并从民事诉讼法学及法社会学的角度开展研究,积累了各种经验,也对日本的整个法体系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型诉讼一词虽源自日本,并被广泛使用,但这并不表明其含义已经明确。相反,日本学者指出:“现代型诉讼”是一个难以确定的概念,其外延也非常模糊,一般是对环境公害诉讼、消费者诉讼等纠纷形态的泛称,[4]美国则称之为“公共诉讼”(Public Law Litigation)或公益诉讼(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尽管现代型诉讼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不够明确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有关现代型诉讼的各种表述方式和纠纷形态在本质上必定具有诸多共通性因素。寻找和探究共通性因素之所在,正是揭示现代型诉讼基本含义的关键。

首先,作为现代型诉讼之基础的现代型纠纷与现代化大生产引起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急剧变化有关,但它并非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即使在民事诉讼法典化的近代,也存在着环境污染、小范围医疗事故等问题,但由于诉讼制度的欠缺和不完善以及人们权利意识的不自觉,才导致当时的人们或是对此类问题熟视无睹,或是通过诉讼外的方式加以解决。[5]因此,现代型诉讼,一方面在时间要素上,它是相对于近代自由主义民事诉讼法典时期的民事诉讼而言的,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从时间意义上加以把握,将其理解为“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纠纷诉讼”。

其次,现代型诉讼均涉及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同或相似诉求的多数人利益的纠纷。多数人的利益理论上可分为扩散性利益(diffuse interest)或普遍利益(interessi diffusi)和集合性利益(collective interest)或集体利益(interessi collettivi)两种。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享有利益的主体众多,但区别何在理论上仍有分歧。有人认为,二者区分的标准在于是否存在一个能够表达该利益的机构:如果有,就是集合性利益(集体利益);否则为扩散性利益(普遍利益)。因此,集合性利益涉及的群体总是有组织性的,例如代表该集合性利益的协会、工会,职业性团体等。还有人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主体因素,扩散性利益的享有者总是一些不确定的人,他们是因为一定的事实因素(如居住在同一地区或者消费同样的产品)而联系起来的;而集合性利益的享有者则是一个群体或者阶层,组成这个群体或阶层的人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关系。[6]实际上,在意大利,许多学者或毫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或仅对二者进行非常简单的区别。即使在立法领域,也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界定,有时也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

多数人利益无论表现为集合性利益还是扩散性利益,它都具有相对普遍性和社会共享性。尽管多数人一方是临时结成的群体,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影响巨大,其诉求可能会被政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所考虑,其力量会被一些党派充分利用,直接成为政治斗争和利益分配中的砝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主要是依靠政党、代议制实施,而多数人利益就是这些利益集团政策的基石。因此,集团或群体的利益及其力量必然会在社会决策、资源分配和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8]故以解决多数人利益争议为依归的现代型诉讼,在审理对象要素上就超越了过去那种纯粹私权纠纷的“就事论事”的性质,而带有强烈的公益性色彩,这也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着重于公共诉讼或公益诉讼研究的一个原因。当然,不能机械地认为“现代型诉讼=公益诉讼=群体诉讼”。群体诉讼既有一般私权主张在规模上的扩张,也有与其他群体乃至公共利益相冲突的特殊主张,同时也存在一部分新型的具有很强公益性的诉求,[9]因此,作为解决多数人利益争议的形式,现代型诉讼与群体诉讼存在着交叉现象,纯粹以私益的保护为目标的群体诉讼无非是传统“一对一”诉讼的复数叠加而已;而公益诉讼则属于现代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诉讼中的公民诉讼、社会福利关系诉讼等纠纷形态,虽不如环境权诉讼、公害诉讼、消费者诉讼等那么典型,但仍然属于现代型诉讼的范畴。

最后,现代型诉讼是伴随着对传统民事诉讼框架与构造的冲击和反思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民事诉讼理念和相关的程序制度安排,具有区别于传统型民事诉讼的诉讼构造及其独特的法律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如前所述,传统民事诉讼所预设的纠纷类型一般都是平等主体间的“一对一”纠纷,法院通过适用立法机关预先制定的法律,确认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归属,最终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在这种解决纠纷模式下,主体间的系争利益都是特定化、具体化并且是可以自由处分的私法性质的权益纷争。反观现代型纠纷,其外在化的形式往往表现为或是围绕集合性利益、扩散性利益等多数人利益的纷争,或是当事人之间缺乏相互性和对等性的纷争,表现出很强的公益诉求,因而势必会出现适用传统诉讼模式难以解决,而必须通过法的创造、政策性判断等途径加以解决的情形。概言之,现代型纠纷一旦进入诉讼领域——现代型诉讼的出现,就势必会对传统民事诉讼理论和运作形成冲击。[10]因此,现代型诉讼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民事诉讼法典基础之上、用于解释和解决现代型纠纷的一种诉讼理念和诉讼制度,它的出现对于传统民事诉讼的辩论主义、证据的提出和收集、当事人适格理论,甚至自由主义诉讼观、纠纷解决的诉讼功能定位等提出了挑战,从而为反思传统民事诉讼理论和制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契机。

二、现代型民事诉讼的构造

1976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Abram Chayes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公共诉讼中的法官角色》一文,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11]该文从1950年后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新型诉讼中,提取其现代性的要素进行解剖,提出了公共诉讼不同于传统诉讼的8个特征:

1、以前的传统纠纷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权利义务争议展开的,诉讼的解决也被限定在当事人争议的范围内;而公共诉讼则由法院和当事人共同确定审理的范围。

2、传统的纠纷当事人乃是由于个人利益之争所引发,双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紧张、相互对立;但是公共诉讼的当事人并非完全对立。当事人的数量也会随着诉讼的进展逐渐增多。

3、传统诉讼中的法院着眼于调查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事实审理、适用法律作出判定。可见法院仍然扮演的是传统的司法角色:解决纠纷并保护权利。而公共诉讼讨论的却可能是未来将要发生的损害。因此,与其说法院是司法机关,不如称其为立法机关。

4、传统的诉讼中,法院针对原告受到侵害的权利提出相应的救济办法,可以说权利与救济之间具有天然的逻辑对应,此外,判决的效力也仅仅及于直接的当事人;然而,法院在公共诉讼中可能会针对未来发生的损害提供灵活的救济方式,而这种救济方式也没有传统救济方式所谓的对应补偿色彩。法官在提供救济的时候,必须预见未来的事态发展,按照一个大方向决定救济的路线。同时,法院判决的效力往往波及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

5、传统的诉讼中,由于权利与救济之间存在逻辑对应关系,所以救济的内容也是事先限定好的;而公共诉讼中的救济内容却由参与诉讼的人协商决定。

6、传统的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就不再染指案件,然而公共诉讼中的法院即便是在判决后也并非就此与案件脱离干系,而是仍对案件保留管辖权。

7、传统诉讼中的法官毫无偏袒、站在中立的立场按照既定的规则做出法律判断;相反,公共诉讼中的法官在事实认定、法律解释过程中一直扮演积极的角色,对于诉讼程序予以组织管理和干预,以确保裁判的公正性、可行性。

8、传统的诉讼对象是发生争议的个人权利和义务,而公共诉讼的诉讼对象大多关涉民众对于政府及大型企业公共政策表示的不满。

Abram Chayes教授揭示了公共诉讼中法院和法官、当事人诉讼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以及有别于传统民事诉讼的诉讼构造,他关于公共诉讼特性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现代型诉讼。相对于传统民事诉讼而言,现代型诉讼的诉讼构造具有以下特征:

(一)双方当事人的明显不平等性、非互换性

传统民事诉讼建立在自由主义民事诉讼理念之上,恪守当事人自治原则,将民事诉讼设计为平等诉讼主体的竞技场。传统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是以“个人”为模型的,在立场上两者具有互换性。这里所谓的“个人”,是指抽象的、中性无色的私主体,不管他是挥金如土的富翁,还是不名分文的卖瓜王婆,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个人”,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与之相对的是,在现代型诉讼中,原告是因为同一事实或相似的原因而已经受到损害的或者将来可能受到损害的受害人(如消费者、居民);而被告则多为国家、地方政府、公共团体或大企业。原告与被告相比处于“弱者”的地位,双方所能控制的资源之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没有在立场上相互替换的可能性。[13]因此,现代型民事诉讼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不平等性。

现代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不平等性既可以表现为双方经济实力上的悬殊差异、有无律师代理等因素造成的诉讼权利不能平等行使,也可以表现为因距离证据的远近、接近证据的难易、举证手段和举证能力的差异所致的事实上不平等。在传统民事诉讼中,证据分布一般处于均衡状态,双方当事人自行持有、控制证据和收集证据,在实体结果上很少因证据程序设置问题而出现不公正的情形;即使证据在当事人间的分布稍有欠缺,如非主要证据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法院的职权探知主义加以补足。[14]而在公害诉讼、产品责任诉讼、消费者保护、医疗损害赔偿等现代型诉讼中,证据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用于证明要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往往处于加害方的控制领域之内,而受害人则可能无从知道有关证据材料的信息,即使知道也无法获取该证据。例如,产品是否有缺陷、产品缺陷产生于在生产过程还是流通过程等证据材料,消费者无从知晓;排污方所排放的污水是否超标、受害人所受的损害与排污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掌握在排污方手中,而污染受害人也无从举证;医疗侵权诉讼的病患及其家属对于医疗机构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是否违反了医疗规程、是否尽到了谨慎注意义务以及损害是否由医疗行为引起等专业性问题,均一无所知,而且病历等相关证据材料完全由医院控制,导致患者举证无门。因此,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垄断、隐匿其所独占的证据资料,使得对方当事人就相关证据资料的使用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同时还要考虑到,加害方控制的证据材料往往是有利证据和不利证据夹杂在一起,如果加害方只提

出对己方有利的证据而隐藏或篡改于己不利的证据,那么呈现于法庭的证据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也是一边倒的,法院基于这种证据作出的判决就很难保证其正当性。

当事人双方的不平等性对现代型诉讼的程序制度安排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代型诉讼必须确保和便利处于弱势者一方的当事人能够行使法定的诉讼权利,防止被强势者一方利用其实力地位所拖垮和压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实和证据制度上采取超越传统民事诉讼制度的一系列有助于弱势者一方实现其实体权利的程序装置。

在传统型民事诉讼中,事实证据资料的收集、提出责任的分配,在理论上向来以“辩论主义”在法院与当事人进行垂直的分配,而以“主张、举证责任”的概念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水平分配。[15]依据这种水平分配标准,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要承担苛刻的主张责任:原告在诉状中须载明请求权以及主张该请求权赖以成立的、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的具体要件事实,否则就有使该事实不能成为判决基础的危险;当事人所要提供的证据资料由对方当事人、案外第三人知悉或持有时,举证人只能申请法院调查证据,申请书须载明“申请调查的证据”及其所要证明的“待证事实”,且都要求具备“重要性”及“具体性”两个要件,即申请人一方面表明申请调查的证据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证明的待证事实是一个可能影响诉讼结果的重要事实,另一方面必须就“待证事实”作详细具体的描述,且必须详细说明所要申请调查的证据的具体内容。为此,申请调查证据的当事人必须在申请之前就对该证据的存在及内容有清楚具体的认识,对于申请人本来就不知道的证据之收集或发现来说就无能为力了。故传统型诉讼中法院调查证据程序的功能仅在于使当事人知悉的证据内容通过此程序让法院得知而已。

事实证据资料的收集、提出责任的这种水平分配,对原告课予了非常严格的主张责任,如果适用于现代型诉讼中,就有可能出现大多数受害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的局面,有违实质正义。为此,现代型诉讼发展出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民事诉讼的制度设置,主要包括:(1)鉴于当事人双方的非互换性,现代型诉讼一方面缓和了原告受害人的主张责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被告加害方的主张责任。原告主张责任的缓和是通过主张责任“具体化”要件的缓和实现的,原告主张某一积极事实后,被告不能像在传统民事诉讼中那

样针对原告的请求原因作出“单纯否认”即可,而是依据当事人的完全陈述义务要求被告的否认须附具理由,否则作为拟制自认处理。[16](2)强化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建立情报与证据收集先行程序。在现代型诉讼中,普遍存在着证据在当事人双方或第三人间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受害人因欠缺证据收集权所面临的举证困难。英美法系国家通过Discovery制度使当事人回复到实质的武器平等地位,并确保当事人就争议案件的证据资料有公平接近、使用的途径;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则通过课予诉讼当事人的“真实完全义务”或法官的“阐明权/阐明义务”来补救当事人对于持有证据的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无直接收集证据权的缺陷。在确立了当事人的直接取证权后,通过设置证据收集先行程序,从而使双方当事人的主张得以具体化。这是一种从正面补足现代型诉讼当事人完成主张责任和提供证据责任之手段的制度安排,其正当性基础来源于民事诉讼观念的改变,即由过去“自由主义诉讼观”发展到“社会的诉讼观”。在自由主义民事诉讼下,民事诉讼仅解决私人间的财产纷争,双方当事人当然必须提出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证据,而且,其各自也仅负有提出于己有利的事实证据的责任,并不负有提出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证据的责任。在私法自治原则下,掌握对自己不利事实证据的当事人,当然有权选择不提出该事实证据,因此,隐匿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证据而获得胜诉判决是完全正当合法的。而在社会的诉讼观下,民事诉讼不应被视为双方当事人间的竞赛,诉讼应追求实质公平正义的实现,诉讼结果不应取决于证据资料的分布或当事人对其掌握的程度,不能因一方当事人隐匿有利于自己的事实证据而取得胜诉判决。(3)通过适用证明责任倒置 [17]、降低诉讼证明标准、大胆运用表见证明 [18]等缓和证明责任的替代方案,来试图解决负证明责任的权利人证明困难的问题,从而达成救济受害人实体法上权利的功能。

(二)法院和法官的积极角色

传统型民事诉讼是建立在辩论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论主义也是事实证据资料收集提出责任在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进行垂直分配的依据。辩论主义真正表达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近代自由主义的法理念,始终居于传统民事诉讼的根本支柱的重要地位。日本学者兼子一指出,辩论主义的内容主要有三项: [19](1)判断权利发生或消灭的法律效果所必要的要件事实(也称主要事实),只要在当事人的辩论中没有出现,法院不得以它作为基础作出裁判。(2)法院在判决理由中所需要认定的事实只限于当事人之间

争执的事实。至于没有争执的事实(自认及拟制自认),不仅没有必要以证据加以确认,而且也不允许法院作出与此相反的认定。(3)认定所争事实的证据资料,也必须是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方法中获得的,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由辩论主义的内容可以看出,辩论主义的作用是一维的且是单向的,且作用力是由当事人指向法官,强调法官的被动性、受约束性,从而构筑了法官中立的司法形象。在现代型诉讼中,如果继续一味地恪守辩论主义的单向作用,不注意法官的积极作用,就会产生种种缺陷,阻碍真实的发现和权利的保护。

一方面,辩论主义不仅无法克服现代型诉讼当事人本来的不平等,而且还可能强化这种不平等。“自由主义的民事诉讼作为(被假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规则虚构了当事人机会平等和武器平等,而没有关注这些实际上是否能够实现。„„法律所创设的单纯的形式上的平等不仅没有根除不正义、不自由、不人道和不平等,相反却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了这些现象.”对于不精通法律而又无人指点的当事人,特别是在对方有律师代理而己方实行本人诉讼的经济上弱者而言,法律赋予他的诉讼权利可能成为“一个很容易伤害到其自身的武器。因为当事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武器,所以当他希望运用这些武器成功地反驳对手时就常常会伤害到自己。” [21]所以,现代型诉讼中法官如果处于消极中立地位,做出中立裁判,就会以形式公正牺牲了实体正义,最终使民事诉讼演变成弱肉强食的世界,使辩论主义蜕变成“诉讼达尔文主义”。另一方面,传统辩论主义还易造成诉讼的拖延,诉讼效率不高,司法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于是大陆法系国家大都规定了法官阐明权,法官从事实、证据和法律方面对当事人进行阐明,促使当事人为正确而完整的事实陈述,促使其提出有益的申请;在事实陈述不清楚或者无说服力的情况下,法官必须谋求使事实得到证实,并澄清矛盾;法官应当向当事人指示有错误的或不完善的证据申请;法官还要更多地公开其法律观点,并向当事人指出其明显疏忽了或者认为不重要的法律观点并且给予其发表意见的机会。法官通过行使阐明权来发挥其积极能动性的作用,但这绝不是职权主义的复归。这样,法官的角色就超出了上述辩论主义的范畴,有学者称之为“协同主义”。协同主义已抛弃了辩论主义下法官所恪守的不干预,是完全不同于辩论主义的一种崭新的诉讼结构,它强调法院、当事人三方的协同关系,法官与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法律和事实方面的对话在而非当事人的陈述在诉讼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德国,有关协同精神的立法早在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就作出了规定,只不过近年来才采用“协同主义”的观察视角。以后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德国民事诉讼法》中完备的法官阐明权、真实义务、讨论义务、法官的调查取证等规定。协同主义也逐步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就连一直坚持法官应当在争议双方之间保持消极地位的对抗制的英国,在其1998年新民事诉讼法第一部分将“法院与当事人必须共同合作以便实现公正、公平和节约的诉讼目标”规定为最高原则。法官的任务现在变成了“积极地管理案件”,如在重要的程序中召开案件管理会议,共同讨论诉讼的进展、需要澄清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和费用问题以及采用替代式纠纷解决方式的可能性。法官应当致力于与当事人共同合作,这被解释为法官众多任务中的第一位的任务。在美国,有关“管理型法官”的讨论和实践直接触及到了传统的对抗制诉讼模式下高高在上、倍受尊敬、享有崇高权威而无需取悦当事人的法官形象与干预和影响诉讼程序而可能不受当事人一方欢迎的管理型法官之间的角色冲突,由此出现了与“管理型法官”相适应的新诉讼模式的期待。这也是一种类似于协同主义的新观念。

民事诉讼构造的发展变化,是与近现代民法的变迁相契合的。民事实体法由近代发展到现代,其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梁慧星先生有精辟分析。他认为,近代民法(即19世纪的定型化民法)的一整套概念、原则、制度和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和市场交易的互换性基础之上的;近代民法的理念是追求形式正义,并以形式正义来确立近代民法的模式,如规定抽象的人格、私权绝对、私法自治和自己责任。在价值取向上,近代民法着重于法的安定性,要求对于同一法律事实类型适用同一法律规则,得出同样的判决结果。现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结构基础之上,对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则进行修正、发展的结果。现代民法已经丧失了近代民法的平等性和互换性,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对立,此即企业主与劳动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由此导致民法的理念由形式正义转向实质正义,并以实质正义确定现代民法模式,如具体人格的分化、对私法自治或契约自由的限制、社会责任。现代民法在价值取向上,由取向安定性转变为取向具体案件的社会妥当性。法的安定性与判决的妥当性两种价值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近代民法于此情形常牺牲妥当性而确保法的安定性。而20世纪由于发生了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社会动荡,以及各种各样的严重社会问题,迫使法

院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试图作出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判决,使判决具有社会妥当性。这样一来,势必要变更法律规定,或者对于同一类型案件因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决,即为了确保判决的社会妥当性而损及法的安定性。

第二篇:人体结构和功能论文

人体结构与功能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本文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否认特点,最后讨论了人体功能的调节。

【关键词】人体结构与功能 内环境 稳态 功能调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f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the body with stabl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denied, finally discuss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human body function.【Kye words】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ternal environment

steady-state Functional regulating

概述:

人体结构与功能主要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通常将人体全部构造分成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肌肉;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神经、内分泌、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人体的组成、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以及人体功能的调节这三个部分。

1、人体的组成

人体由骨骼、肌肉、组织、器官和运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组成。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叫组织。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由各个器官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八大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软骨、关节和骨骼肌等构成。起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而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控制和调节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人体环境的统一。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多种腺体组成。通过分泌不同的激素(雄性、雌性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对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它将消化系统的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及CO2运送到肾、肺、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除Co2。

※消化系统:有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组成。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供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和能量。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组成。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代谢产物或毒素。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人体功能的调节

人体功能调节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均会引起反射活动的丧失。按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比较固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扩大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传出途径中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虽然,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结束语: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及其神秘的,唯有真正的了解正常人的体构造和功能作用,人们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造福于全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将更深层次得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领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把。

参考文献:

<1>赵凤臣,《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8-1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07.htm

第三篇:1) 连杆功能和结构分析

1)连杆功能和结构分析

连杆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它将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气体的压力传给曲轴,推动曲轴旋转,同时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汽缸内的气体。连杆结构复杂,其通常在大头处分开为连杆体和连杆盖两部分,连杆杆身是工字型截面,而且从大头到小头逐步变小。如果不作任何特征规划,直接运用特征造型技术构建连杆三维模型,造型很容易失败,难以获得较理想的结果,因为连杆结构复杂,不是简单的特征加减就可以完成的。2)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连杆特征设计与机械加工密切相关,每一种加工方法与一个特征相对应,这是特征规划的基本原则。连杆毛坯是锻造件,连杆体和连杆盖整体锻造。连杆的主要加工工艺过程如下:铣连杆大小两端面→钻小头孔,扩至尺寸值,拉小头孔,并保证尺寸和表面粗糙值→铣大头定位凸台→从连杆上切下连杆盖→锪连杆盖上的螺帽凸台,钻螺栓孔,加工螺纹→把连杆和连杆盖用螺栓固定在一起,镗大头孔。

众人所知, 连杆是发动机的五大主关件之一,其在发动机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它是发动机传递动力的主要运动件, 在机体中做复杂的平面运动,连杆小头随活塞作上下往复运动连杆大头随曲轴作高速回转运动连杆杆身在大、小头孔运动的合成下作复杂的摆动。连杆在承受往复的惯性力之外, 还要承受高压气体的压力, 在气体的压力和惯性力合成下形成交变载荷, 这就要求连杆具有耐疲劳、抗冲击, 并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较好的韧性。在今天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 小体积、大功率、低油耗”的高性能发动机对连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高速运动件重量要轻, 减小惯性力, 降低能耗和噪声强度、刚度要高, 并具有较高的韧性连杆比要大, 连杆要短。这也就意味着对连杆的设计和加工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对于连杆的加工主要的技术要求大致如表与上柴连杆比较连杆加工毛坯目前, 国内外连杆毛坯主要有两种类型①整体式如上柴、二汽、上海大众、天内等②体盖分开式一汽二发等。其中, 整体式因有节材节能, 以及节省锻造模具等特点被广泛采用。另外, 在小头平面也有两种类型① 小头采用平面结构上柴、一汽等② 小头采用锲形结构二汽神龙, 八等。由于锲形结构可以直接减少材料、加工余量等优点, 许多发动机连杆厂已由原来的平面改为锲形, 但要注意锲形结构的小头毛坯, 在粗加工时要解决好单边切削问题。锻造连杆毛坯是连杆加工的第一步, 它的精度直接影响后面的机加工。为提高毛坯精度, 国内部分连杆厂家引进先进的锻造技术和设备, 同时应用了模具技术, 可以严格控制重量公差和尺寸公差如白城精密锻造厂和南宫曲轴连杆厂均引进德国的设备。机加工由于连杆具有刚性差、夹紧难、不易定位和加工精度高等特点, 给机加工带来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在对连杆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传统的工艺已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生产, 从而新颖的工艺不断涌出。现就连杆关键部位的传统加工工艺与新颖工艺相比较连杆两平面的加工连杆两平面是连杆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定位面,其精度要求较高。

连杆毛坯余量较大,飞, 且有的最大弯曲度。故先采用两边铣削去除大部分余量, 修正弯曲缺陷。再用粗、精磨保证平面各项要求。此种工艺至少需要六台机床,两台粗铣床、两台磨床、一台锯床、一台精铣床和六个操作工人。因要去除大量余量, 必将造成人

力、物力和能源的浪费, 且连杆的对称度很难控用卧式双端面磨床粗、精加工两平面。此加工方式十分适合大规模生产, 具有高效率、高精度、自动

大、小头孔是连杆加工中对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最高的, 对大、小头孔的精加工则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传统工艺为钻、膛或钻、拉,钻、扩、铰小头孔升切开连杆体盖。扩或粗锉大头孔。半精铿。精锁琦磨, 国外大多采用钻、精锉小头孔。粗锉大头孔、切开连杆体盖、半精铿、精铿。国内连杆生产厂家采用精锉后再琦磨以保证各项精度要求, 而国外已取消形磨, 直接利用精密机床对大、小头孔精加工, 此设备带有自动检测,自动补偿系统, 可以一次性保证各项精度, 比琦磨具有效率高, 废品率低等优点。上柴公司在结合自身的条件下, 引进新技术, 现新工艺为扩、镬小头孔一锯开连杆体、盖。荒锉大头孔。粗、精撞大头孔。半精镬大头孔, 精锉小头孔弓精键。此工艺建立的原因在粗加方面, 由于毛坯内孔质量差,余量多, 增加荒镬工序在精加工方面, 取消琦磨, 引进国外先进的精密镬床正在操作中。

由于连杆毛坯采用热模锻精锻工艺,毛坯余量显著减少,直接采用双端面磨床磨削连杆两端面,取消铣削工艺,更好地保证了两端面平面度和相互位置精度。

连杆剖分面的加工广泛采用平面拉削、磨削加工,剖分面上的齿形采用拉削或强力磨削加工,可靠地保证齿形加工精度。取消铣削工艺,从而更好地保证两端面的平面度和位置精度。随着连杆材质的改进,越来越多的采用连杆大头涨断剖分新工艺。

采用静压镗头的精镗连杆大小头孔专用机床,装有自动测量和自动补偿装置,加工精度可达6级,圆柱度0.003~0.004mm,粗糙度Ra0.8~1.6μm。连杆大、小头孔逐步由加工中心完成,以适应多品种的加工,采用珩磨或珩磨工艺对连杆大、小头孔进行超精加工,可靠地保证大、小头表面粗糙度及圆柱度的要求。

连杆螺栓孔当前广泛采用枪钻、枪铰连杆螺栓底孔、挤丝工艺,保证了连杆螺栓孔对结合面的垂直度0.15mm/100mm的要求,随着连杆涨断剖分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采用加工中心加工连杆螺栓孔将获得推广。

由于连杆毛坯采用热模锻精锻工艺,毛坯余量显著减少,直接采用双端面磨床磨削连杆两端面,取消铣削工艺,更好地保证了两端面平面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连杆剖分面的加工广泛采用平面拉削、磨削加工,剖分面上的齿形采用拉削或强力磨削加工,可靠地保证齿形加工精度。取消铣削工艺,从而更好地保证两端面的平面度和位置精度。随着连杆材质的改进,越来越多的采用连杆大头涨断剖分新工艺。采用静压镗头的精镗连杆大小头孔专用机床,装有自动测量和自动补偿装置,加工精度可达6级,圆柱度0.003-0.004mm,粗糙度Ra=0.8-1.6μm。连杆大、小头孔逐步由加工中心完成,以适应多品种的加工,采用珩磨或珩磨工艺对连杆大、小头孔进行超精加工,可靠地保证大、小头表面粗糙度及圆柱度的要求。连杆螺栓孔当前广泛采用枪钻、枪铰连杆螺栓底孔、挤丝工艺,保证了连杆螺栓孔对结合面的垂直度0.15mm/100mm的要求,随着连杆涨断剖分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采用加工中心加工连杆螺栓孔将获得推广。

各种钻床所使用的是夹具,通常称为钻具或钻套.使用钻具的工序,一般用钻头,绞刀,和丝锥等刀具来进行加工.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工工程的特点是刀具和机床主轴一起做旋转运动和送给运动,而工件和钻具则固定不动,因此,工件被加工孔是与旋转轴线同心的,其位置分布可以是同轴线的一些表面,也可以是不同轴线的互相平行或成任意角度的平面.

第四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篇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科学探究和生物与环境两个一级主题,同时与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的多样性等主题都有联系。主要涉及的具体内容标准为:

1、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首先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生态系统”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与其他单元又有密切的联系。

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特别是基本概念、名词特别多,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要学生准确地把握,必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农村中学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保留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力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就会变得很轻松。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进入新课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篇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三、教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四、学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课前小测:

1、研究生物与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

2、在一定内,所有及其

3、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类型,如、、和等;但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参考答案

1、环境生物

2、自然区域内 生物生活环境 生物圈

生物生活环境

3、森林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因素

七、新课学习

知识点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1)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与植物有 什么关系?

(3)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通过上面几个问题,你认识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能

否举例加以说明?

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叫食物链?

请同学们将图23-3草原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叫食物网?

2)、一个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各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

系,称为。3)、食物链的起点是,写出其所

答案:

(1)草原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提供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消费者、消费者、被食6、1)、消费者 消费者 吃与被吃食物链

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2)、许多食物网 营养结构 3)、绿色植物 树木→蝉→螳螂→黄雀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1)水箱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2)、水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3)、水箱中各种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

要的能量的?

(4)、水箱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5)、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动的?

(6)、各种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7页图23—7,分析回答所提的问题:

(1)、能量的来源?

(2)、能量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3)、在能量流动过程当中,能量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能量流动的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的数量有着怎样的影响?

4、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伴随物质循环的过 作用固定太阳能。

5、流入到植物和动物体内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其中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一部分用于动植物本身的、答案:

2、充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看图回答

(2)、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而生存。

中。

3、仔细看图。

(1)、太阳能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能量逐级减少的变化,因为生物体在生命活动

后端,4、能量光合食物链食物网10%~20%

5、散失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10%~20%(少部分)

6、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以此来认识绿色植物的作用,并讨论有

关碳循环的问题: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生物,以什么方式进入生物体的?(2)、与生产者相比,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2、认真分析课本p78图23-9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完成下列问题:

⑴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 与

之间的过程。⑵ 在碳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利用 和水,合成,并释放,从而维持自然

⑶动植物残体可被 分解后放出,重新回到 中去,参与新的碳循环,或者被掩埋在地层中可能形成 或,这类物质经过燃烧也会产生

3、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

4、如果人们不断地向农田施加农药,有毒物质会沿着

答案:

(2)、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消费者只

2、⑴ 生物环境 往返循环 物质循环

⑵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碳氧

⑶分解者、二氧化碳、大气、煤、石油、二氧化碳

3、生产者 分解者

4、食物链 人体内 积累(累积)

八、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__

2、食物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

篇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课时教案

孝昌县王店中学 李润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

(1)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重难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哪两部分?它们各自包括了哪些?

(二)、故事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

螳螂捕蝉的故事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例子中,存在怎样的食物关系?

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 → 螳螂 → 那蝉吃什么呢?

(完善板书:树汁→ 蝉 → 螳螂 → 黄雀)

提问: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

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三)、师生一起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

1、回顾农田生态系统,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些关系可以用什么来形象地描述?

2、(小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

提问:(1)什么叫食物链?

请同学们将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在生

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4、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它们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引导学生

5、小结: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四)、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

呢?

我们以这条食物链(粮食→老鼠→蛇)为例,老鼠吃的不仅是草籽,还吃

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所带来什么后果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你怎样理解“生产者”的生物学涵义,人属于生产者吗?

2、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如何变化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迅速上升后急

黄雀)剧下降

3、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

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五篇:“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张从伟(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 广西柳州 545004)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认识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2章第1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雏形,但是生命基本单位的里面都有哪些神秘结构使其能完成各种功能?未知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欲望。遵循学习的规律教材在此安排“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顺理成章。可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细胞概念图和细胞学基础的知识体系。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应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应用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主要化合物。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比较、分析、推理、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进行运动、发展、变化的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线 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2)难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1.4 课型与时间

1)课型:新课。2)时间:1课时。教学思路及策略

2.1教学思路设计 以细胞质的功能带动细胞质的结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两者的合理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把新课 程理念的思想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研究的方法与思维并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关注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方法。

2.2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法为基础方法,课堂组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先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应到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

2.3教具及媒体应用

实验器材(菠菜叶临时装片、显微镜、铅笔等)动植物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示意图和模型,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过程

3.1 实验观察,设疑入题

3.1.1 老师组织同学观察菠菜叶临时装片 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按照老师实验课要求操作,小组合作观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教师巡察、释疑、示范)。提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活细胞,细胞质物理性质及状态? 3.1.2 多媒体展示光学显微镜下的活细胞,请学生观察细胞膜之内、细胞核之外的细胞质里有哪些细微的结构,它们有什么功能呢? 让学生总结细胞质都包括哪些部分? 3.2 细胞质基质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学生阅读作答)

细胞质的基质中悬浮着多种细胞器。每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细胞器都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3.3 真核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

3.3.1 线粒体 向学生推荐我发明的“八宝粥”细胞器理论并让学生观看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找找有无线粒体,大致什么形态。

形态:大多呈棒状、颗粒状、短线状 分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功能:教师举例,由学生思考推论线粒体的功能。

例①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线粒体多达2 000个,一般细胞为几十至几百个),在代谢衰退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②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基端线粒体数目较多。③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

让学生分析上述例子,说明线粒体有何功能,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线粒体又是如何提供的? 教师加以引导,由学生得出结论。结论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线粒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呢?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思考线粒体都有那些结构,突出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图略)

小结时再用色彩鲜明且有立体感的挂图,由学生来讲有哪些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内容:

①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加大了内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生化反应顺利进行。

②内膜、嵴周围充满液态基质,液体环境有利于生化反应进行。

③内膜、嵴上分布有基粒。内膜、嵴、基粒和基质中均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3.2 叶绿体 首先,观察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然后简单讲述质体的分类及特点,强调重点学习叶绿体。

分布:主要存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皮层细胞里。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但对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还是叶绿素有时搞不清,应注意让学生分清叶绿素是物质,叶绿体是结构。

启发和提问,植物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绿色有何区别。正面见光,叶绿体多,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叶绿体的内部结构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呢? 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型和挂图,围绕叶绿体的功能讲解其结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谈话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叶绿体一般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膜透明有利于透进阳光,表面积较大有利于接受光照,叶绿体在细胞中分布与光照有关,能在细胞质的基质中流动。②有两层膜,使叶绿体内部与外界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成光合作用功能的系统。内膜光滑,基质中有几个~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呈圆柱形,由10~100个片层结构薄膜重叠而成,薄膜上分布叶绿素等色素。色素的作用是吸收光能、利用光能。

③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液态基质,在叶绿体的内膜上、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和基质中含许多光合作用必需的酶。

④小结叶绿体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的适应关系。

学习完线粒体和叶绿体,应该对二者进行比较、小结,为第二章学习新陈代谢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小结时要明确: 1)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和结构协调统一。

2)线粒体和叶绿体虽有相同的结构名称,两者都与能量的转换密切相关,但两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化能转换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一活泼可转移的化学能),叶绿体是光能转换器(光能一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线粒体和叶绿体还都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和RNA,这是其它许多细胞器所没 有的,在遗传上具相对独立遗传功能,为第五章讲到细胞质遗传作些铺垫。教学反思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让学生亲身利用显微镜观察实践:细胞质的流动让学生感到新奇也感动喜悦——因为他们不再机械记忆“纸质生物”而是感到受生命本省;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有理由相信抓住学生动脑动手学生心思自然回归到课堂上来,自然学有所获,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观念的转变也自然影响教师心情,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因为课堂的高效——少做高回报)。

在广西提倡新课改前的准备期中,一线教师观念的改变和引导理念都急需改变,我们要体会主导的借力作用。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要多研究教学策略,积极探究走出新的教学模式。

下载(上)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说课稿

    高中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说课稿 一、【专题说明】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的专题知识,基于这点考虑,本人认为“细胞”是一......

    说明文文具盒的结构和功能,结尾

    结构及功能 打开装有吸铁石的盒盖,就可看到盒内的构造。盒内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摆着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还排着三支削好了的彩色铅笔。掀开了上层的活动板,便可领略下层的“......

    细菌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总结要点

    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 概述了细菌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总结了近年来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展望细菌纤维素酶领域的研究前景。 1 引言 2 纤维......

    第八章CPU的结构和功能(含答案)

    第八章练习1 CPU是指。 A控制器 B.运算器和控制器 c.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 2控制器的部功能是。 A.产生时序信号 B.从主存取出指令并完成指令操作码译码 c.从主存取出指令、分......

    蛋白质序列、性质、功能和结构分析

    蛋白质序列、性质、功能和结构分析 基于网络的蛋白质序列检索与核酸类似,从NCBI或利用SRS系统从EMBL检索。 1、疏水性分析ExPASy的ProtScale程序(http://www.xiexiebang.com/c......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安代红1 陈晓莹2 (1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102308 2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102311) 摘要: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概念分析。教学中......

    高一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高一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1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选择题(范文)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有一混合蛋白质溶液,各种蛋白质的pI为4.6;5.0;5.3;6.7;7.3。电泳时欲使其中4种泳向正极,缓冲液的pH应该是 A.5.0B.4.0 C.6.0 D.7.0 E.8.0 2.下列蛋白质通过凝胶过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