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

时间:2019-05-14 05:3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

第一篇: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现代教育的观点认为: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应当成为科研型或专家型教师。对专家和新手的对照研究表明:专家的职业知识结构与新手的职业知识结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不同。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对加速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的价值。

一、教师的知识及其结构

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知识,有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依据《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中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可以通过书籍和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按照来源划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前者从人类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后者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而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另外,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难题知识。前者大多属于教师的间接知识,而后者属于教师的直接知识。对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从其功能出发,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3个方面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

1.教师本体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来探讨是关于教师知识最早的研究。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基础成为研究的重点。一种人们普遍熟知的教师知识就是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又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的。教学的最终绩效是用学生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不能否认,在一定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的。正所谓:学高人之师。这也使一些研究者产生了一个课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教学有效性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恒定的正相关?对此问题的回答影响教师培养的目标方向。由Dunkin&Biddle(1974)所进行的研究,旨在找出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教师评估的平均得分、教课的门数和教师标准化测验成绩来代表教师的学科知识,将其与所教学生的成绩进行对照研究。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当然这个研究也存在一些定义和测量方面的问题,但随后进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不能支持“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结论。即教师知道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国的研究者林崇德等在其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将不再呈现统计上的相关性了。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仅仅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教师条件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教学过程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的重组和表征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要求。林崇德在其“学习与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它包括3个主要方面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我们进一步以性别、所教科目、所教年级、地区、是否进修过和是否有教学经验等分别为自变量(因素),考察了这些因素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条件性知识掌握与性别、所教科目、所教年级、地区、是否进修过等因素无关,这些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只有职前职后差异性比较显著。这个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培训前后没有差异,反映出培训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获得没有显著作用。其次,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教师条件性知识馈乏,这反映了师范教育传授的条件性知识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师范生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水平要在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达到在职教师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目

前的师资培训方式有待改进。

3.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研究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实施自己有目的的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难题知识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包括,对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和对课堂知识结构的研究。

关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研究,注重教师对工作实际情景的个人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认为,实践观点与学科领域知识、学术概念等技术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Schon,1983)。技术观点的研究是概括了事物的性质,并由实践者运用这种客观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预先确定的问题。但教学实际情况却是千差万别不能始料的,这要求专家在内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作出复杂的解释和决策,进一步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教师在无数这样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实践性知识是这些经验的整合。它受到个人经历影响,带有各人经历的积累效应,许多方面最具个人特征。因此研究者们十分注重教师用于了解课堂特定事件的想象、比喻和内隐理论。他们用访谈法和经验记录,进而了解一个教师关于教学的总体观点、个人经历和职业的经验。这种研究着重分析的是教师的知识特征而不是知识的表达,从而增加对教师知识编码的理解。一些研究者明确提出:对教师知识应采取教学经验的理解,反对一般概念的理解。其依据是:不应当把知识与知识的主体分开。

课堂知识的研究是要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知识在一般意义上系统化。该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生态学观点和图式理论。生态学观点注重环境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图式理论则是通过知识组织和理解过程将知识与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体的知识结构与所在情境中的情境结构在功能上协调一致。课堂知识将不再是从外部课程或从研究中推断的命题知识,而是一个“情境化知识”,是基于课堂事件的一般经验知识。Duyle(1983)指出,课堂知识研究的中心结构是“任务”。任务是个体与环境形成联系的中介,个体通过完成任务来同化、顺应自己的认知图式。任务的特征包括:要实现的目标、一系列情境或给定的条件,以及能够用于实现目标的材料。教师在课堂中建立和维持秩序以及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运用其知识解释任务和事件,并把这些理解与教学任务的不同结果联系起来成为处理不同课堂事件的决策依据。

在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方面,申继亮和鲁志鲲对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结构不良问题”处理方式方面进行研究(1993)。该项研究的对象是职前教师(师范生)和职后教师(专职教师)。年龄跨度从19岁到55岁,教龄在0到10几年。变量分组为:按教龄分为3组(0年、10年以内和10年以上),每组平均受教育的水平控制在13年到14年,每组至少30人。实验材料是关于人际冲突情境问题的调查问卷。涉及到师生间、教师间和教师与家长间的冲突情境。按照被试处理问题方式分为:冲突反应、抑制反应、移情和自主4种水平。实验结果表明:3个教龄组之间得分的总体平均水平差异显著(F5.460,P<0.01=。另按性别分组,则差异不显著(F0.009,P>0.05)。教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为:对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问题,尤其是各种冲突(如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关系冲突等)影响显著的因素是教龄。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处理问题、组织好教学肯定是有利的。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出的观点: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认清当前的情境,引发过去的经验,并产生符合这种情境的行为。该实验还有另外一个发现,即:同一组内的得分也有不小的差异。即参加工作时间短、教龄低的被试也存在处理方式比较好的情况。这表明我们的另一个观点:对专家型教师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加以结构化、系统性总结,所形成的理论是可以为新手习得的。

上述3个方面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建立了彼此之间的功能关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理论性支撑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实践性指导作用。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不能仅仅具备本体性知识,因为他面临的是教学这样一个交互过程。条件性知识可以解决教学过程处理问题的原则,而实践性知识则可以解决教学过程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探索加速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途径

鉴于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实情况,青年教师的培养应当放在突出的位置。探索一条加速教师知识结构完善的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综合一些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有经验的教师、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的意见,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1.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教学。

在我国,师范教育仍是教师培养的主要渠道。师范教育的质量影响到教师知识结构的最初建构。从研究中我们看到:职前教师条件性知识不足,当前师范教育传授的条件性知识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这就为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认为,师范教育不仅要注重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加强条件性知识的传授。首先,应增加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课程的比重,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课程内容应能够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其次,应当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率。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上的刻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另外,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应加强研究,编写和选用出理论体系新、操作性强的教材。教材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以外,还应反映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即溶入他们的实践性知识。最后一点,应经常采用各种方式,创造各种条件使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

2.学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在岗指导及考核评估。

由有经验的教师和教学主管领导参与的青年教师培养小组,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起到经常性的指导作用。为使指导得以落实和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应经常进行考核评估。评估应注意全面性,对评估结果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和采取补偿措施。要经常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对青年教师传授实践性知识,请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讲授条件性知识。

3.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变为科研课题,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要放手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使其在科研活动中提高理论水平,并使理论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当对教师特定领域知识的本质和组织以及知识的获得过程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该理论将用于追踪和指导新手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尽管专家型教师许多方面的知识是内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只能以时间为代价从经验中获得。虽然知识的获得需要重复,但对专家型教师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加以结构化、系统性总结,并将该理论传授给新手,这对加速新手的转化无疑能够起到加速作用。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摘 要:教师的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代写,教师合理、优化的 能力结构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运用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法,探讨教师能力素 质的有机构成,对建构教师能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和创造能力理应成为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体系既完整统一,又相对独立并交相 辉映。

关键词: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素质探讨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教师 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理想的教师能力结构是怎样的,始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 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和创造能力[1],并且,各能力之间相互交叉、相互照应,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 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的统一体。

一、建构教师能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1.要适应和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所决定,并为一 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就当前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经济竞争来看,实际反映 出的是各国间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便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众所周知,科技和未来社 会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应具有“较强 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2]。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教育 要培养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提高人才的应变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要培养人 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及跨国工作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对承担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 师来说,其能力要求也应是多方面、高规格的,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改变传统教育 中只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2.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开发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3]。素质教育以提高人才 素质为宗旨,以全体学生所有方面的发展为目的,它“不仅发展人的知识、文化、身体,而 且能发展人的智力、能力,能发展人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4]。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以教师良好的素质为基本保证。由 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式和开放性的,因此,对教师的能力而言,其要求也应是 多维度、多层次和综合性的。

3.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

心认为,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5]。由此可见,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成为完成 各种活动任务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条件。如果对能力与活动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 发现,一方面,一种能力并非只对一种活动起作用,而是常常对多种活动都能发挥作用;另 一方面,任何一种活动,又都要求有多种能力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 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的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书 育人活动是一种艰巨、复杂、体现出鲜明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工作绝不像工人那样,在固定的生产流水线上,依照标准化的程序操作即可进行。教师的工作是难以用标准化来度 量的。因此,根据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教师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呈现出一 种多元化、综合化的构成方式。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1.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 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 动。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 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 应组织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 兴趣,发展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要真正做好这些,教师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 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6]。教师缺少了这种职业素质,则 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 “假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 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 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 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 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7]因而,教学能力应成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最基本也 是最重要的能力。

本文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划分为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书的能力、设 计教案的能力、讲授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检查教学效果的能力及开展第 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八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八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3%以 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讲授能力(96.52%),其次是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94.35 %)。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师以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教育活动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一个研究者,因为“教师是课堂的 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对偏爱 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不管从任何角度理解教育研究,都必须承认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8]。不仅如此,教师置 身于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不断发展改革着的社会中,就更需要以研究的眼光和研究的观点,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以及与教育工作有关的一切。正如阿罗诺维茨(Aronowitz,S .)和吉洛克斯(Giroux,H.)在《被围攻的教育》一书中所建议的那样,教师们必须变成比 现在更加独特的“知识分子”。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成为贬义上的“迂夫子”或“老学究 ”。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关的理论。“教 师与学生一样,不应该沦为纯粹的‘存储’教育的对象。教师必须成为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分 子,即在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不懈的合作性探究,在这种探究中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 思想为主要投入。只有以这种方式教师们才能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 广泛的教育影响”[9]。

但长时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没有取得它应有的位置。教师的教育科 研意识比较淡薄,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总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研 究人员的事,自己不必去研究,也没有能力去研究。殊不知,专业人员所从事的研究,大多 属于理论性的或

基础性的,并不一定都切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再者,单凭专业人员的研究,也难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当前,“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10]。“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在诸多新的教育问题面前,完全靠传统、靠经验、靠拼时间和体力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教 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探求解决 问题的新路子、新方法。所以,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应成为教师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 重要途径,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教师应从一切凭经验办事的 老路上走出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成为中小学 教师必备的和着力加强的能力。

本文把教师的科研能力划分为选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教改 实验能力以及撰写报告和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五种能力的同意 列项率均在83%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为教改实验能力(91.74%)。

3.管理能力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管理在人们工 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对象是正处 在发展变化之中、具有较强可塑性的青少年学生,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工作带有较多的管理成分。美国《 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 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 [11]240。苏格兰则将“组织班级和课堂,确保所有学生在个人、小组或班级学习时安全和有效地学习”,“使用适当的奖励、惩罚等手段,公正地、慎重地和体谅地管 生的行为,并知道何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建议”等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作为教师重要的 专业技能列入《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标准》[11]300-301。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也 无不十分重视教师管理能力的培养。

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管理却持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管理只是领导的事,教书才是自 己的事。实际上,教书也需要管理,教师的各项工作均需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得以实现。不 仅班主任工作、年级组工作、教研组工作及第二课堂活动等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管理,就是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周密计划与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 是教师精心设计、果断决策、严密组织、适时调控、及时矫正、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管 理过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努力做好校内外各种协调工作,充分 发挥各种教育力量在教育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占有各种教育信息,合理 运用时间,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注意搞好自我管理。由此可见,教师的各项工作均需教师 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一个缺乏管理能力的 教师,不仅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学校领导者,而且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科 任教师。

本文把教师的管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评价能力、信息管 理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参与学校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八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 师对这八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76%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认知能力和指导评价能力(均为?90.43%)。

4.创造能力

教师的创造能力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 颖的教学、教育设计、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12]。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曾一 再倡导教师要具有创造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能创造 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比做创造未来的雕塑家,是不同于 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创造真正的人。在当代日本,尤其重视教师的创 造能力,许多教育家都把开拓创新能力视为教师能力素质的“核心”。再就现代社会人才观 念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因为“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人才。无论是专业技术人 才,还是普通劳动者人才,都必须在工作中表现出创造性,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创造是人 才之本”[13]。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造能力。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富有成效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而不能“倾向于按照学校教科 书和学科教学法书已规定好的路子来进行工作”[14],从而成为机械传递知识 的简单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创造能力没 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或完全凭借他人的经验去做事。这不仅造就不 出在教学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在工作上充满灵感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而且也难以培 养出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尤其是忽 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整个教育界也在教育思想、教育内 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教师理应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积极探索,勇于 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本文把教师的创造能力划分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法变式能力、创 设

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探索思想教育新形式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 五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6%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91.7 4%)。

三、教师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

在教师的能力素质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之间,既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又互相交叉,呈现出内在的联系性。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教师的教 学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密 切相关。一个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的教师,很难说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 教师良好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则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科研能力体现出一种较高的创造性要求,是教师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教师 的教学与管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催化和深加工,它不断使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形 成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良性循环。管理能力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外在表现,又是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教师的科 研活动,均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科学管理活动。因而,教师的管理能力也就成为教师有效 地实施教学与科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创造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最高体现,是教师能力素 质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理应包含鲜明的创造成分。

总的说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基本上包括了教师能力的主要 要素,这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与搭配,便可形成较为合理、优化的教师能力结构。因此,本 文将上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确定为中小学教师能力结构的四个一级 指标,四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十六种能力被视为二级指标,它们共同组成教师能力结构的基 本框架。

第二篇: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一讲 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要求,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是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教师标准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

《标准》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

(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4)教学方法。(5)教师综合素质。

5大模块中包含10大标准,54项小标准。这是对汉语教师提出理想化的标准。但对外国的汉语教师来说,达到《标准》中规定的各项目标是不可能的。那么,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着重掌握四种知识、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掌握汉语基本知识,具有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语言问题的能力

汉语教师要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首先必须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这是立足之本。如果对自己所教授的语言一知半解,是不可能当好老师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

(一)语音基本知识

了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多少声母、多少韵母、多少辅音,多少元音,熟练掌握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发音条件、汉语音节结构、声韵配合规律,拼音的书写规则,隔音符号的使用、变调的规律、轻声、儿化的发音等。此外,还要掌握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2012年10月公布了新的正词法)不掌握这些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了语音方面的知识教师,才能掌握语音教学的关键,能够发现学生在语音上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如学生发不好汉语拼“r”,有的老师就让他反复跟读,跟了半天还是学不会,老师就没有办法了。这就是缺少语音知识的缘故,其实一个简单的舌位图,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解释和示范就可以解决。所以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汉语 1 知识。

(二)词汇基本知识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汉语教师应该对词汇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地认识。构词的方法、近义词的辨析、词的搭配规则、新词语、成语、惯用语、常见的固定格式等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特别是要重视同义词的辨析。学生经常问这样的问题,“理解”和“了解”有什么不同?“往往”和“常常”的区别是什么?“马上”和“眼看”差异何在? 如果我们经常回答不上来,学生就觉得老师的水平不行。

[理解:了解]都有“知道”的意思,但是“理解”侧重于懂得人想法、或文章的内容;“了解”多指对人或事物知道的全面。例如:我们是同学,我很了解他,但是,我不理解今天他为什么这么做。

[往往:常常]都表示经常发生,但是“往往”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常常”只表示经常,句中不需要有表示条件的词语。例如:

[1]他常常喝酒。[2]*他往往喝酒。

[3]周末,他往往跟朋友一起喝酒。

[眼看:马上]二者都表示很快就要发生,如:马上/眼看就要下雨了,快走吧。马上/眼看就要毕业了,工作还没有着落呢。二者的区别在于:“马上”既可以用于未然事实,也可以用于已然事实,而“眼看”则只能用于未然事实。例如: [4]接到你的电话,我马上就来了。(已然)

[5]*接到你的电话,我眼看就来了。(已然)

可见,同义词辨析是难点,掌握辨析的方法十分重要。实词的不同可以从理性意义方面、色彩方面、词性方面三个大方面入手去辨析;而虚词的不同,用这三条来辨析就不困难了。马真(2004)的《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是难得的一本好书,她提出了辨析虚词的10个角度,我觉得非常有用:1句类;2词类;3音节;4轻重音;5肯定与否定;6简单与复杂;7位置;8跟其他词语的搭配;9语义指向;10社会心理。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

(三)语法基本知识

作为汉语教师,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是无法胜任汉语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偏误,比如:

[8] *上次我不通过考试,所以这次再来了。(没通过、又来了)[9] *我昨天不来上课,不知道留了什么作业。(没来)[10] *这是一所真好的学校。(很好)[11] *今天比昨天很冷。(还冷、更冷)

[12] *他把这件事没告诉我。(没把)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法偏误,教师要做出相应的讲解。不能动不动就告诉学生“这是汉语的习惯”,对语法问题要能做出规律性解释和说明。

应该掌握语法研究的方法。例如:变换分析、配价语法、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个平面、认知语法等要掌握一些,否则,遇到问题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明。例如:

[13]*他悄悄地病了。

显然,这是病句。为什么不对?通过观察发现,“悄悄”只能修饰自主动词,即可控的动词。例如:

[14]他悄悄地走了。[15]我悄悄地离开了座位。

而“病”是一个非自主动词,是不可控的,所以此句不成立。

(四)汉字基本知识

掌握汉字的产生、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方式、汉字的偏旁部件、汉字的笔顺等都是必需的。汉字教学中,讲一些造字法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汉字意义的理解,能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二、掌握二语教学法理论和学习理论,具有良好的汉语教学的能力

何谓教学法?刘珣(2000a)指出:“教学法”一词有几个含义:它可以指整个学科理论和实践,成为学科名称,如外语教学法;也可以指某一教学法流派,也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如听说法、交际法;还可以指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如“归纳法”“句型替换法”;还可以指教学技巧。[5] 汉语教师,要了解各种教学法流派的特点,扬长避短,吸取各流派最合理、最有用的精粹加以融合。徐子亮(2005)指出,“应该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把握语言认知的基本规律,从科学的理性分析中,找出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方法。”何谓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就是博采众长的综合教学法,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应该不独法一家,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法。

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还能把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汉语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与技巧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材编写能力、教案设计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以及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等七个方面。

拿教学方法和技巧来说吧,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技巧,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例如有的学生发不好汉语送气音“t[t′]”,不懂教学方法的老师,一味让学生模仿自己读,学生不得要领,使劲读,结果把送气的清塞音发成了相对应的浊音[d]。如果老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在嘴前边放一张纸,发不送气音“d[t]”时,气流较弱,纸不动,发送气音“t[t′]”时,气流较强,纸是动的。这样学生一看便掌握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

关于词汇教学的方法,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汉语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跳”,就照着辞典上的解释念:“双脚离地,身体用力向上”,学生怎么也听不懂。崔希亮引用张清常教授的话说,这哪儿是“跳”啊,这是“上吊”。其实这样讲词义,不仅是外国人听不懂,就是中国人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其实教这个“跳”很简单,做个动作,学生立刻就会明白。有很多动词都可以用动作、身体语言来讲解。

怎么进行语法教学,也很有学问。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过多地使用汉语他们根本听不懂,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利用公式、图表、例句等手段,使语法规则一目了然。例如:讲“一点儿”和“有点儿”时,就可采用公式法:

1.有点儿 + A(不如意)[16]这件衣服有点儿大。[17]东西有点儿贵。[18]他有点儿不高兴。[19]*她有点儿漂亮。[20]* 菜有点儿好吃。2.A +

(一)点儿 [21] 我要颜色浅一点儿的。[22] 我要便宜一点儿的。[23] 他汉语比我好一点儿 3.V +

(一)点儿(+ N)[24]杯子里有一点儿水。[25]兜里有一点儿钱。[26]你先吃一点儿吧。

通过公式和例句,学生就会了解到二者的不同:“有点儿”在形容词前做状语,多表示不如意的事情,形容词为贬义词;“一点儿”在形容词之后做补语,形容词褒贬均可。“一点儿”在名词前是数量词。

多听课,取长补短。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家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把好的方法吸收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正确理解和讲授中华文化的能力

在讲汉语的同时,必然要接触到汉语文化。主要掌握以下几种文化。

(一)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刘珣(2000b)认为,汉语结构的最大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这与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从整体把握事物而疏于对局部的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汉语的句式结构还体现叙事一般按时间或事理顺序排列,说明事物常由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先原因后结果、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等反映出中国人重视直觉体验、善于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词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包括汉民族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熊猫、梅雨、旗袍、四合院)、含义不同的一些词(如狗、龙)。

3.语用文化 指的是语用规则。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宴请与送礼、隐私与禁忌,都有一定的文化规约,我们要掌握。学生文化偏误的错误:

[27] *老师一路平安。(老师去校园里的另一座楼开会,学生对老师说)[28] *跑得像狗一样快。(老师运动会上跑得很快,学生夸老师是说)[29]*老东西你怎么还没死啊!(一位外国使馆人员见到一位中国朋友说:)[27]应该用于出远门;[28]“狗”在汉语中具有贬义,不能用来比喻老师;[29]用于关系十分密切的熟人之间,带有诙谐的语气,而外国使馆人员和中国朋友之间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这样说是很不得体的。说这些笑话的出现,都是学生不知道语用环境造成的。所以,要讲清这类词语的使用环境。

(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指中国的基本国情知识。虽然与语言的结构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掌握目的语和进行交际时所必需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如中国的首都北京、长城、黄河、长江,中国的人口民族,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史演变等是必需的文化知识。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三)有一种以上的中华才艺

汉语教师除了会教汉语以外,还有一个最好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打太极拳、书法、剪纸、编中国结、唱中国歌、唱京剧、演奏中国乐器、做中国菜、包饺子都属于中华才艺,也属于中国文化。这虽然是中华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中的物化的浅显内容,但对学习者极具吸引力,很多学习者正是因为对这些才艺 5 感兴趣,才产生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欲望,才对汉语越来越感兴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教师对中华文化的掌握仅停留在表层上是不够的,还应了解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了解制度文化十分必要。如果汉语教师对中国的一些基本国情如民族、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精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将中国文化的核心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第二是“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第三是“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第四是“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1 胡主席的讲话概括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被誉为中华文化宣言。

四、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当老师,只上好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在科学研究中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水平。所以,汉语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善于捕捉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对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错误研究,探讨产生的原因;也可以进行教学方法或者学生习得过程的研究。

多读书 多思考。要想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关键是要多读书。应该重点阅读的书有要读很多。1.本体方面的2.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方面的;3.教学法方面的; 4.二语习得方面的;文化方面的。

勤动脑 勤动笔。养成习惯科学研究的习惯。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下来,然后,进行研究。要多思考,多动手。书看多了,观察多了,思考多了,脑子里就有写的东西了。

此外,还要具有使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珣a.对外汉语教学育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2]刘珣b.对外汉语教学育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3]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0-87页。[4]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2006年04月22日,新华社。

第三篇:自我能力结构分析

自我能力结构分析

一、个人优缺点分析

优点:

1、归属感和责任感:指的是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能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参加一份工作或者参加组织工作时,能尽量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

2、适应性: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努力适应随时到来的环境和工作。

3、人际交往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努力发掘。

4、学习性:虽然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是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5、有企图心和冒险精神,热情活力,勇于尝试。

6、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善于发现事物。缺点:

1、对于脾气的控制力不是太好,易发怒。

2、缺乏真实的社会实践经验.3、办事不够细腻,有时考虑问题不全面

4、做事不够果断,尤其事前作决定的时候老是犹豫不决。

5、做事有时拖拉,不够雷厉风行

6、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一般的规划都停留在短期阶段。我重点分析了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的几个方面:(1)职业目标定位方向不明确

总体来说,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能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太清楚。现在去应聘总是乱投简历,盲目求职,以至于出现了就业恐慌表现,我想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缺乏职业目标定位,从而不会有很高求职成功率。

(2)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感觉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在校学习期间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等方面,导致缺乏创新活力,理论脱离实际,影响了我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3)缺乏自我认识

有时候会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还有时候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缺乏自信心。

二、认清就业形势 改进自身缺陷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只有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才能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二)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达到自我分析。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做到职业分析。

(三)掌握基础知识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为了就业而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等的应用能力。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正确运用,我必须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比如要努力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各类有用的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让我觉得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这就需要我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我应该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很好的平台,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求学期间,我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对心理素质情况存在一定忽视。有时候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今后我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六)摆正择业心态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在择业时我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却不愿意去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这些天来看,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只要我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有些文件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如果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就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以便更好地实现就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真对自己进行剖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具体规划。希望我能够严格执行自身制定的规划,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四篇: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学识渊博是做好教师的前提,而教师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的知识及懂得选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更是做好教师的另一重要的根基。所以不是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这个“专业化”不是单纯指的学科专业,而是指适合教育对象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的拥有量要相当,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缺失某一方面知识。否则会出现水桶的短扳现象——水桶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扳。

一、教师所必需的通识性知识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包含当代科学、人文及艺术几方面,这是教师所必需的。因为学生好奇心强,多疑问,教师要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且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学习,不断学习。1.要多读书,带头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个人的读书有多重要,教师的读书就更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教师要带头读书、要引领学生读书。教师读书不能只读本专业本学科的书,要走出只要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做好老师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博览群书,多拥有普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现实社会中,教师需要改变自身不喜欢阅读的习惯,要学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阅读,要在学校营造阅读的氛围和改善阅读的环境。2.要有藏书,特别要藏经典之书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文化基础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等有关知识和理论。它给教师以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

广博的文化视野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它使教师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基础和时代意识。这些养分从各学科的文化经典中吸取。教师要有藏书,尤其要有一些经典的藏书。3要选择好要读的书

因为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清闲时间不多。教师的阅读要做到广泛,就要有意识地选择,选好的书阅读,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搭配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教师的职业还决定了教师应该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的经典之书。

二、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层面是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所以教师首先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来说:

一教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这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更多的心思去设计教学。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这使教师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协调,并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中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以及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愿望。

四教师需要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个性化上来说:

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能够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科知识的分化与发展,教师教育需要职后的不断培训。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随时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充实更新自己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并结合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形成教师本人个性化特征的“本体性知识”。

三、中国教师最欠缺的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如何激发学生”、“如何实施评价”等等,都是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欠缺的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即“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这是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的。

一、教师急需构建“教育学思维”

1.教师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理解教育的本质。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关注理想个体(学生)的生成和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

价值引导,是指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统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慧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2.教师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所致力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即“双基”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3.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学校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媒介和途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问题总是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要积极参与这有助于改造我们国民性的课程改革。4.要树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

教育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差异,以简单的书面考试为主,无视被评价者的地位与感受。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发展性评价作为新的评价理念。要根据一定的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得到生动活泼和和谐的发展。二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意识

教师要懂得一些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会帮助教师把本体性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

首先教师必须要学习“发展心理学”,对学生的发展心理的各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期”,比如“叛逆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有一个心理学背景的判断。其次,教师必须要学好“教育心理学”,掌握各种学习与教学的机制和特征等,做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是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再次,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科心理学”,对任教学科所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与规律有所了解,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四、决定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以上三种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形成未来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运用实践性知识对其他三种专业知识的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彻于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师的科研实践性知识。教师的这些专业的成熟,除了学历提升、短期培训、校本培训、教育实验外,最为便捷有效的形式有三种: 1. 写详案,写反思

写详案不仅会使你对教材的知识有系统深化的理解,更会使你对教育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体现出你独特的教育智慧。

写反思,你将开拓无数的教育探索之路,你将积淀无比的深厚的教育智慧。2.教学叙事研究

教育行为研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策略,而行为研究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

第五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故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要想有所作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定择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那么,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呢?我认为:

一、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在校期间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为以后择业、评聘技术职务、薪酬晋升奠定了基础。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3)表达能力: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4)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5)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工科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单元的数量、质量、类别及其组合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一涵义.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建立知识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主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建立的方法上要注重对知识类别的区分和知识质量的掌握,优化知识单元的组合方式,此外还要对知识结构进行调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带动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原动力,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坚持引进技术和引进智力并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力度,强化消化吸收,提高再创新能力,把引进与研究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行业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对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为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到2010年,全省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基地,支持农业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力争在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工业智能控制、生物快繁、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研发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文化传媒等科学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和健康社会建设。围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节约型社会和生态省建设。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立足优势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依托,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海洋综合开发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发展壮大一批成长快、关联高、渗透强、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到2010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山东投资创业。进一步抓好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齐鲁软件园、中创中间件软件园、济南先进机电制造、沿海海水淡化、烟台果蔬深加工、淄博工程陶瓷、莱芜新材料、济宁生物技术、鲁北海洋化工、禹城功能糖等10个产业化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加强中俄、中白、中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要围绕核心发展领域,强化集聚意识,提高引进技术的层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优势突出的特色高新园区。到2010年,力争3-5个高新园区综合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企业兼并、联合科研机构,增强企业开发实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以独创的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群;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联合协作,支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技术市场,加强中试基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增强人才智力的保障能力

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和各级培训机构作用,完善出国和进高校培训机制,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队伍培训。通过出国培训、与名牌大学联合办学、举办各种论坛讲座、短期培训等方式,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对西部的人才倾斜政策,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到2010年,党政人才达到3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00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中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级工以上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200万人。

2.建立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拓宽成才渠道,通过在岗轮训、再就业培训中心、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在职教育和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扩大金蓝领培训规模,建立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搞好再就业培训,促使下岗失业人员尽快重新就业或独立创业。实行输出劳动力自费为主,政府牵线搭桥、适当补助,用工企业自主培训或委托职业机构培训的方式,以掌握1—2门基本专业技能为标准,五年培训300万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好基础。

3.营造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建立人人能成才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建立人才主要由群众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的机制,建立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扩大推荐选拔范围。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社会化与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上岗机制。健全和规范各种奖励制度,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一流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发展环境和创业服务,继续引进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山东工作或兼职,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高科技人才来山东发展,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各方人才来山东创业。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人才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以创新为灵魂,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3-01

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创新为灵魂,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一精辟的论述,即阐述了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又指明了科教兴国必须依靠创新。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高等农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不懂得自觉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创造性的灵感和思想火花难以产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

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一转变教育思想,认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爆炸、知识涌流、学科交

叉、知识更新周期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转变教育思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

学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1.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而要教育学生去鉴别和运用所学知识;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去发展知识,利用已知

获得未知。高等教育要越来越接近研究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研究因素,使大学生在所获得的知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要提倡和支持大学生组织课外的科研小组和各种“科技协会”,结合所学知识,从较小较易课题开始,通过查阅文献

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弄清课题的来源和意义,在科研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在撰写科学论文报告过程中发挥创造意识。

我校实施的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研究工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取向”,增加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兴趣和热情,又能培育学

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意识。

2.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知识反映事物的基本规律,其特点是适应性广,能广泛地应用到具体的知识领域。然而,现代科学发展既向着又分化又综合的方面发展,又互相依赖

共同作用于人,因此,大学教育应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理渗透的教育和研究,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具有自主创新

精神的新型人才。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

和勇气。一般来讲,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素质。素质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之间具

有内在不可分的联系,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综合起来,贯穿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时

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应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施

展才华,造就出各具风采的时代新人。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试行选课制,引导大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采取选修、辅修课的方式,拓宽知识面,发挥兴趣爱好,去寻求自己所特有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选择志趣,发展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把知识与能力融汇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高校应积极引导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拘一格,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和个性特长,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二改进教学方法,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

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

术层出不穷,教学方法也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要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1.改进知识陈旧、现代化理论和方法反映不够、理论偏重、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教学内容,实行精选、精讲、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学习,将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重点和难点。主讲教师既要学有所专,又要拓宽知识面,博采众长,要对前人的知识和书本知识进行加工制作,努力使自己教学方法和手段富有创新,更加切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在教学环节上,要有适合于每门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手段,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教学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学互动,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新知识、科学接受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要讲清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概念;建立起对自然、对社会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使丰富而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需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讲细讲透、“填鸭式”等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只有引导学生会思考,敢探索,勇追求,才能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各自优势,找准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习与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的培养、教育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并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必要时可结合讲点科学史和方法论,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灵活掌握正确的思维逻辑。还可以通过组织报告会、讨论会的形式,给学生有发表个人创见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4.建设一套科学的考核测试和成绩评定办法,是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指挥棒”。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要以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前提,对考核测试和成绩评定办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通过考试,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公式和题型,使考试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挥棒”。

三落实教书育人,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知识可以从电化教育中学到,但没有与教师高素质的交流,创造思维是很难学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

1.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创造能力或者创新精神缺少,而又不懂如何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要转变教风。教师要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地独立作出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放弃对学生手把手式、抱着走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和善于使用信息系统提取合成信息的能力和大胆提出有创意的设想等等;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去实现知识创新,发挥创造意识。

3.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通过优化教师队伍,选择好学科带头人,使那些能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该学科的某一或几个领域中有突

出成就,而又能掌握整个学科发展方向,与国外学术界有广泛接触和联系的,学风、教风正振又能团结同志的教师担当学科带头人,一个带动几个、十几个人向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才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4.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从应试教育到创新能力培养,要通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过程。学校要以改革考试为龙头,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在不断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过程中,推动教育思想的真正转变。从而使教学诸环节得到逐步改革,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总之,在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共识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师的责任,又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法规做保障,特别是资金设备的投人和支持,对于人才培养会起到直接作用。

下载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1、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1知识结构2教育能力3艺术创造力 2、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价值和目的,学习问题,课程和内容问题,教学原则和方法问题,教师......

    论秘书人员的角色意识和知识结构

    论秘书人员的角色意识和知识结构 对人类迈进新世纪——21世纪及加入WTO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秘书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分析了新世纪秘书除熟练掌握过......

    论职业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论职业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The explain the modern secretary’s instruction of knowledge 1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贸易的往来变得越来越平凡,各种社会关系的......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精选五篇)

    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如何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我为自己拟定了以下计划: 一、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 专业知识,是每个......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 吴卫东骆伯巍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教师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较全面地描述教师职业反思能力结构,并依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反思指向的差异,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手段,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本文对高校、中小学以及师范专......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5篇)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1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今年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提升培训学习,这无疑是对自己是一个很好地提升学习的机会。通过网络......

    谈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谈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 中国大学教学 作者:刘海涛 吴雪梅摘 要: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强调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