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谈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中国大学教学
作者:刘海涛 吴雪梅
摘 要: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强调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推动了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本文结合高等生物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生物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主要包括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等七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生物学教师;知识结构;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也有其现实意义,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对教师知识结构理论研究,讨论高校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教师知识结构
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现在,人们在强调教师要知识渊博,即追求知识的“量”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教师知识的结构,也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那些方面,什么样的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效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等。当前,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研究的基本趋势是强调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如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与课堂情境有关的知识。还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分析,认为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也有学者根据教师知识的习得和呈现状态,将其划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首推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L)。上世纪80年代,舒尔曼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时提到:对教师知识的分析是推动我们对教师行为分析的最主要的因素。舒尔曼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也有人译为教育学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专业知能、学科内容教学知识等)的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混合体,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独特的专业理解,为教师所特有,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科内容而做出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学会如何组
织和呈现具体学科的主题、问题、结果,使之与学习者多样的兴趣与能力相适应,从而组织教学。
舒尔曼认为教学过程包括:理解、转化(预备、选择、适应与调整)、实际教学、评估、反省、新的理解,其中,“转化”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把不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知识,转化为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可以领会的概念。也可以这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科内容知识的解释与转换。舒尔曼的贡献在于认识到了有效教学中特定学科教学知识在学科内容转化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种转化,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是缄默的、无法用来教学的,从而也就无法帮助学生达到形成对科学理解的目的。
自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后,引起了学者们对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关知识的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成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科学教育等学科教育的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框架。后经过修改和补充,舒尔曼又进一步阐释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等几个方面。
三、生物学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生命科学迅猛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需要大量生命科学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创新人才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框架,除理论研究之外,也开始进行实证的研究,如调查分析、测量、比较等;而教师知识结构必然会涉及到学科和专业。以往的研究多涉及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如学者通过对科学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研究,提出了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组成模型;也有学者以化学课为例,构建了表现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我国台湾学者也在研究中也提出了科学教师的学科教育知识模式。
近来,高等教育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开始受到重视。我们在理论分析、听课、亲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生物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高校生物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生物学专业教学方法因课程性质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要求学生向生物学专家一样思考,强调学术严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概念转换模式,通过使学生产生情景上的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生物学科学概念的模式。
探究模式,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分工负责,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模式。
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即以“导向”性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概念、原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调查得出解决方案等。
2.生物学专业课程知识
包括对生物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认识,对学科课程目标及学科教学特点的认识等。
生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肩负赶超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历史使命,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为我国医药,农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生物学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要根据创新人才教育的大思路,从高等教育特点和各学校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明确本专业理论和实验教学目标。
3.生物学专业课程知识的内容
主要包括:课程基本结构、生物学概念、规律及研究史和发现史、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
4.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生物学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包括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所谓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生物专业内容之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包括生物学抽象概念、学生有效思考和认知策略缺乏、学生存在着与学习的概念相冲突的生物学专业前概念或错误概念等。
5.生物学专业课教学策略的知识
生物学专业教师除应具备一般高等教育教学策略之外,还要具有体现生物学专业特点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案例教学法策略;及时吸收生命科学研究新进展、新成果,保持课程内容适当开放性的策略;重视专业外语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生学术活动相结合的策略等。
6.生物学教育评价的知识
重视对学生生物学专业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纬度包括基本专业知识、认知能力、生命科学专业有关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等。评价的方法除了常用的纸笔测验外,还有其他方法如即时评价方法、个人或小组自我评价等;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即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人文精神与生命伦理意识
生命学专业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成型的知识结构:同时生物学专业本身即是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和研究,需要突出强调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生命科学技术已经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道德、法律、伦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生物专业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思考和意识,并将其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近几年来,对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已经转向指导教师教育、教师能力评价
等可操作层面,使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专业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在理论分析和教师教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学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希望能对生物专业教师培养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当然,我们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还是很粗略的,其具体内容是否完整与准确,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责任编辑:文和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原版全文
第二篇: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学识渊博是做好教师的前提,而教师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的知识及懂得选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更是做好教师的另一重要的根基。所以不是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这个“专业化”不是单纯指的学科专业,而是指适合教育对象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的拥有量要相当,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缺失某一方面知识。否则会出现水桶的短扳现象——水桶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扳。
一、教师所必需的通识性知识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包含当代科学、人文及艺术几方面,这是教师所必需的。因为学生好奇心强,多疑问,教师要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且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学习,不断学习。1.要多读书,带头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个人的读书有多重要,教师的读书就更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教师要带头读书、要引领学生读书。教师读书不能只读本专业本学科的书,要走出只要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做好老师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博览群书,多拥有普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现实社会中,教师需要改变自身不喜欢阅读的习惯,要学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阅读,要在学校营造阅读的氛围和改善阅读的环境。2.要有藏书,特别要藏经典之书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文化基础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等有关知识和理论。它给教师以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
广博的文化视野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它使教师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基础和时代意识。这些养分从各学科的文化经典中吸取。教师要有藏书,尤其要有一些经典的藏书。3要选择好要读的书
因为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清闲时间不多。教师的阅读要做到广泛,就要有意识地选择,选好的书阅读,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搭配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教师的职业还决定了教师应该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的经典之书。
二、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层面是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所以教师首先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来说:
一教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这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更多的心思去设计教学。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这使教师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协调,并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中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以及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愿望。
四教师需要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个性化上来说:
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能够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科知识的分化与发展,教师教育需要职后的不断培训。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随时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充实更新自己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并结合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形成教师本人个性化特征的“本体性知识”。
三、中国教师最欠缺的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如何激发学生”、“如何实施评价”等等,都是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欠缺的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即“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这是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的。
一、教师急需构建“教育学思维”
1.教师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理解教育的本质。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关注理想个体(学生)的生成和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
价值引导,是指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统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慧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2.教师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所致力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即“双基”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3.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学校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媒介和途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问题总是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要积极参与这有助于改造我们国民性的课程改革。4.要树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
教育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差异,以简单的书面考试为主,无视被评价者的地位与感受。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发展性评价作为新的评价理念。要根据一定的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得到生动活泼和和谐的发展。二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意识
教师要懂得一些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会帮助教师把本体性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
首先教师必须要学习“发展心理学”,对学生的发展心理的各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期”,比如“叛逆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有一个心理学背景的判断。其次,教师必须要学好“教育心理学”,掌握各种学习与教学的机制和特征等,做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是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再次,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科心理学”,对任教学科所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与规律有所了解,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四、决定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以上三种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形成未来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运用实践性知识对其他三种专业知识的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彻于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师的科研实践性知识。教师的这些专业的成熟,除了学历提升、短期培训、校本培训、教育实验外,最为便捷有效的形式有三种: 1. 写详案,写反思
写详案不仅会使你对教材的知识有系统深化的理解,更会使你对教育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体现出你独特的教育智慧。
写反思,你将开拓无数的教育探索之路,你将积淀无比的深厚的教育智慧。2.教学叙事研究
教育行为研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策略,而行为研究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
第三篇:化学生物学专业
化学生物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化学类
专业名称:化学生物学专业
是一门交叉性的前沿学科,是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乃至思路或研究策略,去了解、研究和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并由此推进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生物科学的原理、方法、技术以及新发现、新成果来解决化学中的一些难题,促进化学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推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前进。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现代化学生物学讲座等。
专业就业状况
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形式攻读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在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药、食品、化工等技术开发企业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化学或生物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应用与研究、技术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武汉大学。
第四篇: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1、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1知识结构2教育能力3艺术创造力
2、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价值和目的,学习问题,课程和内容问题,教学原则和方法问题,教师问题,环境与管理问题等。
3、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1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具有审美能力可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3具备审美能力,可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4、介绍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观?美术教育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
5、现代教育的美术学习理论是什么?认知理论,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完形理论,人文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创造性理论,艾斯纳的学习理论。
6、美术学习中智力开发的意义是什么?1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能力,2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3,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分析判断能力5促进其他智力活动发展。
美术教师劳动特点?1主导性,教育性,连续性,复杂性等。2自身特点:审美性,情感性,示范性,个别性,创造性。
7、美术学习中智力开发途径?1重视双基学习增强理解力2重视知识运用,提高创造力3重视不同风格促进形象转化4丰富表达力,强化学习。
美术教学大纲的性质和作用?1是编写教材的依据2组织教学的依据3考试命题的依据4教学评估的依据。
8、美术教学设计关键?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尝试探究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解读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态度是否在创造中生成9、美术教材的作用?1直接体现美术教学大纲2据此组织美术教学活动3参照评估美术教学质量
10、如何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配器美术教学设备器材,专用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场所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等3广泛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如美术馆4充分利用网络5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11、美术有什么特点?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空间性。
12、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体、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等。
13、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的区别?格调是一个从作品价值的两级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品味则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格调虽然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但更多的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
14、艺术的功能?认知功能: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认识作品创作的年代的一些社会风貌,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和学习历史。教育功能: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而艺术则以情感人,艺术通过对观众情感的影响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境界。艺术教育有着科学文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审美功能: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审美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15、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1审美能力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具有审美能力,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3具备审美能力可以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16、怎样理解艺术形式的含义?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得到表现。1艺术形式有两个层次:内形式,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外形式,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2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3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17、艺术活动中的三种审美效应?:(1)共鸣。它是指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心灵感应状态,在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生产相同、相似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为审美共鸣。(2)净化。它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共鸣的产生,可以陶冶情操、调节精神,从而达到提升人格的状态。(3)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领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18、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3)艺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19、简要介绍艺术意境的特征?艺术意境是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蕴含、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它重表现、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情和意,“情中景”、“景中情”融合一体。
20、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1)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人们鉴赏的多种不同需要,文学体裁的不同要求等方面,说明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乃是社会发展和文艺繁荣的客观需要和必须趋势。(2)结合艺术发展的历史事实,指出反动统治阶级对官方风格的提倡及对其他风格的扼杀。(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因此,应当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提倡风格的多样化。
21、艺术家的特征?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2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3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22、简要介绍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1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和内容2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3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23、艺术鉴赏的涵义?是一种以艺术作品对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4、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美术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教学内容及门类的多样化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性和有效性3在现代社会里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美术专门技术的传授是美术院校承担的。
25、美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生产形态的区别?1强烈的主体性2独创的艺术形象性3形式构成的审美性。
26、美术的功能?1认识、教育的功能2审美功能3实用功能4传播交流功能。
27、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1客观因素:没时间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现实生活及其包括的意义,一般称为题材2主观因素:美术家对美术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一般为主题。
28、绘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是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创造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基本特征:1形式的变幻2瞬间的凝固3丰富的意味
28、绘画的艺术特点?(1)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29、如何从欣赏的角度看待一幅作品的构图?1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2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4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 5位置安排是否得当
30、绘画中表现物体间的距离和深远空间主要利用哪些因素?1物象的大小2)遮挡关系
3透视变化规律 4色彩变化 5虚实变化
31、艺术活动的构成?我们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与制作;(3)艺术作品;(4)艺术传播与接受。
32、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1高尚的人格修养2广博的知识学养3精湛的技巧素养4无尽的创造精神
第五篇: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结构学是个内容异常庞杂的科学体系。它包含软科学结构和硬科学结构两种系统。硬科学结构系统又有工程结构学、建筑结构学、地震结构学、生物结构学等诸种学科结构学之分。软科学结构系统也有思维结构学、能力结构学、知识结构学等的区分,但它总的特点是研究人类精神思想领域结构的科学。
从结构学的角度来看,同一个系统、同一种学科结构的优劣、异同,基本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生命及效果好坏。如碳原子,由于其排列组合不同,就组成了两种物理性质迥然不同的物质:一是金刚石,其坚硬无比;一种为石墨,其松软如泥。又如写字,虽“提、顿、按、挑、回锋、藏锋”等合乎用笔规范,但结构松散,点画各自为政,互不支持,结果象“乱草堆”一样。人们的知识也是如此,具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也不同。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常成果累累,业绩显赫;而知识结构不合理者,则毫无惊人之举,表现平平。大学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系、一个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也基本要立足这一点。要使大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起重任,除了德体的教育培养之外,智育实际就是要学生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构筑起一架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合理建设,一方面要靠学校合理的设置课程,另一方面还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地完善和构筑本身的知识结构,从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效应看,表现极好和极差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则表现一般。除了学校教育水平外,一个很本质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极好者具有金刚石般合理结实的知识结构,极差的知识结构却象石墨一样松散,中庸者,多是知识结构有缺陷或不尚完善。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自觉建立、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有着特别重要意义。为了对学生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起引导和启发作用,下面着重谈谈知识结构的几个主要特性及如何构筑自我知识结构和如何准备向科学高峰攀登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的几个主要特性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中认识的科学总结,它既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产物,又是指导人类进行这些活动的指南,因此,它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理论性。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L·V·贝塔朗菲提出的“自然界的结构与科学的结构的同型性”知识也具有自身的结构。就知识本身说,它是各种学科的结合体,或简称“结体”。结体内的各学科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依赖和继承性。它们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就形成整个知识的结构系统。这个结构系统,具有显著的几个特性,如层次性、连续性、渗透性、集聚性等。
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是和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历史过程的层次性紧密相关的。我们知道,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认识范围的阶段性地扩大和深化,知识随之丰富和多层次地发展。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役使力的发展,经过了人力—畜力—自然力(风、水、火)—机械力(机器)—化学力(核能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使用工具的进化也是这样,从木、石、土器发展为铁、铜器,再发展为物理机械器物直至到光、电、化学器物的层次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科学知识也必然是依层次性发
展的;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学科,都历经了现象描述—定性研究—半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几个阶段,由描述科学向数学科学发展。认识各学科的总规律是:宏观—微观—宏观,相应地,知识结体的发展规律是:综合—分支—综合。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一方面继续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则是高度的综合,这与人类的知识是一致的。就大学来说,知识的基本层次应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就地质院校来讲,知识结构的层次,随所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地质构造学专业的知识层次是:数理化和外语为最基础的知识层;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组成基础知识层;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构成专业基础知识层;地球动力学和运动学、宇宙地质学和全球地质构造学等形成专业知识层,基本有四个知识层次。同样,其他专业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相应的知识层次。
连续性和渗透性: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于纵向,而渗透性主要表现于横向。纵向是科学发展高度综合的表现,反映知识连续的接替历史,即反映一个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犹如登山的路阶,一阶迭接一阶;又如高耸巍峨的层楼,一层叠覆一层。在科学系统中,如数学:算数—代数—微积分;如几何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一科高似一科,一门深似一门,但又是门门相通,科科相连,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横向反映知识结体中各类学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在现代知识的海洋里,自然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互相渗透,边缘学科林立,“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各门学科,包括社会科学,都普遍处于数学化的进程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关系中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也被科学化,制度也在被科学化,任何一门科学要想发展,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别的一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了。知识需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应该一体化,这就是它在横向上趋于高度综合发展的原因。
集聚性:任何类型的知识结构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主导学科,即“主心骨”。以这个主导学科为中心,吸引着其他学科,而聚结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他知识“单元”,被迫改变自己独立的发展方向,向“主心骨”靠拢和趋附,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塔”的高度不仅决定“骨干”学科理论水平,而且也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水平以及它们间的水乳交融关单纯的一种学术观点或哲学结论,不能构成一门科学,单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也不能构成一门科学,仅有一些学科的麟毛凤角而没有紧密结合,就不能成其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内部各单元是具有成因联系和共同的发展方向,是统一和谐的整体。
世界科学技术像一株大树,在基础学科的主干上,层层分支,每个最小分枝的顶,就是各学科的各个高峰,那里有大量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光彩夺目的皇冠。然而,它只能由掌握了各种形式不同而效能很高的知识结构的人去攀登、去摘取。因此,构筑自我知识结构就成了成败事业的关键。
二、如何构筑自我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再好的一堆散木,没有设计,就不能构成建筑物的骨架,也便不会有亭、台、楼、阁,塔、桥、车、船,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也是这样,绝不能使它成为仓库中堆积起来的物件,而要使其变为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化合物或结
体,这样,才可以发挥知识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否则,尽管有许多知识,充其量只能充当一本百科全书。那么,怎样构筑自我知识结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只有先明确了奋斗目标,才能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来说,专业方向一般应是学生奋斗的目标,相应课程的设置,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组成的各个单元。因此,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全取决于校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至于研究生,因为导师已经给指定了更加明确的专攻方向,组建知识结构的任务主要是完善和向更深层次的猎取。对于一般人,要根据自己的天份和志趣确立攻关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构筑相应的知识结构。这样组建的结构,其中各知识单元在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中,便具有同一的方向性、同步性、和谐性,能充分地发挥知识的效能,可获得事半功倍,成果昭著的成效。
(2)打好坚实的基础,扩展广阔的知识视域。基础层次的坚实与否、层面的宽广与否,基本决定着知识效能的大小。坚实和宽广,坚实是主要的,宽广也不是无涯无际,而是有极限、有制约条件的。知识的广度是围绕同层次的核心单元扩展的。从知识的基础层次说,主要组成是语文、数、理、化和外语诸学科。不过,目标不同,其核心单元也不同。如文科学生,以语文为核心单元,辅以数、理、化和外语诸学科;而理工科学生,一般应以数学为主,辅以其他。对地质院校学生来说,要以数学为主,辅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扩展基础知识层面,再向上叠砌专业基础知识层,如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再在其上堆砌专业知识层,如地史学、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这种知识结构,自下至上要用数学和地质学的“合成胶”把它们粘结起来,固结为“金字塔”型地质学知识结构。只要建立起这种地学知识结构,在地质实践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取得重要成果。
概括地说,语文、数学、外语是基础层次中的三大支柱。围绕这三个支柱,涉猎其外围知识,就必然能合理地拓宽知识视域,构筑严密的横向知识结构。
(3)构筑宝塔型的知识结构。知识无止境,学习却必须有相对的止境;知识如海洋,知识结构却必须为宝塔型。知识体系,一般有三个大层次:基础知识层次、专业基础知识层次、专业知识层次。它们的知识面积,一层小似一层;而其深度,又一层深似一层。这种塔型结构,要求在组建每个层次的知识面时,不能漫无边际苦读。知识世界浩如烟海,每天读24小时,至两鬓飞雪,也不能穷尽。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不用者不学或稍加浏览即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宋朝黄山谷很有见地地说:“大率学者喜博而病不精,泛读百书,不若精于一也。”知识结构的组建,进入高层次后,应向精深发展。这犹如单刀直入,有破竹之势,易见成效。
(4)要建立动态知识结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具运动性,知识结构也是如此。事物在发展,认识在深入,知识在丰富、在更新,一切都在运动调节过程中。当原来的知识结构的稳定性超过临界点,即发生突变,产生新的具有新功能的更高一级的结构。反之,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却用非所长,就会破坏这种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向负方向发展,超过临界点,也会发生突变,使原有知识结
构遭到破坏。结构学家波亚瑞认为,任何结构都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总体性);
2.变易性;3.自动调节。自动调节建立在预测和反作用上。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掌握信息,寻找新知识、新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从有关期刊杂志中,去掌握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新动向、新思想、新成就,以夺取辉煌的胜利。
三、做好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准备
知识结构基本完善之后,就要向科学前缘进军,简单地说,要做以下几点准备:
(1)首先要决定研究题目。主要依据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在本学科内,自己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及容易出成果的课题。要权衡利弊,如果做甲事可能做三分成绩,做乙事可有八、九分成绩,那就应做乙事。
(2)明确该课题领域已经做过那些研究。简便的方法是从教课书、论评及述评性文章中获取这些信息。
(3)尽量搜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科学实验,这是开展研究、轰击课题堡垒的重型炮弹。
(4)分析整理资料,弄清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攻克课题的战略方针。
(5)提出假说。在分析资料中,要注意寻找现有知识上的空档,不同作者报告中的差别,实地观察到的现象和原先报告之间的矛盾、与有关矛盾相似的地方及自己在实际考察中新发现的线索等。充分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功能,展开广阔的活跃的科学思维,提出有见地的假说。再从假说出发,进一步通过实验或通过搜集其他的观察资料,进行科学推理,通常是容易在课题研究中获得成功的。
论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之间在各种层面上的组合方式。知识只有处于合理的结构中才会实现其价值,才能产生出1+1>2的功效。孤立和零散的知识不可能使人具备应有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来自学习的课程结构。大学的课程结构可分成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学科类型或课程门类的关系(如工学类、理学类、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等);
中观层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微观层面――学科内部各种知识组合的关系(如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等)。
狭义的知识结构就是这些层面内及层面间的课程内容结构,广义的知识结构还包括情感结构、语种结构和实践结构。应当注意到,在现实中,无论是自然现象或是社会事物,它本身并没有分哪一学科、哪一门类。所谓学科门类,是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时人为地把它分割开的。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的不是知识分类而是知识综合,所以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四个前提或要点:1)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没有知识量的简单结构缺乏功效;2)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质,这样才会在相同结构下产生更大的功效;3)知识要不断更新和重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和未来;4)要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中在感知理解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
构。知识在形成知识结构之初,就是这种个体认知结构的外化。这时,它的主观色彩较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一定真实。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的广泛交流,个人化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充实和修正,越来越接近于客观真实并被普遍承认和接受,最后达到共识而形成知识结构。所以,知识结构的形成与素质的养成有三点是相似的:一是要被普遍认同;二是具有综合性;三是要通过学习中的个人习得和心理内化而成。后两点很重要,正是因为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和内化性,才使得它对一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与素质所起的作用相同:不是局部的、一时的,而是全面的、终生的。单一的知识、技能、考分起不到这种作用。正确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重组,使之与知识结构相吻合的过程。这种过程能使学习功效扩大,新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经验)能很快地找到“登陆点”,并被有效地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既记得住、理解得透,又用得好。
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形成复合型的思维结构。它的特征是:思维状态上是意识与潜意识、精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思维形式上是推理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理性与感性的有机整合。单一思维状态和思维形式不能产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中我们常常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知觉(即感知),实际上,知觉是“人的发现的前提之一”,人的符号知觉是“人有创造力的原觉”。我们还常常以为一切知识创新都是在意识层次上理性地进行的,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实际上,大多数“伟大的、以及不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法则得来的”,“创造过程是无意识进行的,„ 真理不是通过有目的的推理,而是凭着直觉得到的”。直觉应是这样的思维机制:在某种场合、情景、氛围下受知觉触发,由潜意识层次的模糊形象思维完成逻辑跳跃,并把想象表象唤起于意识层次中。文艺创作中的直觉即灵感,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而产生。
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正确认识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来看,本科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它是要为学生获得未来发展之所需提供最佳组配的智能环境、物质环境和素质环境,它包括教师、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实验设备、宿舍、校园文化等等;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学生要从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也就是说,上大学是为了培养自己取得未来事业成功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是自己主动的行为,教师只是学校提供的条件之一。树立这种学习观,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的变化,并明确自己的在这种变化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任何一个学生,一旦跨进了高校的大门,无论他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事实上他已经承担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既是对社会的,也是对父母的,更是对自己的。在跨出校门后,这份责任将会变得更重,而且会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得非常现实。有责任感,是自觉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动力源。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存在“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由于高中实行文、理分科造成的(当然,也与大学课程结构的引导“后天不足”有关)。它使不少学人文的缺乏必要的理工知识,而学理工的人文知识相当有限。试想,一个学经济的不了解复杂经济系统的数学模型,一个学机械的不关心先进制造技术的哲学内涵,那么,他怎么能站在本学科更高层次上去更好地扩展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呢?面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如果要想在毕业后有更大的就业(及再就业)空间,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业务精通,那么,进了大学一定要努力地去弥补高中文、理分科所造成的知识结构上的缺损,即便是从零开始,也要克服各种困难,要像为了高考
能上线一样地去拼搏。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而多样化,新思想、新理论、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海量、形式斑斓、媒体宣传引人入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注意多样化给青年发展可能带来的某些陷阱和认识误区。常常可以发现有这样的同学,他们以轻薄基础、甚至荒废学业为代价,片面地去增长社会经验、发展某种专长、热衷某种爱好,盲目追随新潮,而且急功近利。这样做不会真正成才,因为它只会形成一种被扭曲了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一个人在任何领域的发展都很重要,就连与自然科学似乎完全不相关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去考察”五四“新文学中自然科学的影响以及”五四“作家的知识结构,可以发现,那些堪称大师乃至宗师的”五四“文学先驱们,大多数在青年时期都学习过或选学过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比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均学医), 周作人(先学政法后学土木),田汉(先学海军后学教育),成仿吾(先学理科后学枪炮制造)等。现在,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比起”五四"时期来说,知识结构的作用已更加突出。在各层面内及层面间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在本学科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向相邻学科发展,甚至跨学科发展。从这一角度看,少数同学实在没有必要为专业不“理想”而困惑和消极。专业像是一张对号入座的“船票”,当你乘船已踏上科学的彼岸,并经历过相当一段路程之后,面对着复杂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你再回过头去看你的大学时代,也许让你感到有价值的东西,除了当年的歌声、校园和师友以外,那就是坚实的基础、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学习,而学习是一种永远充满了艰辛的劳动!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结构决定了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更是其就业及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高等院校应针对社会需求,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化分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本文从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内容和作用以及其原则和方法等三个方面就高校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阐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