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三: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析
专题三: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析
一、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分析
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在对9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友善的态度。“课堂如一个大家庭一样”。(2)尊重课堂内每个人,“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戏弄”。
(3)有耐心,“决不放弃一个人,直到你做到为止”。(4)兴趣广泛,“带给学生课堂以外的观点”。
(5)良好的仪表,“语调和笑容,使入舒畅”。(6)公正,“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欢乐而不单调”。(8)良好的品性,“从不发脾气”。
(9)对个人的关注,“帮助认识自己”。(10)伸缩性,“说出自己之错”。
(11)宽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12)有方法,“我完成任务,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是因为他的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著名学者叶澜教授,在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的基础上,将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 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综合的结果称之为“教育智能”。
一、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哪几个方面?
教师的“专业情意”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情感领域是与认知、动作技能相提并列的三个领域之一。据此,教师的专业情意可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
(1)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专业理想,即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
(2)专业情操、第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第二,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①知识传授上的道德性②人格发展上的道德性③思想品德教育上的道德性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①理智的情操,是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和光荣感和使命感;②道德的情操,是由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专业性向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优秀的教师的专业性向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①有见识;②有奉献精神;③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见微知著,富有预见性;④有独立性。不囿于教学的刻板教条、清规戒律,勇于实验与创新;
⑤在人际关系中,耿直、坦率、幽默、诙谐。
(4)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教师的专业自我情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教师应具有独立的人格,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具有深切的认同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有效地作为独特的个性“自我”来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效果。
二、教师的应然知识结构有几部分组成,请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说明。
目前,一般认为,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教师在系统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的知识构成的体统。
(1)一般方法论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最上位层面是一般方法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逻辑
学知识等。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科学的表达方法,才能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
(2)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中间层面的是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才有利于教师在学科。
(3)教育学科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从具体内容上看,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又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
(4)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所从事的是具有的特定专业的实践工作,因而必须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知识,并且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与此同时,教师就还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5)实践知识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与一般大众知识或“理论性知识”相区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柔性的知识,是凭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深化现成的知识而形成的综合性知识;也是一种“缄默知识”,是来自教学实践的智慧,对它的研究不能剥离具体的实践情境和经验背景,不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还是一种个人化的知识,体现了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多出自教师个人的经验,是教师自己的体验与体悟,服务于教师个人化的教学实践行为。
三、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技能,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专业特
殊能力。其中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从事教育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包括综合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细化到教学层面,又可以划分出许多能力的子集。
第一,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眼神了解其心理变化,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以便能够选择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
第二,情感智慧能力。
情感智慧能力是关键性要素,主要包括调节自我心理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等。教师的成长中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兴趣等在都属于情感智慧能力范畴。
第三,自我监控能力。
教师特别需要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来发现和修正自己的不良教育行为。第四,言语组合能力。
言语组合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在内的双重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具有基本的遣词正确、发音标准、音色朗润的规范化要求外,还应追求特色与个性。如善于激发审美想象力、具有感染力和富有启迪性,并有益于训练学生规范化思考问题的缜密性等等。第五,课堂驾驭能力。
首先是科学性,要求合理地布排知识传授点,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难易有度,教学线索清晰,从而使整个教学流程井然有序。其次是艺术性,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魂的审美感染力。
第六,新知汲取能力。
教师应该具有不断进取,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思潮正在要求教师应具备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这里的新知,既含所任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又包括大文化范畴中的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使教师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崭新人文素质,长葆教育教学的生命力。
第七,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教师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具有熟练的相应操作能力、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和一专多能、通晓数个学科领域、指导多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八,教育科研能力。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中小学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向教育家,其实质是弘大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价值。教师科研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创新求异能力等。立足杏坛、纵览教育理论风云,善于迅速、高效地吸纳各种信息,并予以鉴别、归类、存档、消化,逐渐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国内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概念
一、素质结构《教育法》对于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的要求。政治思想素质的核心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业务素质是通过教师资格、职务和聘任制度得以提高和考核,以期优化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其概括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三项素质要求。《教师资格条例》中表述的教师必备素质结构应当是职业思想和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
二、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时在学校以及社会承担的职业地位、作用、形象的综合表现。一般说来,教师的角色形象由“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和个性修养”三个层面构成,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维,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1)教师职业角色第一层次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
师与教师之间的基本关系。
(2)教师职业角色中间层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身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就理论层面而言,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反映了一名教师的文化底蕴和美好追求。从实践层面来讲,教师的教育思想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应具有教育人、规范人和指导人的作用。
(3)教师职业角色的深层次是个性修养。个性即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认知方式、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态度倾向、道德品质等的综合表现,人格健全就是指人格中的各种因素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个性修养决定了教师的精神风貌。
三、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情感领域是与认知、动作技能相提并列的三个领域之一。据此,教师的专业情意可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
(1)教师的专业理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
(2)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3)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4)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四、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教师在系统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的知识构成的体统。教师知识结构的最上位层面是一般方法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知识等;教师知识结构中间层面的是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从具体内容上看,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又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五、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在教师能力方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需的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情感智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言语组合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新知汲取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素质分析
中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教师专业组织的运作,可以提升教师素质,约制教师行为,并且同时确保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因之,教师专业组织于教师在专业层次的提升上是极其必要的。但是由于教师时间不足,经费短缺等原因,我国教师专业组织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在对政府教育决策的影响与教师福利的增进两方面而言,不能称之为强有力的专业压力团体。或者说,在我国,除了教育工会以外,作为教师专业组织的机构还没有形成,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 素质 专业性 学历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21世纪,正确认识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素质方面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前,人们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估计可以概括为:数量不足,待遇太差,地位低下,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民办教师数量庞大。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问题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教师的有师德。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这也是老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因此,人们将教师视为“真正天国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称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育界称之为“最后一片净土”,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也出现了问题,“最后一片净土”也不再干净。
近年来,常常有某教师殴打、体罚学生,某教师侮辱学生人格,某教师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无视教师职业道德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问题的。
(二)专业素养问题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水平,中学教师中的大部分也已学历达标,但是,由于我国教师队伍基础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偏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就不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还相当突出。
基础教学知识的缺乏还只是一个方面,不少教师还有一个封建的头脑,残留着很多封建迷信的意识,缺乏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
三、教师专业性及其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性
教师的专业性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教师专业中的“专业”不是把所教的“学科专业”,而是把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那么,教师职业是否具有专业性呢?要理性地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专业性职业”的标准。
1.专业性职业的标准
关于“专业性职业”的标准,迄今为止专业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57年,格林·伍德曾经尝试着去界定和描述专业的基本要素,他强调所谓专业必须具备:完整而有系统的;被顾客所公认的知能权威;同行间的制约和赞许;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成立正式的专业组织。1960年,科恩豪瑟选出四个专业的标准:具备知识才能的专门能力;充分的自治;运用专门才能的责任感与影响力。此后,关于“专业”标准的讨论不断见诸书刊。综合、提炼、深化已有观点,所谓成熟的专业工作,应该具备下述六大特征与标准: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需要不断的学习进修;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
2、我国教师专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据上述六个衡量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标准,综合考察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
有63.4%的学校领导和46.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
②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学生在回答“老师打不打学生”的问题时,有69%的学生指出,他们的老师有打学生的现象,而认定教师用罚站的方式体罚学生的占到72%。学生还反映教师体罚学生的手段,除罚站外还有打耳光、拧耳朵、揪鼻子、拧胳膊、打手板、用脚踹、罚蹲(有的是蹲马步)、罚跑(有的是罚在楼梯上来回跑)、罚写作业(抄课文)等,另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经常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
③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
有46%的家长认为教师有歧视和赶撵“差生”的情况。而学生认为他(她)所在班级“所有的教师都不歧视差生”的仅占到26.5%,认为多数老师有歧视差生现象的比率占到63%。
④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比如,有的家长指出个别教师“利用节日(如教师节)向学生索要礼品”、“利用学生搞创收,把学生当做赚钱的工具”、“不注意生活小节,在学生面前说话随意”等。
以上问题说明我国教师的道德修养与专业道德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真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社会进步、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教师教育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革,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上强化了高标准化的特点。
我国20世纪50年代教师教育有四个层次,即初师、中师、师专、本科,60年代层次结构上移,初师被中师替代,形成中师、师专、本科三个层次,此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即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形势的需要。
4.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从专业发展看,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前者指培训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注程度不够,后者指高水平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相对落后的教师进修的培训。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苦卓绝、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与钻研,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和教育。但我国现有的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存在着分离的现象。现有的师范院校(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这种两相分离的格局,使得教师专业培养与在职培训相隔离,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在部分进修院校内,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教条,不联系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也不佳。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教师的进修和素质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师队伍庞大而又状况复杂,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5.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师的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逐步认识与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专业权利。1993年10月通过的《教师法》和1995年3月通过的《教育法》,规定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教育教学权。
包括教师可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
②科学研究权。
包括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创造性劳动;有权将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等撰写成学术论文,著书立说;有权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依法成立的学术团体并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学术争鸣。
③管理学生权。
包括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就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于指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④获取报酬待遇权。
包括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工资报酬一般应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奖金、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各种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包括医疗、住房、退休等方面的各种待遇和优惠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民主管理权。
包括对学校及教育行政部作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有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讨论学校发展、改革等方面的重大事项。
⑥进修培训权。
包括教师有权参加进修和接受其他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
但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的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2、赖俊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8)3、高潇潇.中小学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暴占光,韩爽.现代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2)
5、陈秀英.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提高途径初探[J].甘肃科技.2009(06)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题(三)
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
2、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B】。
A、创造性B、示范性C、广延性D、连续性
3、“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B】。
A、情境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
4、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D】的特点。
A、创造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B】,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B、教书育人C、班主任工作D、教学
【答案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6、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
A、尊老爱幼B、竞争与协作C、集体主义D、为人民服务
【答案解析】: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7、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是【A】
A、社会公德B、家庭道德C、职业道德D、法律规定
【答案解析】: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用于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8、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C】
A、自由主义B、平均主义C、集体主义D、个人主义
【答案解析】: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9、从【C】上看,应用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体式。
A、表现手法B、表现主题C、表现形式D、写作重点
【答案解析】:从表现形式上看,应用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体式。
10、【D】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和行文效率,以及增强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重要保证。
A、真实性B、时限性C、实用性D、程式性
【答案解析】:程式性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和行文效率,以及增强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重要保证。
11、“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C】。
A、并列的B、递进的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D、互补的1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B】。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
【答案解析】: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3、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
A、国家B、社会C、学校D、人民政府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14、关心教好每一堂课,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等问题,说明教师成长进入了【A】。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他人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答案解析】: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15、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
A、私人职业B、从属职业C、专门职业D、附加职业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6、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1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答案解析】: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l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了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
18、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
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
【答案解析】: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19、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A】。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和《教师法》
C、《宪法》和《民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0、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D】。
A、专业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基础教育
【答案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发展基础教育。因此,答案为D。
21、书法界常有字因人贵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在颜真卿这里,却是字因人重,忠贞正真的人格为其瑰丽书法添辉,骨力遒劲的书法为其雄壮人生添彩,做人与写字________,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圆满的统一。颜真卿书法的成就一直为后代________,其人格同样颇具感召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C】
A、交相辉映 尊重B、和光同尘 尊敬
C、相得益彰 推崇D、相辅相成 推重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含义及实词。尊重、尊敬一般与人搭配。推重(zhòng):推崇重视,对某人的思想、行为、成就等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示十分重视。推崇:尊崇,推重崇敬。此二词为近义词。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此处用相得益彰词义更丰富,更贴合语境
22、经A省的防疫部门检测,在该省境内接受检疫的长尾猴中,有1%感染上了狂犬病,但是只有与人及其宠物有接触的长尾猴才接受检疫。防疫部门的专家因此推测,该省长尾猴中感染狂犬症的比例,将大大小于1%。
以下哪项为真,将最有力地支持专家的预测?【D】
A、在A省境内,与人及其宠物有接触的长尾猴只占长尾猴总数的不到10%
B、在A省,感染有狂犬病的宠物约占宠物总数的0、1%
C、与和人的接触相比,健康的长尾猴更愿意与人的宠物接触
D、与健康的长尾猴相比,感染有狂犬病的长尾猴更愿意与人及其宠物接触
【答案解析】:如果D项判断为真,又根据题于,只有与人及其宠物有接触的长尾猴才接受检疫,则说明在接受检疫的长尾猴中感染狂犬病的比例,要高于未接受检疫的长尾猴。这就有力地支持了专家的推测。故选D。
23、【B】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
A、标准化成就测验B、细目表C、自测试题D、案卷分析
【答案解析】: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
2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
A、以人为本B、发展C、统筹兼顾D、全面协调可持续
【答案解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5、不要怕去学新的东西。知识没有_______,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宝藏,没有人会被它压垮,而且愈多愈身心矫健。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重量B、大小C、困难D、期限
【答案解析】:从题干中的“可以随身携带”、“没有人会被它压垮”这些字眼,可以知道这句话强调的是知识没有“重量”,而不是“大小”或者“期限”。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
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答案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关于材料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2、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日“学生参与评价”。
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
【答案解析】:(1)评价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不无裨益。
(2)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直接对象,他们与教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最有发言权。案情中,学生参与评教,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认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考虑欠妥,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科学、恰当的评价,甚至往往出现“倒挂”的现象,一旦哪位教师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就会遭到学生的非议,被学生认定为“不好教师”,普遍不受欢迎;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放松要求,时时处处迁就忍让,和学生称兄道弟,对学生不负责任,反被说成是“好教师”,深受喜欢。
(3)学校在组织评教时,不能盲目追求“时髦”效应,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否则评教就会偏
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仪直观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撂究“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课堂案例]为什么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画也分别画出了一大、一小的两个人物,却不能让我们产生纵深的空间感?我们来做个实验的游戏。(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第一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学生们,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下方;而后面几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上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你们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下看称为俯视,往往在这种俯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下方;而远的在上方。(板书:俯视“近下远上”)
第二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教室天花板的日光灯,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上方;而后面几排的目光灯在银幕的下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日光灯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上看称为仰视,往往在这种仰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上方;而远的在下方。(板书:仰视“近上远下”)
第三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作画的视角是俯视还是仰视?
第四步:学生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学生们表现画面的视角一般是俯视,他们往往不太关注作画视角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的直观,教师只靠讲解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利用实物投影仪上的摄像头进行演示,并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画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请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学的优势与启示?
【答案解析】:(1)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2)“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直观性教学原则适合于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首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教具要多样,有针对地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年级越低表现得越明显,这就对我们在制作直观教具方面提出了一个要求: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直观教具应根据教学目标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其次,范画要注重思考的过程,包括示范的对象要能够引起学生相关体验和熟悉事物,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记忆。范画能针对性的突出直观事物局部,表现力强。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直观,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讲解而起到直观的作用,要直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三、写作题(本大题20分)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四篇:《公安民警素质结构分析》
论《公安民警素质结构分析》
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左右 时间的不懈努力,使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纪律作风有较大改进,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比较满意。”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此题纯属老生常谈,但是不得不谈。那什么是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所谓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指公安队伍在治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执法水平的,对社会治安秩序产生直接影响的队伍思想、行为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一、公安队伍的性质决定了其队伍素质的特质
我国公安队伍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执法队伍和刑事司法力量。它代表国家执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国家治安行政法规,代表国家实施从侦到审的一部分刑事司法活动。公安队伍通过治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活动实现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也就是说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预防控制犯罪,揭露证实犯罪,打击敌对分子和犯罪活动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破坏,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公安队伍的基本职能。公安队伍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与众不同。不能泛议公安队伍的素质。无差别地泛议公安队伍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就会使公安队伍的素质与其他队伍的素质雷同化。雷同化即虚化,在公安队伍的建设中失去素质培养和素质建设的可操作性。往往会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公安队伍素质结构
为使公安队伍素质培养、素质建设具有可操作性,有必要认识公安队伍的素质结构。公安队伍的素质结构从基础素质到高层素质可分为为人的素质要求,从业的素质要求和特定的政治素质要求。
(一)公安为人的素质
公安队伍素质建设要从源头抓起。各单位队伍建设中要首先保证从警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是优秀公民,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在人格上没有污点。要保证公安队伍是一支真正的善良人的集合体。这不是美好的愿望,这是法律规范的要求。在人民警察法中,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从警人员的人格和品行作出了一个底线的要求,即招收人民警察的限制性要求:“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不得担任人民警察职务。我国人民公安队伍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从警人员的政审甚严,凡是有劣迹的人是进不了公安队伍的,这是一个好传统。但是近年来,这一良好的用人传统受到了市场机制的冲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安队伍的用人机制在 “为人素质”的保障上出现了缺失,一些不适应做公安工作的公民进了公安队伍。个别心理品质不良的奸佞之徒,更善于投机钻营,上下其手,混入公安队伍,有的甚至不消几年便爬上公安领导岗位。品质不良劣迹斑斑的人钻营进入公安队伍,其行为必然是乘机敛财、坑害人民、鱼肉百性,阻碍和破坏公安行政执法的公正性。见之媒体的公安人员违法犯罪的恶性案件,已充分说明当前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河北廊坊杜书贵就是其中的典型。可见不适应做公安工作的人进入 公安队伍,对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的破坏,已经到了人民群众难以容忍的地步。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公安队伍的责难声也使 大部分从警多年、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老公安心里蒙受不白之冤,失去对公安工作的积
极进取精神。
要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当务之急要抓好队伍进人的源头,坚决将不适合做公安工作的人堵在公安队伍的大门之外,保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使公安队伍的成员从为人的基础素质达到法定要求。保证公安队伍是善良人的群体。善良之人,才可能做善事、才能谈上得上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恶徒充位必生恶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从谈起。
其次要清理整顿公安队伍,把那些已经进入公安队伍的不良成分剔除干净,近年来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公安队伍的人 为数不少,确有一些品质恶劣的人在公安队伍中拉大旗作虎皮,以权谋私仗势欺人。对于不良思想意识基本定型的成年人,正面的政治教育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无须讳言这一事实。应该通过“三项教育”和队伍整顿,坚决干净地将他们清除公安队伍。想做到这一点,一要转变观念,二要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我们现在对这种人总是迁就容让,一提到清理便顾虑重重,考虑他们的出路、安置以及对队伍思想稳定的影响等等。这些顾虑都是习惯观念的固疾,应该转变。要明确对这种人的仁慈就是对群众的冷漠;对他们宽囿迁就,就是对人民的犯罪,顾虑重重无非是从自身的利害出发思考多了一点,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出发思考的少了一点。如果从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着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这些顾虑就不成问题。再者清除这种人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造成的职工下岗不能等同视之,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问题。所谓阻力和干扰是说要清除这些害群之马并非易事,凡此类不良之辈,多少有一定背景关系,没有一定的背景和关系,也进不了公安队伍。公安队伍的领导者、建设者要勇于面对现实,要有“舍得一生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和精神,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将那些思想堕落、品质低下的公安人员清除公安队伍。否则他们的思想品行将长久地侵蚀公安队伍的肌体,其负面效应难以消解。总之,一有堵、二要清,首先从人的道德品质上保证公安队伍的组织纯洁、人员善良。这是公安队伍素质建设的本源,失此本源要带出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公安队伍只能是痴人说梦。
(二)公安从业素质
社会三百六十行,行有行规。行规者从事某种行业的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从事公安工作,必须讲求公安专业的规律和特点。要求从事公安工作的人必须懂得社会治安治与乱的变化规律。必须熟悉公安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策略以及变化规律。必须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总之要把公安工作当作一个独特的社会专业对待,不能把它当作一种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社会熟练工种。近年来在公安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不讲专业的现象,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从事公安工作,甚至可以充当公安领导,致使许多没有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没有从事过政法工作、不知道社会治乱变化为何物的人走上公安工作岗位。处于基层者认为公安工作就是执勤、站岗、抓小偷,处于领导层者认为公安工作就是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将公安工作等同于政治工作。因此造成公安业务建设弱化,业务骨干老化,有的地方甚至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专业民警奇缺。许多民警不会办案,不懂管理社会治安的各项业务工作。这决非危言耸听,请看公安部所发的内部通报,公安人员违反法定办案程序、滥用枪支、非法拘禁的违法违纪行为接连不断,久禁不绝。立功心切者刑讯逼供,致犯罪嫌疑人死亡伤残;无意进去者报案不受、发案不立、欺上瞒下放纵犯罪;心术不正者私通犯罪、助纣为虐。有的甚至办假案作假证,越是不懂公安业务就胆子越大,无所不为,没有不敢干的事。
有不少公安民警甚至个别公安领导不知道如何治理一方治安而是以搞运动的方式整治社会犯罪问题。平时不作为不履行职责去调查发现问题,将社会治安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而是等到黄赌毒泛滥、社会黑恶势力猖獗,社会犯罪问题严重到人民痛狠,怨声载道时才在上级机关严令之下搞运动式的大行动,搞人海战术大轰大翁。一阵急风暴雨过后,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又从地下冒出头来。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公安人员不熟悉公安业务,以为专项斗争、专项治理就是搞大行动,调集大量警力,警车开道,警笛长鸣,突击出动。进行抓、捕、查、抄、堵、封、拆、搜,制造高压态势,以期将犯罪分子的气焰压下去。其实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这种严重扰民的公安执法行为。公安队伍形象欠佳与这种大轰大翁的运动式执法方式不无关系。人民百姓责问:既然此种种社会现象国家法律政策不允许,是违法犯罪行为,但长期在社会孳生、蔓延,就在你公安眼皮底下,为什么不从出现之日起及早动手治理,非要等到泛滥成灾,才搞集中行动,整它个鸡犬不宁,造它个一片狼籍。
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官员都认识到“礼者(制度)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以然之后”,“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治其微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我们的公安队伍整天陷于各种专项斗争的严打整治之中,忙于“救火”,整治社会棘手的各种犯罪问题,主要原因是队伍的业务重心出现了错位。这种错位源于对公安机关性质认识的偏颇。公安部罗峰副部长在关于《人民警察法 》公布实施的专题讲座中说:由于“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这一性质在原人民警察条列和国家其他法律文件中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人民警察法》中在没有设专条来规定。看来从法律和理论的角度,人民警察性质十分明确。但是在公安工作实践中对人民警察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远非明晰。公安机关从性质上看既是行政机关,其活动就是行政执法活动,应该突出执法活动的行政性特点。行政执法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禁于将然之前”,将国家确定的法律制度通过行政执法落到实处,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表现为行政法规)变成社会的现实秩序和社会关系。而我们公安机关往往在做“禁于以然之后”的事。禁于以然之后是一种依法追诉行为,它是国家的司法活动,有悖于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的性质。由于有的公安机关业务建设弱化,对公安行政执法从理论上认识模糊,在工作的实践中自然产生错位,平时不履行职责,使公安机关丧失职能作用,对社会矛盾社会纠纷,各种社会治安问题苗头熟视无睹,不作为。等到社会治安混乱不堪、社会犯罪肆无忌惮,光天化日之下猖行无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侵害,百姓失去安全感,人大代表频频过问,中央领导三令五申,才去集中打击。集中行动是社会积弊已深,不得以而为之的行动。我们天天喊打防结合、以防为主,但在实践中往往疏于防范,乐于搞集中打击。
就其原因,与公安机关现行的激励机制不无关系。公安人员也乐于搞这种大轰大翁的集中打击。因为破获重特大案件,抓获重要逃犯、摧毁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集中行动中成效显著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往往可以立功受奖。却很少见到严格管理认真执法,致一地社会秩序井然、长期不孳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发案或少发案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受到重奖或记功表彰。当然他们就很少有晋升机会。这些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劳动得不到社会公认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奖赏。这种政策的导向机制,自然就抑制了公安民警潜心治理社会治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下去,潜心研究社会治乱规律,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禁于将然之前”的行政执法活动无人去做,而“禁与以然之后”的司法追诉性公安工作个个争先。上行下效,不知不觉中,公安行政执法活动已变成了司法性质的公安追诉活动。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后进入公安队伍的人对公安工作产生了认识的错位。这是当前公安业务建设弱化的主要原因。
要使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准确把握公安行政执法的性质,突出公安工作的行政性特点,高度重视公安理论建设和公安队伍业务建设,真正从公安行政工作的实践中磨练出一批精通公安业务的领导干部,让他们去管公安队伍业务建设工作。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安队伍业务骨干力量的成长决非一蹴而就。它必须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并脚踏实地的逐年推进,而切实要作到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将业务建设工作届届相承,不可人走政息。这样才可能形成重业务学业务、研究社会治乱成因、研究治理社会治安长治久安规律的人气。当然要想将公安队伍重业务氛围长期营造下去,形成业务人才辈出,一代胜过一代的业务干部成长机制,还必须进行公安制度创新,改变现行的晋升激励机制和政策。光凭美好愿望施政是不会久远的。现在我们已经实行分等级的警管制度,就应该大胆的取消公安行政级别,并进一步完善警官制度,使之与公安工资待遇相统一。无论什么人,只要自愿从事公安工作,愿意为国家的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效力,就应该从零做起。先当警员,通过业绩考核和业务考试逐级晋升。警衔的晋升应该标志对公安工作经验、知识的丰富和积累的程度,而不是其他。只有完全实行警官制度,才能将一些不适合做公安工作的人或不懂公安业务的干部堵在公安队伍门外。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引导广大民警重业务、学业务、在实践中精通业务的政策机制。
(三)公安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同阶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它带有不同民族的道德伦理特征。但总的说来,它以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统治为前提。中国封建社会以忠孝为培养官吏的最高政治标准。尽忠尽孝也是道德伦理的标准。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弃孝尽忠。忠君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最高政治素质标准。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理念为最高政治素质标准,哪怕民主到无政府主义的千奇百怪,自由到颓废堕落也在所不惜。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它的干部的最高政治素质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历来有“民重君轻”、“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理念。新中国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国家机关最高政治宗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历史渊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什么时候、那些地方这一宗旨坚持得好,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则遭受重大的损失,出现曲折和反复。我们今天在全体公安民警中进行“三项教育”就是为了重新坚固这一最高政治准则。使之深入民警内心,内化为进行一切公安工作的行动准则。
但是应该看到这一政治素质标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国家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标准,它同时带有浓厚的民族道德伦理特征。它只有内化为每一个民警内心认可的价值准则才能起作用。培养这种政治素质,公安机关只能通过普遍的经常性的教育和宣传手段,别无其他硬性的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和寻找体现这一最高政治素质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和硬约束力的手段和政策机制。首先要培养公安民警强烈的人民民主专政观念和意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立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作为阶级专政工具之一的公安机关,政治素质建设的核心是强化人民民主专政意识。公安机关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维护政权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政权稳定的基础。国家其他机关谋求社会发展,公安机关谋求社会在发展中的稳定安宁。这是公安机关有别于其他国家机关的特殊政治素质要求,这也是公安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最集中体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最根本的为人民服务。
其次要培养公安民警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是通过各项公安执法活动实现的。公安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开展各项工作,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公安机关有别于其他机关的特殊的政治素质要求。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是由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代表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严格依法管理整治社会治安,就是落实或实现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也是为人民服务最高政治准则的具体体现。培养民警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是公安机关政治素质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否具备法制观念,能否依法行政,作为一种政治素质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那么就可以建立违法行政追究的硬约束政策机制,并把它作为衡量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政治素质建设、政治素质水准的尺度。由此可以确定其人能否从事公安工作,是否具备了从事公安工作的基本政治素质。
另外要培养公安民警强烈的国家意识。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民警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安机关及其成员的一举一动代表国家行为,公安机关执法水平的高低,工作作风的良莠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马克思说:警察是人民看得见的政府。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要求公安机关及其成员时时处处维护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尊严、体现国家公正。国家是有许多社会组织组合而成的。在国家统一法制之下,社会组织各自追求本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由此形成社会竞争局面,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不同社会集团的竞争必然会引发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和利益冲突、利益纠纷,引发表现形式各异的社会治安问题。公安机关管理社会治安,处理各种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必须站在国家公正的立场,依法管理依法处置。国家严禁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就是为了使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能与社会组织有某种利益关系,若具有某种经济利益挂葛,便失去国家公正的本源。公安机关曾实行罚款提成,用经济手段调动公安民警管理社会治安积极性的做法,导致了为警腐败现象的滋生,充分说明公安行政执法不能存有任何机关私利在其中,不然便无国家公正可言。培养公安队伍强烈的国家意识,时刻不忘公安行为是代表着社会公正的国家行为,这是公安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没有强烈的国家意识,从事公安工作政治上是不合各的。公安机关应该形成一套检测、考核民警政治素质的运作机制,来保证每个民警具备相应从事公安工作的政治素养。
要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就不能不认识公安素质的结构构成。要认识公安队伍素质结构就不能不紧紧抓住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职能,专门探讨从事公安工作必须具备的特殊素质要求。公安机关是具有特殊职能的国家机关,其活动关涉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其他行政相对人的直接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危。它的组成人员的道德品质要有较高的要求,如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就失去了公安队伍建设的前提。公安工作是一项专门的政法专业,从业人员要讲求专业素质,不讲专业、不重业务建设和业务素质培养,便不可能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公安队伍。行有行规,公安专业有它特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将公安专业视为社会熟练工种。从事任何工作都讲政治素质,但公安政治素质有他特殊的内涵和要求,不可将公安政治素质泛化,否则政治建警将成为一句空话。不论那一种素质培养都应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引导机制,组织纪律约束机制,不然美好的愿望难以成为现实,始终踌躇在观念形态之中。
第五篇:浅谈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结构
浅谈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结构
义堂镇好石小学陈腊清汪福堂
【内容提要】中小学校长在组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三观”、“三见”、“三形象”是极其重要的几个方面。新时期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新型的校长观、长远的发展观、科学的评价观,必须具备理智的主见、睿智的创见、明智的远见,必须具备博学多识的教育家形象、严谨务实的管理家形象、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主题词】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们在组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水平的差距往往带来学校之间的差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能力高超的校长队伍,是关系到我国中小学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任务的成功的关键,是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三观”、“三见”、“三形象”是极其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的校长必须具备“三观”:“校长观”、“发展观”、“评价观”
1、新型的校长观
校长是一种责任,他不是一般的行政职务,他代表的是一种学术地位,是一种学识、水平和能力的象征。校长应该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是教师的杰出代表。校长的责任不仅是管理好学校,而且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要为未来负责,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而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把一所学校交到你手里,应该感到是一种际遇,是一种能够实践办好学校理想的际遇。一个校长在他的任职期间,不论时间长短,能够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不懈追求,就是做出了贡献,就无愧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关于校长的职责和权力,我们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3条照找到法律依据:“学校的教育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也有人说,校长是学校的瞭望者和发动机。诚然,学校的管理哲学、领导艺术、学校优化、班级氛围、师生关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校长去运筹帷幄,新时期的校长任重而道远。
2、长远的发展观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上和校长的办学追求上,这是学校发展的人的因素。学校的现代化首先是校长和教师观念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差异,但校长追求一流的精神不应落后。一位优秀的校长可以容忍投入上的不足,但决不能容忍观念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和师资队伍上的落后;一个学校的环境、硬件设施可以不如人,但人的素质不能甘于落后!校长要“站在校门口,面向全世界”,善于学习,善于扑捉代表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方向的新思想、新观念,善于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教育的种种问题,能够预见教育的未来,能够以自己先进的教育形象。新型校长素质结构
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去影响和塑造教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不断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3、科学的评价观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直接决定教师的价值趋向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单纯的“以分论赏”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功利主义和教师之间的非正常竞争,削弱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而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教育的短视行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许多校长、教师已意识到了,但一旦要改变旧的行为,却又顾虑重重,因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能走大,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由于目前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教育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在实际操作中,仍沿袭传统的评价手段,学生的考试分数是教师教育教学绩效的重要参数,升学率、优秀率等都是硬邦邦的指标,教学质量又是教师续聘、晋升、评优的决定因素,“副课”又不参加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教与不教,教好与教差,无关痛痒。于是,有的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尽量向主课倾斜,有的教师也只上主课,“副课”无人问津。为了争几个指标,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题海战役,通过大量的机械重复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切严重背离了教育规律,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要努力建立一种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允许失败、公平竞争的评价机制,注重从教育观念、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制度的彻底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教育异化,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进行快乐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大势所趋,教育评价制度是非改不可了。不能仅以学生考试成绩定论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评估,应看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与否。在评价制度上,淡化考试的功用,实施学生素质等级制度;在评价方法上,实行考试和考核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考核,综合评定;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上级和社会评价学校,学生评价老师,教师评价校长的制度。
二、新时期的校长必须具备“三见”:“主见”、“创见”、“远见”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导航者。校长要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特别在办学育人的过程中要有主见、创见、远见的品格。
1、必须具备理智的主见
学校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育人科学,校长在整个办学育人过程中应有理智的主见,把加强理论修
一是要有精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能增强校长办学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减少忙乱性。实践证明,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校长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因此,校长要深刻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精通教育原理,掌握教育规律,努力使自己的办学育人思想具有理性的光辉。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对办学思想的领导。校长的办学思想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全盘工作起统领作用。校长的办学思想融其哲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主张、品德修养、工作作风、办学经验和效益意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利用和发掘学校的优势,执着地开展办学实践。
二是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和创造性。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因此,世界各国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将教育观念的嬗新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谁抓住了观念问题,谁就能在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中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勇立排头。毋庸讳言,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初步成就,然而,我们在为之喝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的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些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依然存在,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养、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作为一项神圣任务来完成。
校长和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仍操守“精英教育”的观念和“分数第一”的目标,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重少数、轻整体,违背教育规律,不注重教法创新,仍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照本宣科、题海战术、应付考试等陈规陋俗,这非但提高不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完全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羁绊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时代呼唤着校长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破旧立新,与时俱进。
三是要有坚定的育人信念。素质教育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育人成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校长办学的主要目的。育人成才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育人观。有人说,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感悟有先后,进步有快慢。在智力发展上,有的先天早慧,有的则大器晚成;在思想认识上,有的先觉早知,有的则顽钝后醒。花开有迟早,成才有先后。因此,校长要引导教师树立“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天生其才必有其用”的育人观念,一切为了全体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真正使学校成为莘莘学子成长的乐园。
2、必须具备睿智的创见
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校长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情绪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长保持激越高昂的情绪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
一是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志气。人最可贵的精神是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攀登精神,开拓进取、有所作为的成就精神。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就能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位校长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使一所后进的学校变为先进,先进的学校愈加先进。无论任职的学校条件是好还是差,校长都应该对她满腔热忱,都应该将全部心血倾注给她。对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要有再造辉煌的雄心;对于人心涣散的学校,要有“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心;对于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要有质量立校的良策和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志气,这是校长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要有勇立潮头、标新立异的勇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呼唤校长具有勇立潮头、标新立异的勇气。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中,没有敢闯的精神和勇气,就探索不出适合学习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卓有成效的育人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中,校长要勇于追求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办学育人过程中,校长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潜心探索的科研能力。勇立潮头、标新立异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凡是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改革家,他们的思维虽然“超常”,但不反常;他们的做法虽然“奇特”,但不荒唐。
三是要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锐气。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是贯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理所当然应具备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锐气。校长只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现代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惑同在的社会,校长要使自己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就需要对时代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情况具有敏锐的分辨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学校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的校长在“天时人事日相催,机遇挑战并相存”的形势下,具有“机不可失与时进,时不再来争朝夕”的勤奋精神。
3、必须具有明智的远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校长在办学育人的过程中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思想境界。
首先,一切为了学生的前途。校长办学育人要为全体学生的前途着想,使学校教育为每个学生将来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以竞争为动力、充满挑战的社会。学生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校长要为一切学生着想,为学生的一切着想,一切为学生着想。
第二,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基地,发展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校长办学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决不能鼠目寸光,有短视行为。校长不仅是学校发展蓝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学校发展前景的象征。尽管每位校长在一所学校的任期是有限的,但他为一所学校发展所做的贡献却是长存的。因此,每位校长在位时尤其需要具备“有远瞻之坦荡,无近视之忧戚;重千秋之大业,轻眼前之小利”的品格,无论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生素质提高、优良校风培育上,还是在财力储备上,都要为学校长期的发展留下长足的后劲,留下自己离任后值得为人称道的业绩。
最后,一切为了民族的未来。提高民族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校长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深谋远虑的胸怀,是优秀校长的共同特点。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挑战,不是只跟兄弟学校比优秀率、升学率。我们的对手不是兄弟学校,而是日本人、美国人,要使我们的学生和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而毫不逊色。总之,为了民族的未来着想,是当今每位校长需要具备的主要品格。
三、新时期的校长必须具备“三形象”:教育家、管理家、战略家形象
形象作为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权威的真正内核。现代校长的形象是校长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技术,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现代校长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是校长名誉、声誉、信誉的体现,反映着内外部公众对校长的认可程度,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校长的全部看法和评价、整体要求和标准。现代校长形象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通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表征作用,形成公众对校长形象的具体感受,便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量和感染力量。
人的素质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和依存、相互渗透和促进的。现代校长不仅在某一方面要有较高的素质,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应和谐发展,发挥出素质结构的综合水平、综合效应。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校长,应具有教育家的头脑、管理家的胆略、战略家的远见、思想家的眼光、宣传家的技巧、外交家的风度„„这些形象中,现代校长具备教育家、管理家、战略家的形象尤为重要。
1、具备博学多识的教育家形象
21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无疑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校长应该是个“通才”,而不是掌握一两门专业理论的“专才”。校长的素质结构中,既要有传统的知识底蕴,又要有现代的知识滋补;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知识;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校长的素质结构中的“博学多识”。具体讲,一是要具备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现代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还应是教育专家、理论权威。应具备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同时,能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熟悉党和国家的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以此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处理各种教育问题。二是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现代校长首先应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是某一门学科的专家,有相关学科和其它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应该了解中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熟悉有关教育和知识分子的法规和制度。应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当代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当前,尤其要有高度的专业敏感,洞察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及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永远保持理论上的高水平与新姿态。三是要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功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的观念,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科学理论,从而更好地掌握新世纪的办学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克服完全凭经验管理学校的思维定势。四是要好学不倦,广阅博览,善于思考,勤于写作。要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能写出有一定深度或较高理论层次的文章,在师生的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一位博学多识的教育家形象。
2、具备严谨务实的管理家形象
作为教师的带头人,校长的确是一位教有所长的优秀教师,但更应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管理者。优秀的校长,不仅能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进行系统指挥,而且能承上启下、协调左右、集思广益、巧妙组合、有效激励,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产生显著的管理效应。只有具备超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才能最终创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来。现代校长要用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学校,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提倡科学管理,讲求效率,实现学校内部结构及育人过程的优化,加快节奏,加大容量,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努力改进学校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善于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管理领域中来,增强管理的准确性、科学性,提高
学校管理的效能。要致力于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学条件现代化的重点是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技术和装备条件,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体能训练器械、艺术教育手段、科学实验及生产实习设备来装备学校,并达到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产生一流的效应。
3、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形象
现代校长具有战略家的思想基础和首要条件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明确教育的真正意义和育人方向,把学校由单纯的读书场所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摇篮。以正确的人才观为导向,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转轨,为培养具有现代市场意识、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又善于合作的人才奠定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要用新的视角审视新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校长面临观念、人才凝聚力的竞争,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既借鉴市场机制,又不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随意支配。要善于把握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改革,优化组合,统筹协调。
校长要有真正的战略,而不是眼花缭乱的战术。在学校管理上要实行战略性操作,即对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目标和构想,在目标指导下工作,在动态管理中实现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前要有对下一个目标的构想,上一个目标实现之日就是下一个目标开始之时,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地进行良性循环和滚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