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对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教育科研、职业认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明晰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和问题,提出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政策与培训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素质 建议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对加快区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D市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对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样本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56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5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计5280人,其中高中教师840人,占比15.9%;初中教师1600人,占比30.3%;小学教师2840人,占比53.8%。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情况: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教师占比55.9%,男性教师占比44.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16.9%,31~40周岁教师占32.9%,41~50周岁教师占32.7%,51周岁以上教师占17.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占49.4%,中级职称教师占41.9%,初级职称教师占7.6%,无职称教师占比1.1%;从教师最初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本科学历占18.5%,大专学历占31.2%,大专以下学历占49.9%;从教师目前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本科学历占52.8%,大专学历占33.4%,大专以下学历占12.4%;从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一致性来看,所教与所学一致的教师占比76.2%,所教与所学不一致的教师占23.8%;从教师的骨干级别来看,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0.6%,市级骨干教师占13.2%,县区级骨干教师占16.6%,其他非骨干教师占6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然情况和学科素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和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又能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着力点。
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前学历和最初学历相比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4%提升到1.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8.5%提升到52.8%,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1.2%提升到33.4%。从各学段情况来看,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0.6%提升到4.7%,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4.2%提升到93.5%;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5%提升到0.8%,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6.9%提升到65.5%;小学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5%提升到26.4%,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7.3%提升到45.3%。
(2)农村中小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目前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50周岁中青年教师合计占65.6%,处于“两头年龄段”的30周岁以下新入职教师占16.9%,51周岁以上即将退休教师占17.5%。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状态。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普便较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调查中,有72.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24.6%的农村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合计共有97.2%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好。
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问题
(1)16年以上教龄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对教师学科素养得分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6年以上教龄的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职业倦怠问题,并直接导致该教龄段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从各教龄段教师的平均成绩来看,成绩最低的为16年以上教龄教师,平均分为48.8455,且标准差最大(见表1)。由于这个教龄段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得分最低。
(2)5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
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较最初学历有所提升,但仍有2419人是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其中50周岁以下有再学习可能性和学历提升空间的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1550人,主要分布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具体为初中403人,占26%,小学1147,占74%,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初中、小学专业不对口教师比例大且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比例分别为44%和52%。教师的专业一致性与教师素质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一致性教师学科素养平均分为50.7361,高出专业不一致教师1分多(见表2)。从标准差来看,专业一致性教师的素质差异性较小,教师素质均衡性要好于专业不一致的教师。教师专业不一致不仅影响到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
(4)中青年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部分中高级职称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至今无一篇科研论文。在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比12%,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28.2%,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7.3%;在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9.5%,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1.5%,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17.4%。这些中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其科研素质的低下必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区域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培训建议。
1.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48.81%)、新课程标准解读(36.1%)、现代教育技术(29.53%)、最新教育教学理论(29.06%)、教育科研方法(28.18%)。对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为:观摩考察(42%)、参与式培训(32.9%)、讲座式培训(9.9%)、专家指导(9.4%)、网络培训(5%)、其他(0.8%)。明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前提,只有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强化政府责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确保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全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激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热情,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以订单的方式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顶岗、援岗、特岗等支持政策。
3.改进教师评价,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
要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动态、形成性教师评价。要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的方式,允许教师选择评价资料,建立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档案袋,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职称的动态管理,打破教师职称评定终身制,建立教师职称监督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并形成“高职低能低聘、低职高能高聘”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聘任中实行高级职称分级化,细化职称等级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定期评价机制和荣誉、奖金鼓励挂钩制度,为进入中年的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动力。
4.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
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严格坚持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学历、学位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5.控制与改善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不一致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不一致、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师招聘、选拔的入口关,在教师选拔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单位一定要本着教师所教与所学必须一致的原则录用新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学专业不一致的教师进行改善性学习和培训,此类学习和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补修目前教学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教师必须选考与其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的专业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其二,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6.强化教研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组织研训教师聚焦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领,切实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科研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使教师学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表述,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J].现代教育管理,2011(7).[2] 李明阳.赢在课堂精细管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3] 高中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8(18).[4] 于海洪,雷继红.农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责任编辑 陈国庆】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素质分析
中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教师专业组织的运作,可以提升教师素质,约制教师行为,并且同时确保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因之,教师专业组织于教师在专业层次的提升上是极其必要的。但是由于教师时间不足,经费短缺等原因,我国教师专业组织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在对政府教育决策的影响与教师福利的增进两方面而言,不能称之为强有力的专业压力团体。或者说,在我国,除了教育工会以外,作为教师专业组织的机构还没有形成,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 素质 专业性 学历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21世纪,正确认识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素质方面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前,人们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估计可以概括为:数量不足,待遇太差,地位低下,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民办教师数量庞大。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问题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教师的有师德。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这也是老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因此,人们将教师视为“真正天国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称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育界称之为“最后一片净土”,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也出现了问题,“最后一片净土”也不再干净。
近年来,常常有某教师殴打、体罚学生,某教师侮辱学生人格,某教师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无视教师职业道德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问题的。
(二)专业素养问题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水平,中学教师中的大部分也已学历达标,但是,由于我国教师队伍基础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偏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就不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还相当突出。
基础教学知识的缺乏还只是一个方面,不少教师还有一个封建的头脑,残留着很多封建迷信的意识,缺乏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
三、教师专业性及其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性
教师的专业性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教师专业中的“专业”不是把所教的“学科专业”,而是把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那么,教师职业是否具有专业性呢?要理性地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专业性职业”的标准。
1.专业性职业的标准
关于“专业性职业”的标准,迄今为止专业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57年,格林·伍德曾经尝试着去界定和描述专业的基本要素,他强调所谓专业必须具备:完整而有系统的;被顾客所公认的知能权威;同行间的制约和赞许;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成立正式的专业组织。1960年,科恩豪瑟选出四个专业的标准:具备知识才能的专门能力;充分的自治;运用专门才能的责任感与影响力。此后,关于“专业”标准的讨论不断见诸书刊。综合、提炼、深化已有观点,所谓成熟的专业工作,应该具备下述六大特征与标准: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需要不断的学习进修;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
2、我国教师专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据上述六个衡量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标准,综合考察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
有63.4%的学校领导和46.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
②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学生在回答“老师打不打学生”的问题时,有69%的学生指出,他们的老师有打学生的现象,而认定教师用罚站的方式体罚学生的占到72%。学生还反映教师体罚学生的手段,除罚站外还有打耳光、拧耳朵、揪鼻子、拧胳膊、打手板、用脚踹、罚蹲(有的是蹲马步)、罚跑(有的是罚在楼梯上来回跑)、罚写作业(抄课文)等,另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经常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
③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
有46%的家长认为教师有歧视和赶撵“差生”的情况。而学生认为他(她)所在班级“所有的教师都不歧视差生”的仅占到26.5%,认为多数老师有歧视差生现象的比率占到63%。
④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比如,有的家长指出个别教师“利用节日(如教师节)向学生索要礼品”、“利用学生搞创收,把学生当做赚钱的工具”、“不注意生活小节,在学生面前说话随意”等。
以上问题说明我国教师的道德修养与专业道德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真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社会进步、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教师教育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革,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上强化了高标准化的特点。
我国20世纪50年代教师教育有四个层次,即初师、中师、师专、本科,60年代层次结构上移,初师被中师替代,形成中师、师专、本科三个层次,此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即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形势的需要。
4.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从专业发展看,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前者指培训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注程度不够,后者指高水平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相对落后的教师进修的培训。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苦卓绝、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与钻研,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和教育。但我国现有的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存在着分离的现象。现有的师范院校(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这种两相分离的格局,使得教师专业培养与在职培训相隔离,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在部分进修院校内,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教条,不联系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也不佳。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教师的进修和素质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师队伍庞大而又状况复杂,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5.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师的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逐步认识与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专业权利。1993年10月通过的《教师法》和1995年3月通过的《教育法》,规定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教育教学权。
包括教师可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
②科学研究权。
包括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创造性劳动;有权将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等撰写成学术论文,著书立说;有权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依法成立的学术团体并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学术争鸣。
③管理学生权。
包括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就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于指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④获取报酬待遇权。
包括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工资报酬一般应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奖金、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各种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包括医疗、住房、退休等方面的各种待遇和优惠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民主管理权。
包括对学校及教育行政部作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有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讨论学校发展、改革等方面的重大事项。
⑥进修培训权。
包括教师有权参加进修和接受其他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
但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的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2、赖俊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8)3、高潇潇.中小学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暴占光,韩爽.现代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2)
5、陈秀英.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提高途径初探[J].甘肃科技.2009(06)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许多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不良现状越来越多,其中,倦怠心理就是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2008年湘西自治州教科院通过非学历远程教育网对2450名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调查和研究,初步统计教师职业倦怠人数已呈上升趋势,觉得身心疲惫的教师比例突破80%。这些数据表明,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其成因,建立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
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厌倦。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园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因素
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
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国家统计局表明,2004年全国教师平均工资16435元,在19个行业中位于第13位。
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学生和社会也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对教师自身的影响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就会对自己的心理、生理、言语、行为、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等与教师自身有关的方方面面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在心理上,常常感到压抑、悲观,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同时常常感到怀才不遇,事事不顺心,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二是在生理上,职业倦怠心理会使人感到身体不适。比如睡眠质量不好、食欲不佳、疲乏无力、内分泌失调、免疫力降低,甚至会使人出现耳鸣、血压升高等现象。三是在行为上,对人对事都容易看到消极的一面。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无奈之举,对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马马虎虎、犹豫不决。四是在人际关系上,心理封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喜欢与他人交流,试图与世隔绝。或敏感、多疑,引起心理隔阂;或自命清高,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包容性,以自己的心理标准来要求他人,一旦别人不符合这个标准,便会产生不满心理。
(二)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倦怠的教师丧失进取心,吃老本,学科知识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也没有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视学生为宣泄对象,甚至体罚学生。再者,倦怠的教师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成长不能给予必要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严重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对社会的影响
教师承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任务,而倦怠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不仅从个体上影响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从总体上对学校的发展,乃至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可能还会置教学任务不顾,把对社会的不满带进课堂,宣讲自己对社会的消极看法,甚至把这种不良的言行、思想、看法灌输给学生,由此波及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心理学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揭示出恶劣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和传播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不良影响绝不仅仅止于学生,也绝不仅仅止于学校和家庭,最终势必走向社会。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我国已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范或克服,防止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蔓延。笔者认为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心理的自我调节
教师应当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倦怠心理,要清楚地认识到倦怠产生的根源。同时,教师应当从根源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做到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些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业务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所致。
2、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消极心态。对人、对事都从积极的角度思考,养成乐观、豁达、包容的个性,悦纳自己,悦纳他人,以营造温暖。宽松的人际关系。
4、学会肯定自己、鼓励自己。对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肯定可以来自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外部世界,而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并且是自己难以把握的。只有自我肯定才是持久的、可控的。
5、克服极端意识。有极端意识的人,事事都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设立一个难以实现的极端标准。例如事事都追求完美,稍有偏差就会灰心丧气。他们往往追求绝对公平,而只有相对公平、没有绝对公平的现实生活会让他们满腹牢骚。殊不知有缺陷、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6、学会自我放松。工作越忙、压力越大,就越要学会自我放松。放松的方式很多,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之后,舒展一下身体、举目远眺清新的绿色世界或做一个深呼吸;锻炼身体、踏青远足、欣赏音乐也是一种放松。
(二)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
1、应当改革不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弱化升学率的影响,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2、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从过去习惯的同类学生问的横向比较转向根据学生成长过程前后的纵向比较。
3、将“升学率”、“优生率”、“及格率”、做公开课的次数等过去惯用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指标与教师的评优晋升、奖金发放等涉及教师福利待遇的评选分离开来。
4、减少班额。中小学的班额普遍偏大,基本上在70人左右,教师任务繁重。
5、创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组建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师中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必要时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隐患,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6、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各种培训中更加注重对教师非智力因素的培训。
另外,教师协会和教育工会等组织要尽力争取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关心与支持。
(三)健全社会的支持系统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深切关注和积极支持。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倾斜力度,切实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努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促进教师地位的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学生家长,应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对教师工作中难免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能以平常心对待,多一份宽容和谅解。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在我县尤为明显,从学生在班上学习的状况和家访情况调查得出。本校学生家长80%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我校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
一、调查结果
1、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年迈的祖辈代为监护,断代教育、生活自理。
2、祖辈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一是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
3、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她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4、是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5、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程度;
6、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敬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
5、是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在43-71岁之间,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在和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事大多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分享,在与祖辈的沟通上存在困难。
6、祖辈的封建思想严重,羞于启齿谈“性”,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这些孩子。
二、父母外出打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影响明显
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或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但却对子女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且本身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放任的管理是孩子学习成绩差或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低年纪的留守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成绩相对优秀的并不占多数,且优秀的成绩多是靠学生的自觉努力得来的。
三、单亲家庭教育对留守生的成长特别是完整性格培养不利 我班的留守生儿童中,有一半左右的留守生是父母双方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在家中,不少的家庭单亲在外打工,长期不归,同孩子间缺乏沟通。他们与外出父母的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留守在家的单身父或母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身挑农活和家务活两副重担,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单亲外出两三年杳无音讯,有的干脆多次调换工作地点,从此断绝一切联系,留守在家的一方自暴自弃打牌赌博,不思进取,把孩子的冷暖教育丢弃一边。
四、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
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最后,要改变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家庭、学校要齐抓共管。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而制定的措施都难逃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况。
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单亲儿童”或是“孤儿”,他们的处境着实令人同情,怜悯。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问题不解决好,就如同自毁前程。但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关注国家明天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对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关于对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对
策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而在我们安溪县一直以茶产业为支柱,农村环境污染就主要表现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们县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田间地头,路边和村头垃圾的多少与分布。调查方法:通过对整个村庄内田间地头,路边和村头垃圾数量的统计,制作表格。
2、调查对象:农村水渠和池塘中水的质量问题。
调查方法:对以上区域的水分别取样,并观察其清澈程度,闻其气味,并用物理方法分析其污染物的成分。
3、调查对象:污水与垃圾的来源。
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咨询居民,询问垃圾的来源与排放垃圾的时间。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经调查,垃圾主要分布在路、农田、村庄和水沟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城乡交会的道路旁边和村里的大路边,垃圾也相对较多。在农田和其他地方的垃圾就比较少。
分析:由垃圾的分布来看,在人活动越频繁的地方,垃圾的量也越多,垃圾堆积主要是人为产生的和任意丢弃造成的。从中反映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高,责任心也不强。
2、农村水渠中水的清澈度不高并且有异味。经过滤,发现水中浮游生物甚多,并且有很多蚊子的幼虫。有些水渠已经淤塞,水道中充满了垃圾,并发出阵阵恶臭。池塘的水为绿色,是以为水中有很多藻类而产生的水华现象。水中的鱼类尚多,水有腥味,且不清澈。分析:水质变坏,但不含有有害化学物质,说明目前水体主要是受固体垃圾污染所至。由此可推,由于垃圾堆积,无人清理导致垃圾入水;另外村民乱排污也使水体受到了污染,使水质变坏。
3、经过调查发现,村头垃圾主要是生活用品废弃物,来源于村民。村民图方便、省钱,便将生活垃圾倒在村头。
分析:既然没有工厂,村民都把环境污染成这样,成堆的垃圾无人管,乱仍乱排,只图自己方便而不顾集体形象,说明村民缺乏责任心与环保意识,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
农村污染问题之严重程度可见一斑,但究其原由,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在我进行调查的时候,指着门前、路边的垃圾、到处乱扔的塑料袋,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
其次,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也是个重要原因。鉴于目前农业科技水平有限,还没有生产出对水体土壤无污染的化肥、农药等。农民为了增收,希望在单位农田里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加上观念存在误区,他们就会施用更多种类、更大剂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化肥农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严重影响水质、土质,导致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使得水生物等受污染直至死亡。
最后,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在存在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四、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
首当其冲的是要健全农村环保制度。这其中包括建立相关机构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为环保工作保驾护航。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出
农村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并进行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最后还得培训出足够多的环保维护人员,只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到位,环保工作才不会停滞在口头上。
其次是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再者,我们可以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选择有条件的村做试点,制订村庄建设规划,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最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一方面提高镇、村领导的环境意识。领导者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同时也是镇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要通过宣传教育,使镇村领导对村庄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执行;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村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 ,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农村环境污染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其最终也仍然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现在,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目光盯住城市、盯住那些违反环境法规的大工程大项目上,更应该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这非常紧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