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主人翁意识在哪里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许多管理者都可能会觉得疑惑,为什么花了很大精力想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但总是收效甚微﹐在奉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时代中﹐这样的困惑屡见不鲜。我们先不用对结果进行评论﹐管理者有这样的初衷﹐总是值得赞赏的。
毛泽东的 “群众路线"的原本解释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管理工作中这种境界与心态是难能可贵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如果采取这种管理思想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意味着公司中员工地位质的变化。
我们不要一味地埋怨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工作不尽心尽责,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甚至给了钱也不想干活,能偷懒就偷懒。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不能全怨员工,主人翁意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企业现实的反映。如果企业的一切都由老板说了算,员工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对各方面事务没有发言权,那自然是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的。
真正的企业主人当然是老板。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人抱有严重的打工心态:工作都是为老板做的,自己就是为了挣点工资。因此,只要不影响工资奖金,工作上投入越少越好。更严重的,工作上拈轻怕重,报酬上斤斤计较,在态度上消极被动。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对临时性的额外工作,更是想方设法推脱。这就是典型的打工心态。
客观上讲,付出劳动,就要有劳动报酬,这一点天经地义。所以,当员工“斤斤计较”自己的工作报酬时,也不应该受到过多指责。但是,工作本身的回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果员工紧盯工资报酬这一种回报的话,可能会忽略另一个更重要、更具有战略性的回报:那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
员工的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经验、技能。实际上,知识、经验、技能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用来劳动,一个是用来投资。把知识、经验、技能的功能仅仅定位为“劳动”,必然产生打工心理。因为,劳动就要有劳动报酬,劳动报酬通常就是工资、奖金。因此,仅仅关注自己的工资奖金就是把自己定位为劳动者,劳动者在民营企业就是打工者。打工者自然就会产生打工心态。一旦打工心态成为主流心态,企业就会面临刚才讲到的处境。
当然,知识、经验、技能还有另一个功能,那就是投资。我们可以把每个岗位都看成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员工与老板都是岗位股份制公司的股东,只不过,员工投入的不是货币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具体形式是知识、经验、技能。员工要求的回报也不仅仅表现为利润,而是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也就是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这种把知识、经验、技能当作自己的资本的员工,关注的首先不是工作之后的工资回报,而是工作之后的知识、经验、技能是否有所增长。这就像我之前看过的一个关于苹果树的故事:有一棵苹果树,第一年结果子结了10个苹果,被人拿走了9个,自己只剩了1个,这棵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便自段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这棵苹果树结了5个苹果,被人拿走了4个,它觉得去年自己得到了10%,今年得到了20%,翻了一番,反而觉得心里平衡了。但其实它可以选择继续成长,到第二年结100个苹果,也许会被人拿走90个,甚至99个,但是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苹果。其实究竟结了多少了苹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苹果一年比一年结得多,苹果树在不断地成长。终会有一天,当苹果树长到成参天大树时,那些曾经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可以微弱到忽略。
一些老板投资创建了公司,同时也参加公司的工作和劳动,但是,没有几个老板真正关心自己的工资奖金是多少,而是关心自己的投资回报的高低。因此,关注投资回报就是典型的老板心态。当员工关注的焦点能够从仅仅关注工资奖金转移到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时,员工的心态也就从打工心态转移到了老板心态,只不过他不是企业的老板,而是岗位股份制公司的老板,或者简称岗位老板。
当然,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个问题上,企业也可能存在着一些弊端。比方说,第一点:员工心理上造成的依赖意识,习惯了以规章制度、定额指标为内容的硬管理,对以人为本的软管理重视不够;第二点: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注重抓生产、抓效益,忽略了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培养员工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企业可能只要求员工尽主人义务,承担主人责任,却不能够完整地确立其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第三点:不能给员工以大家庭的温暖,缺乏对员工的“感情投资”,甚至没有,因而员工也就没有做主人翁的愿望和要求;第四点:对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不足,只停留在口头上、宣传上,致使主人翁意识很难成为员工的思想现实,陈旧的体制可能极大地挫伤和压抑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还有最后一点:民主意识不浓,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以致成为抑制主人翁意识发生的人为阻力。
为了培养和激发公司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趋于一致,同时,积极探索管理工作的艺术和策略,不断提升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使员工主人翁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是员工利益和命运的载体,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哪怕现在是打工的,也还要有主人翁精神。即使不是企业主人,我们也是岗位主人。
方正清
2011年6月29日
第二篇:《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地采筹备(采矿)组(挂职)副组长-张猛
毛泽东,千古一人,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都堪称一流!他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也正是这种发展变化,更体现了革命先辈正确的思想与引导。近期我读了《像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在这里,结合目前大石河铁矿面临的困境,我选择精神信仰、铁的纪律两个角度来对我的感想进行阐述。
一、精神信仰可以产生巨大能量
以前的人是生活在精神世界中,而现在的人生物质世界里;以前的人可以为信仰而献身,现在的人则是为金钱而舍命。所以二者存在着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思想上差异,是心态上变异。此书的作者,很好的将毛泽东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同现代管理的问题结合起来,使人能清楚的感受到对人的管理,主要是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精神和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的教育也越加困难,从而造成管理者把“统一思想”的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过场或任务去敷衍了事,“统一思想”变成了“自由发挥”。
在毛泽东时代,社会极其动荡,物质生活更是非常匮乏,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怎么就能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使那些人能死心塌地地跟随他抗战到底?读了《像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他选择的是精神信仰这种激励方式。因为精神信仰也是人的一种本质需求,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精神信仰,毛泽东就是高效地利用了人类这种最本质的需求,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争异常残酷,因为每一个士兵每一次走上战场都有再也回不来的可能。在生死考验的面前,物质的激励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试想想,性命都难保,钱,还能起到什么作用?事实证明,在毛泽东的军事管理战略种,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信仰,给予了广大士兵一种巨大能量,更大大提高了我军战斗力。古往今来,凡善于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都高度重视对官兵的精神激励。曾国藩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
毛泽东的组织管理能力、领导水平、带兵艺术、人格魅力以及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理论等等,无疑都是最值得领导者和管理者学习的。所以即使在今天的企业界与管理界中,毛泽东思想也依然闪烁着光芒。毛泽东的管理智慧也已经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思想之源、智慧之根,并被多数成功企业家奉为精神图腾。
如现今叱咤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张瑞敏、柳传志、史玉柱等,都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他们将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灵活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竞争和扩张中,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二、铁的纪律是团队执行力的重要保证
铁的纪律是团队执行力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作风则是维持纪律的前提。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最为头痛的就是有章不循,我行我素,自由主义泛滥。为什么毛泽东能做到呢?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就会深有体会,主要是作风问题,是人的生活作风、人的工作作风、社会的风气的改变所造成的。
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纪律来保证。部队通过打造铁的纪律赢得革命的胜利,企业如何打造有战斗力的组织,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着手,形成制度化,通过长期
地执行,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与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职工在制度面前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意识。毛主席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军队得到人民的用护,使革命走向胜利。要建立有战斗力的组织,高明的管理者通常是从严肃法纪入手。先有规则,然后无条件执行,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毫不懈怠,才能制度化。也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成员的“服从”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
纪律是一种意识,可以通过习惯,转化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一开始是讲道理,而一旦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培育,养成习惯后,纪律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了。
第三篇: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向毛泽东学管理》---第三章群众路线是致胜法宝
读后感
-----于胜骞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网络时代,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形成团队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毛泽东提倡的民主管理就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1.“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兵法的要诀。可是,以多打少容易打赢,古今中外的兵书中可以找出许多例证,根本不是毛泽东的新发现、新创造。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国民党将士就不懂?可见,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善于运用是另一回事。毛泽东从向群众调查研究入手,宣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斗争的思想。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用户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的对手都没有认清这个道理,或虽有认识,但找不到赢得民心的办法,所以才一个个败下阵来。解放战争著名的淮海战役,战前解放军兵力60万,蒋军为80万。可几个月下来,却以解放军歼敌55万,据统计,淮海战役的支前规模空前绝后,参战民工达540万人。
成功的管理者都懂得,群众决不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正如张瑞敏所言:“企
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
在神墨系统中,总部的群众是谁?全国的校长和老师,各盟校校长的群众是谁?是老师。老师的群众是谁?家长和孩子。因此,我们要逐级做好自己群众的思想工作,才能勇往直前取得最后的胜利。
2.毛泽东真的用兵如神吗?
毛泽东并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他在指挥人民军队的过程中,每逢需要做出重大决策,都十分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根据各方的建议,及时修正决策,使作战部署更加符合战场实际需要。毛泽东这种虚怀若谷的作风,与蒋介石刚愎自用,总认为自己高明,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因而在战场上总打败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领导者所能掌握的情况,所具备的实际经验更为有限。通过民主管理这种形式,把他们的合理意见集中起来,许多困扰管理者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套用部队的一句老话,“千难万难,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智慧集中起来就不难”。毛泽东认为领导干部讲“民主”,是关系组织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相对而言我们神墨有许多刚愎自用的校长,从不注重下面老师的感受,一意孤行,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们(老师)的智慧,夜郎自大,导致了团队没有凝聚力,懒散成风,一盘散沙。久而久之必然走向失败。
因此,管理成败与领导者的民主作风有很大的关系。不少优秀企业家非常重视民主管理,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就曾说过:“日
本企业十分注重走群众路线。”“我始终认为,让职员们参加公司长期计划的制订工作,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虽然为开各种会议难免花去大量的时间,但公司的经营却受益不浅。”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强调,“把一大群人召集在桌子旁,不管职位高低,大家一起就某个困难问题进行急诊”。这样就可以实现“集体智慧最大化”。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做一个吸水的海绵,吸进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挤出的是过滤后的新方法。
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肯定都有过“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历史。以往的成功很容易使企业家自信心膨胀,产生骄傲自大情绪,认为自己高人一筹,无所不能,这往往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所以,在商场上纵横驰骋、春风得意的企业家,需要从毛泽东一生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管理智慧。
3.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
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过各种解决办法,可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仍感到招数不够用,效果不理想。其实,毛泽东有一个花钱不多但效果明显的好办法,那就是“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许多新战法,都是发动基层官兵出主意、想办法创造出来的。民主管理在调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很值得企业管理者重视。现在许多老板常抱怨手下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工作不尽心尽责,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甚至给了钱也不想干活,能偷懒就偷懒。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不能全怨员工。主人翁意识不是天生的,也不会是教育出来的,而是企业现实的反映。
如果企业的一切都由老板个人说了算,员工没有任何民主权利,对各方面事务没有发言权,怎么可能产生主人翁意识?
4.民主究竟是谁说了算?
在实行民主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极端民主化的理想倾向。有的干部会说,好了,民主管理了,我省事了,大家看着办吧。于是放弃职责,甘做群众的“尾巴”了。而有的员工也认为,民主管理了,那什么都得听我们的了,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领导要是不听我们的,那就是不民主。结果会上各人谈各人的意见,争来吵去,始终形不成任何决议。毛泽东指出,民主并不是大家说了算,而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毛泽东特别强调,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任何问题的决策。一是事先调查摸底,了解多数人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单位骨干是怎么看的。如果有不同看法,就要先研究一下。如果意见很难统一,估计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应该先做舆论准备,而不应匆忙提出方案,匆忙拍板决定。二是事先与领导层及骨干进行良好的沟通,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免发生争论时孤掌难鸣,得不到强有力的声援。三是当个人意见没有得到多数人认可时,不妨先缓一步,表示“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所以暂不做决定,以后再议”。会后再继续做思想工作,效果定会好得多。
总而言之,民主是一把“双刃剑”,要想玩得好,有许多细节需要把握。显然,毛泽东所提出的“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应该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我们神墨其实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总部先发布一个意向,由全国的校长老师先讨论,跟帖子发表意见,(这一招就是先民主);然后总部根据全国盟校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制定方针和目标,再下发通知到全国各盟校(这一招就是集中),各盟校根据总部的通知来实施总部的这一决定,最终达到目的。这种意见是从哪里来?------从群众来,最终到哪里去?-------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干什么?------解决实际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神墨经营模式,符合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观点!望全国的各级校长学习之!
第四篇:(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销售部
读《向毛泽东学管理》有感
按照研究院的要求:给《向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应把《向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对销售团队进行一次培训,才能对该书作全面的认识,但是,评价肯定有不完善之处,请领导给予指正!
李凯城撰写的《向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深入浅出、晓畅可读的通过大量的事例、历史,围绕一个命题——“管理”,回答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为什么无数的人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却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为什么无数的公司都拥有伟大的构想,却只有少数的公司获得持续?”
由此《向毛泽东学管理》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口号:在当今中国,有众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深受毛泽东管理思想的影响。《向毛泽东学管理》无疑为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
根据书中的典故,结合我们的营销人员好好对照一下,达成营销艺术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成功的途径。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蒋介石在其台北的官邸与蒋经国和随从晤谈。蒋介石突然发问:“你们说什么是艺术?”蒋经国和随从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微笑作陪。“毛泽东打仗是艺术!”蒋介石突然把声音提高了八度:“是高超的艺术!”他接着又说:“我们要研究毛泽东!要学习毛泽东!”从蒋介石的话语里,我们不仅看到他对输给毛泽东,自己败退台湾的多重复杂心情,而且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毛泽东军事艺术的叹服。这是李凯城在书中前言讲的一个蒋介石评价毛泽东的典故。
一、完成任务≠结果
比如我们研究院今年的目标是1000万元产值,这是任务,不是结果,结果是利润持平,职工收入提高。这不是喊口号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根据调查行业情况制定营销方案,规定每个销售员应完成销售任务,做到有奖有罚,一定要把任务落实到位,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订单到手就是好员工,就该重奖,完不成订单,就要处罚,就要重新培训提高。
二、如何保证订单任务的完成根据销售计划认真组织生产,要做到一是质量稳定,二是供货及时,三是用户满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因此,营销要讲营销艺术,就要求我们时刻不放松营销职责,打造成功的百年东旭。
那么,我们认为做一个有结果、有执行力的人是促成营销团队成员尽快达到营销艺术要求的前提。
近些年国内相继出版了一些向军队学管理的一些书,书名很有吸引力,但从书中内容看,除了全面介绍了军队如何管政治、管经济、管军事、管文化、管党建、管外交等等,却忽视了毛泽东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独创和发展。90多年前,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以不足千人的队伍经过22年的浴血奋战,发展成为雄视天下、无坚不摧的百万雄师。巨大成功的背后必然有值得总结、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
验。
首先要实现人生的价值,是一个个结果的累积,只要从现在做起,任何时候都不晚。也许现在我并不真正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但只要在平时常常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能慢慢接近,成功的超越自己。
其次,要将执行力付诸行动,而且是立即行动,速度第一,但不是一味的求快,而是专注于工作中的重点,行动时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当结果出来后,要不断的从中吸取教训。完美的结果,永远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些执行力优秀的人,永远是把蓝图在第一时间完成的人。
最后,要学会从失败中获得成功。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要有成功的结果,我们就要有失败的准备,学会面对失败。
从《向毛泽东学管理》这一本书结合我们销售团队,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高效执行,没有借口就是我们实现企业成功的必要工具。
历史上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明显劣势的武器装备,多次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其独特的管理。解放军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今天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也在面对类似的问题,解放军的解决方法和经验对今天的企业家和创业有着极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今天的企业界、管理界来说,毛泽东管理智慧已经是思想之源、智慧之根。
想要有好的结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一个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的心态,有人讲得好,心态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做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碰到的是那些只讲空话或只讲苦劳,不讲功劳(结果)的员工。“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结果”,台湾的著名学者汤名哲指出,“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30靠运气”。
因此,高效执行,没有借口就是我们营销团队执行力的一个表现,应努力提高我们的个人执行力.太阳能研究院销售部
2011年11月18日
第五篇:向毛泽东学管理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李 江)
推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部队通过打造铁的纪律赢得革命的胜利,那么学校呢,如何打造有战斗力的组织,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着手,形成制度化,通过长期地执行,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与自觉行为,最终形成教师在制度面前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如何有效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级管理者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耐性,要做“婆婆嘴,豆腐心”,“抓反复,反复抓”,平时多检查制度落实情况,让教师坚决执行各项制度。
纪律是解放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如果哪一组织的纪律和秩序能达到毛泽东领导下的解放军的水平,那该是一支多么有战斗力的队伍!-----毛主席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军队得到人民的用护,使革命走向胜利。要建立有战斗力的组织,高明的管理者通常是从严肃法纪入手。先有规则,然后无条件执行,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毫不懈怠,才能制度化。也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成员的“服从”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
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纪律来保证
纪律和秩序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应根据发展水平提出相应要求,既不能脱离实际,照搬所谓成熟的管理模式,一上来就搞正规化,也要防止因循守旧,将游击习气当宝贝,否定正规化管理。也就是说,达到了什么水平,定什么样的纪律、制度,然后再发展、再提高。
纪律要变强制为自觉:让教师自己管自己
其实,纪律不在多,而在抓落实。部队是这样做的:首先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出几条纪律规定,一般不超过十条。然后就抓这几条的落实,反复学,反复对照检查,巩固以后再进一步细化。这样一步步抓下去,定能收到实效。好的习惯重在平时培养,注重点滴养成在部队当过兵的人,一般来说都比较守时,与别人约好了见面时间,肯定会准时或提前到达。这就是养成的作用:一个战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一天至少要集合站队8~10次,迟到了就要挨领导的批评,受战友的指责。久而久之,官兵们便形成了很强的时间观念。可见,纪律是一种意识,但也可以通过习惯,转化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养成的作用,就在于使守纪律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也就是说,一开始是讲道理,而一旦在日常训练、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培育,养成习惯后,教师就不去想那个道理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纪律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