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综述类论文撰写
课程综述类论文撰写 一、一般课程综述的格式
首先要把握一般结构,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有关的背景知识,为什么写这个综述,有什么意义,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综述的范围,最新研究的近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可以从宏观的层面(如知识单元)进行概述,也可从微观的角度(如知识点)加以剖析,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一般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一定要有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尤其是结尾的地方一定要作一个总结和展望,以给读者启示。
参考文献:因为是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内容准确无误。
二、几点要注意的问题 如何看文献从中吸取写作元素呢,一般写综述就要关注近5-10年的,有些新科技方面的综述最好近两年的。开始写综述前自然是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面对很多文献很难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效率呢?一般是先看所有的摘要和引言部分,有些人只看摘要是不够的,有时候由引言展开还可以查到一些文献,把自己觉得有用的地方划出来,要是电子文档要作一个阅读笔记,把文章的标号和主要内容写下来,等大致读完以后再筛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献,对于相似文献选取一两个进行阅读就足够了,如果综述分为几个方面,那每一个方面选1-2个仔细阅读,其他的重要的就看看讨论部分。因为我们是准备课程综述,要求相对低一点点,主要要求又快又好!
一般综述的面自然要比研究报告论文宽些,但是要是过宽,篇幅大而且容易变成泛泛而谈,而且要找到充分的资料工作量就会非常大。还要注意控制篇幅,一般的综述不要超过4000字。
综述具体研究的时候要避免空泛和资料堆积。千万不要把一大堆东西未经处理就拿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文章了质量了。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结尾的地方一定要作一个总结和展望,这样才能显示你文章的完整性。
实例:
公共关系学课程综述
(说明:正文部分要另起一页,从此开始在正文下部中间插入页码,正文部分4号宋体,参考文献4号宋体,综述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引言,课程概要,理论联系实际与心得体会,最后加上5个参考文献,课程概要字数是多于1000字,理论联系实际字数多于1500字,心得体会字数多于500字,总字数多于3000字)
内容摘要
(写作说明:内容摘要单独一页,写为什么写此课程综述,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综述的意义,字数要多于300字,少于350字,4号宋体)
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概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主体)与社会公众(客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所述内容含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实务与技术以及公共关系案例。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活动规律,公共关系活动的各类手段与方法及其特点。
其次,作者根据所学的公共关系理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针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及企业的形象展开了一系列的观点。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企业内部员工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写了作者的学习体会心得。只有掌握了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才能为今后服务社会,发展自身,实现自我价值作出必备的武器。同时,掌握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所服务的社会组织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以及帮助组织开展好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5年9月 我报考了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大港分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习这门专业我主修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公共财政学、西方经济学及公共关系学等。在所有的课程里我最喜欢的是公共关系学,因为它在中国开展的特别晚,而且有许多知识通过学过才有所了解,而且在实际工作当中是相当切合实 际的。所以我对着门课程情有独钟。我要努力的去学好这门课程,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体会这门课程的真正含义。
一、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概要
公共关系学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公共关系学就是以公共关系的客体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及方法的一门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主体)与社会公众(客体)之间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所述内容含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业务与技术以及公共关系案例。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学问,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应用、技术三个部分。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部门着重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公共关系发展和历史产生的历史、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和社会动力及其演化的过程,公共关系学的理论部分主要讲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公共关系组织结构与人员培训等等,公共关系学的应用技术部分对大众传播技巧,人际交往技巧,形象设计技巧,交往礼仪技巧,行业公共关系予以详细阐述。
“公共关系学”课程全书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有:绪论、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原则;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众的特点与心理;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沟通;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共关系与CT设计;公共关系礼仪;行业公共关系等等。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说她应用性很强,是指公共关系学的应用技术部分应用性很强,而且还在继续丰富和发展;说它是边缘性学科,是指公共关系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是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理论部分大。“公共关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公众及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大众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学等。“公共关系学”是在这些各门相关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同时它又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需要应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2.以管理为主导思想。“公共关系学”的四大要素为: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管理职能和双向沟通。其中管理职能的发挥贯穿着公共关系活动的始终。这种管理职能涵盖着管理职能中所有软性的手段,主要 执行社会组织对社会公众的协调、沟通、教育、引导。其管理范围超越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围墙,它既要对组织内部的公众进行管理,还要对组织外部的公众进行管理,是一种管理范围扩大化,管理手段软化性的形态。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公共关系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现实的操作技术与方法。公共关系理论是“公共关系学”的核心,但它只有在和公共关系应用结合起来时,才能显示出“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价值,并发挥出巨大能量。而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应用,又为公共关系理论的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提供了更新、更好、更全面的素材,并对公共关系理论的正确、实用与否进行检验,从而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我就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谈论一下我的观点,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证。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形象,设施和产品再 好,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关系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共关系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公共关系有着普遍的意义,而由此派生出的企业公共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指企业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 立起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以促进企业市场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管理职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公共关系一方面强调企业和公众的关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企业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本质的认识。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关系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已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至90年 代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名牌战略,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管理职能,究竟能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应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推进公共关系的发展,更有助于深刻认识公共关系在企业名牌战略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严重流失现 象,这个现象的发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公共关系运作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才流失对企业争创名牌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应该深入剖析找出对策。一般来说,员工为企业效力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其二是企业领导层状况,其三是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在这三个因素中,工资及福利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 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工资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高工资高福利确是一个诱人的条件,但已不是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后两点。首先是企业领导层的状况对员工的影响力很大,一个有胆识、有远见、团结奋进的领导层是吸引人才的“磁力源”;一个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切实解决员工困难的领导层是稳定人才的“粘合剂”;一个信任员工,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领导层是激励人才的“催化剂”。这样的领导层无疑具有招贤纳才的无穷魅力,因为在这样的领导下工作,即使眼前条件苦一点,福利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但人们能看到美好的前景,保持对企业的良好信念。相反,如果领导层任人唯亲、趋之若鹜,人们怎么会对企业产生信心呢?如此,势必造成“孔雀东南飞”的 局面。其次是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企业员工在满足了一定的生存需要后,还希望承担具有发展性、挑战性的工作,以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员工不能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会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驱使人们离心离德以至要重新寻觅一块能施展拳脚的新天地。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有两种重要方式:一种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出色的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每位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都有努力工作的愿望,关键在于领导如何激发,如何引导,以把员工的这种愿望时时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公共关系诞生后,首先就是在企业管理和运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后来它的影响波及到了各行各业,但实质上仍以企业运用为主。这是由于公共关系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流水作业线上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离开谁都不行;特别是商品经济还是 一种遵循竞争法则的经济,在公平竞争的同时,争取理解、支持尤其是争取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的理解、支持就显得万分重要。这就促使企业运用公共关系来塑造良好的形象,搞好与外界的关系。导致公共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还有政治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即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和现代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这些同样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公共关系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始终紧密相连,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一致的。公共关系追求公平相待,要求一视同仁,力求机会均等,而商品经济越发达,企业展开公平竞争的机会就越均等、越充分,公共关系就越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企业生产的各要素已经在全球流动,企业从原来的区位优势中解脱出来,争相生产集合全球优势的全球化产品,相互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按照相关的明确规则展开有序的竞争,公平程度随着竞争程度和透明程度的提高而大大提高,公共关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发挥作用的舞台也必然的更加广阔。
三、心得体会
在学习公共关系学的过程中,使我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共关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为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而且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总体看来,公共关系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渐成体系,并且逐步走上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吸取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引领着我国公共关系向纵深层次和成熟的方向发展着。当前,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已变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在各专业基础课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掌握了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对于今后服务社会,发展自身,实现自我价值都是必备的武器。同时,掌握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所服务的社会组织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以及帮助组织开展好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学》,张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公共关系学》,张克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公共关系学》,段淳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企业战略调整与重组》,林平凡等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公关无敌手》,江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二篇:科研论文撰写课程作业(二)
科研论文撰写作业(二)
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融入
——在云南省昆明市X中学初中的调查研究
学院:教育管理
专业:教育管理2008级
学号:08420101009
姓名: 李超超
2011年1月
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融入
——在云南省昆明市X中学初中的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过程,由此便衍生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关注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现实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正式向社会公布。新条例实施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龄前教育和9年义务教育被纳入暂住地教育部门统一规划、管理。根据新《条例》,今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龄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比以往必须“多证齐全”的入学条件更为宽松,流动人口只要有《居住证》就可以让子女享受学龄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作者的工作单位属于公办学校,位于昆明市螺丝湾旁,有很多从浙江、福建等地到昆明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子女以及从云南、四川、贵州等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或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或通过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有很大一部分在作者的工作单位就读。
二、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子女指年龄6一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一学期大约有半年时间)有学习能力的流动儿童少年。一般而言,流动人口子女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来到城市求学,他们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流动性强,年龄跨度大,知识掌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
2、公办学校
公办学校,即公立学校,指完全由国家出资举办的学校,学校的产权和经营权都属于国家,其资源配置机制主要由政府主导。
3、学校融入
一般而言,融入是指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载体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以此构筑良性互动群体为目标。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融入是指在学校积极创设条件下,民工子女作为外来群体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能符合学校行为规
范、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被学校教师和城市学生所接纳,最终实现城乡学生相互适应、彼此接纳、共生共存、共同进步的双赢。具体而言,在公平的价值理念下,使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能与城市教师、学生相融合,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研究现状(国外国内)
依据期刊资料搜索平台,了解到最早论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记者李建平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相关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主要涉及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质量问题和教育经费问题等。在梳理己有研究文献过程中,论文主要也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上进行归纳与分析,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研究,是否平等地享有入学机会。
2、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流动人口子女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两个大方面。关于民工子女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已有研究主要是以心理学为主导,而纯粹意义上教育实证调查较少。
目前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入学问题上。在众多研究中,如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流动人口身份的特殊性,经济收入较少、社会地位比较低,经常遭受他人的歧视,而这种歧视进一步嫁到了子女身上,流动人口子女城市生活犹如动荡的浮萍,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感,而接受城市教育又面临着许多限制和障碍,造成了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融入问题亟待解决。换言
之,倘若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市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敌视态度,导致犯罪率上升一,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同时,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而流动人口子女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然和谐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教育应当体现在为个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体现在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流动拓宽渠道,寻求沟通的新途径。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应当仅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公平、民主的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特别是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融入问题,帮助他们今后的发展;同时对于学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流动人口人员子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对于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过程(数据搜集)
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相关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前期研究、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现状和在校教育状况等,并结合教育公平理论来探讨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
题的重要性。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充分地呈现民工子女在入学后难以融入学校的问题。
从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后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考察民工子女的学校方面的困境,同时多方面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融入现象的成因(再生产理论)。
五、研究发现(数据分析)
(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融入的现状
1、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背景
2、流动人口子女与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内容)
3、流动人口子女与教师的关系
4、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的关系
5、流动人口子女之间的关系
6、流动人口子女的自我认同
(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融入的特点:根据调查研究总结
(三)、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的成因分析
1、谁的公办学校。
2、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国家、地方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相关政策;公办学校的条件,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相关政策;教学内容、教师意愿、同伴支持等
3、流动人口子女的自我认同: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资本
六、结论(讨论)
第三篇:生物冶金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为120~150字,并翻译成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一般3~5个。书写规范
2.1 论文文字和字数
字数2500~4000字。
2.2 论文书写
论文一律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在A4纸上,单面印刷。
2.3 字体和字号
(1)论文题目:4号黑体;(2)章标题:小4号黑体;(3)节标题:5号黑体;(4)正文:5号宋体;(5)页码:5号宋体;(6)数字字母: Times New Roman体。
2.4 封 面
论文封面要求书写题目(二号黑体撰写)、班级(三号黑体撰写)、姓名(三号黑体撰写)
2.5 论文页面设置
2.5.1 页 眉
页眉为
生物冶金技术概论 第 X 页。2.5.2 页边距
论文的上边距:30 mm;下边距:25 mm;左边距:25 mm;右边距:25 mm;行间距为1.5倍行距。2.6 摘 要
2.6.1 中文摘要
摘要(5号黑体,左顶格排),摘要内容5号楷体。摘要正文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5号黑体,左顶格排),关键词5号楷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标点符号。2.6.2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英文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2.7 图、表及参考文献
表、图要跟在文字之后。采用三线表,表序、表题应在表的上方,表注在表下方;图注、图序及图题在图的下方,图的大小要适中(宽60~1300mm)。
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正体)。外文字母的大小写、上下角标要分清。
参考文献格式:(在文章中以上角标按引用顺序注明序号)书籍: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期刊:作者.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
示例:
[1]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第四篇:安全管理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安全管理》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一、题目及方向
题目自拟,如围绕行业企业安全管理、事故应急管理、职业危害的控制与对策、校园安全、大学生安全文化等进行拟题均可。
二、论文要求
1、上交的论文包括封面、说明和论文主体三部分,其中,论文主体至少要包含题目、摘要、正文。
2、论文篇幅正文不少于2500字,摘要150~200字。
3、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设为2.5cm,右设为2cm,页眉和页脚为1.5cm。
4、中文字体用宋体,英文及数字字体用Times New Roman,全文行距为固定值20磅。
5、论文要求自己认真、独立撰写,对以下情况的论文作不及格处理:
① 直接从网上下载的;
② 抄袭别人文章,重合率大于40%的;
③ 简单地拼凑文献的;
④ 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的。
注: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6、提交论文打印稿和电子稿各1份,(电子稿为Word格式,命名格式:学号+姓名),由各班负责人收齐后统一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6月26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系别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年月日
说明
一、选题缘由
二、撰写过程
题目(三号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均为0.5行)
摘要:(小四号加粗,顶格)×××(小四号)×××(一级标题,小三号加粗;段前、段后均为0.5行)
1.1 ×××(二级标题,四号加粗;段前、段后均为0.5行)
1.1.1 ×××(三级标题,小四号;段前、段后均为0.5行)
正文部分(小四号)×××
第五篇:弱电系统工程课程论文撰写说明
弱电系统工程课程论文撰写说明:
1、课题选择:
同学可选择如下课题《浅析弱电系统工程的构成》、《新型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智能小区弱电系统搭建》、《创建智能家居》。课题也可由同学自行确定,但必须围绕弱电工程及其相关应用展开。
2、要求:
(1)、下周五下午之前提交,提交信箱:shujing@izptec.com。请提交Word文档,并用自己的姓名命名文件;
(2)、文字在5000~8000之间;
(3)、格式按学院统一格式编写: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编写格式规范
一、基本格式
各个组成部分按下述顺序依次排列
1.目录
2.标题
3.作者单位与姓名
4.摘要
5.关键词
6.正文
8.参考文献
二、学生论文编辑的具体要求
1.封面:全院采用统一格式,由各系、部到教务处领取。
2.目录:按一级、二级标题编排,如:
一、„„;㈠„„等。
3.标题:要求中文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黑体三号字。
4.作者单位与姓名:置于标题下一栏。要求标明专业与班级、姓名,宋体小四号字。
5.摘要:“摘要”二字前空两格,黑体四号字;摘要内容200字,仿宋小四号字。
6.关键词:“关键词”二字前空两格,黑体四号字;关键词要求3-5个,黑体小四号字,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末尾无符号。
【注:上述3-6项连排,但要求4与5之间空一行】
7.正文:正文与关键词之间空一行,正文的一级标题为黑体小四号字,其余均为宋体五号字,两个一级标题之间空一行。
8.参考文献: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四字前空两格,黑体小四号字。参考文献内容为宋体五号字。
参考文献内容按序号排列,详见下例:
[1]张勇:论科学发展观[J],新华文摘,2006⑵。
[2]杨广:科学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3]吴华:科学发展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6.5.8。
其中:J代表杂志,M代表专著(含教材),N代表报纸。
附:学生论文例文
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方略思考
(市场营销专业营销08(1)班,王力)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小流通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客观地审视中小流通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环境威胁的基础上,提出必须针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比较优势,妥善化解其环境威胁,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培植企业的竞争力,立足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提升其贡献度。
关键词:中小流通企业;比较优势;环境威胁;方略
Thoughts on the general pla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is being perfected, the function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Based in the objective view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nd threats from the outside surroundings,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an idea tha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must take a road of deep development, using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dissolving the threats from outside surroundings, to as to foster their comparative power.Thus they can get stronger and contribute more.Keyword: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reats from outside surroundings
General plan
随着我国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小流通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流通体
制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统筹考虑众多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问题,要客观地审视中小流通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环境威胁,以战略眼光看待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致力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提升中小流通企业的贡献度。
一、中小流通企业的作用与比较优势
市场化的推进,使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我国流通业客观存在企业分散、弱小的现实。但是,鉴于我国的客观现实状况,并不能因此看淡流通业与中小流通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中小流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商品市场的主要组织者,成为担纲商品市场的支撑力量;是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农村市场的中坚力量;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对稳定财政收支的基础和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确看待中小流通企业,决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抓大放小”决不意味着忽视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与此相对应,我国的中小流通企业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其作用的重要,也是因为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基础。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小流通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具有下列比较优势:
(一)产权明晰,资产配置的体制优势
由于国企改制、“抓大放小”、股份合作制等的推进,使新生的中小流通企业得以实现的产权明晰,他们和众多的民营中小流通企业一样,权责制关系明确,具备了有效的动力机制,为资源配制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产权明晰,中小流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界定清楚,预期稳定,有利开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经营方式灵活,市场进退的成本费用优势
市场的多变,客观上要求企业增强应变能力。中小流通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其投入成本较低,抢先或跟风灵活,随机应变能力相对较强,转移或退出费用较低,具备“船小调头快”的优势。
。。。。
二、中小流通企业面临的环境威胁 11 刘国光:《先导产业:流通产业的转化目标(代序言)》,《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1中小流通企业的比较优势,表明中小流通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小流通企业所面临的诸多环境威胁。就目前的市场情势判断,中小流通企业遭遇的环境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小流通企业虽然不乏足够的劳动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导致企业职工的职业观念淡薄、敬业精神差、责任心不强、技能水平低,直接影响到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
1.传统意识束缚。人们大多期望就业于大企业、大公司,具备良好的工作归属。因此,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团队素质。
2.工作稳定性影响。小企业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出于对下岗、失业、无保障的担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无法配置于中小流通企业。
„„„
(二)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
三、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基本方略
做强中小流通企业,必须在正确认识中小流通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环境威胁的基础上,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培植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可采用如下方略:
。。。。
参考文献:
[1]卢继传。对于做强中小企业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3,(9)
[2]许萍,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及其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3]侯水平,地方政府调控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4]陈文玲,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新进展[J],商业经济文荟,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