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2(xiexiebang推荐)
“读——写——评”新作文三部曲
——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高中作文是语文试卷中最大的一块蛋糕,而且是一块奶油蛋糕。但鉴于作文一向是学习的难点,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放弃了上面的“奶油”,只想保留下面的蛋糕——基本分,但是时间一长,疏于训练,很多同学的基本分也越得越少。如何帮助学生保有上面的“奶油”,使学生的作文获得高分,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索的问题。吕淑湘先生曾评说的“少、慢、差、费”也确实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也确实有着这样的困惑,在不断的实践中,对作文教学我有了更多思考,也做了很多尝试,我把它概括为“读——写——评”。
一、读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就是为什么要“读”,其次是怎么“读”。
1、为什么要“读”
在高中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就作文讲作文,但收效甚微。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学生视写作为语文的头号负担,无非两种情况,“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是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有货倒不出,缺乏一种将材料转化为文字,准确地表述个人独特感受的能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们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爱写到乐写,这里借用诗圣杜甫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进行长久的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书中找养料,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从模仿起步,慢慢提高写作水平,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不学《诗》,无以言。”缺乏语言营养的学生,他的言语也必然呆板,灵气全无。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而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多次感性地接触语言规律,虽然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感性体验,但无形中锤炼了对语言规律的感觉,即语感。
2、怎么“读
在高中阶段,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下,如何让学生有所积累,克服“少”“慢”的状况。指导方法尤为重要,读书笔记是积累的很好方式。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阅读一些东西之后,当时有很多理解和想法,也享受了文中很多优美的语言,但没过多久,就会有所遗忘。读书笔记是精简和强化记忆的最好方式,而且,如果能调动整个班级互相交流,更会提高积累的数量和速度,当然,也就为写提供了很好的质的保证。另外,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
二、写
关于写,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激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选择“随笔”作为兴趣的激发点,因为对老师的“命题”作文,学生总会觉得“面目可憎”,在写的时候就会应付,而且“言不由衷”。不如让他们写些“真心话”。但只写还不行,要把好的“发表”,具体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此促进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这种成功也会促使他们去更广泛地阅读。在实践中,也因此发现学生的写作力是无限的,如以下几篇就是很好的例证: 《竹》
剑叶横斜指苍天,蛇根蜿蜒破石盘。沧海桑田终不改,欲上青天揽霞看。《如果》
真相被虚伪掩埋 我愿做一粒种子 长在虚伪之中 然后
破土而出 在枝叶上
用耀眼的阳光 写出真相
昭示着属于自己的 那份真实 《无缘》 一分春水 两份流年
我在你的江南
寻寻觅觅
这几篇文章有古体诗歌有现代诗歌,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多现实的评说,也有关于精彩的爱情故事。这几篇作品的展示不仅是对作者的鼓励,也是对班里其他同学的激发。
二、评
作文训练,最终还离不开高考,因此我们还要有的放矢,在“读”为先行,“写”为激发以外。我还是适当的安排他们做些“命题”式训练。但在这一板块,我的侧重点更多的在评析上。
首先注重文体的评析。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像奔驰在草原的野马一样,毫无约束,肆意发散。因此,再我看来作文教学忽略了文体训练,就会导致学生文体意识模糊,各种题型写作的应变适应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花功夫,除了讲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外,在进行各种文体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文体的评析。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评析方式——范文赏析、问题点拨外,我更多的采用对比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如下面一次作文教学:
训练题目: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1)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
(2)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请以“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训练目的,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散文和记叙文。因为,在考场作文中经常会设计到这两种文体,可是,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自己写好的文章自己都说不清写的是什么文体。所以,在这次训练中部分同学写的就是记叙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范文赏析,训练目的就不能完全实现。因此我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两类典型的优秀级作文,一类是记叙文,一类是散文。先读,让学生去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习惯于听范文的学生大都从语言的角度,去赏析。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文体。两篇例文节选如下: 记忆
(一)小时候的那段记忆,基本上都是被母亲占满,然而,概括起来却只有两个字“挨打”。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心血来潮去捉鱼。„„
记忆中,母亲打我最狠的一次是在那年的秋天。„„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母亲在我上初中后就不再打我。透过知识的窗口,站在道德的台阶上,记忆中的“挨打”二字,幻化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记忆
(二)记忆就是那么一多花,快乐的它会绽放,悲伤的它会凋零。绽放的记忆。夕阳西下,„„ 楼前月下,„„ 凋零的记忆。
那天,晚饭过后。„„
晨星暮霭斑驳而至,山山水水叠映而来。记忆中雀跃的浪花无一不泛着幸福的色彩。就让那些不该开放的全部凋零。多年以后,在我心中的那片绿草地上,也许会花香弥漫、景色怡人。到那时我也会陶醉在那一片绽放的花丛中自得其乐!
这两篇文章在文体上截然不同,通过评析,很容易让学生分清记叙文和散文写法的不同。从而提升他们驾驭不同文体的能力。
其次注重语言的评析。在作文评讲过程中,很多时候,老师都喜欢整体评讲,我也不例外。因为,这样的作文课好驾驭,只要找好范文,课堂内容也很容易充实起来。事实证明这种泛化式的评讲,收效甚微,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开始尝试细化式的评析。这种评析的重点我把它放在了语言上,因为对90%的学生来说,语言水平差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很多同学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至少也得写过几百篇。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写过几篇而已。因为针对几种类型的作文,他们的语言总是那些。这不单纯是所谓的“套板反应”,更是“惰性思维”使然。有位学生就曾说过“我的这件有意义的事,从小学写到初中又从初中写到高中。”一篇文章用了多少年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而且“这篇文章”的水平还没什么变化。这种“惰性思维”自然和学生个人有关,但更在于语文老师未能很好的引导,使之打破这种“惰性思维”。在作文评讲中,受关注的永远是那为数不多的几篇好文章,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大多数同学以“仰视”的角度或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去听,过耳则忘。
那么,如何在语言方面细化式评析呢?首先,评选作文范围要广。根据情况每次选择20%——40%。其次,选择的类型要多。好中差类型的作文都要涉及。另外,每次语言评析的侧重方向要明确。如侧重修辞的,侧重描写的,侧重议论的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作文评讲课上的态度明显积极多了。而且,部分同学在语言的运用能力上也明显有所提高。另外,为了应对高考,“限时”训练也必不可少。对于“限时”训练的作文,给予分数是有效的手段。但如何评分也是相当重要的。鉴于人情或是出于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考虑,语文老师在给作文分式,愿意给高分,却不忍心给低分。于是有了所谓的“起平分”,以高考60分的作文标准计算,这个“起平分”大概就被定位于42分。这样以来,每次,一个班的作文80%都是在40—45之间。于是,作文这个语文试卷中比重最重的一部分,几乎就每了区分度。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不想写作文,不想好好写,最终也写不好作文的局面。
因此,在我的实际的作文教学探讨中,我认为读——写——评实际是互为因果的环形结构。不“读”,无从“写”;不“写”,没法“评”。“评”得好,可促进“读”;“读”得多,可促进“写”;“写”得好,会更想“读”。
总而言之,不断地思考和尝试,让我的作文教学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对于“读——写——评”这种新作文三部曲,在教学中它的内涵也将不断被丰富!
第二篇: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3年高考硝烟早已随风而逝,看着学生的高考成绩,读着各地出现的满分作文,就不禁想到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想到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成败甚至是学生个人整个高考的成败。下面谈一下我对高考作文及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缺乏源头活水
学生从小学开始写作文,一直到高中,但细看学生写的作文还真不敢恭维。高考改卷时看到不少学生的作文还停留在小学水平上,有些作文甚至有严重的历史地理知识的错误,看后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想一想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经常认为,一个学校应该体现一种文化氛围,学校应该是书香型校园,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很重要的。金庸先生曾说过:“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是现代社会的呼唤,是祖国腾飞的需要。校园是学习的“伊甸园”,我们在书香校园里读书、思考,丰富思想;我们在心灵沟通中对话、感悟,品味生活;我们在求索之路上实践、发展,积淀人文精神。读书,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幸福;读书,使我们的思想更成熟、更健康。“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让书香洋溢生命的魅力”,应该成为我们全体师生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追求。
二、作文教学受高考制约,缺乏良性生存发展的环境
这句话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的确是事实。
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媒体和专家都认为话题作文是最好的考场作文形式,但实际上我们无权去找理由说谁是谁非,它们本应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现在除了广大的高中生在训练话题作文外,初中也完全是话题作文训练了,甚至小学也“不甘示弱”“后来居上”了!实际上作文教学能不能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吗?尤其是议论文,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都没有系统地“训练”过,实在是无逻辑无顺序无意义的泛泛而谈之作!高考指挥棒已经造成作文教学的许多硬伤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真不是我们这些“教书匠”能回答的,但我们真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三、作文教学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
这样,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四、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缺乏激情的引导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想让孩子们爱说话,说好话,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生动形象、风趣严密的语言能力;想让孩子们热爱作文,教师自己要真正热爱作文。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
我们首先为学生高中三年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们如果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3.推荐佳作,让学生阅读有收获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与感悟,学生将所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后,教师将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了阅读是有收获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
总之,作文教学是重头戏,作文也最能激发学生的灵性,看出学生的思想,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方面动点心思,争取高中三年让学生写出文体特征鲜明,语言生动流畅,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的好文章来。在这方面也需要校园大气候的正确引导,每个老师都应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作文教学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中学750000)
第三篇:高中作文教学的设想2
高中作文教学的设想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的地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种种弊端,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得不到提高。本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力求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积累 训练
学校教育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的地方,对学生素质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种种弊端,作文教学陷入 “教之无味,弃之不能”的困境,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得不到提高。
作文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我们现行的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基本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传统方式。教师一般采用“指导一作文一批改一评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作文课往往是教师先给学生确定主题,再要求思想健康,然后读几篇范文,就让学生去写。每次作文学生搜肠刮肚却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
作文批改走形式。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但是,要求老师对所有学生的作文都以不少于学生作文的时间来批改,也是不切实际的。大多数教师在批改方式上单一全批全改,没有采取一些适应实际的批改方式。这种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自主合习,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达不到教期望的效果。
作文只是当作任务。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大检查才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不得不去写作文。可想而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作文.我想作文训练的要求一定不会落到实处。这样的作文训练只是耽误了学生的大好时光。长此以往,师生都对作文望而生畏。写作全程训练中,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外,还要教师得力得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解作文的要害.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训练。
冷观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可谓作文教学路漫漫,走出“雾”区付艰辛。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力求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猎手
“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有创意地表达。” 《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是这样要求高中学生,不应只是单纯的观察者,而立该是生活的猎手。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时与事就是章不可缺少的素材。文章一旦离开了素材,就犹如巧妇难为米之炊。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中最难的是培养学生如何用心。有人观览了一百座山等于观览了一座,而我们应培养学生观览一座等于观览一百座。学生的游记中,大都犯山径之字形,山都笔直、涧底流清泉、峰上绕白云,偶有导游的解说和陪伴,攀到山顶时大多背诵杜老“一览众山小”的警句,也一律对风景区胡乱涂抹“到此一游”表示愤慨„„这里,东西南北的山,千峰千面的山,几乎同化成一个模型。爱因斯坦郑重地说过,“力求从思想上去掌握事物”。有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本是无限丰富的,一朵花既然是一个世界,它也就无限丰富,有限自然就包含无限了。所以应培养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置身景观中,不仅参观,更需参悟,景观到处有,心到景相随,游一山而观千山,以一花而知万花。我们只有培养学生置身同一山中,观览出一峰千面、一水百态来,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只有成为猎手,才能将一景看成多景,即使在人们不认为有风景的地方,也可赏出惊心动魄的美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认识这些事物,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教师的工作是从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观察留意,进自我搜集整理.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写作目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空间
上课前教师通常以自己有完备的教学材料和精巧的教学设计而“踌躇满志”,往往教师花很大的精力建构起来的教学并不能与教学预期收效成正比.教师的热情投入与学生欠写作激情的反差现状令不少语文教师百思不得其解。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不吝夸奖。同时应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出题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当学生完全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手写我口时,作文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在课堂给机会学生表达、交流,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主人的乐趣,也给他们在交流争鸣中充分的语言表达及思想碰撞的空间。教师不宜下简单的结论.可以让学生保留看法。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在读、听、说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切切实实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处处体现作文教学;以写促读,以写促说,真正使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为作文而作文。在写作训练上,特别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现实中智慧的火花。写作中,只要发现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真实的提高,就要及时表扬,哪怕只是闪光的几句话,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意识和写好的欲望,也会在反复实践中对写作产生感情并在生活的感受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以上的描述可以说是作文教学中争取达到的几种境界.即“懂得知识— 产生渴望”。从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与对策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真正把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使作文走向生活。
总之,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一方面要多表扬学生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写作空间.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创作出出乎我们意料的佳作。
三、调动学生激情,关注学生体现自主精神
近几年的学生高考作文中常常出现情节生编硬套、无中生、无病呻吟的情况,为了写自己的坚强就一定要编出父母双亡、家庭破碎,仿佛不这样不足以感动人,为赋新词强说愁”,长此以往.学生对此反而习以为常,对写真情实感反而不自然或怀疑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学生的写作情绪常常处于一种情感激奋状态。没有了感动、感受和发现,就不会产生文章的灵魂——思想感情,也就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自然就会感到“没有写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平等的教与学的平台,拓宽师生互通信息的渠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注学生的写作需要.就是了解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想怎样写;了解学生最成功的创作体验,最想渴求的帮助;包括要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师生受关注的角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受关注.并且可以放开思想包袱,不一定要写教师硬性规定的内容、主题,甚至是文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自己教的学生为注对象,在课堂内外,充分让学生说他们的困惑,说他们感兴趣的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拓宽视野.不仅解决“无米之炊”之忧,还让学生的美丽生命融入作文学习中,人文性的。有创新思想的作品就会呈现在老师面前。多些换位思考,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真真切切关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得到更多的帮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作用。开展灵活多变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拘泥“教师布置,学生写”的简单模式,为学生打开多扇生活之窗,让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知汉、思想、审美的补给。鼓励他们与生活碰撞,对生活有独立的个性审美情趣。作为关注学生的教师,就应紧扣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审美创造力。改变作文教学简单机械的操作.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学生就能写出惊人之语.
四、实现训练的多样化
于漪老师非常重视系统训练,她曾说“作文做通盘的考虑,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要求是什么,如何循序渐进,如何环环相扣,学期初就应成竹在胸”。而采取多样的训练途径是直面学生作文现状的必然选择,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强阅读积累。学生要获得大量写作素材,除生活体验外,还要加强阅读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题目,再好的构思,再好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话说,那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始,就做好学生的物质储备工作。笔者主张应指导学生阅读《读者》一类杂志上的经典美文,因为这些文章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学识,还能让学生学会作文的方法。自古读写不分离,阅读是写作的门径之一,为了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我们要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场境,把阅读需要还原为生活需要,把阅读活动还原为生命运动,解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创造性审美意识。读为手段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说来,阅读的文章越多、阅读能力越强的人,信息储藏在脑中,有助于以后的写作。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说明学生掌握了知识;如果他能将阅读得来的信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那他的写作水平就会越高,因为阅读开阔了作者的眼界,并为作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就能够超越模仿,实现写作的升华。
2、探寻拟题方法.为文章争光添彩。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心灵窗户.透过题目可见文章的灵魂与主旨。针对学生拟题不力的问题,教师应做好方法的指导:笔者以为要想拟出优美的文章题目.不妨运用以下方法: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像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发挥想象.拟定亮丽题目。写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似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3.依据材料“偷粱换柱”.做到熟能生巧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人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实进我们熟悉的素材,方能娴熟运笔,写成文章。例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白拟题目,写出文章。有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了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作者完成了从未知领域到已知领域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因而取得了较大成功。
五、采取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理解能力有别,就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写作能力、创造能力也有差异。若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习作,只会抑制学生的写作兴趣,阻碍其发展。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差异”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实行多元评价机制,重视过程评价,提倡个性化作文,克服和消除阻碍学生作文的恐惧心理,激起学生写作的火花。例如要求学生写随笔,没有任何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教师定期检查。没有了限制,学生反而兴趣高涨。他们在随笔中畅所欲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些同学还给自己的随笔本子起一些诸如“心情篇”、“快乐老家”、“梦之港”等新意迭出的名字,甚至画一些插图、卡通画等,结果作文成了乐事,写作水平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我们要强化写作数量,“百练笔生花”,淡化教师批改,批语既要针对学生的敏感区,又要显现人性化,可以取消作文本,代之以活页稿件,尝试改变教师一人批改全班作文的单向交流为全班共同参加、交换批改的多向交流的形式,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增强学生的创作灵感。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探寻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
第四篇:高中换位思考作文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1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换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另一种美。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身份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同是一朵花摆在面前,会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怀,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舂泥更护花”的深刻。你不能苛责寄人篱下的林妹妹的伤怀,你也不能否认落红护花的事实。你能做的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一朵花的丰富内涵。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发生矛盾。怎样才能缓解这些摩擦呢?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事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替他人着想。毕竟,每一个人在其他人眼中也是“别人”。坚持换位思考,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和谐。
“换位思考”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东西,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伴随在我们的左右。日常生活中需要换位思考,工作中更需要换位思考。松下公司对一位员工的重大事故并未作出开除或是降薪的处罚,而是耐心的和他分析事故的原因,因为公司领导知道,如果他是那位员工,一定会对自己的失误造成公司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懊悔。这样的换位思考,使松下凝聚力大大提高。甚至在公司效益下滑——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员工集体主动要求降薪。因为我们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因为我们换位思考,我们在交往与合作中才会变得愉快。因为有了“换位思考”,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充满人情味儿。
生活是需要“换位思考”的。因为“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镜,让我们更好的读懂别人,读懂生活,读懂社会,此刻的我们便学会用单纯而善感的心去感受世界多角度的斑斓,体味生活中别样的美。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2
以前的我,任性、骄横,从不会替他人着想,也许是这样,我的人缘很差,没人愿与我交朋友,可是,经过那件事后,我终于学会了换位思考。
记得那是一个昏暗的日子,我在外婆家玩。咕咕咕……哎哟,肚子饿了,外婆,帮我煮碗饺子!我对正在扫地的外婆说。哦,好呀!外婆笑着缓缓地走进厨房。不久,她就端了一碗饺子出来。哎呀,你端出来干什么,放到里面的桌子上去!我也不知怎么了,心中突然升起一股怒气,走进屋里坐下。外婆一手支撑着患有风湿病的腰,一手端着碗走了进来。那我出去了。外婆语气还是那么平和。去吧去吧!我不耐烦地说。端起碗吃了起来,咦——好淡呀!我走进厨房想放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外婆——盐在哪里?我大声向门外喊。等了会儿,没有动静。我又叫道:外婆——进来一下!你出来吧。许久,外婆就这么回答了一声。哼,连盐都不肯来为我放,什么意思呀!我按耐不住心中的怨气,气冲冲地走上了楼。不管她了!我这样想着,也没有再下去吃饺子。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下楼,外婆在烧饭。她也像中了邪似的,不理会我。过了会儿,听她小声嘀咕:早就听说脾气不好,没想到这么差!往我一向这么疼她,真是瞎了眼了。我愤恨不平地说:你脾气好,好也不愿意来帮我放把盐!我耳朵不好,又没听见。外婆也与我争论起来。我叫你进来你为什么不进来!我愈发生气了。我刚扫好地,又要帮你煮饺子。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腰不好,当然要休息了。外婆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听罢,我内心早已是波澜不平了:照外婆这么说,整件事都是我错了,外婆又不会骗人。我一向是骄傲野蛮,怪不得朋友都一个个离我而去了。许多事实际上都是由于我的任性而产生的不可弥补的过错,不是吗?
我恍然大悟了,真正要改的是我从不替他人着想!我充满歉意地对外婆说:外婆,是我错了,请你原谅我!外婆俏皮地刮了我的鼻子,笑了。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3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抱怨某某人做事糟糕,做得不对或不理想,可事实上有多少人将自己放在当事人的角度上思考过呢?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就会减少许多误解。
前不久,我们几个班干部提出熃淌液竺娴暮诎灞ú灰总是由固定的几位同学来办,应该大家一起想点子,没准可以想出更富有创意的设计。现在机会来了,又要办新的黑板报和艺术橱窗了,这次就靠我们几个班干部来“大显身手”一番了。
星期六上午,我们约好来到教室,开始设计黑板报。可是两个小时快过去了,黑板上仍旧一片黑,没有一丁点儿色彩。在一番挖空心思之后,我们终于设计出了报头、边框。可是画完以后大家才发现,报头一点也不美观,线条又很粗糙,板块之间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很不协调。大家不得不又加工、修改甚至重新再来。苦干了一上午,总算是基本完成了。
下午我们又设计起了艺术橱窗,整个下午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然而第二天下午再次来到学校时,我们才发现前一天的作品很不美观,于是又重新开始布置。花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我们才将一块黑板,两块橱窗全部布置完了。
从前,我总认为别人办的黑板报并不漂亮,橱窗的布置也不够精彩,可现在自己实践之后才体会到:原来有些事看着十分容易,可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我只评论别人干得不怎么样,可自己呢?自己不也同样办不好吗?因此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充当评委的角色,经常评论别人的不足,似乎把自己看得很伟大。当真正的任务落在我们头上时,我们却又感到无从下手。好不容易理出了些许头绪,就忙碌了起来,到头来即使不差劲也不比别人强。
因此换位思考往往能够使人正确认识事物,也可以减少对别人的抱怨,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4
小红站在几千米的山顶对正往上行走的丽丽大声嚷着:快点哟,山顶上离天很近,景色随手可抓哟,比你半山腰的景色要美上十倍哟,伴着回声小红的笑声飘向山下
等丽丽爬上山顶时,小红正躺在草地上望蓝天呢,丽丽拉起小红就和她理论起来,你说山顶的景色好、离天近,可我半山腰的景色更迷人呀,两人各说各的体会、各说各的己见,好象非要争个什么出来似的。其实,她俩站在不同的高度收尽眼帘的景色定是不同的感觉,只是高度与环境不同收获也不同罢了。没有什么标准来约束,只是换位想想就好了
现实生活中的琐事也是一样,有这样一个朋友工作中很认真,领导交给的任务每次都是认认真真地完成,可每次领导不是说这个标点用的不对,就是那句话前后顺序不对,搞得他心情很不愉快,事后常常和我们发发牢骚,就这件事而言不能说他和领导谁对谁错,换一下位置可能他们谁都会那么做
邻居王姐守寡多年,有时遇到烦事或不开心的事就对同事絮叨一下,有理解的同事时常劝说、开导一下,可有多事的人背后难免说三道四,如果,你要是处在她的环境心情可能和她一样,当她遇到风雨时也需要避风的`地方,也需要有个依靠的肩膀呀,换位想一想就会理解她的心情了
还有现实生活中有时找熟人或朋友办事难免有办不成、办不好的时候,这时对方从自己的“心情”出发就会对对方埋怨甚至不理人家,这样既伤了双方的感情又失去了朋友,要是和对方换位想一下就不会伤了和气的
其实,站在不同的高度、处在不同的环境,人们的收获与理解各不相同,没有经历过的事就没有发言权,无论何事没有十分完美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换位想一下,人们就会心平气和,事情就会朝着“阳光”的方面发展了,所以做事就好学会换位思考。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5
老师拿着一大批试卷走进教室,我们心都惊住了。不过,老师说这次我们班考得特别好。
老师从试卷得分第一名开始报,报到最后一名时,她先是一愣,才说道:“小东,57分!”大家又一次哄堂大笑,这已经是这位转学生第39次没及格了,我们常常怀疑他,是不是智力有点儿问题。
全班同学中,就属我笑得最起劲,每次听到他的分数,我总会笑得站也站不直。为此,老师找我谈话过好几次,希望我不要嘲笑他。可我怎么也改不掉这个毛病,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愚笨的男孩。
我和小东住在同一个小区,我家在三楼,他家在一楼,虽然住得近,但我却不怎么与他一起玩,因为我认为他的智商实在是太低了。
一天深夜,我打着哈欠回家,无意间瞟到小东家的灯居然还亮着,便上前去探个究竟。透过窗户,我看见小东正在灯下拼命背书,他认真、专注地背着,至始至终他都没发现我站在他家窗前。
这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从他的眼神中我仿佛读到了他的不服输,大家越是看不起他,他就越认真。
我呆住了,过了一会儿,又想:我应该换位思考。之前,我的哄堂大笑,得到的是我一时的开心,我却从没想过小东当时的感受,他的学习不易已使得他的心寒冷无比,我们还起哄嘲笑他,不是给他雪上加霜吗?
或许,他真的有点儿先天不足,但他依旧没有为此失去信心。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多一些帮助与鼓励,而不是在考试考不好的时候迎来的一场嘲笑。
有许多事情,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的话,或许爱与真情就能给到彼此……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6
“叮铃铃——”“下课,同学们再见!”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齐声欢呼,教室里立马吵闹了起来。有的同学下了楼,去打篮球,但绝大多数的同学则是留在了教室内。
我出去上了个厕所,回来时便看一大群男生围在我同桌的座位旁。他们直接拉开了我的椅子,一个人甚至坐在了我的桌上。我因为想要写作业,于是便将他们赶走了。
没想到,才过了两分钟,同桌那群“狐朋狗友”又一个一个地向我这儿围过来。他们一个个挨着,挤来挤去的,把桌子摇得晃来晃去。无奈之下,我只好去了好朋友那里找她聊天。
我很不明白,他们如果想要聊天,可以找一片空地聊啊!就算他们不想要出教室,想坐我那儿聊天,那么和我说一声,也就可以啦。我已经说了,我要写作业,可他们还是围过来,如果我抢了他们的位置会怎么样?为什么要抢别人的位置呢?我很郁闷。
下午放学了,我留下来等朋友做值日。这时,他们小组内的人发生了争吵。“为什么要我丢垃圾?我今天已经做过公地了!”“你是男生,就多干点活吧。”他们的组长不平不淡地说。最后,那个男生十分委屈,但还是去将垃圾丢了。
与朋友一起去托管的路上,我一直心不在焉,朋友叫我,我也像还在梦游一样。早上的事也好,下午的事也好,为什么那些人都不会换位思考一下呢?一个人已经做了最累最辛苦的体力活,确实不应该再接着做另外一件体力活。其实,要让他同意是很容易的,只需要礼貌地询问对方的意见。只要不过分,大多数人都是会同意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心比心地替别人思考。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高中换位思考作文7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题记
人的一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活着总会犯一点点错误,但是犯了错就要改正。
母亲是一个辛勤的园丁,用她甘甜的乳汁灌溉着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每天早上母亲三点钟就开始起来做早点,做到了天亮然后就用车拉到外面去卖,挣回来的钱不仅要支持家里的费用还要供我和弟弟上学。每次母亲从外面回来之后每天晚上还要唠叨几句对我们说认真读书,以后出来就不用好像我们这么辛苦,早上半夜三更起来,出去还要被太阳晒,有时候下雨时还要被雨淋,还说如果不认真读书以后可能比她还惨,但是我一句话都听不进去,有时我反而还还骂回几句。但是换个位置站在母亲那个角度去思考想想真的非常不应该,因为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长大成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得更好,每次母亲从外面买东西回来都是舍不得吃,每次等我和弟弟吃完之后吃我们剩下的。
换个位置去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其实是非常爱我们的,她自己舍不得买一件好的衣服穿,而我们每次买的都是名牌的衣服给我们穿。她自己每次买东西自己都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她留给了我们吃,但是我们为什么却不能体验她的辛苦呢?为什么她做生意那么辛苦而我们学习还要让她那么操心呢?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好不孝顺啊,为什么母亲做生意那么辛苦而我学习却还要让她那么操心,为什么我的任务为什么还要父母来监督完成呢,难道我自己不能完成吗?现在想起来我错了,但是错了就必须改正,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原谅。我以后再也不会让母亲失望啦,我会认真学习争取做到最好。
第五篇:高中作文教学思考之素材篇
高中作文教学思考之素材篇
湖南省临澧一中陈芳
作文能力是高中语文各种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中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成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学生的作文很难“凑齐”八百字的文章,我觉得主要是素材积累不够或者不会灵活运用。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谈怎样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让学生收集积累写作素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搜集作文素材。
1、从语文教材入手。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或塑造可歌可泣的人物,或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这些也都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大而化之,不够重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对这些素材驾驭归纳和整理,比如,我们高二选修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素材书。每篇文章都可以从文言知识、著作思想、写作素材这几点来把握,在学习顾炎武的《日知录》时,我的学生就积累这样的素材,顾炎武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我们今后的文章也要有益于天下,写一些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称道别人善行的文章。还有的学生这样体会,顾炎武说文须有益于天下,我们做人也须有益于天下。也有的学生根据顾炎武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学生不同意,认为怪力乱神之事并非无益于人,那么《西游记》《聊斋志异》又怎么说呢?„„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很多的作文素材。日积月累,学生通过对教材名篇的感悟和体会,既增加了对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自己的感情世界。积累写作素材是再创作之源,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到锻炼,思维为之扩展。只要立足于课本这眼深井,努力挖掘,文思与灵感一定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关注生活热点。
社会热点问题,或弘扬先进,或暴露黑暗面,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我经常引导学生加以关注,指导他们从电视、报刊等媒体方面搜集和整理热点问题中的感人事迹,以及暴露出来的阴暗面。2008年的汶川地震,神州五号、六号进入太空,以及奥运会、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等等,我都引导学生予以关注,给他们印发相关的材料,寻找相关的资料,及时给他们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报道,在教室里张贴一些热点人物的事件图片,努力在班级和同学之间营造一种关注热点、评论热点、搜集整理热点、敞开想象热点的浓厚氛围,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和风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又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3、关注自身爱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自己熟知的领域懂得多,挖得精,我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搜集各方面的作文素材,从自己熟知的领域和角度入手,查找
自己所喜欢对象的特点、爱好、行为,以及感人事件,并在班上加以交流,于是张艺谋、于丹、金晶等许多名人感人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通过这种方式被众多学生所熟知,被大多数学生所掌握,成为作文的有力素材。
二.搜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素材,在写作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材多用的技巧。
例如有这样三个作文题,a.人生时时面临诸多诱惑,权重的地位是诱惑,利多的职业是诱惑,光环般的荣誉是诱惑,畅快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漂亮的时装、可口美味都是诱惑„„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该怎么办? b.我们都有过跑长跑的经验,当长跑跑到一定的时候,身子会感到特别的不舒服,整个人就像面临死亡似的难受。可是一旦越过了极限,跑起来就不那么难受了,反而畅快了,这就是“高度”,一个考验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高度”。C.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无论在多平静的海域,总会有起起伏伏,总会遇到风浪的打击。“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勇气,还是选择退缩?我们可以根据掌握的有关巴尔扎克素材灵活运用,应对自如。
例文1做律师是一个赚钱而体面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父亲让巴尔扎克学律师,可巴尔扎克抵挡住了名和利的诱惑,宁可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靠借钱度日,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正是这种“拒绝诱惑”的坚毅品格,才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例文2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这可以算是一个一般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可是巴尔扎克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正是他具有这种坚毅的品格,才使他跨越这一“高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使他的作品永垂青史。
例文3 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靠借钱度日,这对于一心热爱创作的巴尔扎克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挫折。但他没有气馁。他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正是凭着这种坚毅的品格,巴尔扎克勇敢面对挫折,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这三段例文灵活运用了巴尔扎克的素材,论证了三个论题,可以说是一材多用,通过这样一材多用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素材,才觉得有话可写,有内容可以表达,这样可增强学生内心的信心与快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写作的动机。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