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消费信贷领域存在的信息非对称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一、当前我国消费信贷领域存在的信息非对称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所谓信息非对称即指只有某些参与者拥有特定的信息而其他参与者并不拥有这些信息、我们可以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和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不同的角度划分信息非对称,在此我们主要根据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划分,将非对称性划分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的模型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的模型为道德风险模型。一般将道德风险定义为参与者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将逆向选择定义为由参与者错误报告信息引起的问题(Myeson.1991)。信用方面的信息非对称对于我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逆向选择的大量存在。由于消费信贷要求者与银行拥有的信息非对称,于是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银行会倾向于作出错误的选择即逆向选择。具体而言,我国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高效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加上我国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监管,银行为了避免作出放贷的错误选择(贷给信用能力较差的个人),其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信贷效率低下。其实此时银行已经作出了错误选择,他对于信用状况好的信贷需求都也进行了不必要的资信审查,这部分审查实际是资源的浪费的低效使用。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位导致银行信息获得的高成本,高企的信息获得成本实际转嫁给了消费信贷获得者,高价格实际也是制约目前消费信贷发展的又一因素。
二、解决住处非对称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信息配给中介—信用报告中介,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个人信用体系。正如当资金供求双方无法进行资金的有效利用时,出现了中介机构银行一样,当信息双方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时,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建立信息中介机构。我们可以选择建立消费信贷信用报告机构,由其负责消费信贷需求者的信用调查并汇总编制个人信用报告,当消费信贷需求者向银行申请信贷服务时,银行可向该中介机构获取信贷申请人的信用记录以改变自身的信息劣势。另外,信用信息中介在信息获取中由于规模效应,其单位信息获取成本显然低于商业银行的信息获取成本,即使附加上信息使用费用,商业银行的最终信息获取费用也必然大大低于目前信息获得的成本,这有利于实现信贷供求的有效配比。
我们可参照美国的做法。美国商业性的信用报告机构(commercialized Credit Report Agencies)专门负责收收集、保存、提供信贷申请人的有关信用资料以获利。这些信用报告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消费信贷信用报告机构和调查性的信用报告公司。消费信贷信用报告机构通常拥有独立的计算机资料库,它涵盖整个北洲近1000万个信贷流水作业费者的档案。这些机构保持着6亿以上的帐目,资料库有接近10万亿字的资料,每天约有200万信用报告产生,约有1万起
①消费者查询。这种消费信贷信用报告机构在当今美国主要有3个,即Experian信息服务公司、Trans联合公司和 Equifax公司。调查性的信用报告公司主要提供包括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及其他个人特性的调查性信用报告。并且所有信用报告机构都签有可以相互利用各息资料库的长期协议,因而迁居到另一处的申请人的信用资料立即就能被新居住地的信贷发放者获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信用报告机构不断进行着产品服务创新:在过去,信用报告机构的产品主要是一份包括申请人付款的历史、公共记示和其他资料的信息报告,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报告机构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以满足信贷发放者的需要,如采用记分制(Point Scoring Systems)来预测帐户拖欠及破产的可能性;建立模拟资料库以抵制非法行为;指出帐户的不连续性和反常的信用行为以警告信贷发放者作进一步的调查等等。在美国、信用报告机构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许多信贷发放者的应收款帐户以及法庭记录。透明的消费者信用信息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实力和流动性的基础。同时通过信用报告体系促进了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逐步建立我国信用中介,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将商业性和政策性有机结合
1、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第一步,个人信用资料调查征集 与美国信用报告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的信用报告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们应该由政府扶持建立起商业性信用报告机构。建立该机构的第一步便是征集完备的个人信用资料,所谓个人信用资料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然人的身份证明,个人社会档案,个人社会保险,个人银行帐户,个人收人来源以及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其构思为:鉴于我国国家行政部门以及商业银行是拥有个人信用信息最丰富的两类机构,因此信用中介机构的信息收集应以这两类机构内涵信息为支点,首先在税收、财政、审计和司法部门进行个人信用调查,征集信用资料;其次,由于我国居民主要资产集中于房产与存款,因此银行是个人信用资料征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领域,在存款实名制实施初期,信用征集对象只能限于运用信用卡、个人支票、申请消费信贷的用户,通过信用中介将分散在商业银行及政府中的个人信用信息集中后进行加工储存,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编制个人信用报告。主要方式为利用先进的电脑系统和信息技术,与各商业银行联网,实现银行将个人信用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同时信用中介可通过网络向银行传递信用信息,最终建立信息的双向流通体系。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由市政府扶持建立上海资信秀限公司,预定在6月中旬建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6月底开始提供个人征信服务,其首批180万市民的个人信用报告已在编制之吕,目前该个人信用体系涵盖已在上海各商业银行网点办理个人贷款和可透支信用卡的市民。
2、建立并扩展个人基本帐户制度,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关键步骤
我国应加速建立居民的个人基本帐户制度。所谓基本帐户制度即由居民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基本帐户,并且分帐户的收支信息在基本帐户中充分体现,并得以汇总反映。在初步建立后,应逐步扩展基本帐户,首先涵盖个人支票、工资帐户;其次将限休金和养老金纳入该基本帐户。建立个人基本帐户后,将摆脱信用体系建立初期信用信息收集受制干消费信贷发展程度的被动局面,发展为主动,即时征信,一方面个人基本帐户的建立扩展使个人信用报告内容更为详实充分,保证信贷双方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个人基本帐户的建立扩展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最终形成全国个人信用信息网络化。
3、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货电脑审批系统”。美国商业银行通常在24小时之内答复货款申请人的申请,而某些住房抵押货款公司更能够在1小时内给出答复。消费货款效率成为商业银行间竞争的焦点。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接到申请人的货款申请后,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个人财务状况等个人基本资料,并通过Internet获取信用历史报告,然后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通过内部评分系统立即得出申请人所得的分数,从而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货款。该过程的理论基础实际是“5”(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 of
Business)。借鉴国外将客哀悼信用能力数字化的趋势,我国应基于“5C”原则建立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电脑评分方式对申请贷款者的信用进行数字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的职业状况、收入、居住情况、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财务指标(负债与收入比)等,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对申请人资料的各项指标分别评分,最后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4、我国信用报告中介机构的规范有效运作的探讨(1)信用中介机构信息征集和使用规则—商业化运作 笔者认为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收集和使用应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首先,资信中介向商业银行获取个人信用信息和银行信用记录进,鉴于两者都是商业主体,那么这种行为就应是一种商业行为,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实行有偿征集。同样的,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信贷时,要获得流水作业费信贷申请人的信用记录时,也必须实行等价原则,有偿获取信用报告。应该禁止信用中介与某些商业银行之间的勾结垄断信用市场的行为,制造一个竞争有序的信用市场。政府在信用报告业中的作用应是起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的作用,而不应参与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以免失去信用中介机构的中立和公正的性质。此外,对于信用中介而言信,信用报告使用收入将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其进行信息更新、设备维护等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保证商业化运作也是信用报告业保持活力得以不断创新的主要动力。
(2)信用中介机构主要商品——信用报告的编制 在个人信用报告的编制上,我们不妨可参照美国信用报告公司的信用报告形式,其信用报告列人了所有贷款、所有付款史料、付款方式、贷款申请书、信用限额、贷方名称和使用产品等,书面形式为:帐户资料(记录每笔交易的资金往来情况)、人文资料(消费者身份及家庭住址有关资料)、就业资料(包括消费者职位、收入、工作年限及雇主名称)、公共记录(可从政府、法庭等其他公共机构获取的资料)、信贷机构查询记录和事实记录(非评 价意见)。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个人基本帐户制度,因此信用报告内容可只限于个人身份基本情况、银行信用记录和公开共记录录等三部分。以上海市为例,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目前确定个人信用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个人身份基本情况、银行信用记录和其他信用记录,其中以银行信用记录为主体包括个人在银行贷款和偿还记录,个人持有信用卡透支和还款记录。
(3)信用中介机构有义务保证信息透明度、公正性以及即时性
个人信用信息是一种具有高度变动性的商品,因此信用报告中介应力求跟上信用更替步伐,保证信用信息的即时性,同时要有反应迅速的信息差错纠正技术,这首先要求信用中介必须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美国信用报告为例,仅1998年其在信息技术方面就耗去15亿美元,而三大主要信用报告机构就花去3亿美元以上。上海目前正在筹建的资信用限公司已投资1000万元用于引进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其次,信用中介机构应保证其信用报告对报告对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案(FCTA)中最重要的条文之一是规定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的信用档案,而且信用报告机构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更新错误记录的机制和公开信用报告的方法和形式以保证消费者能得到公正待遇。因此在我国的信用报告机构中,居民应有权通过征信系统了解自己的信用情况和信用等级,有权修改更正有关自己的错误诉讼。这也要求信用中介必须具备新的客户服务器结构以处理消费者的询问,如美国三大信用报告机构已建立一个共同800免费访问中心通过电子格式处理消费者的询问和纠错。
(4)信用报告机构的业务创新
我国信用报告机构起步晚,但面对信息技术的浪潮,完全可以选择较高起点,借鉴国外信用报告机构的创新品种,在提供信用报告的同时推出适合我国的信用报告业创新产品,如可借鉴采用自动化的信用申请程度业务及计分卡监管(Score card monitoring products)业务,即信用报告机构收集、分析、计分及评估所有与信用申请相关的资料,然后将资料传送给信贷发放者,并向信贷发放者提供是否同意或拒绝发放信贷或需进一步审查的推荐,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信贷发放的效率。
四、当前在开展试点的同时应加快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工作
1、我国信用报告业是新兴行业,涉及到消费者的相关权利、信誉等敏感问题,而且前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是一片空白。美国于1971年正式通过了公平信用报告法案(FCRA),并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负责执行,各州针对信用报告业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形成了以公平信贷报告法案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必须以法律形式规范公共信息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制订《公平使用信息法》,并修改《商业银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创造一个信息开放和公平使用信息的环境。
2、我国自4月1日起颁布实行《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帐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存款实名制刚刚起步,当务之急必须推广完善实名制,同时逐步建立个人基本帐户,征集个人信用资料。
3、由上海市的实践试点,我们发现其个人信用体系构建实际是基于覆盖面相对较广、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消费信贷的,其第一批180万户信用资料来源于取得消费信贷和可透支信用卡的用户。截止1999年底,上海15家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余额达574亿元,占银行各项代款余额10%以上,而上海人手中约有118万张可透支信用卡。因此在目前缺乏相关机制的情况下,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依赖于消费信贷发展程度,随着消费信贷的逐频道扩大,个人信用资料覆盖面也逐渐扩大,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因此目前扩大消费信贷的普及面对于促进整个消费信贷的成熟与规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当前我国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作者:Evan
摘要:
近年来,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的招投标领域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当前招投标领域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反差: 一是高利润回报与低违规成本;
二是招投标业务高速发展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三是高隐蔽交易与低水平监管。
针对问题分析,我们应当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增强招投标办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开性为方向,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机制。
二是以加大投标企业与中介机构违规成本为重点,健全完善招投标惩处激励机制。三是以整合机构力量为抓手,健全完善招投标监管机制。
四是以加大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力度为后盾,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前言
招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已经广泛实施。为贯彻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从8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有效地推动我国建设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多年实践证明,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制度,它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以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方法的方面成效显著。
但是,由于建筑市场发育尚不规范,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建筑工程招投标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望能对今后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正文
1.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
1.1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招标有失公允。
一些地区、部门为确保本地、本系统建筑企业中标,采取歧视性资质审查、限制信息发布地点和范围,或者制定不公平的评标标准和方法等措施,排斥外地或其他投标人。
1.2招标文件不规范,存在倾向性或歧视性情况。
倾向性表现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注明品牌、设备型号等,或者制定有倾向性特殊技术指标。在某些地区,行业或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屡屡出台一些保护主义色彩的规定,跨地区、行业的或外部招标人基本上没有中标可能。
1.3招标人规避公开招标。
主要表现为:a.肢解工程,规避中心招标;b.主体工程招标附属工程规避招标;c.以种种理由将应公开招标的项目直接发包,或采用工程联系单的方式随便增加工程量,变相规避招标;d.以邀请招标取代公开招标。
1.4投标人串标、围标现象。
某些部门滥用权利,在招投标前将建设工程内定给某些施工单位中标,再指定几个施工队伍前来投标,制造公开招标的假象;或者,投标人私下交易,组成临时联盟,相互约定提高或压低投标报价,一家投标,几家陪标,事后再进行利益分配。甚者,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专业围标集团,专门组织一些施工单位投标,中标后再私下交易。
1.5投标人挂靠、工程私自转包分包问题。
一些施工企业出钱购买营业执照和资质等级证书,甚至盗用或借用他人证件参加投标,骗标。或者,有的企业中标后,又将工程直接转包、分包给其他单位,从中收取管理费,以包代管,而对工程质量、安全不从事管理、推卸责任。这种转包的现象,使得一些资质不够,没有施工经验的企业,进入施工现场,给工程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1.6招标代理机构的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我国招标代理业务起步晚,招标代理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致使一些招投标代理单位恶性竞争、唯利是图。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向投标单位收受贿赂,泄露标底;或遵从投标人暗示有倾向性的选择中标单位。
1.7评标不公,缺乏有效办法。
因为当前招投标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标办法。有的招标人为了让内定的投标人中标,对招标代理机构及评委进行暗示,进行暗箱操作。另外,还因为评标专家库专家涉及不全面,评标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以及评标、定标办法在投标书送达后确定的不公平现象等。
1.8招投标主管、监管单位管理监督乏力。
招标工作业务量大、专业性强,负有主管、监督责任的行政部门人手少、力量不足,存在失职和缺位的问题。
2.当前招投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招投标的实质是招标人在市场上通过招投标这一市场竞争方式来选择一家中标人,在工程招标和物资采购方面以合理低价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招标内容;在土地和国有产权出让方面以合理高价保质按期完成招标内容。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高利润回报与低违规成本的反差。
工程项目承包利润比较高,施工企业不惜采取回扣、行贿等非法手段开展“攻关”,从而多
揽工程。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对大多数招投标犯法做法都作了“中标无效”的处罚,但由于地方保护或是部门利益的关系,目前对招投标违法行为做法的处罚相对很轻,多数只是罚款了事。
2.2招投标业务高速成长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反差。
有形建筑市场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公开招投标各种相关配套措施还不规范,存在不少漏洞和难以操作的地方。
2.3高隐蔽交易与低水平监管的反差。
场内结果是场外交易的体现,而有形市场中的违纪犯法行为交易隐蔽,往往是在有形市场外一对一地开展,很难被抓住把柄,就算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一些异常做法,也可以凭目前法律法规的漏洞轻易搪塞过去。相比之下,目前监督机构的执法水平不高,部门间协调配合薄弱,不少环节管理不严、纪律松驰、漏洞多。
3.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问题的应对策略
3.1健全完善招投标法律、法规等监管制度,严格贯彻执行招投标活动的基本原则。
3.1.1加快完善招投标法律法规等监管制度建设为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保护招标投标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修订、完善招标公告、资格审查、筛选、评标办法、专家选择、合同签订、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制度,真正建成一个高效、权威的统一招投标平台。
3.1.2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招投标行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各国立法及国际惯例普遍确定,招投标活动必须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及“诚实守信”原则,以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3.1.3实行招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部门限制的原则
招投标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充分的竞争,使生产要素能够在不同的地区、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和组合,从而满足招标人获得质优价廉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要求。因此一个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限制、垄断或干涉,是招投标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和前提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已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投标活动的原则。
3.2严格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的过程控制,不断优化招标、评标、定标规则
3.2.1根据招标项目特点科学选择招标程序
一般来说,对于工程难度不大的一般性工程或通用类型的设备以及普通材料进行招标,应当优先采用“先技术方案,后经济报价”的“两阶段开标”的招标程序,在确定技术方案可行或基本技术指标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重点考虑经济因素。而对于工程难度大、技术方案复杂的工程进行招标则应优先考虑采用“一次开标”的招标程序,即一次性开启投标人的商
务、经济和技术等全部投标文件,并进行一次性的评审。
3.2.2根据招标项目特点科学使用评标办法。
目前,实践招标中采用的评标办法主要是合理低价和综合评标法,但在实际招标过程中,如何结合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这两种评标办法,对于控制工程投资十分关键。
3.2.3根据招标项目特点有效运用最高、最低限价规则
降低造价,控制成本是招标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目标,过低的中标价可能导致最终签订的工程合同因工程造价款问题无法顺利履行,甚至可能引起违约而延误工程工期,影响最终交付使用,因此,在实践中,通常需要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设置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3.3加强对招投标法制宣传,依法监管招投标活动。
当前,招投标领域违章行为屡禁不止,加大对招投标的法制宣传和依法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有计划地组织投标人、招标人和招标代理人进行法制学习,使各方责任主体明白串通招投标是国家法律所禁止的。二是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三是敢于处理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对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严肃处理,要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以此净化招投标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4.结束语
我国的招投标制度起步较晚,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这就使我国招投标领域问题凸显。目前,如何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投标运作仍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本人相信,通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建设招投标领域发展将会蒸蒸日上。
5.参考文献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第二版)
中国论文网
工程资料库
第三篇:我国当前气象信息服务行业产品现状分析
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和困难,一方面公用事业经营效率低下,宏观调控不力,投资不足,发展缓慢等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行为准则已很难再唤起共和国新一代公民的“共鸣”,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如何适应形势,改变机制,谋求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无疑是继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又一项重大改革。罗干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提出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初步设想,即除教育单位和极少数需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每年减少国家财政拨款三分之一,争取三年达到自负盈亏。指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但是事业单位毕竟与机关和企业有着显著不同的自身特点,门类繁多,情况复杂,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中国气象部门,内部机构林立、队伍庞大。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经费增长缓慢甚至消减额度,全国气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紧缺,个别地区维持工资发放已是捉襟见肘,何谈建设和发展事宜。与此同时,计划体制固有的低度创新效率在气象部门同样存在,缺乏适销对路的气象服务产品和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因此尚未建立完备的气象服务市场,气象信息产品的巨大经济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加快改革步伐,顺应发展需求,解决主要矛盾,迎接世界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挑战成为当前中国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概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首先,回顾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成长和20年来所走过的改革探索之路,理清成功经验和效率损失,为气象部门准确定位,确定改革的预定目标。其次,对气象服务进行分类,论述气象服务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借鉴国外气象部门组织运行体制的经验,明确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气象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和市场混乱的实际情况,确定部门内部竞争与适度开放相结合的过渡政策;从政府职能界定和提供公益物品的角度为基本气象业务系统(包括大部分公益气象服务内容)列入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进行理论论证,探讨基本业务系统效率提高的基本思路。最后,本文还阐明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人事、科研制度改革以及气象行业管理法规、气象信息产业政策的建立等。
第四篇:我国当前金融政策分析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当前金融政策对未来股票市场影响分析
我国今年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仍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央行已经公布的一些数据和采取的一些措施来看,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发展的前提下,又表现出适量的宽松的状态。前几年,由于出现了稍大的通货膨胀,国家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的膨胀,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有所缓和。近年,在抑制经济膨胀后,国家通过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达到使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我国的金融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另外通过调节银行信贷、央行基准利率、汇率等也能达到调整货币供应量,均衡供给需求等目的。
目前,央行已多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在今年还会多次下调。央行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由于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增加,贷款能力上升,货币乘数变大,货币市场供应量就会增加。居民有更多的资金自由支配,可以投资于股票市场,促使股票价格上涨;企业也能得到更多的资金贷款,增加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增加了企业的盈利,促进企业股票价格增长。由此,股票市场价格趋于上涨。
对于银行信贷,央行也有稍微放宽的趋势,很可能会在今年适当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和央行的基准利率。利率的高低对股票市场也会产生影响。一般说来,利率下降,股票价格就会上涨;利率上升,股票价格就会下降。首先,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利率下降,同一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上升,从而会促进股票价格上涨。其次,贷款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就会降低,降低了成本,公司盈利增加,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升。第三,利率降低了,人们就会不愿意把钱用作储蓄,而更愿意用来投资获取盈利,所以股票市场需求增加,促进股价上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所以,降低利率,很可能会促进未来的股价上涨。
目前,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比较活跃,逆回购债券,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缓慢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推动利率的下调,如上一段的分析,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的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另外,汇率也会影响股票市场。目前来看,我国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增值,进口量增加,促进资本向国内流进,促进国内需求,是股票市场需求增加,促使股票价格上升。
通过以上主要的金融经济政策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股票市场的行情会有所改观,稳中会有所上升。
第五篇:当前我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曹广明 崔 翔 赵廷阳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北京 邮编: 100125)
摘 要: 我国的“农家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在成绩的背后,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农家乐的健康发
展。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农家乐的概念,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家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农家乐;问题;对策
四川省郫县的农科村是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当地农民利用农村的美丽风光,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参观,中午和晚上再为游客提供一餐充满当地特色的农家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优美,而且可以体会到当地浓郁的风土文化,使其流连忘返。有条件的旅客,为了进一步体验美妙的乡村生活便寄宿于农户之中,这便是早期农家乐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的农家乐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作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其不断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所以在建设和运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深入研究我国农家乐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甄先尧先生在 1993 年,第一次在我国提出农家乐的概念。在今后的 17 年里,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农家乐的概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目前,对于农家乐概念的界定,在国内比较认同的是由王兵、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提出的。他们认为“农家乐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2]”。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的农家乐发展形式很好,但由于认识的欠缺和措施的错位,目前农家乐发展中尚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生态环境恶化
农家乐旅游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而就生态旅游而言,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旅游效益的高低。但是,在一些农村部分农家乐的投资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并且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为了取得足够的建设用材,进行大面积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现象[3]。
2.基础设施滞后
在一些地区由于农家乐的经营主体绝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地点多处于近郊和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在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方面,都存
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即使在一些基础设施原本较好的地区,由于近年农家乐发展很快,游客数量激增,加快了基础设施的折旧老化速度。同时还有少数经营者认为,农村旅游越土越好,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农家乐的发展[4]。
3.人员素质不高
在一些地区,农家乐的投资少、规模小、门槛低,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包括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导致了农家乐的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各个区域的农家乐在管理上主要是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和感觉在进行自我运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地区农家乐的服务水平一直上不去。总之,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家乐的长远发展。
4.产品竞争力不强
一些地区由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缺乏认真的分析与科学的规划。农家乐出现了严重雷同现象,很多经营者对农家乐理解简单,只是将现有的农田果园或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没有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的内涵。致使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这种雷同又必然导致农家乐的同质竞争,并最终导致削价竞争现象严重,农家乐的利润空间被迫压缩。
三、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1.坚持生态文化的理念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的关系,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技术手段与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追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应当说,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他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这种思想具体运用到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顺应当前“绿色旅游”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化的先进思想指导“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保持并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最终促使农业旅游资源的再生循环,使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提高知识性和参与性世纪,休闲度假必将取代观光成为旅游的主题。而让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休闲度假受欢迎的直接原因。“农家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度假产品,应该高度重视参与性和知识性。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村生活,享受农村乐趣,尤其是家庭的共同劳动,不管是在田间劳动,还是在果园采摘,这些都能使人们在劳动中增长见识,更能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感情。
3.深入挖掘“农家乐”的文化
文化才是“农家乐”的活力源泉。没有文化的内在支撑,再好的“农家乐”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其实很丰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乡土文化,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农家乐”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为了保持“农家乐”长期繁荣兴盛,就应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发展,不断推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农家乐”的灵魂与品位所在,从而使农家乐真正成为人们尤其是“城里人”心向往之、乐意去之的乡村乐园[5]。
4.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我们知道农家乐扎根于农村,很多地区的农家乐是由农民自身经营和管理的,大多数就业人员也来自于农村,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和服务水平有限,容易出现管理水平低下,服务不到位的现象。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采取培训的方式提高农家乐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适当利用农闲季节举办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从农家乐行业经营管理的经济规律,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使服务更加规范,使管理更上水平。
5.统筹规划,形成规模经营和品牌效应
从总体上讲,“农家乐”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很多地区呈现出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为此有必要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其走上规模经营,有序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可以制定本地“农家乐”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政策上给予扶持,如优惠贷款,专业培训,并且综
合考虑当地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品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帮助农户改变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式,采取现代化的运作方式,促进“农家 乐”的规模经营,提高当地“农家乐”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 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 湖北农业科
学,2009.
[2] 曹瑞琴. 农家乐的发展及其现状[J]. 甘肃科技,2008,(2)[3] 朱万. 青海“农家乐”发展及问题探讨[J]. 青海统计,2008. [4] 光理丽. 合肥市“农家乐”的调查与思考[J]. 安徽农学通
报,2008,(14).
[5] 邓清南,许虹. 四川郫县“农家乐”旅游深度开发的构想[J]. [6]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