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ICC置管同意书
巨鹿县医院内三科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知情同意书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拟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需病人及家属了解导管的适应症、优点及穿刺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一 适应症 病人外周静脉穿刺有困难,难以维持1周以上输液者。静脉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大剂量补钾、肠外营养等。
二 优点 病人活动方便,可保证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自如,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3 创伤小,感染机会少,可长期保留在血管内。
4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减少静脉炎和渗液造成的组织损伤的发生。
三 并发症 少数病人因个体差异、血管变异,可能出现穿刺失败。少数病人可发生导管异位、脱落、脱出、断裂、血栓栓塞,个别病人不能耐受置入的导管而致治疗中途拔管等情况发生。少数病人可发生局部不适、皮疹、出血、血肿、血管损伤、感染甚至溃疡。4 少数病人因术中精神紧张而发生心脏血管意外、异物刺激导致心律失常、静脉炎、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可发生其他周边组织损伤,如:血、气胸等。
上述情况出现,医生会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多数经治疗可恢复,极少出现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四 导管费用
此项费用根据医保有关规定报销。
请患者或家属了解以上情况,确认同意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并接受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签字后生效。
患者或家属:
与患者关系:
家属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年**月**日
第二篇:PICC置管技术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
2015-11-17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转肿瘤、透析、护理等)
中国超声医学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轮流治疗,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理想的置管静脉,对于局部血管状况好的患者可以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评估血管后置管,而对于水肿、肥胖、反复化疗以及由于长期输液等患者而言,常规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超声引导下PICC其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势,不仅能减轻穿刺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特别地:在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完成PICC置管,将置管部位从肘窝上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一、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udrea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从1999年到2001年,大约有10个护士在华盛顿医院中心接受了这些技术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床旁置入PICC的成功率为65%~91%。在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的医学研究表明,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和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不是所有的血管都能插管,超声引导是最好的方法,不能盲插。全世界每年都要置入7亿根导管,美国占30%,全部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其他国家占70%,有4.9亿是盲插。
目前在美国使用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这一技术方法成为各个医院中专业护士置入专管的“金标准”。
二、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 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类,深静脉多走行于深筋膜的深面并与同名动脉相伴,也称为并行静脉;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一般称为皮下静脉(见图1)。由于上肢静脉行程较下肢短,右侧较左侧短,浅静脉表浅易寻,因此多选择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一般选择肘部的肘前浅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对于无法经肘部静脉置管的患者,颈外静脉、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的置管途径。超声引导下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位于肘前,操作范围较大,适合超声人员作实时监测,同时贵要静脉入路是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
三、血管超声的超声仪器条件
1.用于肢体静脉检查的超声仪器应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超声频率在5M`~15MHz;较高的灰阶分辨率(具有灰阶分辨率256级的彩色图像);具有检测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多普勒功能,有助于判断动静脉血流频谱;具有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功能,有助于确定小静脉及显示血流。
2.探头类型及频率:上肢静脉比较表浅,应使用7.5M~10MHz的线阵探头,更高频率的探头有时效果更好。下肢静脉一般使用5M~7MHz线阵探头(锁骨下静脉,肢体粗大者,位置深在静脉需使用3.5MHz的凸阵探头)。
3.预设条件:选用仪器内设的静脉检查条件可迅速进入合适的检查状态,检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静脉和目的随时调节。
4.专门用于PICC置管的超声导引系统:简单的二维黑白血管超声加上特殊的导引系统,标识一目了然,而且仪器便于移动,方便下病房,方便护士操作,也便于护士掌握,价格相对便宜,在临床上能很好地帮助完成PICC置管操作。超声引导系统可根据不同血管深度自动计算进针角度,可以显示出血管尺寸和深度。对照靶向血管和屏幕上血管尺寸直径图,肉眼能很直观地判断血管的直径数值及大约能插入的导管。
超声仪的探头上,有电源开关、调节图像对比度的操作按键、可以调节探查深度的“cm”按扭。最小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1.5cm,最大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6cm,这可以根据血管的深度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图像定格和储存按钮,一个人操作时可以在无菌区域内控制。探头小不但有操作按键,还有导针装置。按导针系统的角度进针可以直接进入靶向血管,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1cm,选择1cm的导针架,穿刺针刺入后的交后正好在1cm深的血管的中点;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2cm,选择2cm的导针架,穿刺针按导针架的角度刺入后的交点正好在2cm深的血管的中点,使用导针系统可以一针见血,准确率高。
四、静脉超声检查时患者体位 静脉超声检查时,检查室内和患者应保持足够温度,防止外周血管收缩而导致静脉变细,以致超声检查困难。上肢超声检查通常取仰卧位,上肢呈外展和外旋姿势,掌心向上,外展角度与躯干呈60~90度,充分暴露上肢(上肢浅静脉系统位置表浅,多位于皮下,一定要注
意轻压探头,否则静脉会被压瘪而不能探及)。下肢取头高脚低位,有严重呼吸困难者也可取半卧位。
五、静脉超声观察的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静脉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等情况;静脉管腔内是否有自发性血流信号及血流充盈情况;压迫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和乏氏试验可观察静脉内有无血栓、静脉瓣功能等。
六、正常静脉的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正常四肢静脉有以下四个超声特点。①静脉壁菲薄;②内膜平整光滑;③管腔内血流无回声,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可显示流动的红细胞而呈弱回声;④可压缩性,探头加压可使管腔消失。
2.彩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显示单一方向的回心血流信号且充盈整个管腔,浅表静脉或小静脉可无自发性血流,但挤压远端肢体时,管腔内可出现血流信号。当使用一定的外在压力后静脉管腔消失,血流信号亦随之消失。
3.脉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具有五个多普勒特征,即自发性、期相性、乏氏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血流信号增强及单向回心血流。
七、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评估及穿刺点的确定 1 血管评估
穿刺时评估血管的范围不可过小,在肘窝上2横指扫查血管,沿血管走行扫查血管的深度、走行方向和分叉位置;测量血管直径是否够容纳所选择导管;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尤其是伴行动脉的情况,有无血管变异,如有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等情况,则应避开;血管内有无血栓,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等。2 穿刺点的确定
选择穿刺点要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从汇总的较粗静脉穿刺,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大部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都是在肘窝以上上臂的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上臂的贵要静脉更容易定位,而且走行比较好,它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这个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的血管粗,需要置入的导管长度会短一些。另外,这个位置血流量更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这个位置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比较少,从而减少了导管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了血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
八、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是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的。塞丁格穿刺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它常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如何把塞丁格穿刺技术灵活运用到PICC置管中,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呢?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方法有三种:
1.“盲塞法”;2.超声引导下“间接法”;3.超声引导下“直视法”。㈠盲塞法
“盲塞法”是指在肉眼的观察下或手触摸下(不借助任何仪器),用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血管置入PICC的方法。“盲塞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但肉眼能看见或隐约可见。
2.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无把握。
3.血管资源有限,仅1根,一旦穿刺失败,无法置管,影响治疗。4.无超声设备,病人血管条件差,治疗需要PICC置管。5.躁动、不配合的病人。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遇到血管很细的病人,用“盲塞法”会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如果一旦穿刺失败,因针头较细,它对血管的破坏和组织的损伤要小得多。不会影响血管的使用,可以重新穿刺。
㈡超声引导下“间接法”
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然后按照血管的走向做好标记,脱离超声屏幕,采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间接法”。超声引导下“间接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差、肉眼看不见。
2.无法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置管。3.无自己独立的置管B超,又不具备应用条件。4.躁动、不配合,超声引导下“直视法”失败者。㈢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直视穿刺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超声引导下“直视法”的适应证
1.水肿患者: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水肿,导致不能进行静脉治疗。⑴继发性重度营养不良合并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全身水肿; ⑵晚期肾病性水肿; ⑶甲状腺功能低下;
⑷药物过敏性全身皮损及水肿(属相对适应证)。
2.单纯性肥胖患者:患者BMI>28,因肥胖而造成肘部静脉触摸不到。
3.长期间断化疗或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由于反复化疗治疗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浅表静脉受损,呈条索状,不能继续使用。如晚期肿瘤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长期营养支持者。4.传统PICC置管失败者。
5.患者要求肘以上置管,提高生活质量。
“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在为血管的条件差、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PICC置管时,可以看到病人血管直径通常在1.34mm左右,超声引导下置管时,我们观看的是血管的横断面。“直视法”穿刺,采用的是垂直于血管的穿刺方法,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血管直径为1.34mm粗时,针头在血管内的最长距离应小于1.34mm,穿刺成功后,遇到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上肢一扭动,针头极易从直径1.34mm左右的血管内脱出,造成导丝送入困难,置管失败。遇到这类病人置管失败后,可以尝试采用“间接法”,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后,按照血管的走行画出标线,然后脱离超声屏幕,用20G或21G的套管针头与皮肤以15度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放平角度,把套管送入血管3~4cm,由于套管在血管内的长度比“直视法”针头在血管内的长度增加了20多倍,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这类病人上肢扭动时就不易使套管脱出血管外,因此提高了这类病人PICC置管的成功率。㈣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直视法的改进,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穿刺上臂置入PICC导管,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MST的应用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组织损伤,尤其是在第一针穿刺不成功时,它的优势和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
九、超声引导下用MST技术PICC置管的优势 1.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直观地显示血管位置和解剖结构,增加穿刺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
2.引导PICC管位置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当导管不放在上腔静脉时,导管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增加。超声能准确定位并引导导管至正确的位置,通过压闭同侧的颈内静脉以及必要的头位辅助,即可引导PICC管达到上腔静脉。对于异位的导管,超声能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并引导操作者及时、直观地纠正异位,降低导管异位导致的堵塞、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避免射线对患者及操作者的辐射。款来头端的定位系统还可以和心电图相连,能及时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心脏。
3.穿刺后评估 超声可以评估PICC置管后的血管并发症如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等,对于评估导管的留置时间、导管的拔管时间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上臂置管 超声引导可实现上臂穿刺置管,和传统的PICC置管比较,它的穿刺部位发生了改变,由肘下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超声引导下在上臂穿刺置管的500多例,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
5.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肿瘤病人随着化疗次数、置管次数的增多,很多患者双臂肘窝都没有可触摸或者可视的血管,血管条件越来越差。用传统的PICC穿刺作用比较粗的套管针(14G或16G)盲穿越来越困难。而使用床旁血管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总之,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血管状况,超声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可以超声引导下准确的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但这和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手眼协调的培训,而且要有实践的过程。来源:即时超声整理
第三篇:PICC置管安全管理
PICC置管安全管理
启东市中医院 黄红玫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该项护理技术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自2006年广泛应用于我院临床以来,已成功置管47例,它既解决了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重复穿刺的痛苦,又能解决长期以来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利激。随着PICC新技术的引入,我院对该技术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并不断规范,保障了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降低了操作风险和不安全因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1.PICC新技术准入
我院PICC护理新技术的开展,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讨论和审批,护理部在充分了解此技术开展的意义和风险之后又邀请各临床科主任一起展开了新技术引入可行性讨论,征求意见。然后由护理部提交PICC护理新技术引入申请报告至院医教科,再由医教科提请医院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审核,最后由院部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诊疗项目申报,经批准后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定价申报,获批准后方可开展该新技术项目。2.PICC护士资格认定
介于目前我国尚未开展全国性的PICC护士资质认证,故我院参考PICC技术比较成熟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参阅有关文献,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我院PICC护士资格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基本条件:爱岗敬业,大专以上学历,45岁以下,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历,有丰富的静疗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历年三基考核合格,如曾代表科室或医院参加业务竞赛者优先考虑。
培训考核:经初步选拔后的护士参加PICC第一阶段培训,然后经理论和实例操作考核通过的护士进行第二阶段培训,经考核通过后,由院部以文件的形式确定我院PICC资格护士,有效期2年,目前我院有5名PICC资格护士,每年接受PICC继续教育和考核。3.多层面系统培训
多年的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培训是培养合格PICC护士的保障,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PICC置管质量的有力措施。
3.1 PICC护士的培训是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二个阶段进行培训和考核。第一阶段的培训主要由导管生产企业,邀请PICC临床护理专家和护理部组织三者结合负责理论讲解及操作示范。理论培训内容包括生理,血管系统及解剖、输液技术与临床应用,PICC置管观察要点、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感染控制、胃肠道外营养、药理学、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评估,穿刺部位的评估,输液工具的正确应用,PICC适应症和禁忌症,护理记录方法和护患沟通技巧,以及了解PICC护士的职责,PICC置管的相关程序和制度,不良文件的报告及处理等。实践操作培训包括:PICC穿刺操作流程、冲管、封管、拔管方法、更换敷贴、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经第一阶段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进入第二阶段的培训。第二阶段的培训是以巩固其专业理论基础,接收最新护理技术信息,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前提,以组织专题查房、病案讨论、个案分析、文献报告,经验总结、不良事件的分析和预防及了解国际静脉输液新领域包括异常体位的穿刺、原位置换等有一定难度的操作,以达到更全面的掌握和运用新知识及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全院护士的培训:由于我院患者较多,相对PICC护士有限,所以全院PICC患者的日常维护,大多由病房护士执行,为了保证质量,定期由PICC小组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显得尤为必要。理论培训主要包括静脉治疗的新理念,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PICC的记录方法,健康宣教内容等。实践包括冲管、封管、更换敷贴,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等,并结合录像资料了解置管流程和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3.3 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1]: PICC患者大部分带管回家,他们对PICC的认识和护理意识相当程度上决定PICC置管的寿命和质量。所以对他们进行沟通和教育显得很重要,一般的健康内容包括,PICC置管的目的和意义、与普通输液相比较的优缺点、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定期维护的必要和重要性、异常不适或现象的体会与观察,并配合发放一些宣传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并由PICC小组定期组织举办健康宣教讲座来确保置管安全。4.PICC管理与持续改进
4.1 建立PICC组织管理体系,本院自2006年始成立了由护理部、PICC管理小组、PICC护士、全院护士组成的四级组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可以垂直领导,指挥和督导,自下而上可以反馈各类信息。PICC管理小组包括年资较高的医生和操作满5例以上的有经验PICC护士组成,主要承担四个方面的职能:制定制度和规范、组织培训和考核、指导和质控与信息管理。4.2 明确职责 [2]
4.2.1医生的职责:下达置管和X线摄片等医嘱;术前谈话;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了解操作过程并及时正确记录;协同处置各类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决定拔管时间等。
4.2.2 PICC护士职责:了解PICC置管的目的和意义;正确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及血管情况并按标准和操作规程完成PICC置管任务;每日观察及定期维护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同医生共同处理问题;负责病人的健康宣教;负责拔管和导管尖端细菌送检和培养;负责门诊病人的导管维护和记录。4.3 发挥PICC管理小组职能
4.3.1 流程制度的规范化、具体化:成立PICC管理小组后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一系列有关PICC置管的规章制度,如PICC置管操作流程,导管维护流程及标准,设计PICC护理记录单及书写要求,各类并发症的处理流程,知情同意书的设计,确定置管前、中、后及出院带管期间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置管前的病人评估要求及不良事件的上报程序等都进行了规范,并形成书面文件加于学习和落实,有效保障了PICC技术的开展,使患者能得到全程标准化护理。
4.3.2 培训考核的系统化、持续化:负责PICC护士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年初制定各层次人员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及方式,定期组织考核,以达到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的目的,为PICC有效实施提供了条件。
4.3.3 指导和质控:PICC管理小组有质量监督和指导的职责,为此专门制定了PICC置管检查评分标准,每季度督导一次。PICC管理小组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控:案例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PICC知识的知晓率,患者的满意度,现场查看病人置管维护的情况,护理记录,提问责任护士对PICC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PICC置管的收费情况等方面来检测PICC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反馈指导并采取措施,为PICC置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4.3.4 信息管理:PICC管理小组还负责PICC患者信息的录入,不良事件的处理及PICC置管质控情况记录等,以便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最终达到不断改进PICC管理及为护理科研提供有力的事实与数据支持。
5.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治疗护理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得护理内涵的拓展,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成为必需,这对我们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值得庆幸的是,本院自开展PICC技术以来由于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培训到位,没有造成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应该说我院通过新技术规范准入、操作人员进行选拔和培训、医护人员的职责明确及系统化护理管理的模式等,为PICC新技术的安全实施和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何彬,陆月兰.健康教育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护理中的效果观察.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A):69-70 [2] 赵林芳.国内外输液小组与PICC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9,2(9):5-9
第四篇:PICC置管的护理
PICC置管的护理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的静脉,因具有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有效保护病人外周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化学药物对血管刺激、插管快速方便、经济实用、可用于所有输液治疗和采集血样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其操作安全、可有效方便维护、创伤性小、降低感染率、留置时间长。若想置管有效时间长及留置成功,采取积极有效、高效优质的导管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PICC、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市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男患者49例,女患者21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其中包括21例肝胆系统疾病患者、7例骨盆骨折患者、25例颅脑损伤的患者、3例胃癌患者、4例急性坏死性炎症的患者、2例乳腺癌患者、8例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依据其自身情况保留置管时间在3~60天不等,平均保留PICC时间为30天。(2)方法
穿此前准备好PICC穿刺包、无菌手套2副、0.9%氯化钠溶液500ml、20ml注射器、透明敷贴、皮肤消毒液、抗过敏无菌胶布、皮尺、止血带、2%利多卡因1ml注射器、弹力或自粘绷带。评估并选择静脉:常在肘部,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为顺序选择。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相关事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协助患者采取平仰卧位、暴露穿刺区域、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度,确定穿刺点并测量导管预置长度及臂围,根据上臂皮肤及血管的情况选择穿刺点,皮肤完整、静脉弹性佳时易于穿刺成功。自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向下至第3肋间隙的长度即为预置达上腔静脉的长度。如将此长度减去2cm,即为达锁骨下静脉的长度。在肘窝9cm处测双臂臂围并记录,然后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且每次消毒方向与上次相反,待干,建立无菌区以防感染。预冲导管,系止血带(注意,止血带的末端方向位于穿刺部位),穿刺前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15°~30°进针,见血后立即放低穿刺针以减少穿刺角度,再推进少许,以保持插管鞘留在血管腔内不易脱出。松开止血带,右手保持钢针针芯位置,左手单独向前推进插管鞘并用拇指固定,再用左手按压并固定插管鞘上方的静脉以减少出血,右手撤出针芯,再缓慢送管,抽回血,撤出插管鞘及支持导丝,修剪导管长度,安装连接器,冲封管后固定,再进行X-线确认,记录相关信息于PICC维护单护理病历中,后进行导管维护,并告知家属导管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
70例患者,3例出现导管异位,1例堵管通过冲管溶栓后再次通管,无1例发生感染。
3.护理
3.1置管前护理 评估病人病情,向病人解释PICC置管的必要性及置管优点、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和家属了解PICC置管以取得病人理解和合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做好心里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评估穿刺血管,选择穿刺部位。
3.2 置管中护理
让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上肢外展90°,头转45°~60°,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有严重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穿刺置管(穿刺侧手与躯干垂直)。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暴露需要充分,在置管中安抚患者情绪,嘱咐其不要紧张,放轻松,在置管中不要活动。对于浮躁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3.3 置管后护理
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技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能有效的维护导管、方便,以便减轻病人痛苦。穿刺后24小时内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末鞘血运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并拍片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24小时内第一次更换敷料。参血较多时用明胶海绵减少穿刺部位渗血以预防感染,抬高置管侧肢体并指导握掌运动以预防置管侧肢体肿胀,严密观察PICC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或硬结,经常观察PICC输液速度,若发现流速明显降低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置管24小时后给予换药一次,以后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更换频率。被污染、出汗多、潮湿、松劲时应及时更换,换药时严格观察并记录导管刻度,自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严禁牵动导管,导管的体外部分完全至于贴膜的无菌保护下,禁止将胶带粘于导管上。严格交接班,观察PICC置管置入深度,维护日期及输液接头,肝素帽是否牢固,并用PICC维护贴写明置入深度、维护日期,贴于患者床头,以便维护人员及时清楚的了解基本情况。PICC导管每周维护1~次,患者携带PICC维护本及时有效的维护消毒,包括局部消毒、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冲洗导管及导管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等。当敷料出现卷边或者潮湿时及时更换。给药前后冲洗模式:给药前,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导管;给药后,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导管、稀释肝素液3~5ml,正压封管,使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给药,不可暴力冲管,勿用注射高压泵推注造影剂,输血,输注脂肪乳等高粘性药物后,应先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再接其他输液,拔出导管时不可用暴力,如遇阻力,热敷20~30分钟再继续拔管。3.4 置管后宜教护理
病人置入PICC导管后一般不影响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如吃饭、洗漱、开车、写字等,带着PICC导管的半臂适当抬高,避免提过重的物品,避免做引体向上、举哑铃、持重锻炼、跳绳、打球,肩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大范围活动。携带PICC导管的患者可以淋浴,但避免盆浴、泡浴、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方式。淋浴钱用塑料保鲜膜环绕两至三圈,上下边缘用胶布粘紧,淋浴后检查贴膜内有无浸水。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血管。更衣时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可以用透气性好的女式丝袜改装成袖套或网套式保护在置管处,课防止穿脱衣时不慎将导管带出,先出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衣袖,注意袖口不宜过紧;置管侧手臂避免测量血压,适当进行手臂活动,如抬举等,增加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发生。
4.并发症护理
4.1 穿刺点感染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菌观念不强。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情况,换药时清洁穿刺点分泌物,选用合适的敷贴,避免使用具有残留胶的敷贴。根据原因及时处理,加强换药,使用透气性的棉质敷料,尽量排出局部分泌物,必要时遵守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4.2 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导管型号选择要合适,穿刺及送管时要轻柔,匀速送管,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可以握拳、松拳等。湿热敷:每次20分钟,每天4次,或者使用水胶体敷料。若处理3天未见好或更严重,应拔管,拔管后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次部位输注液体。4.3 导管阻塞
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输血、脂肪乳剂等均可是导管阻塞的可能性增加,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如发生导管阻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否则有导管破裂或导致栓塞的危险。去除肝素帽,接肝素盐水的三通,用20ml空注射器用力回抽5~10ml使管腔成负压,然后关闭次通道,将盛有每毫升生理盐水125n肝素钠5ml的注射器迅速开通,供助负压作用使肝素液进入,20~30分钟后回抽,如此反复,若还不通畅,可使用5000n/ml的尿激酶,仍不通者考虑拔管,不能强行推注溶栓药,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管栓塞。4.4 静脉血栓
依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的规格的导管,保持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对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等。患肢应抬高、制动,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或在患肢静脉泵入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患者导管情况、血栓类型综合评估。遵医嘱拔管,拔管时,导管未推出血管壁前,局部按压止血勿用力过大。4.5 导管异位
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的任何部位,导管异位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若异位无法纠正,常被迫拔管导致诊疗中断,护送患者去造影室调整,将导管退至异位起点处,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即可有效组织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同时边逆时针方向拧转导管,试着使导管头端呈向上腔静脉方向走,边送入导管,准确测量导管长度,准确修剪导管长度,置管过程中送管动作轻柔,避免用力送管,注意抽回血,有异常及时处理。4.6 导管断裂
分体外部分断裂和体内部分断裂。体外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体内部分断裂应快速处理,立即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如果导管尖端以移位至心室,应制动患者,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以介入手术取出导管,不要用暴力冲管,应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正确固定,导管上不可用缝合或胶带缠绕,避免使用锐器。4.7 空气栓塞
操作前摆好患者体位,穿刺侧肢低于心脏水平,在呼吸状态时置管,导管连接处固定良好,采用密闭式输液装置。立即采取头低足高左侧卧位,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5.讨论
PICC的治疗技术的引入为临床输液提供一条新的途径,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医治的同时要求更好的专业化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能更好、更经济的服务于大众。根据资料显示,PICC置管留置时间比较长,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患者内心对用药的恐惧。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了输液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减轻的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为有效输液提供依据。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正确使用和维护,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需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掌握PICC置管及换药的操作程序,有高度责任心,合理有 效角度冲管及固定,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重视对患者宜教导管的维护,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浪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患两者的和谐融洽。
6.参考文献
吴淑华,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外医疗 2011.13:153~156 张海梅,PICC置管护理体会【J】,中国内科医师 2095-7165(2015)14-092-01 周海燕、郭惠玲等127例患者PICC置管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1,13(17):253~254 姜宏春、于文婷,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护理体会【J】,预防医学 2013,03(01):367
第五篇:PICC置管病人的护理
PICC置管病人的护理
PICC的定义:经外周静脉---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新生儿)、颈外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的适应症:
1.需要持续静脉输液治疗时间大于一周的患者;如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时间长,需要长期输液治疗。
2.应用刺激性或发泡性药物,药物PH值小于5或大于9,如化疗药或者抗生素等。
3.渗透压大于600mosm/L,如50%的葡萄糖,TPN、甘露醇等粘稠液体;输血等血液制品等。4.有缺乏血管通道倾向的患者。PICC导管的禁忌症:
1.缺乏外周静脉通路(无适合的穿刺血管)。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健康宣教:
1.置管后第一个24h内,尽量减少穿刺侧手臂活动,避免穿刺点出血。2.指导患者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热痛和硬结等情况。
3.输液时手臂不能抬的过高,以免引起回血后血液在导管内凝固。4.指导患者24h后用握力器做握拳活动,增加置管侧手臂的血液循环。
5.指导患者不要按压穿刺侧手臂,穿刺侧手臂可从事一般日常工作,避免提过重(超过3KG)的物体,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6.出院后应每周1~2次到专科护理门诊做导管维护。应用及维护:
(一)每天评估导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
(二)加强导管日常维护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进行冲管和封管。
2.输注液体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最大流速输注,输TPN每8h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脂肪乳、甘露醇等大分子药物输注后严格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导管堵塞。
3.出现静脉炎,应及时处理。4.至少5~7天更换一次敷贴。
(三)冲管、封管
1.冲管是应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防止两种不相容药物和液体混合,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应用于两种药物之间或输液、封管前。目的是避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导管的堵塞及药物残留在导 管内。
2.封管是将肝素盐水注入导管内,防止血液流入导管尖端,凝结堵管,保持导管通畅。
3.封管液的配制 及封管方法
浓度:0-10u/ml 配制方法:抽取12500u/2ml肝素钠药液0.2-0.4ml加入0.9%NS250ml,即5-10u/ml。
封管方法:脉冲式正压封管,将针尖退至肝素冒内,即推一下停一下,剩余0.5-1ml时正压封管(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4.勿使用暴力冲管,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
(四)更换肝素帽
1.肝素帽每7天更换一次。
2.导管外缘用75%酒精擦拭,擦拭时间不少于15秒。3.输注血液、TPN时,肝素帽每24h更换一次。
4.如肝素帽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肝素帽时均应更换新的肝素帽。
注意事项
1.操作前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告知相关费用,医生下达医嘱。
2.穿刺后输注前应通过拍胸部X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3.不得在PICC导管穿刺点以上使用血压袖带及止血带,但可以在导管所处位置的远心端使用。4.不得在PICC导管上粘贴胶布。
5.给药前应抽回血确定导管的通畅性及是否在静脉内。6.严禁将导管外露部分再次置入体内。
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堵管:血液或药物沉淀可能导致堵管。
2.血栓形成:凝血系统异常等原因可造成局部或全身血栓形成,发生几率在2%~5%左右。
3.感染: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
4.导管破损或断裂:导管局部反复反折、触碰利器、老化等原因,可导致导管破损或断裂。
5.静脉炎:由于机械性摩擦、血管内膜损伤等原因,穿刺部位可出现红肿、痛,血管呈条索状改变。
拔管:
(一)拔管指征
1.双向血培养阳性,确诊导管感染所致败血症,需迅速拔管。2.静脉炎经处理后症状无缓解,并加重,可见脓性分泌物,或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需考虑拔管。
3.患者的治疗完毕,原则上不再保留导管,立即拔除。4.导管出现断裂、沙眼样漏液、血栓、导管堵塞,通过溶栓等处理,不能再通,也应该立即拔除。
5.错位的导管不能调至适宜位置,应考虑拔管。
(二)拔管方法 1.操作者戴手套,轻轻去除胶布及敷贴。2.碘伏消毒穿刺点。
3.用5ml空针回抽1~2ml血(避免导管尖端附着的纤维蛋白鞘脱落,形成血栓)。
4.无菌棉签加压止血5~10分钟。
5.导管拔出后,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导管长度、导管状况,并记录在病历。
6.无菌敷贴或纱布覆盖穿刺点,24h后去除敷贴或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