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硕士之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大学生村官”政策分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第 组)
学 号
学生签名
日 期
2012-7
摘要
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是深远的。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拓宽培养选拔干部的新途径,有利于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探讨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现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流失率以及其后期管理等问题,并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目 录 政策分析 1.1政策背景分析 1.1.1政策内容 1.1.2政策背景
1.1.2.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1.1.2.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1.2政策执行分析 1.2.1执行范围逐渐扩大 1.2.2执行成效比较明显
1.2.2.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1.2.2.2优化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能 1.2.2.3开辟选拔途径培养后备人才 1.2.3执行情况因地而异 1.2.3.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1.2.3.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2 主要问题
2.1大学生与村官接轨问题[3] 2.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2.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2.4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偏低 2.5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 3 原因分析 3.1政策制定不完善 3.2执行行为短期性 3.3政策实施复杂性 3.4政策配套不完善 4 方案措施
4.1适当调整政策目标 4.2进行准确身份定位 4.3加强政策后续管理 4.3.1落实优惠政策 4.3.2完善相关体制 参考文献
1 政策分析 1.1政策背景分析 1.1.1政策内容
目前,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统一而具体的表述,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同时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下基层农村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情况下,根据是否是党员的条件,充实到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干部群体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斗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1]
1.1.2政策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作为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要求。问题在于,这些意见和要求并不是都能够顺利地被政策制定者所接受,事实上只有少数意见和要求能够被政策制定者纳入政策制定的日程表中加以进一步考虑,这些少数的意见和要求我们称之为政策议程(policy agenda)。
[2]1.1.2.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原因,也现实原因;既有观念原因,也有政策因素。在这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许多人认为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1.1.2.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的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而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按照09年就业率估算,将近有177万大学应届毕业生不能当年就业。社会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1.2政策执行分析 1.2.1执行范围逐渐扩大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 6月 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从 2006年起国家每年将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法定程序安排其担任村党支部、委会的相应职务,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目标。从 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17个省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已有 3万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预计 2010年将突破 65万人。截至 2008年 2月底,全国共有 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 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 2008年开始,用 5年时招聘 10万至 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1.2.2执行成效比较明显
“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积极影响、成效是比较明显的。以浙江省慈溪市2001年至2006年这五年的实践为例 [3]。慈溪市通过2001年到2006年这五年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有 :
1.2.2.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大学生人才资源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在2005年的村级组织换届后,慈溪市1814名村干部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有283名,占15.6%,与2001年前相比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35岁以下的占12.8%。高校的不断扩招使较高素质的留村青年越来越少,按照传统的村干部选拔办法,显然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而大学毕业生的到来,不仅从数字上改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人才比例结构,也从事实上创造了一个更加优良的文化氛围,给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的气息。由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又高素质、精力充沛、积极性高、劲头足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撞击,或多或少给原村干部带来危机感,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整体氛围。
1.2.2.2优化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能
大学毕业生的到来,由于文字功底好,使得村书面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如计划、总结、文书档案、上报材料等,也进一步完善了村各项规章制度,计算机、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能。有40%的村专门为他们新配备了电脑,出现了制度 更健全、规划更科学、统计更正确、办事更规范、效率更高的五“更”。村基层组织的规范,村干部办事效能的提高,带来的是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学生村官”新观念、技术和新管理方式的应用,尤其是网络的应用,如横河镇大山村的俞城德,建立了“戚家山”网站,把大山村茶叶、杨梅、笋等农产品通过网络打开市场,使大山村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现在村里已建成杨梅基地1100多亩,绿茶基地515亩,2005年仅杨梅一项就为每户农户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1.2.2.3开辟选拔途径培养后备人才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村干部队伍的老化,加快了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巩固和加强了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更主要的是开辟了一条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参与农村的社会管理,使他们得到了全方面锻炼,锻炼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素质能力,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了更加雄厚的基础。到2005年底,在187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中,先后有65人因工作成绩突出在村岗位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人进入村委班子,19人担任了村领导助理,57人成为团支部书记。另外到2006年,先后有9人考上了公务员,34人被录用为事业干部,为党和政府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开辟了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
1.2.3执行情况因地而异 1.2.3.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与乡镇政府签订劳动合同的 3年期限内,第一年的月薪 2000元,第二年 2500元,第三年 3000元,并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 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北京市政府为“卸任”后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待遇:机关招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北京大学还将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推荐免试读研。
重庆:每月至少有 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 3000元的奖励;连续 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 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 800元、本科生 600元、专科生 500元的生活补贴。
1.2.3.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彼此的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在这项计划实施 7年之时宣告失败。2007年 9月 19日,安徽凤阳辞退两名大学生 7 “村官”引起的**以及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出现的诸如高流失率、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以及其后续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配套机制、政策延续性等问题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思考。目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中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成绩是突出的,值得肯定与继续坚持,但我们在面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同样要看到其不成熟性。
2.1大学生与村官接轨问题[4]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除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村网站建设等方面发挥专业技能外,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很多的联系;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大学生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另外有的大学生到农村后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村官被问到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有20.83%的大学生认为是环境上的不适应。
2.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问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时常遇到这些问题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给他们高的待遇、大学生村官”受到众多关注仅仅因为他们是大学生吗„„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起的现实作用,及其可预见的对未来的影响。目前,由于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很多大学生村官的自我感受是:“说我们是农民,我们没有土地;说我们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说我们是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又没有编制,工资跟正式编制的人员相差一两倍!”。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出,其政策是单一的,没有对政策实行后的新情况及其连带的其他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上职业化瓶颈与户籍限制,集中表现为其政治地位问题,“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身份上的两难,就是很难进入事业单位,更难或不可能进入村委会—很多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如: 2001年 4月,100名被海南省儋州市选聘到各乡镇村委会挂职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挂职 5年,无一人被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
2.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据 2007年的统计,自 1999年以来,四川省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 区)工作,但是最新统计显示,在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 70%以上。它反映出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2.4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偏低
仍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到2005年慈溪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9019元,2007年以来每月基本工资为1988元,而这1988元为最高限额,所有奖金、津贴、各类保险自纳费都包括在内,与2007年前相比,工资由月基本800元看明显提高,不过没有奖金、津贴,养老保险也由事业养老保险转为企业养老保险,自缴费提高,医疗保险等相对没有变化。这样相比而言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与所得到的待遇,尚不成比例。慈溪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更不要说其他欠发达地区了。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盲目地仿效带来了一些新的积弊,使很多大学生滞留农村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5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
笔者认为,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调查显示,分别有62.5%的大学生和41.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比如,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前期不适应,办事不热心、主动,无法处理群众的日常纠纷,确实是缺乏能力、经验、阅历,因此需要政府与村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平台,给予机会、时间。由于农村工作有特殊性,像一些涉及宅基法等农村特有的问题要进行先期的培训,以更好的开展工作。
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如前所述,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原因分析 3.1政策制定不完善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根据现实的特定条件和问题制定的,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政策作为主观范畴在执行期间与客观实际出现偏差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
“大学生村官”在促进农村工作快速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开辟了一条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从这层意义上讲其应当同公务员考试制度一样,形成相应的体制与法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 9 办发[2005]18号)文件“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不难看出,这是大势所趋,该政策必须要体制化、法律化。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因为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本身的影响。这一政策所要解决的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本身就是件难事;其次,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表现在: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问题本身的影响广泛,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止牵扯到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发展的问题,长远来看,甚至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有关联性,这一计划中牵扯到的各种社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问题的顽固性,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发展的问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解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3.2执行行为短期性
整体而言社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正如同各种政府文件资料,调查报告、论文,各色媒体、报刊、杂志所片面强调的现实意义,社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普遍是短浅的,没有一种长远的考虑。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目前,所谓“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无论是承诺 3年“锻炼”后考研加分,还是准允作为将来“提干”一项参考,或优先录取公务员,乃至于“一律给予城市户口”,以 3年为期,期满走人,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最早实行此制度的海南已经遇到了“后期管理”问题。
3.3政策实施复杂性
公共政策执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首先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果缺乏这些,政策执行就无法进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政策执行项目上提供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质量,或者政策执行主体实际使用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成为公共政策执行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方面的资源。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另外,其复杂性还体现在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上。
3.4政策配套不完善
海南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海南一些地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其实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 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笔者非常支持这一观点: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方案措施
4.1适当调整政策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
认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可以起到协助作用,或者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一些参谋作用。但是农村的情况十分复,而且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支配农村运转的根本性规则。在贺雪峰教授看来,造成当前农村问题的原因都是一些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是下乡的知识分子无法解决的问题。[5]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但并不是否认大学生村官计划,而是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大学生村官能干什么 ?可以在哪些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能解决多少农村存在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看待大学生“村官”问题,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和文化改进,而新时代的大学生恰恰具有这些优势。如让大学生们做农民的社区培训,应该会取得较好的成果。
4.2进行准确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政策已历时十几年,但目前尚无一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缺少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将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目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各省人大制定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各地农村选拔和使用村官的重要法律依据。但目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各省的“实施办法”都没有关于大学生村官问题的明确规定,因此,目前起码应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修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6 ]
4.3加强政策后续管理 4.3.1落实优惠政策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 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力到基层的局面。[7]比如实行事业单位的单招单考,考公务员加分等措施,到村工作3年以上,对继续留在村工作的提供住房公积金等政策,都是比较好的激励政策。当然各地应视各自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相应的优惠措施和优惠政策。
4.3.2完善相关体制
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吸引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发挥才干,是一项有长远意义的举措。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但要长期实施,一定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看待有长效机制。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培养、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制度机制。如,在选拔任用上,明确重点选拔对象,提高选拔条件。明确农村中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同等条件下对该类型的的大学毕业生优先录用。选拔一些工作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到村工作,避免出现辞退等情况。强化培养,进行动态管理,健全培养与管理体系,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抓好组织与思想领导,加强舆论引导,引导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加入中国共产党,保证“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的先进性,使之成为党的基层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加强监督管理与考核,考核、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在年终总评的基础上,增加半年初评,并通过调整单招单考政策,来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像慈溪市的单招单考是在历年考核合格之上,到村工作满3年或到村满2年且优秀等次1次以上的人选,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每年按10-20%的比例安排镇属事业单位招考指标,进行单招单考。又比如,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大学生“村官”等问题上,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方引得进、得住、得好。
参考文献
[1] 张敏,对“大学生村官”的解读与思考[ 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8,(04).[2] 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 李包庚,黄斌,魏娜[ J ],青年探索,2007,(6).[4]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年大学生“村官”展研究报告(节选)[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5] 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 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2).[6] 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 J ],农村工作通讯,2008,(10).[7] 赵小群,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2).
第二篇:《公共政策分析》论文题目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论文题目
(共五个题目,任选三个题目回答问题,三个题目须作答在同一个word文档中,正文题目可略,写作模版见附件中的“课程论文写作模板(多题式)”,每题800~1000字)
1.结合所观察到的现实案例,阐释政府在政策执行中选择政策工具的复杂性。
2. 何为政策周期?它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是什么?
3.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4.政策终结都存在哪些障碍?结合我国政策实践论述政策终结可采取的策略。
5.如何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我国房地产限购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第三篇:公共管理硕士(MPA)论文参考题目
MPA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服务型政府创新研究
★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 ★责任型政府创新研究 ★引咎辞职制度化问题研究 ★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与政府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政府行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政府行政执行力问题研究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研究 ★行政公开制度研究 ★完善听证制度问题研究 ★行政效率问题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管理)实践研究 ★公共安全信息问题研究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难点研究 ★编制公开化、法制化问题研究 ★行政监察体制问题研究 ★行政监察问题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 ★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行政复议制度研究 ★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公共服务民营化形式研究 ★公私伙伴关系研究 ★政府形象问题研究 ★行政文化研究 ★行政伦理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服务型警务创建问题研究
★服务型警务与公安机构改革研究 ★城市公安机构改革研究 ★公安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公安工作绩效管理研究 ★公安行政管理研究 ★警务保障问题研究
★警员亲民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调整,或政府经济学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政治学 ★政府经济学
★长三角县级市政府改革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建设服务型政府
★近忧与远虑——谈政府体制改革与方向抉择 ★政府成本管理
★论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作用 ★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
★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当代人事制度改革 ★政府管理方面 ★海外人力资源利用 ★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效能的关系 ★人事制度研究
★常州市民间组织发展与市场经济成熟度关系之研究 ★政府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方向
★政府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协调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21世纪社会中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政策与招商引资 ★移民及移民管理 ★政府绩效管理 ★信息化与政府创新
★浅析苏州的电子政务建设苏州开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改革
★对苏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发展中地区政府管理模式探讨 ★公共政策改革研究 ★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检验检疫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乡政村治问题研究 ★香港政府管理
★台湾民进党转型研究
★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政策评估 ★海关管理与海关政策 ★公共管理与海关管理 ★公共组织创新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问责制探析
★WTO与公共管理
★海南省财政部门预算改革政策评估报告 ★积极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学相关课题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流失 ★市场化进程中的公共财政研究 ★税务部门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
★税收管理流程再造——论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 ★垄断国企的改革 ★行政管理支出研究
★合理布局城市粮食储备,完善城市粮食安全体系 ★市政管理方向
★经营城市或人力资源开发 ★政府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机构运行机制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地勘事业单位改革与转型时期政府的补偿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谈气象服务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银行监管的创新 ★海关职能转变
★ISO质量体系与政府管理 ★政策执行or政府治理 ★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管理(公共支出)
★有效监督在政府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质量体系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体制转轨时期基层行政管理探索 ★行政执行与调整 ★市场经济与行政法治 ★财政监督方面
★行政法律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互动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体场馆的管理 ★政府管理的效率与公平★政府外事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建设(或:政府转型)★文化体制改革
★如何改善党风廉政建设 ★政府体制改革与职能变迁 ★政府职能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高层次人才与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城市管理(对象是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关系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城市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和低保人群利益 ★医疗制度改革 ★医院产权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收支与财政管理 ★社会劳动保障
★社会保障(税费改革)★社会保障(住房管理)
★教育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医疗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流动人口管理
★江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农民户口问题研究
★有组织转移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央地农民的补偿与保障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探讨与实践
★关于苏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公共管理研究的视角城市化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营 ★城市化进程
★关于城市发展的定位策略 ★连云港城市化问题探析
★城市管理or水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
★苏州区域市化与中心城市现代化若干问题思考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和继续教育探讨 ★现行教育政策分析与实施 ★教育经济学
★淮安市人才现状与对策 ★教育产业发展与管理
★走向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 ★军转干部安置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完善税收管理系统协调机制 ★西部大型国企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乡镇债务危机的形成与治理
★长三角区域新型政府间关系的构建 ★厦门港口物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晋江市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执行的研究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伙伴关系的建构 ★市政公共事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行政许可法》与海关依法行政
★口岸危机管理机制的建构
★《行政许可法》与海关依法行政
★政府雇员制的理论与实践
★反腐败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治腐之路
★大城市治理模式的构建――以大连为例
★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有限政府构建
★论作为一种管理工具的绩效评估
★民营化工具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城市燃气行业民营化的案例分析
★作为政府改革战略的民营化
★决策、执行和监督三种职能的分离与协调——评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三分制”方案
★危机与变革:中国乡镇公共管理制度缺陷及纠错对策研究
★城中村改造的政策选择
★上海公交定价机制与比价关系研究
★“三项改革”后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市场机制研究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路径选择——厦门公交民营化改革案例分析
★中西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运动评述
★中西方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当代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中央与地方关系(包括财政关系、权力分配关系、法律关系)研究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公共领域的治理机制与政府行为研究(包括公共领域的安全问题)
★我国区域合作模式研究(以某区域为例)
★“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粤港澳政府合作研究
★广佛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跨区域的公共事务治理研究(如环境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公共交通治理、食品安全监管等)
★政府间关系研究
★乡镇公共管理体制研究
★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及其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党政关系研究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研究
★地方政府决策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竞争研究
★NGO经费筹集与管理研究
★NGO管理体制研究
★NGO行为规范研究
★NGO法制建设研究
★各类NGO组织的具体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与实施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各类不同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构建 ★项目绩效评估研究
★绩效审计改革与推进研究 ★行政许可制度研究 ★行政立法研究 ★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行政强制研究 ★行政和解制度研究 ★行政仲裁研究 ★行政赔偿研究
★行政自由裁量权研究 ★行政监督制度研究 ★领导体制研究 ★领导责任及其追究 ★职业道德问题及其研究 ★组织冲突与摩擦研究 ★组织激励研究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制度研究(包括医疗、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政府采购的制度与管理问题 ★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研究
★政府经济性管制和行政性监督问题 ★公私伙伴关系中管理与制度问题 ★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制度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部门预算改革
★中国地方政府国库集中收付体制改革 ★中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研究 ★中国地方教育财政体制 ★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中国地方支出绩效评估改革 ★公共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人员编制管理研究
★公职人员的选拔、甄选和任用研究 ★公职人员培训制度研究 ★工作分析研究
★公职人员绩效评估研究 ★薪酬制度研究 ★激励制度研究 ★政府人工成本控制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研究 ★城市规划研究
★城市交通研究
★城市经营研究
★城市治安研究
★城市化问题(包括城中村、村改居等)研究
★市政建设管理研究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研究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城市小区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城市社区的功能及其作用研究
★有关公共政策理论问题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研究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科技与教育政策研究
★劳工问题与劳工政策研究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
★住房问题与住房政策研究
★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研究
★卫生政策与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儿童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
★司法矫治社会工作
★非营利组织
★政府宣传与公共信息传播研究
★政府新闻发言与信息发布研究
★政府危机信息传播与负面信息调控研究
★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研究
★政府公关与形象传播(政府形象、区域形象、城市形象)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传播研究
★公共传媒与公众情绪研究
★行政文化管理创新研究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
★电子政务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包括采集管理、公开管理、分级管理、交换共享管理、信息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管理方式研究
★“一站式”电子政务及其应用研究
★电子监察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标准问题研究
第四篇:试论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政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
【论文摘要]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是监狱人民警察在长期职业道德活动中养成的在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它包括:献身监狱工作事业、公正诚实、自尊自强、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等五个方面。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长期的社会和监狱道德教育,在监狱工作实践中,扬弃以往监狱警察道德传统的积极思想斗争中自觉养成和完善发展的。
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是监狱人民警察在长期职业道德活动中养成的在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它是监狱人民警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尤其是职业生活实践目一一监狱工作实践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教育,进行自我道德锻炼和道德修养的过程。它既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体现,更是监狱人民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体现。
一、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
由于监狱工作实践的丰富性和监狱人民警察人格的个性化,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献身监狱工作事业。监狱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特殊性建设事业,其价值实现具有滞后性和时空的无限延伸性。这种劳动的特点,要求监狱人民警察要站在社会的、全局的、人民的长远利益为社会集体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劳动以至一生。实践中,有的监狱人民警察为了党和人民的监狱工作事业,“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真正做到了无私的奉献。当然,我们现阶段所提倡的“奉献”并不是不言“利”,不计报酬,而是要求监狱人民警察要正确处理“义”与“利”,个人和集体事业的关系,重大义、识大体,顾全局,终生勤恳执法为民,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国家的前程、人民的利益献身监狱工作的品格更是值得称颂。
2.公正诚实。这是监狱人民警察为人处事的基本品格。公正诚实表现了一个人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处理个人与社会、事业的关系。监狱人民警察是以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教育、感化、挽救罪犯为己任的,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忠实坦诚、刚正不阿,只有这样才能承担监狱人民警察职责。公正诚实,不只是监狱人民警察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以道德楷模置身于罪犯,影响罪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3.自尊自强。这是监狱人民警察追求完善人格实现祟高的人生信念的良好品质。监狱人民警察是承担有特殊社会责任、受人尊重的职业,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必须严以律己,自尊自强自恃。自尊即要维护监狱人民警察的声誉,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觉地按照监狱人民警察道德要求规范自己,不做任何有损监狱人民警察形象的事。自强则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完善,高标准严要求,永不自满不松懈,向理想的道德人格攀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完善的道德人格是监狱人民警察执法为民的基础。
4.艰苦奋斗。这是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在个人生活和意志方面良
好的品格。艰苦奋斗,要求人们节约无奢,养成与广大劳动群众同甘共苦的良好品格。我国历史上就有“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监狱工作是一种顶风涉雨、艰险困苦、呕心沥血的劳动。只有情志钻
一、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社会重大责任,终生不渝献身于这一伟大事业。在改革的大潮中,“安贫守志”是监狱人民警察敬业守则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
5.开拓创新。这是一种在人生和事业上不断求改革、求进取的良好品格。监狱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有定规而无定法,监狱人民警察只有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境机智灵活组织监狱各项工作,才能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它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习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学习先进为我所用;不故步自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监狱人民警察只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承担起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的历史重任。
二、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修养
(一)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的崭新道德关系为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使我国社会的道德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上是民主的,经济上是平等的,虽然存在着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是主体,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关系的主体位置。因此监狱人民警察与国家、监狱、同事、罪犯之间道德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监狱人民警察关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的个体体现。监狱人民警察是在社会主义现实道德生活中养成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集体事业的道德信念,民主、科学、创新、求实、艰苦奋斗的先进的道德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不断发展完善,监狱人民警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将会有新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监狱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条件。监狱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自发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系统的道德教育机制,这为监狱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条件。
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为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一般道德教育,每个公民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形成较系统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道德习惯,社会主义教育还为每个公民提供平哑教育。未来的监狱人民警察,在司法警官职业教育中接受系统的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使监狱人民警察获得早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日后监狱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形成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在监狱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监狱工作的实践是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生活的实际,使监狱人民警察道德品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因为监狱工作实践使监狱人民警察投人现实的道德生活,获得实际道德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并修正初步形成的监狱人民警察道德观念,促使道德观念转变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养成巩固的职业道德习惯。另外,监狱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监狱人民警察道德观念发展更新的现实基础,监狱人民警察只有在监狱工作实践中才能获得新的道德体验,更新道德观念,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4.社会主义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是在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以往监狱警察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现实道德是历史道德的继承和发展,监狱人民警察道德是在对以往监狱警察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上一些优秀的监狱工作者和监狱警察在长期的监狱工作实践中养成的优秀监狱警察品质,是监狱警察职业道德的优秀遗产,但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以往监狱警察道德传统也包含着不能彻底反映监狱工作规律的道德要求,甚至代表没落腐朽的道德关系的糟粕,是我们应予以批判、抵制的。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善于运用马列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对以往的监狱警察道德传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扬弃,自觉地吸收继承优秀的监狱警察道德传统,抵制落后的旧的监狱警察道德传统的影响,才能养成适应社会主义监狱工作事业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充分发挥监狱人民警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积极地进行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监狱人民警察道德观念的建立,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完善还要靠监狱人民警察的主观努力。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自觉学习才能获得监狱人民警察道德观念,自觉地投身于监狱工作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的道德体验,得到实际的道德训练;积极自觉地开展道德意识领域的思想斗争,才能吸取优秀的监狱警察道德传统,抵制落后的监狱警察道德传统。总之,社会和监狱工作对监狱人民警察提出的道德要求,只有通过监狱人民警察的自觉努力才能内化为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
(二)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监狱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是一个不断修养和完善的过程。为此,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做到: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跨世纪的职业工作观念。这既是监狱人民警察修养的基础,也是检验监狱人民警察修养的标准。监狱人民警察的道德品质能否达到一定的境界,主要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否正确,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监狱人民警察就能准确地把握监狱工作规律,认清监狱工作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在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修养和实践中,选择科学的、合理的、和善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
2.在长期的监狱工作实践中磨炼自己的道德品质。一般我们所见的监狱人民警察大都是公正诚实、刚正不阿的,但他们的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监狱工作实践中逐步涵育锻炼而形成的。监狱人民警察在监狱工作实践中,随时以监狱人民警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艰苦的陶冶和磨炼,才能养成具有崇高品质的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
3.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每个人的性格、气质都不相同,作为监狱人民警察既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也要了解罪犯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解决监狱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矛盾;有助于深人开展监狱管理工作,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做好罪犯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
第五篇: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一、为提高MPA学位论文质量,充分发挥论文在MPA教育中的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中对论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要求。
二、MPA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应及时与导师商定论文题目,尽早开始收集和积累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
三、论文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政策评估、案例分析、对策研究等为主体的应用型论文。论文必须逻辑清楚,结构合理,文字通顺流畅,字数在3万字左右。
四、MPA学位论文的规范格式
(一)总体要求
1、论文结构
学位论文分正文和辅文两部分。
论文正文是文章的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构成。
辅文包括:封面、原创性声明、版权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参考文献、致谢等。
2、编排顺序
封面,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导论或前言,正文章节,参考文献,致谢。
3、总体格式
(1)封面格式统一下载。
(2)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
(3)正文统一、连续编页码,用小五号宋体字,排在页脚居中位置。辅文不编页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4)图表、引文等一般用小五号宋体字,具体格式见后面正文部分。
(二)具体要求与格式
1、中文摘要
(1)基本内容:研究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结论,4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2)格式:“中文摘要”四个字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具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三个字用小四号宋体加黑,具体关键词一般是名词,用小四号宋体,每个关键词之间空出两个字(即四个字符)的距离,关键词位于页底端。
2、英文摘要
为中文摘要的翻译,可更简明扼要。格式同中文摘要,关键词都是名词,每个单词第一个字母大写。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
3、目录
一般列两级目录,后附规范的页码号。
格式:“目录”二字居中排,用三号宋体字加黑。目录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每一级目录后退两个个字(即四个字符)。
正文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正文标题
一般分章、节两级。如果需要,段以下也可再细分;章标题可使用两种格式: 第一种(推荐使用)
第一章
□□□□□
(一级标题,居
中,单列一行)
一、□□□□□
(二级标题,左对齐,单列一行)
(一)□□□□□(三级标题,左对齐,单列一行)
1、□□□□□(四级标题,左对齐,单列一行)第二种
第1章 □□□□□(一级标题,居
中,单列一行)1.1 □□□□□(二级标题,左对齐,单列一行)1.1.1 □□□□□(三级标题,左对齐,单列一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1.1.1.1 □□□□□(四级标题,左对齐,单列一行)注意:分不分节,各章节必须统一。
具体格式:章标题用三号宋体加黑;节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节后的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黑,居左。
5、表格
全文统一编号。表格应加标题,标题用小五号宋体加黑,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中内容用小五号宋体。表格四周的线应为粗线;两侧的竖线可以不要。
注意:选定某种样式后,应全文统一。
6、插图
全文插图统一编号,应与表格的编号方式一致。插图标题为小五号宋体加黑,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中文字用小五号宋体。
注意:选定某种样式后,应全文统一。
7、注释
(1)注释必须规范,一律采用脚注、自动插入格式:每页重新编号,编号数字形式采用①、②、③、„;每个注释用小五号字在页脚注明出处,要件及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单位名称及出版时间、页码。
例:①朱学勤:《程序公正与实质正义》;中华读书网编:《学术权利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2)引用同一著作、论文,不采用简化格式。(3)引用图表直接在图表下注出来源,不用脚注。
(4)互联网或数据库作品,应注明网址或数据库作者和时间。
例:贺雪峰:《县乡村体制整体改革研究》,大学生支农调研网,http://www.3nong,org/qc01
8、公式
公式一般单独占行,居中排列。如有需要,可加序号,编号规则与图、表一致。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位于正文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应按外文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和中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序。
格式:“参考文献”四个字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具体内容用五号宋体,外文期刊名用白斜体。编排顺序遵照下列各项规定:
⑴一般中文著作
例:【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⑵编撰类著作
应在编者姓名之后标注“编”或“主编”或“编辑”字样
例:【2】朱学勤:《程序公正与实质正义》;中华读书网编:《学术权利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⑶论文集内论文
应先注明论文,再注文集等版本信息
例:【1】罗荣渠:《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兼论文化传播问题》;见罗荣渠著:《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⑷翻译著作(译文)
除应包括上述版本信息外,还应包括注原作者国别、译者姓名
例:〔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⑸古典文献类著作
除应包括上述版本信息外,还应注卷次 例:《史记》卷25。〔6〕期刊文章
例:〔法〕法斯蒂:《义和团运动期间直隶省的天主教教民》,马胜利译,《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7〕报纸文章
例: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7日。〔8〕规范性文件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1年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月5日。〔9〕外文论著
应遵循国际学术惯例,凡文章篇名,应用“”表示;凡书名、报纸和刊物名,一律用右斜体表示
例:William Rehg ,“Translator’ Introduction”,in Habermas’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MIT Press,1996.p.IX;David M.Radmussen,How is Valid Lsw Possible?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Vol.20,No.4.1994.10、致谢
单独占一页,“致谢”二字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具体内容用小四号楷体。
(三)学位论文的排版
1、版面格式:页边距采用A4纸的默认边距,即上2.54cm,下2.54cm,左3.17cm,右3.17cm,页眉1.7cm,页脚1.7cm;文字用WORD2003或WORD2000格式排版。
2、封面内容:有固定格式,见社科院研究生院网站。
(四)学位论文应电子版的上交和打印、制作
学位论文由学生本人严格按照上述要求排版之后,在规定时间统一将电子版交至MPA教育中心,由中心工作人员统一打印制作,分别用于论文评阅、答辩和学校留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