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整治道岔晃车病害(写写帮整理)
浅谈如何整治道岔晃车病害
[摘要]:在铁路线路设备中,道岔是铁路轨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岔本身构造复杂,强度较低、零件多、受冲击大、容易变形、磨耗,造成列车晃车病害,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是制约列车行车速度和行驶平稳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道岔 原因 整治 效果
[引言] :为适应现代铁路运输的需要,提高道岔作业质量是保障列车运行速度、行车安全和旅客舒适的主要任务。制约列车运行速度和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道岔作业质量及结构状态是否良好等。为了提高道岔作业质量,保证列车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本人以自己的经历,就如何提高道岔保养质量、保证列车平稳行车、减轻列车过岔时产生的晃车,浅谈一些方法和措施,一、造成道岔晃车产生的原因。
1、道岔大方向不良。
由于现场铺设位臵不当、前后方向不良、维修拨道时忽视道岔前后线路的整体关系,造成前后线路衔接不良。列车通过道岔时,发生车体摇晃,而摇晃又加大了对道岔破坏,促使道岔方向进一步变化。
2、由于养护中只重视道岔整体19个检查点的轨距、水平,忽视道岔与前后线路及岔区范围内的均匀递减,往往使辙跟轨距、水平顺坡超限,造成方向不顺,势必又增大列车的摇晃。
3、道岔各部件的状态作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道岔的好坏。如连接杆与顶铁尺寸不合,就造成尖轨侧弯或缝隙过大,过车时必然使轨距发生变化;又如护轨位臵错前错后,也会造成列车在辙叉上通过时增大机车车辆车轮对护轨的横向拉力,将辙叉处轨距拉小?;以及轨撑与铁座的间隙、扣件扭力不足等过车时都会影响道岔几何尺寸的变化,会产生列车的摇晃。
4、道岔爬行是破坏道岔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爬行造成道岔部分几何尺寸的变化,引起道岔的联结零件失效,间隔不均匀,岔枕歪斜,绝缘接头顶死等一系列病害,轻者影响方向不良,重者引起扳道器扳不动的事故。
5、道床是保证道岔结构稳定的基础。
如遇有道床,排水不良,道床不洁和翻浆冒泥,以致使道床板结失去弹性,减弱道岔道床抗横向阻力,列车运行时加大道岔方向的冲击力,破坏道岔方向。
二、针对道岔产生的晃车病害进行整治。
1、针对上述所产生的病害,本人从工作实践中找出一些整治的方法。整治道岔方向,要以直基本轨为准,首先要解决道岔的大方向,然后做好道岔本身的小方向。良好的方向要求是: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衔接得很好,远看方向顺直,没有“甩弯”没有折角、“臌肚”。拨道时必须站在距道岔前100米进行全方位拨顺,遇有两组道岔相连时,应掌握好限界等各方面因素。
根据本人所在班组的道岔设备,在华安站南头有3组道岔,其中正线道岔两组编号是2#岔、4#岔,在2#岔至4#岔中间不足25m地段有一处机动车道口、且道口铺面宽5m,两边是水泥硬化。2006年10月27日进行成组更换道岔施工,当时是按照预铺移位法进行成组更换道岔,27日更换2#岔时与道口方向可以衔接,与2#岔前面直线约100米方向都能接上,29日更换四号岔时,由于地形有限,铺设完4#岔时与2#岔后道口直线交合方向不能衔接,且4#岔后与站二道方向不顺。开通线路后,机车司机向工务反映南头道岔经常摇晃,段、车间领导多次到现场检查,证实。经过几次拨道后效果不是很理想。后决定采取以4#岔为基准,全面拨顺从4#岔尖轨至2#岔前直线地段大方向,31日利用天窗时间,在供电段、电务段配合下,以4#岔基本轨为定点轨,全面拨顺二号岔后道口地段,然后拨正2#岔与4#岔衔接方向,最后延长2#岔前60米方向,确保二组道岔与前后正线相对顺接,机车过南头道岔时平稳安全。
2、道岔方向整治也可结合改道进行。道岔改道不同线路改道,线路改道将左右股改好,改好后可直接拨道即可;道岔完全不同,因此道岔改道必须按以下几项作业程序进行作业:
⑴做好直股外股方向,使道岔前后方向成一条直线,并与前后引轨方向保持良好、平顺。
⑵按1435mm规定尺寸,钉好辙叉轨距,做到每四块板轨距递增率不大于1‰,并紧固好各种联结零件。
⑶按1435mm规定尺寸钉好直股内侧和辙叉外股轨距,同样轨距递增率不大于1‰。
⑷按照支距点所列尺寸,做好各部位尺寸标准,钉好导曲线上股钢轨,使每点支距保持在规定范围。
⑸按导曲线轨距尺寸,钉好导曲线下股钢轨,如在转辙部位改道作业,必须由电务配合施工。
3、道岔高底不良也是造成列车晃车的主要原因,道岔辙叉部位本身就有6mm三角坑的构造,如果养护不当,在车辆过辙叉时就会产生左右晃动,尖轨跟端的轨面必须做平,导曲线决不允许有水平反超高,施工作业中要掌握好起道量,对好水平,并加强捣固质量,重点要捣好辙叉部位,按规定要求每半月必须捣一遍辙叉部位,加强辙叉保养工作。
4、要及时整修好各部位不合格的联结零件和间隔尺寸。间隔铁在道岔转辙部位外口起着阻挡列车通过道岔时产生的横向阻力,同时也对控制转辙部位的轨距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次在改道作业中应保证各部位的间隔尺寸不超限,特别是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尺寸,因为查照间隔是为了使车轮轮对,顺利通过辙叉和护轨轮缘槽,防止行驶在辙叉上的车轮轮缘进入异股或撞击辙叉口。护轨工作边与心轨工作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车轮轮对最大内测距及最大轮缘厚之和,即1356+33=1389mm,考虑到机车车轴受力的翘曲使内侧距再扩大2mm,则护轨工作边与心轨工作边距离应大于或等于1391mm,护背距离为了保证车轮轮对能顺利通过辙叉而不致发生被翼轨、护轨卡住,辙叉翼轨工作边与护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小于或等于车轮轮对的最小内侧距1350mm,考虑列车轴受力翘曲后内侧距减小2mm,则翼轨工作边到护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小于1348mm;最后要弯好曲股基本轨,以确保道岔各部间隔尺寸和轨距的正确,防止车过道岔时摇晃的产生。
5、整治道岔的爬行,必须结合道岔及其前后各75m范围内线路的锁定相结合,定好观测标桩,定期进行纵横移检测,消灭大轨缝和连续瞎缝,对不均匀轨缝要合理进行调整,道岔内防爬锁定要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进行安装,防爬设备有不良或失效,必须进行补充更换修复,并使道岔锁定良好。
6、针对道床不清,排水不良,产生线路翻浆,使道岔道床板结,失去弹性,降低道岔抗横移及抗纵移的阻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线路道床进行清筛和处理好排水设备。在人工清筛作业中,人员作业标准执行不严,标准不统一等因素都会造成清筛质量不达标,从而对线路清筛过后未达到要求和设计效果,就必须在人工清筛作业流程中进行监控。按照逐孔清筛、隔孔回填的标准进行了清筛,石碴回填要进行用铁筛过筛,保证石碴的洁度,做到没有二次污染,并做好道床的排水坡,清筛好后及时回填好捣固石碴,保证捣固质量,把边坡未清筛的进行清理,余土清出,路肩保持线路外观良好,并回填好边坡石碴,保持道床饱满和充足,确保道岔的质量和行车的安全。
三、通过以上作业,管理措施,取得的效果。
本人通过以上几点工作经验,对车间管内22组道岔方向进行整治和处理,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列车晃车仪的记录上有明显降低,人工添乘检查,动态轨检车检查,也取得较好成绩;静态道岔检查整体框架和几何尺寸都达到满意效果。
第二篇:道岔晃车病害及整治
提速线路道岔晃车病害及整治
铁路第六次提速后,工务的线路、道岔设备变化很大,给养护维修带来许多困难。道岔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它涉及着机务,工务、电务部门,在一个部门出现失误,轻则影响行车速度,重则中断行车,将会给运输带来直接损失。近年来随着提速道岔的不断上道应用,其日常养护和维修便成为工务段维修组织体系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提速道岔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基础,如何搞好工务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夯实基础是职责所在,也对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造成道岔晃车产生的原因
(1)道岔大方向不良。由于现场铺设位置不当、前后方向不良、维修拨道时忽视道岔前后线路的整体关系,造成前后线路衔接不良。列车通过道岔时,发生车体摇晃,而摇晃又加大了对道岔破坏,促使道岔方向进一步变化。
(2)由于养护中只重视道岔整体19个检查点的轨距、水平,忽视道岔与前后线路及岔区范围内的均匀递减,往往使辙跟轨距、水平顺坡超限,造成方向不顺,势必又增大列车的摇晃。
(3)道岔各部件的状态作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道岔的好坏。如连接杆与顶铁尺寸不合,就造成尖轨侧弯或缝隙过大,过车时必然使轨距发生变化;又如护轨位置错前错后,也会造成列车在辙叉上通过时增大机车车辆车轮对护轨的横向拉力,将辙叉处轨距拉小;以及轨撑与铁座的间隙、扣件扭力不足等过车时都会影响道岔几何尺寸的变化,会产生列车的摇晃。
(4)道岔爬行是破坏道岔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爬行造成道岔部分几何尺寸的变化,引起道岔的联结零件失效,间隔不均匀,岔枕歪斜,绝缘接头顶死等一系列病害,轻者影响方向不良,重者引起扳道器扳不动的事故。
(5)道床是保证道岔结构稳定的基础。如遇有道床,排水不良,道床不洁和翻浆冒泥,以致使道床板结失去弹性,减弱道岔道床抗横向阻力,列车运行时加大道岔方向的冲击力,破坏道岔方向。
二、针对道岔产生的晃车病害进行整治
针对上述所产生的病害,从工作实践中找出一些整治的方法。
(1)整治道岔方向,要以直基本轨为准,首先要解决道岔的大方向,然后做好道岔本身的小方向。良好的方向要求是: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衔接得很好,远看方向顺直,没有“甩弯”没有折角、“臌肚”。拨道时必须站在距道岔前100m进行全方位拨顺,遇有两组道岔相连时,应掌握好限界等各方面因素。
(2)道岔方向整治也可结合改道进行。
道岔改道不同线路改道,线路改道将左右股改好,改好后可直接拨道即可;道岔完全不同,因此道岔改道必须按以下几项作业程序进行作业:
①做好直股外股方向,使道岔前后方向成一条直线,并与前后引轨方向保持良好、平顺。
②按1435mm规定尺寸,钉好辙叉轨距,做到每四块板轨距递增率不大于1‰,并紧固好各种联结零件。
③按1435mm规定尺寸钉好直股内侧和辙叉外股轨距,同样轨距递增率不大于1‰。
④按照支距点所列尺寸,做好各部位尺寸标准,钉好导曲线上股钢轨,使每点支距保持在规定范围。
⑤按导曲线轨距尺寸,钉好导曲线下股钢轨,如在转辙部位改道作业,必须由电务配合施工。
(3)道岔高底不良也是造成列车晃车的主要原因,道岔辙叉部位本身就有6mm三角坑的构造,如果养护不当,在车辆过辙叉时就会产生左右晃动,尖轨跟端的轨面必须做平,导曲线决不允许有水平反超高,施工作业中要掌握好起道量,对好水平,并加强捣固质量,重点要捣好辙叉部位,按规定要求每半月必须捣一遍辙叉部位,加强辙叉保养工作。
(4)要及时整修好各部位不合格的联结零件和间隔尺寸。间隔铁在道岔转辙部位外口起着阻挡列车通过道岔时产生的横向阻力,同时也对控制转辙部位的轨距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次在改道作业中应保证各部位的间隔尺寸不超限,特别是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尺寸,因为查照间隔是为了使车轮轮对,顺利通过辙叉和护轨轮缘槽,防止行驶在辙叉上的车轮轮缘进入异股或撞击辙叉口。护轨工作边与心轨工作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车轮轮对最大内侧距及最大轮缘厚之和,即1356+33=1389mm,考虑到机车车轴受力的翘曲使内侧距再扩大2mm,则护轨工作边与心轨工作边距离应大于或等于1391mm,护背距离为了保证车轮轮对能顺
利通过辙叉而不致发生被翼轨、护轨卡住,辙叉翼轨工作边与护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小于或等于车轮轮对的最小内侧距1350mm,考虑列车轴受力翘曲后内侧距减小2mm,则翼轨工作边到护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小于1348mm;最后要弯好曲股基本轨,以确保道岔各部间隔尺寸和轨距的正确,防止车过道岔时摇晃的产生。
(5)整治道岔的爬行,必须结合道岔及其前后各75m范围内线路的锁定相结合,定好观测标桩,定期进行纵横移检测,消灭大轨缝和连续瞎缝,对不均匀轨缝要合理进行调整,道岔内防爬锁定要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进行安装,防爬设备有不良或失效,必须进行补充更换修复,并使道岔锁定良好。
(6)针对道床不清,排水不良,产生线路翻浆,使道岔道床板结,失去弹性,降低道岔抗横移及抗纵移的阻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线路道床进行清筛和处理好排水设备。在人工清筛作业中,人员作业标准执行不严,标准不统一等因素都会造成清筛质量不达标,从而对线路清筛过后未达到要求和设计效果,就必须在人工清筛作业流程中进行监控。按照逐孔清筛、隔孔回填的标准进行了清筛,石碴回填要进行用铁筛过筛,保证石碴的洁度,做到没有二次污染,并做好道床的排水坡,清筛好后及时回填好捣固石碴,保证捣固质量,把边坡未清筛的进行清理,余土清出,路肩保持线路外观良好,并回填好边坡石碴,保持道床饱满和充足,确保道岔的质量和行车的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
1、反思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维修等方面,普遍存在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施工不细、验收走过场等问题。
2、工务的不利因素
① 新线质量不稳定:新线地段不均匀下沉,线路晃车。
② 部分曲线调整不到位:曲线不圆顺、位置不正确、欠超高过大。③ 提速道岔的平顺性和几何尺寸未达到标准:道岔组装几何尺寸未达到精度标准要求、岔区捣固不密实、平顺性不好。
第三篇:浅谈如何整治道岔晃车
道岔晃车的整治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也越来越高,道岔出现晃车的几率也越来越多,车载、添乘仪、轨检车动检车扣分比较高.因为道岔结构复杂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道岔中最弱的部分是转辙部分和辙岔部分。加强转辙部分的工电结合部分的管理。道岔的结构设计技术性及养护维修等方面难度大,严重制约着提速道岔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道岔的质量,消灭晃车动态病害是关键。通过技术改造是满足列车行车的要求,使道岔保持良好状态以本人对道岔晃车的原因与理解,并结合一些晃车病害整治叙述如下:
一、道岔晃车的原因
1、尖前接头过多引起的冲击,焊接时高低不一易产生小铁拱腰产生空吊,使列车产生振动,快速行车的条件下列车产生的振动还未消失进入道岔进行对道岔的又一次冲击,产生晃车
2、转辙部分空吊引起的晃车,道岔转辙部分由于电务设备影响,钢枕与石咋的咬合性差,石咋容易被挤出,产生空吊引起列车颠簸时尖轨产生跳动与基本轨竖向上的密贴发生变化,引起轮轨作用变化产生明显晃车。
3、无缝道岔尖轨爬行引起的晃车。提速道岔的转辙结构是采取基本轨刨切,尖轨尖藏入基本轨轨头,无缝道岔由于温度力的作用,引起尖轨爬行 夏天气温升高造成限位器处顶出方向3-4 MM,冬天气温降低造成尖轨忠后部轨距减少3至5MM。当尖轨产生爬行以后,尖轨与基本轨纵向密贴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轨距变化,即便很小也会引起轨距变化的超限引起的晃车。
4、岔心位置不正确,岔心前后接头高低错口,岔心心轨吊板,列车通过时产生振动致造成晃车。
5、道岔及前后线路几何尺寸不良如:轨距递减率、水平小三角坑、高低碎坑特别小S弯等造成晃车。
6、道岔各部螺栓松动扭矩不达标零配件不标准:如垫板与轨枕连接的大螺栓松动,列车行驶时造成道岔整个框架晃动和规矩块离缝造成假规矩及各部螺栓松动造成车载晃车。钢轨光带左右交替的变换引起晃车,光带的变换说明列车的车轮没有压在钢轨的三分之一,在短距离出现钢轨光带有的宽有的窄,使列车的车轮在钢轨上左右摆动。
岔区与曲线之间距离不足,曲线深入道岔会引起晃车。在即有线提速改造时受地形限制,曲线与道岔距离太近曲线对道岔产生的破坏力,增加道岔维修难度,造成晃车。9
现场作业中要对埋设的地锚及时调整,不及时调整从而增加横向的水平力,而产生晃车。影响列车的平稳运行,地锚的受力不均会造成道岔连续小方向引起晃车。
二、晃车的整治
针对以上叙述道岔晃车原因分别采取以下措施整治。
1、尖轨尖前接头较多首先对接头加强捣固,加强接头平顺性检查,发现轨面高低大于0.3MM,侧面矢度大于0.5MM时,及时打磨整治,对左右支嘴接头铸地锚加固,保持接头良好状态。
2、加强转辙部分的养护,对钢枕的空吊采取措施,加强钢枕对石咋的咬合力,防止空吊,用眼镜蛇捣固效果明显。
3、对无缝道岔的锁定加强,特别对直尖轨和曲基本轨的锁定,限制直尖轨和曲基本轨的相对爬行,增加扣件的锁定力,对直尖轨与曲基本轨之间的顶铁要顶实有效,直尖轨根部与曲基本轨之间要安设限位器,限位器前后要安装小拉杆。夏天把大限位器向尖轨方向顶死,在尖轨跟上好小拉杆,冬季把大限位器向叉心方向顶死,防止把尖轨拉弯,尖轨不密贴应利用天窗电务配合综合整治,4、岔心位置要正确,岔心前后接头应平直无错口,有条件的更换成冻结夹板并交接,有效的缓解列车冲击力.加强叉心捣固使其枕下保持坚实.另外对不平顺的接头进行打磨,使其保持平顺.
5、道岔及前后线路几何尺寸严格要求,轨距控制在1MM、变化樚不超过千分之0.5、水平在0至3 MM、消灭水平三角坑,加强小碎坑和S弯的整治,小碎坑以垫板为主,S弯以改道和为主,对顽固地点铸地锚整治。
7、在日常保中必须对各部螺栓扭矩达标,特别是大垫板与轨枕连接的大螺栓必须经常紧固,保证框架稳固,规矩块要与轨底密帖,防止离缝造成过车时轨距变化使列车摆动。
8、调整轨底坡的方法;一是将线上锈蚀铁垫板及胶垫更换同等规格的垫板和胶垫,二是在钢轨底下垫板。通过对轨底坡的调整可以使光带保持一致,减少列车在钢轨上的左右摆动。望都的17号道岔岔后的铁垫板更换后晃车的次数明显减少、三级报警在也没有发生过,就连一级也很少发生。
9、检查维修道岔以外线路前后各100米为宜,特别是列车驶来方向的曲线线路,保持好道岔以外曲线状态良好,对曲线尺寸严格掌握,直缓点不能有鹅头,也不能存有反方向,曲线上股水平要与道岔保持一致,但水平不易过大应保持在2MM.。
10、加强对地锚的设置与管理,定期对地锚进行检测,地锚的设置是对道岔横向位移得到有效控制的方法,使方向顺直有效,一些不良方向和连续小方向和拨道时回弹的方向有明显效果,避免由此引起晃车。
岔区晃车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对提速道岔的病害分析和整治,适应有效的预防病害全面测道岔纵向横向位移,尖轨的密贴情况,几何尺寸的变化,扣件的松紧状态都要及时分析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整治。确保道岔的质量均衡,整体平顺,状态良好。尽量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望都线路工区
张庆凯
2012-6-30
第四篇:道岔区晃车的原因和整治
道岔区晃车的原因和整治 道岔区晃车的原因和整治
道岔是列车在运行中,由一股轨道转入或跨越另一股轨道时的线路设备,是铁路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线路通过能力的重要环节,道岔的结构比较复杂,零部件多,受冲击力大,易于变形、磨耗,造成病害,技术标准要求高,道岔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在道岔区的行车过程体现的众多病害中,道岔区的晃车更是道岔设备危害中比较明显的病害体现,晃车不仅影响着乘车旅客的舒适性,而且有可能出现脱轨,跑道等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着旅客的安全性。如何整治道岔区晃车病害,成为铁路工务部门解决线路设备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进程,第六次提速的要求,高速铁路线路的建成,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对线路道岔的养护维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技术要求。要彻底消除道岔区晃车病害,首先必须得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其原因制定出相应得解决办法和措施,进行彻底整治。
道岔区晃车产生的原因
①道岔结构构造的病害会造成的晃车
在道岔前后一定距离内,线路有方向、轨距、水平不良等病害时,尤其时轨距递减率变化较大时,造成列车的蛇形运动。在列车运行时产生较大的振动。那么车辆就会在振动未消失的情况下进入前方道岔,进而对道岔的冲击或破坏力增强加大。再加上道岔构造本身引起的车辆振动,一旦产生振动叠加时,就必然会产生晃车。
道岔线路道床产生病害,混凝土轨枕和木枕的结合部,平顺性较差从而导致晃车现象。
在岔区内道岔线路、道床、轨枕不一致(混凝土枕和木枕的结合处)时,那么轨道在纵向上的刚度,道床的强度就会有差别,在列车运行时,就会引起车辆颠簸和晃车。
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空吊板导致的晃车
道岔转折辙部分由于电务设备的影响,捣固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空吊板,辙叉部分由于直侧向通过列车不一致产生偏载,或辙叉部分出现暗吊等,就会产生线路的不平顺。同时形成空吊后,会引起车辆的颠簸,还会使尖轨产生跳动。尖轨跳动时,尖轨与基本轨的贴靠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进而引起车轮与尖轨之间发生接触上的变化,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晃车。
道岔内部几何尺寸变化导致的晃车
由于道岔结构上的特殊性,道岔是由转辙器部分、连接部分、辙叉及护轨部分以及岔枕等组成的。在这几个部分中,无论那个环节又少量的几何尺寸变化,超出规定标准,都会引起晃车。特别是在道岔区内有三角坑,水平前后顺差较大,同时个别处所轨道的顺差变化较大,方向不良、高低偏差,导曲线不圆顺等处所,都会导致晃车现象的发生。
作业习惯导致的晃车
在现场作业中,为了作业方便和保持轨道几何尺寸出现三角坑的次数,通常以线路的某一股钢轨作为基准股,基准股通常高出另一股钢轨1-4mm,在列车速度较低的情况下(80KM/H以下),一般不会引起晃车。但在80KM/H以上时,当设定的基准股与道岔的结构不相匹配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晃车现象。
道岔前后由于加直线长度不足,侧向通过时导致的晃车。
由于曲线头尾正矢差较大,缓和曲线头尾不园顺,从而在曲线头尾处引起列车的颠簸,摇晃。再进入道岔,会给道岔造成很强的破坏力,增强道岔维修难度,必然会造成列车运行时的晃车现象。
道岔部件磨耗及接头垂磨所导致的晃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以后,道岔的部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耗,造成道岔的尖轨、基本轨、辙叉及接头的磨耗,另外,由于客观原因,而造成的养护不当,或磨耗,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更换,也是造成晃车现象的重要原因。
道岔晃车的整治
道岔是线路设备的薄弱环节,如何整治道岔是工务部门的一项技术难题,鉴于道岔内部结构上的特殊性,道岔上各部分都有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害,所以在道岔作业中,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整,分析造成病害的原因,同时针对产生病害的原因,结合不同道岔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治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现在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在改变传统的维修方式前提下,我们更得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的线路维修整治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以更高的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掌握最有效的维修方法及手段。
道岔外的线路方向,保持道岔外一定长度的线路状态良好,长度在50m-100m之间。如果与线路曲线相连接或较近时,要拨好缓和曲线的方向,以减少列在在曲线中的颠簸。对曲线几何尺寸偏差要按维规标准进行控制。
加强转辙部分的养护,对转辙部分的空节要及时整修。在整治转辙病害前要与电务联系进行配合进行。
加强辙叉部分的养护工作。由于辙叉直侧向通过列车不均,从而造成辙叉偏心。所以必须加强辙叉部分的加固工作。
要拨直道岔方向,保持道岔直股与道岔前后线路直顺。
道岔维修作业采取以一股钢轨为基准股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道岔内部是以内直股为基准股,综合支距及各部位递减整治轨距、水平、线路高低。整正补充配件,进行加固。
转辙部分要及时进行锁定,减少尖轨的爬行量,避免由此引起的晃车。
打磨焊补道岔及前后接头。对轨端顶面出现马鞍型因轨缝过大引起较大的掉块进行焊补。使其达到原有的形状,保持轨面状态良好。焊补后,用1m的刚直尺检查焊补部分,高低不超过0.5mm,用砂轮进行打磨,使轨面做到平整光滑、均匀。
及时清筛道岔及前后线路的翻白、不洁道床。因翻白、道床不洁使道床失去弹性,并出现空吊造成晃车发生,使设备静态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影响轨枕的使用寿命,所以根据线路状态进行清筛、捣固,补充石渣,稳固线路基础。
总而言之,消灭道岔晃车必须加大道岔间线路的养护维修,道岔线路的养护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在道岔的维修工作中,应实行科学管理,开展标准化作业,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改善检测手段,建立和健全责任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改进作业方法和劳动组织,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第五篇:常见的道岔病害的整治
常见的道岔病害的整治
一、尖轨、心轨与基本轨、翼轨竖切不靠原因及整治方法
a.尖轨、心轨前靠后不靠。原因有:
1、尖轨心轨顶铁过长 或顶得过死。
2、基本轨、尖轨、长心轨有硬弯。
3、曲基本轨第一弯折点位置靠尖轨尖端太近(理论上弯折点在尖轨尖,但一般以距尖轨尖端70-90mm为宜);曲基本轨第一弯折点弯折量过大(理论上4m长弦线拉矢度为5.2mm,但现场一般是用4m长弦线拉矢度为4.5mm为宜)。
4、尖轨、心轨尖端有方向或轨距偏小,即1435mm框架尺寸过小或实际咽喉尺寸112.8mm过小,造成尖轨、心轨第一动程不够。
b.尖轨、心轨后靠前不靠,原因有:
1、基本轨、尖轨有硬弯。
2、转辙部位第二、三动作杆的框架尺寸1462.4mm、1504.3mm过小。
c.尖轨与基本轨动作杆处靠中间不靠,原因有:
1、直尖轨有向内侧的硬弯。
2、两基本轨中间框架尺寸过大。(原因有:曲股轨距大;曲基本轨长5160.8 mm平直段外凸)
3、第一动作杆与第二动作杆之间有小方向。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4、基本轨在动作杆处框架尺寸(1437.5mm、1462.4mm、1504.3mm)过小。
d.心轨与翼轨两头都不靠,原因有: ]
1、电务密贴调整不良,原则上,只要心轨用撬棍撬密贴后不反弹,电务就能调密贴。
整治方法:
1、改正道岔的方向,减少方向对密贴的影响。建议改道时,将顶铁部分拆除(与尖轨、心轨离缝2-3mm),减少顶铁对密贴的影响。
2、尖轨尖端可动心轨以及一动、二动、三动不密贴改框架尺寸、轨距后由电务部门调整密贴。
3、整修过长或过短的顶铁,规范顶铁垫插片作业。尖轨、心轨部分的顶铁离缝,有时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看到离缝就用插片去垫。正常情况下所有顶铁的插片不应该超过2-3mm,如果发现顶铁插片已经用了很多但还是离缝的话应该全面检查前后各部分框架是否有偏差,辙叉部分是否有方向,要从结构上来整治顶铁离缝。原则上应由电务先调整密贴,再根据实际情况垫顶铁插片。
4、校正基本轨弯折点的位置与弯折量,使之符合设计要求。
5、整修基本轨或尖轨硬弯,长短心轨或翼轨硬弯。
6、整治尖轨,可动心轨爬行。(加强各种螺栓的扭矩与扣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件压力,减少温度应力的密贴的影响)
二、尖轨、心轨与滑床板的离缝的原因及整治
尖轨、心轨与滑床板的离缝是造成道岔上动态水平三角坑的重要原因之一,形成尖轨、心轨与滑床板的离缝原因有:
1、埋入式岔枕在浇注前的精调时,对道岔曲股高低重视不够,岔枕没有调平,表现在曲基本轨和辙叉部位曲下股轨面低。
2、尖轨滚轮安装不到位,造成尖轨轨底卡在滚轮上,抬高了尖轨。
3、尖轨的拱腰:由于尖轨在吊装、运输或存放操作不规范,造成尖轨上拱。
整治方法:
1、通过在岔枕与滑床板之间垫调高垫片的方法将滑床板垫高,消除离缝。
2、按规定调整滚轮的位置,滑床板表面与尖轨轨底理想空隙应该是0mm,具体的标准按“1-2-3”原则进行,即保证密贴尖轨轨底与相邻的滚轮间用塞尺在45度角时有至少1mm 空隙,内侧滚轮的高度比滑床台高2mm,外侧滚轮的高度比滑床台是3mm。(详见滚轮安装指导书)
3、更换尖轨。
三、焊接接头的质量控制不良
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高,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对列车的平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稳运行影响越来越大,高速铁路上,就显得更为重要。接头焊接不良,不仅在静态上会影响接头前后几何尺寸的调整,动态上造成列车点晃,而且也是造成列车高速运行时动力学指标(脱轨系数和减载率)超限主要原因,沪杭高铁在联调联试期间的动力学指标超限95%发生在焊接接头上,直接关系到线路的运行品质。造成焊接接头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对轨不良;对轨时的上拱度控制不不合理;打磨不到位等。
提高焊接接头质量的措施有:
1、加大对轨工作控制力度,原则上以尖轨、基本轨和辙叉的前后趾为基准(尖轨与基本轨、辙叉厂家是以组件形式出厂的,尺寸相对比较准确)。
2、严格控制接头的上拱度,不能太高,一般德国铝热焊控制在0.6mm左右。
3、采用昆明奥通的精打磨机进行精细打磨,不合格接头必须重新处理,努力将其作用面精度要求控制在0-0.2mm以内,以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减少钢轨件作用面不平顺对列车的影响。
四、第三动作杆之后尖轨的不足位移
由于P601/18号高速道岔(图号:客专线(07)009-1)的尖轨比较长(达到21450mm),转辙部位采用3个牵引点,第三牵引点距尖轨尖10680mm,在第三牵引点之后有近8m的尖轨处于自由状态,在道岔扳动时往往会在此段位移不足,静态体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现在尖轨侧弯,轨距偏小,顶铁离缝。
目前,工务部门对次病害还没有比较好的整治方法,建议在转辙部位的第三牵引点后再装1个牵引点.广铁华哥
整理编辑 2015.02.26 HQ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