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淡我国社区护理过程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社区护理过程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
作者:赵楠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摘要:社区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一。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实现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走向社区是当代社会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社区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一、前言
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是指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成的,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l】。社区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实现了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2】。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茌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现就社区护理的面临的安全隐患综述如下,并对社区医院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加以探讨。
二、社区医院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一)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规执行不严。如护士不能严格遵守医院各项核心制度,未能按分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交接班制度不严,主要表现在对常用药品、急救药品、护理诊疗设备、急救器材等交接不清,不能做到班班点交。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院内感染等。
(二)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有经验的护士多往上级医院寻求发展,学历层次高的护士不愿到社区医院工作等因素造成护士业务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熟练掌握新药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有的护士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够仔细,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即使给予相应的处置等。要表现是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随意简化工作流程,如不按规定程序洗手、无菌操作中不按规定戴口罩、加药时安瓿中残留药液、单独值班时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不能及时给患者翻身、不按等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等。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缺乏人性化的关怀措施。
(四)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够,护士与床位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护士数量不足,加之护理工作量大,故只能完成一般性治疗,而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更不能按照护理程序要求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常导致身心疲惫而产生厌烦心理,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程度低,大多高校护理专业毕生都还未摆脱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只重视在临床上的护理工作而不愿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从而使社区护理缺少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进而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10-12]。另外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繁忙,导致规范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没能得到很大的重视,以至于社区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不能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而在社区护理教育方面,在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大多以临床工作为目标,缺乏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扶事社区护理工作。
(五)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漠。社区医院护士的法律观念较淡漠,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护理工作中,常忽视患者的权益。例如,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履行告知义务不及时,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等各项权益,形成不安全因素。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护理记录和医疗记录不符,存在涂改现象等。
(六)居民对社区护理了解不深入,不能有效利用社区护理资源。我国还处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落后地区的居民对健康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仍停留在求医治病的被动保护健康阶段。而对于求医治病,人们大多会选择医院就医,因为他们对社区护士的价值不能充分认可,尤其是对社区独立自主的完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持怀疑态度,社区居民。
三、发展我国社区护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就能有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杜绝患者不应有的生命威胁和健康损害。要加强护理质控小组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制订有效的整改措施,做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安排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并分期分批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对临床出现的新药、新仪器等组织集中培训和学习,做到培训人人参加,人人合格。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心。事实说明,思想上放松要求,工作上必然降低标准。要做好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必须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医护道德规范,增强责任心,培养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社区医院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护士与床位比应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只有做到护理人员数量与梯队结构合理,才能确保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合理排班,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解除护土的职业倦怠,保证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同时,加大对对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特别应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社区护理学、健康教育学、人文学科、营养学、社会学、老年学。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运用强化原理,制定护理人员考核评分标准及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居民满意度测评,鼓励居民提出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建议及看法。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虚心听取居民的意见,根据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奖惩,从而督促她们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积极型。
(六)加大对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社区护理人员可在社区内设立定点定时的免费医疗咨询站,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知识。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便利和优惠。平时可发放一些健康简报,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在给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要耐心仔细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理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与功能,意识到社区护理与医疗同等重要,从而自愿接受卫生服务站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律法规,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的认识,强化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患双方法律问题,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责任感,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性,做到记录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及时。
五、结语
卫生服务体系的变化,需要研究扩大到整个健康管理体系中护理服务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与环境保健相关的研究。研究设计上应从一般的经验介绍、调查、描述性研究扩大到前瞻性研究、纵向研究和社区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同时,加强现场参与研究,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独特性,促进社区护理实践理论的发展。总之,社区医疗护理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我国社区护理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广大的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全面的社区护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二篇: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500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现在的中国正在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这样的成绩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当艰巨的!干旱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
一.干旱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5.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6.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
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40年中我国大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次数有10~30次,其中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淮北地区及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沿海有35~40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我国大致有4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一带,南岭至武夷山一带;东北西部;云南中北部和川南一带。如果将位于西北的,以新疆、甘肃为中心的长年少雨干旱的地区考虑进去,我国共有五大多干旱中心。
由于降水的周期波动,也引起干旱发生的阶段性变化。近50年来,我国受旱面积存在明显的三个低值期,即1950~1957年、1963~1970年J982~1984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万公顷以下。还有三个高值期,即1958~1962年、1971~1981年J985~1999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公顷以上。近50年来的几个严重干旱年都发生在这三个高值阶段,如1959、1960、1961、1972、1978、1986、1988年等,这些严重干旱年的受旱面积均在3000公顷万以上。
三.干旱的分类及判别方法
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异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加之研究目的不同,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干旱定义,如“一个持续的、异常的水分缺乏”;世界气象组织定义干旱为“在较大范围内相对长期平均水平而言降水减少,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和雨养农业生产力下降”;由于对干旱理解的不同,行业不同对干旱的分类亦不同,美国气象学会在总结各种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将干旱分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不平衡所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形态为特征,反映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需水量的程度)、水文干旱(河川径流低于其正常值或含水层水位降落的现象)、社会经济干旱(在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由于水分短缺影响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的现象)。由于干旱的类型不同,所以对干旱的判别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
1.气象干旱指标
在各种干旱类型中,气象干旱表现得最为直接,也是其他类型干旱发生的先导。简单的气象干旱指标主要是考虑一定时期内的降水量,通过气象学方法研究降水量的统计分布规律或以降水量的持续日数反映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此类指标计算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取。但是由于对水分支出和地表水分平衡反映的不足,因而难以反映干旱的内在机理。
2.农业干旱指标
农业干旱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降水、温度、地形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布局、作物品种及生长状况等。因此农业干旱指标必然要涉及到与大气、作物、土壤有关的因子。
(1)降水量指标
在地下水位较深而且又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基于降水量的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农业干旱发生的趋势。一般采用的指标为降水距平百分率、无雨日数及百分比法等。此类指标资料容易获取,计算简单,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农作物遭受干旱影响的程度。
(2)土壤含水量指标
农作物生长的水分主要是靠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取的,土壤水分的不足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和水分消退模式计算各个生长时段的土壤含水量,并以作物不同生长状态下(正常、缺水、干旱等)土壤水分的实验数据作为判定指标,预测农业干旱是否发生。目前一般认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40%时,作物受旱严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 ~60%时,作物呈现旱象;60% ~80%时为作物生长适宜含水量。作物旱情指标利用作物生理生态特征的突变和最优分割理论而建立的反映干旱程度的作物旱情指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直接反映作物水分供应状况的最灵敏的指标。
3.社会经济干旱指标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主要评估由于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工业供水保证率常常高于农业,在干旱年份工业供水常享受优先的权利。在一般干旱的年份,工业用水基本上可以得以满足,工业产值损失较小,在特大干旱年份工业用水将无法保证,损失较大。
四.干旱的影响
1.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频繁严重的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严重影响国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干旱灾害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普遍,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
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干旱损失
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偿。
(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工业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科学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引言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只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期减少15%。据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之间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从宏观角度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构成出口的主体力量。其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尽管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弱、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的规模有限,但它们所起到的创新作用远远超过其自身规模的限制。
企业总体的国际化进程遵循从有形商品、技术的交易,到资本层面的投资,再发展到战略层面的联盟;Johanson,Wiedersheim-Pau(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等在对北欧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简称U-M)。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企业通常通过直接出口开始其国际化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在海外的代理商出口,即所谓的间接出口;接下来是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支;最后阶段则是在国外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剧增,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进出口和技术交易层面上。
欧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遵循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在稳定了商品和技术层面的国际化后,欧美中小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资本层面的投资。但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个例外,尽管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了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后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由于日本的中小企业与大集团的密切关系,其国际化过程与大集团的国际化不可分割,而且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更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中小企业层面的问题
(1)资本缺乏问题。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
一、力度小。
(2)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缺乏信息、知识的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很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信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税收、海关规则、商务咨询、培训、融资等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这些信息,这对国际化经营非常不利。
3.2 外部环境的挑战
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跨国公司保留关键技术,专注于高利润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将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占据施振荣“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业务,依赖技术引进从事微笑曲线附加值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企业利润微薄,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研发不足,最后陷入低附加值循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及相关制造业、对机电产品特别是对纺织服装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极深。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需求减少。进入2008 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其次次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其对外投资下降,那些依赖于跨国企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3.3 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例如对俄贸易的“灰色清关”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为推进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式。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经验政策后,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
括:①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②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③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④提供信息服务主技术支持等。
5.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层面问题的克服
(1)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与财政扶持。
为了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并有效评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可以考虑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对有利于公共发展的中小型投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国家进出口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口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尽快明确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以及300个中心城市正在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组建的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同时,建议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保证制度。为了解决专项资金不足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利用社会中的闲置资本,而非仅靠财政收入,而且在这些资本的利用方式方面应该更加商业化,以提高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
(2)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企业间交流平台的意见,我国正在积极实践当中。我们在这里要提的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在以前,高端的人才都由跨国公司所占有,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一些。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3)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欧洲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5.3 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随着全球的产业转移,中国中小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渐渐弱化,难以获得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而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渐渐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政府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的重新配置,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产业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的方式也不可忽视。这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需要提供跨国并购的相关信息与知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由520所大学举办的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具体的海外经营咨询的中小企业研究所计划,在全美各地区设立13000多人组成面向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点700多个,协助中小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状况,以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顺利发展。
5.4 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所处的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现有政策的不足,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其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在扶持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时,应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从而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二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克服企业层面问题;三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摘 要: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严重障碍。因此,在借鉴西方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国家化发展的政策经验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全球价值链;发展阶段
第四篇: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与应对策略讲解
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与应对策略
当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既有海权纷争,既有紧邻的不断滋扰,又有大国的战略空间挤压。又有领土争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1.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2.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3.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二、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1.中国应理直气壮的发展国防现代化
当代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国防力量依然落后,而中国威胁论对制约着中国国防建设。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国言论,威胁论是它国面对大国崛起由不习惯到习惯,有反对遏制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就是在威胁论
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中国的崛起,威胁论反而下降。只要我们国防力量保持在积极所规定的合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大胆投入,不必顾虑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积极军事外交,宣传我国和平崛起国策,并且在国际社会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国际社会会把中国军力发展视为正常的。
2.自主建新,建立军事新思想
在科技强军上,向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宏集型向科技宏集型的较变,以信息化作为军事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远洋海军,应考虑建造航母舰队,以捍卫中国海洋,国土和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建立一支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信息化高的陆军部队,以及战略空军部队,全军提高军事感慑和作战能力。
3.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领域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化时代对军事人员的要求也是全面的,除了政治素质上,最重要的是科技素养,军事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开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养步伐。同时建立一种能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高国家军事力量。
三、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因此,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营造一个国际安全环境,对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以维护地区和平等稳定
出发,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暂时解决不了问题暂时搁置,待历史事件成熟解决,防止霸权主义从中得利。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睦邻外交。
2.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国际的合作,在东亚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中国只有通全广泛的军事合作来维护地区稳定。努力同周边国家在安全与防劣的双边及多边的战略磋商和对话,增强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边国家加大国际反恐合作力度,参与海上搜救,打击海盗,打击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护和行动。此外,中国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对外军事交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与义务等国际军事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平做出自己贡献,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安全国际环境。
四、结语
因此,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五篇: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艺术设计系09环艺29090101020方树威
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
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其经济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使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股市和楼市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下降增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乐观的一年。首先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其次,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和中小企业倒闭、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
长回落和通货膨胀问题,针对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
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世界经济总体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物价上涨严重。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
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1、运用支
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2、实
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3、多方协同
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4、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
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
紧”转为“适度宽松”。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
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
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
大,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我对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增
长充满了信心。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线性的,其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周期性、历史性和体制性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这需要
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金融改革中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从战略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