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时间:2019-05-15 02: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第一篇: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房山区住建委副主任 柳 旻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推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既要有科学正确的决策、政策,更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执行力,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2010年10月21日—30日,我有幸参加了房山区委组织部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举办的处级领导干部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教授广博而又精彩的讲座,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总体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自己在加强执行力建设方面有了更深度的认识。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领导干部执行力,就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命令,从而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具体说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一句话,也就是贯彻落实的能力。领导干部加强执行力建设必须要从四个方面做起:

一要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提高执行力,理念要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有好的理念,才会有好的执行力。要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执行理念,培养创优的执行意识。领导干部要在执行上比精神、比速度、见高低,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发展环境。要树立“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的执行理念,培养雷厉风行的执行意识。说干就干,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执行到位,把各个重点项目一项一项推进到位,把各项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要提升执行的素质能力。当前,我们面临的执行环境日益复杂、执行任务日益艰巨、执行对象不断变化,过去有效的执行经验今天可能会变得毫无用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才有执行的底气和勇气。执行力是多种素质的展现,它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洞察力;一种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维方式;一种“设定目标,坚定不移”的态度;一种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一种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干部的素质,提升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提升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提升促进自主创新、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坚持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办事的能力。

三要改进执行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执行就没有作为,但是执行绝不是乱作为,执行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政策为界限。依法行政是健康发展的轨道,是通向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当前,如何坚持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应对突发性事件,是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城镇拆迁、农村征地及涉法涉诉等敏感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法律按政策办事,决不能因执法不规范、执行政策走样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而引发事端。要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执行方法,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执行的效率。

四要完善执行的制度保障。提升执行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制度创新,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的关键环节,以确保行政机关运转规范高效、各项政策政令贯彻执行到位。要健全工作责任制。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健全和强化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要健全主体明确、职责清楚、权责对等、量化具体的岗位责任制。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倒排目标计划,加强目标考核,把执行力强弱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完善激励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体量化每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本,坚持业绩导向,严格绩效评价。要改进绩效评估方法,把内部考核和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等结合起来。要严格行政问责制。建立健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把问责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对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不力,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部门,坚决问责,责令整改,严肃查究。

执行力体现了对工作深入落实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现了对工作的一种激情和热情,因此,领导干部加强执行力建设必须培养良好的执行素质。

一要培养优良的政治素质。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政治品格、严明的政治纪律、敏锐的政治鉴别力、高度的思想觉悟、深厚的理论修养、正派的思想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等。只有具备这些思想政治素质,摒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虚伪作为,才能在决策及实践中自觉维护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才能坚定执行信念,不会见到风险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政令畅通。

二要培养广博的文化素质。新时期对领导干部要求是多方面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具备懂科学、有知识、有文化的特点,还要掌握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除了要懂得领导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还要在钻研市场经济理论、宏观操作方面下工夫;除了要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要知晓微观经济的运行法则。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质,才能以科学知识与正确的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在通观全局中把握局部,在纵览全过程中照应各阶段,在急处站得稳、在高处看得远、在难处立得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领导的智能化相统一。

三是培养过硬的意志素质。作为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地落实组织的目标,执行好组织交给的任务,就必须具有过硬的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力量并不是体力的代名词,它需要真抓实干的韧劲和意志,真正的执行力是由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产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在执行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才干、天资等所代替不了的。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才能不为挫折所折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压力所屈服;才能宠辱不惊,真正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强者。

总之,增强执行力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地区发展,只有把执行力融入到发展之中,体现在工作之内,执行力才有意义。加强执行力建设,对每位领导干部而言,是一个基本的长期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精湛的业务、严谨的作风,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执行力,不断修练和完善自我。

第二篇:大力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建设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建设

贵州这些年来的发展,纵向比较有进步,横向比较是落后了。不要说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即使是同周边相邻省份云南、广西等相比,贵州发展的滞后也是有目共睹的,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国的洼地。导致贵州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相当一部份领导干部的意识滞后,缺乏执行力是造成贵州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省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总有一些领导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华而不实、不做具体事的虚浮工作作风。即使在县乡这样直接接触基层,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干具体事的层面,即使是在只有七、八个人的小单位,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一种怪现象:正职把工作推卸给副职,副职推卸给中层,中层推卸给办事员,结果一个单位凡是带“长”的人人都在搞协调,个个都在谋宏观,都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管理者,都在指手划脚,都不屑于做具体事,单位的工作只靠一两个办事员在运转,整个部门弥漫着虚骄浮躁、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这样的工作实绩也就可想而知,只能是既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又耽搁了安顺的发展。

领导干部总是要做具体事的,石宗源同志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八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中指出:“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使各项政绩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群众检验。要以制度建设规范政绩,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促进广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导向。”

如果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不屑于从事具体的、直接的、面向基层的工作,那可能只有两种原因,一是这样的干部总把自己看得太高,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帅才,好高骛远,满腹牢骚,一旦让他干具体事就认为组织上亏待了自己,小瞧了自己,有强烈抵触情绪;二是这样的干部实际上根本就不胜任工作,不具备干事能力,生怕去干具体事泄漏了自己一无所长的底子,于是就摆出一付高高在上、“非不会也、实不为也”的唬人纸老虎模样。

领导干部如果长期只是坐而论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执行力严重退化,即使会做的事也不会做了,将给组织上的事业带来无穷后患。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绝于书的。三国时的马谡是一个纸上谈兵、言过于行的绣花枕头,一世英明的诸葛亮就因为被他的夸夸其谈迷惑住了,最终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千古悲剧。而贵州今天要实现“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的跨越式发展,就怕有这样一些像马谡一样只会纸上谈兵,不屑做、不想做、不会做、不善于做具体工作的个别领导干部来拖后腿。

实际上贵州历来都有从实践中探索,从具体事做起,在实践中开辟前进道路的优良传统。30年前贵州农民群众创造的“顶云经验”首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20年前在没有先生可问、没有先验可鉴,没有书本可查的情况下,胡锦涛同志亲自指导创建了“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和“毕节生态试验区”,为我国贫困落后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在过去的30年里贵州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奇迹”,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是依赖于从具体事做起,从小事上不断总结,从实践中探寻真知,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我们贵州人,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来直面当下的落后,正视眼前的贫困,谋划未来的发展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所说的那样:“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我省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建设一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陈宁)

后记:当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恰好在2009年1月4日的贵州日报上看到湖南省岳阳市委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不换状态就换人”的实施意见》的报道,其中“消极怠工,故步自封”就名列岳阳市委这一规定的榜首。为了督促贵州的广大干部养成办实事的作风,加强贵州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建设,我省可否也制定相似的纪律呢?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账,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

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

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

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账,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第五篇: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干部执行力

着力加强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干部执行力

何谓执行力?执行力是指干部理解企业各类决策目标,运用职位权力和个人能力,组织实施并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基层干部执行力的强弱,是企业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能否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

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张三管工程带项目,工期都是一路领先,而李四管的工程项目,在工期上老被打屁股?为什么王五去搞签证办决算,速度快效果好,而马六去不是办不下来,就是被拦腰斩一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干部花名册上工程师、建造师等人才济济,而真正能带队伍管项目的却又一将难求?现实中人人都能提出很多个为什么,却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这“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其实,这些“为什么”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部分企业基层干部执行不力,控制不强。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党员、干部往往又缺乏加快自身能力建设的紧迫感和内在动力。

一、当前干部执行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公司刚从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企业不久,企业原有的一些弊端还难以很快改变。其中上面提到的几个“为什么”就是部分干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这些现象在各个单位可能都有,究其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干部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

二、各级干部要加快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锻炼 当前,我们马建集团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人心要聚,市场要保,困境要扭,效益要上,所有这一切,只有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加快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自如地战胜各种挑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我们的干部大多数都是党员,党章对党员及干部的能力素质在多个地方都有提到并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第一章里,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的本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在第六章里,明确了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水平;能带头贯彻落实并解决实际问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等具体的要求。

所以说,不管从党性要求,还是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都要求我们每个干部,必须自觉地加快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才能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行力。

1、提高政策理解与领悟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党员干部对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在应怎么做、注意什么事项、要达到什么效果等问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埋头苦干,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前功尽弃。因此提高理解与领悟能力,是干部提高执行力不可忽视的一个能力要素。

2、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做本专业上的行家里手。这是干部提高执行力的基本能力要素,因此要不断学习,随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并重视在本单位的推广与运用。

3、提高指挥艺术和统筹兼顾的能力。很多人有这种体会,最怕领导指挥不当,让员工或下属做无用功、干返工活,这不仅影响工作任务的推进,更重要的是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有,有的干部在工作忙的时候,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把握住关键性问题,最终的结局一定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指挥艺术和统筹兼顾能力的提高。

4、提高与各种关系的协调沟通能力。我们是建筑施工企业,不同的项目与地域,众多的施工协作单位,错综复杂的专业配套技术,千变万化的现场条件,以及内外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需要有大量的很好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才能顺畅。现实中由于在很细小的环节上沟通协调不好,而影响到工期、质量、效益等大局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提高与各种关系的协调沟通能力,对党员干部提高执行力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5、提高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就是通过人、财、物、权以及方案、方法等控制,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如果控制不力,有的会影响工作的顺利推进,有的会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如果控制过度,同样会产生反作用,这是能否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

6、提高凝聚团队人心的能力。

一是容人所短。人无完人,当领导的要有容人之短的肚量,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派不上用场的人,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人。学会宽厚豁达,胸怀宽广,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二是知人善任。要善于发现、挖掘、使用有能力的下属,并进行必要的授权,让这部分能人行使相应的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既能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也是对下属的一种激励。

三是会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营造温馨、和谐、进取的团队环境,形成讲团结、干工作、成大事的良好局面,就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能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一个单位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执行力,所以作为干部既要学会尊重、鼓励、团结员工,又要为实现共同目标,营造员工之间相互团结、协作共赢的工作氛围。

总之,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重视自身的能力建设,自觉加强能力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这既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义务,也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让我们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全体员工,把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人心凝聚在一起,把员工队伍稳定好,努力把整个团队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团队。为此,我坚信: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顺利推进,我们的既定目标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方明玉

下载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执行力强,工作落实到位,转变方式才有实效;执行不力,再好的思想都是空想,转变方式只是一句口号。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看上去是在执......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着力解决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着力解决“四风”问题(20分)答案要点:中央明确提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作风是一......

    落实“五个必须” 加强基层派出所执行力建设

    落实“五个必须” 加强基层派出所执行力建设 当前,为认真学习贯彻雷洪金书记在市委中心组会议和曹俊杰副市长在高新区党工委中心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分局号召各党支部开展的“......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就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能力。不讲执行就是不讲......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执行力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执行力(时论精粹) 唐珂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01日07 版) 执行力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反映,体现为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洞察能力,锐意创新、善于突破的思......

    2019年领导干部执行力心得体会-

    2019年领导干部执行力心得体会-范文汇编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调查研究当成是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努力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为科学决......

    领导干部执行力文化手册

    领导干部执行力文化手册执行力决定企业的成败。没有执行力的努力都是空谈,没有执行力的团队不可能成功。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执行力是企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