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实验室在安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如何发挥实验室在安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大。作为山西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山西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省级专业中心实验室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规划【2008】10号》文件要求,于2011年5月通过国家安监总局的验收建设的省级实验室,主要包括“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那么如何发挥两大实验室在安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1)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总投资500余万元,实验室具备配合安全监管进行技术验证与抽检的能力;具有开展重大事故及一般事故调查、技术鉴定和分析的能力;开展非矿山安全技术研究、非矿山安全标准研究;具备承担关键在用设备安全性能检测的能力、电气安全检测检验能力和非矿山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能力。
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11名,专业涵盖矿山通风、机电、材料力学、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领域,另拥有相关领域高级工程师5名,其中包括国家(省)局检测检验资质认定专家库专家2名,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提升我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的能力,国家安监总局和省安监局加强了我省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的建设。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安监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山西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按照高起点、高速度和适当超前的原则,通过自筹资金和利用国家基建专项补贴,购置了电气安全设备、爆炸环境检测设备、安全生产事故取证与技术检测设备、危险化学品分类装备、机械设备安全检测装备等63类共130余台(套),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多期多层次的专门培训,为行使实验室职能和新技术研究提供了强力的基础保障,先进的研究设备有利于培养安全科研人员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安全科研人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研究提供了平台。
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作为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技术支撑实验室,近年来围绕安全生产,减少事故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开展了对全省范围内100余家非矿山企业在用大型设备进行了检测检验,共出具检验报告300余份,发现安全隐患32处;2011年12月本实验先后顺利通过了“冶金、机械、铸造、有色等行业现有熔融常压金属液态罐(包)和耳轴的无损检测检验”的计量认证扩项和安监资质扩项评审,自扩项以来,本实验室共对全省范围内6家金属冶炼企业进行了常压金属液态罐(包)的无损探伤检测工作,检测数量55台,包体最小容积为1吨,最大容积为80吨,出具合格检验报告55份(其中5份为整改合格后出具)。
通过对在用大型设备的检测检验工作,找出了有关设施、设备或管理上的隐患,加强了事故的预判,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持续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出具客观、真实、准确的检测数据和结论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也为上级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起到了技术支撑。
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基本形成了开展事故预防,提前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具备了开展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调查、技术鉴定和分析、以及为正确处理事故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的能力。
(2)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我院的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总投资800余万元,于2011年5月通过国家安监总局的验收,并挂牌运行。实验室主要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职业卫生相关标准的研究,同时受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事故调查中的技术鉴定工作。
实验室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化学分析专业技术人员10名,其中包括国家和(省)局职业卫生专家库专家1名。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281台(套),检测项目覆盖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粉尘等化学有害因素和噪声、振动、高温、高频辐射、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共68大类近149个项目。
山西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成立以来,先后经过计量认证监督评审、计量认证资质和职业卫生技术服
务资质换证审核,质量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检测检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验室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检测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山西省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省安全生产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实验室通过积极配合省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活动,扎实做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
在《职业病防治法》、《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职业病危害预防知识的宣传活动中,通过对存在粉尘、高毒物质等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明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等职业病防治目标要求;学习粉尘、有毒物质、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和监测技术,在提高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病防治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技能的基础上,达到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正确应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以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逐步提高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管理水平和防护能力。
通过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业职业健康“百千万”专题培训活动,实验室技术人员针对木质家具制造工艺中木料准备、打磨等生产粉尘的主要环节,进行粉尘采样操作现场演示培训,并抓住喷漆、涂胶和晾漆三个木质家具制造主要存在高毒物质的环节,重点培训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达到了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和检测技术,为实现达到有效控制木质家具制造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2.通过省局对我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换证工作,实验室技术人员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等多个技术层面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执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到达了整合行业优势,为山西省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在换证工作中,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对全省28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检查,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技术现场检查和培训,实验室分析仪器使
用及维护保养进行指导,对技术服务机构的实验室进行盲样考核等多种手段,进一步规范了我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检测操作规程,提升了各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实验室通过建立的网络平台和咨询热线进行职业卫生检测检验技术交流,解决各机构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技术服务机构间实验室间盲样比对,提高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准确性。
3.实验室通过不断提高检测检验专业人员能力,增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和扩大技术服务范围,为我省职业卫生监管做好技术支撑。
在2012年实验室计量认证换证中,拓展技术服务认证范围,积极进行实验能力扩项,目前开展的检测检验项目已经达到68大类149项计量认证参数,基本满足了我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需要;实验室配备了快速检测设备和相应的技术人员,为省局开展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检测,以及生产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进行事故检测提供及时、快速、准确的支持服务。
实验室针对生产企业广泛存在或使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新兴产业带来的安全生产问题(如进口的高毒性化学品等),积极开展引进或研发国家未制定检验标准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验方法研究,先后进行了作业场所空气中焦油沥青挥发物、茚、醌等化学有毒物质检测检验方法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研究数据和经验。
4.积极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评价工作,指导用人单位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申报和防治等各项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
实验室在日常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采样规范和检测检验方法要求,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鉴定、浓度或强度检测,客观、准确反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种类、浓度或强度、时空分布情况,为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制定卫生防护对策和措施、改善不良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达到《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中的各项要求
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服务。
2012年以来,先后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42个,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评价200余个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验数据,并及时出具了检验报告,累计出具各类检验数据20000余个,涉及煤矿、化工、冶金、电力、焦化、有色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5.为省局做好职业病危害治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实验室围绕省局2012至2013年度开展的木质家具、石英砂和金矿的开采及加工、石棉加工、水泥生产、石材加工行业、焦化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积极准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项目及实验条件,做好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工作,为省局对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实验室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院两大实验室成立的几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日常的工作和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因素:
(1)实验室制度建设和评估体系不完善,(2)资金投入不足,尽管“省重点实验室”这块牌子的无形资产含金量高,有利于吸引各方投资。但由于目前实验室刚起步,仍主要依赖政府部门和依托单位拨款维持发展,实验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较难经受市场经济的风浪,成为阻碍实验室开展技术创新和仪器设备更新的主要因素。
(3)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实验室职能与省局监管脱节,由于两大省级中心实验室建成时间不长,实验室与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结合不紧密、支撑作用发挥不充分,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开展行政执法、隐患排查、事故调查等方面发挥省级中心实验室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5)两大实验室规模偏小,实力仍待提高。纵观国内当前安全技术发展形势,我院安全科技基础研究整体实力存在相对薄弱,实验室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科研配套能力较弱,科研课题层次不高,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整体实力仍待提高。
三、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发挥两大实验室在安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1)完善制度建设和评估体系。重视宏观管理,加强规范引导,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考核和对创新实质贡献的评价。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考核和评估。
(2)整合现有资源, 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兄弟省市实验室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与协作,同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发展情况,鼓励引导其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对实验室现有的人、财、物等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调整与分工,建立开放型、网络型实验室等新型资源共享模式,促进科研上的交流、联合与共享。加大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主动地、全方位合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强化集成创新能力。
(3)重点实验室应根据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要求,发挥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检测检验技术水平,并注重在每一次检测检验过程中,研究和探索标准的先进性与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设备的精准性与可靠性、结论的准确性与启示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一手抓科研,以检测检验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检测检验水平的提高;要积极申请和承接各类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不断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为安全产品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单位在用设施设备的安全使用和职业病防护设施防护效果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验室要紧紧围绕事故预防各项中心任务拓展业务范围,深入企业开展关键在用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积极配合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验证和复检,为事故调查提供技术鉴定分析、模拟验证分析。
(4)完善投资结构,拓展融资渠道。要建立合理的投资结构和多渠道、多元化的实验室投入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实验室的建设资金,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尤其是有条件的企业和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和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5)拓宽研究方向,遴选吸纳高水平人才,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专业能力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与氛围,聚集和培育创新安全科技人才。在平等、竞争和流动中选择人才,特别要注意优秀学科带头人的
选择和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群体。以人才为核心、项目为纽带、实验基地为依托,促进实验室发展。拓展各种渠道,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重点实验室和著名学术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如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实验室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技术指导和讲学,吸引和凝聚海内外优秀学者以各种方式为实验室研究发展服务;鼓励和扶持做出突出成绩、有一定影响的科研人员走出去,采用开放课题招标、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考察培训等形式,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不断提高我院的重点实验室在国内的地位与影响。
第二篇:安全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从现在开始
TAKE ACTION NOW
--行动力·领导力
EXECUTION·LEADERSHIP
安全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意识的一种集体认同,是实现零事故率的有力保证。安全文化建设,需要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一并抓,用文化铸造起安全盾牌,从而保证和推动安全生产的和谐发展。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是前提
安全文化的搭建,首先要从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着手,沟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推行人性化管理。把“要员工带防护罩”,改为“员工主动要求带防护罩”。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强化“安全第一”,牢固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建立“遵章守纪、标准作业”的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凝聚功能,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提高职工安全素养是关键
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极其重要。不仅要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输,还要特别关注基层员工的安全问题,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系统安全技能培训与考试,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对于特殊工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及证书。同时还需定期组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突发事故处理演练等,并参加行业内专题研讨、讲座、交流等活动,及时了解行业内新动向。
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是基础
运用人性化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方法,不断调整创新安全管理机制,特别是对安全作业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并严格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比如企业常见的:安全风险押金制;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生产监督制度;一线监督、现场卡控制度;岗位问责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手段。
总之,我们建立并推行安全文化,不仅仅是一个表皮,更要积极发挥安全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真正用文化铸造起安全盾牌,从而保证和推动安全生产健康、和谐发展。
以上内容,将为“2013年EHS法律法规峰会”部分议题,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共生代(中国)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联系人:Vivian Deng电话:(020)28829289-105QQ:1764906687邮件:Vivian.deng@ehs-gsd.com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农机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重新认识并定位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最初认识,是建立在田间机械作业替代部分人力和畜力作业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现在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一提起农业机械化,大多数人本能地认为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田间机械作业,田间机械作业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应重新审视农业机械化,正确理解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内涵。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而言,农业机械化要经历从选择性机械化,发展到基本机械化,再发展到全面机械化。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看,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逐渐扩大并呈开放之势。
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初始起步阶段(1949—1980年)。这一时期是田间机械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建立,土地相对集中经营,客观上为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田间作业机械从初期的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快速过渡到中后期的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主,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农机工业和能源工业发展水平更低,农业机械的品种极为单一,应用范围狭窄,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体制转换阶段(1981—1995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细碎化的土地承包经营限制了中大型田间机械的应用,中大型田间机械作业迅速弱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低谷。同时,农民逐渐成为投资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机工业有了一定发展,适应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大,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是市场引导阶段(1996—200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农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更具灵活性、广泛性和适应性,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机产业初步形成,农业机械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四是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至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启动付诸实施,规模逐年扩大;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法律已经出台并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开始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设计制造、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支撑作用。
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
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1、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
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四篇:在人口普查中发挥党组织作用
多措并举 整体联动
推动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开展
**街工委、办事处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发挥党建共同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谋发展的优势,在组织架构、宣传发动、典型推动上寻求突破,号召全街广大党员在人口普查中当先锋,做模范,带动广大职工、群众投入到人口普查工作中来,形成了合力运行,融合工作,强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创新协调机制,以融合的组织架构推进工作。加强与共同体成员单位的协调与联系,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共同体单位领导,纳入到**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研讨交流等机制,以召开沟通会、协商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地介绍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就街道人口普查工作选调普查员和指导员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协商,将涉及人口普查的文件、简报等材料及时呈送他们,将工作中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恳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他们的支持,使他们在被尊重中由“配角”变为“主角”,加强了各社区、成员单位横向联合,相互沟通,促使大家同思想、同目标、同行动,同创优,增强了驻街单位共同做好“六普”工作的积极性。**、**、**军区第二干休所、第三干休所、**分区干休所、**等18家单位主动选调了109名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熟悉当地情况,能独立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了**街道普查“二员”队伍中来,确保了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活化宣传形式,以创新的思想理念推动工作。组织开展“人口普查与你我息息相关”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大造声势,使人口普查工作家喻户晓。各社区党委组织党建共同体成员单位**、**和**二个公安派出所等25家单位的党员,全体社区干部及社区党员志愿者90余人的宣讲团,分成30个小组,深入到社区的121个庭院、246栋居民楼及大直街、**街、**街、**街等8条街路上,以讲座、宣传单、条幅、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各宣讲小组还与辖区学校联合,在中小学校开设“人口普查一堂课”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宣传人口普查;同时,组织各种载体宣传活动,利用老年合唱团、健身队、舞蹈队、秧歌队在广场、小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充分认识、理解人口普查工作利国利民的重要意义,倡导居民们关注、支持、积极参与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中来。
三是培植先进典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动工作。人口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但是党员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书记**年纪比较大,家距社区比较远,但是她克服困难,发挥工作基础好、群众熟悉、入户比较容易的优势,与社区残疾人党员**一起,主动承担120户登记任务。**平时就非常热心于社区活动,这次被聘为人口普查员后,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中积极主动,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她不惧腿脚不便,经常和**一起晚上入户进行登记,她们楼上楼下一户户核对,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的气概。在党员们的带动下,涌现了很多腿勤、嘴勤、学勤及工作方法巧的“三勤一巧”工作人员,**社区大学生工作者**,在入户摸底工作中,勤学习、勤动脑,他反复学习人口普查的相关文件,寻求工作的规律性,摸索出了户主姓名底册填报工作的技巧;**社区集思广益,探索出与物业公司相联合,借助业主档案资料完成普查项目的思路。这些做法缩短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街道人口普查办在普查员培训会上,专门请**和**社区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巧办法、好办法。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学用结合,加快了全街户主姓名底册填写工作的进度,高质量完成了普查的预登记工作。
燎原街工委
2010年10月9日
第五篇: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xx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意见
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目标,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升级 每年安排100万元科技资金,优先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现代物流业、新能源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杨金产业园区做强、做大。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努力开发高端、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节能降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每年安排300万元科技资金,集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和支撑高新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近期实施重大装备制造、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制造与农产品深加工、节能环保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全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对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给予资金匹配支持。
三、新建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战略支撑产业和骨干企业为
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及其他研发机构),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对已经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支持。
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排专项资金,强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力争通过三年的连续支持,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按照有关规定认定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当年起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给予科技项目支持。
五、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打造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用于匹配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不断完善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壮大在孵企业队伍,提升企业研发水平。
六、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区政府设立专利促进与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专利保护、专利奖励、专利申请等。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引导、激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确定为国家省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实施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培育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
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团队。对经认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支持。设立院士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院士的旗帜性作用,对于院士领衔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对xx区产业发展需要的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领军人才,给予专项启动经费资助。
八、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大院校与政府之间进行大项目、战略性合作的工作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对于新设立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积极支持我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给予资金匹配。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重要评价指标。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
九、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创新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力度,对我区纳入国家批准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首购和订购;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作为申报立项条件,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积极筛选、辅导、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份全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度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凡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条件的,其所从事的担保业务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切实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重大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全社会加大、加快科技创新投入的新型有效机制,到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7%,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