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探讨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施工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施工质量的达标与否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亦关系着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建筑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唯有不断加以质量管理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本文以对此加以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面临困难;应对措施
一、工程质量监督面临的困难
1.1质量监督机构无独立执法资格
住建部5 号部令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做出了明确定位:质量监督机构受政府委托实施质量监督,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本质上属于行政执法机构。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质量监督管理局却处于尴尬的领地,因不具备处罚权即使发现了质量问题也只能令其加以整改。在处罚权缺失的前提下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监督效果无从谈起
1.2建筑行业秩序不规范,给质量监督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其一,部分工程依然存在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善即开工建设的情况;其二,不少建筑企业为了获取中标而采取低价策略,获取中标后为保障利润而不得不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压缩成本,将工程质量控制抛之脑后;其三,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尤其是在总包和分包的模式下各自为政,监督管理更无从谈起;其四,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获取经营利益而铤而走险违规操作,为建筑单位大开方便之门,满足其各项不合规的要求。例如,设计方案随意修改,施工材料随意更换,检测报告作假等,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1.3监督工作面越来越广,监管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对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近年来将检测机构、商品混凝土等企业的监督管理以及建筑节能、工地扬尘治理等工作相继纳入了工程质量监督范围,新建建筑工程也向“高、深、大、难”方面发展。这无形之中对监督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管理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法律学与经济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建筑行业技术,也即要求监督人员是一个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可想而知,在此要求下监督人员的工作有多大。②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与落后的监督人员培训机制矛盾日益突出,当前,质量监督人员的定期培训学习都由各类协会组织,政府无相关财政列支计划,导致人员培训无法保证,这势必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和深度。
1.4社会对质量监督机构职能存在误解
质量监督是接受政府授权,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是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下简称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的监督。社会各界对于质量监督机构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质量监督局与建筑单位等同或者就是建筑单位的内部机构之一。还有人认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是质量问题承担责任主体,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必须由其承担责任反而将建筑单位置身事外,实则与市场经济规律与国家法律相背离。
1.5工程建设领域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在市场经济中信用至关重要,诚信经营是生存之道。然而,实际中我国企业的诚信意识较为薄弱乃至逐步流失,导致社会各界对于的质疑声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建筑行业属于暴利型行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极为重要也是极为迫切的。
二、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创新措施
2.1赋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行政处罚权
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着政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职能,执行的职责是行政执法的性质,应参照公务员管理或者全额财政拨款。只有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为全额拨款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序列,而唯有明确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地位,职责,权力,尤其是要赋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权,才能使之在执法过程中“挺直腰杆”与依法加以管理,真正发挥出质量监督管理的功效,真正发挥出法律权威性的作用,真正起到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目的。
2.2强化工程施工管理机制的创新
由于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当今诸多建筑企业依旧未能从中彻底脱离出来,不论是管理模式还是管理制度依旧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企业管理与发展不以市场为导向,行政化管理现象极其严重;建筑材料等资源管理不善,利用率较低;施工队伍综合素质差,专业技能较弱,内部培训机制残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危及到建筑质量,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必须彻底加以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潮流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要时刻军记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目的在于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用创新的手段革除那些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要建立一整套符合企业发展大计的管理体制,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创新监管模式
其一,探索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督模式。将工程质量现场监管与招投标、施工许可、资质管理等市场管理相结合,探索建筑市场主管单位和质量监管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将市场管理与现场管理有机结合,以市场管理为基础,以市场经济法则来惩处违规企业,遵纪守法者必然赢得市场,反之则必然收到市场的唾弃。以现场管理以后根本,发现问题严加处理直至改正符合标准与要求。其二,尝试引进用户监督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用户是建筑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邀请用户参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对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意义重大。例如,对于工程收益人单一或者明确的则由其选择经验与技术兼备者担当质量监督人并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其发现问题有权责令相关施工部门加以修改或向上级部门进行投诉。而对于工程收益者较多且不明确的则可以由建设单位成立投诉中心,用户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电话,微信,信件等方式进行举报,而建设单位应及时给予反馈或公布处理结果。同时对于积极参与质量监督者给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更多的用户参与到质量监督管理中,共同保障工程建筑的质量。
2.4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诚信教育,营造“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强化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从实际出发逐步加强建筑行业质量体系建设并逐渐向全社会扩散,重点强化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与监督。建立一定的质量诚信等级对建筑单位的现状加以评分,高等级的给予奖励,低等级的给予相应的惩处,以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建筑市场的现状加强市场秩的建设。我国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制定市场准入法则,规范建筑市场的承包模式,严厉打击违规与违法经营行为。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越来越复杂,事务越来越多日益趋向为一个体系的管理项目。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尤其是大型项目管理涉及的环节众多,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的积极参与,发挥集体的作用,从施工制度、材料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诸多环节强化管理,促进工程顺利完成。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有效的保证混凝土强度控制,并且加强对轴线、标高线和垂直度的控制,控制建筑裂缝出现,从而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尚玉明.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17期
[2]叶振良.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17期
[3]刘松山.探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17期
第二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
摘要: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仅供相关人员参考。关键词:建筑工程 政府监督 质量监督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几个方面
现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阶段监督管理是从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先后顺序描述质量监管部门对其形成过程的各阶段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管理,是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是否形成为界线将其分为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和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是实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1.1 建筑工程之前的监督工作 主要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以及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
1.2 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应围绕三大部分的现场监督,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巡回监督管理,三大部分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在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中,重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位。现场实体质量的检查方式应采用科学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监督抽查,保证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贯彻落实,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使用安全。另外,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技术控制。
1.3 建筑工程竣工后的监督工作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企业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质量问题,特别是解决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建设法律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成功的建设管理经验可发现,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建筑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完善建设法律体系上。健全的建设法律体系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各国的建设法律体系一般包括基本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标准三个层次。基本法律作为国家建设法律总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规条例属于基本法律的实施细则,构成行政法规;规范标准由专业部门或专业协会、学会制定,具体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指导限定各种技术活动。
2.2 实行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 施工许可制度和使用许可制度是当前很多企业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微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德国、美国、新加坡等施工企业都是实行两种许可制度的代表国家。通过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的具体实
施,既避免了不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盲目上马,给工程建设参与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杜绝了质量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交付使用,给国家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在这些发达国家,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承包商及中介机构负责完成,建设主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竣工验收工作,也没有核验工程质量等级的任务,颁发使用许可证是在竣工验收之后。我国《建筑法》确立了施工许可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需要介入竣工验收并核验工程质量等级,笔者认为,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使用许可制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本着“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的国际惯例原则,工程质量监督应由核验工程质量等级转变为监督竣工验收工作。
2.3 加强社会监督与监理单位的管理 要进一步树立监理的权威,现在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权威性不够。当然,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要听建设单位的。但监理公司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对社会负责,对工程本身负责。因此,要强调监理公司对工程监理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利有待加强。
其次,还要推进监理公司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在人才结构上要自觉进行调整,缺乏的人才要尽快补上去。监理公司应该是有综合能力的,应储备各种人才。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社会监督与社会舆论起到重大的主导作用,现阶段可以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监督保证机制的重要内容。
2.4 集中管理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国际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分为全部政府管理、部分政府管理、全部委托管理等几种形式。在德国,凡是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均由联邦、州建设部或地方建设局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统一筹建,而不是由最终用户担任主要角色。新加坡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主要由新加坡公共工程局、陆路交通管理局、电信管理局、海事港口管理局等主管部门根据工程性质负责组织实施。在我国,一方面,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绝大多数仍属各级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管好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建设单位并不真正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导致建筑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应由国家建设部和各级地方建设部门设置专门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委托、施工发包到竣工验收,实施全过程的集中管理,工程竣工后移交给工程项目的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工程项目的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不能直接参加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这些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属于非盈利性常设组织,既代表政府行使业主职权,又在工程项目上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其行为接受计划、财政、审计、监察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这种做法可以先行组织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应用。除此之外,对于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政府应该坚持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强化政府对于重大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
2.5 严格内部管理,树立执法人员形象,严格工程质监人员的执法行为 要促使工程质监人员正确依法履行职责,即工程开工前由监理部门向开发建设单位递交工作联系卡,公布工程质监员姓名、岗位证书编号、业务职责,廉政纪律,以求得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和评价。实行工程质监管理情况的定期书面汇报制度,努力做到监督记录制度化、规范化,即各专业质监员和所有监管工程管理人员,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必须立即报告,不得拖延,当日工作当日记,周末集中报送工程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反馈本人,月度工作要于当月末写成总结,以书面形式报送工程主管部门审查并对工作情况和有关问题签批意见,也可采取工程例会等各种载体发挥作用,使工程质监工作做到勤检查、勤督促、记录及时、台账健全、考核到位,保证高质量工程的全面竣工。结束语
随着建设行政工作法制化的推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篇:第三次经济普查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第三次经济普查预测分析
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准备之年。经过前两次普查的洗礼,经济普查无论是组织实施、指标设计,还是数据质量控制的措施可以说是日臻完善,普查的圆满成果服务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是惠及了企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但经济普查工作程序繁琐、技术含量复杂、程序操控难掌握等现象,也使普查人有些棘手的感觉。这次普查无论从组织实施还是从数据采集等方面都有了新变化、新特点,这也是统计普查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一、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基本情况
(一)第三次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
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第三次济经普查的主要特点
一是国家要求这次普查对所有普查对象(除军队、武警系统)由普查员使用电子终端设备(PDA)进行GPS定位、对相关证照(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拍照、上传国家统计局。
二是数据的采集分三块进行:一块是联网直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宿、餐饮业,资质建筑、房地产业和重点服务业,以下简称“三上”企业)通过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布置给企业填报,直接报送国家统计局;第二块是非联网直报企业(“三下”单位)由普查员利用PDA现场采集普查数据,然后上传国家统计局;第三块是对“个体户”无论大小,地
方经济普查办公室只负责普查基本属性及从业人员,其经营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抽取一定比例的个体经营户,由国家直属的调查队系统抽样调查进行推算。
三是这次普查对单位界定要求非常严格,法人单位要提供“三证”(工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也要提供相关证件。对于规模相当大的产业活动单位及个体户,只要在工商注册是营业执照或个体户营业执照的,不论规模有多大,仍然按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普查,不能作为企业单位普查登记。
这些变化,给普查经费、前期准备、单位界定分类、数据质量等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要全面、准确反映各类企业经济发展的总成果,政府各相关部门需要关注、研究和解决涉及本部门的相关问题,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经济普查与部门工作的衔接与配合。
(三)我区统计名录库现状
目前我们维护的单位名录库,是在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形成的名录库的基础上,每年按季度根据工商、税务、质检、编办、民政等部门提供的单位变动情况(新增、变更、注销)维护修订,形成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截止到8月底,名录库中处于正常营业状态的企业法人单位1197个,比五年前的第二次经济普查企业法人个数增长72.2%,年均增长11.5%。其中:服务业企业仅为751家,限额上161家,限下590家。
二、经济普查中凸显的问题
(一)普查经费需要量大。这次经济普查首次使用PDA手持电子终端设备采集数据,要求普查员的业务素质要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要强。普查培训费时费力,普查员入户时间较长。在被调查单位一切都准备好的情况下,登记完一个单位至少要用40分钟,如果单位准备不充分,耗时需要更长,或者需要多次到企业。一个普查员一天最多能普查4-5个单位或者能普查10多个
个体户。预计我区共有法人企业单位5000多个,个体户4万多家,如果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普查登记工作,就必须多配备普查员,多配备PDA,这样普查员的补助就要大幅增加,再加上PDA 的费用,这次普查所需经费大大高于以往任何普查所需经费。加之有些地方交通不便,普查成本大大增加。
(三)选调普查员及培训难。使用PDA手持电子终端设备采集数据,要求普查员的业务素质要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要强,一般需要年轻的人员才能完成普查工作。加之这次普查需要调查的时间跨度长,从培训、普查区划分、绘图到入户调查结束,需要近7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优惠的待遇,恰逢冬季室外操作,一般年轻人不会待时间太长,若是普查员半途而废,那我们还需要再选调、再培训普查员,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大大影响我们的普查进度,甚至有可能完不成普查任务。经济普查指标多,专业性强。虽然强调所选调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掌握一些统计、微机、财务知识,但“两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精通多行业的知识,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把握难免很准确。特别这次国家要求全面使用PDA电子设备采集数据,给培训、普查登记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四)普查入户登记难。一方面,普查过程中,多个环节都离不开普查对象的配合和支持。由于经济普查涉及的经济指标较多,有些直接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论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还是个体户,普遍存在怕露家底,顾虑重重,不愿意配合。另一方面,对于行业复杂,且流动性较大的单位,困难更大:一是经营地难找,尤其是在一些商住混用的公寓内,要逐门逐户进行核实;二是经营者难见,企业负责人外出,行踪不定,如果他不在,其雇工难以如实填表;三是经营情况难定,特别是小企业经营内容变化不定,行业类别很难界定。四是手持多照法人单位难寻,有照停业或无经营活动的单位更难找。
(五)取得高质量的数据难。一是普查表种类繁多,面大量广,专业性特强,表间关系复杂,逻辑性强,许多经历过普查的“老统计”都感到非常棘手,对于一般普查员来说更难掌握。二是对企业而言,完成普查资料填报不是统计人员或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众多的基础资料和行政记录。三是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相关资料的准确性与完备程度差异很大,致使一些企业难以准确填报普查数据。四是企业配合程度低,普查员询问、查找普查对象的基础数据,信息量大,且需通过网络逻辑审核后报送,单位不耐烦。五是无固定经营场所的“皮包”公司,难以查找、拍照,影响普查登记,影响普查的数据质量。
三、措施
经济普查具有调查范围广、普查信息多、技术标准高、组织协调难等诸多突出的特点,为搞好第三次经济普查,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政府行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把普查的责任意识提到新的高度,部门要端正对普查工作的态度,普查工作是政府行为,不是统计部门一家的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助。部门不仅要按时提供相应的单位名录资料,还要按照普查方案的要求积极参与普查工作,对本部门提供普查中找不到的单位,相关部门要负责协助查找、登记。
(二)精选“两员”、加强培训,确保普查顺利进行力量。高素质的普查工作人员是搞好普查工作的根本。经济普查的业务工作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它涵盖的行业多、表式多、指标多、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多,普查员要真正熟练掌握普查知识并非易事。各级政府及普查机构一定要精心选调普查人员,不光要考虑普查人员的素质,还要考虑普查队伍的稳定性。要调动各方力量选调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能胜任普查工作任务的人员。培训时要下大功夫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特别是要突出做好PDA操作员的培训,按
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详细讲解到位,确保每名PDA操作员都能熟练掌握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确实达到能够胜任普查工作的需要。对普查业务、绘图、PDA操作等进行分类、分批全员培训,以一线实际需要为主,提高培训效果。还要培训普查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和访问技巧,以取得调查对象的大力配合,解除普查对象的顾虑和担心,确保普查顺利进行。
(三)加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要积极与宣传部门配合,认真做好宣传动员,使普查对象都了解普查意义,知晓普查要求,认真配合普查,为普查现场登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在宣传的内容上,主要是要解决普查对象的顾虑问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普查的目的和为普查对象负有保密的法律责任。在普查宣传的方式上,要多样化,利用公告、标语、专栏、短信等多种手段广做宣传,最大限度争取普查对象的支持与配合,使普查工作深入人心,让经济普查做到家喻户晓,从而提高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
(四)政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普查资金按时到位。普查经费是普查工作的基本保障。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普查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普查经费,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要认真做好普查设备物资的预算工作,落实好招聘人员的劳动报酬。
(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正式普查打好坚实基础。此次普查采用PDA对单位信息、建筑物、数据进行采集,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尽早做到位。首先,要收集部门资料与名录库进行比对,形成核查底册,普查员根据核查底册对单位逐一落实,对查找不到的单位要及时反馈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协助查找、登记。其次,要明确划清普查(小)区的边界,抓好普查的空间标准,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第三,编印普查员手册时,力求普查指标解释详尽、清晰、易懂,有利于普查员掌握。第四,PDA设备配置要好,操作程序最好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步骤列出几条,以便PDA操作员在实际工作中易于操作。
(六)加强依法普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经济普查直接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对于个别企业单位暂时不理解、不配合的,普查人员要反复做好宣传解释,尽量解除普查对象的顾虑和担心。对于一些诚信及态度差,拒不配合普查登记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查处并及时进行曝光。对摸底取得的数据要召集有关专家、业务能手,组成强有力的数据评估小组,结合有关部门的资料,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单位增减,数据变化进行评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提出各项整改措施,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现象的滋长蔓延,以提高普查数据采集质量,
第四篇:XX市三经普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XX市三经普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拉开序幕,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此次普查最大的创新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使用电子地图,对所有调查对象由普查员采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PDA)进行GPS定位、底册信息核查和相关证件拍照,采集数据、填报普查表,全面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操作。在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在盟经普办的认真指导下,在各级普查机构精心组织下,在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的大力协作下,现圆满完成了全市第三次经济普查登记、录入、审核工作,全市共完成单位普查XX家,个体户XX户。但在普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结合全市第三次经济普查过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单位核查底册有待进一步完善
单位核查底册是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辅之以工商、质监、税务、民政等部门的登记资料而形成的一个底册资料。首先由于部门数据资料更新不及时,许多单位早已破产、注销、搬迁或早已重新申请新的营业执照,但该企业未在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注销或更改信息,单位信息仍存在于核查底册当中,增加了许多无用的底册信息,而且同一单位在各部门登记的信息不一致,致使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单位。其次除统计部门外,其他部门均无法提供“行政区划代码”数据资料,导致其他部门一些无行政区划代码单位无法归入相应普查区,只有通过手工添加行政区划代码来实现,实际添加工作中由于部门提供地址不准确或于统计部门的行政区划地址有区别,有些单位地点甄别不准,部门提供的“详细地址”资料数据与企业实际地址差异较大,导致属地划分错误,单位核查底册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
(二)“两员”选调难,素质参差不齐
此次普查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对参与普查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切实理解经济普查的各项专业技术要求,还要能熟练掌握手持电子终端设备的操作。虽然强调所选调的“两员”要掌握一些统计、微机、财务知识,但普查抽调的人员主要以各乡镇的工作人员为主,只有少少的一部分人员既熟悉会计统计知识,又能熟练操作PDA,他们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同时要应对各种繁杂的事务,有时难免是被动应付,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加之有些普查员对普查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责任心和积极性存在较大差距,普查的实际效果必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抽调的普查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普查前进行过认真的培训,但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不是很准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难以处理,或判断错误。比如在界定单位性质时,分不清是法人、还是视同法人、还是产业活动单位,把一些二级法人作为产业活动单位,把一些产业活动单位当法人单位。
(三)垂直管理的产业单位普查信息填报难
在普查中发现,在乡镇设立的储蓄所、联通电信营业厅、供电所等垂直管理的产业单位在进行营业收入、税金等指标的填报上因财务不独立核算,无法进行经济指标的填报。而且多数单位证件都在相应的法人单位手中,在普查中无法进行证件拍照或证件拍照不全。
(四)普查对象配合不够,普查难度大
在经济普查的普查对象中有一部分为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规模又以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如私营企业、个体户。这类单位由于受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普查的配合程度普遍不高。部分普查对象心存疑虑,怕露底,担心相关部门利用普查资料秋后算帐,影响自己的生意。尽管宣传工作中普查员一再讲明普查数据不与此有关,但他们仍然顾虑重重,不愿意配合,不愿填报,有的单位即使勉强填报了,报的数据也明显不实;还有些糊涂企业单位确实没有建立财务账,一年下来收入说不出来,这样的质量也没法保证。有的单位证件及填报数据都在负责人或会计手中掌握,其他人员难以提供拍照资料和数据填报,而他们又经常行踪不定或外出,普查员为了登记完成一家单位,真是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一些个体户的主要经营活动范围又非常多,在判断行业类别时,很难断定属于哪一行业。
二、对普查工作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一)增进合作,加强部门行政资料日常共享机制
各部门行政审批登记资料是名录库维护更新的主要资料来源,制定完善的工作机制提高各部门行政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名录库行政登记资料互换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别是要协调好工商部门每月新增、变更、注销单位资料情况,使统计登记能够动态地反映基本单位创建、变更和消亡全貌,使基本单位名录库做到信息共享,联合维护更新的日常资料共享机制。
(二)做好产业活动单位归属法人单位的布署工作
因产业活动单位的属性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一致,在普查开始后,对财务不独立核算的垂直管理的产业单位的经济指标应明确由上一级法人单位向下反馈,普查所需拍照证件也应一同给予反馈,以便保证垂直管理的产业活动单位的普查能够顺利进行。
(三)认真、细致地做好“两员”选聘
“两员”是搞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的关键,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尽最大努力选拔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微机、财务、统计基础知识)参与普查工作,同时要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身体健康,善于学习,多熟悉普查区及普查对象的情况,善于做思想和宣传工作,为保证普查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加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要积极与宣传部门配合,认真做好宣传动员,使普查对象都了解普查意义,知晓普查要求,认真配合普查,为普查现场登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在宣传的内容上,主要是要解决普查对象的顾虑问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普查的目的和为普查对象负有保密的法律责任。在普查宣传的方式上,要多样化,利用公告、标语、专栏、短信等多种手段广做宣传,最大限度争取普查对象的支持与配合,使普查工作深入人心,让经济普查做到家喻户晓,从而提高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
(五)加强依法普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经济普查直接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对于个别企业单位暂时不理解、不配合的,普查人员要反复做好宣传解释,尽量解除普查对象的顾虑和担心。对于一些诚信及态度差,拒不配合普查登记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查处并及时进行曝光。结合有关部门的资料,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单位增减,数据变化进行评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提出各项整改措施,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现象的滋长蔓延,以提高普查数据采集质量。
第五篇: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分析及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分析及措施
摘 要:本文对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阐述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施工管理策略。
关键词:建筑质量通病;工程质量管理;防治措施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分析及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投资成本巨大且对施工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1 凝缩裂缝
作为建筑工程通病之一的凝缩裂缝,其常在初凝期间出现,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且裂缝很浅。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就会导致水泥和细集料过多地浮到表面,最终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浆层,水分蒸发后就会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另外,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面压光,也常会产生这类裂缝。要防止凝缩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表面进行刮抹时应限制到最小程度,要避免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面刮抹,遇有表面粗糙和含水量大的情况,可撒较稠水泥砂浆或干水泥砂再压光。如果裂缝不影响强度一般也可不做处理,如果有美观要求可在表面加抹薄层水泥砂浆进行处理。
1.2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一般在表面出现且宽度较细,干缩裂缝的走向纵横交错没有无规律性,一般裂缝不均匀多发生在结构截面处。混凝土成型后,如果养护不当,在受到风吹日晒后其表面的水分就会散失的很快,导致体积收缩大而内部的湿度变化很小,导致表面收缩剧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最终出现拉应力而引起开裂。还有就是平卧薄型构件水分蒸发过快,其体积由于收缩受到地基垫层或台座的约束也会出现干缩裂缝。除此之外,混凝土构件如果长期的露天堆放,出现时干时湿的情况会发生干裂,再有就是混凝土如果过度的振捣就会在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大的砂浆层,收缩量加大也会产生裂缝。为了有效防止裂缝的出现要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也不要过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要施工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由此可见,加强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才是消灭质量隐患的根本途径。
2.1 建立健全施工质管制度规范
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急需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只有落实这些制度才能使其发挥其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人在施工过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人既是操作者也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也是控制的对象,所以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中,要以人为核心来明确参与施工人员的权限和职责,最终把施工质量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2.2 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只有真正的发挥实际作用才能实现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实现,可以说质量保证体系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只有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做好任务的承接、工程的调研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主要从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生产以及施工操作和质量保修方面来实现对质量保证体系的修改和完善。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能够实现工程的质量管理,所以在实践中要通过质量保证体系来为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2.3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工程质量控制的优劣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目前很多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职业素养较低,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由此就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规范行为,这就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很多困扰。所以要想提高施工质量就要从准入资格的严格限制和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方面入手,通过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来实现施工质量的控制。
2.4 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施工材料的控制最主要就是要做好施工所需要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质量的检测。相关检测部门必须要严格把关,做好材料的采购和检验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在采购员的选择上要选择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
还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对材料要一视同仁的进行必要的检测,以此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还要对质量书不齐全的产品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三无产品以及不合格的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在材料的使用上,做到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前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仓库或者场地等条件,以此来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外界因素。
2.4.1 钢筋、水泥
对每批钢筋均要求做机械性能试验,特殊部位所用钢筋或进口钢筋要另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水泥要求做强度、安定性等试验,并进行现场监督取样。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场外。
2.4.2 混凝土
在混凝土的质量监理中,必须要在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审核混凝士的配合比是否正确,用于计量的各种表具、量具等是否俱全,搅拌时间是否适中,运输中是否发生离析,振捣、养护、试块留置等各环节均有施工人员专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重要结构必须采用自动计量设备或采用商品混凝土。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加强管理。
2.4.3 钢筋焊接制品
绝大多数进场钢筋均要进行现场加工后方可用于工程。如钢筋焊接、成型、张拉等。对待有焊接操作上岗证的人员,要求对不同品种、不同焊接工艺的钢筋接头,先做焊接试件,试件经检验合格,方可施焊。
除施焊前对试件进行合格试验之外,成品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如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烧伤等进行检查,随后作随机油样,坚持每300根接头取一组样品及规范要求进行试验,并且始终坚持抽测时间与
材料加工进度基本吻合,发现不合格焊接头,分析原因,改进技术措施,然后重新焊接,使之全部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2.5 施工方式选择最优化
施工方式上要坚持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优化设置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方案、质量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要加大对先进工艺的应用,以此来不断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在选择施工的工艺上还要对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调查,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和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方案的选择,以选择最适合的方案。结束语
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的确定,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实现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工程的最终成败。只有制定完善详细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目标,并且通过各种合法合理手段和途径的采取,最终实现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把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2]赵健.孙振忠.谈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与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J].四川建材.2004,(3).[3]邓忠良.加强施工控制管理预防房屋渗透问题.[J].广西城镇建设,2003,(8).[4]钟伟.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建筑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7,(29).[5]甘伟国.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与管理.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