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票据置换政策的正向影响,目前,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将对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信用社发展;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2-0197-0
1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农信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必须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这就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也具有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营销工作将面临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严峻局面,以及其他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农村,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不变,仍然面临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其一,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的重中之
重,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权益,农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为我们农村信用社加快、超越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发展的又一春天来临。其二,当前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实施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行家电、农机下乡补贴办法,到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农业基础设施达3700亿元,这为我们农村信用社拓展存贷款业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其三,部分经济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速,为农村信用社参与大项目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支持经济发展寄予了厚望,各级各部门对农村信用社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大幅度提升,为我们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浓厚氛围。其四,充分运用已积累的市场营销经验,加快存贷款营销工作力度。近年来,我省农村信用联社通过统一法人产权改革、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
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我们农村信用联社员工思发展、谋发展的干劲不退,斗志不减。
二、针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农信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农信社应该如何解决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更好地谋求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解决农户小额贷款难的对策和方法
一是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的衔接问题,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或者农户,在调查了其资信情况合理后,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期限以保证其顺利完成生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当提高该种贷款的利率,以此来弥补延长贷款期限的损失,这样不但保证了农民的增收,也保证了农信社的利润;如果对生产周期较短的农户或者企业,可以考虑对他们多放款,树立“常放常收”的经营理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发放方式上力求创新。二是加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检查存在的隐患,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预先采取一系列防范、控制措施,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应该积极地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上,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和纠正已经发生的违规事件。如:目前已经建立的贷款信用评级体系。
(二)改进农信社经营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是不良贷款的清收要打破传统的做法,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创
新不良贷款机制,建立一支清收不良贷款的专业队伍。员工在向外放出每笔贷款的同时,要有准确的核对、记录,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则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行政处理,追究其责任。责任追究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执法力度,因此一定要严肃处理。二是对各个层次的管理干部和各类岗位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培训,使多数员工成为岗位能手。三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以员工的业绩为核心,业绩目标能否达到将与员工的报酬以及福利相关联;约束机制是指通过对员工及高管人员实行权力约束,防止权利的膨胀,任何职务都应在职权范围内使用相应的资源,超出权限则要求上一级管理者决定。
(三)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农信社应采取的态度和办法
一是组织人员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发放手册介绍产品的基本信息,推销人员对农户提出的疑问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为农户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农信社在创新这些产品时要以“农户”为中心开发一些创新产品,即:
“客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有需求就有市场。农信社应做足事前调研,事后宣传和服务工作,在营销的观念上应该抛弃以前的“坐等客户上门”,而应该表现为“主动式营销与服务”。三是加大科技投入、翻新硬件设施,为客户提供舒适的环境。应加大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结算工具,把农信社发展成“三农”的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惠斌,浅谈农村信用社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景县联社,2010,09(27)
[2]颜仲河,黄伟成,张炳文,农村信用社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线
[j]加大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2009,3(31)
第二篇: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及应对措施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在2011年一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然而,就在我们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我们不得不深思的种种问题,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要积极的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的国家社会朝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诚信 教育 住房
近年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市场低迷。然而,我国经济却“一花独秀”,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为提振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文中心”,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提高效率上,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建设,导致人们思想混乱、道德严重滑坡,社会风气下降。本文拟就当今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的诚信、教育、住房等热点问题做以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诚信问题
1.中国社会的诚信现状
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人们的诚信却在一点点的缺失。比如,地方政府的诚信缺失严重,对社会风气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据最近媒体披露,某地方政府欠个体户的集资款,原定2005年全部还清的,直到现在还未还。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当事人代表终于表态说将于今年7月还清,希望这次该地方政府能够真正言而有信。另外,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说话、制定政策随意性大,说过的话、制定的政策往往不能兑现,屡屡失信于民。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保不住了。希望各级政府能够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圣贤教导,对待人民群众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鞠躬尽瘁。
商务诚信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如食品安全领域的“毒胶囊”、“甲醛白菜”、“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养猪”、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广大人民对自身生命健康的深切不安全感,对相关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深切的不信任感。就是因为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在今年四川雅安地震期间,多少人选择了社会组织基金会行使自己的爱心而不再相信红十字会。虽然红十字会多次通过媒体承诺会将爱心基金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一个政府社会组织一旦丧失了诚信想再挽回就难了。
在个人诚信方面,“摔倒老人无人搀扶”、“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经过的18个路人竟无人施救”、“郭美美微博炫富”、“唐骏学历造假”、“论文剽窃”、“学术腐败”等事件都显示着个人诚信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
教育、医疗甚至慈善领域也有不少诚信缺失的表现,如教育中的高考移民事件、顶考事件、考试作弊、择校过程中的金钱 交易等。这些现象对广大青少年的恶劣影响,还在贻害着我们的后代,贻害着我们的未来;医疗领域医生使用假药、拿医药回扣、收取病人红包等;慈善基金虚假宣传、账目不透明、借慈善之名谋取个人私利等。这些不诚信的表现使得中国的诚信问题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社会已出现政府与部门、制度与组织、制度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不诚信现象,这也反映了社会诚信缺失和人际信任危机弥漫的程度。这种现象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应引起每个公民的关注和深思!
我们有不少人在心里叩问着自己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老人摔倒了想帮忙却不敢,学雷锋做好事却怕惹祸上身,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许多人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方式,曾经的一个有互助互爱优良传统的民族今天变得有些麻木不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一个个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的陈阿婆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而热烈的议论。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 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小悦悦事件突显了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小悦悦事件的重要意义,是对诚信道德重建的呼唤和对“见义勇为法”早日出台的呼唤。
现实生活的无数例证,个体的、家庭的、企业的,政府的、民间的诚信缺失就是我们的社会现状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诚信的缺失对社会规范、人际信任、商业伦理、家庭亲情、政府权威和社区精神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
2.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法:
诚信缺失的治理措施包括治本和治标两个层面,治本措施所需时间长,见效慢,效果持久 ;治标措施所需时间短,见效快,效果短暂。因此诚信建设工程可先修补、后建构,这是社会治理的一般程序。只有维持好现存秩序,才能开始新秩序的建构。从治标的角度来看,要治理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寻找诚信的“种子”,大面积地“播种”诚信,用诚信“繁殖”诚信,可以采取商鞅“立木为信”的方法,使个体恢复对诚信的正确认知和行动信心;第二,制度要讲诚信,奖励诚信个体,用诚信唤起诚信,以便恢复人对制度的信任,最后上升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第三,开设社区道德法庭,用舆论力量导人向善,批评、惩罚缺乏诚信之个体,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宣讲诚信、践行诚信的向善社会氛围;第四,在个体层面,个人是诚信责任的唯一承担者,不要因为一人不诚信就给整个家庭或整个组织贴上不诚信的标签,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第五,对公民进行诚信和礼义廉耻教育,使其知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理;第六,政府官员要在诚信建设工程中打头阵、做榜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事事以身作则,以模范言行影响带动群众,努力营造讲诚信光荣的社会环境。
从治本的角度来看,要建设诚信社会,我们就必需认清时代特征和诚信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在“告别革命、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成为一种时髦的世俗社会,边缘化和犬儒主义心态对诚信价值造成的伤害;认识到以感性文化为主的世俗社会向以理性文化为主的神圣社会过渡的困难。世俗时代通行小话语与日常叙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多说小话语,多讲小道理,要善于用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这些人性中自然秩序的东西,即非正式的控制来治理社会;要善于利用人们身边的凡人小事,积极弘扬人性中固有的善,如大力宣传杨善洲、郭明义、张丽莉、罗阳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歌颂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呕心沥血、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以便积小善为大善,由量变到质变;要善于打持久战,利用时间换取空间,逐步完成从世俗时代向神圣时代、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从犬儒主义向英雄主义的转变。
二、大学生的教育问题
1.大学生教育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高居不下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他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实验来证明“熊的嗅觉灵敏,分辨能力强 ”。2004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特大杀人案,马加爵,系云南大学生物工程系学生,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和同学之间的小矛盾,而残忍杀害了四个同寝室的同学。就在最近又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大学生惨案,从名牌大学到普通大学,惨案发生的原因都是那么的荒诞不羁,有为玩游戏斗嘴发生口角而起杀人动机的,也有为情而置人于死地的,总之都是一些旁人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罪过,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素质却在日益下降,我们的民族何去何从?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教育问题才是长久的发展道路。
2.大学生教育问题的改善途经
大学生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本文主要从学校预防和家庭预防两方面入手,探讨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1)学校方面
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高校要克服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形式宣传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学校要有意识地定期开展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和掌握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才能让他们进一步的掌握调节心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增强心理适应力。高校还应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障碍在形成前或是在形成的初期就能得到心理治疗,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净化校园空气。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力争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2)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起点和基点,人由婴儿到成人走向社会,其行为规范、待人接物、道德品质等,来自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主要靠家长来实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种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把学校预防与家庭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效果。而如今我们的家庭教育做的很不到位,这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小觑,因此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孩子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住房问题
近年来,房子一直都是热点话题,尤其是房价,有人戏称房子涨价的速度超过了火箭发射的速度,让人措手不及。首先看看咱们的春节晚会盛典,不难发现从2005年开始,春晚中不断有以房子为主题的讽刺型小品出现。05年小品《装修》,讽刺了房主与装修工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2006年小品《邻居》,反应了当年物业费任意涨、物业服务却不见改善的问题。2008年《梦幻家园》在揭露售楼吹嘘成风的同时,把那句经典的“为什么呢”带入中国流行语中;《开锁》又将对物业管理的调侃推向高潮。2011年《“聪明”丈夫》暗讽了2010年楼市调控后,为了买房而假离婚的夫妻们;《新房》反应了买不起房而借房来结婚的现象。再后来就是各大媒体报纸几乎随处可见关于房价涨跌、拆迁纠纷、房价收入比高达多少等等类似报道,亦如电视剧《蜗居》、《裸婚时代》,尤其是前者,主线就是房子问题。最后看看历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供应数据》,2007年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71286.53公顷,2008年为75221.73公顷,2009年是102840.16公顷,2010年是153119.64公顷,2011年住房用地供应135900公顷,目前承诺2012年住房供地计划供应量,将不低于过去五年年均供应量。这些事实无不在谈论住的问题。吃喝住行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国家的经济在发展但房价的长速远超过了人们的经济收入,经常有人嬉侃到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在涨价,房价的上涨对于有钱的人变成了一种投资方式,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成了致命的伤痛,成了真真实实的房奴。整日为了房款犯愁,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房价却成了新时代压在人们肩头上一座大山,阻碍了人们通往幸福的道路,因此建立和谐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遏制房价的上涨,使每个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控制调控房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在积极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控房价措施,使楼价上涨过快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要从根本上稳住房价,降低买房的门槛,使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房,住得起楼,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控房力度,结语: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是我们通往幸福必经道路,但经济发展并不能保证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社会上的不和谐问题,例如诚信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我们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过多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影响人们生活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而这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问题直接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又何谈人们的幸福生活,因此,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兼顾影响社会和谐的其他方面问题才能够使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时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篇: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
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
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发展,我市老龄化人口也在逐年攀升。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在这个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中,如何让我市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成为令人关注的话题。
老人安,则国家安;老人乐,则国家乐;老人福,则天下苍生福。养老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为此,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养老服务工作规划。
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责任;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把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土地供应规划中,把养老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扶持和鼓励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城市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改革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年人群体庞大,老年市场潜力巨大。应制定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积极帮助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家政服务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产品和个性需求的用品,让老年人能便捷地享受更多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休闲保健等。
三、大力加强社区养老。
我市目前主要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真正选择养老院、福利院养老的并不多,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符合现实需求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又称居家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老年人除接受家庭照顾外还可享受来自社会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救护、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四、逐步完善政府供养制度。
政府应在解决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费问题的基础上对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人发放政府补贴,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帮助;对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床位数、供养人数等条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营运补贴。
五、积极建设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作为介于老年住宅与养老院之间的一种住所,既可以使老人有独居 的居住单元,保持家庭的气氛,又可相对集中居住,获得各种较好的公共服务。面对较大的老年群体,应该毫不犹豫地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形式,积极建设产权多样、设施齐备、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收费合理的老年公寓,以满足部分老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六、为体弱老人提供日间托老服务。
政府应积极扶持办社区托老所,使老人在托老所不仅有吃、有喝、有玩,还能享受到身体保健和精神慰藉,也解决中青年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体弱多病父母
七、加大老龄宣传教育。
(一)把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干部培训内容,特别是对老龄化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让全市干部对人口老龄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老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二)把尊老、敬老、助老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重要内容,利用电视、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口老龄化知识,大力表彰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为全市老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重视老年人维权宣传教育。发挥好司法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热情解答群众涉老法律咨询,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依法维权意识,同时建立老年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
八、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
不少老人自己虽有房子,却全靠有限的养老金过日子,生活并不宽裕。可以仿照购房按揭的办法,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以解决相当部分养老经费的来源问题。
九、逐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业。
及时规范、引导全社会逐步建立覆盖广泛的社会养老机构。建立准入制度,对各类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等提出明确的办院条件;建立行业服务标准,对为老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包括明确养老风险的责任划分;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养老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担负主导养老、社会组织和个人服务养老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应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等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快乐的安度晚年。
第四篇: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者:曹子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6期
[摘要]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在我国推广以来,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小额信用贷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农村信用社、地方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小额信用贷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
[作者简介] 曹子君,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助教,湖南长沙,41020
5[中图分类号]F830,6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014-000
32002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扶持“三农”政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这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大范围进入小额信贷领域。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农信社小额贷款现状
由于农信社一方面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在争取小额信贷发展的合理规章和政策环境方面也同样具有优势,因此农信社逐渐成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长期主力军。在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中,农信社小额信贷占到67%的比例。然而尽管政府大力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
2.7731亿元。
二、我国农信社小额贷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信用证”带来的弊端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农户小额信贷为主。这类贷款的基本做法是:信用社建立农户贷款档案,记录农户家庭经济现有财产、收入水平以及信用情况,并根据农户个人品质、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定。依据不同的信用档次对农户颁发贷款证。这类凭证主要有“贷款证”、“资信卡”、“富民卡”、“一证通”等形式。农户需要贷款时可凭证直接到信用社营业网点办理限额以内的贷款,勿需再办理各种批准手续。信用证的发放本是农村信用社为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贷款方式。但是这种操作方式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另外,信贷员普遍存在违规操作,发放“信用证”时不是完全依据农民的信用度发放,而是考虑“关系户”甚至提取一定的回扣。根据对湖南宜章县赤石乡几十户村民的调查,近七成的村民表示要想获得贷款除了请客吃饭之外,回扣必不可少,否则很难获得贷款。实际上,农民在借贷活动中,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贷款的可得性,而并非利息问题。贷款可得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祝志民(2007)对安徽省万户农村居民有关农信社小额贷款的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近40%的农户表示暂时没有从信用社贷款的考虑,有14.29%的农户认为根本就借不到。5.41%的农户认为贷款需要有人际关系,认为信贷需要担保人、抵押、村委会沟通的比例分别为16.78%、5.05%、4.26%,只是分别有9.97%和4.56%的农户表示有户口本或贷款证即可。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主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所能提供的金融支持是有限的。
除此之外,政策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只限本辖区内具有农业户口,从事农业以及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个体经营户等。而现在由于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很多农民身份已转成非农户口,被排斥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放款对象之外,尽管他们依然从事着农业和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这也大大影响了农户小额贷款支农的效果。
(二)农民高层次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最长为1年,且规定当年贷款当年回笼。而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季节性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有较大的调整,例如种植承包、现代化养殖厂、农业深加工等项目需要额度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支持。显然农户小额贷款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为解决农民更高层次的资金需求,我国也曾大力推行联保贷款。这种贷款不是靠财产或经济收入来担保,而是以农民的信誉作担保,采取自愿的原则,3—5户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办法,发放联保贷款。这种形式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户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但参与联保的农民在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必须承担还款连带责任。这使得多数的农民对农户联保贷款持回避态度,不愿加入。此外,农户联保贷款的手续比农户小额信贷烦琐,这也使得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不利。
(三)农村信用环境欠佳
目前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在农村套取小额农贷、骗取资金和废债权的债务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较差,导致农信社小额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个别地方赌博成风,地下六合彩泛滥,很多农民借款后并未把资金投入生产,而是用于吃喝玩乐,因而难以及时还款。少数农民恶意地借款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这种赖债行为被其他借款农民效仿,造成当前农村社会普遍的信用关系恶化。再加上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借款人借款后外出打工,长年在外,无法及时还款付息,导致贷款形成不良。另外,“信用证”出租、出借行为屡禁不止,这使得没有达到信用标准的人通过冒用他人证件也可以获得贷款,由此造成的三角债更难追回。以安徽巢湖农信社为例,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能按期现金收回的不到40%,农户贷款不良率38.O1%,高出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的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不利于小额贷款质量的保证。首先信用等级的评定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存在着信息不全、评定失实、把关不严等问题。由此建立的经济档案也大都是“终身制”,没有进一步更新。因此,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在缺乏贷款担保的情况下凭经济档案为依据发放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四)信贷员贷款积极性不足
一般各基层农信社只有几名信贷员却要负责整个乡镇的信贷发放,业务分散、涉及面广。平均每个信贷员要负责至少两个村的信贷调查以及发放时手续的办理,人手不足影响到小额贷款的发放。基层农信社为提高小额贷款的质量,要求信贷员对自己所发放的贷款负责收回,并实行相应的惩罚机制,逾期收不回者,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清收。许多信贷员认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小利息少,农民由此缺乏主动及时还款的意识,而自己却要为此办理复杂的手续、背负收回贷款的责任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信贷员对小额信贷的发放存在很多顾虑,缺乏积极性。而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五)农业保险和小额贷款保障机制缺失
农信社小额信贷主要投向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国尚未普遍开设农业保险,一旦受自然灾害,农民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提高,不利于贷款的收回。因此,自然风险是农信社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农信社小额信贷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受损失的最终还是农村信用社。
三、发展农信社小额贷款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各地政府和农信社要十分重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要使广大农户正确理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意义,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使用贷款,努力培育提高农民的信用道德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大追讨逃废债力
度,对逃废债者进行曝光公示。坚决打击赌博、地下六合彩等违法活动,创建农村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
(二)落实政策实际解决农民资金需求难题
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大额贷款资金支持,农信社可适当放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和期限的限制,以满足农户较大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础作用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补充作用。关于联保贷款的担保问题,可以借鉴“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在农户联保贷款基础上,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
(三)加强信用评估管理,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操作,提升信用等级评定的水平层次。其次,要逐渐完善农户贷款信用体系,深入村组、农户,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全面记录本服务区农户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收入状况、家庭实有资产状况、还款的历史记录、所在的村委会组织意见,等等。第三,要坚持对农户信用等级进行动态评定,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对信用程度高、偿债能力强的农户提高授信额度。
(四)完善信贷员奖惩机制
第五篇: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
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
(胜利合行黄河路支行穆丹257000)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下称农信社)的各项业务迅猛发展,伴随而至的财务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结算风险、出纳风险等问题,也成为合作金融业内人士乃至整个银行金融界需要冷静思索和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本文现就农信社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如下:
一、农信社财务风险的成因
1、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由于管理体制错位,造成的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的错位而造成的农信社经营的风险。农信社建立以来,一直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去经营和管理,但是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信社并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制这一最初目标和原则,而实际上行使的是相当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名义上的合作制而实际上的“准银行”,必然造成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上的错位,从而导致风险的积聚。而且农信社的“准国家金融机构”的形式承递了旧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各金融机构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化均对农信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实质上也就是现在农信社的体制风险的积聚过程。农信社与商业银行脱钩以来,不良贷款增加,财务状况恶化。表面看来是历年风险积累的暴露,而实际上是管理体制的错位所造成的,简而言之是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2、经营环境风险。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影响所带来的风险。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政策引导着农信社资金的投向,地方政府扶持某项农业项目的发展,农信社的资金也相应投向那个项目,这样遇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农信社的经营就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引发了财务风险。二方面是农信社为国分忧,开办了保值储蓄没能得到补偿,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逐年消化,从而形成了财务风险。从微观上看,农信社面临的经营环境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对其贷款业务干预突出;二是农信社受体制、经营实力和人才的制约,在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务方面严重滞后,使其难以留住发展壮大起来的优良客户;三是少数农信社发生支付危机,使农信社信誉下降,业务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四农信社的经营环境决定了其资本金成本较高,各项存款中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占到了60%以
上,其大量存放央行及同业款项利率严重倒挂,形成了亏损。
3、内控制度风险。一是农信社内控制约机制基础薄弱,系统固有的产权不明,机制不顺,基层网点业务开展、人员配置、费用核算、制度建设等不科学;二是内控制度建设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制度的制订和修改缺乏统盘考虑,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发挥。然而制度保管分散,制度执行中往往只保留最新的业务制度,习惯于师傅带徒弟的告知形式,缺乏制度超前性和创新意识,拓展新业务中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三是员工的内控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中,普遍存在贷前调查深入不够,贷后检查跟不上等问题。由于农信社多数管理人员存在缺乏计算机运用知识,使计算机安全管理成为内控管理上的盲点;四是内部稽核监督的力度和范围不到位。县级联社的稽监人员配置存在问题,业务素质较差,有的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合规、资产风险、安全保卫、业务核算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掌握不够,内部稽检查往往局限表面上,稽查范围未能涵盖农信社的整个业务,造成事实上的监督不力。
4、财务制度风险。一是观念滞后,未能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机制。时至今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没有确立,勤俭办社的思想较为淡漠,铺张浪费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给原本很困难的农信社财务状况带来进一步恶化。二是农信社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财务制度亟待改进,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和管理办法应创新,业务宣传费计提比例欠合理,粗放经营占用了大量不生息资产,并且这些不生息资产大部分是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盈利水平的提高。三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农信社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提供的信息)披露结构不完备,使得财务制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账、管好账”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部控制如同虚设,有的农信社为完成上级任务出政绩等,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二、降低农信社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首先,应创造农信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规律将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主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越是成熟,企业越是注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随着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促进企业不
断发展壮大。国家及省级政府就诚信与信用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使不守信用、欠债不还者再无市场。农信社在合规、守法经营的前提下,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建立良好而成熟的信贷、结算关系;通过优胜劣汰,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样,农信社的资产保全和财务收益有了可靠的保证,财务风险将会大幅度降低。其次,不断完善金融政策法规,使金融活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走依法治国、依法治社的道路。金融法制建设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或从与世贸经济组织接轨的角度看,还不能适应要求。特别是国家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合作金融法”,之所以对农信社的经营没有规范和保障。因此,今后应重点对企业借资产重组、分立、停产,破产、划小核算单位之机,逃避银行、农信社债务,转移、侵吞国家或集体资财的行为,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对违反者坚决从重、从严惩处,切实保护农信社的资金安全,维护农信社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第三,切实加强农信社的监管力度,银监部门、各级管理者应针对农信社特点,建立一套金融预警机制,对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等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央行票据兑付时期,农信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积极做好央行票据兑现前期工作。同时也应抓紧财政保值贴补,减少农信社的损失。第四,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提高结算有效能力,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为培养优良客户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