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财政发展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前,影响我县财政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紧缺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二是企业规模小,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产品库存大,企业效益低迷。三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
应对建议
一是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不景气,为此,政府要在投资政策、税收政
策、服务措施以及协调信贷等方面给企业大力支持,执行宽松的优惠政策。
二是积极清缴货款,盘活流动资金。企业要集中精力追缴货款,清理外债,积极盘活流动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财政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针对企业发展现状,我们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扶持企业发展。
四是堵塞漏洞,挖潜增效,积极清缴企业欠税。要集中开展清缴欠税,力保税收应收尽收,足额入库。
五是因地制宜,继续打造“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魅力夏县。我们要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不断开发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园林、生态旅游,以原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发展,打造亮点,努力把我县建成独树一帜的人文夏县、魅力夏县、和谐夏县。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票据置换政策的正向影响,目前,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将对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信用社发展;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2-0197-0
1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农信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必须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这就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也具有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营销工作将面临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严峻局面,以及其他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农村,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不变,仍然面临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其一,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的重中之
重,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权益,农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为我们农村信用社加快、超越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发展的又一春天来临。其二,当前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实施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行家电、农机下乡补贴办法,到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农业基础设施达3700亿元,这为我们农村信用社拓展存贷款业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其三,部分经济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速,为农村信用社参与大项目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支持经济发展寄予了厚望,各级各部门对农村信用社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大幅度提升,为我们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浓厚氛围。其四,充分运用已积累的市场营销经验,加快存贷款营销工作力度。近年来,我省农村信用联社通过统一法人产权改革、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
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我们农村信用联社员工思发展、谋发展的干劲不退,斗志不减。
二、针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农信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农信社应该如何解决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更好地谋求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解决农户小额贷款难的对策和方法
一是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的衔接问题,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或者农户,在调查了其资信情况合理后,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期限以保证其顺利完成生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当提高该种贷款的利率,以此来弥补延长贷款期限的损失,这样不但保证了农民的增收,也保证了农信社的利润;如果对生产周期较短的农户或者企业,可以考虑对他们多放款,树立“常放常收”的经营理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发放方式上力求创新。二是加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检查存在的隐患,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预先采取一系列防范、控制措施,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应该积极地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上,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和纠正已经发生的违规事件。如:目前已经建立的贷款信用评级体系。
(二)改进农信社经营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是不良贷款的清收要打破传统的做法,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创
新不良贷款机制,建立一支清收不良贷款的专业队伍。员工在向外放出每笔贷款的同时,要有准确的核对、记录,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则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行政处理,追究其责任。责任追究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执法力度,因此一定要严肃处理。二是对各个层次的管理干部和各类岗位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培训,使多数员工成为岗位能手。三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以员工的业绩为核心,业绩目标能否达到将与员工的报酬以及福利相关联;约束机制是指通过对员工及高管人员实行权力约束,防止权利的膨胀,任何职务都应在职权范围内使用相应的资源,超出权限则要求上一级管理者决定。
(三)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农信社应采取的态度和办法
一是组织人员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发放手册介绍产品的基本信息,推销人员对农户提出的疑问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为农户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农信社在创新这些产品时要以“农户”为中心开发一些创新产品,即:
“客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有需求就有市场。农信社应做足事前调研,事后宣传和服务工作,在营销的观念上应该抛弃以前的“坐等客户上门”,而应该表现为“主动式营销与服务”。三是加大科技投入、翻新硬件设施,为客户提供舒适的环境。应加大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结算工具,把农信社发展成“三农”的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惠斌,浅谈农村信用社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景县联社,2010,09(27)
[2]颜仲河,黄伟成,张炳文,农村信用社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线
[j]加大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2009,3(31)
第三篇: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
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
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发展,我市老龄化人口也在逐年攀升。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在这个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中,如何让我市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成为令人关注的话题。
老人安,则国家安;老人乐,则国家乐;老人福,则天下苍生福。养老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为此,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养老服务工作规划。
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责任;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把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土地供应规划中,把养老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扶持和鼓励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城市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改革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年人群体庞大,老年市场潜力巨大。应制定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积极帮助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家政服务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产品和个性需求的用品,让老年人能便捷地享受更多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休闲保健等。
三、大力加强社区养老。
我市目前主要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真正选择养老院、福利院养老的并不多,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符合现实需求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又称居家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老年人除接受家庭照顾外还可享受来自社会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救护、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四、逐步完善政府供养制度。
政府应在解决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费问题的基础上对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人发放政府补贴,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帮助;对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床位数、供养人数等条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营运补贴。
五、积极建设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作为介于老年住宅与养老院之间的一种住所,既可以使老人有独居 的居住单元,保持家庭的气氛,又可相对集中居住,获得各种较好的公共服务。面对较大的老年群体,应该毫不犹豫地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形式,积极建设产权多样、设施齐备、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收费合理的老年公寓,以满足部分老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六、为体弱老人提供日间托老服务。
政府应积极扶持办社区托老所,使老人在托老所不仅有吃、有喝、有玩,还能享受到身体保健和精神慰藉,也解决中青年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体弱多病父母
七、加大老龄宣传教育。
(一)把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干部培训内容,特别是对老龄化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让全市干部对人口老龄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老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二)把尊老、敬老、助老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重要内容,利用电视、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口老龄化知识,大力表彰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为全市老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重视老年人维权宣传教育。发挥好司法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热情解答群众涉老法律咨询,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依法维权意识,同时建立老年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
八、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
不少老人自己虽有房子,却全靠有限的养老金过日子,生活并不宽裕。可以仿照购房按揭的办法,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以解决相当部分养老经费的来源问题。
九、逐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业。
及时规范、引导全社会逐步建立覆盖广泛的社会养老机构。建立准入制度,对各类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等提出明确的办院条件;建立行业服务标准,对为老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包括明确养老风险的责任划分;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养老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担负主导养老、社会组织和个人服务养老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应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等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快乐的安度晚年。
第四篇:浅析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基层审计机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审计的理念、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式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审计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服务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很突出,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审计事业发展。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是我省审计工作全面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住了当前我省审计工作发展中的本质问题,完全符合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对基层审计机来讲,是机会更是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审计经费难以保障,制约了审计自身的发展。
一是审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影响。财政预算不足,机关运行困难。个别县市区局将审计执法与罚没收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比较敏感或者比较严重的问题就会在解决机关资金困难的隐性目标的趋使下,被自行消化掉,审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直接影响。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受到影响。由于审计经费难以保障,审计机关只有保工资、保吃饭,无法支付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开支,更谈不上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三是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受到影响。基层审计人员受经费的制约,难以组织审计人员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不利于审计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基层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基层审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看,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一是审计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会计、经济类专业人员较多,审计工作发展急需的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二是受机构编制限制,专业审计人才引进难。不少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到编制管理等影响,不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审计队伍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懂财会知识的人员多,懂工程审计、计算机运用的人员少;知识单一的人员多,复合型的人员少;搞审计的不会写材料,写材料的不会搞审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三是基层审计人员知识有限,站位不高看得不远。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业务知识与前沿理论了解不深,很难从前瞻性、建设性、效益性方面有针对性的就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审计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而也很难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政府的审计职能被削弱,被边缘化,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影响。
三、基层审计机关管辖权有限,出现了审计监督的“盲点”。
一是中央和省垂管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实施审计,而上级审计机关对分布在地方的中省机构往往顾及不过来,有的形成了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相当部分在地方的中省单位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与监督,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地方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二是审计机关由于受地方政府领导,在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确定上,在审计处理处罚,包括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要听从于政府,当涉及到地方利益的时候,审计在项目确定、依法处理和信息批露等方面的独立性往往大打折扣。三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面较窄,不利于审计成果运用。由于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领域相对狭窄,审计成果运用只是一个“点”,或者只是一个相对狭小的“面”,无法使审计的视野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审视和把握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和漏洞,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审计机关发展不平衡,削弱了“大兵团”作战能力。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建设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或者地方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差异,导致基层审计机关硬件设施建设不平衡,突出的是计算机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二是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差异。一方面受编制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进人难、进专业审计人员更难,有的地方十几年不进人,审计人员的素质很难适应现代审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受地方经济的影响,难以引进优秀审计人才,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引进人才更是难上加难。三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多,开展效益审计的少;一般目标性任务多,高端项目攻坚的少;传统方式方法运用的多,现代审计技术运用的少。表现在项目的组织实施,审计工作的整改,审计的处理,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统筹审计工作发展,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大基层审计经费保障力度。目前,尽管《审计法》规定将审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在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偏差,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显得更为突出。为保障基层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独立性,应加大基层审计经费保障力度,严格执行《审计法》,将审计经费全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包括审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等,切实解决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创建公正执法的环境。
二、加大基层审计人员培训力度。
全面实施人才
兴审战略,不断创新审计人员培训方式,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不间断的、滚动式的、周期性的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基层审计机关培养审计人才。一是通过考试,建立审计人员信息资料库。既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又便于进行人力资源整合,打好攻坚战。二是项目跟学,达到以审促学的目的。上级审计机关在开展大型项目审计时,可根据审计人员信息资料库从基层审计机关抽调相关人员协助审计,自始至终参加一个项目的审计,在解决上级审计机关人员不足的同时也为基层审计机关培训了人员。三是上挂下派,锻炼审计干部。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可选优秀审计人员到上级审计机关挂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也可派人到基层审计机关锻炼,在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授权审计力度。
放宽授权审计的条件,加大授权审计的力度,让上下审计机关有机结合,实现工作部署上的整体联动。将那些长期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的中省机构,如国税、交通、烟草、供电、电信、联通和移动等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如国土、工商、质监、药监、盐业等系统的审计监督,做到审计监督不缺位,消除审计监督的盲点,树立基层审计机关的威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四、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帮扶力度。
一是政策上扶持。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上审下”、“交叉审”以及对地方党政正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加强与地方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审计工作的支持,落实工作经费、人员编制,为基层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上级审计机关在安排集中学习培训时,可考虑每年选择几个基层审计机关予以特殊照顾,免费培训。二是资金上扶持。要争取专项资金,每年重点扶持1~2个条件较差的基层审计机关,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逐步达到平衡发展。三是结对帮扶。上级领导和各处(科)室可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与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供信息、指导业务、促进发展。
五、加大省市县审计系统的互动力度。
一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文体活动、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展示审计人员的才华,发掘他们的潜能,使审计人员产生集体荣誉感,促进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多安排交叉审和上审下项目。上级审计机关对大型审计项目和行业审计,要实行“上审下”与“交叉审”相结合的方式,统一组织力量、统一审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审计处理、统一审计报告。三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重点是落实“三项制度”:审计情况必报制度。上审下项目、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项目以及一些重点项目审计情况要无保留地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不得隐瞒、漏报、少报问题。审计工作必报制度。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审计队伍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情况,包括基层审计局班子建设的情况要及时、真实、准确地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信息要高度畅通。重大事项必报制度。基层审计局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突发性事件要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
第五篇: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当今许多中国公民都出现了道德问题,这不仅有碍于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道德问题,针对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治理道德问题,需要从每个人、每个社区、整个社会这三个层次着手,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德网络。
关键字:道德 经济 社会环境 政治机制
引言: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文化,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社会活动的文化体系。当今许多公民出现了道德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私人生活等方面不遵循正常运行的道德规范,甚至肆意破坏和践踏现存道德规范。
正文
一、中国公民道德问题的实态表现
我国公民道德状况的基本事实可以概括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功利化、道德修养每况愈下。
1、道德功利化
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未充分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多但未达到按需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实际需要,按公民身份的等级进行资源分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不平等性一直存在,甚至社会资源在职位、阶级、阶层、行业内的不平等分配有加强的趋势。
因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而造成的公民在生活保障、生活待遇、生活质量上的差异使许多人在心理难以平衡,尤其一些非劳动因素在市场社会里成为瓜分社会资源的有用工具时,这种不平衡便充当了使一些人把功利主义作为待人处事原则的催化剂。许多人只考虑个人利益,千方百计地索取个人利益,抛弃了保证社会利益的道德规范,表现出自私的丑态。人们在功利的驱使下,一切向“钱”看的人相当普遍,社会的运行也随之出现了障碍。
2、道德状况恶化,道德修养下降
社会道德意识与风尚恶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玩忽职守、偷工减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准则变成了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行为;浓厚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淡化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民族的责任感淡忘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公民的道德心态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金钱当做人生追求的目标,并因此漠视道德良心;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殚精竭虑地计算与自己有接触的人;人们抱着享乐的心态择偶,看重对方的地位和财富,否定贞操的社会意义。
传统美德被人们逐渐丢失。在当代人的心目中,许多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价值,他们铺张浪费,滥用职权,对老人、孩子不关心、不爱护。
同时,学习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人的道德经验的人越来越少,媚俗现象严重,醒悟自身道德行为、自我约束的人微乎其微。
二、当今道德问题的成因
1、经济活动具有负面效应,经济体制存在不足
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观念更新,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基础和内在动力的。不少人把竞争当作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把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当成生活追求的唯一目标。
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妨碍着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的形成,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造成部分公民的收入分配不公,也激发了人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聚敛财务的动机。
2、政治运行机制不完善
虽然党和国家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政治系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但相应的行政约束机制没有完善,这为一些缺乏从政道德意识和观念的人提供了违反道德规范的机会。
为了改变年权利过分集中于中央的状况,党向地方放权,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各级地方政府在使用自主权上没有规范化的约束手段,这为道德自律性比较差的人打开了滥用公共权力的方便之门。
3、全民道德教育软弱无力
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以来,全民重视经济建设,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被忘却,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工作处于一种与人的全面发展极不相适应的状况。
道德教育本身也存在不足。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相脱节,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形式和方法陈旧,无法说服人、教育人。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没有德育导师或监督者。道德教育也缺乏其他有力手段的配合,与法律、单位规章制度、社会奖励等社会因素相脱离,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也日渐变坏。在成人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往往把道德典范与道德败坏和社会腐败相比较,容易产生“吃亏”的心理,守德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从事道德教育的人自身素质不高,没有示范效果,自然难以服人。
三、改善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的对策
1.个人治理:建立公民守德的微观机制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道德堕落是无数个人不守德而造成的,因而个人要时时刻刻加强道德理性的培养。
1)学习科学知识
先进的理论、科学知识,向来都是优良德行的渊源与指南,只有具备了一定知识和理智的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定健康的道德观念,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道德选择。
但是,旨在提高道德水平的学习与其他学习不同。第一,不能搞突击,而应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来开展。第二,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第三,道德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大人的要求,年长者和年轻人是社会参照群体,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因为已经长大成人或已进入老年就放松学习。
2)拒绝媚俗
社会道德的败坏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如果在社会道德变坏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能不媚俗,而且坚决制止和反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那么社会道德不可能恶化到今天的程度。
现在要改变道德状况,还是要依靠大家采取实际行动,要保证自己不去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然后敢于制止他人做缺德的事情。也就是拒绝媚俗。但这并不容易,要求公民有摆脱物质利益诱惑的勇气,要克己修德、严防自纵。
3)养成日省个人德行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做出
一、两件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可能没有遭到他人的指责,而且还可能实现了某种预期,这就为个人大胆地不断做出违规行为提供了诱惑。所以,要对损德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只有依靠每个公民天天反省自身的所作所为,要善于见微知著、断微止著,在心理回观其他人的所作所为,向日行善行、修养好的人学习。
2.社区治理:建立公民守德的中观机制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按照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道德问题拥有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社会评价机制,具有实际的直接管理功效。
1)培养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决定的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彻底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措施。要反对个人中心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社区公民考虑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他人的需求,不能不择手段地、贪得无厌地索取,更不能巧取豪夺。鼓励公民实现自我价值,但不能把自我等同于个人意志或自私;提倡公民奉献多余索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引导公民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再次考虑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
2)宣传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组建由民众构成的职业道德日查队,对社区内的每一个单位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检查和批评,并公布结果。第二,树立职业操守的道德典范,将其道德修行、守德业绩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对其进行奖励。第三,督促各单位将职业道德纳入单位制度管理范围。
3.执权者治理:建立公民守德的宏观机制
执行者是社会运行的引导者,在改善道德状况方面有其他社会群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1)建立公民守德的经济机制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能够给人民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有可能在比较富裕的情况下,摆脱对物质利益的斤斤计较,克服小市民习气,学会文明行为。同时也使人民有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健康有益的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还能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使人们的经济交往行为朝着守德方向发展。
2)净化公民守德的社会环境
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易使人们丧失道德感的社会因素有很多,要改善道德状况就应该对这些社会因素进行整治。因为道德这种社会要素是处于与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相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之中的,只有与道德保持和谐的协调关系式,道德水平才会提高。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特有的权威和国家机器对一切不利于道德水平提高的社会设施和社会现象进行清理,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操作办法,并加强监管,对违反规定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3)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进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命、升迁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既要把党内腐败分子坚决清除出党,并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把各种权利的行使置于法律、政策等规范、制度之下,规范权力运行,控制权力越轨。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社会的主流道德要求变成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才能治理好道德问题。要把道德教育落在实处,不能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改变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单单把道德教育寄托于学校,而是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努力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方法,改变道德教育的生硬死板、假大空的现状;尽快建立一个比较系统、成熟的新型道德体系,结束目前道德混乱的局面。
四、结论
中国公民的道德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违反道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劳动,使整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会奏效。总之,治理道德问题,要从每个人、每个社区、整个社会三个层次着手,层层行动,层层落实,层层相扣,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德网络,不给不法之徒、损德之人留下任何活动的空间和机会,那么,改善我国公民当前的道德状况就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16
2.张博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