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讨论
生态文明建设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讨论
摘要:
随着经济和现代化文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潮流。然而,我们一直强调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之风实际仍然存在。本文分析了“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我国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对策,力图通过揭示“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说明我国不能再重复这种老路。
从18世纪的现代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时代。随着蒸气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大量使用,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以各种方法大规模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如矿产、水、大气、森林等,建立起了一大批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如采矿、冶金、化工等。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产生出来,同时原始森林、湿地等对改善环境有极大作用的生态系统日益遭到破坏。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1]。经济的发展是否一定意味着环境退化,此问题尚无定论。从历史上看,虽然大部分的证据表明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退化;但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出现似乎又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希望,环境与经济也许是可以“双赢“的。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在其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展前期所造成的环境退化,使得发达国家在后期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环境恢复。以此为鉴,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中都极力希望能够避免这一过程[2]。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围的20年中集中体现。在这种前提下,“先污染后治理”这个路予在我国根本走不通[3]。
一.“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及成因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第一、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第二、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绿色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4]。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环境破坏以渐变形式出现,这种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滞后性便导致人们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的滞后性。由于对污染的认识落后于污染的发生,行动又落后于认识,所以,直到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污染也越来越清楚,甚至直接威胁到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治理工作才能展开[5]。
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虽然规定企业成立注册时要提交“环保批复”资料,可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上马太多、太快,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工商管理部门又不具备审查企业是否污染环境及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的能力,很难对之全面核查,而环境管理部门受人员、经费所限。更难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尤其是那些有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地方当局的保护与纵容。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形成制约[6]。4.其它原因
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现实中执行并不力。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法律再加上企业污染后也没有得到有效制裁,使得这些环保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而我国有特别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对策
太湖水污染事件,无锡蓝藻水危机的发生,以及滇池水污染等等,大自然已经用它的方式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行动起来,以应付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解决对策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入、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理论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一系列的全球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极度扩张。人类需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后果,需要用一个新的文明道路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条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7]。人们通常把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把生态文明称为“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8]。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9]。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等等[10]。
(二)深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资源约束日益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因素[11]。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在资源、环境、生态面前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约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际上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上升到国家意志、法律的高度加以确认,把它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要求以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发展,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这是针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以及只是追求当前发展,不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短期行为来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各种条件,如资源、环境、生态等作为发展的要素,要考虑这些方面对发展的制约。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光凭主观愿望就能够实现的,不考虑其他条件制约的发展,只能是短期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破坏了自然这一载体,也就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自身。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好自然和生态,要建设生态文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走文明发展之路[12]。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1.法律手段
通过税收这一杠杆,以税收进行奖善惩恶。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按照要求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这种严惩要有一定的惩戒性,相关国际经验表明,污染者上缴给政府的治理费用高于自己治理的费用时,污染者才会真正感到压力。此外,要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13]。2.行政手段
一是改变现有企业环境污染收费模式。收取排污费不能一刀切,要科学合理,尽可能做到按量收费。政府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不仅可以推动节能减排,同时也能增强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按量收费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排放量收取费用,在实际操作中,收费额度应当随着排放量的增大逐步增长。
二是给予环境管理部门“一票否决权”。对企业的开办及改造进行审查时,环境管理部门应有足够的表决权,给予其“终局性”权力,以便从开始就遏制住污染的发生。在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的自身收益常与经济目标挂钩,这就决定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需要改进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还可以公开环境信息的办法[14]。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质量,并对当地领导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工作实行监督,以使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应设法让环境监察管理部门从地方利益中解脱出来,以便不受利益干预地独立依法行使职能。3.经济手段
第一,就是我们在制订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一律不能搞。第三,耍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15]。4.社会手段
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进行打击环境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或者进行专项整治时,要真正做到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要飞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16]。三.结语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责无旁贷,中国政府和民众应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摆在同样的位置。可能在短时间内这两者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在长期内,经过人为的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趋于一致,为了保护环境而限制一些地方有时为了环境的保护可以适当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而在其他产业加大投入,当然这并不是对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是用的,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特色和资源而定。从各个方面能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上,做到真正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1]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 2014.[2]张蓓.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D].北京工商大学, 2009.[3]陈江涛.“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能走[J].中国环境管理, 1988(3):37-39.[4]朱德明.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J].环境教育, 1997(3):38-39.[5]蒋叶俊, 杨彦荣.经济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与探索[J].当代贵州, 2015(23):24-26.[6]张燕, 张倩, 张洪.“先污染后治理”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电力科技与环保, 2002, 18(2):55-58.[7]陈南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通川篇章[J].城市地理, 2014(16):60-60.[8]李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梦[C]//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9]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6):4-8.[10]李勇杰.“中国梦”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华人时刊旬刊, 2013(12).[11]习近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 2005(7):1-4.[1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科学出版社, 2006.[13]贾峰.中国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J].绿色视野, 2006(11):1-1.[14]曹东, 杨金田.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6):1-3.[15]温家宝.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J].人民网, 2008-3-14.[16]王政霞.浅论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J].法制与社会, 2008(32):268-269.
第二篇: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
班级:
学号:
作者:
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技术因素。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
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1. 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2. 国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的开发,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企业,公司的技术创新。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3. 出台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环境管理部门严把质量关,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进行整改或关闭。
4. 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注重与其他国家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要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经济手段与非经济手段要共同施行。在此间,政府的宏观调控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环境监管的职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把关。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对方辩友,纵观人类历史,处处皆是先发展后治理的现状,在我们没有踏出第一步之前,你如何晓得这一步是对是错,只有在路上,不断的错、不断的做、不断的改我们才能到达彼岸,对方辩友成功是来之不易的,生态文明建设亦是这样,顾头顾尾、前怕狼后怕虎的行动只能被世界发展的大潮所抛弃。在生态文明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人类的发展是无穷欲望的在推动着,而这种欲望正是导致人类社会在这短短千百年间的迅猛发展的主要力量。好与坏往往是齐肩并行的,在获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相同重要的东西。人生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如此,对方辩友啊,社会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新的社会层次亦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问题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我们并不是不解决问题,要在坚持先发展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之下,在有了社会根基,有了需求只有再去治理。这就像生活在小山村里的纯朴的乡亲们,如果不了解世界,没有经济基础,那么他的一生还是只有锄个锄头、找个婆娘、生个胖娃的概念,谈何治理?没有理念、没有基础,谈何治理,又治理何物?
就像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就需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因为人类对完美的追逐是永无止境的,而我们今天索要讨论的就是先往前走,踏出一步,还是先停下来先解决自身矛盾,这是一个先后关系。
从现今的社会现状来看,我们国家的确存在许许多多急需治理的重大社会问题,
第四篇:先污染后治理范文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强调: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选择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生态优化、环境美化、分区指导、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第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我省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环境导致了70%的人口和GDP集中在30%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内,以至土地和水域单位面积所承载的污染负荷在全国名列前茅。严峻的现实和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已迫在眉睫。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逐步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这是削减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现实要求,是解决资源危机和体现新型资源价值的迫切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好中求快,在发展中优化,在优化中发展
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发展得“好”才能发展得更“快”,只有发展得“快”才能充分体现“好”,处理好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第五篇:先污染后治理原因分析
一是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技术难度大,有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不明显,只有污染开始危及到人们的生活人们才开始重视。此外,有些污染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治理污染,只将污染控制在环境自净范围内。
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尤其是那些有叫客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当局的保护与纵容。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行程制约。
四是其他原因,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抬完善,执法力度不严。其次,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企业恶化的原因之一
1. 法律手段:通过税收这一杠杆,进行奖善罚恶。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按照要求对污 染物道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对顶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此外,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
2. 经济手段: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时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 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3.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
4.社会手段: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惊醒打击环境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或者进行专项整治时,要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