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体直流电阻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精)
浅析导体直流电阻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摘要:电线电缆导体直流电阻是电线电缆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目前大多采用双臂直流电桥进行测试,然而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设备及测试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浅析,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关键词:电线电缆
低电阻
测试 1.试样夹持存在的问题
双臂电桥用于测量1欧姆以下的低值或超低值电阻。GB/T 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3.4条规定:对于四端测量夹具,每个电位接点与相应的电流接点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试样断面周长的1.5倍。然而仪器生产厂家提供的电桥夹具的电位电极和电流电极通常都是用绝缘材料连为一体,固定于底座上,无法调节二者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截面试样测量的需要。这种夹具只能满足于对断面周长的1.5倍在两电极间距范围之内的试样进行准确测量,导体截面积超过这一范围的试样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例如:假设夹具电位接点与电流接点间距为60mm,那么它所对应的所能准确测量的导体断面周长最大为40mm,由此推算所得导体截面积约为127mm2。即用此夹具来测量截面积为127mm2以上的导体电阻时准确性不能保证。
另外,当夹具夹持一些截面不规整的导体,尤其如大截面绞合成型导体,这种导体截面通常为扇形、弧形或三角形。当夹持时会出现电流接点夹头接触良好,而电位接点夹头接触不良的情况,甚至当电流接点夹头已经加紧,而电位接点夹头却还难以与导体接触,那么无法正常测量。当长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之后,夹具也会磨损、变形,仍然会导致上述情况。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改进方法。将导体夹具上电流接点夹头与电位接点夹头间距设计为可调,测量人员通常测量长度为1m的导体的电阻,那么导体夹具上电位接点夹头可固定为1m,而将电流接点夹头设计为可在底座上自由移动的结构,并将底座适当加长。这样就可以满足“每个电位接点与相应的电流接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试样断面周长的1.5倍”。那么,如何解决电位接点夹头与导体不能良好接触的问题呢?也很容易实现:可将夹具上电流接点夹头与电位接点夹头设计为独立夹紧与松开的结构。这样不仅能保证电流接点夹头与电位接点夹头同时与导体紧密接触,还可解决因长期使用夹头磨损、变形而不能夹紧的问题。2.温度对测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温度对导体的电阻影响显著。GB/T 3048-2007中规定了导体直流电阻测量的温度范围,当温度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时,测试人员经常会人为改变环境温度,一般会在试验环境中使用空调来调节。那么在使用空调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检流计会不停地慢慢滑动,难以稳定。因为温度在变,所以导体电阻也会慢慢发生变化,由于检流计十分灵敏,所以在测量的时候不允许环境温度有所变化,所以必须等环境温度稳定下来之后再进行测量。而且试样一定要在测量环境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其自身温度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因为当测量人员在调节环境温度时,试样温度并不会与环境温度同步变化,所以测量时仍有可能出现温度漂移现象。并且空调不应对着测量装置,以免检流计难以稳定。总之测量一定要在稳定的温度环境下进行。3.接触电阻及测量电流对测量的影响
由于测量电路中连接导线与端钮之间存在接触电阻,会对测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保证连接线与端钮可靠接触。测量人员经常会使用同样大小的电流测量不同截面积的导体电阻,我认为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应该在保证灵敏度的前提下使用最小的测量电流,电流过大容易使导体发热,从而使电阻变大,并且测量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时间太久,导体也会发热。
结语:在电线电缆导体直流电阻测试过程中既要有满足试验要求的测量工具,也要有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客观事实,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
第二篇:谈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谈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及改进方法
摘要
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现行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受技术性因素等的影响而面临新的挑战,我国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革新,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仍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且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针对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成本核算 问题 改进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制造成本法,这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现行成本核算的环境。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已越发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核算的内容进一步拓宽,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的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产品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计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的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计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第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亟待改进。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制造费用只占人工成本的60%,且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将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现在制造费用的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甚至600%,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项决策。第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再存在。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主,加之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与成本计算期有可能始终一致,当生产经营期与成本计算期一致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第四,我国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多是以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中心,即先按一定时期将料、工、费发生额进行归集,再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最后计算出该产品的实际成本.这种方法只便于考核企业完成成本计划情况,是一种事后反映,不便于进行成本控制,不能提供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所需的各种成本资料。
二、对现行成本核算的改进方法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内需不足,而在国际上又面临着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能否生存、关键在于如何加强管理,提供竞争力,而成本又在企业竞争力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大量的实践表明传统成本法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产品的实际成本与传统成本法分配得到的产品成本存在较大的偏差。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的反映各产品的真实水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本文认为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核算。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
作业成本法计算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计算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以及动态反映,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结合。作业成本法在优化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与成本考核等方面都对传统成本会计有重大突破,既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1)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都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都是立足于竞争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具有共同的过程属性,都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发展成为动态属性,但是其展开的方式并不相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作业成本法的重点是企业作业链间的连接关系和成本动因,是对企业及其相关方面的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解释,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而目标成本法着眼于业务过程的时间阶段,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过程思想有着与作业成本法以空间为轴的过程思想不可取代的意义,它在产品样式未定型的阶段就全面地和彻底地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剔出了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具有更为鲜明的战略意义。(2)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点。在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企业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融合起来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获得竞争优势地位。两种方法的融合点体现在:一是目标成本的确定。在这一环节里首先用目标成本法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研究,制定市场价格,即目标销售价格,然后根据企业确定的目标利润,从市场价格中减去利润得到产品的成本,也就是准许成本。同时,利用作业成本法来准确地评估在当前设计和生产技术产生的当前成本。然后,将准许成本和当前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准许成本小于当前成本,那么企业就要采取措施降低当前成本,重新确定目标成本。二是成本分析与改进。一方面,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跟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以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设计者就可以在作业成本法下的特定作业活动中进行降低成本的活动。另一方面。目标成本法从用户需求出发,剔出不必要功能所引起的不必要作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融合。(1)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联系。标准成本法是一套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科学的成本控制系统,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对标准成本法提出了挑战,表现为制造费用根据生产准备次数、设备调整次数、材料移动次数以及包装次数等成本动因分配的结果,无法与标准成本法中技术出的成本差异相联系,难以确定差异发生的真正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融合,将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改进了标准成本法,同时使得作业成本法的作用也不再不仅仅局限于成本计算,还有利于成本控制,完善了作业成本法。(2)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融合点。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仍然按照标准成本法进行计算和控制;另一方面,对制造费用根据多样化的成本动因为各作业制定作业标准化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然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和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其一,标准成本的制定。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生产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因此,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意味着作业的消耗与实现,产品成本是全部有效作业成本的总和,以是否增加顾客的价值区分为不增值作业成本和增值作业成本。不增值作业成本成本标准为零,增值作业成本标准则为每项作业用于增值生产的各类费用的总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仍然按照标准成本法的做法,分别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用料量和标准单价以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量和标准工资率,然后根据产品的实际数量计算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但是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不能像原来一样,简单地区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费用差异,而针对每一作业分别制定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和标准制作费用数量计算并制定作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制定的标准费用分配率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数量标准(单位人工工时、机器工时),而是包括材料移动的次数、资源的单价、单笔修理费等等。相应地标准制造费用数量也包括资源的消耗量、工时耗费、使用的机器设备数量和运输次数等。其二,成本差异分析。实际业绩与标准业绩的比较是一项控制制度的起点和终点。对于不增值作业的成本差异来说,由于其标准耗用量为零,所以它的成本差异即为这部分增值作业的预算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按照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分析方法,将差异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按照不同的作业成本库进行分析,细分为各作业消耗的资源,分别进行数量差异分析和价格差异分析。另外,作业成本法将企业视为一个连贯的作业链,按新的成本形态进行预算控制,作业之间实施差异分析和业绩评价环环相扣,避免了孤立地评价某一个环节。这也是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融合的优势所在。其三,成本差异处理。在作业成本法下,并不是所有的作业成本都是产品成本,只有增值作业才构成产品成本,而非增值作业应是消除的无效作业,这是管理者应特别关注的零目标成本。在会计处理上,与生产有关的账户按照作作业标准成本入账,不增值作业标准成本为零,计入“期间费用”账户。对于作业成本差异部分,如果差异较小,又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将差异作为当期销货成本的调整项目;如果差异较大,就应按比例在销货成本与存货间进行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直接材料等的价格差异应在月末库存量和当月生产用量之间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作业固定成本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其他的作业变动成本差异则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作业消耗量之间按标准成本比例进行分配。
总之,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尚不具备应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条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将会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成果,提高自动化程度。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避免只顾短期利益,一味以低成本来衡量各项决策的短期行为,才能真正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效用,使企业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参考文献
[1] 金萍、周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思考,审计与理财,2005(5)。[2] 韩洪云、王宝利,对新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再思考,现代科学管理,2005(1)。[3]王建华,基于作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2007(5)[4] 高力,付佳.新经济时代对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的挑战[J].电子财会2007,(12)[5]乐艳芬.成本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李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10,(4)[7]田中禾,刘燕双,薛刘伟.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J].商业会计,2010,(2)[8]于楣.作业成本法及其运用[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第三篇: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公管04 0422310123 吴丽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社区文化作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导向性等特点。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的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改进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特点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程度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社区作为城镇的基本组成单位,愈发成为人们一个重要的生活共同体。经济的增长促使了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社区文化在满足城镇居民精神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文化指在一定社区内,从居民日常生活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区别于其他社区的心理倾向、行为特征和文化特性的总和,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以及道德标准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建设社区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在和谐社区文化的基础上的。
社区文化作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与别的文化不一样的特点。
1、地域性
不同的社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必定具有不同的特色。在比较富裕的社区,其治安水平、物业管理水平、居民素质、公共设施会比较贫困的社区的各方面水平要好。在较贫困的社区人员组成会比较复杂,比如待业青年、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会较富裕社区多,这样就使得不同的社区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于社区文化工作负责人的管理风格不一样,社区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比如有的是学习型社区,社区内设置有名目众多的兴趣班、培训班以及学习小组,整个社区学习气氛浓郁;有的社区则是娱乐型的社区,经常举行各种晚会、舞会以及组织旅游等等,社区居民更乐于通过参加这样那样的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增进交流。
2、导向性
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居民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社区文化对居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社区传承下来的道德标准、行为规则对社区居民具有约束力,在日常生活中指引着居民作出符合该社区价值观的行为。比如说某社区的传统是敬老爱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新搬来的住户虐待老人,那么他们就会受到该社区居民的谴责,如果该住户不改变作风,就有可能受到别的住户的排挤,最后导致无法在该社区生活下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该住户为了在这个群体当中生存下去,就有可能改变作风以适应该社区的生存环境。就这样,社区文化无形中就起到了价值导向的作用,为社区居民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3、整合性
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样,社区就具有了整合性。在社区文化的作用下,居民通过不同的活动以及集会得到交流、合作、共处的机会,通过这些相互之间得互动,居民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评判标准趋同,渐渐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得到归属观,认为社区是不能分割的大整体,自我认同为这个大整体的一分子,与整体关系密不可分。
4、娱乐性
社区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是居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休息、进行自我调整的地方,因而社区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娱乐功能。在茶余饭后社区常会举行各种活动,如书画展、联欢晚会、体育比赛等,让居民得到身心的放松之余,更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提高。有的社区组成离退休老年人合唱团、秧歌队、篮球队什么的,其组员经常一起排练、训练,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让居民在各种各样的交流中满足了社会需要。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也生机勃勃。然而在社区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社区文化的发展萎缩不前或者畸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让社区文化朝着更为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让社区文化的发展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目前,在社区文化的建设途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作为基础,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经费的支撑。社区要搞什么活动,或者建设一些有益居民身心发展的公共设施,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然而国家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自行筹集款项。这样就导致了比较富裕的社区因为经费充裕,活动能够充分开展,社区文化发展较好;而另一方面较贫困的社区因为经费不足,各种活动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发展萎缩不前。由此社区文化的差异也发映出贫富差异。
2、片面发展
有些社区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理解片面,把社区文化的建设纯粹理解为娱乐活动的开展,认为只要多些娱乐设施,居民在闲暇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消遣,便是丰富了社区文化,便是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于是社区内大量建设歌厅、网吧、甚至赌博场所,给居民带来负面影响,社区文化畸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社区文化的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让社区成为居民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完善自我的场所。
3、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理解不到位,认为社区活动就是离退休的老人在家没事唱唱歌跳跳舞,与自己无关,社区公告栏的什么活动通知都一扫而过,漠不关心,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了,造成了参与人数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等情况。殊不知社区的建设是关乎社区内每一个居民的事,关系到每一位居民的切身利益。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集体的交流与合作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社区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共同体,是居民参加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可以让居民发掘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
4、法规不健全
目前关于社区建设的法规还不健全,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工作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污染了社区的环境。但社区文化的发展一定会在曲折中前进。
要想让社区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让居民安居乐业,让社区发展得更为繁荣昌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努力改进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既然经费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首先就要解决发展的经费问题。有些社区无力承担的大型公共设施可以向社会开放,引入社会上的资金。比如说某社区想建立一所图书馆,但是基金不足,他就可以向社会招募,吸引社会的资金在该社区建立图书馆,这样的话社区就比较轻易地解决了图书馆问题。各种活动中心也可以合理收取一定费用来支持自身的运转。应“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逐渐增加资金来源。
2、把活动设置得更贴近公民生活
有些居民对社区活动不感兴趣是因为活动设置不切合居民实际,比如说在说普通话地区举办粤剧的表演,居民都听不懂台词,摸不透剧情的发展,自然就提不起兴趣了。因而在设置社区活动时一定要从居民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成员的兴趣爱好作广泛的了解分析,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量满足到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社区还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并组织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活动,寓教于乐,带动居民文化活动的整体提高。
3、提高居委会、社区居民素质
成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领导班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选择有特长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进居委会,处理居委会的一些日常问题。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 使社区干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 形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领导能力强的社区队伍。对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对居委会以及以下的各个组织进行培训,提高活动质量,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
4、社区建设要量力而行
在建设社区文化时一定要正确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综合考虑社区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员组成、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劳民伤财,大费周章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破坏。
5、大力加强社区的制度建设
因法制不健全而导致社区工作在运行时出现众多问题,要想消除因管理或者是机制上的漏洞出现的问题,就要健全社区的各种制度措施、管理措施和服务措施, 然后要严格规范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与执行,最后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监督机制,为社区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社区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刘文娟.论社区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68期
王丽华.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
02期
丁桂英.吴寿松.盛爱兰.金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建构.民主.2007年 02期
文化建设课题组.关于恩施州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清江论坛.2006.3.
第四篇: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当前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企业为了减少财务费用,加强资金调度,均有短期借款长期滚动使用的倾向,从而加大了流动负债,由于流动负债较大,因此造成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所以在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时应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的筹资能力等自身情况具体分析该项指标。
(2)速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在使用中对速动资产的界定不十分明确,往往导致比率计算口径各有不同,影响速动比率指标的可比性。企业在计算该指标时,一般将应收账款包括在速动资产中,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应收账款很多,回收期较长,根本不是速动资产,这样,将所有应收账款都包括在速动资产中,计算出的指标值偏大。另外,由于各企业应收账款收账期不同,有的甚至较长,所以,该指标值在企业间也不是完全可比的。
2.盈利能力和利润质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这里的报酬总额不包含利息支出,但包含所得税,而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获得的利息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不包含所得税,而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加利息支出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2)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表明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该指标值越低,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弱。但企业有时会出现已形成了净利润额,但款项并未收到,未发生现金流入,形成该指标值很高,但企业资金很少,周转困难。所以,利用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应结合现金流入量的指标。
(3)净利润保证率。在评价企业实现利润的质量时,人们通常用这个指标,并将这个指标定义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认为这个指标可以评价利润的可信程度,指标值越高,利润真实性越大,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企业存在折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和费用,这些成本和费用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流出,但是这些成本和费用却是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的减少因素,因此造成实际计算出来的“净利润保证率”指标数字较高。如果以1作为衡量该指标好坏的标准,认为只要该指标达到1,则企业利润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就较强,做出企业利润质量较好的判断,就可能产生错觉,使报表分析者进入了财务判断的误区,甚至做出相反的分析结论。
(4)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优先股股息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平均股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公式中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由于上市公司中,有些公司的权益结构比较复杂,除
了包含有普通股之外,还发行一些特别股如优先股等。优先股一般是按固定比例,在支付普通股股利之前支付股息,因此在计算普通股股本所能享有的收益额时,应将优先股股息扣除。利用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该指标在不同公司间是不可比的,因为其一:分子中净利润的计算与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相关,不同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这样,计算出的净利润各公司间不可比。其二:分母为股份数,而不同公司因为股票发行价格不同,所以造成同样的股份数取得不同的资金,从而获得不同的利润,而该指标的分母是股份数,不是取得的资金数,所以,该指标在不同公司间是不可比的。第二,该指标在同一公司不同时期也是不可比的,其一因为该指标的分子净利润的大小与公司不同时期选择的不同会计政策相关,不同时期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所以,不同时期计算的净利润不可比,其二,该指标的分母为股份数,同一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数,在不同时期可能进行股份分割、股份合并或股票股利分配等,若发生了这种情况,只是不同时期股份数发生了变化,资金并没有发生变化,若不进行计算调整,计算出来的数值就不可比。
3.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指标重复使用的问题。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及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三个指标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作为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时,说明同一个问题即负债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因此选取一个指标使用即可。
(2)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它是衡量企业支付全部借款利息能力的指标,它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因为利息费用中包括短期借款利息,因此不能用它来衡量企业支付长期负债利息的能力。
(3)长期负债比率指标。反映企业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可是该指标值为多少才能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强,多少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弱,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和比较值,使分析者计算出数值后无法作出判断。
4.营运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某些情况下,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不一定代表公司的经营出色。例如,过高的存货周转率可能是由于太低的平均存货水平引起的,而太低的平均存货有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原材料存货不足会使生产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在产品存货太低有可能使生产过程不能连续进行;产成品存货短缺可能会失去良好的销售时机。如果平均存货低到影响其发挥正常的功能时,很高的存货周转率恰恰反映出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漏洞。因此,任何公司都应努力在保证存货能够发挥必要功能的基础之上,加速存货的周转。
另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也存在不可比的情况,因为其分母平均存货的数值大小要看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大平均存货多,周转一次需要时间长,存货周转率低;企业规模小平均存货少,周转一次需要时间短,存货周转率高;但这不能就说规模大的企业的营运能力不如规模小的企业。所以应避免不同规模间企业存货周转率的比较。
二、有关会计报表分析的思考
1.对流动性指标的改进。为了较客观地评价速动比率指标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用企业的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好客户的应收账款或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账款,若企业的产品比较畅销,还可加上存货中的产成品等作为速动资产,也就是该指标的分子,来计算企业的速动比率指标,则能更加准确衡量企业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
2.对有关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补充。现有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大多都是从损益表分析的,而损益表中的数据有人为粉饰和调整的情况存在,有时会造成指标分析失灵。现金流量表的出现成功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以下几个指标是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有效的指标。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量-经营现金流出量,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它更注重现金流量,也更真实可靠。可以防止企业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对比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就会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的不足。可能有人为粉饰的情况。
(2)主营业务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动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是评价企业销售质量的指标,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的现象经常存在,该指标正是为了检验企业收益质量而设置的,用来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有多大比例转换成了现金,又有多少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3)现金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该指标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一样,更注重现金概念。对于通过夸大利润率的不良现象,该指标可以立即识破。
(4)每股收益指标。不同公司间该指标值进行比较时,其分子分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一公司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时应注意,该指标其分子的计算应掌握统一的会计政策,若遇会计政策变更应将不同的净利润在统一政策下调整。其分母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若遇股份分割、股份合并,股票股利分配时,应调整以前各期股数,重新计算各期每股收益。因为进行股份分割、股份合并或股票股利分配,公司收入并无增减,所投入资本总额也并未发生变化,仅仅是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化,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上的实质变化。所以,在将本期每股收益与以往各期的每股收益比较时,为了具有可比性,应对前几期作相应的调整。另外,上市公司也有股票股利分配的情况,这种情况只是增加了股份数,并没有增加资金,也需要计算调整后的每股收益,才可以使同一公司不同时期的每股收益可比。
3.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改进
(1)长期资产负债率指标的改进。如果说流动资产是偿还短期债务的物质保证,那么长期资产就是偿还长期负债的物质保证,所以我们可以用可偿债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除以长期负债所得的商来衡量企业对长期负债的清偿能力。暂且把这个指标叫作长期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是:长期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这个比例多大合适为好,因为长期资产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回收速度慢,因此一般应主要用所有者权益购置长期资产。用负债购置部分一般应在30%以下,以不超过1/3为宜,最高不超过50%。如果这个指标超过50%,说明用长期负债购置的长期资产占比重太大,长期负债偿债能力会产生问题,财务风险较大。
(2)对利息保障倍数的修正。企业偿还利息最终需要用货币资金,并不是息税前利润,因此用经营现金净流量来测算则更加可靠,利息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该比值的结果反映以公司的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用现金偿付利息越有保障。
(3)对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补充。在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企业实际偿债能力如何,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关键并不在于账面利润,最终还要落实到企业有无实际的现金上。因此以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作为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依据,是稳健而可靠的方法,计算公式是:负债总额现金保障率=平均每年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年限/需要偿还的长短期债务总额。该比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越低则表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系数也越小。因为它动态地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获取的现金净流量与需要偿还的长短期债务总额的关系。而较其他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更能准确地说明其偿债能力的强弱。
第五篇: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领域和方式也日益呈现多元化。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一个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体系作支撑的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会计报表越来越具有参考价值。而会计报表分析通过专门的会计分析工具和方法评价企业会计状况的优劣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越来越具有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为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和改善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促进资产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级,规避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等作用。但现行企业的会计报表、会计分析指标以及会计分析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使得企业会计分析和评价有失客观。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会计报表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本文就对影响企业会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
会计报表分析 问题 改进
Analysis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has accelerated, enterprises will face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area and is increasingly ha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Faced with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n open and transparent, high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to support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counting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reference value.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nalysis by the special accounting analysis tools and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accounting situa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people,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have revealed the problem, use of the statements in policy making and improve management of the reliable basis so as to promot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assets and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void wasting resources and inefficient.However, the existing enterprises, accounting, accounting analysis indicators and accounting methods of analysis,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accounting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not fully realized, the account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ixed objective.In order to help users effective use of accounting analysis make correct decisions, the article in the affected enterprises accounting analysis work of the perspective of a study, and the accounting analysis of existing limitations on appropriate ways to improve.Key words
analysis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on the improvement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 引言............................................................5 2 会计报表分析概述..............................................5 3 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6 3.1 会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6
3.1.1 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6 3.1.2 报表数据的的真实性问题....................................6 3.1.3 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7 3.1.4 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7
3.2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8
3.2.1 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8 3.2.2 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8 3.2.3 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9
3.3 会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9
3.3.1 会计比率体系不严密........................................9 3.3.2 会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9 3.3.3 会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9 3.3.4 会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10 3.4 会计报表分析人的局限性.............................10
3.4.1 报表分析者进行会计报表分析目的的局限性...................10 3.4.2 报表分析者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的心理定势.................10 3.4.3 报表分析者分析能力的局限性...............................10 3.4.4 会计报表分析人的风险偏好.................................11 3.4.5 报表分析者有意操纵会计指标的行为.........................11
3.5 存在“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保留”不足..............11 4 针对会计报表的局限性的办法..................................12 4.1 对会计报表本身的改进.....................................12
4.1.1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报表的改进措施.........................12 4.1.2 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改进措施...............................12 4.1.3 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13 4.1.4 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13 4.2 对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13
4.2.1 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13 4.2.2 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13 4.2.3 把经营环境与会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14 4.3 会计指标的改进............................................14
4.3.1 盈利能力指标.............................................14 4.3.2 资产管理效率指标.........................................15 4.4 对会计报表分析人的改进....................................15 4.5 对审计监督与评价的改进....................................15 结 束 语.........................................................16 致 谢.........................................................17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领域和方式也日益呈现多元化。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一个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体系作支撑的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会计报表越来越具有参考价值。而会计报表分析通过专门的会计分析工具和方法评价企业会计状况的优劣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越来越具有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为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和改善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促进资产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级,规避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等作用。但现行企业的会计报表、会计分析指标以及会计分析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使得企业会计分析和评价有失客观。会计报表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将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着重对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起点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因此,正确理解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前提。财务分析的结果,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做出的评价。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并非绝对准确。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企业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和财务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对财务报表分析产生不利影响,致使它的作用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分析的结果与预期往往存在着差距。本文拟对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使报表使用者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能够克服局限性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从而客观、准确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正确做出决策提供有利的保障。
3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3.1 会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从信息来源看,会计报表信息是在一系列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范下由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并且受制于一系列会计原则的约束。我们进行会计报表分析主要依据的资料是各个时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作为会计分析与评价的依据,其自身的局限是制约会计报表分析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决定了会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会计报表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于:
3.1.1 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会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性资料,评价以往的绩效,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依赖过重。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会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不加调整,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币值稳定是货币假设的内容之一,所以现行会计报表忽视物价变动水平的影响,不能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收入、成本、费用的实际价值;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化已是一个普通现象,货币计量假设的进一步松动,不但冲击历史成本,还冲击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的计量。
3.1.2 报表数据的的真实性问题
会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在企业形成其会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会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
3.1.3 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及会计估计的存在。会计报表编制所依
据的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以及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可能会造成报表信息的被粉饰。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同一经济业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估计,从而给人为操纵会计报表数据提供了机会,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和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确定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主观估计因素,这些会计估计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企业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对可选择性的会计政策和对会计估计的主观估计的操作,到了年终由于会计与税法计算的差异,汇算时应进行纳税调整。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某些指标,如利润率指标中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及资产运用效率指标中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的周转率指标。因此,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的质量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3.1.4 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核心资源。然而,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不能可靠计量,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在报表上予以反映,这无疑会低估企业的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使得会计报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现行会计报表的表现形式表明其只能反映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且从信息发生的时间上来看,现行会计报表只能提供和反映已经发生的历史会计信息,而无法反映许多对企业会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和信息使用者进行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其他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市场占有率、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信息都被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
3.2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无论是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在分析时,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
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3.2.1 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法是会计分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如数据可比具备的条件有计算方法相同、计价标准一致、时间长度一致等;同行业可比至少应具备:同行业的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企业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另外会计数据都是用货币计量,这就必然受价格水平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存在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而价格水平的波动,则使不同时期的数据间更无可比性可言。这些条件自然限制了比较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3.2.2 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率分析法是目前会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同样由于受到各种限制,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重“量”不重“质”。常常堆砌大量单纯的数据指标,而忽视问题性质的剖析而得出分析结果;所采用的数据信息都是历史资料,不能够作为判断企业未来会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可靠依据;分析所用的会计数据有些是通过估计和判断得出的,其结论难免出现偏差;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也会影响会计比率指标,误导信息使用者。比如有的企业赶在报表编制日前将贷款还掉,事后再设法借入,这样会使企业的流动性比率所揭示的信息缺乏真实性,误导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3.2.3 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与本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比率进行会计报表分析,这比分析单个会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会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会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3.3 会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
3.3.1 会计比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会计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会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每一类比率都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3.3.2 会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我们在判断某个具体会计比率是好还是坏,或根据一系列比率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必须注意会计比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在利用会计比率进行分析时,必须掌握好对会计比率的“信任度”。
3.3.3 会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对流动比率,人们一般认为比率为2是比较合理的,但许多成功的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而对速动比率则认为1是合适的,但不同的行业此比率有很大差别,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帐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帐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用会计比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对比。
3.3.4 会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有的用销售收入/存货,有的用销售成本/存货;对流动负债的计算也是如此,分子流动负债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3.4 会计报表分析人的局限性
会计报表分析人的局限性也就是会计报表分析的主观局限性,不同的人分析同一张报表很可能得出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分析者主观因素对报表分析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4.1 报表分析者进行会计报表分析目的的局限性
管理者们很少全面地去分析或了解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往往是在感到企业会计状况或经营情况的某些方面有问题或某一方面有需求时,才会去了解、翻阅会计报表中相关的部分信息。这样,带着一种特定目的割裂整体仅片面的分析或了解其所需的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或其他某一方面的情况都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有的管理者根本不重视会计报表分析,我所在的公司目前就很少做会计报表分析,忽略其作用。
3.4.2 报表分析者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的心理定势
公司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主要领导人,由于自己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心血,因而容易产生对企业取得的成就常常津津乐道,而对出现的问题常常有一种辩解主观因素而强调客观的心理作用。这样的心理定势使管理者有的分析失去公正、客观,分析时易带着某种偏见或片面,不能客观地作出分析结论。
3.4.3 报表分析者分析能力的局限性
会计报表分析人由于经验和素质不同,对会计报表分析的结果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会计报表分析目标的实现。由于会计报表分析人掌握会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会计报表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会计报表分析是通过计算多种会计指标实现的,一般来讲,分析的效果随计算指标越多而越准确。且理论必须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更完善。
3.4.4 会计报表分析人的风险偏好
报表分析者看待企业会计风险的偏好往往各有差异。因此,由于经验不同,分析人的风险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导致对同一指标高低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企业是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会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3.4.5 报表分析者有意操纵会计指标的行为
会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从所周知,办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营利。然而,营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通过正当的艰苦经营来谋取利润,也有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操作来谋取私利。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作非常普通,如部分人员利用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员希望达到的会计数据等做法,借以操纵利润,以达到制造假象,欺骗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并由此而带来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普遍的诚信危机。
3.5 存在“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保留”不足
CPA被喻为无冕经济警察。然而,继国内琼民源、银广厦、红光实业,以及国外的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审计失败案的频频发生之后,古井贡、黄山旅游及国外的南方保健又粉墨登场,证券市场造假丑闻曝光上演了一幕幕惊人的欺诈活剧!会计舞弊层出不穷,而审计却对此类会计报表的公充性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说明了CPA职业道德的缺陷,他们由注重专业水准的提高转向商业推销能力的专业化。这样,即便出自经济警察之手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也会大打折扣,若以此基础上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更显得无意义可言。
4针对会计报表的局限性的办法
4.1 对会计报表本身的改进
4.1.1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报表的改进措施
新的经济环境给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现行会计报表的改进可以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条路径是充分披露方向;另一条简化披露方向。沿着前一条方向的改进:一方面附表附注会越来越丰富,已进入“附注时代”;另一方面其他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品种也越来越多。可能涉及的有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市场预测、人力资源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增值报告等,这都是为了弥补会计报表的局限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因此,这种改进成为改革会计报表的主流,而且这一改革方向并不会改变,只是对现有改革成果的完善与丰富,并对报告方式进行创新。会计报表改进的另一方向—简化披露,这一方向的改革仅是伴随充分披露进行,只是作为对信息过量倾向的矫正手段而已,难以成为改革的主流,目前的成果主要是提供简化的报告,简化的报告也融入了其他会计报告中,与充分披露方向相结合。
4.1.2 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改进措施
对于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而言,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但是应当加以改进:一是加快提取折旧的速度,尽量缩小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的距离,到原有资产的保值,减少企业的损失;二是实行现行成本计价,改变传统的成本计价方法,使账面价更加接近现实价,缩小实际价值与变现价值的距离,增强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4.1.3 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
进行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与国际惯例接轨,用“时价会计”进行调整。
4.1.4 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在对会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以弥补报表信息的不足。
4.2 对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
企业的理财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会计关系日趋纷繁复杂,会计分析的任务也日益多样化。会计分析的方法是完成会计分析任务的手段,会计分析既要为国家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提供信息,也要为企业的其他外部利害关系人和投资者提供信息。因此,仅仅依靠借助一两种分析方法,就能彻底解决有关管理的经济系统中的一切问题是不可能的,要和多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会计分析的结论
更为准确和完善。
4.2.1 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环境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有时很难定量,但会对企业会计报表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会计报表外部信息等。因此,我们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需做出定性的判断,要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可使报表分析达到最优化,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息。
4.2.2 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会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企业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会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的帮助。
析和评价时,单个指标不能说明问题,要根据某指标对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4.2.3 把经营环境与会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在采用趋势分析时,若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由于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情况,并不代表数据的合理性,因为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指标相对历史有所改进,并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应达到的水平,甚至并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改进。同样,在进行实际与计划比较时,也要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
4.3 会计指标的改进
4.3.1 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1)对销售利润率的修正,理由有二: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已经是企业的存在状态。在实际中有些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
入。若仍按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净利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获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划分不明显,在选择计入主营收入还是其他业务收入时,企业操纵性较强,所以新会计准则在编利润表时不再区分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使收入的确认更准确,基于此,修改后的公式为“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更能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2)对权益净利率的修正,原权益净利率的分母用年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这是合理的.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使计算值不同。因此,修正后的公式为“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年初所有者权益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分配的利润)
4.3.2 资产管理效率指标
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由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已不明显,若仍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这些指标已显得不够全面,所以分子用“营业收入”比较好;另外,对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也要作适当修正。原比率分母用应收帐款的平均余额,但由于账面上的应收帐款是提取坏账准备后的余额,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人为操纵,也减少了可比性,因此,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分母用“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提取的坏账准备”比较合适。
4.4 对会计报表分析人的改进
分析人员的恰当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加强会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会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逐步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减少和控制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采用分析人员外部化,即请系统外部专业人员进行会计报表的分析,以减少主观性,使分析更公正。同时更多企业应重视会计报表分析,才能使会计报表分析人更具动力,才能更促进报表分析人的改进。
4.5对审计监督与评价的改进
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和审计失败成为会计界持久的热门论点,审计的人为性较大,职业道德约束在某种程度已经松弛,而非会计信息披露的非规范性、无统一量化标准使得审计上的难度加大,经过审计的信息真实度也受到考验。因此,对审计者的职业道德和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大“造假者”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