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字母测试问题及改进建议
1、部分学生在考试时还是有些粗心,不认真,审题不清。听力部分的最后一大题失分较多,学生对于26个字母掌握的熟练度还不够,在填写字母时还不能较快反应。笔试部分学生主要出现的错误在于字母的大小写转换掌握不牢固,从而出现大小写不对应的问题,个别学生对于元音字母的辩认不清导致做题错误,产生混淆,以致失分过多。
2、从卷面成绩看:我们的英语教学发展不均衡,有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问题,需要因材施教。切实关注学困生,缩小两极分化。从学生答卷看:教师平时应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尤其是对学困生。改进措施及建议
1、狠抓基础,培养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特别是最基本的字母的大小写,要反复训练,做到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等,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听、说、读的语言实践。
2. 每次课前必须分析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熟悉了解教材,把握必须掌握的能力要求,兴趣习惯,即时复习巩固,让学生做好字母卡,便于随时查漏补缺,及时复习巩固。
3、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规范答题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多角度多层次的准备习题,让学生在做题中循序渐进,在做题中掌握技巧与方法。
4、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上课状态以及课后作业情况及时跟进,抓住问题以便于随时纠正。
第二篇:大学英语测试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大学英语测试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周丽(贵州工业大学大外部, 贵州贵阳550003)摘要: 鉴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测试的现状, 文章从测试的制度、效度、题型等方面提出 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 测试;效度;题型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较多, 收效较低的问题(井升华1999)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会哑巴英语和 文盲英语(指不会写),这种教学现状是否与高校英语测试制度有关呢? 答案是肯定的。接受采访的90%的基层教师普遍感到: 为求通过率, 抛开课本讲习题, 放弃教学搞应试, 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背道而驰, 并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严重障碍。而产出的大学生, 即使在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也大多属于高分低能, 说不出几句正确的英语,写不出几句好的英文。时常有持四、六级证书的学生去公司应聘时说: 我不能用英语有效的表达自己, 您不如让我做几道最难的选择题。这或许是玩笑一句, 却反映了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二、英语测试中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上的不合理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同为基础课的数学为什么不全国统考?如果统考是为了促使各校重视外语教学, 那么四、六级通过率是否能够反映各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另外, 全国近千所大学的生源、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参差不齐, 是否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的确, 国家可以有一种英语水平的认证机制,但是否能与个人的工作性质、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反映了高校英语测试制度的不合理。十多年的统考实践给外语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应该总结一下。笔者认为, 我们这样的大国, 没有必要搞统考, 统考有诸多弊端。(井升华1999.22)(二)效度可疑设计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必须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是: 效度、信度和效率。信度和效度是指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提供可靠的度量, 测试结果应能准确地、稳定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大规模考试还必须讲求效率, 否则无法实施。但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效度。效度回答的是考的是什么能力?是否考了应当考的能力?(杨惠中, C.Weir 1998)而且, 根据现代语言测试理论, 设计或开发一项测试, 应考虑语言测试行为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相一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四、六级考试, 可以看出其真实性较低, 效度可疑。以四、六级词汇、结构测试部分为例。词汇考查范围较窄, 考生只需做几套真题, 就可以大概把握词汇在四、六级考试中的出现规律。如某个单词在某年的测试中是干扰项, 在另一年的测试中就成为正确的选项。另一现象是某些词汇在历年真题重复出现时, 题干一模一样或几乎没多大改变。如: Diamonds have littleintrinsic value and their price depends almost entirely ontheir scarcity.(1999 年1 月第62 题, 2003 年6 月第56题)All the students have to conform to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of the school.(2001 年1 月第54 题)As visiting they willingly conform to the customs of the countrythey live in.(2003 年1月第63 题)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它们是否考查可考生的词汇能力? 再以四级考试为例, 除作文和简答题或翻译题外, 其余70 个题目均为四选一的多项选择题, 形式上非常简单, 主要考语言知识, 考学生的识别能力。在某种程度上, 学生只要学会某些考试技巧, 就会猜中答案, 因此, 多项选择题更多的是考学生的猜测能力, 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提高。如fall to 这个动词短语, 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短语的意思, 但如果它在四级考试中出现, 考生可以猜测出to 大多是作为介词, 后跟动词ing 形式。说到底, 四、六级考试走的是一条以知识和结构为纲的老路子。桂诗春先生说: 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1987 年开始实施, 考生人数逐年增加, 到1997 年已达二百三十万......这么一个规模巨大, 影响深远的考试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以取信于民。(杨惠中, C,Weir, 1998)然而, 在大规模标准化测试中, 效度和信度同时达到0.9 以上是极为困难的。(李筱菊, 1997: 80-83, 严辰松, 2000: 90-91)(三)题型的欠缺大学英语考试应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现在大学英语考试考的是语言知识及语言形式的识别, 这是题型所决定的, 因为80%的题是客观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弊端很多;考生能够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使自己的分数人工地提高很多;设计出好的题目极为困难;准备这种考试不能提高语言水平;学生作弊容易另外,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觉, 四、六级考试命题像是走进了误区, 四级考试的文章读起来不难,题目却晦涩难懂, 答案的干扰性太强,难以抉择。如2003 年6 月的四级阅读题。阅读题不是考理解, 而是在玩文字游戏。如1995 年1 月六级阅读题的第三篇文章。文章即使翻译成中文以后, 都难以看懂, 更不用提要作出正确的选项。许多已经考过的六级阅读题, 标准答案遭到众多教师的质疑 ,语法词汇题刁钻得很。不仅考倒学生, 也考倒老师, 好象钻进了死胡同。这些问题都是由题型欠缺、单调、模式化造成的。
三、改进大学英语测试的建议固然, 任何一个大规模的又有社会影响的考试一经推出, 都会产生一些问题, 例如, 为了获取证书、考试过关、追求及格率, 总会有人放弃正常的学习, 而是去搞应试, 这些形式不是考试命题者单方面造成的,也非命题者的意愿, 但不可否认, 测试制度对教学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考试的效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对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改进原有题型, 大量减少客观题(如只占30%~ 40%), 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因为如果主观题题量少, 抽样覆盖面小, 难以保证考试的信度。例如,针对阅读这一部分, 增加阅读与翻译相结合的题目,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增加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量, 但不增加这一部分的得分在总分中的比例, 阅读材料应有标题, 应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增加在阅读文章后写提纲和摘要的能力。
(二)推广新形式的英语测试, 作为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补充, 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避免搞一个中心, 搞行业垄断, 如同时推进PETS 考试。
(三)各校内部防止以考代教, 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四)让所有通过四、六级笔试的学生, 参加口语测试, 而不以达到某种分数段为限制。
(五)把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自愿考试, 鼓励各省市甚至各院校针对实际情况及专 业需要, 自己开发考试系统或联合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新系统。参考文献: [1]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2] 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 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 严辰松.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长沙: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4] 杨惠中.C.Weir,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8.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Tests Zhou Li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article offers some criticism and suggestion about test system, effectivenessand test patterns.Key words: Tests, effect iveness, test patterns
第三篇:招投标问题及改进建议
二:请结合本人工作经验,论述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与招投标法相冲突的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的建议?(论述不低于1500字,50分)
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与招投标法相冲突的问题及如何改进的建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是开展招投标工作中必须遵守的法规,任何组织和单位都不能违反。
我本人在单位在经历过的招投标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或出现与招投标法相冲突的情况,具体表现:一是招标人不能严格履行招投标的工作程序,漏洞严重;二是招投标的准备工作不足,遇到问题无法认真对待或应付了事;三是招标人以种种客观情况、理由为借口,违背“招投标法”进行招标活动;四是招标人对中介代理机构放弃监管职责,任其放任;五是不能对社会中介代理机构的违规行为严管严罚;六是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管、公正效果检查、考评机制;七是专家评审标准和工作规则执行不到位。
针对以上七种情况,我建议应从以下七个方面认真做好和并进行改进:
第一、招标人要严格履行招投标的工作程序,从(1)成立招标工作小组;(2)编制招标文件;(3)制定标底;(4)发布招标公告和资格预审通告;(5)发放招标文件;(6)组织现场踏勘和招标答疑;(7)接受投标文件;(8)投标单位资格审查;(9)开标;(10)评标;
(11)确定中标单位;(12)发出中标通知书;(13)签订承包合同十三个方面认真抓好落实,每一条都要以“招投标法”为根据,不能偏离规定的轨道。
第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标的事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任何招标活动没有做好事前认真、充分的准备工作,都会出现不应有的漏洞,与“招投标”法发生冲突,给整个招标工作带来困难。
第三、任何招标人不能以任何客观情况、理由、借口,违反背“招投标法”进行招标活动。因为这样会给国家、社会、集体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格遵循“招投标法”的规定进行操作,绝不允许借各种理由违法违规。
第四、招标人绝不能对中介代理机构放弃监管职责。在我本人经历过的招标采购工作中,确实遇到过由于招标公司没有对中介代理机构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放弃了监管的权利,全权交给中介代理机构办理,造成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是招标人严重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应在招标实践中坚决杜绝。
第五、加强对社会中介代理机构的严管严罚。对社会中介代理机构,不但要严格审 查其资质、条件,更要看其在代理招投标实践中执法守法、履行职责的表现。社会上一些中介代理机构为追求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见利忘法,不计后果,明知故犯,违规操作,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对这种情况必须严查、严打:给予严历的查处,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给予严历经济处罚,使其不敢违法违规。
第六、建立监管、公正效果检查、考评机制,使监管、公正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所经历过的一些招投标工作中,尽管在形式上和程序上做出了监管和公正的安排,但也只是作表面文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立监管、公正效果检查、考评机制,对监管、公正不作为的问题以及带来经济和社会的严重后果,给予严格的问责、追究和查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招标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认真履行监督、检查的责任,处处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按规定公布各程序的进展情况,做到公开透明。
第七、制定严格的专家评审标准和工作规则,确保评标专家的人员构成客观、公正,贯彻利益回避原则。评审专家个人资质必须符合规定要求,达到相应的知识、技能、职称标准;专家评审组的成员必须按要求从规定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组成员的数量、比例、构成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专家组的工作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确保公正、客观,让公众信服、让投标人满意。
以上七个方面是本人在招标采购实践中遇到的和容易出现的与“招投标法”相冲突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改进建议,一是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单位在采购实践中认真遵守和落实“招投标法”,二是要让全社会都来了解、遵守和落实招投标法,使全社会的招投标采购工作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的向前发展。
浅谈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不详(发布时间:2008-06-02 09:13:15 转载:互联网)
【摘要】 目前在招投标活动中,建设单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违规操作,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投标单位为了竞争取胜,也采取了一些违规行为,扰乱建筑市场秩序。有些地方监督部门不严格监督招投标各方的行为。文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招投标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并建立了各级有形建筑市场,实施规范的招投标制度,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加大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一些地区还仍在招投标中违规操纵,互相串通,暗设陷阱等诸多不规范的竞争和不规范的运作,给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埋下隐患,这一问题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尽可能避免违规行为发生。1招投标参与各方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批多建,使用阴阳图纸。有些单位报批的是一套规模小的图纸,建设的又是一套规模大的图纸,其主要目的是向有关部门少交各种税费。(2)没有依法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3)在资格预审确定投标单位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4)招标文件不规范,常出现下列一些现象:招标文件工本费过高,而且售后不退,不开发票,给投标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巨额的投标保证金很难要回,经常一拖再拖;有些建设单位要求投标单位垫资,垫资愈多,评标分数愈高;评标只看报价,报价最低者中标,容易形成低价中标、高价索赔;评标办法不明确,投标单位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去投标,结果是各家所报品牌不同,价格相差很大,质量相差很远。(5)评标不公正、不科学,如评委专业结构不科学、业务水平不高,只能凭借自己的印象和关系来评标;询标不公正,对关系户只提优点,不提缺点,对其他竞争对手只提缺点,突出关系户各方面都优于其他竞争对手;评标过程不公开,暗箱操纵,不当场宣布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评标结果;定标前谈判压价和违规分包,定标后在签合同时还要过分压价。(6)标底泄露或标底不准,使真正具有实力的投标者,远离标底而淘汰。(7)部分招标,半招半定。招标时将工程项目分解,只招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按设计变更或追加项目送给关系户来施工。(8)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者搞虚假招标,有些直接发包,或改为一对一议标。(9)有些招标不符合法定程序,如招标时间少于 20d。
1.2投标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标单位作为竞争者,处于被动地位,一切都要响应建设单位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为了竞争取胜,也采取了一些违规行为,扰乱建筑市场秩序。(1)为了参与竞争,多方找关系先入围,然后想办法得到标底,再拉拢评委打高分,这样,使投标费用很高,不中标就造成很大损失。(2)现行招标办法要求招标单位不少于 7 家,这样投标单位就互相串通,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大家轮流中标的现象或借机抬高标价,损害建设单位的利益,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削弱、限制了正当的竞争,使招投标流于形式。(3)投标单位挂靠现象严重,有些投标单位不具备要求的施工资质和能力,就借用别的施工企业资质,中标后再转包或分包,获得工程利益,使工程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4)投标企业高估冒算现象比较普遍。(5)投标单位超越资质等级承揽工程,使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1.3建设主管和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1)建设主管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本应严格执法,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但有些地方却大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排斥外地施工企业进入本地有形市场,设置各种障碍,如办理投标许可证、缩小公告发布范围、缩短投标时间、交纳注册费、管理费、巨额保证金等,使外地施工企业望而却步,这样长期下去,造成当地施工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施工工艺得不到提高和发展。有些部门仍然习惯于行政审批,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指导和服务明显不够,甚至以审批代替监管,侵害了建设单位的招标自 主权。有些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通过打招呼、递条子等方式,为特定企业和个人说情,干扰正常的招投标活动。(2)监督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主体,本应严格招投标各方的行为是否符合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但有些地方的监督人员却参与评标,成了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评标处于无监督状态,给其他评委作手脚、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使招投标活动不能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2.1问题产生的原因(1)经济利益驱动。上述招投标参与各方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大都是为了给个人或集体捞到好处,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些投标单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求得生存或者获得超额利润,不择手段,拉拢腐蚀建设单位、招投标管理单位,甚至监督部门有关人员,使他们不按程序办事,为投标单位提供作弊方便等。(2)法制建设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市场的不正之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对一些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条款,各方主体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单位和个人仍然知法犯法,有些人根本不学法、不守法,我行我素,胆子很大,没有丝毫规矩和约束,心存侥幸心理,以身试法。(3)监督管理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招投标工作之所以有诸多漏洞,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管力量不足,没有严格按照程序监督,没有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只有各职能部门尽职尽责,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工作,才能减少工作失误,杜绝不正之风发生。(4)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人员素质不高。建筑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过度竞争导致了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招投标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招投标各方参与者有足够的业务技能,熟悉招投标程序,有很强的责任心,不能随意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突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5)地方法规规章与《招投标法》不相符。有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招投标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显与《招投标法》不相符,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给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坚决清理和废止不合法的地方规章制度,使招投标工作向健康、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2.2问题带来的危害性(1)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违法招投标不但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造成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失控,国有资产流失,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2)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隐患。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被个人或小集体经济利益所取代,使得双方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责任约束降到了极限,偷工减料,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行为,就很难避免,甚至出现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掩盖质量问题的情况,给工程埋下结构安全和质量隐患。(3)违法招投标为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案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主要对策分析(1)加强法制教育是主要手段。对各方参与招投标工作人员加强法
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律约束自己,警钟长鸣,否则,容易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2)充分发挥招投标代理中介机构的作用。招投标代理机构以社会中介机构身份提供服务,发挥其技术力量强、专业分工细、经验丰富的特点,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完全规范地进行建设工程全过程的招投标活动,既可取信于各方,并对各方负责,又可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3)提高招投标人员业务能力是前提条件。不断加强招投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他们熟悉招投标业务和程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达到招标工作的要求。(4)实行招投标全过程公开、全过程监督。发布招标公告、投标单位资格预审、开标、询标、宣布中标结果等都要公开进行,公开接受全社会的舆论监督。实行招投标全过程监督,将每个环节的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责任管理,确保监督工作到位,严格查处弄虚作假、串标、抬标的腐败行为,对招标活动全过程备案,不管何时何事出问题,都有案可查,便于纠正错误,追查责任人,实行终身负责制。要独立监督,监督人员必须独立于建设单位或基建部门之外,不能有隶属关系,监督人员不能参与评标定标,不能接受任何单位、任何部门的好处,要严肃执法,发现违法违规现象,坚决予以查处。(5)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招投标法》仅对违规招标和虚假招投标提出了处罚措施,对邀请招标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处罚条款而难以查处。(6)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研究解决建筑市场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要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增加必要的经费,加大监管力度,对《招投标法》中所详细列举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真正落到实处,维护法律的尊严。4 结束语本文所提出的目前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是个别地方的现象,但在行业内乃至全国影响极坏,不利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投标竞争,希望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完善规章制度,把招投标工作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真正实现通过引入竞争,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的目的。
第四篇:人力资源问题改进建议
管理评审人力资源问题整改建议
1、缺少对一线员工素质低下的分析;
改进建议:年公司每季度做人力资源分析,包括人员素质评估、员工流动率分析、定岗
定编合理性等内容。
2、加强对员工培训的管理;
改进措施:1)使培训根据公司发展目标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实施培训满意度
调查,对培训进行有效监控。
2)建立阶梯式培训,使培训有层级、有步骤地贯穿在各个岗位。
3)提高各岗位专业培训,尤其是工程设备管理培训。
3、人力资源政策宣传不到位,不透明;
改进措施: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增加人力资源政策讲解;对新出台的人事政策,应通过
《员工论坛》或培训的形式讲解。
4、管理人员与员工脱离,沟通不到位。
措施:增强每个人职业危机感、压力感;
激励分渠道进行,走行政、技术、能力等线路;
增强与员工沟通渠道,缓解释放心理压力。
5、人力资源整体计划与前瞻性非常不足。
措施:年人力资源规划,按着集团统一的格式进行人力资源系统规划。
6、员工的提升空间不明确;
改进措施:进行岗位价值评估,公开公司岗位设置及用人标准。使人员按照标准提升自
己,并采取竞聘、自荐、评估等方式进行岗位使用。
第五篇:公务用车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公务用车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公务用车制度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方便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也不例外的配备了公务用车,从目前公务用车的现状来看,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车辆管理现状
人民银行的公务用车包括运钞车、护卫车、公务用车和其他交通工具,主要用于机关特货押运、行政公务、接待服务等公务活动的需要等。近几年,大多基层央行不断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对公务车制定了《机关车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来加强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一是根据车辆的使用性质,确定车辆的主要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车辆及驾驶人员的管理。明确其职责;二是严格执行派车制度,公车原则上不得私用、外借;三是严格车辆及驾驶人员管理;四是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行,原则上确保了公车公用,防止私用滥用及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车辆报废执行程序脱离实际。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运输工具类的报废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或累计行驶里程执行,超过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或累计行驶里程需强制报废。但实际执行中,上级行要求车辆在报废请示文件中需要附地市车管部门出具拟报废车辆的鉴定报告单,上级部门才能够进行研究审批。实际上,部分地方车管部门只有在车辆交回回收公司以后才给出具鉴定报告单,为了取得车管部门的鉴定报告单,单位只有将车辆交回回收公司,造成在上级部门未审批前,请示报废车辆单位的车辆已经报废,但由于上级行尚未批复,未销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形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二)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过高,费用负担重。一是大排量公务用车使得养车费用大幅增加,无论是缴纳的车辆保险,还是日常保养所需列支的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费,无疑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二是由于车辆使用管理缺乏节约意识。部分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造成公务用车出车频繁,再加上当前燃油价格的持续上涨,造成日常运行成本激增,给费用支出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三)公务用车处置难,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根据目前央行基层单位公务用车的普遍情况来看,原则上已达到报废年限但未达到行驶里程的车辆,只允许按规定进行报废,不允许处置转让,但实际情况是这部分车辆还能继续使用,报废所得的残值收入(三四百元)远小于处置转让收入,造成资产不必要的浪费。
三、建议:
(一)统一报废程序,理顺操作渠道。上级行在车辆报废的审批操作中,应针对实际情况,报送车辆请示文件时取消所附的地市车管部门出具报废车辆的鉴定报告单,在车辆报废审批以后再将地市车管部门报废车辆的鉴定报告单上报上级行进行备案,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规范公务用车管理,降低费用开支成本。从严控制公务用车,加强单车使用成本核算,切实降低公务用车费用支出。一是加强用车审批程序;二是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予以相应的费用补助;三是加强车辆统一集中管理,公务用车集中调度,尽量并车使用,公务活动能几人同行的,不分乘多辆车,集体活动,不分散使用多辆车;四是严禁公车私用,车辆外出须填写外出事由和申请;五是根据出车里程按实核算油耗、过路费用等开支,降低燃料消耗和运输成本。
(三)加大车辆监管力度。在加强对车辆管理的同时,要加大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审查、监督力度,加强对公务用车经费使用、公车消费的监督,加大违规使用公车的处置力度。
(四)以效益性为原则,完善车辆处置渠道。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允许到期车辆进行处置转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议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委托中介拍卖机构进行公开拍卖,减少和杜绝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现象。这样,既可进一步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的发生,又可防止资产的浪费。
(五)实行公务用车分配货币化改革。一是央行可以根据需要保留运钞车和护卫车,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公务人员取消公务用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将取消的车辆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过程中对内部职工可享受拍卖价一定的优惠。二是可以实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参照有关标准予以补助。其优点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