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金融机构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改进
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
改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4)1—0025—06 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问分布与效率改进 胡月晓申红
[摘要]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和网点分布密切相关,规模扩张通常意味着分支机构网点的空间扩张.金融业是关系密集型行业,关系在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其经营的经济规模也是不 一
样的.个人保险类金融产品关系性最低,其经营也最接近普通消费品的营销原则;公司类产品最具有关系
性,其经营最依赖于银企双方的关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关系型的经济规模较小,非关系型的经济规模较大.金融机构经营领域是不同关系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业务集合,这很容易使金融机构过度膨胀.通过机构
专业化,组织集团化和配送一体化可以改变这一特征并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关键词]金融机构;组织规模;空间布局;效率协调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金融开放条件下各家商业 银行面临的首要课题.对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而言,调整从传统体制继承下来的机构网点分 布成了这一过程中的首要任务.网点,机构分布的调整 与规模的扩张和收缩相关,两者共同影响和决定了金融 机构的运营效率.本文先就组织规模,机构分布与经营 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金融产品的关系性质 在决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方面的重要性,接着就目前我 国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密集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考察,最后
就如何改善机构网点分布及相关理论的应用提出了一 些建设性意见.一 ,组织规模与效率改进(一)规模与效率
金融机构的规模是和机构的网点分布即空间分布 相联系的.组织规模的扩张通常意味着机构的空间扩张 和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多.经济规模的概念说明经济组织 达到最高投入产出比时有一最适规模水平.最有效投入 产出比意味着,经济组织在一定经济规模状态下,利润 率达到最大.通常经济组织并不会停留在这一最佳规模 上持续经营,即使该组织能够控制内外影响其规模和运 行效率的诸多因素,也往往有强烈的扩张动机.企业的 行为是财务或收入的最大化而非收益率的最高,投资决 策的准则是净现值最大而非内部收益率最高.影响组织 规模过度扩张的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市场准入条件.H?范 里安认为,基本由技术决定的平均成本曲线形状,是确 定一个市场究竟是何种结构的重要方面,使平均成本最 低的产量水平即最低效率规模,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 如果比例较小,那么市场将是竞争性的;反之则会产生 垄断.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下,相对无效率的经济组织 不可能长期存在.由生产技术和现存市场行为决定的市 场进入难易情况,则决定和影响了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 展.从社会整体上来说,作为某种产出或服务提供者的 经济组织基本上处在经济规模上运行时,该行业资源配 置效率达到最佳.(二)我国金融组织的规模和效率
张杰(1998)认为,中国的金融组织规模过度膨胀, 即存在组织过剩现象.这种金融组织的过剩,是因为在
中国的渐进改革过程中,转轨经济的平稳过渡和持续发 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较高,这种过渡需要金融产权边界 有一个迅速扩张,而中国垄断的公有金融产权安排规则 为这一扩张准备了条件;金融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是其 成本并没有进入各金融组织的生产函数.当改革进展到 一
定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这种过度扩张的金 融机构膨胀,规模过大的弊病即刻就显现出来.市场经 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还极大地提高了各种组织的运行 效率,在同样产出或提供同量服务规模的水平上,组织 的规模就显得过于庞大对效率的追求,使得各国有银 行纷纷开始进行撤并机构和减员增效的改革.张杰(1998)预言,相对于金融组织扩张的前渐进改革时期而 言,中国后渐进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 收缩.金融组织规模无论过大过小,都不利于资源配置效 率的提高.张健华(2003)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作者简介]胡月晓,男,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系博士生(上海,200062);申红,女,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博士生(上 海,200437).金麓论坛2OO4年第1期
EnvelopmentAnalysis,DEA)计算了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效 率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中最具活力,效率最 高的是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最低的是服务范围 限制在单一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历年 的效率评价中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这说明,在我 国目前的银行结构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过于庞 大,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则没能达到经济规模水平,而
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对处于较佳经济规模的位置.二,金融组织的经济规模和有效规模(一)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
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金融组织业务规模 的扩大,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机构网点的增多等而发生 的单位经营成本下降和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金融组织 规模与成本收益间的变动关系,也反映了规模经济的一 般原理.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同样包括内在经济和外在 经济两个方面.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金融机构由于业务经 营规模的扩大而由内部原因引起的收益增加,如专业化 程度的提升,平均分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等因素引起的 “X一效率”提高等.外在经济则是指某个金融行业由于整 体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其中的单个运营机构得到良好的 人才,信息,资金融通和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导致的 收益递增现象.外在经济主要指金融机构聚集形成金融 中心,从而产生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 应.潘英丽(2003)详细探讨了金融机构空间聚集即金融 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并提出通过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 率和提供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体现了金融中心的 聚集效应;金融中心的外部经济规模效应则包括“节约 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提高市场流动 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 开展,其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由此我们可知,产生外 部经济的金融中心聚集效应对金融组织内部经济也发 生着重要影响.(二)规模经济和金融组织的空间分布
从交易的角度看,无论是因专用投入的采用而导致 的专业化程度提升,还是因重复使用频度增加而引起的平均分摊成本的下降,其根本原因均在于交易次数增多
引起重复交易,从而引起每次交易费用的下降.从制度 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是 由金融交易当中市场交易效率和管理交易效率的提高 所致.由于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彼此之间虽有一定的关 联度,但并不因此构成上下序列关系.因此,金融交易基 本不涉及纵向一体化,因而金融机构组织规模的扩大并 没有在不同的金融产品间引起“制造”或“购买”的问题.金融机构组织规模扩张所引起的规模经济主要来自金 融机构所经营金融产品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所以金 融机构空间分布对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情况有重要影 响.这一影响的情况决定了金融机构扩张的方式,即决 定了金融机构是采用远距离扩张方式还是近距离扩张 方式,是毗邻扩张还是跳跃式扩张.这对当前我国金融 机构的“攻城掠地”战略有重要影响.若上级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控制下级机构的运转, 则该金融机构体系中任一机构的运行效率将达到或接近该组织体系中运行最好机构的效率.否则,该组织中 各个机构的效率将是分散分布的.这种情况下,随着金 融组织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的机构扩张,其整体效率变动 情况将充满不确定性.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控制包括成本控制和收益 控制.由于金融产品大部分是以关系为基础向顾客提供 的服务,因此,随着空间距离的延伸,上级机构对下级机 构的控制,成本效率要比收益效率衰减得更厉害.因为 以关系为基础提供的服务更多地依赖当地组织的行为, 这意味着从一定距离上管理收益要比管理成本困难的 多.运行高效的金融机构(成本控制和收益水平均处于 领先水平),在一个距离中心机构遥远的地方设点进行 远距离扩张时,该分支机构虽能在当地地方金融机构的
竞争中确保成本领先,但未必能保证经营领先.空间分 布微弱的收益效率(相对与成本效率来说,因其衰减的 较快)使得机构扩张和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幅下 降,甚至抵消大部分成本效率.这种情况下,扩张机构将 不具有竞争优势.对不同的金融产品来说,关系在其中 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以专业化和关系为基础的借 贷和地方导向的金融服务而言,对其进行远距离的监管 和运营是无效率的.这就决定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地方 和中小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空间.以关系为基础的借 贷构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这意味着我国 的银行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分割性,因而在某些地方低效 运营的金融机构也有生存土壤.再加上无退出机制,各 种规模和效率的银行共同存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运营高效的金融机构要实现空间距离上扩张,就只能在 关系程度较不重要的某些产品方面实现,Berger和 DeYoug(2000)认为,就银行机构空间分布的地理范围而 言,没有最佳范围标准.(三)金融机构的有效规模
对金融企业而言,规模的扩张往往意味着空间位置 的扩展,即机构网点的增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以关系 为基础的特征,而空间距离对于关系的维护和发展又具 有相当重要影响.因此,对金融企业来说,空间布局对其 规模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
般说来,个人金融产品,公众产品较不具有关系 r—T_
胡月晓,申红: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改进 特征;企业金融产品,公司产品则多具关系性.不具关系
特征的金融产品较易取得规模优势,其经营特征和普通 消费品的经营相似,如金融机构网点众多带来的便利效 应,品牌和声誉等,因此经营企业可在较大规模的程度 上开展业务;以关系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则不具有规模优 势,尤其是空间优势.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方面的经营 而言,其业务经营学习的典型不是其他银行而是那些消 费品行业的主导者,如麦当劳,可口可乐和娃哈哈等.银 行在个人金融产品这种零售业务的经营方面,需要创立 一
个像“肯德基”(KFC)或“万宝路”(Marlboo)那样强有 力的品牌认同.零售银行业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对消费品营销原则的运用.某项金融产品或服务经营的 最佳经济规模与该项业务中关系特征密切相关,一般来 说,关系比重越大,经济规模就相对要小些.对于不具关系重要性的个人性金融产品而言,其有 效运营的规模或经济规模见图1.许多研究表明,金融行 业(尤其银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个相对平稳 的U型曲线,银行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 型的(于良春,高波,2003;张健华,2003).由此可以推 断,接近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底部的边际成本曲线MC是 一
条近似平行与横轴的直线.对不具关系性的金融产品 来说,规模扩张,外地网点(分支机构)的设立会导致需 求曲线向上弯折(规模优势彰显),这会导致金融机构边 际收益曲线的向上移动(由MR至MR2),从而很可能与 MC有两个交点Q,和Q2.因此,对于不具关系性的金融 业务领域的经营规模而言,其经济规模往往是一个区 间,而非一个点.这与实践情况很符合,对银行规模经济 的深入研究表明银行的最佳规模往往是个区间(Q,Q2)而非一个点.按照施蒂格勒(1983)的研究,金融机构 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一个很长 的范围内通常是水平线,因此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规模经 济区间.成本曲线形状和较不具关系特征的个人金融产 品的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金融机构此项业务的经济规 模区间.即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其经营效率是一致的和 最佳的,我们可以把这一区间称作有效规模区间.对于较具关系性的金融产品来说,其需求曲线在某 处断开下移,因为规模扩张,外地网点的设置所面对的 是一个与原来不同的,在关系维护中处于劣势的市场.因此,该项业务的经济规模仍仅有一最佳点,而非一段 区间(见图2).由于金融机构往往对消费者和客户提供 多种金融服务,不同产品间关系性特征具有很大差异.决定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是该机构经营的金融产 品和服务的业务集合,因而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决 定就具有较大的变动性和复杂性,且较多地受到金融机 构经营方针,策略和管理的影响.图1不具关系性金融产品(服务)的经济规模 图2较具关系性金融产品(服务)的经济规模 三,金融机构有效组织规模的决定因素
我们衡量金融机构有效组织规模的标准是投入一产 出比率,即同行业中投入一产出比率处于较佳水平的组 织机构被认为是处于相对有效经济规模水平上运行的 金融机构.具体地讲,处于有效经济规模上运行的金融 企业在与同行的比较中,其费用率,不良率较低,而收益 比率却较高.综合以上分析,决定金融机构有效运行规 模大小的因素主要以下几点: 1.业务性质,主要指关系的重要程度.关系在金融 业中的重要性是由金融的本质所决定的.金融的本质是
服务,金融业隶属服务业.无论有无实际资金的转移,金 融交易基本上都涉及未来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而信息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就尤其突出.金融交易 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双方对过去,现 在,未来信息的掌握,以及这些信息是否充分可靠.对银 行和企业间借贷而言,这种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决 于银企双方的私人关系,深受关系密切程度的影响;银 疆■——1一一一一—T—一…
坌融论坛2004年第1期
行中的信用卡业务和保险业则更多地依赖自身经营优 势,即受私人关系的影响较小,因此保险业和信用卡的 经营更多地具有与经营普通消费品相似的特征.总的来 说,对公司的金融业务,对私人关系的倚赖程度较高,其 中又以借贷为甚;针对个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则相对地 不依赖于双方的私人关系,尤其是保险业.对不同的金 融部门来说,其对私人关系依赖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银 行一证券,基金,信托一保险.关系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和程度差异,造成了不同 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差别;关系在金融业中的不同 性质,也有助于说明金融机构全球扩张中出现的本土优 势和全球优势现象.本土优势是指国内机构通常比国外 机构运行更有效率,部分原因是远距离经营和监管的组 织不经济.经营方面的问题是不同国家员工间的冲突或 协调所造成的高成本;监督上的问题是评估远方市场上 经理行为和结果的困难,以及难于断定其与该市场上其 他机构相比运行如何等;组织不经济使得建立和维持与 中小企业借款关系和与家庭部门的零售存款关系困难, 因为这些账户的维持都需要当地信息和地区的集中,都
带有地方性,都需要搞好与当地客户的关系.本土优势 也可能不是来源于距离而是其他障碍,如语言,文化,货 币和监管机构的差异,其他国家(地区)市场的独特性, 对外来金融机构的偏见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关系 的维护和发展.这些障碍导致外国金融机构提供同样服 务的成本较高,或与国内的金融机构相比,提供同质同 量金融服务所获得的收益较低.全球优势是指扩张的金 融机构通过输出更高的管理技能,利用更多资源,实现 比当地金融机构运行高效,成本降低的现象.这种优势 的取得来自于通过较好投资和管理技能提高收益,如通 过提供更符合消费者偏好的金融服务,分散更高风险和 取得更高回报等.由于不同金融服务对地方关系和私人 关系依赖程度的差异,对经营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来 说,其扩张过程中的本土优势和全球优势是并存的,机 构性质不同,业务差异造成了表现形式的差异.2.技术进步.影响金融业有效组织规模的技术变化 主要指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信息交 流的方式,从而影响了金融交易的形态和发展变化,进 而影响交易双方的关系依存状态.技术进步带来的交易 便利和交流方式的改进,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联系 程度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双方依存度加深,从而交 易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交易成功与否更加依赖双方的 私人关系.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增加了金融交易中关系的 重要程度.另外,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交流的便利,使得 私人关系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又相对下降,而与私人 关系相对的,无差别的,体现自身经营优势的公众影响 的重要性上升.私人关系下降,公众影响上升,意味着金 融机构有效组织规模的上升.因此,技术进步对金融业 经济规模的影响是双重的,哪一方面占优势则要依金融
机构性质和业务情况而定.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 一
个既定地点而言,技术对二级市场交易的替代作用比 对一级市场交易和特殊交易的替代作用大的多.对一级 发行业务和特殊交易而言,关系网的作用要大得多.”(潘英丽,2003)一级市场交易和特殊交易主要是与企业 的交易,按照上面所言,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易一般说 来,私人关系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3.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通过对金融交易双方关系的 影响,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经济规模发生两方面的影响: 对能增加金融交易中双方私人关系重要性的金融创新, 均缩小了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区间,减小了其经济 规模水平;对能减少金融交易中双方私人关系重要性的 金融创新,均增加了金融机构经济规模的水平,延长了 其有效规模的区间.如个人消费贷款中还款保险制度的 引入,使得该项交易对双方私人关系依赖度下降,而金 融机构自身实力规模与公众关系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则 上升,金融产品(服务)的营销更加接近普通消费品的营 销原则,只要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就 能有效的分散风险,减少成本和增加收益.可见,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交易双方关系在其 中的重要程度有很大差别.对交易双方私人关系有决定 性影响的金融业务而言,受双方关系制约,金融机构规 模扩大并不能带来成本的下降和收益上升,因而依靠规 模增大,网点增多并不会带来单位运营成本的下降.而 对交易双方私人关系不太重要的场合,规模扩张,网点 增多则会带来较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由于网点增多给 顾客带来的结算便利,使得信用卡发卡量上升,信用卡 经营的单位成本就相对下降.四,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与效率降低
金融业中私人关系的重要性,说明金融市场在某 种程度上是分割的.金融市场的分割,意味着各种效 率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并存.又由于各金融机构组织 同时经营着许多业务,其业务集合中往往既包括私人 关系占有支配地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又包括私人关 系不甚重要,而主要依赖公众影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非关系金融业务的经济规模水平通常处于一个较高位 置,且常常处于一个较宽广的区间上,不考虑“X一效 率”,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均可处于有效经济规模经营 水平上.对关系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说,经济规 模水平较低,其有效规模范围为一个点(见图2).因 此.经营各种产品组合的金融机构,为获取私人关系 I]一一1_一
胡月晓,申红: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改进 不太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优势,各机构常有 扩充规模,网点的动机和倾向0只要机构在私人关系 重要的业务领域在某一地维持一定水平和优势,那么 即使机构的扩张是不经济的,这种出于对未来规模经 济和优势的期望也会使之进行下去.不同金融机构的 经营能力不同,均着力于扩充规模和网点上,则会造 成整个金融体系运营效率的下降,尤其是对实行混业 经营,集多种经营于一身的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市场的分割和经营的多样性,导致了不该扩 展的金融机构扩张,进而整个金融体系过度膨胀和效 率降低.市场分割导致相对低效的金融机构的存在, 该机构为获取同时经营的,不具市场分割性的其他业 务的规模优势,必然要进行扩张.因此,除非在金融
监管方面有相应措施,全能型金融体系应比分离型金 融体系更无效率.但实际上,两种金融体系的长期并 存和近几年来全能型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说明两者 的运行效率至少是一样的.由此可以断定,全能型金 融体系至少在网点设置,市场准入的监管方面比分离 型金融体系来得严格,或者可能在组织设置或机构监管 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见表1).表1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比较 不超避15%鬻警 不小于6% 仅抽象的要求必须具备 应付挤兑能力 _ 不超过18% 五,单个组织规模与机构整体效率的协调
关系在金融业务中的重要性所造成的市场分割,产 生了金融市场上的局部垄断,这使得效率差异的各种金 融机构得以共存.但在关系相对不占重要性的金融业务 领域,各金融机构则面临直接的竞争.对银行和保险公 司的零售保险业务而言,交易双方都可无沉淀成本的离 开对方而另投它方.这样,对金融机构而言,其面临的市 场既有垄断性的,又有竞争性.除上面所言的监管外,协 调两种类型市场间的经营,就成了提高各金融企业机构 整体效率的关键.1.机构专业化.将两种类型的市场分离,割断两种 市场上的交叉补贴关系.集中于关系型业务的金融机 构,会自觉将经营规模停留在有效规模水平上,而不像 为寻求非关系型业务的规模优势而着力扩张.集中于非 关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则由于面临本外地各种机构的
直接竞争,经营效率不佳的机构就会被迫退出市场.市 场竞争的结果减少了资源的重复配置,并保证了只有效 率最高的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机构专业化的结果和外 在表现是,金融业分工的深化和亏损部门(机构)的减 少.如将信用卡从传统银行业务中分离,成立专门的信 用卡公司等.2.组织集团化.机构专业化需要成立专门性的金融 机构,机构专业化并非为取得一般的专业化收益.一般 的专业化收益通过机构内部的分工也能实现.机构专业 化需要机构内部的独立,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要使各 个专业性的机构成为具有独立决策权的法人或非法人.为保留和获取金融业中普遍存在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 应,各专业化机构间又必须维持某种形式的联系.整合 两方面需要的结果是成立多元化的集团或金融控股公 司.多元化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在公司治理机制方 面既能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又保留了等级制的权威.从企业内部管理交易的角度,组织集团化也是节约交易 费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金融集团正越来越多的成为 众多金融企业的组织形式,金融集团内部机构专业化的 存在大大提高了集团整体的经营效率.3.配送一体化.全能型金融合并是否能取得范围经 济,依靠消费者是否偏好“一站式”金融服务,是否愿意 消费更多的金融服务.机构专业化和组织集团化要求改 变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合成和配送方式,改变以往搭 配销售的方式.现有专业化的分支机构在推销合成产品 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如银行分支机构在推销人寿保险 和共同基金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同样,保险公司网 点在银行零售产品销售如储蓄,信用卡方面也不具成本 优势.而一体化金融产品的销售和配送机制,能够较好
地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因而代表了金融业的一种 发展方向.六,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区间理论的启示 1.对外资金融机构战略的认识和预测.金融业务中 关系重要程度的差异,是不同业务领域中业务扩张难易 程度不同的原因.对银行业务而言,零售业务尤其是信 用卡业务是较少关系的.综观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经营 业务的发展,除了在与其有渊源关系的本国投资企业开 展结算,融资等业务外,对开拓中国市场的突破口无一 例外的选择在个人零售业务上.我们抛开政策的影响因 素,外资金融机构选择关系较不重要的业务作为其开展 中国业务突破口较能发挥其长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 因,中资商业银行对个人零售业务往往重视不够,经营 能力不足.中资银行惯来重视关系占重要地位的金融业 务,如信贷和对公存款,在经营中较为重视关系的作用.一—1r.————一.%:=;产
一一一小负锶藿 谚篓篓霉薄研 鬻一
金嗣论l云2004年第1期
因而当前中资银行鲜有感受外资银行压力存在的.中外 双方在关系两端的不同业务领域开展经营,双方自然相 安无事.问题是,当外资熟悉了中国市场,建立了开展关 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私人关系后,当限制放开 时,外资还会局限在个人零售业务上吗?面对这一潜在 压力和威胁,中资机构除了要继续重视维护关系,努力
留住客户外,还需要在关系不重要的个人零售业务上下 工夫,力求在非关系型业务上有一个大发展,切不可将 这块市场拱手让于人,如我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开放 之初将信用卡市场就拱手让给了外资银行,现在再想争 取回来,成本和难度都极大地上升了.2.金融机构扩张的战略途径选择.关系的建立非一 日之功.除非相互“挖墙脚”,新设机构在关系型业务方面 要想在短期内有一个飞速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 生活中许多新设机构在开出优厚条件招收员工时,往 往标明要求有“客户资源”.关系型业务领域的进入障 碍显然是较高的,这也是关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 的垄断和分割之所在.非关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 是个人性产品,却由于规模增加所彰显的品牌,声誉, 实力,以及网点遍布所带来的便利而带有较大的规模经 济.也就是说,关系型金融产品带有区位优势,非关系 型金融产品则有规模优势.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规 模扩张,网点增设尤其是进入外地市场时,需要采取依 次推进的战略,先重点是有规模优势的非关系型金融产 品领域,等慢慢建立起与当地的私人关系后,再向关系 型产品领域发展,即先建立规模优势,再谋求区位优 势.从外资进入中国的经营现状看,可以判断外资机构 正是遵循这一规律的.口 [参考文献] 1]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念[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太原:山西经 济出版社,1998.3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 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3):11-25.[4]潘英丽.论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问聚 集[J].上海财经大学,2003,(1):50-57.[5]潘英丽,吉余峰.金融机构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 社,2002.[6]BergerandDeYoung.theEffectofGeographicOnBankEf-ficiency[R].FederalReserveBankofChicago,Wo,t,i=s Paper.2OOO,(4).:7]Berger,DeYoung,HesnaandGregery.Glob-1;7~tlonofFi.nancialInstitution:EvidencefromCross-BorderBank;ng Performance[R1.Brakings-WhartanPapen~OnFinancial Services,RobertE,LitanandAnthorySantomero,eds.2000,(3).:8]Berger,DeYoung.andGregery.EflqciencyBarrierstoCon.solidationoftheEuropean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J].EuropeanFinancialManagement,2000,(6】:269-282.[9]于良春,高波.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 织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3,(3):4o-48.[1O]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责任编辑:春晖)(上接第13页)与上岗,任职,晋升和奖惩等紧密结合 起来.对培训时间要有明确的硬性规定,逐步把培训 时间与上岗资格,上岗要求结合起来,每年的培训时间 必须保证,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不参加培训.凡拒 绝或不参加培训的不得从事相应的信贷管理岗位的工 作.每次培训结束都要有测试,测试不合格的,要重新 培训,并视情况降低资格等级,权限等.对培训测试成 绩优秀者要给予奖励,并在今后的晋升中作为重要参 考依据.3.强化激励.员工行为导向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激 励,而激励的基础是有一套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培育员 工的政策和机制,使员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下, 从理念到制度都把全行整体利益及员工自身利益调整 到一个方向上,构成一个有机价值链,使员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实现用满意的员工去实 现无缺陷的管理,再用满意的员工和无缺陷的管理去赢 得客户的满意.要增强和完善激励机制,包括员工的培 养,使用,发展和报酬的分配与奖励机制,参与和沟通机 制,授权机制等,对分支机构,对员工个人进行无缺陷管 理的考核,并纳入全行的经营管理目标考核体系,把考 核结果与个人收益,个人发展直接挂钩.这样既可以激 发员工的热情和责任,又可以有效地防止短期行为,不 断加大激励力度,对做得好的员工及时进行表彰,对做 得不好的员工及时采取措施.在激励的同时还应完善约 束机制,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IJ [参考文献] :1:杨钢.质量无神[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菲利普?克劳士比.质量无泪[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2.3:周朝琦,侯龙文.质量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0.4:罗振壁,刘卫国.企业流程设计与现代化质量管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5:罗国英.创建提升质量的软环境[J].中国质量,2OO2,(9):15-19.(责任编辑:春晖)可一一T_一
第二篇:水灾概要及我国水灾空间分布
一、水灾概要(概念、类型、发生条件、影响因素)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而言。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而洪水是河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流量急剧增加、水位明显上升的一种水流自然现象。
“洪”,指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涝”,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按水灾成因划分,水灾分为洪灾和涝灾两种。洪灾通常指河道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客水或外水损失),涝灾则是由于当地降雨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淹没损失(内水损失)。流域洪水和沥涝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叠加的关系:河道洪水水位高,则涝水难以排出;排涝能力强,则增加河道洪水流量,抬高河道水位,加大防洪压力和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当出现流域性洪水灾害时,平原发生洪水泛滥的地区通常已积涝成灾,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区多为先涝后洪。水灾同样可以分为人为水灾和自然水灾两种
水灾的形成和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流域的气候与下垫面情况等自然地理条件,此外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形成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洪水的空间分布(总—分
七大流域分别介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系统,中国洪水发生频繁,加之巨大的人口压力及洪水高风险区的高度开发利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洪涝灾害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近2000 年来中国主要洪水灾害共发生2397次,特别是16世纪以来,洪水发生渐趋频繁。20世纪以来,七大江河共发生特大水灾31次,大水灾55次,一般性水灾127次。
从七大江河20世纪上半叶大洪水的情况看,长江中下游仅1931~1949年的18年间,荆江地区被淹5次,汉江中下游被淹11次;黄河下游自1900~1951年间决口13次;淮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是两年一小水,三年一大水,其中1921年、1931年洪水更是历史罕见;松辽流域2~3年发生一次洪水;海河自1910年~1949年间发生较大洪水7次,平均5.5年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间,20世纪50年代前后(1949~1963年)洪水较多,60~70年代(1964~1979年)洪水相对处于低频期,进入80年代后期逐渐进入高频期,90年代接连出现大范围的洪水,如1991年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6年长江大水、1998年珠江、长江和松花江大水、1999年太湖大水等。
(一)黄河流域水灾
由于黄河流域每年的降雨量多集中于七八月份,暴雨强度大,河道宣泄不及,致使常发生水灾,在我国史籍中,沿河地区大水记载不绝于书,流域性大水也时常出现。
黄河上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兰州市河段及宁、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于上游地区暴雨少,洪水出现频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过去这些地区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所以洪水灾害较下游为轻。黄河中游的龙门至潼关河段,两岸为黄土台塬,有滩地100多万亩,洪水漫滩时成灾,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后,渭河下游河道淤高,洪灾加重。
(一)兰州河段
黄河兰州段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长45km,河面宽300~400m,最宽的600m,由于桑园峡为一卡口,过水断面狭小,河槽只能通过3000m3/s的洪水,超过这一流量,即漫滩威胁市区安全。兰州地处黄河河谷盆地,两岸群山缭绕,沟壑纵横,有山洪沟道81条,暴雨时山洪下泄,直接威胁市区安全。
(二)宁夏河段
黄河宁夏段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吉迈至唐乃亥和循化至兰州区间。根据多年洪水资料,大洪水多发生在七、九两月,八月份发生的多系一般洪水。另外宁夏河段每年冬季结冰封河,到次年春天冰融开河时,往往发生冰凌洪水灾害。据统计自明初至建国前的580年间,黄河宁夏段有洪水记载的27次
(四)渭河下游
渭河下游河道自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来,淤积严重,河道排洪能力锐减,洪水位急剧上升,致使洪水灾害较前显著增加
(二)长江流域水灾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人口众多,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是长江水患一直是影响长江流域发展的一大危害。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是越到近期越频繁 ,其原因有自然的 ,也有人为的。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夏季受季风影响,雨水丰沛且变率大。加上中下游地势较平坦。
人为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水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游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如:盲目围垦,违章建设,分洪蓄洪区难以启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助长了洪水肆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助长了洪水肆虐;(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口号下不合理的耕作湿地湖沼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排水,围垦,开荒)森林滥砍乱伐)
古往今来,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大洪水,情况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于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1931年的长江大洪水,使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成为泽国。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淹死3.4万人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1998年是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
2010年7月开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流域多处发生超警戒洪水,中下游干流不同地点水位上涨。沿江各地区进入全力备战洪水状态,长江流域面临着20年来的最高水位
(三)淮河流域水灾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古淮河曾经是山秋区植被良好,平原区沟洫体系完整,排水通畅的独流入海河道。12世纪以前,流域洪涝灾害记载较少。但随着人类历史经济活动的发展,自然地理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平衡,河系历经变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黄河南泛对淮河的影响,是水灾加重的重要原因。此前淮河排水畅通,水灾较少,黄河南泛后,不仅抬高了淮河下游河床,直到徙夺淮河入海通道,造成中游比降过缓,支流汇流困难,而且对淮河北面支流的淤积也加剧了洪灾的严重程度。特别是1194年黄河侵淮、夺淮入海长达近800年的漫长历史,加上战争的破坏,更使淮河洪涝灾害频繁。
淮河上游干流及其南部山区,河道坡度大,汇流时间短,洪峰水位高,历时短。当淮北支流洪水,泄洪入淮河干流时,与淮河上游干流及其淮南山区洪水遭遇,而在淮河干流形成特大洪水。
淮河中游历史上洪水频繁,大别山区的淠、史河上游洪水,频率较高,淮河下游地区是淮河流域洪涝重灾区之一。据统计每年7~9月份往往出现洪、涝、潮、台多灾并发。黄河夺淮期间黄河洪水更加重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历史记载从10~20世纪上半叶,每世纪平均水涝22~25次,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为宝应、东台、兴化、阜宁等地。
(四)海河流域洪水灾害 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山、大岳山,北倚蒙古高原,包括滦河水系、蓟运河水系、海河水系以及鲁北平原的徒骇河、马颊河,它们分别从流域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向渤海湾汇集,其中海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最大的水系系统,目前海河水系包括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水系。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灾最严重地区之一。从明代至1990年的六百年间,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依次为明代81次(特大7次),频率为29.3%;清代170次(特大13次),频率为63.4%。
海河流域水灾的频繁发生,与其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其地形特征,北部有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西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脉,在地形上构成“厂”字形的天然屏障。夏秋之际,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山脉阻挡抬升,在山前地带形成暴雨区。由于山区河流坡度陡、山洪来势凶猛,一旦进入平原地区,河流坡度迅速减缓,洪流渲泄不畅容易造成决溢改徙;其气候特征,冬春两季基本上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雨雪稀少。进入夏季,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降雨开始增加,7、8两月为暴雨集中的季节,暴雨是形成洪水、酿成洪涝灾害的最直接原因,其中,历时2-10天的长历时大范围暴雨最易形成特大洪水,是构成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的重要类型;其水文特征,流域水系上宽下窄、上大下小,上游支流水系繁多,下游干流单一集中。因此,洪水容易集中,互相顶托,尾闾更是渲泄不畅,导致局部或大范围的洪灾。
(五)珠江流域洪水灾害 珠江水资源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流域洪、涝、旱、咸等自然灾害频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历时长。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主要是峰面或静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
珠江流域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尤以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流域性的洪灾发生了400多次,近百年发生的较大洪水灾害就有1915年、1968年、1988年、1996年、1998年的西江洪水和1959年东江大洪水、1982年北江大洪水、1991年南、北盘江大水等。洪水出现的机率日渐增大,洪灾造成的损失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加重。本区水灾与台风和风暴潮有直接关系。台风往往挟带暴雨,潮水顶托也使洪水更难下泄。
珠江流域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河谷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受威胁的耕地69.5万公顷,人口约1500万,广州、南宁等20多座大中城市集中在这里,为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的精华所在。在全国七大江河中下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中,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和农业产值均居首位,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仅次于太湖流域而居第二位。珠江中下游地区在流域经济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六)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洪水灾
松辽流域主要河流有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以及独流入海河流等。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为国际河流。
近百年来,辽河流域曾发生大小水灾50多次。而自1746年至1985年的240年间,松花江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4次,其中特大洪水15次。1932年大水是松花江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灾,64个县市被淹,受淹耕地3000万亩。哈尔滨市被淹达一个月之久,最大水深5m以上,死亡2万人。水灾威胁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防治水灾虽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社会
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业。但根除是困难的。
影响洪水伤亡的主要因素有(1)居住条件;(2)洪水预警报及预警报的提前量;(3)避洪转移系统;(4)紧急救援措施;(5)卫生防疫措施;(6)灾后社会救济与援助;(7)灾区居民经济实力;(8)洪水风险信息及防洪知识普及程度等。
第三篇:规模与效率
规模与效率:华为研发费用真的过高吗?
2017-04-04 21:56
2016财报,营收同比增长34%,达到5216亿元(751亿美元),净利润371亿元人民币(约合54亿美元),同比微增0.4%,研发投入高达764亿元(110亿美元),但由于利润率自2013年以来首次跌破两位数和屡创新高的研发投入还是引发了业内的争议,甚至有观点认为,华为过高的研发投入拖累了华为的利润。事实真的如此吗?华为的研发投入真的过高吗?
由于去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首次破百亿美元,所以我们不妨先看看去年主要科技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超过百亿美元的企业的研发、营收和研发占营收百分比的情况。其中研发投入超过百亿美元,按研发投入计算的企业排名是三星140亿美元、英特尔121亿美元、谷歌120亿美元、微软119亿美元、华为110亿美元、苹果100亿美元;按营收计算的企业排名是苹果2170亿美元、三星1810亿美元、谷歌883亿美元、微软853亿美元、华为751亿美元、英特尔594亿美元;按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计算的企业排名是英特尔20.37%、华为14.65%、微软13.95%、谷歌13.59%、三星7.73%、苹果4.6%。
在上述6家研发投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企业中,华为的研发投入排在第5位、营收排在第5位、研发占营收的比例排在第2位。由此看,华为在百亿美元研发投入的企业中,以绝对值衡量,其投入实际上并不高,而且在研发促进企业规模(以营收衡量)的增长上与其他科技企业相差无几。例如以研发投入的绝对值衡量,除了苹果这个个例外,基本上是研发投入越高,营收越高,排名越靠前。
但当我们将上述企业的利润来和研发投入作对比的话,问题就来了。按利润排名上述企业分别是苹果600亿美元、三星250亿美元、微软201.8亿美元、谷歌194.8亿美元、英特尔103亿美元、华为54亿美元。
我们这里以研发投入的最大和最低为例,看看华为研发对于促进利润方面的表现,即华为与研发投入最大的三星相比,其以三星78.5%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仅为三星21.6%的利润;以投入最低的英特尔1.1倍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其52.4%的利润。如果说上述在促进企业规模(营收)的增长上,华为的研发投入并不高的话,那么在促进企业效率(利润)的增长上,华为的研发投入确实又过高了,或者说华为在研发投入的效率上,与上述科技企业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此的统计仅是一个参考因素,因为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厂商因为技术纬度、市场竞争纬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企业运营中诸多与成本相关的因素,其获取利润的难度各异,并非只是受研发投入这个纬度的影响。尽管如此,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还是值得认真复盘,尤其借鉴别人在研发投入的经验不无益处。
从上述6家研发投入过百亿美元的企业中,我们发现苹果和三星是科技企业中,以营收、利润和研发投入三者之间表现最为突出的企业。所以看看这两家企业,尤其是苹果的创新模式对于华为提升研发投入的效率(促进利润增长)更具参考价值。说到苹果,其实2016年,苹果的研发费用也已经高达1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15年的81亿美元以及2014年的60亿美元。按照销售收入占比来算,苹果去年花费了5%的收入用于研发,高于过去3%的比重。日前,苹果首席财务官马斯特里披露了增加的一些原因,其中包括增加对芯片和传感器等领域的研发投入。马斯特里提到,几年前,苹果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更多由供应商来完成,但是苹果在基础技术领域开始亲自做更多的基础研究,主要是芯片和传感器。而最新的消息称,苹果已经在研发自己的GPU(图形处理芯片)。
提及芯片,早在iPhone4时,苹果就已经开始使用自主芯片(应用处理器),并从iPhone5开始进一步将架构替换为自主的Swift,这种采用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尽管苹果iPhone的芯片主频落后(其实是实现了省电)只是同期其他Android阵营旗舰的几乎一半,但是性能不输,甚至超越,直至今日的大幅领先对手,而这已经成为iPhone的一个差异化亮点。
再看三星,其研发投入居6大厂商之首,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屏幕的研发投入上。以屏幕为例,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三星在 OLED 屏幕上的领先地位已经显现出优势,大量来自中国手机企业的订单使其前期巨大投入能够迅速回收成本,而且今年已经收到来自苹果的天量订单,和三星相比,中国OLED屏幕制造商主要需要跨越两个技术障碍:提高屏幕分辨率以及使用塑料基板技术。在这两个领域,三星大幅领先于中国企业。在中国厂商中,上海和辉光电今年的技术将达到三星屏幕2014年的水平。和辉光电大约落后三年,其他中国厂商大约落后四到五年。另外三星在芯片领域的研发投入(10nm)也获得了高通骁龙 835 的订单。
不知业内看了上述苹果和三星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作何感想?我们看到的是它们的研发投入不仅是产品,而且是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或者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基础性产品,并可以借此形成自己在产业中独特的竞争力。以此衡量,华为的研发投入尽管多数也是聚焦于产品层面,但支撑产品层面背后的技术在产业中是否具备独特和不可替代性,尤其能否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仍有待精细化,也就是说要在大研发的基础上,找对产业中关键的技术点,且需要在关键技术点上尽可能地领先对手。
除了上述苹果和三星在研发投入的“准点”外,苹果提升创新效率的另外一个办法是驱动其产业链的相关供应商去研发最新的技术。
众所周知,苹果每年都会花费数百亿美元采购与iPhone相关的芯片、屏幕、相机闪光灯等部件,这个采购的金额自然会驱动着相应供应商去创新来满足苹果届时的需求。例如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和三星目前都在投入研发更小的芯片制程技术(例如台积电的7纳米和三星的10纳米),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下代,甚至下下代iPhone所需芯片的要求,而谁都清楚这些创新最终都会间接为苹果所用,转换成实在的营收和利润。
我们注意到,在去年研发投入排名前5名的台湾科技公司中,有4家公司隶属于美国苹果产业链,其中包括台积电、富士康、和硕科技和台达电子。其中台积电是苹果应用处理器的主力代工厂,而为了保有苹果供应商的位置,台积电去年在研发的支出达到了创纪录的22亿美元,同比前年10.67亿美元的研发支出大幅上涨。三星今年为了满足新款iPhone对于屏幕的需求,拟投90亿美元扩大OLED产能,而更早之前已经破产的蓝宝石公司,由于苹果的巨大采购量迫使这家公司拼命去研发最新的技术,按照苹果的要求试图大规模投产,但是最终失败导致公司破产,而苹果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承担相应的创新风险或者说让合作伙伴分担了创新的风险,进而间接提升了自己的研发创新效率。当然,华为目前尚不具苹果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但这种借力创新,甚至是转移创新成本的方式,华为确实值得认真考虑,不必什么创新都要事必躬亲,甚至陷入“惟我”创新论的误区。
最后,我们发现,无论是标志苹果创新的iPhone还是iPad,当时在所属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业中,苹果都是后来者。例如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早在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之前,诺基亚和黑莓都曾推出过这种产品,而谷歌早在2003年便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源版本,微软也是在iPhone问世前几年推出了Windows Mobile移动操作系统。而在平板电脑产业中,早iPad问世十年多以前,就有许多公司发布了各式各样的平板电脑,最典型的就是2002年微软推出的Tablet PC。
相比对手上述尝鲜式的创新,苹果则更多聚焦于市场和用户,即通过观察市场和用户,看到他们如何与自己的产品或竞争对手的产品互动,并观察遇到的问题中隐藏何种机遇的“需求捕获型”创新模式推出了体验最佳的产品,在规避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创新风险(前期研发投入的血本无归和弯路)的同时,间接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效率。例如苹果并非触摸屏的发明者,但苹果开发的触摸屏产品提供了比其他产品更优秀的用户体验,当然苹果也赚到了比其他公司更多的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研发投入对于企业规模的营收的促进上,华为已经与研发百亿美元的主要科技企业实力相当,但在促进企业效率的利润上依然存在着距离,而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华为与这些企业在创新方法论和模式之间的差距,所以在研发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复盘自己的创新方法论和模式对于华为未来最大限度发挥研发的真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篇: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关键词: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专利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显著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旅游业的增长传统地依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自然禀赋资源和低水平的劳动力投入,且产业发展规模依赖于旅游者的多寡,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和需求拉动的传统产业增长模式。在当今世界旅游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中国经济发展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技术创新水平的落后是中国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提出了“科技兴旅”战略,国家“十一五”战略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科技水平”的目标。为了全面把握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从更加纵深的层次上推进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专利分析的视角,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990―2008年旅游业专利的统计分析,研究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优化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2.1指标选择
虽然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括科技成果的创新,还包括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但国内外的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均以专利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作为最先进技术的载体,专利是国家或地区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数量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对科技成果的创新能力;第二,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鉴于此,本文以旅游业技术创新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来表征区域旅游技术创新水平。选择专利申请量而非专利授权量,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方面专利授权量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以其作为衡量指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专利申请量所包含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专利授权量,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平台。我们根据专利申请时间确定技术创新年份,根据专利申请主体所在地确定技术创新所属省份,以“旅游”为关键词,以摘要为检索项,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为类别,对2000~2008年公布的中国专利信息进行检索,最后统计出各省市旅游专利数和分类别专利数等数据。各省市人口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鉴于本文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对我国旅游业专利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所以按照传统的区域划分标准,将收集到的各省份的数据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
3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基于绝对指标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采用绝对指标对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主要通过31个省市区1990-2008年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总和来反映,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绘制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并且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广东、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市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专利总产出数量居前5位。主要原因在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旅游业也相对发达,旅游消费层次相对较高,因此对旅游设施、管理及服务技术创新的需求较高。另外,东部地区旅游院校与科研院所分布较密集,技术创新资源较为雄厚。
3.2基于相对指标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仅从绝对指标对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忽略了区域人口规模对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因此,本文还采用相对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即利用区域人口数量对专利申请总量进行修正,计算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专利件数/百万人)。在评价结果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绘制出基于相对指标分析的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布图(见图2)。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评价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结果存在差异,有22个省市区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相对指数集中在10~20之间,约占总数的70.97%,可见,采用相对指标评价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异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高,导致采用相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各省之间差距相对较小。因此,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兴旅战略实施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加强对旅游技术创新的应用、变革和推广,推动旅游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是当务之急。(2)与绝对指标相比,采用相对指标评价后的西部一些省份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明显升高,典型的有新疆、甘肃、云南、陕西、重庆等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创新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导致相对指标评价水平提升。
3.3基于专利结构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专利结构主要反映不同类型专利间的比例关系,对旅游业各类型专利构成比例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揭示出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取向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富集程度。目前,我国专利申请类型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形式,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它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及其在三种专利总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专利结构的区域空间分布既是旅游业技术创新成果区域分布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及结构特征的具体反映。本文采用特化系数来研究我国1990-2008年各地区旅游业专利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然后基于特化系数对各地区进行分类,进而分析专利形成空间区域特化的原因。旅游技术创新的专利结构特化系数和专利类型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PQij=(pv/pi)/(pj/pi)
式中,PQij表示i地区旅游业J类型专利的特化系数;Pij表示j类型旅游业专利的申请数量;Pi表示i地区旅游业所有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Pj表示全国旅游业所有j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Pi表示全国旅游业各种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总和。当PQij=1时,说明i地区j类型旅游专利的分布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当PQij>1时,说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地区,类型旅游专利的分布状态较相对集中,呈现该类型旅游专利的“特化”特征;当PQij
第五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现状及改进建议1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现状及改进建议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现状及特点
(一)省联社、市办事处及县级独立法人机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及职能。一是省联社的职能。主要是管方向、管规范、管班子、管稽核、管党建。具体体现在:组织领导农村信用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制定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并督促执行,指导农村信用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等;二是省联社驻设市办事处工作职责。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做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和落实省联社党委的工作部署及各项规章制度,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工作和统计调研工作,指导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三是县级独立法人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职权。理事会职权:负责召集社员代表大会,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决定本联社经营计划和入股及投资方案,制订本联社的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制订本联社的基本管理制度,审议批准本联社重大贷款、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方案及重大关联交易,聘任或解聘本联社主任和部门负责人,章程规定和社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权利;经营班子职责:在理事会授权下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制定机构日常运作的业务计划,并具体实施。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安全稳健运行,对各项经营活动和业务风险进行严格监控。向理事会定期报告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状--------------------------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况及其他重大事项;监事会职责:监事会是联社的监督机构,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监督理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情况,对理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进行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监督本联社的财务管理和活动,其他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本章程规定应由监事会行使的职权。
(二)现行管理体系特点
1、省联社及县级均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系。省联社由各县农村信用联社入股,各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省联社的社员社,参与省联社的经营管理。
2、省联社既是独立经营金融企业,同时也是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机构。由于根据国务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指导意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省联社即为受地方政府委托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机构。
3、省市县垂直管理是一种哑铃形模式。对县级独立法人机构主要由省联社进行管理,各市办事处只相当于省联社的一个职能部门承担少量的管理职能。县级独立法人合作金融机构则在省联社授权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经营权。
二、现行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组织管理体系实际运行中行政管理强于法人治理结构。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文明确规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地方政府--------------------------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管理)。同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3]12号)等文件,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目的是明晰信用社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信用社经营机制转换,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多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主任)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以达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尽管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组织管理体系,但并未真正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社员代表大会与理事会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真正的大股东(社员)很少,股权非常分散,经营发展对股东影响不大,导致“所有者弱,经营者强”,社员缺乏当家作主的动力。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文的精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真正管理者是地方政府,尽管董事、监事规定是要求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际是在高管人员及重大经营决策方面是受到地方政府影响的。省联社作为代理省政府管理农村合作金融业的机构,对县级独立法人机构在人事、资金、业务经营及财务支出等方面都有绝对的发言权。如对高管人员,并不是按照“三会”的程序产生,而是直接由省联社在辖内进行调整,然后按照章程走形式;信贷业务的授权授信则是由省联社直接规定的,大额固定资产购置等也是由省联社直接控制。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按--------------------------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照独立法人机构的章程履行“三会”的职责,实际上是省联社直接的行政管理。三是监事会实际上是从属于理事会。尽管农村合作金融业作为一个以货币经营为主的企业,企业领导人不应有行政级别,但在实际上由于中国的国情,很多人都把行政级别看得很重,对于监事长就是这样,有人就提出县级独立法人的监事长怎么有权力来监督同属于正科级的理事长及主任。
2、组织管理体系各阶层权责不对等。一是省联社有权无责。现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顶端为省联社,省联社代理省政府管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管方向、管规范、管班子、管稽核、管党建的管理构架和管理流程,权力高度集中。而与其相反,在责任追究方面,由于各地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按章程应是班子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行自主经营,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风险,发生的案件等均与上级无关,应由自身承担。二是市办无权又无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后,由于实行扁平化管理,原市联社明确定为省联社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为稽核审计,统计调研,考核考评工作等。相对于原来在人财物方面全面进行管理,驻市办的职能大大弱化,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力。同时由于由省联社直接管理,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又是独立法人,因此驻市办对信用社的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上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三是县联社高管人员有权但责任难追究。在县级独立法人单位,由于省联社人员少,管理的机构多,对县级法人机构有些鞭长莫及,因此独立性很大,其负责人所掌握的--------------------------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权力很大。同时,由于“三会”的职能并未真正得到履行,没有真正建立起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特别是对于理事长及信用社主任,监事会及稽核部门日常负责对其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如《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扣分办法》就明确规定,县级稽核部门负责辖区内正副科级干部和本部门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的扣分处理台帐。由于职权有限,级别低、人手少,难进行监督,更难说进行责任追究。
3、效率与制衡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公司治理本质上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治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制衡即“用权力制约权力”达到治理的目的。但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没有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一是理事会构成人员不合理,忽视了利益相关方人员的参加如存款人及内部职工的代表较少。理事会决策权部分或全部覆盖高级管理层执行权,出现决策权与执行权交叉、扯皮等现象发生,导致经营效率的降低。理事会理事权利平等的原则未得到体现,不能有效监督和限制理事长的权利无限扩大;二是高级管理层的职能弱化,有相当一部分职能被理事会(理事长)及监事会(监事长)所干预或侵占,导致执行权被决策权部分或全部覆盖。同时,各职能部门没有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存在经营风险控制弱化倾向;三是监事会履职不充分,监事会事实上成为了理事会下设的一个部门,不作为的情况较为明显。即使履职也存在重业务轻内控的现象,同时,非本联社的人员参与监督的机会减弱,甚至没有起到监事的作用,导致监事会容易被理事会(理--------------------------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事长)所操纵。
三、改进建议
1、逐步改变现有股权结构的现状。对于省联社来说,由各社员社入股,实际上其入股资金来源于存款人,存在持股人与真正入股人不符,实际入股人并没有发言权,而代表存款人入股的县级法人社由于股权分散,各社入股比重数额基本都差不多,再加上目前实际的行政管理模式,因此社员社也并没有发言权。建议由省政府出资入股占最大比重,然后吸收民间资本参股,改变现有股东结构,不断提高董事会的运行活力。对于县级法人机构,要增加大股东的比重。
2、强化理(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处理好理(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关系。理(董)事会的职能主要是决策与监督。要防止理事会决策权对高级管理层执行权的不当干预甚至侵害。如果理事会的决策权越界,必然出现决策权与执行权交叉、扯皮的现象,导致经营效率降低。更有甚者,则可能使决策权部分或全部覆盖执行权,形成董事会行使监督权就是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从而使权力制衡落空。因此理事会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决策权,弱化货币资本决策权,不干预高级管理层的执行权。
3、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一是取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归口地方政府管理的规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合作金融管理机构。减少省联社对独立法人合作金融机构的行政管理,加大市办的权力,便于加强投资人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二是优化理事会人员构成和分工。--------------------------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理事会成员由股民及代表存款人、职工利益的相关者投票产生,理事会成员保持5-7人,自然人理事中职工理事及存款人理事应具有代表性。明确理事会及理事长职责,制订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及工作流程图;三是严格坚持理事会会议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的规定,对理事长的权利进行监督,理事会必须经常化,制度化,并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四是明确界定主任职责,充分赋予主任所分管的业务部门的权力,让财务、信贷、客户部、保卫科等各司其职,并加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保证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五是明确监事会职责,监事会及其成员不得参与任何方面的业务管理及业务活动,严禁监事长分管除稽核监督以外的任何业务部门,严格履行对理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职能,并定期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于子瑜)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