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信产业不对称管制的历程、成效和存在问题
中国电信产业不对称管制的历程、成效和存在问题
09经济2班 090107100212 冯美美
一、历程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电信业的非对称管制也始自电信市场开放初 期。1994 年,以联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电信业开始不断破除垄断,引入竞争。但相对于当时的中国电信来说,成立之初的中国联通实力过于弱小,由是我国政府采取了“非对称管制”的策略扶植弱小的中国联通逐渐成长。但由于我国电信产业的产品差异化并不非常明显,非对称管制主要集中在资费和普遍服务的承担上。
从资费上看,我国电信监管部门允许中国联通的手机资费一定程度 低于中国移动。从普遍服务的承担上看,监管部门对原来的主导运营商 中国电信提出了更多承担普遍服务的要求。而从更广泛的非对称管制内涵上看,限制中国电信及中国网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这一市场准入,被视作最大的非对称管制措施。
而早在 2002 年 5 月 20 日,也即新中国电信挂牌两日后,针对主要针对中国电信的非对称管制措施,中国电信原总经理周德强就称“在我 国电信行业已不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因此,不对称管制的前提已不存在”,公开呼吁取消不对称管制。
此后,随着移动替代效应加剧,围绕不对称管制的有效性,业内产生了较大的争议。在一些专家看来,不对称管制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有可能会牺牲某些方面的有效性,因而它只能是从垄断向竞争转变的过渡性手段。因此,不对称管制的力度应 当逐渐减弱以至取消。此外,在他们看来,我国当时施行的不对称管制 缺乏市场界定、检查和效果评估体系,负面作用相当明显。
而在另外一些专家看来,对于行业特性十分明显的电信业来说,单 纯依靠市场难以实现合理的市场竞争以及资源优化配置,“非对称管制”永远都是电信监管部门促进电信行业发展的重要武器,永远都不会 过时。
自 2004 年起,随着移动替代效应的增加,各企业间实力出现明显 的变化,我国的非对称管制政策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在资费政策上,电信企业的资费自主权增强,尤其是实施电信资费上限管理后;在普遍服务上,在普遍服务基金迟迟无法建立的情况下,2004 年推行分片包干机 制。以致当时有业内专家称,“我国不对称管制正在消亡”。但是在传统非对称管制削弱的同时,新的非对称管制措施迟迟未能建立,以致市 场格局严重失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中心在《中国电信市场结构与有效监 管研究》 报告中就认为,造成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局面的主要因素就包括: 资费监管仍沿用传统手段,导致新竞争环境下的监管目标难以到位;监 管部门缺少必需的行政权力,难以独立、公正地执法,使违规者有恃无 恐;目前的电信监管体制缺少对电信业长远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带动业 务转型的应对手段。
二、成效
中国电信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时间虽然不长,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联通公司自成立以来,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各大城市寻呼台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现实或潜在的竞争促使通信服务经营者提高服务质量,缩短了消费者电话待装和维修时间。同时,竞争导致通信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当然,由于中国电信产业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还是初步的,因此,在通过管制体制创新、提高产业经济效率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三、存在问题
1、“极端”非对称性管制反伤消费者利益。
非对称性管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手机用户利益。但目前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服务、通话质量等各项指标都比较好,也得到4亿多用户的认可。因此,如果现在政策规定中国移动不准发展新的用户,必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一“极端”的非对称性管制手段看似限制了中国移动,其实是限制了手机用户,反倒损害用户的利益。暂时停止强势运营商发展新用户的做法在韩国早已出现,但前提是“其他运营商的网络质量、服务、资费等条件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只有如此,新增手机用户才有兴趣挑选相对弱势运营商的服务。
2、被管制企业成本的增加。
政府管制试图迫使被管制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点上进行生产, 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 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企业并不会自觉地与政府的管制目标相配合, 政府管制的最终效果也就未可全知。而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 政府管制很有可能导致被管制企业的成本有所增加: ①寻租成本。获取或保持企业的垄断地位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此时我们可以将这部分超额利润看做垄断地位这种特别的“资产”所带来的租金。这部分租金的存在, 很可能会诱发企业进行诸如院外游说、广告宣传、贿赂等寻租行为———尽管寻租活动也是需要花费成本的, 但当投入的成本小于其寻求的租金时, 企业仍然会有积极性进行这类活动。寻租活动属于企业的非生产性投入, 这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成本上升。
②内部生产效率损失。政府进入管制使现有产业内企业免受竞争威胁, 这在一定 15程度上会弱化企业的成本最小化行为倾向———因为垄断厂商在没有其他厂商作为参照的情况下, 比竞争性厂商更难以监督其内部效率, 也就更难实现生产效率的最优化。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 在公正报酬率的价格管制情形下, 收费的变动往往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 企业获得公正报酬并不需要通过降低成本的努力就可以做到, 这就大大弱化了企业降低成本的倾向, 造成企业内部更为严重的生产效率损失。
③时滞成本。由于进入管制的存在, 新的投资从申请、审查到认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我们视之为管制的“滞后”。这种“滞后”使得企业的行为落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 尤其是对一些时效性很强的 投资项目, 甚至可能直接导致新的投资计划的流产失败, 引起企业本不必要的损失;价格管制中的收费变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二篇: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样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贫困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更需要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四届中全会决定,要
用3年时间把处于软弱和涣散状态的农村党支部分批地整顿好,建设好.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1994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会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为此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个好领导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经营机制,一套好管理制度,并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就3年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在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之后,对如何抓落实也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1994年底,有关部门组成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农业部、共青团、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参加了联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也是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1995年10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做了主要报告。1996年3月1日,中央组织部又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电话会议,请全国2000多名县委书记到分会场听会。在电话会议上,张全景同志再次强调“三年看头年,二年是关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落实落实再落实。
为了具体了解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央组织部于1995年和1996年派出6个蹲点调查组驻村,及时了解和反馈情况。下一步还将派出3个调查组,重点调查贫困地区如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此同时,中组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织10省区交叉检查,举办县(市)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讨班。1996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题为《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告,陈俊生同志就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基层组织建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山同志就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讲话,张全景同志做了题为《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向前进》的总结讲话。这次会议主要是正确估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研究、部署如何善始善终地完成3年整顿任务,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两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路数一年比一年清楚,工作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各部门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办好农村的事情。而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为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发展经济、科教兴农、扶贫开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工作中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各地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突出整顿后进,又兼顾全面推进。各地党委相继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7.7万个。据统计,全国有99.7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坚持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地还制定和实行了部门包村责任制,1995和1996两年,全国共有
108万名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帮助工作,其中以上机关干部48万人。
(二)集中整顿了一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的村党支部。
列入全国3年整顿计划的后进村党支部有14.1万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19.6。两年来整顿过的村共12.7万个,据1996年8月底9月初10个省区交叉检查结果分析,80以上的后进村,经
过整顿有了进步,有些变化较大。这些进步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初步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状况,普遍采取“内选”、“外返”、“上培”、“下派”、“横挂”、“纵联”等形式,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批整顿的村党支部中,新选任支部书记4.8万人。这些同志大多比较年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较强。上任以后,可以迅速改变党支部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打开了工作局面,其中有的还由后进变成先进。
2、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初步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各地在整顿后进村时,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帮助后进村寻找经济发展路子的过程中,既扶持农户经营,又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抓短平快项目,又注重抓好能长远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并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实行部门对口帮扶、富裕村带贫困村等措施,发展经济,有些已初见成效。
3、解决了一批影响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紧迫问题特别是在清理财务、整顿社会治安秩序、治山治水、通电修路、扶贫济困等方面,办了许多实事,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群众的好评。
(三)按照“五个好”的目标推动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各地在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同时,根据各类党支部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创建小康村,引导先进党支部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二是激励和帮助处于中间状态的村党支部赶先进,上水平;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各地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广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关于按照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村规民约,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与此同时,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也有所改善和加强。
(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有了较大进步
各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按照中组部、中宣部的要求,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和干部。据统计,两年来,共培训乡村两级党员干部88.5万人,党员骨干1109.7万人。有些地方省、地、县、乡分级负责,一齐动手抓培训。培训中,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增强党员、干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五)乡镇党委的建设和整顿正在逐步展开
各地结合乡镇党委和政府换届工作,从三个方面有计划地开展整顿建设工作。
1、查、摸底、排队
有些省区组织了专门力量,对乡镇党委的现状进行专题调查。
2、制定规划,明确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有些省区以文件形式下发了乡镇党委建设意见,并明确要求,乡镇党委建设要着重解决少数班子作风建设不好、领导能力不强、工作水平不高、少数干部作风漂浮、以权谋私等问题。
3、着手整顿后进乡镇党委
经过两年来的整顿和建设,广大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一批后进村党支部有了明显变化,其自身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号召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和增强。在1996年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称赞。这也是对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工作的检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整顿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少数领导同志对抓好这项工作的认识和工作不到位。有的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抓党的建设是软指标,尚未摆正二者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跑项目、引资金和迎来送往上。有的对农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观风向,听风声,工作时紧时松。有的习惯于大轰大嗡,工作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还有一些人在经过两年整顿之后,产生松劲情绪、畏难情绪或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地方宣布整顿任务已经完成。摆出一副收摊架势等等。
第二,一些地方整顿工作质量不高。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党支部整顿工作大体是“四四二”,就是说,有40的村党支部经过整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变化比较大,党支部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有40的村党支部经过整顿解决了问题,也有新变化,但党支部班子还比较软弱,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遇到新的矛盾,仍然束手无策;20的村,虽经整顿,但总是解决得不好或者还没有真正解决。有的分类排队时未做深入的调查分析,片面地把一些能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班子就作为好班子;还有的没有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只重视找路子,上项目,忽视班子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现在真正能达到“五个好”的只是极少数。
第三,相当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
第三篇: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2007-12-15 23:50: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2)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样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贫困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更需要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四届中全会决定,要用3年时间把处于软弱和涣散状态的农村党支部分批地整顿好,建设好.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1994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会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为此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个好领导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经营机制,一套好管理制度,并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就3年
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在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之后,对如何抓落实也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1994年底,有关部门组成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农业部、共青团、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参加了联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也是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1995年10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做了主要报告。1996年3月1日,中央组织部又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电话会议,请全国2000多名县委书记到分会场听会。在电话会议上,张全景同志再次强调”三年看头年,二年是关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落实落实
再落实。
为了具体了解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央组织部于1995年和1996年派出6个蹲点调查组驻村,及时了解和反馈情况。下一步还将派出3个调查组,重点调查贫困地区如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此同时,中组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织10省区交叉检查,举办县(市)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讨班。1996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题为《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告,陈俊生同志就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基层组织建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山同志就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讲话,张全景同志做了题为《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向前进》的总结讲话。
这次会议主要是正确估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研究、部署如何善始善终地完成3年整顿任务,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两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路数一年比一年清楚,工作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各部门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办好农村的事情。
而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为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发展经济、科教兴农、扶贫开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工作中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各地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突出整顿后进,又兼顾全面推进。各地党委相继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7.7万个。据统计,全国有99.7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坚持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地还制定和实行了部门包村责任制,1995和1996两年,全国共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篇: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甘州区长安乡洪信小学 李玉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
一、集思广益。有一个专家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同了,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相互交流,就有两个观点,甚至产生更新的观点”。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另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没有绝对的权威、专家,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深,有的人对另一个问题研究得透,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1+1>2”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传统的“单兵作战、封闭保守”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集体备课时,能放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另外通过任务分解,共同协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缩短差距。现如今同年级的平行班级较多,竞争比较激烈,家长对子女和教师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这无疑给教师带来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可以统一教学进度、作业、甚至例习题,这样,考试内容要么都讲过,要么都没有讲过,班与班间的差距就小了,也能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增进友谊。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相互间交流少,加之竞争激烈,长期以往,容易形成“老死不相往来”同行关系。集体备课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坐下来一起谈谈,相互交流思想,容易形成和谐竞争的教研环境。
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养和定位问题。作为教师,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特别是工作态度等等各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他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也大不一样,认为集体备课有也可无也可,甚至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认识不够,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再加之自己狭隘的个人主义,换句话说,就是自私。他们忽视集体备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对集体备课持消极态度,每天就只管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事实上这样的教师什么也没有做好,更谈不上什么专业化成长。
第五篇: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 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是将产业投资基金与创业投资基金混淆,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就 是投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没有看到在中国特色下产业投资基 金也包括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设施基金和从事企业重组包括国有企业 重组的企业重组基金,以及一些新型的产业基金形式。误区之二是把产业投 资基金当做无风险品种诸如国债来投资,以为可以保本,不了解产业投资的 风险性。误区之三是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认识只停留在其融资功能上,不了解 产业投资基金是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工具,是具有产业特色或对产业有扶持 效应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目前缺乏专门的针对产业投资基金方面的法律法规,加之由于产业投资 基金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的权益纠葛,致使对其设立程序、治理结构、运作机 制、转让方式、监督管理以及违规制裁等难以及时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
3.产业投资基金发起和设立的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大多是由政府牵头发起设立的。一些基金的发起 人、经理人和托管人合而为一,违背了基本的信托原则。有的基金资金来源 于政府拨款,基金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不当干预,难以体现出市场 经济条件下应有的自动调节和适用功能,也难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他的目 标;另一方面.由于资产所有者的缺位和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基金的投 资收益甚微。
4.缺乏高素质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才
目前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是一项新生事物,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包括投资管理、金融工程、财务审计、国际律师等方面的人才紧缺,这是我 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投资基金的主体必然是从政府主管部门转向规 范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和相关的投资公司,这将进一步加大对基金管理人才的 需求.使我国基金管理人才紧缺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5.资金投向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大多数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其目的基本是为了 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投资基金对投资对象的选 择,也制约了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产业投资基金由地域型转化为行业型是产 业基金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