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时间:2019-05-15 02:5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第一篇: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谈起,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采购的特点及采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提出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再造企业采购流程,实施采购手段现代化、加强供应商管理策略,探寻中小企业采购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采购管理 采购流程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小企临着难以适应的问题。除了融资难的客观原因,更主要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采购方式落后是其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之一。采购是企业的成本核心,又是企业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当今采购不再是简单的物资购买活动,而应当上升为经营战略关系。企业采购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Right Supplier),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Right Qual),与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以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Right Quant),使得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优质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走出传统采购管理的认识误区,完善企业的采购管理体制、优化采购模式,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是中小企业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赖以生存,谋求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二、中小企业采购现状

在我国,中小企业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但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相对大企业来讲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采购管理环节,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库存水平居高不下,企业成本过高,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发现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提高采购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是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趋完善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中,公司管理当局越来越注重财务管理和财务运作的有效性,中小企业不像大型企业和连锁企业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常也缺乏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资本单薄,信誉度偏低,给中小企业采购带来了诸多风险。但中小企业依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和分散风险,降低采

购成本。笔者通过剖析中小企业采购现状,对中小企业采购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小企业采购风险控制策略。

(一)中小企业采购特点

现阶段,就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采购中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1、采购规模有限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采购规模普遍不大。据统计,多数中小企业,年采购规模主要集中在50—100万元和500—1000万元人民币。

2、价格敏感性强

中小型企业因其资金匮乏、企业生存也不太稳定,管理者对采购成本的控制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普遍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对采购物资价格非常敏感。

3、采购决定权力较为集中,流程简捷

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管理层次较少,在物资采购问题上多数采取集权控制,即通常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操控采购决定权,且采购计划时间多集中在年末岁首。中小企业采购流程随机而简捷,通

常是由业务部门先提出申请,采购人员填报年度或临时采购预算计划,报主管领导、公司领导审批后实施。

4、采购中体现出较强的个性化需求

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着行业、地域及管理水平上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采购物资的需求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单位都有不同的采购管理模式和不同的采购流程,在采购中一

般都要求实用性和灵活性。

5、采购信息渠道多样

中小企业获取采购信息的渠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多,不仅通过上门推销及媒体广告等传统方式了解采购产品信息,还通过网络、展会等渠道获取信息。目前,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获取采购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中小制造企业采购存在的问题

1.单次采购数量少、批次多

中小制造企业根据顾单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受企业规销售额、资金的限制,企业采购较为谨慎,采购方式比较零散,无法获得规模采购

带来的效益。

2.采购流程模式僵化,采购审批手续繁琐,采购监控难以到位

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采购流程特点是:(1)采购流程从订单开始,涉及供应、仓储、财务、质量检验和生产、销售、运输等各部门,将采购职能分割由不同部门完成,既缺乏系统筹划、又导致手续繁琐,工作效率低下。(2)各部门本位主义严重、站在各自的立场考虑问题,信息互不沟通,从而影响采购决策的正确性。(3)采购监控不到位,出现采购监控盲点,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责任不清、冲突频繁发生,影响企业工作效率。

3.采购缺乏计划性,采购工作比较被动

订单式生产方式使得企业对顾客需求缺少前瞻性,往往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采购经验编排采购计划。尤其当订货周期短、交货日期较为紧张时,采购部门处于销售部、生产部“上挤下压” 的尴尬境地,以致在采购价格、采购材料质量、采购材料交货日期等方面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缺乏优势,常常因为许多客观原因导致企业没有选择到合适的供应商。

4.采购成本较高

中小制造企业采购成本高有以下几个原因:(1)企业采购批次多、采购周期不固定、采购品种多样化,使企业难以享受到规模采购的优惠政策,提高了采购成本。(2)企业对于紧俏的原材料,往往采用提前采购、大量囤积的方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3)大量采购造成库存原材料增加,库存成本加大,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增加。

5.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不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

这方面的具体问题表现为:(1)采购人员缺乏对采购的深层次理解,把采购仅仅看做与供应商之间简单的“买”和“卖”的关系,只注重谈判、比价、压价,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扶持。(2)中小制造企业由于采购数量小、采购周期不稳定、采购资金缺乏,因而企业信誉偏低,对供应商缺乏吸引力。(3)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缺乏对供应商质量的考核和监督,导致企业面临采购风险,出现采购商品交货不及时、没有售后服务、产品数量和质量与采购合同不一致等问题。

6.采购人员素质低,采购手段落后

由于从业人员每天与金钱、物资打交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人从事采购工作,在用人问题上任人唯亲的现象较为普遍。

7.采购组织结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 缺乏采购控制产生混乱现象 中小企业采购组织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和职务分析体系,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这种混乱,使采购部门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中小企业总经理为降低成本经常越级指挥,使得采购主管夹在中间,权利不能正常行使。企业内部忽视激励机制,缺少绩效考核,凡事采取高压政策,导致采购人员没有积极性,人心涣散,人员流失。各部门之间扯皮,对采购部门支持不够,在采购信息的传递上存在拖延现象。

8.缺乏信息技术支撑,导致采购效率偏低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虽然很多企业利用了电子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但大多没有引进ERP管理系统进行高效的流程管理,采购信息管理基本处于半手工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采购效率。

三、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策略

(一)优化采购流程,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采购各环节的监控。

实现采购流程再造,利用现代技术达到信息共享,改变依靠家族成员来解决问题的状况,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制造企业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运用ERP技术,整合企业资源

ERP系统是对企业资源的整合,面对的是企业整个的业务流程。采购管理是企业ERP管理的一个环节,借助于ERP系统,企业采购部门可以与业务部门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实现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增强采购信息的透明度。

2.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实施ERP系统还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1)多数中小制造企业产品品种多、批量小、生产工序复杂,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2)不少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管理人员匮乏、管理不规范,基础数据不准确。(3)企业业务流程不清晰,部门间的职责不够明确,造成ERP系统无法完成指令,影响生产进度和供货期限。

3.努力创建零库存仓库,实行零库存采购

零库存采购是指企业实现零库存,将库存功能转移到供应商那里,达到企业降低库存成本的目的。零库存采购还能够及时发现物资供应中的废品,从而追索供应商,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显然,零库存是企业理想的采购模式,它对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行采购与仓储分离管理,强化物资管理

目前有些中小企业将采购和仓储职能合二为一,组成采购供应部,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简化工作程序,减少用工数量,但其弊端是采购与仓储保管员之间缺乏监控和制约。通过采购与仓储部门的分离,仓储部监控采购合同中规定的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到货时间、产品质量;采购部门根据产品入库数量、生产消耗数量等数据,计算出产品库存数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采购信息的透明度。(二)优化采购技术手段,降低采购成本。

1.开展电子商务采购

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利用互联网搜集采购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并将企业需要采购的原材料等信息发布到网上,实现招标采购,降低采购费用和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率。

2.实行联合、集中采购

通过联合众多厂家结成采购联盟,增强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实现规模采购,争取最优的采购价格。按货比三家或就近采购原则,与具备集中供货能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大量、集中采购,获得供应厂家的折让利益。

(三)改变用人观念,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合适的人员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即要做到人岗匹配。中小制造企业采购人员的选配同样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即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员工担任此项重要工作。此外,员工素质的提高与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和管理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产品知识、相关法规和电子商务及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从业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同时通过采购流程的规范化、采购信息的透明化、员工的绩效考核等管理手段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四)认真选择适合企业的供应商

中小企业应对需用物资按照物资自然属性、使用用途等标准进行科学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物资和对企业的重要程度、采购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将其划分为重点、次重点、一般等管理类别,并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对商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事前审核和监控。对于重点采购的物资,应严格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供应商的生产条件、设备状况、质量保证体系、财务指标、银行信誉、企业业绩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并采取科学评价体系,综合评估供应商的实力,选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优良、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立其名录,以降低采购风险。全面掌握公司所有供应商的情况,并对供应商进行相应的资质考评,应对所有供应商按重要性和一般性分别建立供应商档案。所谓重要性供应商,即在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配合能力、结算条件等方面均能达到公司接受标准,并与公司有持常性业务往来的供应商,而一般性供应商是指只有偶发性或临时性业务发生的供应商。当一般性的供应商因业务需要而进行持常性往来,且经考核符合公司重要性供应商标准后,应转为重要供应商进行档案管理。供应商的考核须由品质部、物控部、采购部及财务部联合进行。供应商档案应有编号、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结算条件、交货条款、品质评级、银行帐号等,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由专人负责管理,同时由财务部留存副本。原则上公司采购只选择重要供应商进行。如果供应商在供应材料过程中存在质量、交货能力、人为欺诈等问题,公司可考虑对其酌情处理,严重者终止其业务往来,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五)推行科学采购模式

1、推行准时制采购(JIT采购)管理模式

推广和实施准时制采购,可有效利用社会库存,降低本企业库存,甚至可实现本企业部分物资零库存的目标。这不仅可以极大提高采购工作效率,降低库存资金风险,而且可保证物资供应和企业需求同步

化运作。

2、实施标准化采购

采购产品和物料规格的标准化,为不同的产品项目或零件使用共同的设计、规格,或降低订制项目的数目,以规模经济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3、实施杠杆采购

中小企业应避免各自采购,造成组织内不同单位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相同零件却价格不同,但彼此并不知的情形,无故丧失节省采购成本的机会。应集中扩大采购量,增加议价空间。

4、加强内部管理

(1)中小企业通过对各环节控制,特别是对物资采购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质量验收等四个关键点的控制,强化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通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有效规范采购行为,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2)重要物资集中采购。集中采购是防止采购腐败、降低采购风险的有效手段。

通过集中采购,可以加大中小企业在市场进行价格、质量、服务谈判的筹码,充分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目标。

(3)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随着中小企业采购模式的不断进步,物资供应部门需要大量的既懂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又懂材料、设备等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加强对物资采购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采购风险。

5、加快物资采购的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应积极尝试应用电子商务和ERP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在企业内部应努力搭建集录入、操作、查询、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以实现基础数据一输百用,使各采购环节有机协调和配合起来。通过直观迅捷的网络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加强对采购过程中的监控,使采购做到程序化、透明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大大降低采购风险。

第二篇: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张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滨江学院花旗营校区

引言:

企业库存是保障企业销售的关键,一个合理的库存不仅能有效的节省企业的空间成本,还能在整体上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库存问题受到重视。现今企业库存遇到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众多企业关注和期待解决的焦点。

1. 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

1.1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库存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库存的管理和利用的情况怎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库存管理水平下,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的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库存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库存是企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存成本的降低潜力比其他市场营销环节要大的多。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来源”。

在企业中库存管理起到了5个作用:1.使企业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2.供求平衡3.使制造专业化成为可能4.预防需求和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5.在分配渠道的关键界面中起到缓冲作用。

1.2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库存是企业组织中存储各种物品和资源的总和,是企业在生产和物流渠道中各仓库储存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库存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库存能够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满足供求平衡。库存管理的宗旨和目标是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库存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库存控制。

保证企业运作顺利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生产需要的原材料的充足和及时供应,也就是说企业的库存资源不能匮乏,但是企业又不能大量积攒货物而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保证企业顺利运作的进行与库存占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少的矛盾突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对企业顺利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企业库存管理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的50%。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么有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者重视企业库存控制和管理是企业顺利运作的重要环节。

(1)物资储备过高,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企业流动资金过大。现在很多中小企业还是完全凭经验管理,所以企业一开始往往忽略库存管理,不在乎库存占用资金的多少,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缺乏科学的预测,也没有先进的库存数据分析系统,采购人员只能靠经验、订单和季节因素来确定企业的所需物资,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缺乏,造成企业自己资金周转速度明显降低,影响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2)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进程缓慢。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正常措施了解的不够。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库存控制的意识,忽略库存成本,缺乏成熟的专业库存管理软件,现有的信息系统的优势倍廉价的劳动力取代,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难以掌握先进管理技术和优化技术,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培训等。

(3)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的责任不明晰。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人员较少,管理部门互相兼职的较多,供产销的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监控。

(4)信息不能共享,企业自身库存控制失衡。信息不能共享,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又不及时,生产部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库存状况,因此对于生产的组织和计划就显得被动和盲目。(5)库存管理不规范,造成帐实不符,信息失真。部门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转库存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对帐,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库存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

2.2企业库存管理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1)导致库存管理问题的企业内部原因

a.企业的管理层对库存管理的本质的错误认识,使得企业的库存大量积压,消耗大量的成本,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库存也是一项“负债”,企业应尽量的以较低的库存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b.公司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企业的库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只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使得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企业的库存量低于市场的需求,而失去市场机会,或者造成库存的大量积压,造成流动资金的不足。

c.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库存的监管效率低下。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关于库存管理的规章制度,即是制定了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不能有效的运行,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库存管理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

d.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企业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的只是结构不合理,在库存的管理工作中只凭借主观经验,而不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库存进行定性和控制。

e.库存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库存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企业相关部门,企业内部仅仅建立了以统计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严重的时候会误导企业的采购和生产活动,造成库存的积压。

f.没有将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相结合。企业往往以库存静态管理为中心,忽略了库存管

理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仅只局限于库存满足生产或销售需要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或者原材料。

(2)导致库存管理问题的企业外部原因

a.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人民银行总行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致使各银行的的执行利率上升,加上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一些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便大量囤积原材料,使得库存爆满。

b.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近年来,我过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紧张,能源和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企业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库存量,避免物价变动产生的风险。

c.市场需求变动加快啊。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也会增加企业库存管理的难度,企业应销售的不佳,造成淘汰的成品和原材料的大量积压。3. 企业改进库存管理可以采取的措施

3.1全员参与库存管理

企业高层领导需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提高决策能力。还应该让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库存管理中,共享库存管理的信息,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企业要把库存管理的理念传达到每个员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库存管理。

3.2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使用合适的库存管理软件,建立企业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库存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效率。

3.3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企业可以让供应商和经销商参与到企业的库存管理中,通过与供应商、经销商的信息交流,想他们公布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由供应商和经销商根据企业的库存消耗需求来组织进货。这样,既可以降低库存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有。

3.4提高销售预测准确度

企业应该做好销售的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企业在进行销售预测时可以采取滚动的方式,不断的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销售进行修正,并让供应商和经销商参与其中,更加了解市场,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3.5使用风险分担模式

从成品比例、决策参与度、贡献大小等角度探讨库存所有权、库存管理权、库存成本以及库存风险的分担模式。

3.6强化信息管理

引入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库存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7优化企业生产的运作流程

在优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分析生产的流程中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能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进而消除无效的流程。在优化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对生产的流程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8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应该明确企业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库存的各个环节,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分明,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存货的发生。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库存盘点制度。4. 企业库存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现阶段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物流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水平的不管提高,现代化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JIT这一现代库存管理理念一定会成为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

JIT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甚至消除从原材料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的全过程中的存货,建立起平滑而有效的生产流程。

JIT的运用给企业带来其所未有的收益,节省库存资金的占用和仓储空间的占用,以及仓库保管人员的减少,提高库存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关键是消除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无价值的活动和耗费。结束语

库存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心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形势,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提高中小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加快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财务管理学》 刘玉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王炜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3] 《中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 《投入产出法论》 钟契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5] 《财务成本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 《产业结构变化对交通货运业发展影响分析》 刘艳娇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7] 《管理学原理》 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8] 《国际物流导论》 王德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第三篇: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原

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

一、现今金融环境: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以极快的速度已然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最直接最严重的冲击,然后向我国其他各个行业迅速蔓延。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内需”的方向。以此政策方向为导向,我国制造企业迎来希望的曙光。

中小型制造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不同,它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都较落后,对于应对风险、危机能力较弱。而不管是何种规模的制造企业,库存均占用了一部分的流动资金。很明显的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占流动资金比例大大超过大型制造企业,在现今金融环境下,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本文从分析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一、中小型制造企业特点:

(一)资金缺乏。

资金缺乏是制约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库存又占用企业过多的资金。

(二)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落后。

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因为资金缺乏,生产管理水平不可能像大型企业规范且科学化,不可能普及信息化的管理,大部分管理者依靠经验进行日常管理与公司决策。

(三)企业生产多按单制造,但不排除产成品库存

中小型制造企业因为企业规模、生存环境的限制,不能抵抗较大的风险,为了防范风险,他们不可能自主地预测市场,大量生产,而是依据市场订单,有确定性的进行生产。但是仍有部分企业为持续生产,保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以备不时之需。而储存存货必然会发生储存成本以及存货的保管费用。并且企业保存存货的多少和储存成本与保管费用成正比,也就是存货的数量越多,发生存货的储存成本和保管费用就越高。

(四)产品结构较简单,科技含量不高。

中小型制造企业不若大型制造企业,或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企业,他们采购产品原材料,自行组装或修改制造,产品品种结构不太复杂,BOM表层次不太深,一般为3~5层。(中小制造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研究)

(五)信息化程度低。

据《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了解不够。虽然有高达调研数量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的企业应用了ERP。由于信息化程度低,多数中小制造企业经常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库存管理者要及时完整地了解信息十分困难。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现状:

传统中小制造企业陷入的僵局是,因为资金限制不能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到目前为止,中小制造企业的库存控制依然是由经验来判断;库存 材料的摆放靠手工操作,没有详细具体的分类布局。计算机的推行只局限在理论层次,它的使用仅仅是用于文字和账务报表的处理,并没有充分利用软件,使用信息化来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决策程序。

(一)库存管理方式过于随意

从库存物资的分类,堆放到后期的库存控制随意性太强,没有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进行分类,定点或定量采购,全凭经验处理。企业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是一间空房大致分类堆放原材料,对所有存货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方式,没有对重点存货进行重点管理,即使采用ABC分类法,也只是按照大概值,没有详细合理的分类。对于何时补货,补多少货更是依靠经验,一般而言,企业都停留在宁可多存绝不缺失的状态,即设置较高的安全库存。

(二)企业库存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原料库存数量随意,没有具体的规范来确定库存比例与具体不同材料的库存数量。因为随性的设置库存,不仅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也使企业日常生产制造得不到保证。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鉴于管理水平限制,不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几乎为空白,最多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报表的处理;即使由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得重要性,也是在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只注重管理与生产系统基础信息的收集,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仍然较低;而对于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许多系统只收集与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而对于外部信息中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的有效搜索、整理、开发和利用的手段、方法和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2.3.1不能动态反映实时库存和消耗,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对于同一种材料的多次入库和多次领用,是很难计算实时库存的,即使材料入库和材料领用是采用集中记账方式,但又为材料的采购查询和消耗查询带来困难,因此手工记账方法根本难以提供材料的及时库存和消耗情况。同时,由于企业的原材料和配件的消耗是一项经常性事物,材料库存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数量不均,而且每天还会消耗大量的原料和配件,用手工的方式处理大量的出入库清单,还要及时核对实物,管理效率非常低下。许多企业经常由于原材料库存数目不清造成采购不及时或过量采购,从而引发缺货损失或库存积压问题。2.3.2信息不能共享。

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又不及时,生产部

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库存状况,因此对于生产的组织和计划就显得被动和盲目:采购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原材料的消耗和库存,无法把握和控制原材料采购的进度和时机:财务部门就无法真正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无法了解库存积压情况、缺货情况、现有生产情况等方面的准确信息,企业就无法下达有效的生产计划。同时,由于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存货信息不能共享,使得整个供应链运行不畅。

(四)库存控制缺乏监督。

货稽核只能通过实物盘点,目前财务只是核算各类存货的总账,明细分类账由仓库建立,原材料仓库、在产品仓库和产成品仓库分散,没有集中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台账。财务部门通常不参与存货盘点工作,账实是否相符无法确定。(谈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

三、现状分析与改进。

(一)企业管理结构改变,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可参考 中小制造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研究)

3.1.1企业管理层相关理念的改变是企业库存管理理念转变的基础。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目标、内容和方法影响库存控制的程度。现代企业的库存控制,已经向以过程控制为目的的库存控制转变,而基于过程控制的库存控制将是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工作流技术、物流技术的集成:即通过库存控制管理的改变带动企业所有技术的革新,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组织行为产生影响,再次作用于企业库存,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库存。3.1.2企业库存管理机构精简,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改变了原来层级组织结构中的企业上下级组织和领导者之间的纵向联系方式,平级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方式以及组织体与外部各方面的联系方式等,此种组织结构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降低管理费用,扩大管理幅度。

中小企业对于库存的管理机构一直界限不明,每个部门都能沾上边,每个部门又可以不全权负责,没有确定的管理部门接管。这对库存管理十分不利,不能明确责任。因此企业应该设置库存管理机构。库存管理机构应该具有以下职责:负责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控制策略、负责物料的采购、运输、保管和配送以及供应商管理等。为符合中小企业的实情,精简人员,压缩职能机构,故采用上述的扁平化结构。

上述结构简单明了,值得注意的是综合组长的职能,分管专用工,司机,但如果有企业把物流外包,综合组长的职能转化为与外包物流公司的沟通与协商。

(二)明确企业库存结构。

合理的库存结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库存管理中应保持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的适当比例;二是在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中应使各种物料或产品保持一定比例。当供应商的供货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及时供应本企业生产计划进度所需时,原材料库存可以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产成品库存则可以在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了发挥库存的作用,又使库存的弊端降到最小,要把各类库存控制在合理的数量上。由于绝大部分制造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合理的库存结构是:原材料> 在制品> 产 成品。制造过程并非单一物料或者不同物料以随意比例的投入,而是不同物料以严格比例的输入,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物料或者其比例未达到要求,就不能顺利完成生产过程。所以,保持库存结构的合理化也是库存控制重要内容之一。(制造企业库存多因素分类矩阵管理策略研究)

(三)库存的分类处理(谈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3.1 运用MRP理论制定物料需求计划

MRP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个信息系统;既是一种库存控制方法,也是一种时间进度安排方法。它的原理是把各种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然后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或客户订单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在产品生产进度计划基础上,结合产品物料清单和库存状况,利用计算机算出其原料的相关需求量,由成品的交货期算出各零部件和原料的生产进度日程和采购日程,进而生出物流需求计划。

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因为家底弱,利润薄,大都采取周期的订单生产模式,围绕销售合同来组织生产,可以通过MRP系统来进行管理。3.2基于ABC分类的管理准则

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可以分成原材料仓库、半成品仓库和产成品仓库。对于小型企业来讲,可以在仓库中分区域分别存放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仓库中的存货由于品种繁多,可以按其重要程度,采用ABC分类法,将其分成A、B、C三类。看管好A类物资就等于管好了70%左右消耗金额的库存,因此企业应尽量降低他们的消耗量,而且要在保证供给的条件下尽量降低他们的库存额,减少占用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对这部分存货应严格执行盘点制度。C类存货与A类存货相反,品种多,而消耗金额却很少,对这部分存货不需投入过多的管理力量,可以采用批量采购的方法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安全库存量,以备不时之需。B类存货介于A类和C类之间,可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或者 中小企业库存控制分析研究)

(四)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畅通的信息流。

鉴于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有限,可根据自身业务流程分散购买各种管理软件中的功能模块,如先购买ERP或用友U8等软件中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建立起企业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提高存货的管理效率。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共享,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整个产业链上的存货,如果没有企业间的信息共享,那么只是把存货从一个产业层面转移到另一个产业层面,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

(五)企业重视库存管理,建立健全的库存管理制度,加强库存控制监督,强调全员参加(谈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

首先,应将库存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使企业管理层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重视存货的控制、分析和管理;其次,建立健全的库存管理制度,特别是塑造有助于制度执行的组织文化,企业要倡导和营造一种适合生产方式和企业自身特点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被员工自觉接受。再者,应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员工的培训既是优化库存管理的突破,又是库存管理自始至终的工作内容。库存管理是由存货管理人员执行的,其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库存管理必须从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入手,具体包括对采购人员、保管员、销售人员、市场调查人员、核算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法并强化执行意识,降低库存损耗;再次,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进行库存管理改革,将降低库存损耗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植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六)国家颁布相应援助政策,为中小企业提高库存管理提供绿色通道。从软技术到硬技能方面,国家可以提供援助,如组织人力研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库存管理软件并提供援助资金等。

中小企业库存控制分析研究

第四篇: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策略研究

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策略研究

本文对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及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ERP实施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议。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工具,不仅大型企业需要,中小型企业同样需要。中小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经营中比大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动态性。为了能够灵活快捷地满足客户的动态需求,中小制造企业必须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灵活的计划和管理。随着ERP产品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尝试引入ERP,走信息化发展道路。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比率和成功率依然还很低。中小制造企业实施ERP必要性

剖析一个企业的管理业务可以发现,企业由不同职能(业务)部门或组织组成,同时不同职能(业务)部门或组织由一个个岗位组成,而各个岗位通过业务联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复杂的整体,通过决策层、管理层、业务操作层的协调工作,来达成企业的目标。如销售业务就是销售员报价、业务员处理订单、生产安排生产、仓库发货、财务结算收款协调在一起。而各个岗位之间的协同能力,决定了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所以让企业的每个岗位协调发展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ERP的导入大大地推进了这样的进程。明确规范每个岗位的职责(业务处理):凭什么处理;怎么处理;提供怎样的结果。三个方面是每个岗位需要考虑,通过ERP系统将岗位联系起来,形成了企业中有形系统(每个岗位)与无形系统(岗位间的衔接)的统一,带动企业往前推进。企业借助ERP系统,可以围绕图1的几个方面来改善、提升企业的管理应用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图1 ERP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问题分析

2.1 对实施ERP的目标及认识不够

很多中小企业错误地认为ERP实施是一项简单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有的甚至认为就是普通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或者单个信息管理软件;有的认为实施ERP可以解决企业管理里所有的困难,上了ERP系统,企业一定就能管理高效率,低成本了。这种对ERP实施的片面认识对项目的成功进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ERP项目不只是计算机项目,更是一项管理工程,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

2.2 信息化人才缺乏

对ERP的实施与应用需要掌握一定计算机信息管理、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由于目前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专业之间存在较大专业壁垒,因而刚进入企业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存在专业侧重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培训及实践应用后,才能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真正有用人才。因此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大量的企业信息化人才。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实施ERP的进程及后期的实际应用。

2.3 数据准备工作不完善

ERP系统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加以保证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特别是存在企业的基础数据不准确、业务流程、管理模块不清晰等问题。如库存数据不准确,产品结构(BoM)变化频繁,基础数据编码不规范,加工工艺路线设计变更随意。由于ERP最终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输入的是垃圾,出来的也肯定是垃圾”是任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客观规律,如果前期数据准备存在问题,都会给后期ERP的实施和应用都将会带来很大影响,有时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4 管理基础薄弱

ERP应用及控制流程会涉及到采购、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设备、销售等企业管理的多个部门,ERP强调信息的高度集成化和数据的共享性,因此ERP系统要求各职能(业务)部门既分工明确,又要求能共同合作,从而达到信息的畅通又能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但由于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存在管理流程较混乱,部门划分模糊等管理基础薄弱问题。因而这些管理基础薄弱问题也给中小制造企业成功上线ERP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3 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策略

3.1 慎重选择实施ERP的时机

企业在决定实施ERP之前,需要作详细的调研,了解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的条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上是否统一,员工能否理解ERP的管理思想及是否习惯和熟练操作计算机,公司是否具备上线的软硬件条件,资金预算是否充足;公司业务是否相对稳定,公司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公司组织机构业务流程是否相对稳定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综合调研及进行可行性分析。

3.2 做好ERP选型工作

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讲,在进行ERP选型时可以首先选择行业细分。专业性强的ERP产品,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特点研究和针对性。其产品的模块设计、流程设计及管理要求,都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再加上行业的实际导入经验,对遇到问题能游刃有余。由于中小制造企业其信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业务管理流程欠缺规范,选择行业性强的ERP产品有利于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根据行业细分,选定一定ERP产品供应商,对供应商提供的ERP项目解决方案进行综合评判。ERP项目组可以根据一定评价手段对ERP产品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ERP系统。下表为笔者归纳的ERP项目解决方案选择(选型)指标,可以作为选型参考。(注:从lO个方面来综合评估。权重:该指标在ERP项目中的关注重要程度.在O一10分间评定。解决方案分值:解决方案在这个方面的满足程度,在0~100分之间评定。评估值:一权重值×分值。总分:是10个指标评估值的累加。)表一

ERP项目解决方案选择(选型)指标综合分析

3.3 认真做好需求调研分析

ERP项目的需求调研分析是事实ERP的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在需求调研分析过程中,需要甲方(企业方)和乙方(ERP实施方)共同参与完成。甲方必须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既要考虑当前需求.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这要从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找到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哪些无效或低效的环节,明确企业的规模、生产类型以及希望ERP系统解决哪些问题,从而为ERP系统的选型提供依据。乙方要根据对甲方的调研需求分析,结合ERP产品的功能、业务流程应用等特点,与甲方的需求进行吻合配比,达成共识。

3.4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策略

由于中小制造企业处于成长型阶段,管理基础较薄弱,因此在实施ERP时,不适宜大而全的方式。项目范围太宽,时间太长,不仅给企业投人资金带来很大压力,也会给项目实施成员没有及时看到应用效果而丧失信心,给整个进程带来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实行“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实施策略。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实施前期任务的规划、实施目标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的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是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有策略、有步骤、有重点地将企业核心的、迫切需求的业务系统,分模块分步骤的实施上线。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分步解决”的原则,稳妥实施,保证实施的成功率。中小制造企业在实施与应用ERP时,可以首先以实施财务部门为主,接下来实施库存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计划等,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其他很多部门也会逐步需要信息化管理,如产品研发(PD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人力资源管理(HR系统),随着不同信息化部门的应用,信息集成度将会越高,这也就要求数据共享性的程度更高。因此在进行ERP实施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现有实际情况,科学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状态和对信息化的需求状态,进行流程实施的优化。

3.5 加强数据管理

实施ERP并保证实施后的业务能得到准确反映必须做好各类数据准备,而信息的流动来源于数据的集中和统一管理,没有准确的数据,就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ERP实施过程中,前期的数据准备是保证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另一方面,在收集现阶段的基础数据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内部控制责任制度,做到每个数据责任到人,每个责任人相关监督,并形成明确的制度。

3.6 有效的信息化培调

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需要既懂技术、工艺,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ERP实施及应用的全过程中,需要积极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与完善。

对于ERP实施与应用人才的培训,不仅仅是单纯系统操作的培训,应从项目的实施开始到后期,分阶段、分内容、分人员、分管理层次地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培训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培训是在项目启动初期进行ERP理念培训,面向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业务骨干;

第二步培训是操作培训,在ERP系统安装调试时期开展,面向企业各个应用环节的操作人员,由于ERP的操作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分部门、分岗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结合上机操作,详细介绍相关窗口、功能按钮、字段含义、报表内容等;

最后,在实施完成后,对于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持续跟进,企业发展对于信息化的新的需求以及ERP系统的二次开发完善,企业业务的变化等,这些都要求企业信息化人才适时调整ERP的应用流程,保证功能的实现。

3.7 有效的管理沟通

在ERP实施过程中,甲方(企业需求方)与乙方(ERP实施方)双方的有效沟通往往也是ERP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比如在需求调研期间,乙方需要尽可能全面、深入、真实的了解甲方的组织管理结构、业务流程、产品信息等,这些都需要与甲方的深入沟通及交换意见;在确定实施的方案过程中,乙方也需要将ERP实施的规划完整的展现给甲方,保证甲方能真实理解其规划方案;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沟通,使双方信息能很好的传递,这样才能减少后续实施过程中的误会或大的调整。4 结语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实施ERP,对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ERP起步较晚,管理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成功实施与应用ERP还需企业、ERP软件服务厂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五篇:企业车辆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车辆管理业已成为构建企业新秩序的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车辆管理才能保证车辆安全运行,才能使车辆运营井然有序?本文将从对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国有企业车辆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车辆管理是对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包括企业车辆管理和政府机关公务车管理等。为了使企业车辆管理统一合理化,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种车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更有效的控制车辆使用,最真实的反应车辆的实际情况,最大可能的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企业车辆管理问题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就企业车辆管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该问题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车辆管理;节约成本;管理对策

车辆管理工作是后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如何节约资源、降低车辆使用成本的问题上,遇到很多困难,成为一项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企业单位公务用车由原来的数量少、档次低逐步向数量多、性能好、高档次发展,其车辆费用也逐步增大。而企业车辆不断增加的同时伴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企业在车辆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愈加凸显,每年企业单位用车的更新、维修、保险、燃料等支出都相当庞大。往往是预算给单位核定的车辆定额经费,难以满足企业用车的实际费用,形成较大的缺口。一些单位控制经费不严,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挤占、挪用其他经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其他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费用支出。

如何做出富有成效、富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车辆管理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呢?这是现代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企业车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车私用

公车私用时下嫣然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无论是政府单位还是公司企业,公车私用已成诟病,公车改革在“两会”期间再度被摊上桌面引起热议。公车改革怎么改,想法很丰富,试点有很多,广州市拟实行“有偿公车私用”,并且相关部门乐观表示该措施有望在今年6月份开始启用。不得不说,广州市政府苦心孤诣的尝试很大胆,但是有偿公车私用真的可行么?

有偿公车私用,困难重重,这到底会是公车改革的进步还是政府在向公车乱用现象妥协,是否能实现广州政府的善意初衷,是否真的可行,至少目前我们只能期待广州市民的答案。

(二)汽车用油量异常

汽车用油量严重超过实际用油量致使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领导者的一个大难题,以往是以员工的个人素质与职业道德来自我约束的,但是在巨大利益的诱使之下不少司机铤而走险,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公司益,特别是近年来油价不断上涨,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利润亏损!

(三)消极怠工

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站点晚点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之久给市民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司机给出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不至是公交司机,其他企业的司机消极怠工的现象也非常的严重,给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的工作效率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四)瞒报过路费

不少司机为了一己之利,通过非法途径弄来过路费发票,以此向公司报销,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五)不管安全违章行车

有些司机不管自身的安全、车辆的损耗和公司车辆罚单而违章驾驶,比如超速行驶、闯红灯等等,这种做法不仅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也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六)车辆的寿命周期缩短

随着企业对车辆保障要求的提高,保障范围与动用频度不断增大,车辆使用中的随意性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后勤类车辆,由于对车辆使用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车辆使用状态难以掌握,加之登记统计工作不落实,致使行驶里程消耗无法控制,车公里超耗严重。在车辆全寿命使用过程中,许多管理法规的制定都与车辆行驶里程有关,如车辆退役、报废标准,车辆安全工作评价,车辆驾驶员技术等级评定等。一般车辆使用在10年退役,因车辆管理、维修维护、不能有效进行监督控制,导致车辆行驶5-7年就报废了,寿命周期缩短导致车辆提前退役。据调查,目前各军事院校的装备通用车

(七)车辆的寿命周期费用大幅提高

车辆装备维修管理费是用于车辆装备维护、修理及维修器材、设备购置等相关保障活动的经费。由于车辆管理不善、监督不利、承修单位使用非正厂配件、驾驶员技术培训走过场:会开车不会排除车辆故障等原因,致使车辆周期费用大幅度提高。

(八)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缩短

由于车辆管理水平,承修单位维修责任心,在维修过程中承修单位维修技术水平、使用非正厂的配件,导致车辆故障不断。车辆使用过程中,技术保障的实施时机均是以车辆行驶里程为依据,如车辆各级保养,车辆大修、中修和小修,车辆器材供应,车辆储备里程的确定等,都把行驶里程作为主要参数,可见车辆

若无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将使管理决策失去依据,所以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缩短。

四、对企业车辆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前文所述企业车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对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管理观念陈旧,有待更新

企业车辆管理既要抓驾驶员管理,更要抓在职人员的工作管理,同时又要确保动态面上的车辆管理,形成全员额、全时制、全方位的科学管理体系。但是,目前部分企业仍然把车辆管理限于行政管理,甚至行政事务管理,认为做好管理工作就是为了不出事,消极保安全,把管理局限在低层次上。

(二)缺乏对驾驶人员有效的监管机制,管理计划落实不到位

有了好的组织和领导,目标和计划也不一定能落实的好。无论什么人,如果只给他下达计划、布置任务、给他奖励,而对他放纵不管,没有检查、监督和控制,迟早会出事。管理中可以有不信任的控制,但绝不能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企业车辆管理更是如此。

(三)缺乏对驾驶人员进行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的方法 当前企业车辆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是一种导向,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也是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车辆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派车谁负责、谁用车谁负责、谁带车谁负责、谁开车谁负责”的原则,把车辆驾驶员的评估指标细化到具体人身上,形成车辆管理每项工作有人抓、每个环节有人管的有效管理机制。

(四)缺乏对驾驶人员的多样、合理、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手段,模式单一 企业车辆管理要实现由“经验型”的单一管理模式向“科技型”、“制度型”、“精细型”的多样管理模式转变,加大管理评价的“量化”成分,依据车辆管理条例,结合本单位实际,采用多样的评价与激励措施。

五、企业车辆管理问题对策——微观层面

为使公司车辆管理统一合理化,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种车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更有效的控制车辆使用,最真实的反映车辆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发挥最

以确保车辆安全、良好的运行状况以及保养和维修的及时、经济、可靠,我们需要以下对策:

(一)制度层面上

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行之有效的企业车辆管理制度;如从车辆采购到车辆使用过程中的车辆使用申请使用、车辆出货清单要做出有效管理。车辆的维修保养要定点按规定进行保养维修,车辆违反交通规则的责任由司机本人承担等等,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来解决企业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技术层面上

在所有企业车辆上安装GPS车辆管理系统进而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GPS车辆管理系统可实现对车辆的实时跟踪企业车辆管理车可实时定位跟踪某辆车,同时还可以针对那些无法实时对车辆监控的管理者可利用GPS管理系统的历史轨迹回放功能来查看车辆的位置等相关信息也可查看车辆的当日当月的行驶里程等等,也可以测量车辆油耗、水泥车的卸料装料。对于有需要对车内的状况进行监控的也可以装载摄像头。安装GPS车辆管理系统是从技术层面上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车辆GPS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风险控制、降低企业车辆运行成本、控制车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道路运输管理部已下发通知要求2011年8月1日开始新出厂得;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车辆必须在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的GPS终端,未安装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不予上车辆产品公告!可见国家已经着手推广此类产品在车辆管理方面的运用了!

(三)出车管理

车辆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共有和单位单独配备的车辆状况和驾驶员的配备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熟知每一辆车的载重和载客数量、车辆的使用寿命以及存在问题,驾驶员的相应资质,是休息、外出公干还是待岗。车辆需求单位需提前一周向车辆管理部门提出车辆需求申请,车辆管理部门需在每周日对各单位提交的车辆需求申请进行复核和批复,同时安排驾驶员,对于不予批转的项目须载明不予批复的理由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单位,对于核实批复的,要形成文件在企业重要的宣传窗口进行张贴公布。各单位门卫根据收到的文件对车辆进行放行。对于临时出现的用车,车辆管理部门也需要进行登记备案,详细说明出车原因、出车以通知的形式下发给各单位。对于出车当天出现雨雾等存在潜在危险天气状况的,车辆管理部门须对车辆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出车。

(四)车辆维修

车辆管理部门除对车辆进行调配管理外,还要做好车辆检修工作,主要包括安全检测和性能检测,做好小检修和大检修、内部检修和外部检修的合理搭配。每辆车出车前,驾驶员须按照机动车辆一般安全技术要求对驾驶车辆进行统一检查,例如检查发动机、电路、ABS 等,交回车辆后需要对车辆进行复查。车辆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单位每年的车辆需求旺淡季排定相应的车辆大检修的日程,从根本上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动力性。此外,车辆管理部门还需要结合每辆车的性能,根据行驶里程等因素,对车辆进行适当保养。

(五)车辆闭环管理

车辆闭环管理主要是对用车过程的综合化管理,涉及出车前的安全晨会、出车检查、行车自查、回场检验等环节。

1.安全晨会

坚持每日出车前的安全晨会制度,主要包括对当天的天气状况、驾驶员驾车心态、气区道路情况、行车车速、行车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叮嘱,保证了驾驶员的每日行车安全。

2.出车检查

每日出车前驾驶员对车辆的外观、仪表、电路、机油、刹车、轮胎气压、安全设施、冷却系统等零部件进行详细检查,填写“三查卡”,确保车况完好。

3.行车自查

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对车辆行驶中的声音、油压、转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各指示灯、底盘等部位进行自查并详细填写“三查卡”,杜绝车辆带病行使。

4.回场检验

车辆回场后驾驶员和车辆检验员对车容车貌、车况、安全附件、记录填写等进行检查,对未回厂的车辆进行电话联系,及时掌握车辆状况。车辆回场检验后,驾驶员按“一车一位”将车辆定点停放并交车钥匙。

驾驶员考核培训

车辆管理部门要严格驾驶员的招聘和考核,并针对这两个环节形成专门的制度或文件。在驾驶员招聘环节,除对驾驶员的驾证、驾龄、不良记录进行审查之外,还要重视路考,将路考纳入驾驶员招聘的必备环节,同时兼顾考察驾驶员反应的灵敏程度,职业道德等。对于驾驶员的考核,最有效的方法是设定薪酬等级制度,薪酬等级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测评成绩决定,形成自测、民主测评、领导测评三者相结合的良性测评机制。此外,还需要重视对驾驶员的阶段性考核,要具体到周、到月、到季,并对每一个时间段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形成奖惩制度,使考核透明化。例如可以进行驾驶员技术比武,对于优胜者采取物质奖励,让驾驶员在比武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并能取长补短,同时在驾驶员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七)跟踪车辆行驶状况

车辆的行驶过程是车辆安全最难监控的环节。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车辆管理部门都已经开始借助汽车定位系统对车辆行驶状况进行监控。通过汽车定位系统,车辆管理部门可以随时获取车辆现在位置和相应的行驶数据信息,例如行驶速度、行驶轨迹等。如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也可以通过汽车定位系统的报警功能向车辆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或者请求援助。

(八)司乘监督

单纯依靠汽车定位系统对车辆行驶安全进行监控显然是不够。确保行驶安全,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司乘监督的双向制约和管理模式,形成人员内部的自觉机制。

司乘监督顾名思义就是驾驶员与乘客,车管部门与用车部门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车辆行驶安全的责任主体,是将车辆管理部门一元化管理向全员负责转变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替代车辆管理部门完成了对驾驶员相关行为的监督,更提高了全员自觉遵守安全法规的积极性。在司乘监督功能中,要充分利用“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这一社会准则,将安全责任分级到人,除驾驶员外,要结合乘客的职务、工龄等因素,为乘客设定不同的监督责任。同时,确立第一责任人,主责出行的安全事务。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客需系好安全带,不能将头手伸出窗外,确保自身安全;车辆未停稳时不准上下车;不能和驾驶员随意搭话,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不能擅自要求驾驶员提高车速、改变车行路线;

客需要监督驾驶员的行为,有效避免单手扶方向盘、边打电话边开车、超速等情况。作为汽车行驶安全的核心人物,驾驶员除要遵守驾驶员的基本规章制度和企业特殊规定之外,还要做好对乘客的监督工作。对于不服从安全行为规定的乘客,驾驶员有权拒载,对于不合理的要求,驾驶员有权拒绝。

六、企业车辆管理问题对策——宏观层面

以上从微观方面就企业车辆管理问题给出了八点对策,在控制了企业车辆使用时间与用油量外,还控制了企业车辆的维修费用。但是企业用车除了人为的降低车辆行驶寿命,增加车辆维修费用外,企业在自然条件下用车,即使是使用了以上对策,由于车辆自然耗损,折旧产生的维修等费用还是一项成本所在,下面就从宏观层面分析如何降低企业车辆使用成本。

(一)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是将大型企业原有的以车辆为主的相关资产和所需车管、司修人员集中,成立股份制公司,用统一的经营管理制度来规范,实现资产和人员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但是,集中并不代表着在某个地域上的简单汇合,而是体现管理模式上的整齐划一,突出经营上的专业化思想。连锁经营是针对大型企业点多面广的特点,合理选定若干经营管理地点,满足各个部门的生产工作需要, 提供高效快捷的用车服务,同时连锁经营是降低企业成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有效方法,这样便于企业开展社会用车服务业务。各个连锁经营点执行公司统一的管理制度、服务收费标准,车辆、司机和经营业务由公司统一调配,避免车辆、人员闲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已有的网络资源将各连锁点连起来,实现各种信息交换的网络化。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将是公司各项业务成功开展,取得信誉和效益的基本技术保证。

(二)规模运作

规模运作有两层含义:一是车辆资产集中经营管理后,资产总额达千万甚至上亿,严格按照商业化要求运作,可以取得相当可观的规模效益。二是根据专业化开放经营的思想,公司股份制改造和经营业务应包括企业现有的汽车修理业务,使公司同时具有行、修能力,二者之间结合,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车辆的保养维修成本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公司汽车修理业务一定的保有量。这样可

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对现有车辆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后,可以获得诸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各种车辆和相关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大幅度减少企业成本开支,车辆资产集中管理,司修车管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成本在股份公司发生,供电企业支出的租车费用在合理的市价水平上,有效地控制相关成本费用的开支,杜绝浪费,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

3.建立股份制公司时,将现有的若干汽车修理企业纳入公司机构中,统一调配人员、设备,统一分配专修车型,提高专业化程度,这样既发挥企业的人员、技术、设备等各项优势,确保一定的修理业务,又可保证专业车辆修理质量,以加强各修理厂的市场实力,提高经济效益。

4.车辆、司机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考核标准,有利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5.有利于廉政建设。车辆使用方式统一为租赁使用,在财务管理上,取消各项原有的车辆费用支出,只发生租车费用,便于企业成本核算,同时增加公务用车的透明度。

由于大型企业的特殊性,成立股份制公司,对于车辆的经营管理要解决几个特殊问题: 1.成立重要办公用车管理部,解决企业高层领导的用车需要,以签订中长期用车租赁合同,同时每车配备专职司机,司机交纳工作风险抵押金,以保证工作质量。

2.成立生产用车管理部,主要负责供电企业各个生产部门提供生产用车服务,以中长期的车辆租赁合同为主,公司要预提一定数额的服务质量保证金,作为合同保证金。这类用车一般不配备专职司机,但要在各连锁点配备紧急生产周转用车。

3.成立专用生产用车管理部,主要负责提供价值较高,操作较复杂,单一生产部门使用频率较低的专用车辆的用车服务,以短期合同为主,配备专职司机。公司可以通过租赁经营、购并、资产置换等资本运营方式获得车辆资产和修理能力的补充扩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后,拓宽车辆更新渠道,实现自主更新。在业务范围上,可以增加培训、咨询、司机年检、二手车交易等与车辆相关的一系列的多种经营工作做贡献

七、总结

企业车辆管理是一个大课题。伴随着设立的分公司的增多和职能部门的细化,车辆管理将日趋复杂化。此外,国家节能减排等行政政策的出台也对企业的车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管理出要在制度上下功夫之外,更要与创新相结合,寻求新层面的突破。

管理者想要行之有效的管理好企业车辆必须将企业车辆管理的制度建设与运用GPS车辆管理系统相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承一个共同体缺少了哪一个都会致使企业在车辆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漏洞!

只有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员工和管理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企业用车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参考文献:

[1] 李清明.浅谈车辆管理工作的改革[A].2003全SARS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6).[2] 沈君,仇志娟.厂内机动车辆运输安全管理[J].林业劳动安全,2000(27).[3] 傅玉华.关于强化车辆技术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09).[4] 肖强.军队车辆安全管理研究.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舒学峰.抓住特点把握关键一不断提高车辆管理水平.军队车辆管理,2006.第2期:p.26-28.[6] 土泽民.浅论车辆管理改革.汽车管理,2004.第2期:p.48-49.[7] 陈鹏.英军汽车运输管理计划简介.军用汽车管理,2005.第6期.[8] 易家吴.把握四个环节强化车辆管理.汽车管理,2002.第2期:p.26-27.[9] 张双.加强军代系统机关车辆管理浅见.汽车运用,2002.第4期:p.20-21.[10]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 李明伟,莫生红.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客户盈利性分析[J].财会通讯,2007(10).[12] 傅建仁,李小平.奉化市关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J].经济丛刊,2008(4).[13] 管小牧.浅谈营运车辆技术管理的方法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2003,(03):123-125.[14] 王泽民.浅论车辆管理改革[J].理财杂志,2004,(12):114-116.[15] 信元昕.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势在必行[J].辽宁交通科技,1999,(03):145-149.[16] 邬英国,付敏.关于实施营运车辆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02,(10): 106-108.

下载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管理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完成原始积累、进行二次创业、欲实现更大飞跃的时候,往往陷入困境,其中企业文化的制约问题最为突出。随着......

    企业废旧物资管理处置问题与对策分析

    企业废旧物资管理处置问题与对策分析 废旧物资是指由于正常磨损,不能再继续使用,或由于技术落后,且无使用价值,或由于不可抗拒等因素造成物资的非正常毁损等原因形成的虽无......

    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加强预算......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采购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采购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本文围绕企业内......

    中小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随着信息化更多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物流这一行业也随之而越来越深入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然而,我国的物流......

    中小微型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中小微型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一、信息服务企业分析。至2013年8月底,本次初步调查企业88户,核实后主营业务符合信息服务类的企业确定为14户,其中信息传输业企业4户,分别是电信、移......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评价改进措施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评价改进措施分析 【摘 要】近几年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信用经济同样得到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的十分激烈。与此同时,各类因为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剖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龙国平原创 | 2009-03-20 09:51 | 投票 投票人 标签: 企业文化 对策 难题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还依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