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阅读答案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6分)
(4)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试题答案:
四、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AD(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B、E不得分)
【解析】B“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分析错误,原文中的“语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而是指绘画风格。两者不能并列,更不是递进关系。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而且没有看到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共性。
(2)
①从年轻时的“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感动”,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先生的成长过程。
②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追求圣洁、凝重,崇尚自然、融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开启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一方面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另一方面要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情怀,必须把二者融而为一。
②在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
③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
观点一:李可染先生属于“生而知之者”。
①拥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
②极富才华,作画极快,常有神来之笔;
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远的追求。
观点二:李可染先生属于“学而知之者”。
①好学而敏求,讲求悟道、循法;
②刻苦勤奋,注重细节,毫不懈怠;
③不泥古、媚俗、求奇,自成一格。
观点三:李可染先生属于“困而知之者”。
①把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岸与高华为己任;
③努力使自己的笔墨成为艺术的永恒和不朽。(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6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魂魄犹在江山图的阅读题答案
篇一:魂魄犹在江山图的阅读题答案
试题内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魂魄犹在江山图范曾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 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b.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 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 容、平和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 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6分)(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 容。(6分)(4)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 中的哪一类?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试题答案:
四、实用文本阅读(25分)(1)ad(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b、e不得分)【解析】b“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分析错误,原文中的“语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而是指绘画风格。两者不能并列,更不是递进关系。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而且没有看到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共性。(2)①从年轻时的“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感动”,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先生的成长过程。②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追求圣洁、凝重,崇尚自然、融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开启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一方面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另一方面要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情怀,必须把二者融而为一。②在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③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示例: 观点一:李可染先生属于“生而知之者”。①拥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 ②极富才华,作画极快,常有神来之笔; 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远的追求。观点二:李可染先生属于“学而知之者”。①好学而敏求,讲求悟道、循法; ②刻苦勤奋,注重细节,毫不懈怠; ③不泥古、媚俗、求奇,自成一格。观点三:李可染先生属于“困而知之者”。①把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岸与高华为己任; ③努力使自己的笔墨成为艺术的永恒和不朽。(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6分。
第三篇:千里江山图》解读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辗转流传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画作历经沧桑,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印迹。为了将国宝继续传承下去,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范曾演讲读后感
关于范曾在南开大学演讲的读后感
感激,敬畏,恻隐,知耻,是范老先生在南开大学演讲的主要内容。
范老先生的演讲,序言很长,全篇有很多学术性的语言,说实话,我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它,我的理解能力并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但是,我能看懂范老先生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对我们的要求,我读懂他希望我们做成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我的理解是,范老先生认为现在这个电子化的社会,并不一定就比古代先进。太多的电子产物,养成了我们的惰性。举个例子,在以前,手机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的时候,大家记住电话号码的方式,一般使用手写的电话本,这样,每次打电话之前,都要看一次,所以那时候,常用的号码大家常常能烂熟于心,比如父母的号码。我爸爸第一个手机号码,我现在都能流利的背出来。但是现在呢,有了手机,有了电话本的功能,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谁又能牢牢记住父母的电话呢?这就是一个‘惰性’的问题,也是一份‘孝心’的问题,有了手机,记号码很方便,大家手里都存着几十甚至好几百个号码,但是手机是会丢的,电话本却不会丢,我见过很多朋友丢了手机之后,都是懊恼丢了很多号码,而不是真正心疼那个手机。所以,电子化的产物,不一定就是科学方便的,就这一方面而言,我认为手机并没有比电话本方便到哪里去。
其次,范老先生希望我们可以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晓得时候就很喜欢看书,坐着看,躺着看,经常被父母训斥,怕我看书把眼睛看坏了。但是现在呢,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愿意正真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的呢?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我也没能禁得住诱惑,电脑实在太方便,可以上网,聊天,听音乐,看图片,看电影,玩游戏等等,正是有了这么多可以消遣的东西,所以现在人能静下心读书的越来越少了。我也并不认为电脑电话就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发明它当然有发明它的意义,他也确实帮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帮我们做了不少事。但是凡事都要有度,不能一味的依赖这些电子产品。我们的先人留下的一些精髓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去好好学习,好好研究的。
范老先生说了,这个时代来之不易,我们要心存感激。感激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这么一个美好的环境。很多人在抱怨生活,或无聊,或无趣,那是他们没有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乐趣。不说远的,就说我们父辈生活的年代吧,电脑,电视,电话,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我们现在拥有了这么多先进的设备,优越的生活环境,我们凭什么去抱怨生活无趣。我们应当知足,现在这个时代是很美好的,我们应当心存感激,我们应当知足与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正如古人云‘知足常乐’。
再说敬畏,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骄傲的活着,或许因为他家境优越,或许因为他有过人之常处。我相信,自信的生活态度是没有错的,但是自信过度,升华到自恋,骄傲,这就有问题了。人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你家境优越,你就能看到宇宙的边境了吗?你有过人之常处,你就能了解到宇宙的奥秘了吗?生命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即使穷极一生也无法找到其中之奥秘。正如范老所说‘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还很多’。
还有恻隐。什么叫恻隐,不是说今天灾区有难,你捐了几十块几百块甚至上千万就说明你是个善人了。现在很多的明星,商人,慈善家,在我们群众的眼中看来,就如小丑一样。发生了点什么捐了几个钱就到处作报道,开发布会,这是做秀,这是演给我们看,为了证明你是个好人,这不是真正的心存善念。我觉得返老说的很对,我们要在心理上主动去做,去做善事,去积极纳税,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是受到某种条约的束缚而被动的去做。还有范老所说的和谐,我认为和谐不是个人的,不是单一的,而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完美的。范老他可以毫不心虚地说,他从不迟到,并且,他答应的事,一定会做到。这是一个个人,为和谐社会所做的贡献,他做到了诚信。我很喜欢范老举得一个例子,就是说弘一大师讲课的那件事,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在细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儒士的气质,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的。
知耻。范老说,不知耻,是一种生命的低下状态。我很喜欢他说的‘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这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现象。孔子不是也说过‘不耻下问’么。不要再不必要的时候,在乎那么一点点的面子。当然,尊严是必须要有的。只是说在某些事情上,不知耻的人,能做的更好。
我觉得看了范老的这篇演讲,我大概能看出范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慈祥,和蔼,儒雅,知书达理。他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名著,古籍,经典,这让他的发言如滔滔江水之奔流,饱满并且有内涵。他随口举得例子,都是出自于某部经典,可见他这一生,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我不敢保证我能做到多好,但是看了他的演讲,我觉得我应该深刻的反思,反思作为大学生的我,应该如何处理,如何规划我今后的人生。至少我应该努力做到一个对社会心存感激,对宇宙心存敬畏,对世人心存恻隐,的儒雅之人。
许翔
环艺0801
0810514058
第五篇:摘编自范曾《中国画刍议》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首先所关注并强调的,乃是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这种统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反映论,而是主客观的彻底融合。然而,艺术的创造还不仅于此,中国画家进一步强调在物我一如的过程中“我”的重要性。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精论,意指“迁想”这种主观活动,乃具一种关系到艺术作品成败利钝的移情作用。无“迁想”则无“妙得”,“妙得”是至美尽善的追求,没有这种追求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中国的艺术家岂能陷自己于“心为形役”的蹇促不堪之境?他们要在包容万有的大化中凭虚御风,物我两忘,如苏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陆机《文赋》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足证诗人作赋、画家秉笔所藉者是九垓重霄的清逸之气。这是画家心灵、智慧、才情的升腾,惟其如此,中国画家才能超然物表,既能与花鸟同忧乐,又能以奴仆命风月,倾东海以为酒,一浇胸中块垒。至此,大自然已成诗人、画家手中之觥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飞羽游鳞,无非胸中忧乐所寄托,遂有杜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遂有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宋山河”之画。缘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迁想妙得的最后结果。在宣纸上留下一些痕迹,这痕迹显然是约略言之,得其仿佛,与心头所勃郁所蓄积者相去颇远,这是中国画家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来源于它语言的痛快淋漓,来源于假自然陶咏乎我的山川大神般的自信。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调剂。”这“兴奋”二字,质朴之中奥义在焉。中国画家不能似日本画家那样一枝一叶着意描,中国画家的兴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不能持续于苦役般的描画之中。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它近乎中国的汉诗,利于言情述怀,钝于状物描摹,东西方诗在其源头已分道扬镳,西方有史诗,而汉人只有诗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然屈原《离骚》则绝非有韵之《史记》。中国的诗虽可佐史,但不可当史看,中国画可写实但不可以形似求。中国画的线是超越了写实的,以形写神,要求线条之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具写意性,倾注画家意匠,使线有独立审美价值。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与中国人审美领域的拓展并行不悖。线的美学标准,在两千年历史进程中,已入高雅美奂之境。笔墨的含意则与线条相近,而且墨的地位从属于笔,这已是定论,笔可说是线的别称。中国画的线乃是天生玉质不假脂粉的美人,而墨分五色之说则更表明,在中国画家看来,墨的黑色包容了绚丽的自然。这种特有的认识,使中国画一直以水墨为大厦之栋梁,这与西方后期印象派之以色彩为雄殿之基础,南辕而北辙。必强自己所不能,无异于用短舍长。有人于水墨画上施以莫奈之色彩或雷诺阿之光影,恕我不敏,岂能苟同?(摘编自范曾《中国画刍议》)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以及超越一般反映论的主客观的彻底融合,是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共同关注和强调的。B.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的精论,其中“迁想”的意思也就是“移情”,离开了“迁想”这一前提,“妙得”便无从谈起。C.所谓画家秉笔所藉的清逸之气,正是画家心智才情的升腾,这是中国画家实现物我两忘,超然物表,抒发情感的必备条件。D.中国诗人所写、画家所绘之自然,都是其寄托忧乐的对象,但中国诗人、画家在缘物寄情时又能摆脱“心为形役”的困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源自中国语言的痛快淋漓。“中国语言”即为“汉语”,其独有的特点影响了中国画的风格。B.中国的诗歌虽然可以佐证历史,但不可以视其为历史,同样,中国画未尝不可写实,但形似不是中国画真正的追求。C.中国画的线超越了写实,追求写意,有其独立审美价值,随着两千年历史演进,中国画的线的美学标准已入高雅之境。D.中国画里的笔墨,其含义与线条相近,线的别称即为笔,其地位高于墨,在画家眼里,墨的黑色可包容绚丽的自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宣纸上所留的约略言之、得其仿佛的墨迹,与画家心中所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相比尚有很大距离,这是中国画家的一大憾事。B.中国画和汉诗的相似之处,在其长于言情述怀,不善于状物描摹,画家的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像日本画家那样着意细描。C.中国画线条的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倾注了画家的情意与匠心,其丰富的表现力随着画家审美领域的拓展而与时俱进,相得益彰。D.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与西方后期印象派有质的区别,如果像有些人在中国画中盲目融入色彩光影等西洋画元素,将会贻笑大方。参考答案1.(3分)B(“‘迁想’的意思就是‘移情’”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迁想”这种主观活动具备“移情作用”)2.(3分)A(这里的“语言”并非“汉语”,应该指的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3.(3分)C(原文“中国人”误为“画家”,且将原文“并行不悖”说成“与时俱进,相得益彰”程度稍过)